肇論新疏遊刃卷上

關燈
綠。

    那知秋葉黃。

    蟬聲猶未斷。

    寒雁已成行。

    又雲。

    屈指千萬世。

    過如霹靂忙。

    皆謂世态迅速遷去也。

    遷之漸久以成古。

    且以理求之。

    但積時以成古。

    終不遷時而成於古。

    況時者剎那堕滅。

    性亦無在。

    特妄想分别計有三世。

    故維摩經雲。

    非謂菩提有去來今。

     論智者解達也。

    疏中括而示之。

     疏。

    四象即四時下易系辭雲。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等。

    解雲。

    四象。

    木火金水也。

    今謂四時者。

    以論雲風馳。

    故曰時也。

    蓋依四象轉取之。

    木王於春。

    火王於夏。

    金王於秋。

    水王於冬也。

    璇玑等者。

    瑤疏雲。

    一天樞。

    二璇。

    三玑。

    四權。

    五衡。

    六開陽。

    七瑤光。

    辰謂辰星一點。

    此方觀之在北。

    即論語雲。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拱之是也。

    謂三台七星等皆繞此而行。

    一晝夜一周天。

    如電而卷。

    言疾遷也。

    源師下。

    以所解理正。

    故名而取之。

    遠公即廬山遠法師。

    答什公之偈略雲。

    本端竟何從。

    起滅有無際。

    一毫涉動境。

    成此頹山勢。

    釋曰。

    生死二法。

    窮之無本端也。

    如中論說。

    生在前邪。

    不死何生。

    死在前也。

    不生何死。

    如是推之無端首也。

    起滅即生死。

    有無際者。

    謂此二法緣會而有。

    有非真有緣離則無。

    如論初說。

    一毫等者。

    謂迷此性空之理。

    迷情一毫初起。

    即涉生死紛動之境。

    山崩曰頹。

    謂生死一起。

    勢難可止。

    如山一頹落也。

    此約迷說。

    悟可例知。

     疏。

    初句利他者。

    且依法相宗說。

    二利之行經三阿僧祇劫方滿因位。

    論言萬世百劫。

    且屬對以舉數。

    修煉者。

    謂修進煉磨也。

    問者。

    假問以起下文。

     疏。

    初句下。

    論語之義。

    勸人進學。

    具雲。

    譬如為山。

    雖覆一篑。

    進。

    吾進也。

    解雲。

    為山九仞。

    功始一篑。

    進之不已。

    九仞遂成。

    進之在我。

    故雲吾進也。

    老氏亦雲。

    九層之台起於累土。

    積土下。

    就喻以明。

    運行下。

    約法以明。

    謂果自因招。

    非因不果。

    果既昭然。

    知因不化。

    後句下。

    彼六十四篇中文。

    仗亦托也。

    由初下。

    亦喻顯也。

    千謂千裡。

    就其句法但雲千。

    由行下。

    亦就法顯理不異前。

    通喻二行者。

    行雖有二果。

    法唯一故。

    通證也。

    但舉下。

    中間之行例同初因。

    皆不滅也。

    大疏者。

    即華嚴大疏。

    說佛身十種無礙。

    此即因果無礙也。

    彼宗以因果交徹互不相礙為玄門無礙之義。

    今取果中見因一分之義以證因行不化。

    雲雲者。

    經雲。

    一切功用猶如一念。

    即不遷也。

    圭峰釋雲。

    今一念備知。

    炳然齊現。

    猶琉璃瓶盛多芥子。

    義甚同前。

    前問下。

    指疏謂三世互因互待而起。

    念若不生三世相泯。

    則一性顯矣。

    論約下。

    若因若時皆名為事。

    事法體虛即同真也。

     疏。

    真流等者。

    亦懸談文。

    彼雲。

    非真流之行無以契真。

    為此宗中先悟毗盧法界。

    後修普賢行海。

    悟理起行名為真流。

    此行無相無住。

    一一契真。

    以契真故所以不遷。

    若住下。

    意用永嘉禅師證道歌。

    彼雲。

    住相布施生天福。

    猶如仰箭射虛空。

    勢力盡。

    箭還墜。

    招得來生不如意等。

     疏。

    三災等者。

    準劫章頌。

    一增一減為一劫。

    經八十增減火災方起壞三千界。

    乃至初禅八火之後水災乃起。

    七水災後風災乃動。

    如彼廣說。

    酷。

    虐也。

    淪。

    滅也。

    餘可省。

     疏。

    初句中等者。

    佛性論以佛性因中名應得。

    果中名至得。

    二位相遠者。

    因不至果故。

    因若至果。

    果應是因。

    亦因果同位。

    有無窮過。

    因因而果者。

    顯果自因招也。

    果非因招。

    應是自然。

    亦無窮過。

    又果不俱因。

    顯因非常。

    因因而果。

    知因不斷。

    雖舉果下。

    恐人悞解。

    唯依因果事上談不遷之義。

    故會歸性空之理。

    問者。

    假此以辨論旨也。

    前者。

    如前論雲。

    諸法無所從來等。

    當知因行諸法之一也。

    何勞再辨。

    答義可知。

    故知論之義脈始終有在。

    唐捐者。

    唐。

    虛也。

    捐。

    棄也。

    童子下。

    約喻辨因。

    讀書喻因。

    至熟喻果。

    若雲書功随滅。

    應不至熟。

    既至於熟。

    知前功不化。

    随相等者。

    如童子讀書之相。

    意識心思與眼識等俱。

    前念熏後。

    後念引前。

    尚至於熟。

    此法相義也。

    但約熏引剎那相續連至後位。

    其實前滅後生。

    因化果起。

    不同性宗稱理之行。

    與理終始。

    理不違事。

    因相曆然。

    事不違理。

    即因不化。

    所以下。

    前論雖有如來之稱。

    但舉果顯因。

    因理既明。

    果性自顯。

    疏引佛果亦清涼義。

    報身有為也。

    法身無為也。

    由非一異即遷不遷。

    吾今下。

    涅盤文。

    此身即化身也。

    常身即法身也。

     疏。

    無謂等者。

    此中二義。

    一假設之辭。

    假令天崩地陷亦無謂不靜等。

    二據實而說。

    天地亦緣生之法。

    有成有壞。

    當天地倒覆之時亦變之大者。

    苟識性空即無變。

    洪流如水災者。

    至二禅是也。

    列子湯問篇雲。

    然則天地亦物也。

    物有不足。

    故昔者女娲氏煉五色石以補天。

    缺斷鳌足以立四極。

    其後共工氏與颛顼争為帝。

    怒而觸不周之山。

    折天柱。

    絕地維。

    故天傾西北。

    日月星辰就焉。

    地不滿東南。

    百川水潦歸焉。

    此亦言有壞。

    未知所以大壞之理也。

    又天瑞篇略雲。

    杞人憂天地崩墜。

    身無所寄。

    人曉之曰。

    天積氣而成。

    地積塊而成。

    終日於中行止。

    柰何憂崩墜乎。

    長盧子聞而笑之曰。

    虹霓雲霧風雨四時積氣以成天。

    山嶽河海金石水火積形以成地。

    既積之矣。

    奚謂不壞。

    夫天地空中一細物有中之巨者。

    憂其壞者誠為大遠。

    言其不壞亦未是也。

    然論亦潛用莊子意。

    彼逍遙篇雲。

    夫大寖稽天而不溺。

    稽。

    猶至也。

    旨不别前。

    疏詞可了。

    清甯者。

    老氏雲。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甯等。

    今以清甯目不遷也。

    千門下。

    以宗中會緣性空但一義爾。

    論詞風雲變化霞彩交張。

    百态千狀乍現乍隐。

    但以宗義求之無不通矣。

     疏。

    反顯等者。

    賢首宗中物外談空為斷。

    空外明有為常。

    即有而空即空而有。

    中道見解也。

    清涼下。

    引證。

    次雲言象非近。

    虛懷體之而目擊。

    禅書載秦主覽此論以盞擲地而辟問法師曰。

    豈非遷乎。

    論主默然。

    是何鄙野之談。

    不近理甚矣。

    以秦主之識法。

    不應有斯問。

    以論主之英悟。

    亦不應有斯默。

    假令問之。

    則必答曰。

    盞緣生一物也。

    以生滅之心對之。

    有完有破。

    性空之智印之。

    無生無滅。

    以體用本寂。

    完破異位。

    故緣集則完。

    緣離則破。

    完破在緣不在於盞。

    若此完不自於破來。

    破亦不從完至。

    兩不相至。

    性各住於一世矣。

    鄙解淺淺亦可以通。

    況論主之高悟哉。

    此論亦宗諸般若及中論等而作之。

     疏。

    一切等者。

    除第一真谛。

    於世谛中所有世間五陰.十二入.十八界。

    以至出世諸法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薩雲若等。

    有為之法從緣所生皆不真也。

    不真故空。

    如放光第七雲。

    五陰不真故空。

    及五陰菩薩等無有異。

    六波羅蜜三十七品乃至佛十八法皆無端緒。

    諸佛法空。

    佛法寂。

    佛法不真。

    等如幻等者。

    經有十喻。

    如夢。

    如光。

    如影。

    如響。

    如陽焰。

    如變化。

    如鏡中像。

    如水中月。

    如乾闼婆城等。

    故自體空也。

    當知諸法但有名字。

    何有實體。

    於相不真。

    於性本空。

    相雖不真緣起非無。

    性本自空從緣非有。

    非有非無第一真也。

    下論雲。

    萬物果有其所以不有。

    有其所以不無等。

    又曰。

    觸物而一等。

    廣引恐繁。

    放光第七雲。

    須菩提告舍利弗。

    諸法亦不聚亦不散。

    舍利弗言。

    何等不聚。

    何等不散。

    須菩提言。

    五陰乃至善法惡法。

    有為無為。

    有漏無漏法。

    亦不聚亦不散。

    何以故。

    自性爾故。

    以是諸法亦不有亦不無等。

    其文非一。

     疏。

    初句依經标牒者。

    亦義引。

    此辨無生之理也。

    諸摩诃衍中皆示此理為大乘之标相。

    般若尤多。

    中論宗而釋之。

    今疏從之也。

    約心下。

    般若心也。

    以無生之般若。

    照無生之妙理。

    亦非有照亦非無照。

    故論雲。

    玄鑒之妙趣也。

    宗體者。

    此性空之理是萬物所宗之體。

    勝義下。

    謂諸法約相名世俗谛。

    約性名勝義谛。

    此谛超出俗世。

    故疏雲無上。

    廣解諸谛差别之相如别。

    有無者。

    下論雲。

    緣起故非無。

    從緣故非有等。

    一異者。

    中論明中道離於八法。

    故論初雲。

    不生亦不滅。

    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去等。

    今略雲一異。

    論又雲。

    若一則無緣。

    若異則無相續等言。

    等者。

    等餘生滅斷常來去也。

    文多不引。

    非自下。

    論義也。

    破因緣品偈雲。

    諸法不自生。

    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

    是故知無生。

    然中論本頌龍樹菩薩造。

    長行即青目梵志所釋。

    今略依長行以解前頌。

    不自生者。

    謂萬物無有從自體生。

    必待衆因緣而後起。

    亦不從他生者。

    謂自無故他亦無有。

    何者。

    以有自故有他。

    自既不生。

    他豈能有。

    釋曰。

    此義以諸法為自。

    以因緣為他。

    故前雲萬物無有從自體生。

    必待衆因緣。

    若餘宗亦以因為自。

    以緣為他。

    然義亦相有廣破。

    如大鈔。

    不共者破自他和合共生義也。

    論中共生則有二過。

    一自生過。

    二他生過。

    不無因者。

    無因而有則為常也。

    應善惡果報不從因招。

    布施持戒應堕地獄。

    十惡五逆應生天上。

    言亦非作者者。

    西域外道計萬物生滅謂有作者。

    準中論。

    或計萬物從自在天生。

    從韋紐天生。

    從時從世生。

    從變化從自然生等。

    然此方亦計造化有主。

    古人雲。

    造物小兒多伎倆。

    又接華詩雲。

    可笑化工無定準。

    翻紅弄紫隻由人。

    皆見萬物生滅變化遷移由化工使之。

    以西域計有作者。

    自然之計。

    此方有之。

    下亦略示。

    尚未達因緣生法之理。

    況識緣生虛假其性本空之理乎。

    無生下。

    會釋中道第一義真。

    以二谛相即。

    故雲無生而生等。

    餘可知。

     疏。

    反顯者。

    唯聖人無生之智照前無生之理也。

     疏。

    果極一句。

    依佛位明之。

    示化一句。

    同類成名。

    如下雲。

    在天而天在人而人等。

    無上士者。

    會如來十号之一也。

    内通者。

    照理名内。

    出。

    超也。

    釋神心。

    悉覺下。

    華嚴第六十卷中文。

    外應者。

    照事名外。

    極視下。

    謂權智縱目觀色。

    極耳聽聲。

    具於五欲之境。

    略言聲色也。

    了本虛故色不能膠。

    聲亦不制也。

    難陀愛孫陀羅而歸家。

    為色膠也。

    迦葉聽琉璃琴而起舞。

    為聲制也。

    故知未了物虛物即累其神明爾。

    智論十七說有優婆塞一與衆估客遠出治生。

    是時寒雪。

    夜行失伴。

    在一石窟中住。

    時山神變為一女。

    來欲試之。

    說此偈言。

    白雪覆山地。

    鳥獸皆隐藏。

    我獨無所恃。

    惟願見愍傷。

    優婆塞兩手掩耳而答偈言。

    無羞弊惡人。

    設此不淨言。

    水漂火燒去。

    不欲聞此聲。

    有婦心不欲。

    何況造邪淫。

    乃至為之失身命。

    如蛾赴燈火。

    山神聞此偈已。

    即擎此人送至伴中。

    着聲者。

    如五百仙人在山中住。

    甄陀羅女於雪山池中浴。

    聞其歌聲即失禅定。

    心醉狂逸不能自持。

    譬如大風吹諸林樹。

    聞此細妙柔軟清淨。

    生邪念想。

    是故不覺心狂。

    今世失諸功德。

    後世當堕惡道。

    着香者。

    如阿羅漢常入龍宮。

    食已以缽授沙彌令洗。

    缽中有殘飯數粒。

    沙彌嗅之甚美。

    便作方便入師繩床下。

    兩手捉繩床俱入龍宮。

    龍言。

    此未得道何以将來。

    師言不覺。

    沙彌得飯食。

    又見龍女身體端正香妙無比。

    心大染着。

    即作要願。

    我當作福奪此龍處。

    居其宮殿。

    龍言。

    後莫将此沙彌來。

    沙彌還已。

    一心布施持戒專求所願。

    願早作龍。

    是時繞寺足下水出。

    自知必得作龍。

    徑至師本入處大池邊。

    以袈裟覆頭而入即死。

    變為大龍。

    福德大故即殺彼龍。

    舉池盡赤。

    未爾之前諸師及僧呵之。

    沙彌言。

    我心已定。

    心相已出。

    時師将衆僧就池觀之。

    如是因緣由着香故。

    着味者。

    如一沙彌心常愛酪。

    檀越饷僧酪時。

    沙彌每得殘分。

    心中愛着樂喜不離。

    命終之後生此殘酪瓶中。

    沙彌師得阿羅漢道。

    分酪時語言。

    徐徐莫傷此愛酪沙彌。

    諸人言。

    此是蟲。

    何以言愛酪沙彌。

    答言。

    此蟲本是我沙彌。

    但坐貪愛殘酪。

    故生此瓶中。

    師得酪分。

    蟲在中來。

    師言。

    愛酪人。

    汝何以來。

    即以酪與之。

    着觸者。

    如波羅柰國山中有仙人。

    以仲春之月於澡盤中小便。

    見鹿合會淫心即動。

    精流盤中。

    鹿飲有孕。

    産子似人。

    鹿足一角。

    仙庵邊而生。

    見子是人。

    付仙而去。

    仙知事己兒。

    養育年大。

    學通經書。

    又學坐禅。

    行四無量心得五神通。

    上山值雨。

    足不便故泥滑躄地。

    破其軍持又傷其足。

    便大嗔恚。

    以軍持盛水咒令不雨。

    谷果不生人民窮乏。

    國王憂惱。

    命臣集議雨事。

    明者議言。

    我聞山中有一角仙人。

    以足不便躄地傷足。

    嗔咒此雨。

    令十二年不堕。

    王思惟言。

    若十二年不雨。

    無複人民矣。

    王即開募。

    有能令此仙失通。

    屬我為民者。

    當分國半治。

    時本國有淫女名曰善陀。

    端正無雙。

    來應募。

    問諸人言。

    此是人非人。

    衆言人耳。

    仙人所生。

    女言。

    若是人者我能壞之。

    語已取金盤盛好寶物語王言。

    我當騎此仙人項來。

    即求美女五百。

    将歡喜丸以藥草和之。

    彩似雜果。

    及持大力美酒。

    色味如水。

    服樹皮衣草衣似象仙人。

    既至仙庵。

    别庵而住。

    仙遊見之。

    衆女出迎花香供養。

    仙人大喜。

    女以美言敬辭問訊仙人。

    将入房中坐好床褥。

    與清酒為水。

    與歡喜丸為果。

    食已語諸女言。

    我生已來初未得此果水。

    女言。

    我行善故天與我願得此果水。

    又問。

    汝何故膚色肥盛。

    答。

    我曹食此果水故。

    女白仙言。

    何不住此間。

    仙曰亦可住耳。

    女言可共澡洗。

    即亦可之。

    女手柔軟。

    觸之心動。

    與女相洗遂成淫事。

    即失神通。

    天為大雨七日七夜。

    七日後酒果皆盡。

    繼山水木果其味不美。

    更索前者。

    答言已盡矣。

    今當共行。

    有可得處。

    仙言随意。

    即便共出。

    去城不遠。

    女在道中卧言。

    我疲極不能複行。

    仙言騎我頂上。

    女先遣信白王。

    可觀我能。

    王出觀之已而問言。

    何由得爾。

    曰以方便故。

    令住城中供養恭敬。

    拜為大臣。

    身漸羸瘦。

    王問仙言。

    汝何不樂。

    答。

    雖得五欲。

    常憶閑靜。

    諸仙遊處不能去得。

    王自思惟。

    旱患已除。

    當複何緣強奪其志。

    即放還山中。

    精進不久還得五通。

     疏。

    雙出等者。

    出二智不滞之所以。

    此上等者。

    辨二智體一。

    但依照成二。

    如仁王經雲。

    於谛常自二。

    於解常自一。

    疏意舉二谛相即為一源。

    真應相融為一心。

    疏中應字謂權智。

    非約身說。

     疏。

    複釋等者。

    謂再以前文研窮審詳申明其理也。

    此文甚隐。

    故疏具示之。

    向下随難釋之。

    順法等者。

    釋上順也。

    但順法之自虛。

    不如小乘析之令空也。

    若依法析破。

    故不通於無窮之妙。

    不滞寂者。

    不離物故。

    不滞物者。

    了物虛故。

    一氣下。

    如老氏雲。

    一生二。

    一謂氣也。

    意雲下。

    謂以性空之理而觀諸法。

    無一法而非性空也。

    凡所下。

    六根所對之境。

    六識所生之觸。

    觸所染者色等諸欲。

    其性本空也。

    反聞自性者。

    密用楞嚴經觀音圓通之義。

    具雲。

    反聞聞自性。

    聞複翳根除等。

    反聞不循外聲也。

    聞自性者。

    謂聞聲之性不自聲生。

    唯自性也。

    聞性既複。

    十方洞聽。

    礙塵翳根自除滅矣。

    此根既爾。

    諸根皆然。

    故經雲。

    一根既返源。

    六用成休複。

    前文下。

    揀别前後可知。

     疏。

    觸謂等者。

    心染於境名觸。

    若細說者。

    根境識三和合生觸。

    觸染於色等諸境。

    今言觸物者。

    凡六識所遇之物也。

    清涼下。

    引大鈔文。

    居然者。

    猶顯然也。

    謂二谛交徹顯然中也。

    又隻可下。

    辨論旨緻淳而一之意。

    若依二谛交徹會之。

    亦合雲混雜而恒一。

    派一而恒雜。

    今但言緻淳而一。

    故依此會也。

     疏。

    雲庵下。

    現行本中失此二句。

    檢唐本有之。

    於理甚足。

     疏。

    将破下。

    叙論旨可知。

    心境相收至下當知生公下。

    大鈔引之。

    但以真為是。

    俗為非。

    皆相待起也。

    相待則俱生。

    不待則俱滅。

    故唯一無生谛也。

    四言。

    四谛也。

    莊子齊物篇雲。

    彼亦一是非。

    此亦一是非。

    彼是不得其偶。

    謂之道樞。

    三家者。

    論語文。

    彼雲。

    三家者以雍徹。

    魯桓公之後。

    一曰季孫。

    二曰仲孫。

    三曰孟孫。

    雍徹。

    詩名也。

    世執魯政。

    僭天子之禮。

    今謂下之三師。

     疏。

    時謬者。

    謂學法之士。

    未知緣生空有之理。

    謬見紛綸。

    如下道恒等。

    由正理下。

    指前物我同根等文。

    七宗者。

    彼疏雲。

    梁僧寶昌作續法論。

    述宋僧談清作七宗論。

    一本無宗。

    二玄宗。

    三即色宗。

    乃至第七體會宗等。

    然世遠無行。

    不必屑屑。

    性理随殊者。

    随彼所述。

    诠旨成異。

     疏。

    據梁傳等者。

    有雲支慜度作。

    恐非。

    予按梁傳。

    度師殊無他述。

    竺法汰傳中載雲。

    道恒頗有才力。

    常執心無義。

    大行荊土。

    既雲有才力。

    或隻此師作之。

    自執己說而行也。

    汰曰。

    此是邪說。

    應須破之。

    乃集名僧令弟子昙壹難之。

    恒辨給弗屈。

    翌日更集慧遠攻之。

    關責鋒起。

    恒自覺差異。

    麈尾扣案未即有答。

    坐者皆笑。

    心無之義於此而息。

    心無諸法等者。

    瑤疏叙雲。

    謂我之本心元無諸法。

    諸法自有。

    非我心有。

     疏。

    由心等者。

    心不生於諸法。

    心自無事。

    以當懷故心神甯靜。

    以此為得。

    然大乘正說。

    萬法無體皆唯心現。

    緣會而生其性本空。

    未達此理。

    乃雲諸法自有。

    我心無法。

    此其所以失之遠矣。

    又與小乘心外執法實有符同。

     疏。

    東晉下。

    即高僧支遁。

    字道林。

    據瑤疏。

    林公作色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