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入正理論

關燈
學者小乘共計心外有其實境。

    豈不違于阿含等教學者小乘。

    答。

    但依大乘殊勝義立。

    不違小乘之教學者世間之失。

     是知但依殊勝義立。

    則違世間亦不為過。

    故著于此。

    以為标準。

     自語相違者。

    如言我母。

    是其石女。

     生育我身。

    名為我母。

    石女不生。

    而言我母是石女者。

    自語相違也。

     △二釋不極成四過。

     能别不極成者。

    如佛弟子。

    對數論師。

    立聲滅壞。

     能别者。

    即後陳宗體。

    立敵共許有此法故。

    名為極成。

    數論不許聲滅壞故。

    是能别宗體不極成。

     按龍樹論以勤勇無間所發因。

    成立聲滅壞。

    廣百論破根境品。

    亦廣推微聲性散壞。

    正對數論師說。

    或謂假立。

    非也。

     所别不極成者。

    如數論師。

    對佛弟子。

    說我是思。

     前陳有法。

    名為所别。

    佛弟子不許有我故。

    是所别宗依不極成。

     廣百論破我品。

    廣破思我。

    此但取佛弟子不許有我。

    非不許思。

    思屬遍行心所故(廣百論是诤意許此但言陳故不同耳)。

     俱不極成者。

    如勝論師。

    對佛弟子。

    立我以為和合同緣。

     能别所别二俱不成也。

    勝論計六句義。

    第六和合句。

    彼雲。

    和合者。

    如鳥飛空。

    忽至樹枝。

    住而不去。

    一切異法。

    忽爾和合。

    由和合性使之然也。

    佛弟子不許有我是所别不極成。

    亦不許有和合性。

    是能别不極成。

    故名俱不成。

     相符極成者。

    如說聲是所聞。

     聲是所聞。

    立敵共許。

    是相符也。

    是極成也。

    何亦為過。

    蓋極成之法。

    雖立敵共許。

    而前陳後陳和合為宗了。

    立者即許。

    敵者不許。

    立敵共诤。

    是名宗體。

    若敵者不诤。

    兩家符同。

    則正義何由而伸。

    正智何由而生。

    非過而何。

     △三結成似宗。

     如是多言。

    是遣諸法自相門故。

    不容成故。

    立無果故。

    名似立宗過。

     是遣諸法自相門故。

    結相違五過。

    如說聲非所聞。

    即此非所聞言。

    便與聲之自相相違。

    如言瓶常。

    即此常言。

    便與瓶之自相相違等。

    不容成故。

    結不極成四過。

    末句總結兩段皆不生智果。

     △二似因二。

    初總标。

     已說似宗。

    當說似因。

    不成不定。

    及與相違。

    是名似因。

     于因三相。

    有缺減處。

    即名似因。

     △二别釋三。

    初釋不成二。

    初列名。

     不成有四。

    一兩俱不成。

    二随一不成。

    三猶豫不成。

    四所依不成。

     此以因望宗。

    亦就不許說不成。

    解者遂以為缺遍是宗法性之過。

    既不成矣。

    又豈論其缺何相缺何相哉。

     △二釋相。

     如成立聲為無常等。

    若言是眼所見性故。

    兩俱不成。

     如成立聲為無常等。

    此是總句。

    下所作性故。

    亦承此說去。

    以聲為眼境。

    非但敵者不許。

    即立者亦難自許。

    故兩俱不成。

    此兩字。

    解者俱謂常無常二宗。

    據龍樹雲。

    彼此不同許。

    定非宗法。

    如有成立聲是無常。

    眼所見故。

    又若敵論不同許者。

    如對顯論。

    所作性故。

    則謂立敵兩家俱不成者為得之。

     所作性故。

    對聲顯論。

    随一不成。

     以所作性為無常因。

    得矣。

    而對彼聲顯論師。

    不許聲為所作性故。

    犯随他一分不成過。

    聲顯論者。

    成唯識雲。

    有餘偏執一切聲常。

    待緣顯發。

    方能诠表。

    瑜伽亦雲。

    外聲論師。

    起如是見。

    立如是論。

    聲相本有。

    無生無滅。

    然由數宣吐。

    方得顯了。

    而聲體是常。

     于霧等性起疑惑時。

    為成大種和合火有。

    而有所說。

    猶豫不成。

     此無磪見而立量者之譬也。

    遠處見煙。

    比知有火。

    何過之有。

    今于霧等。

    尚未了知是煙非煙。

    而遽成立大種和合火有有所言說。

    應立量雲。

    彼所見相是有法(即霧等性)。

    大種和合火有為宗。

    因雲。

    以見煙故。

    四大能造。

    故稱為種。

    即薪炭等和合有火而煙生焉。

    起疑惑時。

    即是猶豫。

    不必以大種和合分為兩因以作猶豫也。

    況和合大種。

    是宗非因。

    以現煙故為因。

    龍樹論可據。

     虛空實有。

    德所依故。

    對無空論。

    所依不成。

     虛空是有法。

    實有為宗。

    因雲。

    德所依故。

    自說則可。

    若對無空論立。

    則所依不成。

    以彼不許有虛空故。

    空既非有。

    德何所依。

    龍樹雲。

    或于是處有法不成。

    如成立我其體周遍。

    于一切處生樂等故。

    對無我論。

    所依不成。

    據此則所依即宗依也。

    然則與所别不極成何異。

    曰前說宗不成。

    此說因不成。

    所以不同。

     △二釋不定二。

    初列名。

     不定有六。

    一共。

    二不共。

    三同品一分轉。

    異品遍轉。

    四異品一分轉。

    同品遍轉。

    五俱品一分轉。

    六相違決定。

     此以喻顯不定。

    解者俱以為後二因。

    性不具之過。

    玩論文意。

    正謂不定是何宗。

    乃缺遍是宗法性耳。

    不定即是猶豫因。

     △二釋相。

     此中共者。

    如言聲常。

    所量性故。

    常無常品。

    皆共此因。

    是故不定。

    為如瓶等。

    所量性故。

    聲是無常。

    為如空等。

    所量性故。

    聲是其常。

     常無常二宗共一因故名共。

    如言下。

    立量。

    常無下。

    辯過。

    為如下。

    正出不定之相。

    後文仿此。

    聲常所量性故。

    即九種宗法中第一種。

    此中常宗。

    空為同品。

    瓶為異品。

    所量性因。

    同異俱有。

    則聲果常耶。

    抑非常耶。

    故成不定。

     言不共者如。

    說聲常。

    所聞性故。

    常無常品。

    皆離此因。

    常無常外。

    餘非有故。

    是猶豫因。

    此所聞性。

    其猶何等。

     常無常二宗。

    皆離此因。

    故名不共。

    聲常。

    所聞性故。

    即九種宗法中第五種。

    此所聞性之因。

    以空為同品。

    空何所聞而顯常。

    則常品離此因矣。

    以瓶為異品。

    瓶何所聞而顯無常。

    則無常品亦離此因矣。

    二處皆離。

    二外無法。

    此所聞性。

    當以何法為同品耶。

    此似阙同品定有性。

    其實三相俱缺。

     同品一分轉異品遍轉者。

    如說聲(有法)非勤勇無間所發(宗)。

    無常性故(因)。

    此中非勤勇無間所發宗。

    以電空等為其同品(且按定同品。

    下舉因出過)。

    此無常性。

    于電等有(一分轉)。

    于空等無(一分不轉。

    此不應無而無即乖同品定有性)。

    非勤勇無間所發宗。

    以瓶等為異品(以瓶由人工無間得成故)。

    于彼遍有(以瓶全體是無常故。

    即異品遍轉。

    此不應轉而轉。

    即乖異品遍無性)。

    此因以電以瓶為同法故。

    亦是不定(此句按定下出不定之相)。

    為如瓶等無常性故。

    彼是勤勇無間所發。

    為如電等無常性故。

    彼非勤勇無間所發(兩趣不定意因不成)。

     聲有三種。

    一因執受大種。

    謂語等聲。

    一因不執受大種。

    謂樹等聲。

    一因俱大種。

    謂手鼓等聲(以手舉鼓手是執受鼓是不執受故曰俱)。

    此非勤勇無間所發聲。

    即因不執受大種聲也。

    下勤勇無間所發聲。

    即因俱大種聲也。

    非勤勇無。

    間所發。

    無常性故。

    即九種宗法中第七種。

    此無常性下六句。

    雖正釋同品一分轉異品遍轉。

    而實非正出過之詞。

    不過審定以電以瓶為同法耳。

    為如瓶等下。

    乃正出不定之相。

    下二條亦準此。

    謂若揀去一分不轉之空。

    而取遍轉之瓶。

    與電偕為同法。

    庶免缺二相過。

    然亦是不定。

    何者。

    電瓶二物。

    在無常因。

    則為同法。

    以此二物皆無常故。

    在非勤勇無間所發宗。

    則電同瓶異。

    今舉因成宗。

    則兩趣無定。

    将以無常之瓶。

    成勤發之宗乎。

    抑以無常之電。

    成非勤發之宗乎。

    既不定是非勤發之宗。

    則非遍是宗法性矣。

    何止後二相俱缺而已耶。

    下條仿此。

     異品一分轉同品遍轉者。

    如立宗言聲是勤勇無間所發(宗)。

    無常性故(因)。

    勤勇無間所發宗。

    以瓶等為同品(亦勤發類故)。

    其無常性(此句貫下二于字)。

    于此遍有(即同品遍轉也。

    此不為過)。

    以電空等為異品(皆非勤發類故)。

    于彼一分電等是有(即異品一分轉也此正是過)。

    空等是無(此不為過)。

    是故如前亦為不定。

     聲是勤勇無間所發。

    無常性故。

    此九種宗法中第三種。

    如前者。

    謂此無常因。

    以電以瓶為同法故。

    亦為不定。

    為如電等無常性故。

    彼非勤勇無間所發。

    為如瓶等無常性故。

    彼是勤勇無間所發。

    此似阙異品遍無性。

    其實三相俱缺。

     俱品一分轉者。

    如說聲常。

    無質礙故(此立量下辯過)。

    此中常宗。

    以虛空極微為同品(外道計微塵常故亦入此同品)。

    無質礙性(此句貫下四個于字)。

    于虛空等有(空無質礙故。

    即一分轉也)。

    于極微等無(塵有質礙故。

    即一分不轉。

    此不應無而無也)。

    以瓶樂等為異品(瓶樂皆無常故)。

    于樂等有(同無質礙一分轉。

    此不應轉而轉也)于瓶等無(瓶有質礙。

    一分不轉)。

    是故此因以樂以空為同法故亦名不定。

     俱者。

    同品異品。

    俱一分轉。

    一分不轉也。

    聲常。

    無質礙故。

    九種宗法所不載。

    說見後似喻解中。

    無質礙因。

    于同品極微一分不轉。

    于異中樂等一分轉。

    故應揀去一分不轉之極微。

    而取一分轉之樂等。

    與空偕為同法。

    然于無質礙因可爾。

    若舉因成宗。

    則為不定。

    将以無質礙之空。

    成聲是常乎。

    将以無質礙之樂。

    成聲是無常乎。

    樂字。

    若是音樂之樂。

    則亦聲耳。

    不可以聲還喻于聲。

    當以苦樂之樂為定。

    蓋數論師執我是思。

    受用薩埵剌阇答摩所成大等二十三法。

    薩埵剌阇答摩。

    舊譯樂苦癡。

    亦名喜憂闇。

    新翻貪嗔癡。

    詳金七十論廣百論中。

    二論多言樂等三法。

    立量專為破外道。

    而數勝其渠魁也。

    故舉喻舉宗舉因。

    皆不出此數種論中。

    不當更為異釋耳。

     相違決定者。

    如立宗言。

    聲是無常。

    所作性故。

    譬如瓶等。

    有立聲常。

    所聞性故。

    譬如聲性。

    此二皆是猶豫因故。

    俱名不定。

     聲是無常。

    所作性故。

    即九種宗中第二種。

    或立為常。

    所聞性故。

    即第五種。

    此立敵共诤一有法。

    因喻各異。

    三相無缺。

    但兩家俱不能出過。

    如立者雖自立無常。

    而亦許聲是所聞性。

    同彼聲性。

    故不能出常宗過也。

    敵者雖自立常。

    而亦許聲是所作性。

    同彼瓶等。

    故不能出無常宗過也。

    既不能互出其過。

    兩家猶豫。

    不能定成一宗。

    互不生其正智。

    故名決定相違不定過。

    解者皆謂缺第三相。

    謬矣。

     △三釋相違二。

    初列名。

     相違有四。

    謂法自相相違因。

    法差别相違因。

    有法自相相違因。

    有法差别相違因。

     法。

    即後陳宗體。

    有法。

    即前陳宗依。

    自相。

    即言陳之自相。

    差别。

    即意許之差别。

    如真故極成色。

    是有法自相。

    定離眼識色。

    非定離眼識色。

    是有法差别。

    定不離眼識宗。

    是法自相。

    相分定不離自證分。

    是法差别。

    相違者。

    是因違于宗也。

    凡相違因出過申量。

    皆改宗不改因。

    番異作同。

    番同作異。

    舊注家似不了此。

     △二釋相。

     此中法自相相違因者。

    如說聲常。

    所作性故。

    或勤勇無間所發性故。

    此因唯于異品中有。

    是故相違。

     此因與後陳宗法之自相相違也。

    如說聲常。

    所作性故。

    即九種宗法中第四種。

    或勤勇無間所發性故。

    即九種中第六種。

    此因唯于異品中有者。

    以常住宗。

    必以虛空等為同品。

    以瓶瓯等為異品。

    今所作因。

    或勤勇無。

    間所發因。

    止向瓶等異品上轉。

    不向同品空等上轉。

    故與常宗自相相違。

     法差别相違因者。

    如說眼等(宗之自相)。

    必為他用(宗之差别相)。

    積聚性故(相違之因)。

    如卧具等(喻也上立量下辯違)。

    此因如能成立。

    眼等必為他用(此他即是我)。

    如是亦能成立所立法差别相違(先出過名後言所以)。

    積聚他用諸卧具等。

    為積聚他所受用故(此他屬他人)。

     此因與後陳宗法上意許差别之相相違也。

    數論師金七十論雲。

    我是實有。

    聚集為他故。

    我見世間一切聚集。

    并是為他。

    譬如床席等聚集非。

    為自用。

    必皆為人設。

    有他能受用。

    為此故聚集。

    屋等亦如是。

    大等亦如是(大。

    即地。

    水。

    火。

    風。

    空。

    等即等餘二十二法)。

    五大聚名身。

    是身非自為。

    決定知為他。

    他者即是我。

    故知我實有。

    此中即借其說立量以破之。

    取其五大聚名身中眼一種為有法。

    非為自用并是為他句為宗。

    聚集句為因。

    如床席等為同喻。

    夫眼與床席非同類無論也。

    眼之積聚不同床席之積聚亦無論也。

    今第就所謂他者辯之。

    先曰非為自用必皆為人設。

    則自他有辨矣。

    後曰他者即是我。

    則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