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入正理論解

關燈
是以同品定有則成。

    異品遍無則遣。

    遣即是無。

    非以異法遣同也。

    故異品遍無。

    則同品極成矣。

    如說常為成無常。

    非欲顯常也。

    三同異。

    若立三支無過。

    則于自所立法極成。

    能破他宗。

    他宗不能壞也。

     △二雙徴别釋分三。

    初釋同相。

     雲何名為同品異品。

    謂所立法。

    均等義品。

    說名同品。

    如立無常。

    瓶等無常。

    故名同品。

     雲何下雙徴。

    謂所下别釋。

    所立宗者。

    即宗也。

    謂能立因性。

    與所立宗。

    義類均等。

    說名同品。

    如立下舉例釋成。

    如立無常之宗。

    以有作為因。

    瓶等為喻。

    故名同品。

    雖顯舉喻。

    影取因也。

     △二釋異相。

     異品者。

    謂于是處。

    無其所立。

    若有是常。

    見非所作。

    如虛空等。

     異品者。

    異同品也。

    謂于下釋異義。

    蓋于異處無同所立。

    故名為異。

    若有下立量顯異。

    謂若有法是常。

    因非所作。

    喻如虛空。

    則三支皆異于同。

    故得無同所立也。

    龍樹雲。

    應以非作證其常。

    或以無常成所作。

    即斯義矣。

     △三釋遍相。

     此中所作性。

    或勤勇無間所發性。

    遍是宗法。

    于同品定有性。

    異品遍無性。

    是無常等因。

     此就同品無常因。

    以釋遍相也。

    此中指同品因中。

    謂于所作等二因。

    随得一因。

    全是無常。

    則因遍宗法。

    故雲遍是宗法。

     于同下明所作因是宗法意。

    蓋由所作等。

    于同品定有。

    異品遍無。

    故得是無常因。

    故龍樹雲。

    所作性故。

    能成無常。

    又雲。

    為于所比。

    顯宗法性。

    故說因言。

    以能顯宗。

    故能成宗也。

    然上因性有其二種。

    謂生因了因。

    生因如種生芽。

    了因如燈照物。

    此各有三。

    生因三者。

    一言生因。

    二智生因。

    三義生因。

    了因三者。

    一智了因。

    二言了因。

    三義了因。

    廣如龍樹論說。

     △三釋喻分二。

    初舉數标列。

     喻有二種。

    一者同法。

    二者異法。

     喻者。

    比曉也。

    謂即以近事比類。

    令于深法得曉了故。

    故金剛論雲。

    喻者見邊義。

    謂以所見邊。

    與未所見邊和合正說。

    名之為喻。

    釋雲。

    所見邊者。

    謂已顯了分。

    未見邊者。

    未顯了分。

    以顯了分顯未顯了分。

    令義平等。

    所有正說。

    名能立喻。

    言同法異法者。

    謂在因名品。

    在喻名法也。

    以喻與宗因法同。

    則名同法。

    異法反此。

    然喻有體依。

    如雲瓶者即是依也。

    以無常作義。

    證無常宗。

    名之為體。

    下皆仿此。

     △二依标别釋分二。

    初釋同喻。

     同法者。

    若于是處。

    顯因同品決定有性。

    謂若所作。

    見彼無常。

    譬如瓶等。

     同法者。

    謂所引喻與宗因法同。

    故名同法。

    若于下釋同法義。

    謂于喻處與因相同。

    故得決定有性。

     謂若下立量顯同也。

    蓋以所作為因。

    無常為宗。

    瓶等為喻。

    三支?然。

    故雲同也。

     △二釋異喻。

     異法者。

    若于是處。

    說所立無。

    因遍非有。

    謂若是常。

    見非所作。

    如虛空等。

    此中常言。

    表非無常。

    非所作言。

    表無所作。

    如有非有。

    說名非有。

     異法者。

    異同法也。

     若于下釋異義。

    謂于喻處說所立無。

    同宗說因。

    遍無同因。

    故名異法。

     謂若下立量顯異。

     此中下重申異義。

    以顯無同品宗因也。

    此中即異法中也。

    常非無常則無同宗。

    非所作無作則無同因。

     如有下引例。

    以明虛空非瓶等也。

    蓋異喻如虛空言。

    表非瓶等。

    如對有言非有。

    說非是有也。

    既異法無同。

    則立法極成。

    而離異過矣。

     △二總結能立。

     已說宗等因。

    如是多言。

    開悟他時。

    說名能立。

    如說聲無常者。

    是立宗言。

    所作性故者。

    是宗法言。

    若是所作見彼無常如瓶等者。

    是随同品言。

    若是其常見非所作如虛空者。

    是遠離言。

    唯此三分。

    說名能立。

     已說下對前總結也。

    由前标雲。

    宗等多言名為能立。

    上已廣說。

    故此總結。

    自如說下。

    結前三分。

    以明能立極成也。

     遠離言者。

    謂于異中。

    無同所立故。

    得無常等三法遠離。

    而能立法極成矣。

    初門竟。

     △二似能立分三。

    初明宗過分三。

    初标宗列過。

     雖樂成立。

    由與現量等相違故。

    名似立宗。

    謂現量相違。

    比量相違。

    自教相違。

    世間相違。

    自語相違。

    能别不極成。

    所别不極成。

    俱不極成。

    相符極成。

     此明似宗之過也。

     雖樂下先标似宗。

    謂現下列過。

    蓋于現量等五。

    一有相違。

    則立法不成。

    能别等四。

    由于前陳後陳有立敵不許故。

    義亦不成。

     △二依标别釋分二。

    初釋相違。

     此中現量相違者。

    如說聲非所聞。

     此中似立中也。

    色等諸法。

    五根對時。

    不待名言。

    無籌度心。

    取境親明。

    名為現量。

     相違者。

    謂宗違現量也。

     如說下舉例明過。

    下凡言如者仿此。

    然聲是耳之所聞。

    既以非所聞為宗。

    得不違于現量乎。

     比量相違者。

    如說瓶等是常。

     比量者。

    謂比拟度量。

    如見煙度火等。

     相違者。

    謂宗違比量也。

    然瓶乃所作。

    本是無常。

    既說為常。

    比度不着。

    則與比量相違也。

     自教相違者。

    如勝論師立聲為常。

     衛世之教。

    但立非常。

    今于聲有法上。

    立為常者。

    則與自教相違。

    勝論即衛世。

    乃計無者。

    計無而又執聲為常。

    豈不違于自教耶。

     世間相違者。

    如說懷兔非月有故。

    又如說言。

    人頂骨淨。

    衆生分故。

    猶如螺貝。

     懷兔因月。

    世所共知。

    今說懷兔非因月有。

    又頂骨不淨。

    亦世所共知。

    今言人頂骨淨。

    喻如螺貝。

    二皆與世間相違也。

     自語相違者。

    如言我母是其石女。

     此與自語相違也。

    鞠我育我。

    方為我母。

    石女無能養育。

    實非我母。

    而言我母是其石女。

    豈不與自語相違哉。

     △二釋不成。

     能别不極成者。

    如佛弟子。

    對數論師。

    立聲滅壞。

     能别者。

    即後陳滅壞宗也。

    不極成者。

    謂佛弟子。

    對彼計常論師。

    于聲有法上。

    立滅壞宗。

    論師不許此宗。

    故雲能别不極成。

    數論即僧佉。

    乃計常者。

    問理當以滅壞破常。

    何犯此過耶。

    答奘師雲。

    夫立比量。

    有自他共。

    随其所應。

    各有标簡。

    若自比量。

    自許言簡。

    若他比量。

    汝執言簡。

    若共比量。

    勝義言簡。

    今立者于後陳上。

    不能就己所立。

    寄言簡過。

    令他解了。

    故招斯咎。

    大鈔雲。

    自者。

    謂自立義。

    令他解了。

    如薩婆多宗立無表色。

    自立量雲。

    我無表色。

    定是實色。

    許色性故。

    如許色聲。

    他者。

    謂于他立中。

    出宗因過。

    如大乘破薩婆多宗雲。

    汝無表色非定實色。

    許無對故。

    如心心所。

    共者。

    謂于他立中。

    出比量過故。

     所别不極成者。

    如數論師。

    對佛弟子。

    說我是思。

     所别者。

    即前陳神我也。

     不極成者。

    謂此論師說神我是思。

    内教弗許神我。

    故雲所别不極成。

    唐三藏立唯識比量雲。

    定不離眼識宗。

    是極成能别。

    蓋指後陳宗法為能别。

    又雲。

    大乘說佛無漏色。

    小乘說佛有漏色。

    若将此二種色。

    立為唯識。

    則彼此不共許。

    便犯自他一分所别不極成。

    蓋指前陳有法。

    為所别。

    近有以外道不許佛弟子所立宗。

    為能别不極成。

    以佛弟子不許外道所立宗。

    名所别不極成者。

    謬也。

     俱不極成者。

    如勝論師。

    對佛弟子。

    立我以為和合因緣。

     此明能别所别俱不極成也。

    謂勝論師于我有法上。

    立和合因緣宗。

    内教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