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教經論記卷第三

關燈
合用後字為正。

    住法釋雲。

    謂未臨事前。

    釋經常攝。

    不知。

    是何言耶。

    況次釋無始心。

    更無交涉耶)言示現遮無始心故者。

    經既令常攝念在心。

    驗知遮無于始心也。

    始心即初心。

    今後念尚成就。

    況無于初心耶。

    故雲遮爾。

    住法作兩釋。

    并約無始。

    以釋心字。

    幾許許誤耶。

    言無始終失者。

    上約初後念成就。

    則有始終念之得。

    故今無始終念之失也。

    此釋經若失念者謂失始終念也。

    言成就多過者。

    釋經則失諸功德也。

    即失前一切行。

    并三善根也。

     又成下二成德。

    則成利他德也。

    前遠離功德。

    令舍衆獨處。

    此順世間。

    雖入五欲。

    猶不忘念。

    有二義異。

    一約文次第故。

    以知足故遠離。

    離故精進。

    進故不忘念。

    于中念力強者。

    縱令同事攝生。

    反顯其念力強者。

    不應爾也。

    文有次第。

    顯義不同。

    不應一準。

    二者為門不同。

    前智此悲。

    二義别故。

    此順世間集利他行功德也。

    喻合可知。

     六禅定功德三。

    初标章。

    涅槃雲。

    具正念者。

    所得三昧。

    是正定。

    此經自雲。

    若攝心者。

    心即在定。

    故次來也。

     二舉經。

    三論釋三。

    初示定因定用二。

    初定因攝念二。

    論曰下。

    初正明。

    言八禅定者。

    若分相。

    言禅定。

    通以八皆雲定。

    而獨名禅也。

    今雲八種禅定者。

    應雲四禅四定。

    雲八種成。

    八皆禅定。

    若約釋名。

    應從别目。

    言四禅者。

    具雲禅那。

    正雲靜慮(古翻思惟修。

    功德叢林。

    與棄。

    皆是義翻。

    正雲靜慮)。

    靜謂寂靜。

    慮謂審慮。

    故瑜伽雲。

    于所緣境。

    系念寂靜而思慮。

    故名靜慮。

    是以靜能斷結。

    慮能正觀。

    諸無色定。

    有靜無慮。

    雖能斷結。

    不能正觀。

    欲界等持。

    有慮無靜。

    雖正觀。

    不能斷結。

    故唯色界。

    獨受斯名。

    言四空定者。

    空即無色也。

    定即心一境性。

    謂令心專一所緣也。

    婆沙雲。

    此四地中。

    超過一切有色法故(謂地法增勝)。

    違害一切有色法故(謂害有色故)。

    色法于彼無容生故。

    如火中華故。

    俱舍雲無色。

    若大衆部及化地部。

    亦許有色。

    細故名無。

    故四通名空也(上釋通名)。

    若别釋四禅者。

    一有尋有伺靜慮。

    二無尋無伺靜慮。

    三離喜靜慮。

    四離樂靜慮(謂初禅。

    離欲惡而有尋伺。

    二禅。

    無尋伺而有喜樂。

    三禅。

    離喜動而有樂受。

    四禅。

    離樂受故。

    舍念清淨)。

    四空别者。

    謂一空無邊處定(謂觀空。

    作無邊行相。

    能滅色想。

    心安空定)。

    二識無邊處定(謂心緣内識。

    作無邊行相。

    對治下地觀空外念粗分别故。

    [故]安心識定)。

    三無所有所定(謂内外皆無也。

    即觀前舍外緣内事念粗浮。

    即無取。

    所取既無。

    能取亦無。

    故無内外也)。

    四非想非非想處(謂無下地明了想。

    故雲無想。

    有時劣想。

    故雲非非想。

    □□□□□□□以治前所有想。

    複是粗念分别。

    瑜伽雲。

    先入無所有處定。

    超過一切有想。

    今複超過無所有想。

    故雲非想。

    又言非非想者。

    非如無想及滅盡定。

    一切諸想。

    悉皆滅盡。

    唯有微細想。

    外道不了。

    謂為涅槃。

    未能無緣。

    豈離心境。

    況計此為我。

    後生愛味。

    若知此患。

    更求上進。

    求上進時。

    上求所緣覺無所得。

    無所得故。

    滅而不轉。

    則得滅受想定。

    若未得此定。

    厭想為先。

    後想不行。

    即入無想定。

    若佛弟子。

    即于此等定中。

    進發真無漏也)。

    俱舍雲。

    空無邊等三名。

    從加行立。

    非想非非想。

    昧劣故立名。

    謂修定前起加行位。

    厭壞色故。

    作勝解想。

    思無邊空。

    加行成時。

    名空無邊處。

    厭空想識。

    厭識想。

    無所有準知。

    其第四空。

    由想昧劣。

    謂無下地明慧勝想。

    得非想名。

    有昧劣想。

    名非非想。

    故前加行受名。

    第四加行根本同一所緣故。

    當體受稱。

    上之八定。

    大小宗中。

    亦無異轍。

    小乘就相以修。

    若會歸性。

    則八定支林。

    一切皆空。

    若事盡理現。

    皆如來藏。

    泯絕無寄。

    則定亂兩亡。

    若事理圓融。

    一即一切。

    今此經文。

    既約大乘。

    非不會空。

    然就相說。

    以通引二乘故。

    言等者。

    等餘一切諸禅定故。

    皆彼此生也。

    對治雲。

    四靜慮中。

    三摩地差别。

    無量名字。

    不可算數。

    于初靜慮所攝定中。

    諸佛菩薩。

    所入三摩地。

    一切聲聞獨覺。

    尚不能了其名。

    豈況數知。

    況複證入。

    初靜慮既爾。

    于餘靜慮無色所攝定。

    亦爾。

    故以八定。

    等一切也。

     雲何下。

    二徴釋。

    謂上雖雲攝念。

    未知行相。

    故此徴釋攝即能對治。

    心行即所對治。

    緣是緣慮之心。

    處是所依之境。

    此中心行。

    本有三品。

    謂上中軟。

    以中軟二品取事是同。

    故合為一。

    唯有二種緣處也。

    于上品心行中。

    言遍所行處心行者。

    謂于善惡無記中。

    散心增上。

    遍一切三界等處。

    通緣三世。

    皆此心行遍所行處。

    言心行者。

    遷流造作故(對法釋遍行義雲。

    世遍行。

    于三世中。

    遍随行故。

    界遍行。

    遍三界故。

    又百法中。

    釋遍行雲。

    遍性地時俱故。

    性即三性。

    地即九地。

    時即同時。

    俱即與八識俱)。

    言對治緣故者。

    今正攝此緣慮心。

    故雲對治緣也。

    言次及下。

    然上攝字。

    貫之于義。

    雲攝中軟。

    取事心行爾。

    中則中品心。

    軟則下品心。

    軟則下品心。

    以大小乘諸論說上中下。

    多雲上中軟。

    清涼釋雲。

    軟者下也。

    以初取事時心尚輕軟故。

    以下品名軟也。

    皆對現境。

    故雲取事。

    不同上品遍行。

    通緣過未也。

    攝字對治此緣慮。

    故雲對治緣也。

    所以結雲。

    此二種緣處。

    謂二種心行所緣處也。

    治此心不散時。

    名成就時。

    故近禅定也。

    住法纰謬。

    以見愛釋遍行中軟。

    無根之談。

    不親經論之過也。

     禅定下。

    二用由定成。

    因定發慧。

    慧即果用也。

    故能知世間生滅等。

    以入禅定。

    是修道位中。

    名世間道。

    故此之中。

    知世間生滅也。

    是圭舉。

    定中微細習情起滅。

    障于靜慮等。

    是也。

     二明勤修治怠二。

    又懈下。

    初總舉。

    經誡常勤及知不動是障也。

    以不知修之方便。

    所以懈怠爾。

    下明三怠。

    即方便障是怠。

    是怠障方便故。

    方便正是節量等三治法也。

     二别釋二。

    是中下。

    初所治懈怠。

    此三通名方便障。

    次科會釋。

    雲何下。

    二能治精勤。

    初徴。

    示現下釋。

    初治不安穩中。

    節量食卧。

    治身不安穩。

    調阿那波那(此雲遣來遣雲。

    或雲出息入息。

    此數息觀。

    如餘處說。

    此略不錄)。

    治心不安穩也。

    二治無味中。

    通即神通。

    慧即智慧。

    功德通二。

    及盡苦源即是解脫。

    具上三故。

    名大希有事。

    三治恐怖中。

    生老病死。

    多在人中。

    四惡趣。

    謂鬼獄畜修羅也。

    則解觀五趣皆苦。

    不言天者。

    以苦相微。

    非甚可怖。

    難起精進。

    故略不言。

     是三下結。

    三結定功德二。

    複修下初法。

    心不散故。

    即名無所對治。

    由此驗知。

    上二種緣處對治。

    得近禅定者。

    攝散心也。

    又以下。

    二喻。

    若散心者。

    非唯不得禅定。

    抑亦失于智慧。

    故定喻提塘。

    水喻智慧。

    今心不散故。

    非唯定成。

    抑亦慧發。

    故名上上增長也。

     七智慧功德三。

    初标章。

    上雲為慧水故修禅。

    今明所為。

    故次來也。

     二舉經。

    三論釋四。

    初明障治二。

    論曰下。

    初正明。

    初句牒章。

    于真下。

    二正釋。

    真實義處。

    即真谛境。

    是所障也。

    其貪着即是能障。

    世間事處。

    亦所障也。

    亦以貪着為能障。

    二皆舉所目能。

    于此二障。

    能遠離者。

    即經有智慧也。

    障既有二。

    智亦分二。

    對初障故。

    即根本無分别智。

    能治迷理随眠。

    照真谛境。

    對次障故。

    即後得智。

    治迷事随眠。

    照俗谛境(又初障亦煩惱障。

    次障亦所知障。

    亦名理[障事]障)。

    此迷理迷事随眠。

    則二障種子也。

    故能所障。

    皆分二義。

    其貪着即根随煩惱之首。

    舉初标後。

    故經唯說貪者也。

    然二障體。

    同是貪等煩惱。

    但約障理障事。

    分二障不同。

    故唯識約煩惱所知。

    皆以薩迦耶見為首。

    暨諸煩惱。

    但約障涅槃菩提。

    以分二障别爾。

    今亦例然。

    故清涼雲。

    以所知障。

    亦以煩惱為能障。

    即斯義也。

    今明有智無貪故。

    于二障能遠離也。

     于一下。

    二勸修。

    論二句釋經二句。

    于中雲難得者。

    此智能雙斷二障。

    甚難得故。

    故不令有失矣。

     複示下。

    二能得益。

    上雲難得。

    義通二障。

    今難得能得。

    但雲于第一義處遠離者。

    以經于我法中。

    能得解脫。

    即于如來法中解脫。

    故雲第一義處遠離(上雲真實義。

    即今第一義也)。

    此約行人初入證時。

    先起根本智。

    緣真谛境。

    故雲于第一義處。

    而能雙斷迷理迷事二種随眠。

    故雲遠離。

    釋成于如來第一義法中。

    雙斷二障。

    而得解脫。

    故名遠離也(此義廣如唯識第十引瑜伽中說也)其後得智。

    于根本後起。

    唯别照俗谛境。

    别斷迷事惑。

    故此不說。

    唯識雲。

    達俗由證真故。

    說為後得。

    即其義也。

    而住法記。

    用意雖深。

    于文不曉。

    以論雲于第一義處遠離。

    乃于真谛中。

    離障解脫。

    何曾約真谛亦遣耶。

    故前雲于真實處障。

    今雲于第一義處離。

    義甚分明。

    何用穿鑿耶。

     複示下。

    三反顯過。

    自性慧。

    即根本智。

    亦名正體智。

    此智得出世間。

    今非此智。

    既不名出世道人。

    然已出家。

    又不成世間白衣。

    兩不似也。

    然道人白衣。

    乃假施設之名。

    既非此二名。

    故雲非施設也。

     四喻功德二。

    又以下。

    初正喻。

    住法記雲。

    聞法悟解。

    得出生死。

    如船渡海。

    思惟觀察。

    能破無明。

    如燈照暗。

    修行除業。

    如藥治病。

    證理斷惑如斧伐樹。

    海喻苦道。

    病喻業道。

    黑暗與樹喻煩惱道(所以二者。

    以第二思慧即道前比智。

    如燈破暗。

    第四證智。

    如斧伐樹。

    破暗則燈盡還暗。

    伐樹則究竟不生。

    比證所斷不同。

    故用二喻也)。

    即用四法。

    對破三道。

    經中言慧。

    論雲證者。

    能所互彰。

    于義彌顯(上粗書皆彼文)。

    言實智慧者。

    但約實能。

    如喻對治。

    非謂契實之智。

    以四智比證不同故。

    于四下釋經而自增益。

    謂四功德次第增益。

    至第四最勝爾。

     二又四下。

    二顯功。

    言于分内處者。

    于内眼處也。

    以肉眼有礙。

    不觀障外色。

    故雲分内處。

    今即于分内處。

    得四功德照覺之用也(住法謂分内處為凡夫地爾)。

    故大品明。

    菩薩行般若時。

    得于五眼。

    肉眼淨故。

    得見三千大千國土。

    今亦明般若慧有照覺用也。

     八畢竟功德二。

    已說下。

    初通結标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