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教經論記卷第二

關燈
笑庵 觀複 述 三二戒俱脫能生功德二。

    論已說下。

    初結前标後。

    言從戒者。

    即以方便遠離為從。

    從根本戒故(從字去呼)。

    言俱解脫者。

    雖自體解脫别解脫分二。

    而俱約木叉。

    名解脫故。

    今顯二戒功德。

    即禅定等。

     二依标解釋二。

    初舉經。

    二論釋二。

    初二戒俱脫二。

    論曰下。

    初結前從戒相。

    論既雲從戒是戒相。

    即知前根本是戒體。

    故次謂無作波羅提木叉也。

    其戒相。

    十二年後。

    方廣分别說。

    豈況臨終之時。

    故不可廣說也。

    然住法記有二意。

    初以戒相。

    對前法體。

    一往分二。

    二若論遮性。

    各具體相。

    此則彼以法體為性戒。

    從戒為遮戒。

    故彼謂舉遮護性也。

    今謂。

    此非論意。

    論正以前法體。

    即如來法身自體解脫。

    名木叉。

    即此經無作體。

    此體非為性重戒故。

    涅槃雲。

    戒有七種。

    于身口有無作色(具如次引)。

    前經但雲珍敬木叉。

    明知。

    但舉所護無作體。

    所以前但是戒體。

    從戒正是戒相。

    此非一往分之。

    以無作體。

    非唯局性重故(若初标法體局性戒。

    則遮戒應無無作體)。

    亦非制遮護性。

    若爾乃以微細防護分粗重。

    故非此理。

    則知今明喜犯以護戒體爾。

    是知古德謂前木叉中。

    總包五篇。

    并囑輕況重。

    二皆有理。

    以無作體。

    包五篇故。

    從戒是輕。

    由喜犯故尚誡。

    又況重者乎。

    而住法。

    任運抑揚。

    不知其可也。

     二示今從戒義二。

    初戒是下指戒雙标。

    指正順是從義。

    以方便遠離戒。

    正能随順。

    彼根本戒為所順(順名)。

    解脫。

    故能順亦受此名。

    故上雲亦是毗尼相順法故。

    又能順此後際解脫。

    亦名随順解脫故。

    清涼雲。

    随順有為無為二種解脫果故。

    次明順無作故。

    順後際解脫故。

     (若無作即大乘法身性。

    體即無為。

    若無表戒。

    體通有為。

    後際解脫。

    禅定功德。

    通有為。

    滅苦功德。

    通無為)。

     二依标别釋二。

    論從根下。

    初從根本戒。

    即順彼也。

    言無作者。

    即戒體也。

    此所發戒體。

    若昙無德宗。

    依成實論。

    以非色心為體。

    非變礙故。

    不名為色。

    非慮知故。

    不可名心。

    即非色非心心不相應行攝。

    若薩婆多宗。

    以無表色為體。

    雜心師。

    亦以表色有變礙。

    無表随彼。

    亦受色名。

    則表無表戒。

    皆色為體。

    故涅槃中。

    菩提王子意疑。

    比丘善心受戒。

    至惡無記。

    應名失戒。

    故經問雲。

    若比丘護持禁戒。

    若發惡心。

    當知是時失比丘戒。

    佛言戒有七種。

    于身口有無作色。

    以是無作色因緣故。

    其心雖在惡無記中。

    不名失戒體。

    猶名持戒。

    以何因緣。

    名為無作色。

    非異色因不作異色果(此約與色為果故。

    驗必有無色體也。

    舊雲作無作。

    新雲表無表)。

    清涼雲。

    表無表戒。

    皆色蘊故。

    南山雲。

    若依通論。

    明其所發之業體。

    今就正顯。

    直陳能領之心相。

    謂法界塵沙二谛等法。

    以己要期。

    施造方便。

    善淨心品。

    必不為惡。

    則思明慧冥會前法。

    以此要期之心。

    與彼妙法相應。

    于彼法上。

    有緣起之義。

    領納在心。

    名為戒體。

    此則所發之體。

    義通一切。

    今論正取法身自體解脫。

    為無作體也(然此法身是戒身。

    亦正是所發無作戒體攝。

    二谛塵沙無作義也。

    若正約大乘。

    本有理果)。

    若宣演引雜心論雲。

    作者身動。

    身動滅已。

    與餘識俱。

    是法随生。

    說名無作。

    此則作無作之名爾。

    然上所引。

    皆明體也。

    論言如向說者。

    即上方便戒。

    護根本者是。

    此約方便戒。

    從根本戒故。

    得名波羅提木叉也。

    若消經解脫之本者。

    之之一字。

    是揀顯之辭。

    揀從戒非順餘本。

    乃順解脫之本。

    故名木叉也。

    但約揀顯。

    故雲之本。

    非約依主釋之本。

    次義從戒為解脫之本。

    卻約果依因本。

    乃依士釋也(因與果為本。

    勝依劣得名)。

    二從根本所起成就戒二。

    論從根下。

    示初本。

    此之科名雖含三際。

    正約從成就戒。

    因帶根本所起為言。

    以根本即前際。

    初禀無作。

    體其所起。

    即中際方便遠離。

    戒其成就。

    即後際解脫果故。

    此正約從戒順後際解脫。

    故為後際之根本。

     二結名二。

    論戒是下。

    初正明。

    所言體者。

    即是本義。

    以中際是後際解脫本體故。

    約中際能正度。

    由此中際從戒受木叉之名。

     論此言下。

    二重釋。

    上但言正度。

    此正釋正度義。

    三業惡為所度。

    三業善為能度。

    三業解脫為度所到處。

    即彼岸也。

    所以善翻惡而脫。

    皆就三業說者。

    如上雲。

    當知三處木叉。

    無複有餘解脫。

    下雲所修行三種戒中。

    有如是得失(得則翻惡為善。

    生解脫德)。

    故知。

    三業惡脫。

    即解脫彼岸。

    然此皆約中際。

    正能度三業惡令脫。

    即别解脫義。

    清涼謂遠離羁縛業緣。

    即此義也。

    問。

    此中合約随順解脫。

    名木叉。

    何名别解脫耶。

    答。

    若約正順義。

    順所起成就戒。

    與後際解脫為本。

    即随順解脫義。

    今結名中。

    約中際從戒得名木叉故。

    約别解脫說也。

    其後際解脫。

    即次能生功德。

    乃有為無為二解脫果故。

    下皆雲解脫功德也。

    然上來釋戒相等。

    多順小乘者。

    如大疏說藏攝。

    而引小乘釋毗奈耶藏。

    演義問雲。

    今明大乘。

    那引小教。

    有答雲。

    理實三藏。

    大小不同。

    今就引接教說。

    古來同此。

    今更一釋。

    謂持心雖異。

    名意大同。

    故得引小(釋上論與二記迥異)。

     論能生下。

    二能生功德。

    上雲後際解脫。

    因中際從戒生。

    今雲依因此戒。

    即依因上從戒。

    得生禅定智慧解脫功德。

    此中即有為無為二種解脫果。

    故法華雲。

    如來知見。

    廣大深遠。

    無量無礙力。

    無所畏。

    禅定解脫三昧。

    深入無際。

    皆果法也。

    今雲諸禅即四禅。

    諸定即四空定(此通大小因果。

    今約果法義。

    如下引釋)色無色解脫功德。

    即有為果。

    及滅苦智慧。

    即論雲彼二相順相違解脫功德。

    相順亦有為。

    相違即無為功德。

    以滅有苦。

    契無為故。

    此依藏本。

    若靈芝本。

    阙相順義。

    既經雲滅苦。

    即滅三界有苦。

    契寂滅解脫故。

     四勸修戒利益三。

    初标章。

    二舉經。

    三論釋。

    于中三。

    論曰下。

    初徴示。

    皆可知。

     論一者下。

    二别釋有五。

    初持通能所。

    能持即方便。

    所持即自體。

    以能護所故。

    勸不失得戒自體。

    二勸勿缺方便。

    是能持相。

    三順勸離過。

    成三業善法。

    即上三業解脫。

    能生功德也。

    四反勸可知。

    五總勸。

    既知上得失。

    故雲是以當知戒為第一等。

    上能生即禅定智慧。

    今所生即安穩處。

    離三界苦。

    得涅槃樂。

    非戒不成也。

    言三種戒中者。

    即上三勸。

    三業離過成德。

    乃止惡行善。

    故雲三種戒。

    餘皆可知。

     二修習對治止苦功德三。

    論已說下。

    初結前标後。

    由業感苦。

    故次來也。

    論是中下。

    二開章标示。

    以樂治苦故。

    能治約三昧樂也。

     初根欲苦中二。

    初總徴。

    此雙徴下二科。

    此二是色心總報。

    蹑前苦治。

    故次來也。

     二别釋二。

    初根放逸苦二。

    初舉經。

    二論釋三。

    初總示能所治二。

    論曰下。

    初所治根。

    即眼等五色根。

    識所依故。

    能發識故。

    俱舍頌雲。

    了自境增上。

    總立于六根。

    長行雲。

    增六識身。

    眼等五根。

    于能了别各别境識。

    有增上用。

    第六意根。

    于能了别一切境識。

    有增上用。

    故眼等各立為根。

    今雖護五根。

    不入五欲。

    而次論意通于六根。

    而言苦因果者。

    即此根放逸是苦因。

    此苦因當體。

    即是苦果(住法。

    通以因為集業。

    果謂感報。

    而論但約此根放逸。

    是苦因果爾)。

     論依淨下。

    二能治。

    言依戒淨三昧者。

    即經雲已能住戒。

    蹑前已住。

    名三昧故。

    即标下戒護也。

    言方便攝念者。

    即經當制五根。

    且令當制。

    即是方便。

    制即攝念。

    能制五根。

    标下念護也。

    下以此合為戒念護爾。

    上總三樂為能治。

    此中别以淨戒三昧方便攝念。

    制根苦也。

    而住法謂淨戒者。

    即蹑前文。

    對經初句。

    三昧方便等。

    即指當經對經次句。

    非唯失于論旨。

    抑亦破句節文。

    彼又雲淨戒攝念。

    即下戒念護。

    三昧方便。

    即下智護。

    然下雲三昧方便者。

    乃在戒念護中。

    何得謂智護耶。

    此乃公違論文。

     二徴釋後意。

    初徴有二意。

    一徴雲。

    眼等六根。

    今何說五耶。

    二徴雲。

    由意根放逸。

    五根方入五欲。

    何但說五根耶。

    故釋中亦二意。

    初以五根皆色。

    意根非色。

    故先制五色根。

    次科即制意根。

    意即是根。

    是心法故。

    後示下釋第二徴意。

    文雖但雲五根。

    義實在意根中制。

    故有二治。

    皆不離意根。

    以經皆雲縱者。

    即作意起故。

    論下釋假令縱之雲。

    不作意起故。

    反顯縱則作意起也。

    故論謂後示意根中。

    有五根等。

    以五根入欲境。

    皆由意根通緣故。

    二對治皆治意根中五根。

    由所治名動念不動念。

    動念則作意起。

    不動念則不作意任運起也。

    故下以戒念護并智護中治重者。

    同治動念。

    以智護中治細相習障。

    即治不動念也。

    故第二徴釋。

    不同初義。

    分意根在後科。

    但約當科釋也。

    文雖說五。

    意乃通六。

    雖有二義。

    下釋文中。

    正用後義也。

    若住法記雲。

    五根是别。

    互不相通。

    意根是總。

    通緣非礙。

    相續過去二種五塵。

    皆意所緣。

    則顯意中通攝五根。

    總别既殊。

    對治各異。

    故不可合。

    所以分二種治法。

    動念對治。

    即當科戒念護。

    治根苦也。

    不動念對治。

    即後科三種三昧。

    治欲苦也。

    評曰。

    既分總别名治。

    亦是當科治五根之别。

    後科治意根之總。

    即違論謂意根中有五根二種對治故。

    則二對治。

    皆治意根中五根。

    何曾分總别二治耶。

    又以動念不動念。

    皆為能治。

    分為二科者。

    且彼前既以淨戒攝念。

    為戒念護。

    乃是能治。

    攝念既為能治。

    動念豈亦是能治耶。

    又以不動即三種三昧。

    正治意根。

    總具五根者。

    亦違論二種對治。

    皆意根中五根。

    如何獨此治意中五根耶。

    故上二科。

    全失論旨。

     三依别開釋二。

    初戒念護治動念之重失二。

    初有戒念之益三。

    論戒念下。

    初總示根益。

    經從勿令至苗稼。

    其身戒制色根。

    正念制意根。

    故通名戒念護也。

     相似即喻身戒下。

    二别釋也。

    心戒念義也。

    身即五色根。

    由戒故淨。

    即乘前任戒也。

    戒為能牧。

    根為所牧。

    如牛種種色。

    即五根不逸。

    正念成就。

    而不行者。

    上身不逸。

    由心不行。

    乘前當制五根也。

    以制心念不行。

    則五根不逸也。

    故以執杖。

    喻正念成就。

     正明意根中。

    有五根對治。

    心杖既執。

    即五根之牛。

    不犯五欲苗稼。

    二記以種種心為五識。

    非也。

    以五根皆瞥爾落謝。

    意識于中執受。

    令種種心不行。

    唯執正念。

    不受外境。

    亦三昧成就相也。

    正是意根。

    況論以色心分戒念。

    義甚顯然。

     論以戒下。

    三雙結。

    初句蹑前身戒清淨正念成就(前經雲當制五根。

    帶方便為言。

    令正念成就也)。

    故名戒念成就。

    成就即具三昧。

    故次雲三昧方便。

    及正念功德等。

    謂既成就戒念。

    即三昧現前故。

    修三昧之方便。

    及三昧中正受功德。

    皆無滅失。

    此則三昧之方便。

    乃能入三昧也。

    三昧之正受。

    乃已入三昧。

    于三昧中。

    所作正受。

    具功德也(即定中不受餘受。

    名為正受)。

    不同上方便屬于攝念也。

    此中正同十地論文勢。

    故彼論雲。

    是菩薩入此三昧。

    善知三昧方便。

    乃至三昧所作正受(此三昧。

    與受不同。

    非正約三昧此雲正受說)。

    言不犯苗稼相似法者。

    謂若犯苗稼。

    即後反結實。

    是趣欲境。

    失于功德。

    今喻不犯。

    後必結實。

    即不失功德故。

    周禮注雲。

    種谷曰稼。

    如嫁女以有所生故。

    此則苗稼不定喻欲境。

    亦不定喻功德。

    不犯則喻不失功德。

    犯即喻失功德也(舊謂但喻欲境。

    住法謂喻功德。

    二皆未能盡理)。

     二無戒念之失。

    論複示下。

    初總标失藏本。

    具雲複示無戒念失(一句)。

    上上損心故(靈芝本無損心二字。

    以失上上故。

    為一句)。

    即上句标失。

    下句示義。

    二别釋義。

    三論氣分下。

    初氣分難治。

    兼下二科。

    皆釋上上損心也。

     次說下。

    二無對難治。

    于中無治。

    即對經無辔難制。

    難治即對經牽墜坑陷。

    複示下。

    三重障須慎。

    言相似。

    即對經如被劫害。

    不相似。

    即對經殃及累世。

    此不相似。

    複顯因果。

    深苦雲又也。

    餘可知。

    住法雲。

    上之三段。

    初明現世增廣。

    次明來報墜堕。

    後明受報無窮。

    苦顯上上損心也。

     二智護治動不動重輕障二。

    論向說下。

    初乘前标後。

    前住戒制根。

    成就三昧。

    為戒念護。

    今說三昧之觀。

    故雲智護。

    經中者字。

    非是牒人。

    故次雲三昧觀也。

     二約智治障二。

    智者下。

    初治現行粗重動障。

    三昧即心一境性。

    為正定。

    複言觀者。

    即三昧之觀。

    依主釋。

    即淨戒三昧之觀也。

    亦即定之慧。

    故雲智也(住法雲三昧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