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教經論記卷第一(并叙)
關燈
小
中
大
笑庵 觀複 述
此論。
陳朝真谛三藏。
與唯識論等。
皆譯于南越。
後弟子宗恺等。
欲迎歸建業。
以當塗者恐奪時榮。
因奏而卻之。
故南海譯文。
有藏陳世。
自陳至唐開元已前。
但有此論之名。
而阙論本。
後智升撰釋教錄。
那時已獲論本。
方依論收經。
編入大乘藏也。
由是前來。
既阙論本。
故古德直以經為小乘。
唯華嚴疏主。
每以經指配于大乘。
今之述作者。
雖有是論為指南。
至于判經大小。
尚且二三。
蓋不審其源流故爾。
若釋論者。
唯住法宣演二記。
而宣演判教雖異。
其釋文則全抄住法。
今觀論意。
二記多失。
對驗銷文。
又得失相半。
既不可全依。
亦不可全棄。
故得者取之。
失者棄之。
勒成三卷。
直以所解。
銘曰遺教經論記。
庶幾乎馬鳴文意。
有所補于将來。
時紹興甲子二月望 華嚴寶塔方丈序 釋此論。
科分三。
初題目。
二歸敬。
三釋文。
初中二。
初标題目。
于中約六義釋。
初通顯立題。
二别明論目。
三對辨開合。
四解釋名義。
五問答顯明。
六定其去取。
初中。
大疏雲。
或以人為目。
或以法為名。
人有請說等殊。
法有法喻等别。
或體或用。
或果或因。
乍複乍單。
其類繁廣。
而圓覺疏。
加或能诠所诠。
或真妄境智。
則吾宗通目多法。
随何經論。
約何立名。
即非局定。
二别明論目者。
然論有二類。
一集義論。
謂采集經中義類成論。
如瑜伽唯識等。
二釋論。
謂随經釋文。
如金剛般若論及今論。
是故此論題。
但約所釋經名。
以目論名也。
若于前所明人法等中。
今用何為目。
若約論題。
依所解得名。
所解是經。
則約教法得名也。
若于所解經題。
辨得名者。
所遺之教是法。
法有教理行果。
此亦教法。
若約能遺屬人。
遺通能所。
則兼含人法。
三對辨開合者。
四字。
從寬至狹。
開合四重。
初論字。
是能釋之通名。
以凡釋論皆雲論故。
上三字。
所解經之别稱。
以于諸經中。
唯釋遺教經故。
此具二對。
一是能所。
謂能釋所釋故。
二是通别。
謂通名别名故。
次于上三字。
經為能诠。
遺教即所诠。
以經诠顯遺訓故。
則诠旨一對。
次于上二字。
教是所遺之法。
唯局于所。
遺通能所。
則通局一對。
故此一題。
開合四對。
四解釋名義者。
遺教乃囑累得名。
訓誨為義。
住法記雲。
遺教有二意。
一囑累後事。
二臨終顧命。
故下論釋于我滅後雲。
此言示現遺教義故。
即初意也。
又釋最後教誨雲。
正顯遺教義故。
即次義也。
即下正宗六分經文。
指事教誡。
垂示将來。
如世遺囑之類。
是也。
經者。
能诠得名。
貫攝為義。
佛地論雲。
能貫能攝。
故名為經。
以佛聖教。
貫穿攝持所應說義。
所化生故。
論。
約能釋得名。
剖析為義。
謂評量教理。
剖析名言。
故雲論也。
五問答顯明者。
問。
此論一題。
為具取經目。
以标論題耶。
為略取經目。
以标論題耶。
答。
或具或略。
何者。
若經題上無佛字。
即是略名。
若上加佛字。
即是具名。
今詳藏本經。
正标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
開元釋教錄。
據僧祐錄雲。
亦名佛臨般。
一曰遺教經。
内典錄别名。
亦曰一名遺教經。
餘衆經錄。
但有正名。
若世流行本。
與古德所釋本。
皆曰佛遺教經。
既藏本新舊目錄。
皆上無佛字。
應如住法記謂。
上安佛字。
後人所加。
宣演同此。
斯說為正。
問。
前來諸德釋題。
皆上有佛字。
今何不依。
答。
此如阿彌陀經。
藏本與衆目錄。
皆無佛說字。
而世流布本。
多具在之。
如大乘法師等疏釋題。
亦釋佛說字。
既藏本與衆目皆無。
足顯後人安之。
但前德。
失對藏目。
故亦解釋也。
又貞元已前。
凡所譯經題中。
多無佛說字。
而貞元新譯經題中。
多安佛等字。
豈舊譯梵本多無。
新譯梵本多有。
驗知皆譯人意爾。
此經姚秦什公譯時。
既有正别二名。
故一名具。
一名略也。
問。
住法記雲。
今詳世典。
義不須安佛字。
以大千界中。
一佛所說。
終窮遺教。
唯局至尊。
故此不标。
無所揀故。
然前正題标佛字者。
欲顯示垂般之言。
因連人号。
不同他經揀餘人說。
此義雲何。
答。
此釋反招難也。
何則。
如有難雲。
若但雲遺教。
餘望外道等臨終。
豈不遺訓耶。
彼自雲如世謂遺囑之類。
則題中有濫。
故緻正題先标佛字也。
又難雲。
若謂佛字顯垂般之言者。
亦由垂般通于餘聖。
故雲以佛字揀之。
況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皆佛。
貫之而通揀耶。
故知反招難爾。
問。
無佛字。
豈免難耶。
答。
上明雲皆譯人意。
不謂有無。
則濫不濫故。
餘經名題。
濫者甚多(雲雲。
如經目中。
可知)。
若取連類。
如般泥洹經。
同本二譯。
一本不标譯人名。
題雲般泥洹經。
一本西晉白法祖譯。
題雲佛般泥洹。
此亦具略之異。
不應無佛字。
則濫餘聖般泥洹耶。
若雲未免濫者。
晉漢凡譯經題中。
多不安佛字等。
應皆有濫。
故知但譯人意。
今什公二題。
雖具略之别。
亦如般泥洹經。
同本二譯。
具略二名也。
又遺字既通能所。
則義含能遺之佛故也。
六定其去取者。
藏本以佛垂般等标通者。
以什公所譯。
意存正名。
論以别名易見。
又人情好略。
故世本唯标此名。
故譯論者。
意同順世。
故略标也。
故法華釋論。
勒那摩提。
具譯雲妙法蓮華經論。
而菩提留支。
略譯雲法華經論。
故知題之具略。
在于譯人。
今論從略。
二造譯人 馬鳴者。
傳雲。
中天竺有外道智慧。
不許公鳴犍椎。
鳴即來索論義。
時脅尊者從北竺。
來遊中竺。
即鳴犍椎(上巨寒切。
下地音。
即鐘磬類)。
外道果來。
即至論場。
脅之義雲。
當今天下泰平。
大王長壽。
四土豐榮。
無諸災患。
外道即屈。
降為弟子。
後小月氏(音支)國王。
将欲試驗以行正法。
故請說法要。
以馬餓七日。
正說法時。
牽馬衆中。
以浮流與之(馬食浮流草。
故以與之)馬竟不食。
唯悲鳴垂淚。
谛聽法要。
故名馬鳴。
若付法藏雲。
富那耶奢。
與馬鳴論議。
鳴既屈。
奢度出家。
鳴猶未服。
欲舍身命。
奢即入定。
知鳴心念。
時暗室中。
先已有經。
即語鳴曰。
汝往取經。
鳴曰。
此室暗冥。
雲何往取。
奢曰。
但去。
當今汝見。
爾時奢以神通力。
遙伸右手。
入其暗室。
五指放光。
其光照耀。
鳴由是服為弟子。
據傳即脅弟子。
據付法藏。
即奢弟子。
以脅是第九祖。
奢是第十祖。
恐俱為二人弟子。
二傳别出。
故不同也。
起信疏雲。
此菩薩初生之時。
感動諸馬悲鳴不已。
又善能撫琴。
以宣法音。
諸馬聞之。
鹹悉悲鳴。
又釋摩诃衍論。
有六馬鳴。
契經異說(勝頂經謂。
佛成道十七日。
有外道曰馬鳴。
難佛。
摩尼清淨經說。
佛滅後一百年出世。
變化功德經。
三百年出。
摩耶經。
六百年出。
常德三昧經。
八百年。
莊嚴三昧說。
過去有菩薩。
名曰馬鳴)。
據本。
即是大光明佛。
若明其因。
即八地菩薩。
約所化境。
目能化人。
故從馬悲鳴。
目曰馬鳴也。
言菩薩者。
具雲菩提薩埵。
此雲覺有情。
如常釋。
言造者。
廣宣抄引唯識疏雲。
作者名造。
今新起故。
叙理名述。
先來有故。
言真谛三藏譯者。
傳雲。
拘羅那他。
陳言親依。
或雲波羅末陀。
此雲真谛。
并梵文之名字也。
本西印度。
優禅尼國人。
以梁武大清二年。
屆于建業。
屬梁季崩亂。
不果宣傳。
後觀機壤。
遂欲泛海往楞伽修國。
道俗留之。
遂停南越。
後自梁安泛舶西引。
業風賦命飄還廣州。
刺史歐陽穆公頠。
延住制旨寺。
請翻廣義法門經。
唯識論等。
穆公薨。
世子纥重請傳經。
而神思幽通。
量非情測。
常居别所。
四絕水洲。
纥往造之。
嶺峻濤湧。
未敢淩犯。
谛乃鋪舒坐具在水上。
跏坐其内。
如乘舟焉。
泛波達岸。
既登接對。
而坐具不濕。
神異例多。
後弟子宗恺等。
欲迎谛還建業。
時揚辇碩望。
恐奪時榮。
乃奏曰。
嶺表所譯衆部。
多明無塵唯識。
言乖治術。
有弊國風。
不??諸華。
可流荒服。
帝然之。
故南海新文。
有藏陳世。
太建元年遘疾。
正月十一日午時遷化。
年七十有一。
自陳武永定二年戊寅。
至孝宣太建元年己醜。
更譯金剛般若等三十八部。
餘未譯者。
梵本書。
并多羅樹葉。
凡有二百四十甲。
若依陳紙翻之。
則列二萬餘卷。
今現譯訖。
止是數甲。
餘并在制旨王園兩寺。
而言譯者。
宋僧傳雲。
周禮有象??。
通六蠻。
狄鞮主七戎。
寄司九夷。
譯知八狄。
今四方官。
唯譯官顯著者何也。
從漢已來。
多事北方。
故譯名爛熟矣。
複加之翻者。
如翻錦繡。
背面俱華。
但其華有左右不同耳。
由是翻譯二名行焉。
然有四句。
一譯字不譯音。
即陀羅尼是。
二譯音不譯字。
如佛胸前卍字是。
三音字俱譯。
如諸經中諸華言是。
四音字俱不譯。
如經題上<<PIC>X53p0630_01.gif</PIC><<PIC>X53p0630_02.gif</PIC>二字是。
然古皆雲譯胡為漢。
至隋及唐。
皆言譯梵為華。
故甯統辨梵胡有異。
不應古者皆曰胡言。
自隋至唐。
皆曰梵語。
要胡梵義分。
方是正義。
具如宋僧傳。
二歸敬請加二。
初頂禮下所歸三寶。
初偈佛。
次偈法僧。
所以要歸三寶者。
起信疏雲。
略有六意。
一荷恩德故。
二請加護故。
三令生信故。
四為儀式故。
五表尊勝故。
六顯益物故。
頂禮二字。
能歸至誠。
謂以己最上之頂。
禮彼最下之足。
故雲頂禮。
敬之至也。
然西域有九拜。
一發言問訊。
二俯首示敬。
三柔首高揖。
四合掌手拱。
五屈膝。
六長跪。
七首肘據地。
八五輪着地。
九五體投地。
今當第八。
但雲頂禮者。
頂若着地。
必兩手膝。
無不着地。
故舉頂攝餘四輪也。
三世下所歸分齊。
言三世尊者。
若但雲世尊。
約别則三界獨尊号。
十号之一也。
故瑜伽中。
合七八總為一。
雲無上丈夫調禦士。
故世尊别當第十号。
若約總。
則具上十德。
為世所尊。
則開無上士為第七。
調禦丈夫為第八。
故佛當第十。
則世尊總具十号也。
今偈既雲三世尊。
三世有二。
一過現未三世中。
唯佛最尊故。
二三種世間。
謂有情世間。
器世間。
智正覺世間。
此三世間中。
唯佛最尊故。
雖初義豎窮三世。
實亦橫該十方。
以三時約時。
時無别體。
約處以明。
故必該十方也。
言無上功德海者。
以佛德超過一切。
故雲無上功德。
具微塵數相好。
深廣難量。
故喻如海。
此同華嚴雲如來無上功德海。
普現明燈照世間。
一切衆生鹹救護。
悉皆與樂無遺者。
此中初句。
同今第二句。
次句。
同今上句。
下二句。
同今第三句。
言哀愍度衆生者。
大慈悲救物也。
度約濟度。
即佛慈悲。
哀愍力為能度。
淪溺衆生為所度。
謂出二死海。
至三德岸也。
故華嚴雲。
汝觀如來法常爾。
一切衆生鹹利益。
能以大慈哀愍力。
拔彼畏塗淪溺者。
然歸佛偈中。
初句下三字。
總舉諸德。
次句。
大智。
第三句。
大悲。
以悲智是佛本懷故。
述此以申所敬相也。
言是故我歸命者。
示敬意故。
初二字。
迎上佛具悲智。
故我歸命也。
起信疏雲。
歸者。
是依投趣向義。
命者。
總禦諸根。
一身之要。
人之所貴。
莫不為先。
舉此無二之命。
以奉無上之尊。
又歸者。
是還源義。
衆生六根。
從一心起。
而背
陳朝真谛三藏。
與唯識論等。
皆譯于南越。
後弟子宗恺等。
欲迎歸建業。
以當塗者恐奪時榮。
因奏而卻之。
故南海譯文。
有藏陳世。
自陳至唐開元已前。
但有此論之名。
而阙論本。
後智升撰釋教錄。
那時已獲論本。
方依論收經。
編入大乘藏也。
由是前來。
既阙論本。
故古德直以經為小乘。
唯華嚴疏主。
每以經指配于大乘。
今之述作者。
雖有是論為指南。
至于判經大小。
尚且二三。
蓋不審其源流故爾。
若釋論者。
唯住法宣演二記。
而宣演判教雖異。
其釋文則全抄住法。
今觀論意。
二記多失。
對驗銷文。
又得失相半。
既不可全依。
亦不可全棄。
故得者取之。
失者棄之。
勒成三卷。
直以所解。
銘曰遺教經論記。
庶幾乎馬鳴文意。
有所補于将來。
時紹興甲子二月望 華嚴寶塔方丈序 釋此論。
科分三。
初題目。
二歸敬。
三釋文。
初中二。
初标題目。
于中約六義釋。
初通顯立題。
二别明論目。
三對辨開合。
四解釋名義。
五問答顯明。
六定其去取。
初中。
大疏雲。
或以人為目。
或以法為名。
人有請說等殊。
法有法喻等别。
或體或用。
或果或因。
乍複乍單。
其類繁廣。
而圓覺疏。
加或能诠所诠。
或真妄境智。
則吾宗通目多法。
随何經論。
約何立名。
即非局定。
二别明論目者。
然論有二類。
一集義論。
謂采集經中義類成論。
如瑜伽唯識等。
二釋論。
謂随經釋文。
如金剛般若論及今論。
是故此論題。
但約所釋經名。
以目論名也。
若于前所明人法等中。
今用何為目。
若約論題。
依所解得名。
所解是經。
則約教法得名也。
若于所解經題。
辨得名者。
所遺之教是法。
法有教理行果。
此亦教法。
若約能遺屬人。
遺通能所。
則兼含人法。
三對辨開合者。
四字。
從寬至狹。
開合四重。
初論字。
是能釋之通名。
以凡釋論皆雲論故。
上三字。
所解經之别稱。
以于諸經中。
唯釋遺教經故。
此具二對。
一是能所。
謂能釋所釋故。
二是通别。
謂通名别名故。
次于上三字。
經為能诠。
遺教即所诠。
以經诠顯遺訓故。
則诠旨一對。
次于上二字。
教是所遺之法。
唯局于所。
遺通能所。
則通局一對。
故此一題。
開合四對。
四解釋名義者。
遺教乃囑累得名。
訓誨為義。
住法記雲。
遺教有二意。
一囑累後事。
二臨終顧命。
故下論釋于我滅後雲。
此言示現遺教義故。
即初意也。
又釋最後教誨雲。
正顯遺教義故。
即次義也。
即下正宗六分經文。
指事教誡。
垂示将來。
如世遺囑之類。
是也。
經者。
能诠得名。
貫攝為義。
佛地論雲。
能貫能攝。
故名為經。
以佛聖教。
貫穿攝持所應說義。
所化生故。
論。
約能釋得名。
剖析為義。
謂評量教理。
剖析名言。
故雲論也。
五問答顯明者。
問。
此論一題。
為具取經目。
以标論題耶。
為略取經目。
以标論題耶。
答。
或具或略。
何者。
若經題上無佛字。
即是略名。
若上加佛字。
即是具名。
今詳藏本經。
正标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
開元釋教錄。
據僧祐錄雲。
亦名佛臨般。
一曰遺教經。
内典錄别名。
亦曰一名遺教經。
餘衆經錄。
但有正名。
若世流行本。
與古德所釋本。
皆曰佛遺教經。
既藏本新舊目錄。
皆上無佛字。
應如住法記謂。
上安佛字。
後人所加。
宣演同此。
斯說為正。
問。
前來諸德釋題。
皆上有佛字。
今何不依。
答。
此如阿彌陀經。
藏本與衆目錄。
皆無佛說字。
而世流布本。
多具在之。
如大乘法師等疏釋題。
亦釋佛說字。
既藏本與衆目皆無。
足顯後人安之。
但前德。
失對藏目。
故亦解釋也。
又貞元已前。
凡所譯經題中。
多無佛說字。
而貞元新譯經題中。
多安佛等字。
豈舊譯梵本多無。
新譯梵本多有。
驗知皆譯人意爾。
此經姚秦什公譯時。
既有正别二名。
故一名具。
一名略也。
問。
住法記雲。
今詳世典。
義不須安佛字。
以大千界中。
一佛所說。
終窮遺教。
唯局至尊。
故此不标。
無所揀故。
然前正題标佛字者。
欲顯示垂般之言。
因連人号。
不同他經揀餘人說。
此義雲何。
答。
此釋反招難也。
何則。
如有難雲。
若但雲遺教。
餘望外道等臨終。
豈不遺訓耶。
彼自雲如世謂遺囑之類。
則題中有濫。
故緻正題先标佛字也。
又難雲。
若謂佛字顯垂般之言者。
亦由垂般通于餘聖。
故雲以佛字揀之。
況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皆佛。
貫之而通揀耶。
故知反招難爾。
問。
無佛字。
豈免難耶。
答。
上明雲皆譯人意。
不謂有無。
則濫不濫故。
餘經名題。
濫者甚多(雲雲。
如經目中。
可知)。
若取連類。
如般泥洹經。
同本二譯。
一本不标譯人名。
題雲般泥洹經。
一本西晉白法祖譯。
題雲佛般泥洹。
此亦具略之異。
不應無佛字。
則濫餘聖般泥洹耶。
若雲未免濫者。
晉漢凡譯經題中。
多不安佛字等。
應皆有濫。
故知但譯人意。
今什公二題。
雖具略之别。
亦如般泥洹經。
同本二譯。
具略二名也。
又遺字既通能所。
則義含能遺之佛故也。
六定其去取者。
藏本以佛垂般等标通者。
以什公所譯。
意存正名。
論以别名易見。
又人情好略。
故世本唯标此名。
故譯論者。
意同順世。
故略标也。
故法華釋論。
勒那摩提。
具譯雲妙法蓮華經論。
而菩提留支。
略譯雲法華經論。
故知題之具略。
在于譯人。
今論從略。
二造譯人 馬鳴者。
傳雲。
中天竺有外道智慧。
不許公鳴犍椎。
鳴即來索論義。
時脅尊者從北竺。
來遊中竺。
即鳴犍椎(上巨寒切。
下地音。
即鐘磬類)。
外道果來。
即至論場。
脅之義雲。
當今天下泰平。
大王長壽。
四土豐榮。
無諸災患。
外道即屈。
降為弟子。
後小月氏(音支)國王。
将欲試驗以行正法。
故請說法要。
以馬餓七日。
正說法時。
牽馬衆中。
以浮流與之(馬食浮流草。
故以與之)馬竟不食。
唯悲鳴垂淚。
谛聽法要。
故名馬鳴。
若付法藏雲。
富那耶奢。
與馬鳴論議。
鳴既屈。
奢度出家。
鳴猶未服。
欲舍身命。
奢即入定。
知鳴心念。
時暗室中。
先已有經。
即語鳴曰。
汝往取經。
鳴曰。
此室暗冥。
雲何往取。
奢曰。
但去。
當今汝見。
爾時奢以神通力。
遙伸右手。
入其暗室。
五指放光。
其光照耀。
鳴由是服為弟子。
據傳即脅弟子。
據付法藏。
即奢弟子。
以脅是第九祖。
奢是第十祖。
恐俱為二人弟子。
二傳别出。
故不同也。
起信疏雲。
此菩薩初生之時。
感動諸馬悲鳴不已。
又善能撫琴。
以宣法音。
諸馬聞之。
鹹悉悲鳴。
又釋摩诃衍論。
有六馬鳴。
契經異說(勝頂經謂。
佛成道十七日。
有外道曰馬鳴。
難佛。
摩尼清淨經說。
佛滅後一百年出世。
變化功德經。
三百年出。
摩耶經。
六百年出。
常德三昧經。
八百年。
莊嚴三昧說。
過去有菩薩。
名曰馬鳴)。
據本。
即是大光明佛。
若明其因。
即八地菩薩。
約所化境。
目能化人。
故從馬悲鳴。
目曰馬鳴也。
言菩薩者。
具雲菩提薩埵。
此雲覺有情。
如常釋。
言造者。
廣宣抄引唯識疏雲。
作者名造。
今新起故。
叙理名述。
先來有故。
言真谛三藏譯者。
傳雲。
拘羅那他。
陳言親依。
或雲波羅末陀。
此雲真谛。
并梵文之名字也。
本西印度。
優禅尼國人。
以梁武大清二年。
屆于建業。
屬梁季崩亂。
不果宣傳。
後觀機壤。
遂欲泛海往楞伽修國。
道俗留之。
遂停南越。
後自梁安泛舶西引。
業風賦命飄還廣州。
刺史歐陽穆公頠。
延住制旨寺。
請翻廣義法門經。
唯識論等。
穆公薨。
世子纥重請傳經。
而神思幽通。
量非情測。
常居别所。
四絕水洲。
纥往造之。
嶺峻濤湧。
未敢淩犯。
谛乃鋪舒坐具在水上。
跏坐其内。
如乘舟焉。
泛波達岸。
既登接對。
而坐具不濕。
神異例多。
後弟子宗恺等。
欲迎谛還建業。
時揚辇碩望。
恐奪時榮。
乃奏曰。
嶺表所譯衆部。
多明無塵唯識。
言乖治術。
有弊國風。
不??諸華。
可流荒服。
帝然之。
故南海新文。
有藏陳世。
太建元年遘疾。
正月十一日午時遷化。
年七十有一。
自陳武永定二年戊寅。
至孝宣太建元年己醜。
更譯金剛般若等三十八部。
餘未譯者。
梵本書。
并多羅樹葉。
凡有二百四十甲。
若依陳紙翻之。
則列二萬餘卷。
今現譯訖。
止是數甲。
餘并在制旨王園兩寺。
而言譯者。
宋僧傳雲。
周禮有象??。
通六蠻。
狄鞮主七戎。
寄司九夷。
譯知八狄。
今四方官。
唯譯官顯著者何也。
從漢已來。
多事北方。
故譯名爛熟矣。
複加之翻者。
如翻錦繡。
背面俱華。
但其華有左右不同耳。
由是翻譯二名行焉。
然有四句。
一譯字不譯音。
即陀羅尼是。
二譯音不譯字。
如佛胸前卍字是。
三音字俱譯。
如諸經中諸華言是。
四音字俱不譯。
如經題上<<PIC>X53p0630_01.gif</PIC><<PIC>X53p0630_02.gif</PIC>二字是。
然古皆雲譯胡為漢。
至隋及唐。
皆言譯梵為華。
故甯統辨梵胡有異。
不應古者皆曰胡言。
自隋至唐。
皆曰梵語。
要胡梵義分。
方是正義。
具如宋僧傳。
二歸敬請加二。
初頂禮下所歸三寶。
初偈佛。
次偈法僧。
所以要歸三寶者。
起信疏雲。
略有六意。
一荷恩德故。
二請加護故。
三令生信故。
四為儀式故。
五表尊勝故。
六顯益物故。
頂禮二字。
能歸至誠。
謂以己最上之頂。
禮彼最下之足。
故雲頂禮。
敬之至也。
然西域有九拜。
一發言問訊。
二俯首示敬。
三柔首高揖。
四合掌手拱。
五屈膝。
六長跪。
七首肘據地。
八五輪着地。
九五體投地。
今當第八。
但雲頂禮者。
頂若着地。
必兩手膝。
無不着地。
故舉頂攝餘四輪也。
三世下所歸分齊。
言三世尊者。
若但雲世尊。
約别則三界獨尊号。
十号之一也。
故瑜伽中。
合七八總為一。
雲無上丈夫調禦士。
故世尊别當第十号。
若約總。
則具上十德。
為世所尊。
則開無上士為第七。
調禦丈夫為第八。
故佛當第十。
則世尊總具十号也。
今偈既雲三世尊。
三世有二。
一過現未三世中。
唯佛最尊故。
二三種世間。
謂有情世間。
器世間。
智正覺世間。
此三世間中。
唯佛最尊故。
雖初義豎窮三世。
實亦橫該十方。
以三時約時。
時無别體。
約處以明。
故必該十方也。
言無上功德海者。
以佛德超過一切。
故雲無上功德。
具微塵數相好。
深廣難量。
故喻如海。
此同華嚴雲如來無上功德海。
普現明燈照世間。
一切衆生鹹救護。
悉皆與樂無遺者。
此中初句。
同今第二句。
次句。
同今上句。
下二句。
同今第三句。
言哀愍度衆生者。
大慈悲救物也。
度約濟度。
即佛慈悲。
哀愍力為能度。
淪溺衆生為所度。
謂出二死海。
至三德岸也。
故華嚴雲。
汝觀如來法常爾。
一切衆生鹹利益。
能以大慈哀愍力。
拔彼畏塗淪溺者。
然歸佛偈中。
初句下三字。
總舉諸德。
次句。
大智。
第三句。
大悲。
以悲智是佛本懷故。
述此以申所敬相也。
言是故我歸命者。
示敬意故。
初二字。
迎上佛具悲智。
故我歸命也。
起信疏雲。
歸者。
是依投趣向義。
命者。
總禦諸根。
一身之要。
人之所貴。
莫不為先。
舉此無二之命。
以奉無上之尊。
又歸者。
是還源義。
衆生六根。
從一心起。
而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