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教經論記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
作謂苦集道谛。
無作即滅谛。
今謂。
此釋一違論文。
二違正理。
違文者。
次下雲。
滅道同是自性觀故。
明知論不獨以滅為無作也。
二違理者。
如下約三道。
分此作無作谛。
見道應唯見滅谛。
則違見道智起。
斷四谛下八十八使。
證四真谛也。
豈非通四谛耶。
又修道唯修三谛。
應二三果。
都不證滅。
又無學道中。
方具四谛。
是則前三果。
四谛互阙。
豈有此理耶。
若于四谛。
自約有相無相分異者。
而智論亦雲。
小乘三是有相。
滅是無相。
大乘四皆無相。
然今論約位以分。
既非就四谛自分相無相别。
則不同小乘。
然通作無作故。
非一向大乘(清涼亦雲。
有作有量。
即是小乘無作無量。
即是大乘)乃知大乘通引小故。
雙存作無作名。
約位以分異爾。
然天台四教。
四種四谛。
即無作四谛。
乃是圓教。
今據清涼雲。
四種四谛。
義出諸師。
今順常經論。
或名有作無作。
有量無量。
又無生無作。
通是性義。
約空實分二。
生滅無量。
通是相義。
約廣狹分二。
今約通以性義。
為無作也。
二别解二。
疾問下。
初解疾問。
然向說畢竟事。
文有二處第四分。
初分文處。
約如來說菩薩修分二畢竟。
次釋良醫知病等。
有二畢竟。
今是前非後。
何者。
今約行法。
令疾問者。
以如來說畢。
顯菩薩行畢。
今入滅時至。
若于前所說。
所修有疑。
可疾問之故。
是初二畢竟也(以住法指後二畢竟。
然此二是如來說中曲分。
故知非指此也。
思之)。
問。
今雲四谛([令疾])問。
豈是前所說耶。
答。
前經所治。
皆是苦集。
能治不出滅道。
出世間功德。
皆翻世間因果。
成出世因果。
皆四谛攝故。
今顯所說所修畢竟。
令疾問也。
不爾一經血脈失緒。
故經誡勤而行之。
便雲。
若于四谛有所疑者等。
豈非指前法耶。
華嚴大疏雲。
佛所說法身門。
何以唯陳四谛。
答。
以名雖在小。
義則通大小。
事理具足(演義雲。
小乘理事具足者。
如十二因緣。
但事而無理。
今滅谛是理。
十二因緣名廣事略。
事亦不具。
但有苦集。
而無滅道故。
六波羅蜜但顯出世間。
止有滅道。
無苦集故)。
謂苦集二谛。
是世間因果。
所知所斷。
無故易故。
滅道兩谛。
出世間因果。
所證所修。
事決定故。
知斷修證。
能運衆生。
到彼岸故。
世界有異。
此獨無改。
況無量無作。
何義不收耶(上皆大疏)。
故今一經唯明四谛。
通作無作。
但舊來章疏。
不求經意。
而執于文。
豈不知修多羅教。
當于意趣中求耶。
二無得下解無疑。
作無作如前。
于中彼二相違等者。
彼即作無作也。
以性相乖。
于水火二自相違。
三皆勿疑也。
滿足下。
二滿足成就門。
以三唱四谛。
故雲法輪滿足。
以谛實故。
名實法也。
于三處不疑。
成就證法故。
餘可知。
三分别說門二。
分别下。
初标門總示。
知心行成就決定者。
知無疑故。
複知證實義者。
知于四谛。
如實證故。
其答語。
即彼彼事。
如經可知。
阿(平聲)?樓馱。
亦雲阿泥樓豆。
亦雲阿那律。
亦雲阿泥噜多。
并梵音楚夏。
此雲無滅。
亦曰無貪。
賢愚經雲。
弗沙佛末時世饑。
有辟支佛。
名利吒。
行乞。
空缽無獲。
有貧人悲之而與食。
自言勝士能受此稗否。
即以所敬奉之。
食已作十八變。
複更采稗。
有兔跳抱其背。
即變為死人。
黏不能脫。
待暗還家。
委之于地。
即成金人。
拔指随生。
用卻還出。
取之無盡。
惡人告官。
欲來奪之。
但見死屍。
而其所觀。
即是金寶。
現報若是。
九十一反。
天上人間。
不沒惡趣。
又其生已。
家複豐盛。
日夜增益。
父母欲試之。
蓋空器皿往送。
發蓋百味足具。
而門日日常有一萬六千取債。
一萬六千還直。
出家後。
随所至處。
人見歡喜。
欲有所須。
如己家無異。
即世尊堂弟。
斛飯王之子也。
日月下。
二依示别釋。
于中曲分三義。
初總答。
二别答。
三結益。
初中。
以日月冷熱甯易。
總喻作無作谛不易也。
言于四谛中違順觀行不可異者。
謂于有作四谛中。
起順觀。
知苦斷集。
修道證滅。
于無作四谛中。
起違觀。
以二種因果。
緣集起故。
緣生本空。
違四谛相。
住自性空故。
初順觀緣相。
次違觀相空。
亦如十二因緣。
逆順二觀也。
理義決然。
故論雲不可異也。
以佛問意。
顯于四谛中。
有作無作。
結示疑無疑分齊。
今總答中。
亦于四谛作無作中。
喻顯起逆順觀。
不可異故。
以示大衆心行成就決定。
即以彼彼事答也。
隻由此義故。
問答相屬。
下别答中。
意亦如此。
言實苦下。
二别答。
于中别有二義。
初别釋順觀有作谛。
二别釋違觀無作谛。
初中所牒之經。
唯雲實苦不可令樂。
而論釋以苦樂各實者。
意謂影取經中實樂不可令苦故也。
此則釋順觀二果也。
言更無異因者。
牒下句。
更句取上句集真是因也。
此二句唯明集真苦因。
何以論雲示苦滅各自因耶。
此意亦影取經中道真是因更無異因。
故雲示苦樂各自因也。
此别釋順觀。
二因與二果。
皆于有作谛。
起順觀也。
以顯世出世間因果實義。
過日月性。
不可異也。
複示下。
二别釋違觀無作谛也。
即經苦若滅者即是因滅。
因滅故果滅(即滅自性觀)。
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餘道(即道自性觀也。
上牒更無異因有二意。
一句。
取上句。
二障絕下六句。
又次下牒決定故者。
顯上六句。
是自性觀故。
故論但牒上下之句。
以顯此六句。
俱是自性觀。
故不别牒。
論文巧妙故爾)。
經言苦滅即因滅因滅故果滅者。
意謂。
因若有自性。
苦滅因不滅。
果若有自性。
因滅果不滅。
今由苦滅即因滅。
因滅即果滅明知因果各無自性。
因果無自性。
即是滅谛。
自性本滅。
成滅谛自性觀也。
又經言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餘道者。
意謂。
滅苦之道。
即是自性真道。
則道無别自性。
故雲更無餘道。
以離滅苦。
無餘道自性故。
此則道若有自性。
不因滅苦得既由滅苦得。
道則無自性。
道既無自性。
即以滅苦為自性真道觀也。
此于無作谛。
起自性觀。
違觀四谛相。
皆實無自性。
成滅道自性觀爾。
所以苦集無于自性觀者。
正以苦集無性。
示滅道自性本真。
故經以苦集因果本滅。
成真滅真道。
以苦集若有自體。
即不滅也。
亦由相對苦樂之因果。
此中皆遣。
彌顯相空唯自性成觀也。
又約法為言。
則四谛皆名無作。
約觀為言。
滅道方名自性。
故前雲無作法。
此雲自性觀也。
言決定下。
第三結益。
決定者牒經結前。
苦集因果入順違觀行。
總别答意決定故。
無疑者。
牒經後二字。
無異者。
法喻。
答中實無異。
故無疑也。
又違順義理。
更無餘義可疑也。
然此釋四谛。
經論甚深。
前古例皆未達。
非唯住法宣演而已。
經非生滅四谛。
可以火疑于此矣(住法記記文解義皆不能仿佛)。
○六分别未入上上證為斷疑分二。
已說下。
初結前标後。
前科但于大乘法不疑。
然尚住自位。
于大乘上上法。
猶未入證。
并有勝疑亦未斷。
故次來也。
二依标别釋二。
初未入上上證二。
初舉經。
二論釋二。
論曰下。
初總顯。
于中三種。
皆未入證上上法。
既雲未入。
故後科引彼入如來法中。
而寂滅故。
二别釋三。
一者下。
初修分。
此唯明有作谛者。
修道非不照理但對見道。
一向照真無作。
故就多分。
唯明有作谛也。
言修分者。
或見列在初。
謂之資加。
今依住法。
即修道也。
今以義定。
既經雲所作未辦者。
正揀初後謂将辦而未全辦。
故雲未辦。
以見道初入。
資加初修。
無學已辦。
故知未辦之言。
正當修道也。
問。
何修先見後耶。
答。
如上釋。
勿得懷疑。
論依次列。
今順經故。
少有不次。
問。
經何不次耶。
答。
正顯未入上上證義故。
何者。
若經先明見道。
應先雲初入法者。
此乃從凡位。
初入證位。
其正在凡位。
尚未有證。
至初入時。
方證難。
顯未入上上證義故。
先舉修道。
既自有果證。
但未入上上證。
經意在此。
故先舉修也。
問。
何不雲修道。
而雲修分耶。
答分亦道分。
但初後各一果證。
故唯言道。
修位攝兩果三向家家般般。
故言分也。
問。
何有悲感耶。
答。
由未辦故。
又未入上上證故。
見佛入滅。
所以自感而悲也。
二者下。
二見道。
言速決定者。
以第十六心。
道類智忍起時。
一念見谛故。
又約聞佛說故。
聖力使然。
示現下。
揀修位。
以不同修分。
次第别斷三界七十二品惑。
别别證理(此約漸出離人。
入見時證二三果故)。
此見位中。
第十六心。
頓斷頓證。
故此揀也。
去上下。
以修惑未斷。
後位尚未得。
況去上上佛道。
故雲轉遠。
經言得度者。
得度凡位。
入聖位也。
喻中。
夜喻見惑。
電喻見智。
以見道智起。
唯一刹那。
正如電歘然。
故住法雲。
光喻聞法。
亦約聞法時。
歘起見智。
方得道也。
道喻見位。
三者下。
三無學道。
彼二即作無作谛。
此二性相不同。
故雲相違。
上雲彼二相違處不疑。
由功用故爾。
以此位觀心。
任運流注。
洞了性相。
相無自性。
故不違性。
性非斷滅。
故不違相。
于此性相。
無功用故。
不同上二位。
性相兩分。
有功用也。
所作已辦。
故雲無學道。
于上上境。
即佛境界也。
彼既未入。
故有細疑。
未深體常住。
疑疾滅故。
複有下。
上約境界有疑。
今約自地中。
雖無有疑。
但見佛滅。
故嗟歎也。
哉字即是歎詞。
由上二義。
顯此衆中阿羅漢人。
多種不同。
初有疑。
即慧解脫。
俱解脫人。
并退思等六人。
次歎疾滅。
無疑解脫人也。
二為斷彼彼疑二。
初正斷彼彼疑三。
初标章。
雲彼彼者。
由上雲當有悲感。
及雲滅度一何疾哉。
則修分中。
兩果三向。
并家家般般。
無學中慧俱。
并退思等。
六疑非一。
故雲彼彼也(前見道無疑者。
但一念速證故。
若第二心起。
便屬修分。
縱起疑心。
修分攝故。
住法全未盡理)。
下能斷者。
若斷悲感。
即經勿懷悲惱下是。
若斷歎疾滅。
即如來法身常在是。
以護彼不退大乘故。
大悲重說也。
二舉經。
三論釋下。
初總顯。
言勝分疑者。
以未。
深入法空。
又未契合常住故。
見佛滅而疑。
即知疑于大乘勝法。
故雲勝分疑也。
别釋二。
作謂苦集道谛。
無作即滅谛。
今謂。
此釋一違論文。
二違正理。
違文者。
次下雲。
滅道同是自性觀故。
明知論不獨以滅為無作也。
二違理者。
如下約三道。
分此作無作谛。
見道應唯見滅谛。
則違見道智起。
斷四谛下八十八使。
證四真谛也。
豈非通四谛耶。
又修道唯修三谛。
應二三果。
都不證滅。
又無學道中。
方具四谛。
是則前三果。
四谛互阙。
豈有此理耶。
若于四谛。
自約有相無相分異者。
而智論亦雲。
小乘三是有相。
滅是無相。
大乘四皆無相。
然今論約位以分。
既非就四谛自分相無相别。
則不同小乘。
然通作無作故。
非一向大乘(清涼亦雲。
有作有量。
即是小乘無作無量。
即是大乘)乃知大乘通引小故。
雙存作無作名。
約位以分異爾。
然天台四教。
四種四谛。
即無作四谛。
乃是圓教。
今據清涼雲。
四種四谛。
義出諸師。
今順常經論。
或名有作無作。
有量無量。
又無生無作。
通是性義。
約空實分二。
生滅無量。
通是相義。
約廣狹分二。
今約通以性義。
為無作也。
二别解二。
疾問下。
初解疾問。
然向說畢竟事。
文有二處第四分。
初分文處。
約如來說菩薩修分二畢竟。
次釋良醫知病等。
有二畢竟。
今是前非後。
何者。
今約行法。
令疾問者。
以如來說畢。
顯菩薩行畢。
今入滅時至。
若于前所說。
所修有疑。
可疾問之故。
是初二畢竟也(以住法指後二畢竟。
然此二是如來說中曲分。
故知非指此也。
思之)。
問。
今雲四谛([令疾])問。
豈是前所說耶。
答。
前經所治。
皆是苦集。
能治不出滅道。
出世間功德。
皆翻世間因果。
成出世因果。
皆四谛攝故。
今顯所說所修畢竟。
令疾問也。
不爾一經血脈失緒。
故經誡勤而行之。
便雲。
若于四谛有所疑者等。
豈非指前法耶。
華嚴大疏雲。
佛所說法身門。
何以唯陳四谛。
答。
以名雖在小。
義則通大小。
事理具足(演義雲。
小乘理事具足者。
如十二因緣。
但事而無理。
今滅谛是理。
十二因緣名廣事略。
事亦不具。
但有苦集。
而無滅道故。
六波羅蜜但顯出世間。
止有滅道。
無苦集故)。
謂苦集二谛。
是世間因果。
所知所斷。
無故易故。
滅道兩谛。
出世間因果。
所證所修。
事決定故。
知斷修證。
能運衆生。
到彼岸故。
世界有異。
此獨無改。
況無量無作。
何義不收耶(上皆大疏)。
故今一經唯明四谛。
通作無作。
但舊來章疏。
不求經意。
而執于文。
豈不知修多羅教。
當于意趣中求耶。
二無得下解無疑。
作無作如前。
于中彼二相違等者。
彼即作無作也。
以性相乖。
于水火二自相違。
三皆勿疑也。
滿足下。
二滿足成就門。
以三唱四谛。
故雲法輪滿足。
以谛實故。
名實法也。
于三處不疑。
成就證法故。
餘可知。
三分别說門二。
分别下。
初标門總示。
知心行成就決定者。
知無疑故。
複知證實義者。
知于四谛。
如實證故。
其答語。
即彼彼事。
如經可知。
阿(平聲)?樓馱。
亦雲阿泥樓豆。
亦雲阿那律。
亦雲阿泥噜多。
并梵音楚夏。
此雲無滅。
亦曰無貪。
賢愚經雲。
弗沙佛末時世饑。
有辟支佛。
名利吒。
行乞。
空缽無獲。
有貧人悲之而與食。
自言勝士能受此稗否。
即以所敬奉之。
食已作十八變。
複更采稗。
有兔跳抱其背。
即變為死人。
黏不能脫。
待暗還家。
委之于地。
即成金人。
拔指随生。
用卻還出。
取之無盡。
惡人告官。
欲來奪之。
但見死屍。
而其所觀。
即是金寶。
現報若是。
九十一反。
天上人間。
不沒惡趣。
又其生已。
家複豐盛。
日夜增益。
父母欲試之。
蓋空器皿往送。
發蓋百味足具。
而門日日常有一萬六千取債。
一萬六千還直。
出家後。
随所至處。
人見歡喜。
欲有所須。
如己家無異。
即世尊堂弟。
斛飯王之子也。
日月下。
二依示别釋。
于中曲分三義。
初總答。
二别答。
三結益。
初中。
以日月冷熱甯易。
總喻作無作谛不易也。
言于四谛中違順觀行不可異者。
謂于有作四谛中。
起順觀。
知苦斷集。
修道證滅。
于無作四谛中。
起違觀。
以二種因果。
緣集起故。
緣生本空。
違四谛相。
住自性空故。
初順觀緣相。
次違觀相空。
亦如十二因緣。
逆順二觀也。
理義決然。
故論雲不可異也。
以佛問意。
顯于四谛中。
有作無作。
結示疑無疑分齊。
今總答中。
亦于四谛作無作中。
喻顯起逆順觀。
不可異故。
以示大衆心行成就決定。
即以彼彼事答也。
隻由此義故。
問答相屬。
下别答中。
意亦如此。
言實苦下。
二别答。
于中别有二義。
初别釋順觀有作谛。
二别釋違觀無作谛。
初中所牒之經。
唯雲實苦不可令樂。
而論釋以苦樂各實者。
意謂影取經中實樂不可令苦故也。
此則釋順觀二果也。
言更無異因者。
牒下句。
更句取上句集真是因也。
此二句唯明集真苦因。
何以論雲示苦滅各自因耶。
此意亦影取經中道真是因更無異因。
故雲示苦樂各自因也。
此别釋順觀。
二因與二果。
皆于有作谛。
起順觀也。
以顯世出世間因果實義。
過日月性。
不可異也。
複示下。
二别釋違觀無作谛也。
即經苦若滅者即是因滅。
因滅故果滅(即滅自性觀)。
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餘道(即道自性觀也。
上牒更無異因有二意。
一句。
取上句。
二障絕下六句。
又次下牒決定故者。
顯上六句。
是自性觀故。
故論但牒上下之句。
以顯此六句。
俱是自性觀。
故不别牒。
論文巧妙故爾)。
經言苦滅即因滅因滅故果滅者。
意謂。
因若有自性。
苦滅因不滅。
果若有自性。
因滅果不滅。
今由苦滅即因滅。
因滅即果滅明知因果各無自性。
因果無自性。
即是滅谛。
自性本滅。
成滅谛自性觀也。
又經言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餘道者。
意謂。
滅苦之道。
即是自性真道。
則道無别自性。
故雲更無餘道。
以離滅苦。
無餘道自性故。
此則道若有自性。
不因滅苦得既由滅苦得。
道則無自性。
道既無自性。
即以滅苦為自性真道觀也。
此于無作谛。
起自性觀。
違觀四谛相。
皆實無自性。
成滅道自性觀爾。
所以苦集無于自性觀者。
正以苦集無性。
示滅道自性本真。
故經以苦集因果本滅。
成真滅真道。
以苦集若有自體。
即不滅也。
亦由相對苦樂之因果。
此中皆遣。
彌顯相空唯自性成觀也。
又約法為言。
則四谛皆名無作。
約觀為言。
滅道方名自性。
故前雲無作法。
此雲自性觀也。
言決定下。
第三結益。
決定者牒經結前。
苦集因果入順違觀行。
總别答意決定故。
無疑者。
牒經後二字。
無異者。
法喻。
答中實無異。
故無疑也。
又違順義理。
更無餘義可疑也。
然此釋四谛。
經論甚深。
前古例皆未達。
非唯住法宣演而已。
經非生滅四谛。
可以火疑于此矣(住法記記文解義皆不能仿佛)。
○六分别未入上上證為斷疑分二。
已說下。
初結前标後。
前科但于大乘法不疑。
然尚住自位。
于大乘上上法。
猶未入證。
并有勝疑亦未斷。
故次來也。
二依标别釋二。
初未入上上證二。
初舉經。
二論釋二。
論曰下。
初總顯。
于中三種。
皆未入證上上法。
既雲未入。
故後科引彼入如來法中。
而寂滅故。
二别釋三。
一者下。
初修分。
此唯明有作谛者。
修道非不照理但對見道。
一向照真無作。
故就多分。
唯明有作谛也。
言修分者。
或見列在初。
謂之資加。
今依住法。
即修道也。
今以義定。
既經雲所作未辦者。
正揀初後謂将辦而未全辦。
故雲未辦。
以見道初入。
資加初修。
無學已辦。
故知未辦之言。
正當修道也。
問。
何修先見後耶。
答。
如上釋。
勿得懷疑。
論依次列。
今順經故。
少有不次。
問。
經何不次耶。
答。
正顯未入上上證義故。
何者。
若經先明見道。
應先雲初入法者。
此乃從凡位。
初入證位。
其正在凡位。
尚未有證。
至初入時。
方證難。
顯未入上上證義故。
先舉修道。
既自有果證。
但未入上上證。
經意在此。
故先舉修也。
問。
何不雲修道。
而雲修分耶。
答分亦道分。
但初後各一果證。
故唯言道。
修位攝兩果三向家家般般。
故言分也。
問。
何有悲感耶。
答。
由未辦故。
又未入上上證故。
見佛入滅。
所以自感而悲也。
二者下。
二見道。
言速決定者。
以第十六心。
道類智忍起時。
一念見谛故。
又約聞佛說故。
聖力使然。
示現下。
揀修位。
以不同修分。
次第别斷三界七十二品惑。
别别證理(此約漸出離人。
入見時證二三果故)。
此見位中。
第十六心。
頓斷頓證。
故此揀也。
去上下。
以修惑未斷。
後位尚未得。
況去上上佛道。
故雲轉遠。
經言得度者。
得度凡位。
入聖位也。
喻中。
夜喻見惑。
電喻見智。
以見道智起。
唯一刹那。
正如電歘然。
故住法雲。
光喻聞法。
亦約聞法時。
歘起見智。
方得道也。
道喻見位。
三者下。
三無學道。
彼二即作無作谛。
此二性相不同。
故雲相違。
上雲彼二相違處不疑。
由功用故爾。
以此位觀心。
任運流注。
洞了性相。
相無自性。
故不違性。
性非斷滅。
故不違相。
于此性相。
無功用故。
不同上二位。
性相兩分。
有功用也。
所作已辦。
故雲無學道。
于上上境。
即佛境界也。
彼既未入。
故有細疑。
未深體常住。
疑疾滅故。
複有下。
上約境界有疑。
今約自地中。
雖無有疑。
但見佛滅。
故嗟歎也。
哉字即是歎詞。
由上二義。
顯此衆中阿羅漢人。
多種不同。
初有疑。
即慧解脫。
俱解脫人。
并退思等六人。
次歎疾滅。
無疑解脫人也。
二為斷彼彼疑二。
初正斷彼彼疑三。
初标章。
雲彼彼者。
由上雲當有悲感。
及雲滅度一何疾哉。
則修分中。
兩果三向。
并家家般般。
無學中慧俱。
并退思等。
六疑非一。
故雲彼彼也(前見道無疑者。
但一念速證故。
若第二心起。
便屬修分。
縱起疑心。
修分攝故。
住法全未盡理)。
下能斷者。
若斷悲感。
即經勿懷悲惱下是。
若斷歎疾滅。
即如來法身常在是。
以護彼不退大乘故。
大悲重說也。
二舉經。
三論釋下。
初總顯。
言勝分疑者。
以未。
深入法空。
又未契合常住故。
見佛滅而疑。
即知疑于大乘勝法。
故雲勝分疑也。
别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