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入正理論解

關燈
槜李沙門 真界 集解 科文分四。

     △初明題目。

     因明入正理論 因明入正理論者。

    此六字為一論之題目。

    論之一字是能诠文。

    上五字是所诠義。

    謂因明正義由論彰顯。

    是則義由論顯。

    論逐義名。

    文義雙彰。

    能所合目。

    故曰因明入正理論。

    就上五字中。

    上二字是能入因智。

    下二字是所入正理。

    入通能所。

    斯由因智真故。

    得入正理也。

    故清涼雲。

    因者即萬法生起之因。

    明者即觀法本因之智。

    謂世間種種言論。

    及圖書印玺。

    地水火風。

    萬法之因。

    皆悉明了。

    通達無礙。

    又楞嚴雲。

    如來發明世出世法。

    知其本因。

    随所緣出。

    乃至現前種種松直棘曲。

    鹄白烏玄。

    皆了元由。

    斯皆以智照明萬法本因。

    故曰因明。

    永明雲。

    正理者諸法本真之體義。

    謂若迷性覺隐晦靈明。

    不達諸法正因。

    故緻情宗糾轍。

    今絕狂愚之妄說。

    杜邪倒之疑心。

    則入諸法本真。

    斯即自悟入正理也。

    又因明入正理者。

    謂因乃立者三支中因。

    以宗因喻不相離故。

    明即敵者所生之智。

    以聞立者理引發故。

    故起信記雲。

    一真如性是有法。

    定能随緣故為宗。

    因雲是有為法平等所依故。

    同喻如虛空。

    又下論雲。

    聲是有法。

    定無常故為宗。

    因雲所作性故。

    同喻如瓶。

    又瑜伽雲。

    雲何名因明處。

    謂于觀察義中諸所有事故。

    釋曰。

    所建立法。

    名觀察義。

    能随順法。

    名諸所有事。

    諸所有事即是因明。

    斯皆由因照明所建立法。

    令諸聞者。

    于所比義。

    有正智生。

    了無常等。

    斯即悟他入正理也。

    故雲由宗因喻多言。

    開示諸有問者未了義故。

    問夫立論量。

    三支圓滿。

    果明不舉。

    獨唱因明。

    答因為量主故。

    故大鈔雲。

    就比量中。

    有許未許。

    為成未許。

    必有能成。

    即能成是因。

    所成是果。

    宗由因顯。

    義得分明。

    故唱因明。

    理無違妨。

    又此論者。

    謂徴析邪宗。

    審明正理。

    故雲因明入正理論。

    然論有宗釋。

    此即宗論。

    宗複有二。

    一者謂宗。

    諸部立破等義。

    由宗諸義。

    得成斯論。

    故慈恩雲。

    元唯佛說。

    散在衆經。

    束此成故。

    二者宗人。

    謂劫目世親定三支故。

    故永明雲。

    劫初足目創标真似。

    爰及世親。

    再陳軌式。

    雖紀綱已列。

    而幽緻未分。

    有陳那為妙吉祥菩薩警谕。

    乃重造因明。

    此雖宗人。

    義亦具矣。

    問立破等義已備衆經。

    況複多論。

    何因緣故制斯論耶。

    答為欲曲被時機。

    樂略文者。

    能易入故。

    故龍樹因明論雲。

    為欲簡持能立能破義中真實。

    故造斯論。

     △次辯撰人。

     商迦羅主菩薩造 商迦羅主。

    此雲天主。

    以後序中言天主故。

    或雲羯羅。

    梵音楚夏耳。

    菩薩之義。

    諸疏既廣。

    此不繁雲。

    造作也。

     △三明譯者。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師翻譯時事。

    備于後序。

     △四解本文分三。

    初立門總攝。

     能立與能破  及似唯悟他  現量與比量 及似唯自悟 如是總攝諸論要義。

     此立八門。

    以總攝諸論要義也。

    八門者。

    謂真具四門。

    似含四門也。

    一真能立。

    謂對敵申量。

    三分圓明。

    開曉于賓故。

    二真能破。

    謂斥量非圓。

    彈支有謬。

    示悟于主故。

    三似能立。

    謂對敵申量。

    三分阙謬。

    非曉于賓故。

    四似能破。

    謂妄斥非圓。

    彈支有謬。

    不悟于主故。

    五真現量。

    謂于色等義。

    有正智生。

    自相處轉故。

    六真比量。

    謂藉衆相。

    而觀于義。

    相應智起故。

    七似現量。

    謂有分别智。

    于義異轉。

    了瓶衣等故。

    八似比量。

    謂以似因智。

    于所比義。

    相違解起故。

    悟他者。

    由能立破。

    皆能啟他未了之義故。

    自悟者。

    由現比量。

    能引真似有無分别二智故。

    此上皆引清涼疏鈔義釋。

    如是下即指八門二益。

    能總攝諸論立破等義也。

     △次依門别釋分八。

    初真能立分二。

    初總标能立分二。

    初略釋能立。

     此中宗等多言。

    名為能立。

    由宗因喻多言。

    開示諸有問者未了義故。

     此中者。

    即簡持論中也。

    等者。

    等餘因喻。

    即宗因喻多言名能立也。

    由宗下略釋。

    謂由宗因喻多言。

    開他所未了義。

    故名能立。

    然能立有二。

    一三支為能立。

    以宗因喻多言。

    名能立故。

    二因喻為能立。

    以因即宗家之因。

    喻乃因中所攝。

    由因與喻。

    成其宗法。

    故為能立。

    此即以宗為所立也。

    今觀論文。

    能立通三。

     △二廣明能立分三。

    初釋宗。

     此中宗者。

    謂極成有法。

    極成能别。

    差别性故。

    随自樂為所成立性。

    是名為宗。

    如有成立聲是無常。

     此中者。

    真能立宗中也。

    宗者。

    崇也主也。

    謂己所崇義。

    以為其主。

    形于言表。

    能啟悟他。

    名為宗也。

    故雜集論雲。

    謂以所應成自所許義。

    宣示于他。

    令彼解了故。

    名為宗等。

    極成有法極成能别者。

    有法即前陳。

    謂色等法也。

    以色等有法與宗為依。

    亦名宗依。

    對能别宗。

    此即所别也。

    能别即後陳。

    謂所立宗體也。

    以依體之上。

    悉離諸過。

    故雲極成有法極成能别也。

    差别性故者。

    釋成上義。

    謂宗唯是一。

    而言有法能别者。

    以依體性差别故。

    又解。

    釋成宗義。

    謂此真能立宗。

    有法能别二俱極成。

    由與似能立中性差别故。

    名真能立宗也。

    随自下結成宗義也。

    謂将前陳後陳和合一處。

    随其立者自意樂許所成立性。

    則名為宗。

    故龍樹雲。

    是中唯随自意樂為所成立。

    說名宗。

    問能别與宗體何異。

    答奘師雲。

    雖能别為宗。

    立者即許。

    敵者未诤。

    猶是宗依。

    未名宗體。

    若前陳後陳和合為宗了。

    立者即許。

    敵者不許。

    立敵共诤。

    名為宗體。

    若立敵未诤。

    猶是宗依。

    故起信記雲。

    依有能别所别。

    即斯義也。

    如有下舉例立宗也。

    如雲聲是有法(此即極成有法)定無常為宗(即極成能别)。

    若三支具足。

    應雲所作性故。

    同喻如瓶。

    異喻如空。

    此則立者定許無常以為宗體。

    若準瑜伽破壞他宗之意。

    此宗正破敵者聲常之論。

    敵者量雲。

    聲是有法定常為宗(此犯能别不極成過)。

    因雲所作性故(此犯法自相相違過)。

    喻如虛空(此犯能立法不成過)。

    此敵者意許常為宗體。

    以敵立者無常之論。

    敵者不知虛空是非所作。

    則于因上不轉。

    引喻不齊。

    聲常之論不成矣。

     △二釋因分二。

    初标數徴列。

     因有三相。

    何等為三。

    謂遍是宗法性。

    同品定有性。

    異品遍無性。

     因者。

    即所由所以。

    順益待藉之義相也。

    謂于所立宗。

    說其自體及其相貌。

    是名為因。

    故大鈔雲。

    為由有此所由。

    所以顯宗法性。

    宗果方明。

    由此即顯與所立宗。

    一向一味。

    能建立宗。

    名為因也。

    三相者。

    謂同異遍也。

    遍相是總。

    同異為别。

    何等下徴列三相。

    遍是宗法性者。

    謂能立因。

    全是宗法。

    如所作因。

    全是無常。

    以是宗法故。

    則因遍宗法。

    名決定因。

    若纖毫不是。

    即猶豫因矣。

    同品定有性者。

    謂因與宗齊。

    則宗由因有。

    故龍樹論雲。

    宗無因不有。

    少有不齊。

    則非定有矣。

    如無常以所作為因方得定有。

    異品遍無性者。

    謂于立處全無同品所立。

    若絲毫有。

    則不遍無矣。

    如立常以非所作為因。

    方得遍無。

    故龍樹雲。

    此中唯有二種名因。

    謂同品一切遍有。

    異品一切遍無也。

    嗟夫同異之說。

    紛然久矣。

    而惑者竟以異法遣同。

    良由不知立同異意也。

    蓋立法于因喻。

    必須同異者。

    其意有三。

    一恐所立法有所混濫故。

    以同不假異。

    恐濫異。

    則不能定有。

    異不假同。

    恐濫同。

    則不能遍無。

    既彼此相濫。

    而所立法不極成矣。

    二立異。

    蓋為成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