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論新疏遊刃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自色猶存假色宗。
疏依北山錄叙之。
大義同也。
彼謂下。
名青名黃乃至大小長短等皆人之妄情計而名之。
非色自謂。
故林公雲。
色不自色。
心若下。
達妄計性空。
苟不執之為實青等。
諸相自不成立。
故雲雖色非色。
疏。
齊(去聲)此者。
論主欲破彼說。
故先示正理。
正理既達。
偏見自殒。
次句下。
但前之所名青等質礙之色。
皆依緣生。
緣生之法元無青黃長短之名。
無名之法質礙即色。
豈待人名青等法随起邪見。
受想下。
以諸般若破有之教。
始自世間五蘊。
終至出世十八不共等法。
皆悉空故。
不獨色也。
以一切法依乎妄計皆有名相。
然因緣所生無實體性。
故皆空也。
以青等者。
青黃之名妄計而起。
青黃之相因緣所生。
疏。
初句等者。
了遍計空。
釋論初句。
未達下。
釋論後句。
然緣起下。
潛以起信叙之。
論說黎邪有二種義。
一者覺義。
二者不覺義。
依不覺義複生三種相。
一者業相。
同法相宗中自證分。
二者轉相。
同見分。
三者見相。
同相分。
故言亦心之相分。
能見之心者。
謂智相相續。
随相轉者。
随彼黎邪心中所現根身器界五塵等法轉生取着。
即執取計名字相也。
故論釋智相等略雲。
依於境界。
心起分别。
相續不斷。
緣念境界。
心起着故。
妄執分别假名言相等。
名屬下。
依三性釋也。
名是遍計。
相是依他。
如密嚴經義。
下具引釋。
疏。
竺法汰者。
據傳。
與安公相友之人。
圭峰略鈔第四雲。
本無者下至無即無。
鈔雲。
上皆是先叙所計也。
賓。
客也。
客皆向主。
今立本無之人。
言皆趣向於無。
又引爾雅雲。
賓。
服也。
中情賓服於無也。
尋夫立文下至即物之情哉。
略鈔釋曰。
不言非有。
無卻此有。
非無。
無卻彼無也。
疏。
初二句下。
斥謂斥破可見。
今詳等者。
以三家對而辨之。
心無則實有諸法。
本無則執法元空。
皆着一偏故。
林公則遍計空而不涉有。
依他有而不即空。
亦各在於一偏故也。
若論主者。
但依緣生諸法上明之。
緣會故非無。
從緣故非有。
中道妙旨爛然懸解。
以中破偏。
故三家所以皆不立也。
問。
緣生之法非有非無已聞命矣。
遍計之性如何。
答。
有無二見本自情生。
故以非有非無斥之。
苟祛此見。
則一切諸法皆不可說。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如起信真如門及大品等廣說。
然汰公之作。
實與般若一十八空之理相應。
但不可說於偏空也。
若以五教之理隼之。
恒公多入小教。
支公同在法相。
汰公合於空始。
論主則終教之中空有無礙中道之理。
然前前淺而後後深。
以深破淺得俊尤易。
着空等者。
空本治有之藥。
病去藥亡可也。
服之不已返成其病。
無可治也。
非特等者。
叙見惡猶甚也。
謂為善惡之惡。
食鹽者。
彼論第十八略雲。
譬如田舍人初不識鹽。
見人以鹽着肉菜中。
問言何以故。
爾語言此鹽能令諸物味美故。
此人便念。
此鹽能美諸物。
自味必多。
便空抄鹽滿口食之。
醎苦傷口。
而問言。
汝何以言鹽能作美。
人言。
癡人。
此當籌量多少和之令美。
雲何純食鹽。
無智人聞空解脫門。
不行諸功德。
但欲得空。
是為邪見。
斷諸善根等。
世間下。
非世世有斯人也。
大意以佛法雖起東漢。
行之猶鮮。
兩晉以降。
經論未廣。
圓解明哲如什公者誠罕有也。
恐人見論主破彼。
便謂二師聊爾。
不可不可。
請覽本傳。
自生鄭重。
自下等者。
叙論旨脈也。
然此一論旨脈微隐。
諸師區别亦以不同。
予前後研核。
漸漸得之。
理似有據。
可詳逐節疏文。
不廣叙也。
初理絕下。
名謂能诠名言。
相即所诠義相。
了法等者。
華嚴十忍品文。
二寄诠下。
若不寄其言相。
亦不能識中道之性。
無離文字。
淨名文。
三故我下。
金剛經文。
文字性空亦淨名文。
十二分教下。
金剛三昧經義。
餘可了。
疏。
若依等者。
謂若依世俗谛說随相立名。
依名取相。
凡是等(雲雲)者。
故般若論雲。
可物於物則名相異陳。
莊子山木篇雲。
浮遊乎萬物之祖。
物物而不物於物。
則烏得而累也。
論文亦本諸此。
疏。
以所名等者。
大意雲。
名依法有。
法尚空寂。
名尤虛假。
引密嚴者。
前二句證物空。
後二句證名空。
下論亦雲。
不物於物則物而即真。
疏。
釋此有二等者。
於疏易了。
但逐難釋之。
性各異者。
名是遍計。
相是依他故。
初句下。
大意物雖即是名。
名不即是物。
顯兩異也。
見物不知名者。
謂見未識之物。
雖睹其相不知其名。
是物非名也。
俗假等者。
於第一義二不相即。
性本空也。
局者下。
謂一論能诠之名。
所诠之義。
皆方便安布建立以悟将來。
疏。
第一義者。
承上名相兩虛。
緻令第一義真獨出於名相之表。
名虛故離言說。
相虛故離心緣。
故寶性論第一義谛者所謂心緣尚不能知。
何況名字章句等。
疏。
初引等者。
摩诃衍即智論也。
以大品廣說摩诃衍義。
故論具說四句之義也。
今但引所用一句。
複引中論亦同言。
轉釋者。
即論主轉以第一真谛釋也。
以第一真谛二論皆有。
故引此為下色空真俗等諸法所依之宗。
皆雲者。
指前二論。
次下等者。
謂次此以下凡六節論文。
初約色空乃至後引二論。
依有無之法種種開示。
皆依非有非無以示第一真也。
細詳疏意自識論旨。
若迷旨脈何以知作者之意。
予意凡解經論須善三相。
一貴識其宗。
二善解旨脈。
三深了文義。
三者不備号虧聖教。
真俗非二者。
雙是之中故。
非真俗之二者。
雙非之中故。
疏。
二論等者。
以撥喪釋滌除也。
杜猶閉也。
滅聲曰寂。
絕色曰寥。
無色礙處名曰虛豁。
目斷空也。
混茫者謂混混茫茫。
廣遠之相。
目頑凝之空也。
疏。
就物等者。
謂順物性之自虛。
不待洗除以通其性。
乃即僞而真也。
疏。
初四句等者。
謂蹑迹釋成互存互亡句也。
餘可了。
疏。
密嚴下。
即彼下卷。
二合。
名相也。
由名相故生起心.心所等諸識分别。
次句顯名空。
自下等者。
分文亦總示下文大義也。
疏。
初依等者。
空色之義乃法之标相。
諸般若等皆有。
故首示也。
即彼經不二品雲。
色即是空。
非色滅空。
色性自空等。
疏。
空非下。
色即物也。
如水非波外。
即波是水。
金非器外。
全器為金。
非一者。
空色兩分。
事理二殊。
如法界觀。
事理相非二門也。
新譯般若心經亦有色非是空空非是色之文。
析滅者。
釋論文宰割也。
如穿井鑿穴見空之類。
然即空之義遠矣。
斷見者。
外道以蘊滅不續為斷。
大乘謂小乘析滅為斷。
如懸談鈔說。
亂意者。
一乘究竟實性論說。
初發心菩薩於空未了。
有三種疑。
如下示之。
疏。
問疾品者。
釋曰病亦緣生一法也。
真有則若來若去應不從緣。
從緣生滅非真非有。
超日等者。
受者五蘊之一。
命者不相應行中之一。
皆緣生故諸法空也。
疏。
文則等者。
教逐機異。
其旨元和。
疏。
二依等者。
放光具雲。
舍利弗問尊者須菩提言。
欲使從無所生逮得。
欲使從有所生逮得。
須菩提言。
我亦不使從無所生逮得。
亦複不使從有所生逮得。
舍利弗言。
如所言。
為無所逮無所得邪。
須菩提言。
有所逮有所得。
不以二世俗之事有逮有得。
但以世事故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有佛。
欲論最第一者無有得。
無有得。
從須陀洹上至佛亦無逮亦無得。
釋曰。
舍利弗問。
從無生真谛有成得邪。
從有生俗谛有成得邪。
須菩提答。
以般若無所得雙遣之。
舍利弗以謂於有於無俱無所得。
故須菩提複答有得無得亦非有異於世俗中有逮有得。
第一真谛中逮得雙絕。
此義至無名論知之。
故下疏指玄得。
疏。
勝義下。
随論會歸中道。
疏。
義引者。
彼二十四雲。
世尊。
世谛第一義谛有異邪。
須菩提。
世谛第一義谛無異也。
何以故。
世谛如即是第一義谛如等。
前雖下。
分前後各殊可知。
疏。
二谛下。
宛然殊也。
故仁王經雲。
於谛常自二。
譬如牛二角。
然真以俗為相。
俗以真為性。
有何太異哉。
疏。
初二句等者。
謂萬法皆有一非有義非無義也。
次四句。
如疏可知。
次四句。
超斷常者不絕於虛。
所以出斷。
非真有故。
所以出常。
後二句下。
若有者。
謂依此而見法之有。
亦不即真。
亦合雲若無不夷迹。
疏中超文而蹑。
釋之尤明。
疏。
古人者。
相傳靜法苑公。
未詳。
齊立曰并。
并則為二亦非雙。
真俗相違故雲恒乖。
未曾各亦恒一也。
疏。
連引等者。
淨名之意。
明言說即如。
於真谛中亦非有說亦非無說。
後句不壞言說之相。
於俗谛中師資因緣會合。
不生之中言說生也。
後經者。
如疏。
非轉下。
此談如來一代利生說法凡三百餘會也。
不舍下。
智論第二十六雲。
如一長老目暗。
自縫僧伽黎。
針纴脫。
語諸人言。
誰樂福德。
為我針纴。
爾時佛現其前。
語言我是樂欲福德無厭足人。
持汝針來。
比丘知是佛。
白言。
佛無量功德海。
雲何無厭。
佛言。
我於福德雖盡邊底。
然無厭足。
乃至佛為說法。
肉眼即明。
慧眼成就等。
轉而下。
大般若四百二十五雲。
我從成佛已來不說一字。
汝亦不聞等。
放光第十七雲。
如來坦然而不說法。
舌覆下。
諸經多說如來将欲說法。
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表所說誠谛故。
身默下。
淨名不二品中事。
此意淨名默住亦是說法。
令人了法無言入無言際。
故大疏雲。
語默視瞬皆說。
見聞覺知盡聽。
得法契神即是說義。
如楞伽第四雲。
有佛國土。
直視不瞬口無言說。
名為說法等。
疏。
文通等者。
核。
研诘也。
物雖等者。
以此但辨前之所引二經之義故。
疏。
順顯下。
邪見執無。
所以是惑。
今雲非無。
以轉此見。
下句可得。
疏。
真谛等者。
第一義谛。
轉與非轉二義俱絕。
故言非有非無。
疏。
如來藏者。
廣如本經。
以要言之。
即随緣真如中道妙有之心。
然随言顯示亦有二種。
一者空如來藏。
無二十五有故。
二者不空如來藏。
具足無量性功德故。
以含此功德。
所以名藏也。
廣釋如佛性論。
疏。
義引等者。
以經但雲心非有無。
故義引中論轉釋雲物從等。
物雖通名。
順前經義正且目心。
亦該一切。
言義引也。
疏。
推尋等者。
以經具繩墨義。
揩定邪正故。
衡。
秤衡也。
亦平也。
理量稱而平之。
義自見爾。
疏。
一征辭者。
如何者。
何故。
牒者為前中觀謂物不有不無。
何以知然。
故今牒雲。
所以然者。
然即如是義。
蓋指前不有不無。
下方反釋雲。
夫有若等。
異喻下。
喻有同異。
今其異也。
與前義全殊。
亦相例而顯。
以此照彼。
理極成立也。
疏。
初二句等者。
此釋非有也。
摘句出之。
更無别釋。
疏。
初句等者。
此中引論但合集智論上下之義。
引之釋不無也。
疏。
通成等者。
初對中大旨亦不異前。
但加一切爾。
此乃最後引文辨法。
故明諸法因緣有無及有無二法因緣有無。
悉舉明之。
舉此之外。
更無一法可舉也。
疏釋前後可知。
後對等者。
前依諸法以辨有無。
有無是義。
此辨有無。
有無是法。
此之二法亦因緣故有等。
大品十八空中最後雲。
無法有法空。
論釋甚廣。
疏略引也。
涅盤亦略。
具雲。
一切世間有四種無。
一者未生名無。
如泥團時未有瓶用。
二者滅已名無。
如瓶壞已是名為無。
三者各異互無。
如牛中無馬馬中無牛。
釋曰。
若以人事言之。
如羅雲無善星善星無羅雲。
顔子無盜跖盜跖無顔子等。
四者畢竟名無。
如兔角龜毛。
緣亦無數者。
各随諸法因緣差殊故。
如谷種為因。
必以水土等為緣。
識種為因。
所緣等為緣是也。
疏。
初句等者。
以前引論文諸法有無及有無二法皆不出有無故。
相反者。
謂有之與無敵體相反也。
收前初三等者。
以初句明諸法因緣故應有。
三句明無法因緣故應有。
所以收也。
不應言無。
顯違反也。
收前二四等者。
以前第二句明諸法因緣故不應有。
第四句明有法因緣故不應有。
故收之也。
後三下。
但例前說之。
餘可領。
疏。
初二句等者。
應有亦該前初與三也。
不應有亦該前二與四也。
釋義如疏。
事一等者。
諸法及有無之法皆事也。
同謂非有非無之中道。
疏。
初有等者。
定執有無即成見取。
意言者。
舉要而言。
即心意分别未形於口謂之意言。
題示者。
不真空一題顯示其義也。
前已通叙者。
指前破三家之後疏文也。
知彼則會此義。
若下。
意謂上述不真空之義至此已周。
故結之也。
推。
尋也。
繹。
細繹思審之貌。
謂前後思究審玩可知。
疏。
彼經下。
依世谛名相以顯第一真谛名相無生。
即真谛也。
已見前文者。
指前自下之疏也。
二十四雲。
菩薩以名相行般若波羅蜜。
亦不當入名相中。
蓋論主依方便道。
於無名相之法用名相說。
今複引經示名相本空。
令不着也。
故大論八十九雲。
以方便道。
以無名相說等。
譬如下。
亦放光經文。
非無下。
論辭。
幻。
如結巾為兔。
擲竹成龍。
孟欽畫地作平野之溝。
栾巴噀醪成蜀川之雨等。
化。
如蓮色尼作輪王。
首迎佛於寶階。
提婆達化小兒。
惑阇王於内苑等。
疏。
此與等者。
前雲物不即名而就實。
此雲物無當名之實等。
義實無别。
但文少不同。
名自情生者。
遍計性故。
好惡者。
情識虛诳。
苟美一物立以好名。
苟惡一物立以惡名。
故雲何定。
一物立多名者。
如月亦雲蟾輪.桂輪.金波.兔魄等。
一名召多物者。
如修多羅呼井索席經等。
如以下。
本草以蚯蚓名地龍。
何有龍之實乎。
木賊非盜也。
但順下。
俗谛故有。
真谛故無。
諸法且自當。
論名相。
以從緣起故假也。
疏。
一切等者。
以世俗谛中物物皆有名相。
名相體空。
本來不立。
則一切諸法悉皆空寂。
已上者。
指放光以降。
疏。
初句論文者。
即物無彼此也。
而人下。
論主釋之也。
如二等者。
非約喻顯。
且於諸法中舉此以示其空也。
故寶藏論雲。
約天地為上下。
約日月為東西。
約身為彼此。
約情為是非等。
疏。
正舉等者。
疏釋可見。
元空者。
訓初為元也。
亦可等者。
又訓初為始也。
無暫始有者。
無萌兆之始也。
無暫始無者。
迷情念念不停剎那相續也。
餘喻況可了。
疏。
初句等者。
悟無彼此之定相。
則所執之法亦寂然。
彼此之相托法而現。
如托繩現蛇。
能所皆妄者遍計。
蛇所托繩謂依他。
繩所依麻方為圓成。
晉書樂廣傳說。
有客至廣家。
廣舉杯酌之。
璧間弓影入客杯中。
客謂悞吞其蛇。
尋而病生。
經年弗愈。
後見廣。
廣與辨析。
客豁然有得。
病亦即瘳。
似此類者誠多。
應識遍計生滅。
如此論旨以依他諸法即非有非空。
妄計取之為有為無。
彼此是非物我等殊。
雜然而起不知已已。
苟悟情空則法法非有非無也。
故論雲。
既悟等。
故唯識頌曰。
此遍計所執。
自性無所有。
妄執者依性宗說枝末。
不覺在六粗事識之中。
法相正唯六七二識如彼(雲雲)。
楞伽等經名為妄想。
或雲分别取體。
即五見四取等惑皆遍計也。
疏。
成具下。
具雲。
是法無所有。
法無故強為其名。
園林下。
準莊子林希逸序雲。
莊周。
宋人。
字子休等。
吏者。
曾為漆園吏。
故雲園林。
疏所引者全是彼文。
釋詞亦彼疏義。
此辨是非無定體亦空也。
與此無殊。
疏。
次二句等者。
名相等法生滅非常。
聖人情念已亡。
即化而見不變之常。
常通下。
謂凡夫妄想紛纭。
見諸法定相彼此森然。
未嘗一念而通。
聖人反之。
即惑而智矣。
故大疏開因性雲。
良以衆生包性德而為體。
依智海以為源。
但相變體殊。
情生智隔。
有人問予華嚴宗中相容之義。
指柱曰。
使此柱入彼柱。
令彼柱容此柱乎。
餘曰。
汝所問者正犯圓宗太忌。
彼必超情離見。
汝用情見求之。
情見既礙。
法何相容。
可去情思之。
疏。
放光下。
依般若論引用。
彼經第二十九雲。
不動真際為諸法立處。
謂不壞俗谛名為立處。
蓋真即俗也。
疏。
聖即智也者。
得無分别之心名為聖人。
初地已上皆名聖人。
神心也者。
起信疏雲。
中實神解名心。
神。
靈也。
即靈妙覺心。
圭峰序雲。
沖虛妙粹。
炳煥靈明等。
仁王經。
意示惑性智性無二性故。
但迷悟相翻爾。
今詳下。
通會前文。
前随論文亦旋發其義。
文旨煥爛。
确然非謬。
好思曆曆可解。
密嚴初句。
因相立名。
如謂彼此等。
次句。
依他因緣而起諸相。
此之二句辨名相生起。
此二者又依名相二法生妄想分别也。
故楞伽雲。
相名常相随。
能生諸妄想。
故此三法但互緣而起。
其性本空。
空則法性如如。
於斯下。
若了此三法性空之理。
即是正智。
名為下。
辨定三性。
相是依他起者。
細推經意。
相含二義。
一遍計所執。
如依繩見蛇。
依杌見鬼。
此之名相皆是遍計。
二依他心心所等。
如繩如杌。
名相也。
冥搜者。
冥猶寂也。
搜。
求也。
謂靜意求之始可見理。
指掌者。
見理明白如指掌中之物也。
文用論語。
肇論新疏遊刃卷上
疏依北山錄叙之。
大義同也。
彼謂下。
名青名黃乃至大小長短等皆人之妄情計而名之。
非色自謂。
故林公雲。
色不自色。
心若下。
達妄計性空。
苟不執之為實青等。
諸相自不成立。
故雲雖色非色。
疏。
齊(去聲)此者。
論主欲破彼說。
故先示正理。
正理既達。
偏見自殒。
次句下。
但前之所名青等質礙之色。
皆依緣生。
緣生之法元無青黃長短之名。
無名之法質礙即色。
豈待人名青等法随起邪見。
受想下。
以諸般若破有之教。
始自世間五蘊。
終至出世十八不共等法。
皆悉空故。
不獨色也。
以一切法依乎妄計皆有名相。
然因緣所生無實體性。
故皆空也。
以青等者。
青黃之名妄計而起。
青黃之相因緣所生。
疏。
初句等者。
了遍計空。
釋論初句。
未達下。
釋論後句。
然緣起下。
潛以起信叙之。
論說黎邪有二種義。
一者覺義。
二者不覺義。
依不覺義複生三種相。
一者業相。
同法相宗中自證分。
二者轉相。
同見分。
三者見相。
同相分。
故言亦心之相分。
能見之心者。
謂智相相續。
随相轉者。
随彼黎邪心中所現根身器界五塵等法轉生取着。
即執取計名字相也。
故論釋智相等略雲。
依於境界。
心起分别。
相續不斷。
緣念境界。
心起着故。
妄執分别假名言相等。
名屬下。
依三性釋也。
名是遍計。
相是依他。
如密嚴經義。
下具引釋。
疏。
竺法汰者。
據傳。
與安公相友之人。
圭峰略鈔第四雲。
本無者下至無即無。
鈔雲。
上皆是先叙所計也。
賓。
客也。
客皆向主。
今立本無之人。
言皆趣向於無。
又引爾雅雲。
賓。
服也。
中情賓服於無也。
尋夫立文下至即物之情哉。
略鈔釋曰。
不言非有。
無卻此有。
非無。
無卻彼無也。
疏。
初二句下。
斥謂斥破可見。
今詳等者。
以三家對而辨之。
心無則實有諸法。
本無則執法元空。
皆着一偏故。
林公則遍計空而不涉有。
依他有而不即空。
亦各在於一偏故也。
若論主者。
但依緣生諸法上明之。
緣會故非無。
從緣故非有。
中道妙旨爛然懸解。
以中破偏。
故三家所以皆不立也。
問。
緣生之法非有非無已聞命矣。
遍計之性如何。
答。
有無二見本自情生。
故以非有非無斥之。
苟祛此見。
則一切諸法皆不可說。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如起信真如門及大品等廣說。
然汰公之作。
實與般若一十八空之理相應。
但不可說於偏空也。
若以五教之理隼之。
恒公多入小教。
支公同在法相。
汰公合於空始。
論主則終教之中空有無礙中道之理。
然前前淺而後後深。
以深破淺得俊尤易。
着空等者。
空本治有之藥。
病去藥亡可也。
服之不已返成其病。
無可治也。
非特等者。
叙見惡猶甚也。
謂為善惡之惡。
食鹽者。
彼論第十八略雲。
譬如田舍人初不識鹽。
見人以鹽着肉菜中。
問言何以故。
爾語言此鹽能令諸物味美故。
此人便念。
此鹽能美諸物。
自味必多。
便空抄鹽滿口食之。
醎苦傷口。
而問言。
汝何以言鹽能作美。
人言。
癡人。
此當籌量多少和之令美。
雲何純食鹽。
無智人聞空解脫門。
不行諸功德。
但欲得空。
是為邪見。
斷諸善根等。
世間下。
非世世有斯人也。
大意以佛法雖起東漢。
行之猶鮮。
兩晉以降。
經論未廣。
圓解明哲如什公者誠罕有也。
恐人見論主破彼。
便謂二師聊爾。
不可不可。
請覽本傳。
自生鄭重。
自下等者。
叙論旨脈也。
然此一論旨脈微隐。
諸師區别亦以不同。
予前後研核。
漸漸得之。
理似有據。
可詳逐節疏文。
不廣叙也。
初理絕下。
名謂能诠名言。
相即所诠義相。
了法等者。
華嚴十忍品文。
二寄诠下。
若不寄其言相。
亦不能識中道之性。
無離文字。
淨名文。
三故我下。
金剛經文。
文字性空亦淨名文。
十二分教下。
金剛三昧經義。
餘可了。
疏。
若依等者。
謂若依世俗谛說随相立名。
依名取相。
凡是等(雲雲)者。
故般若論雲。
可物於物則名相異陳。
莊子山木篇雲。
浮遊乎萬物之祖。
物物而不物於物。
則烏得而累也。
論文亦本諸此。
疏。
以所名等者。
大意雲。
名依法有。
法尚空寂。
名尤虛假。
引密嚴者。
前二句證物空。
後二句證名空。
下論亦雲。
不物於物則物而即真。
疏。
釋此有二等者。
於疏易了。
但逐難釋之。
性各異者。
名是遍計。
相是依他故。
初句下。
大意物雖即是名。
名不即是物。
顯兩異也。
見物不知名者。
謂見未識之物。
雖睹其相不知其名。
是物非名也。
俗假等者。
於第一義二不相即。
性本空也。
局者下。
謂一論能诠之名。
所诠之義。
皆方便安布建立以悟将來。
疏。
第一義者。
承上名相兩虛。
緻令第一義真獨出於名相之表。
名虛故離言說。
相虛故離心緣。
故寶性論第一義谛者所謂心緣尚不能知。
何況名字章句等。
疏。
初引等者。
摩诃衍即智論也。
以大品廣說摩诃衍義。
故論具說四句之義也。
今但引所用一句。
複引中論亦同言。
轉釋者。
即論主轉以第一真谛釋也。
以第一真谛二論皆有。
故引此為下色空真俗等諸法所依之宗。
皆雲者。
指前二論。
次下等者。
謂次此以下凡六節論文。
初約色空乃至後引二論。
依有無之法種種開示。
皆依非有非無以示第一真也。
細詳疏意自識論旨。
若迷旨脈何以知作者之意。
予意凡解經論須善三相。
一貴識其宗。
二善解旨脈。
三深了文義。
三者不備号虧聖教。
真俗非二者。
雙是之中故。
非真俗之二者。
雙非之中故。
疏。
二論等者。
以撥喪釋滌除也。
杜猶閉也。
滅聲曰寂。
絕色曰寥。
無色礙處名曰虛豁。
目斷空也。
混茫者謂混混茫茫。
廣遠之相。
目頑凝之空也。
疏。
就物等者。
謂順物性之自虛。
不待洗除以通其性。
乃即僞而真也。
疏。
初四句等者。
謂蹑迹釋成互存互亡句也。
餘可了。
疏。
密嚴下。
即彼下卷。
二合。
名相也。
由名相故生起心.心所等諸識分别。
次句顯名空。
自下等者。
分文亦總示下文大義也。
疏。
初依等者。
空色之義乃法之标相。
諸般若等皆有。
故首示也。
即彼經不二品雲。
色即是空。
非色滅空。
色性自空等。
疏。
空非下。
色即物也。
如水非波外。
即波是水。
金非器外。
全器為金。
非一者。
空色兩分。
事理二殊。
如法界觀。
事理相非二門也。
新譯般若心經亦有色非是空空非是色之文。
析滅者。
釋論文宰割也。
如穿井鑿穴見空之類。
然即空之義遠矣。
斷見者。
外道以蘊滅不續為斷。
大乘謂小乘析滅為斷。
如懸談鈔說。
亂意者。
一乘究竟實性論說。
初發心菩薩於空未了。
有三種疑。
如下示之。
疏。
問疾品者。
釋曰病亦緣生一法也。
真有則若來若去應不從緣。
從緣生滅非真非有。
超日等者。
受者五蘊之一。
命者不相應行中之一。
皆緣生故諸法空也。
疏。
文則等者。
教逐機異。
其旨元和。
疏。
二依等者。
放光具雲。
舍利弗問尊者須菩提言。
欲使從無所生逮得。
欲使從有所生逮得。
須菩提言。
我亦不使從無所生逮得。
亦複不使從有所生逮得。
舍利弗言。
如所言。
為無所逮無所得邪。
須菩提言。
有所逮有所得。
不以二世俗之事有逮有得。
但以世事故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有佛。
欲論最第一者無有得。
無有得。
從須陀洹上至佛亦無逮亦無得。
釋曰。
舍利弗問。
從無生真谛有成得邪。
從有生俗谛有成得邪。
須菩提答。
以般若無所得雙遣之。
舍利弗以謂於有於無俱無所得。
故須菩提複答有得無得亦非有異於世俗中有逮有得。
第一真谛中逮得雙絕。
此義至無名論知之。
故下疏指玄得。
疏。
勝義下。
随論會歸中道。
疏。
義引者。
彼二十四雲。
世尊。
世谛第一義谛有異邪。
須菩提。
世谛第一義谛無異也。
何以故。
世谛如即是第一義谛如等。
前雖下。
分前後各殊可知。
疏。
二谛下。
宛然殊也。
故仁王經雲。
於谛常自二。
譬如牛二角。
然真以俗為相。
俗以真為性。
有何太異哉。
疏。
初二句等者。
謂萬法皆有一非有義非無義也。
次四句。
如疏可知。
次四句。
超斷常者不絕於虛。
所以出斷。
非真有故。
所以出常。
後二句下。
若有者。
謂依此而見法之有。
亦不即真。
亦合雲若無不夷迹。
疏中超文而蹑。
釋之尤明。
疏。
古人者。
相傳靜法苑公。
未詳。
齊立曰并。
并則為二亦非雙。
真俗相違故雲恒乖。
未曾各亦恒一也。
疏。
連引等者。
淨名之意。
明言說即如。
於真谛中亦非有說亦非無說。
後句不壞言說之相。
於俗谛中師資因緣會合。
不生之中言說生也。
後經者。
如疏。
非轉下。
此談如來一代利生說法凡三百餘會也。
不舍下。
智論第二十六雲。
如一長老目暗。
自縫僧伽黎。
針纴脫。
語諸人言。
誰樂福德。
為我針纴。
爾時佛現其前。
語言我是樂欲福德無厭足人。
持汝針來。
比丘知是佛。
白言。
佛無量功德海。
雲何無厭。
佛言。
我於福德雖盡邊底。
然無厭足。
乃至佛為說法。
肉眼即明。
慧眼成就等。
轉而下。
大般若四百二十五雲。
我從成佛已來不說一字。
汝亦不聞等。
放光第十七雲。
如來坦然而不說法。
舌覆下。
諸經多說如來将欲說法。
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表所說誠谛故。
身默下。
淨名不二品中事。
此意淨名默住亦是說法。
令人了法無言入無言際。
故大疏雲。
語默視瞬皆說。
見聞覺知盡聽。
得法契神即是說義。
如楞伽第四雲。
有佛國土。
直視不瞬口無言說。
名為說法等。
疏。
文通等者。
核。
研诘也。
物雖等者。
以此但辨前之所引二經之義故。
疏。
順顯下。
邪見執無。
所以是惑。
今雲非無。
以轉此見。
下句可得。
疏。
真谛等者。
第一義谛。
轉與非轉二義俱絕。
故言非有非無。
疏。
如來藏者。
廣如本經。
以要言之。
即随緣真如中道妙有之心。
然随言顯示亦有二種。
一者空如來藏。
無二十五有故。
二者不空如來藏。
具足無量性功德故。
以含此功德。
所以名藏也。
廣釋如佛性論。
疏。
義引等者。
以經但雲心非有無。
故義引中論轉釋雲物從等。
物雖通名。
順前經義正且目心。
亦該一切。
言義引也。
疏。
推尋等者。
以經具繩墨義。
揩定邪正故。
衡。
秤衡也。
亦平也。
理量稱而平之。
義自見爾。
疏。
一征辭者。
如何者。
何故。
牒者為前中觀謂物不有不無。
何以知然。
故今牒雲。
所以然者。
然即如是義。
蓋指前不有不無。
下方反釋雲。
夫有若等。
異喻下。
喻有同異。
今其異也。
與前義全殊。
亦相例而顯。
以此照彼。
理極成立也。
疏。
初二句等者。
此釋非有也。
摘句出之。
更無别釋。
疏。
初句等者。
此中引論但合集智論上下之義。
引之釋不無也。
疏。
通成等者。
初對中大旨亦不異前。
但加一切爾。
此乃最後引文辨法。
故明諸法因緣有無及有無二法因緣有無。
悉舉明之。
舉此之外。
更無一法可舉也。
疏釋前後可知。
後對等者。
前依諸法以辨有無。
有無是義。
此辨有無。
有無是法。
此之二法亦因緣故有等。
大品十八空中最後雲。
無法有法空。
論釋甚廣。
疏略引也。
涅盤亦略。
具雲。
一切世間有四種無。
一者未生名無。
如泥團時未有瓶用。
二者滅已名無。
如瓶壞已是名為無。
三者各異互無。
如牛中無馬馬中無牛。
釋曰。
若以人事言之。
如羅雲無善星善星無羅雲。
顔子無盜跖盜跖無顔子等。
四者畢竟名無。
如兔角龜毛。
緣亦無數者。
各随諸法因緣差殊故。
如谷種為因。
必以水土等為緣。
識種為因。
所緣等為緣是也。
疏。
初句等者。
以前引論文諸法有無及有無二法皆不出有無故。
相反者。
謂有之與無敵體相反也。
收前初三等者。
以初句明諸法因緣故應有。
三句明無法因緣故應有。
所以收也。
不應言無。
顯違反也。
收前二四等者。
以前第二句明諸法因緣故不應有。
第四句明有法因緣故不應有。
故收之也。
後三下。
但例前說之。
餘可領。
疏。
初二句等者。
應有亦該前初與三也。
不應有亦該前二與四也。
釋義如疏。
事一等者。
諸法及有無之法皆事也。
同謂非有非無之中道。
疏。
初有等者。
定執有無即成見取。
意言者。
舉要而言。
即心意分别未形於口謂之意言。
題示者。
不真空一題顯示其義也。
前已通叙者。
指前破三家之後疏文也。
知彼則會此義。
若下。
意謂上述不真空之義至此已周。
故結之也。
推。
尋也。
繹。
細繹思審之貌。
謂前後思究審玩可知。
疏。
彼經下。
依世谛名相以顯第一真谛名相無生。
即真谛也。
已見前文者。
指前自下之疏也。
二十四雲。
菩薩以名相行般若波羅蜜。
亦不當入名相中。
蓋論主依方便道。
於無名相之法用名相說。
今複引經示名相本空。
令不着也。
故大論八十九雲。
以方便道。
以無名相說等。
譬如下。
亦放光經文。
非無下。
論辭。
幻。
如結巾為兔。
擲竹成龍。
孟欽畫地作平野之溝。
栾巴噀醪成蜀川之雨等。
化。
如蓮色尼作輪王。
首迎佛於寶階。
提婆達化小兒。
惑阇王於内苑等。
疏。
此與等者。
前雲物不即名而就實。
此雲物無當名之實等。
義實無别。
但文少不同。
名自情生者。
遍計性故。
好惡者。
情識虛诳。
苟美一物立以好名。
苟惡一物立以惡名。
故雲何定。
一物立多名者。
如月亦雲蟾輪.桂輪.金波.兔魄等。
一名召多物者。
如修多羅呼井索席經等。
如以下。
本草以蚯蚓名地龍。
何有龍之實乎。
木賊非盜也。
但順下。
俗谛故有。
真谛故無。
諸法且自當。
論名相。
以從緣起故假也。
疏。
一切等者。
以世俗谛中物物皆有名相。
名相體空。
本來不立。
則一切諸法悉皆空寂。
已上者。
指放光以降。
疏。
初句論文者。
即物無彼此也。
而人下。
論主釋之也。
如二等者。
非約喻顯。
且於諸法中舉此以示其空也。
故寶藏論雲。
約天地為上下。
約日月為東西。
約身為彼此。
約情為是非等。
疏。
正舉等者。
疏釋可見。
元空者。
訓初為元也。
亦可等者。
又訓初為始也。
無暫始有者。
無萌兆之始也。
無暫始無者。
迷情念念不停剎那相續也。
餘喻況可了。
疏。
初句等者。
悟無彼此之定相。
則所執之法亦寂然。
彼此之相托法而現。
如托繩現蛇。
能所皆妄者遍計。
蛇所托繩謂依他。
繩所依麻方為圓成。
晉書樂廣傳說。
有客至廣家。
廣舉杯酌之。
璧間弓影入客杯中。
客謂悞吞其蛇。
尋而病生。
經年弗愈。
後見廣。
廣與辨析。
客豁然有得。
病亦即瘳。
似此類者誠多。
應識遍計生滅。
如此論旨以依他諸法即非有非空。
妄計取之為有為無。
彼此是非物我等殊。
雜然而起不知已已。
苟悟情空則法法非有非無也。
故論雲。
既悟等。
故唯識頌曰。
此遍計所執。
自性無所有。
妄執者依性宗說枝末。
不覺在六粗事識之中。
法相正唯六七二識如彼(雲雲)。
楞伽等經名為妄想。
或雲分别取體。
即五見四取等惑皆遍計也。
疏。
成具下。
具雲。
是法無所有。
法無故強為其名。
園林下。
準莊子林希逸序雲。
莊周。
宋人。
字子休等。
吏者。
曾為漆園吏。
故雲園林。
疏所引者全是彼文。
釋詞亦彼疏義。
此辨是非無定體亦空也。
與此無殊。
疏。
次二句等者。
名相等法生滅非常。
聖人情念已亡。
即化而見不變之常。
常通下。
謂凡夫妄想紛纭。
見諸法定相彼此森然。
未嘗一念而通。
聖人反之。
即惑而智矣。
故大疏開因性雲。
良以衆生包性德而為體。
依智海以為源。
但相變體殊。
情生智隔。
有人問予華嚴宗中相容之義。
指柱曰。
使此柱入彼柱。
令彼柱容此柱乎。
餘曰。
汝所問者正犯圓宗太忌。
彼必超情離見。
汝用情見求之。
情見既礙。
法何相容。
可去情思之。
疏。
放光下。
依般若論引用。
彼經第二十九雲。
不動真際為諸法立處。
謂不壞俗谛名為立處。
蓋真即俗也。
疏。
聖即智也者。
得無分别之心名為聖人。
初地已上皆名聖人。
神心也者。
起信疏雲。
中實神解名心。
神。
靈也。
即靈妙覺心。
圭峰序雲。
沖虛妙粹。
炳煥靈明等。
仁王經。
意示惑性智性無二性故。
但迷悟相翻爾。
今詳下。
通會前文。
前随論文亦旋發其義。
文旨煥爛。
确然非謬。
好思曆曆可解。
密嚴初句。
因相立名。
如謂彼此等。
次句。
依他因緣而起諸相。
此之二句辨名相生起。
此二者又依名相二法生妄想分别也。
故楞伽雲。
相名常相随。
能生諸妄想。
故此三法但互緣而起。
其性本空。
空則法性如如。
於斯下。
若了此三法性空之理。
即是正智。
名為下。
辨定三性。
相是依他起者。
細推經意。
相含二義。
一遍計所執。
如依繩見蛇。
依杌見鬼。
此之名相皆是遍計。
二依他心心所等。
如繩如杌。
名相也。
冥搜者。
冥猶寂也。
搜。
求也。
謂靜意求之始可見理。
指掌者。
見理明白如指掌中之物也。
文用論語。
肇論新疏遊刃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