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教經論記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笑庵 觀複 述
第三遠離功德三。
初标章。
涅槃明次第雲。
遠離一切世間之事。
是名少欲。
既出家已。
不生悔心。
是名知足。
既知足已。
近空閑處。
遠離愦鬧。
是名寂靜。
不知足者。
不樂空閑。
夫知足者。
常樂空寂。
故次來也。
二舉經。
三論釋二。
論曰下。
初分門出意。
涅槃名寂靜。
約能遠離也。
以愦鬧為所遠離。
今含能所。
故雲遠離。
言自性遠離等者。
人法本寂。
性常離鬧。
故雲體出。
舍衆思滅。
身心方寂。
名方便出。
樂衆受惱。
我見所纏。
故雲常縛。
二随門解釋三。
初自性遠離門二。
論自性下。
初總标。
以諸法自性本空故。
以自性空。
治四障也。
二别釋四。
一者下。
初我相執着障。
此障通有二我。
一謂于蘊計有主宰。
名人我相。
二謂計蘊體有實性。
為法我相。
今約大乘。
示法無我。
為能治也。
其空無相無願。
名三空門(亦名三三昧門。
孔目雲。
據境為門。
據能觀智。
即名三昧。
又名三解脫。
初修為三昧。
終成名解脫。
今正約三空門。
故雲法無我空無相空願空也)。
雜集論。
約三解脫。
與四谛十六行相攝中雲。
如所有性中。
有十六行。
及三解脫門。
更互相攝。
問。
空攝幾行。
答二。
謂空行。
無我行。
問。
無願攝幾行。
答六。
謂無常行。
苦行(兼上二行。
是苦谛中四行)。
因行。
集行。
生行。
緣行(此四是集谛中四行)。
由彼于三界。
無所求故。
問。
無相攝幾行。
答八。
謂滅道八行。
由彼不能作諸相故(滅四行者。
一滅行。
謂離煩惱系故。
二靜行。
謂離苦相系故。
三妙行。
謂離上二系故。
四離行。
謂不複退還。
最極安穩故。
道四行者。
一道行。
謂聖者證真如路故。
二如行。
淨治煩惱故。
三行行。
覺真實義故。
四出行。
趣真常路故)。
今論雲。
寂靜者法無我空故者。
空即寂靜。
正當雜集空行。
其示法無我。
即彼無我行。
彼釋空雲。
有三種空性。
謂自性空性(依遍計所執自性觀。
由此自相定非有故)。
如性空性(依依佗自性觀。
由此如所計度。
皆非有故)。
真性空性(依圓成實自性觀。
由此即空真性故)。
彼釋無我雲。
由蘊處相無。
故名無我相。
故佛密意說言。
一切法皆無我。
評曰。
上二皆法無我空也。
言無為者無相空故者。
同雜集攝滅道八行故。
彼雲。
彼不能作諸相故。
即今無為也。
言安樂者無取舍願空故者。
亦同彼攝六行雲。
彼于三界無所求故。
即今無取舍義。
以三界無安。
不願求三界也。
上三空。
皆法空觀。
治二我空也。
二二者下。
我所障。
我所内外有二。
對法雲于。
外事。
唯計我我所相。
于内事。
通計我我所相(上雖标我相。
實通我所。
以諸論治我相。
皆離我我所故。
此中約别外我所也)。
然五蘊中。
皆有三我所。
一相應我所。
由我與彼相應。
說有彼故(彼即色受想行識。
如雲我有色等是也)。
二随轉我所。
謂若彼由此自在力轉。
或舍或役。
世間說彼。
是我所故(彼亦五蘊。
由我有力故。
色等屬我。
而役彼也)。
三不離我所。
謂我在色中等。
彼計實我。
處在蘊中。
遍體随行故(彼即能計人。
此計我遍五蘊中也)上約内說。
外者。
如婆娑說。
于五蘊計我。
即我見。
于五蘊各有三我所。
一我璎珞。
二我僮仆。
三我窟宅。
今雲五衆。
即是徒屬。
于上僮仆我所中收。
今離此衆。
即能治也。
言五衆者。
謂比丘。
比丘尼。
式叉摩那。
沙彌。
沙彌尼。
若涅槃中。
但雲四衆(即内外二衆。
今約内衆。
故雲五衆也)。
故彼經雲。
寂靜者有二。
一者心寂。
二者身寂。
身寂者。
不親近四衆。
不豫四衆所有事業。
心寂者。
終不修習貪嗔恚愚癡。
或有身雖寂心不寂。
謂比丘坐禅靜處。
遠離四衆。
心常積集貪欲恚癡。
或心寂身不寂。
謂比丘親近國王大臣。
斷貪恚癡。
或身心俱寂。
謂佛菩薩(即今修三空觀故心寂。
遠五衆故身寂)。
或身心俱不寂。
謂諸凡夫。
不能深觀無常無我無淨故。
又雲。
近空閑。
處遠離愦鬧。
是名寂靜(全同今文)。
據上經文。
皆以離四衆。
為寂靜。
與今離五衆。
意義全同。
而住法。
謬引法華五衆之生滅。
證五衆即五陰。
但譯語不同。
反斥孤山。
作徒衆釋。
宣演亦錄之。
大違涅槃。
妄引法華。
謬評譯強破先德。
孟浪之甚(然若作表法解者。
以五衆表五陰。
古有此解。
如何直以聚義。
與覆義同。
而釋耶。
若爾涅槃四衆。
應是四蘊耶)。
言亂起無次第者。
若着五衆。
我所障故。
身心雜亂。
觀行無緒故。
令離愦鬧也。
三者下。
三彼二無相障。
通上無我我所。
此非是障。
乃約能治目所治爾。
如所知非障。
是障障所知。
獨處故身寂。
閑居故心寂也。
四者下。
四無為首功德障。
靜處之人。
入三空門。
為大乘初門。
即為首功德。
故能治無為首功德障。
今靜處之人。
空觀現前故。
釋天敬重。
具雲。
釋迦提桓因陀羅。
釋迦能也。
提桓天也。
因陀羅主也。
即能天主。
撫育勸善。
能為天主故。
并餘天衆。
所敬重故。
修習下。
二修習遠離門。
先蹑前。
雖自性離我我所。
若不舍衆。
還恐集生。
今既舍己衆佗衆。
不集生也。
住法以己衆即我。
他衆即我所。
便違前論五衆約我所障也。
彼于此章。
最為失旨。
而于謬解中。
複斥前德。
何特爾也。
上論既以五衆。
釋經離鬧。
今舍己衆他衆。
即自他徒屬也。
以前經意。
謂欲求三空。
治我相者。
當外離我所之衆。
則觀智速成。
今亦令舍己他衆。
則不複集我我所也。
方便慧下。
迎上舍衆。
即方便慧成就。
應住空閑。
為如法住也。
善擇下。
前方便慧。
雖住空閑。
若不思滅苦本。
非善擇故。
今既思滅。
名善擇智成就。
遠離起因。
起苦之因。
故名苦因。
因即是其苦本因。
即是法我執。
此我法執。
以薩迦耶見為首。
故為苦之因本。
故唯識中說。
人法我執。
皆以薩迦耶見。
為上首見。
疑無明等煩惱相應。
則二死苦不息也。
今滅苦之本因。
故名遠離。
三受用諸見門三。
受用下。
初樂集起惱。
言受用諸見者。
即經受衆惱故。
此分别起者。
唯識雲。
薩迦耶見者。
謂于五取蘊。
執着我我所。
一切見趣所依為業(正同今論集我我所生起自佗也。
執着即樂集故)。
此見差别有二十句。
成六十二見。
對法論雲。
謂如所計色是我。
我有色。
色屬我。
我在色中。
一蘊有四。
五蘊合有二十也。
五為我見。
餘皆我所。
謂相應我所(即我有色)。
随轉我所(即色屬我)。
不離我所(即我在色中)。
故有十五我所。
此即分别行緣蘊。
亦分别所起處等。
皆是分别我見。
若曆三世。
便有六十。
加身即我。
為六十一。
我複異身。
為六十二。
此依身見。
起六十二見。
經約樂衆受惱者。
境即是衆。
心即是樂。
由心樂衆。
起我我所見。
名受衆惱也。
諸見下。
二生已自害。
諸見集于心。
則淪溺。
衆鳥集于樹。
則枯折。
複示下。
三無出離相。
煩惱業生。
即生苦故。
此由見縛故。
沒于苦中。
法喻可知。
四不疲倦功德三。
初标章。
涅槃名精進。
今經亦自結名精進。
但精進約順明。
不疲倦約反顯故。
小異爾。
涅槃約生起雲。
于空寂處常作是今。
一切世間。
悉謂我得沙門道果。
然我今者。
實未能得。
我今雲何诳惑于人。
作是念已。
精進修習沙門道果。
是名精進。
故次來也。
二舉經。
三論釋二。
初精進二。
初法說二。
論曰下。
初揀顯。
初句牒章。
次句揀。
後二句顯。
言善趣者。
反顯外道雖勤。
不能于一切法。
善趣諸行。
故事難也。
今勤者。
既于法善趣諸行。
故無難也。
成不退者。
亦顯彼雖勤不成不退。
但輪回因。
今勤者。
成不退故。
事無難也。
二以能下勸修。
初句蹑前。
次句成前。
謂誠欲不退。
須勤長養爾。
複以下喻況。
小水常流。
喻不休息精進。
則能穿石。
喻成有力。
以三有堅固如石。
精進之水雖小。
但流不斷。
故能穿之出于三有也。
次說下。
二懈怠。
反前必怠也。
念處退失。
即退四念處也(身受心法)。
故雲不成就心慧。
以念即慧故。
問上一切行善趣。
今怠中何唯退念處耶。
答。
有二義。
一以念處。
是三十七道品之初。
七方便之首。
若念處數數懈廢。
則一切行皆失。
故唯舉此。
喻中。
即未熱而息。
以熱相近無漏智火。
故暖位(即加行位)。
今雲未熱故。
資糧中。
先修總别念處。
既退則餘行皆失也。
二四念處。
通大小乘。
治常無常等八倒。
又深觀念處。
即坐道場。
故此退失。
餘皆不成故。
唯約此也(住法謂。
或可凡所受法。
三學八正等。
随所修行。
皆名念處。
無根之談。
出自胸臆)。
五不忘念功德三。
初标章。
不忘念即正念。
以忘念即邪思故。
故涅槃但雲。
六者正念。
彼經明次第雲。
是勤進者。
系念六處。
所謂佛法僧戒施天。
是名正念(又具四念處名正念。
又修習大涅槃者。
是名正念。
又系念思惟。
如來常住。
無有變易。
是名正念)。
今由勤故。
常不忘念。
是衆行首。
故次來也。
二舉經。
三論釋二。
論曰下。
初标示二義。
即次釋是也。
二别釋二義二。
于中下。
初釋一切行上首。
實則一切行。
皆以不忘念。
為上首。
今經略說。
且說為聞思修三慧首爾。
在文易見。
能遮下。
二釋能破無始重怨。
即以貪等三不善根。
為無始重怨。
今不忘念。
能遮此重怨。
而不害三善根也(住法。
以三善根強。
怨不能害。
此則三善遮重怨也。
非是不忘念能遮。
公違論文)。
前科護善。
此中遮惡。
皆不忘念。
行中上首。
于理愈明。
言煩惱者下。
别釋經入字。
謂忘念者。
内心惑亂。
即煩惱入中。
亦由亂故。
外集生過。
是賊入也。
今由不忘念故。
内既不亂故。
煩惱不入心。
即令外賊。
不能集生過也。
其煩惱賊。
喻三不善根。
但約内亂外集。
心境相應。
起三不善爾。
而住法謂。
煩惱是惑。
賊即喻業特違論謂重怨。
既害三善根。
定知煩惱賊。
喻三不善根也。
三勸修成德二。
複示下。
初勸修。
言今初後念成就者。
釋經常當攝念在心。
則初後念成就也(此是藏本。
若靈芝本雲。
令初念處成就。
處字誤義
初标章。
涅槃明次第雲。
遠離一切世間之事。
是名少欲。
既出家已。
不生悔心。
是名知足。
既知足已。
近空閑處。
遠離愦鬧。
是名寂靜。
不知足者。
不樂空閑。
夫知足者。
常樂空寂。
故次來也。
二舉經。
三論釋二。
論曰下。
初分門出意。
涅槃名寂靜。
約能遠離也。
以愦鬧為所遠離。
今含能所。
故雲遠離。
言自性遠離等者。
人法本寂。
性常離鬧。
故雲體出。
舍衆思滅。
身心方寂。
名方便出。
樂衆受惱。
我見所纏。
故雲常縛。
二随門解釋三。
初自性遠離門二。
論自性下。
初總标。
以諸法自性本空故。
以自性空。
治四障也。
二别釋四。
一者下。
初我相執着障。
此障通有二我。
一謂于蘊計有主宰。
名人我相。
二謂計蘊體有實性。
為法我相。
今約大乘。
示法無我。
為能治也。
其空無相無願。
名三空門(亦名三三昧門。
孔目雲。
據境為門。
據能觀智。
即名三昧。
又名三解脫。
初修為三昧。
終成名解脫。
今正約三空門。
故雲法無我空無相空願空也)。
雜集論。
約三解脫。
與四谛十六行相攝中雲。
如所有性中。
有十六行。
及三解脫門。
更互相攝。
問。
空攝幾行。
答二。
謂空行。
無我行。
問。
無願攝幾行。
答六。
謂無常行。
苦行(兼上二行。
是苦谛中四行)。
因行。
集行。
生行。
緣行(此四是集谛中四行)。
由彼于三界。
無所求故。
問。
無相攝幾行。
答八。
謂滅道八行。
由彼不能作諸相故(滅四行者。
一滅行。
謂離煩惱系故。
二靜行。
謂離苦相系故。
三妙行。
謂離上二系故。
四離行。
謂不複退還。
最極安穩故。
道四行者。
一道行。
謂聖者證真如路故。
二如行。
淨治煩惱故。
三行行。
覺真實義故。
四出行。
趣真常路故)。
今論雲。
寂靜者法無我空故者。
空即寂靜。
正當雜集空行。
其示法無我。
即彼無我行。
彼釋空雲。
有三種空性。
謂自性空性(依遍計所執自性觀。
由此自相定非有故)。
如性空性(依依佗自性觀。
由此如所計度。
皆非有故)。
真性空性(依圓成實自性觀。
由此即空真性故)。
彼釋無我雲。
由蘊處相無。
故名無我相。
故佛密意說言。
一切法皆無我。
評曰。
上二皆法無我空也。
言無為者無相空故者。
同雜集攝滅道八行故。
彼雲。
彼不能作諸相故。
即今無為也。
言安樂者無取舍願空故者。
亦同彼攝六行雲。
彼于三界無所求故。
即今無取舍義。
以三界無安。
不願求三界也。
上三空。
皆法空觀。
治二我空也。
二二者下。
我所障。
我所内外有二。
對法雲于。
外事。
唯計我我所相。
于内事。
通計我我所相(上雖标我相。
實通我所。
以諸論治我相。
皆離我我所故。
此中約别外我所也)。
然五蘊中。
皆有三我所。
一相應我所。
由我與彼相應。
說有彼故(彼即色受想行識。
如雲我有色等是也)。
二随轉我所。
謂若彼由此自在力轉。
或舍或役。
世間說彼。
是我所故(彼亦五蘊。
由我有力故。
色等屬我。
而役彼也)。
三不離我所。
謂我在色中等。
彼計實我。
處在蘊中。
遍體随行故(彼即能計人。
此計我遍五蘊中也)上約内說。
外者。
如婆娑說。
于五蘊計我。
即我見。
于五蘊各有三我所。
一我璎珞。
二我僮仆。
三我窟宅。
今雲五衆。
即是徒屬。
于上僮仆我所中收。
今離此衆。
即能治也。
言五衆者。
謂比丘。
比丘尼。
式叉摩那。
沙彌。
沙彌尼。
若涅槃中。
但雲四衆(即内外二衆。
今約内衆。
故雲五衆也)。
故彼經雲。
寂靜者有二。
一者心寂。
二者身寂。
身寂者。
不親近四衆。
不豫四衆所有事業。
心寂者。
終不修習貪嗔恚愚癡。
或有身雖寂心不寂。
謂比丘坐禅靜處。
遠離四衆。
心常積集貪欲恚癡。
或心寂身不寂。
謂比丘親近國王大臣。
斷貪恚癡。
或身心俱寂。
謂佛菩薩(即今修三空觀故心寂。
遠五衆故身寂)。
或身心俱不寂。
謂諸凡夫。
不能深觀無常無我無淨故。
又雲。
近空閑。
處遠離愦鬧。
是名寂靜(全同今文)。
據上經文。
皆以離四衆。
為寂靜。
與今離五衆。
意義全同。
而住法。
謬引法華五衆之生滅。
證五衆即五陰。
但譯語不同。
反斥孤山。
作徒衆釋。
宣演亦錄之。
大違涅槃。
妄引法華。
謬評譯強破先德。
孟浪之甚(然若作表法解者。
以五衆表五陰。
古有此解。
如何直以聚義。
與覆義同。
而釋耶。
若爾涅槃四衆。
應是四蘊耶)。
言亂起無次第者。
若着五衆。
我所障故。
身心雜亂。
觀行無緒故。
令離愦鬧也。
三者下。
三彼二無相障。
通上無我我所。
此非是障。
乃約能治目所治爾。
如所知非障。
是障障所知。
獨處故身寂。
閑居故心寂也。
四者下。
四無為首功德障。
靜處之人。
入三空門。
為大乘初門。
即為首功德。
故能治無為首功德障。
今靜處之人。
空觀現前故。
釋天敬重。
具雲。
釋迦提桓因陀羅。
釋迦能也。
提桓天也。
因陀羅主也。
即能天主。
撫育勸善。
能為天主故。
并餘天衆。
所敬重故。
修習下。
二修習遠離門。
先蹑前。
雖自性離我我所。
若不舍衆。
還恐集生。
今既舍己衆佗衆。
不集生也。
住法以己衆即我。
他衆即我所。
便違前論五衆約我所障也。
彼于此章。
最為失旨。
而于謬解中。
複斥前德。
何特爾也。
上論既以五衆。
釋經離鬧。
今舍己衆他衆。
即自他徒屬也。
以前經意。
謂欲求三空。
治我相者。
當外離我所之衆。
則觀智速成。
今亦令舍己他衆。
則不複集我我所也。
方便慧下。
迎上舍衆。
即方便慧成就。
應住空閑。
為如法住也。
善擇下。
前方便慧。
雖住空閑。
若不思滅苦本。
非善擇故。
今既思滅。
名善擇智成就。
遠離起因。
起苦之因。
故名苦因。
因即是其苦本因。
即是法我執。
此我法執。
以薩迦耶見為首。
故為苦之因本。
故唯識中說。
人法我執。
皆以薩迦耶見。
為上首見。
疑無明等煩惱相應。
則二死苦不息也。
今滅苦之本因。
故名遠離。
三受用諸見門三。
受用下。
初樂集起惱。
言受用諸見者。
即經受衆惱故。
此分别起者。
唯識雲。
薩迦耶見者。
謂于五取蘊。
執着我我所。
一切見趣所依為業(正同今論集我我所生起自佗也。
執着即樂集故)。
此見差别有二十句。
成六十二見。
對法論雲。
謂如所計色是我。
我有色。
色屬我。
我在色中。
一蘊有四。
五蘊合有二十也。
五為我見。
餘皆我所。
謂相應我所(即我有色)。
随轉我所(即色屬我)。
不離我所(即我在色中)。
故有十五我所。
此即分别行緣蘊。
亦分别所起處等。
皆是分别我見。
若曆三世。
便有六十。
加身即我。
為六十一。
我複異身。
為六十二。
此依身見。
起六十二見。
經約樂衆受惱者。
境即是衆。
心即是樂。
由心樂衆。
起我我所見。
名受衆惱也。
諸見下。
二生已自害。
諸見集于心。
則淪溺。
衆鳥集于樹。
則枯折。
複示下。
三無出離相。
煩惱業生。
即生苦故。
此由見縛故。
沒于苦中。
法喻可知。
四不疲倦功德三。
初标章。
涅槃名精進。
今經亦自結名精進。
但精進約順明。
不疲倦約反顯故。
小異爾。
涅槃約生起雲。
于空寂處常作是今。
一切世間。
悉謂我得沙門道果。
然我今者。
實未能得。
我今雲何诳惑于人。
作是念已。
精進修習沙門道果。
是名精進。
故次來也。
二舉經。
三論釋二。
初精進二。
初法說二。
論曰下。
初揀顯。
初句牒章。
次句揀。
後二句顯。
言善趣者。
反顯外道雖勤。
不能于一切法。
善趣諸行。
故事難也。
今勤者。
既于法善趣諸行。
故無難也。
成不退者。
亦顯彼雖勤不成不退。
但輪回因。
今勤者。
成不退故。
事無難也。
二以能下勸修。
初句蹑前。
次句成前。
謂誠欲不退。
須勤長養爾。
複以下喻況。
小水常流。
喻不休息精進。
則能穿石。
喻成有力。
以三有堅固如石。
精進之水雖小。
但流不斷。
故能穿之出于三有也。
次說下。
二懈怠。
反前必怠也。
念處退失。
即退四念處也(身受心法)。
故雲不成就心慧。
以念即慧故。
問上一切行善趣。
今怠中何唯退念處耶。
答。
有二義。
一以念處。
是三十七道品之初。
七方便之首。
若念處數數懈廢。
則一切行皆失。
故唯舉此。
喻中。
即未熱而息。
以熱相近無漏智火。
故暖位(即加行位)。
今雲未熱故。
資糧中。
先修總别念處。
既退則餘行皆失也。
二四念處。
通大小乘。
治常無常等八倒。
又深觀念處。
即坐道場。
故此退失。
餘皆不成故。
唯約此也(住法謂。
或可凡所受法。
三學八正等。
随所修行。
皆名念處。
無根之談。
出自胸臆)。
五不忘念功德三。
初标章。
不忘念即正念。
以忘念即邪思故。
故涅槃但雲。
六者正念。
彼經明次第雲。
是勤進者。
系念六處。
所謂佛法僧戒施天。
是名正念(又具四念處名正念。
又修習大涅槃者。
是名正念。
又系念思惟。
如來常住。
無有變易。
是名正念)。
今由勤故。
常不忘念。
是衆行首。
故次來也。
二舉經。
三論釋二。
論曰下。
初标示二義。
即次釋是也。
二别釋二義二。
于中下。
初釋一切行上首。
實則一切行。
皆以不忘念。
為上首。
今經略說。
且說為聞思修三慧首爾。
在文易見。
能遮下。
二釋能破無始重怨。
即以貪等三不善根。
為無始重怨。
今不忘念。
能遮此重怨。
而不害三善根也(住法。
以三善根強。
怨不能害。
此則三善遮重怨也。
非是不忘念能遮。
公違論文)。
前科護善。
此中遮惡。
皆不忘念。
行中上首。
于理愈明。
言煩惱者下。
别釋經入字。
謂忘念者。
内心惑亂。
即煩惱入中。
亦由亂故。
外集生過。
是賊入也。
今由不忘念故。
内既不亂故。
煩惱不入心。
即令外賊。
不能集生過也。
其煩惱賊。
喻三不善根。
但約内亂外集。
心境相應。
起三不善爾。
而住法謂。
煩惱是惑。
賊即喻業特違論謂重怨。
既害三善根。
定知煩惱賊。
喻三不善根也。
三勸修成德二。
複示下。
初勸修。
言今初後念成就者。
釋經常當攝念在心。
則初後念成就也(此是藏本。
若靈芝本雲。
令初念處成就。
處字誤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