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教經論記卷第一(并叙)

關燈
自源。

    馳趣六塵。

    今舉命根。

    總攝六情。

    還歸一心。

    一心。

    即一體三寶也。

    問。

    起信宗一心。

    故有次義。

    今何引之。

    答。

    能歸之人。

    即論主八地菩薩。

    豈不會一心耶。

    況下釋一心。

    亦約第一義心解。

     次偈中。

    初句法寶。

    次句僧寶。

    第四句能歸相。

    言清淨深法界者。

    約理法界也。

    界是性義。

    而言清淨深者。

    以菩薩二乘所得法界。

    未極清淨。

    未至源底。

    唯佛窮徹。

    究竟清淨故。

    以清淨深字揀之。

    故攝論雲。

    揀異二乘所得法界。

    故名最清淨法界也(住法記二解。

    皆非論意。

    穿鑿之甚。

    況有從而錄之者)。

    此句。

    兼上一偈。

    即佛三身。

    然三世尊。

    通報化二身。

    以約衆生等三世間為尊。

    即屬報身。

    若過現未三世尊。

    屬于化身。

    其無上功德海。

    唯約報身。

    哀愍度生。

    亦通報化。

    謂度二死海故。

    菩薩度變易生死。

    此約地上見報身故。

    化身可知。

    此雲清淨深法界。

    即是法身。

    若爾。

    此是法寶。

    何名佛身耶。

    答。

    此既理法界。

    亦即果法。

    是佛所證深法界。

    故為法身。

    若爾。

    何得合佛法二段配三身耶。

    答。

    此依起信疏體例故。

    彼論雲。

    及彼身體相。

    法性真如海。

    疏雲。

    此法寶也。

    教淺理深。

    行分果圓。

    故歸理果。

    以用大中。

    辨佛報化二身。

    是故體相二大。

    自是法身。

    屬法寶攝。

    今雲清淨深法界。

    自是法身。

    義通理果。

    屬法寶攝。

    故文在法寶。

    義當法身也。

    問。

    今雲法身。

    安知即是法身耶。

    答。

    梁攝論中本論雲。

    複次諸佛法界。

    恒時應具五業。

    釋論雲。

    此中明法身業。

    而言諸佛法界者。

    欲顯法身含法界五義。

    轉名法界(一性義。

    二因義。

    三藏義。

    四真實義。

    五甚深義)。

    故知法界即是法身也。

    然雖法界具攝五義。

    皆約理法界為言(二記配三身等。

    為與此碩異。

    智者詳焉)。

     言增長下二句。

    僧寶。

    修行有二。

    一自分。

    二升進。

    今雲增長。

    即約升進為言。

    此通三乘賢聖。

    者之一字。

    即是牒人言。

    世及出世間者。

    謂出世間修進行者。

    若三乘中三凡三賢。

    即世間僧。

    四果十聖。

    即出世間僧。

    若細言之。

    前三果。

    未盡三界惑故。

    亦是世間僧爾。

    言我等皆南無者。

    宣演記雲。

    文含二義。

    一約所歸。

    有二釋。

    一謂佛德特異。

    故須别明。

    法僧義齊。

    所以合示。

    故雲等皆。

    二謂大小二乘。

    凡聖僧寶。

    世及出世。

    平等普歸。

    故雲等皆。

    二約能歸。

    謂以我一人。

    總攝一切。

    悉皆歸命。

    故雲我等皆南無也(上彼釋)。

    問。

    若爾。

    今攝一切。

    皆歸法僧。

    何故佛寶。

    但雲我歸命耶。

    答。

    文影略故。

    所以前略但雲我。

    影在今文。

    故知前但雲我。

    亦攝一切衆生等。

    皆歸佛爾。

    問。

    有何所以。

    總攝一切歸命耶。

    答。

    謂十方諸佛。

    悉皆歡喜故。

    十方衆僧。

    悉皆贊歎故。

    十方一切法藏。

    常恒流布故。

    問。

    馬鳴大士。

    證不動地。

    下地功德。

    悉以滿足。

    何故。

    下位皆歸命耶。

    答。

    謂由所攝能歸之人。

    皆亦同自位故(上諸問答。

    皆依釋摩诃衍論中)。

    言南無者。

    梵語正雲盤淡。

    此翻我禮。

    義雲歸命。

    然佛雲歸命。

    法僧雲南無。

    唐梵互舉爾。

     二述本意二。

    論我所下。

    初正申意。

    然所以歸三寶者。

    乞威加被。

    解釋佛經。

    欲令末世修行菩薩。

    知此方便道故。

    佛法久住。

    離難成益也。

    言我者。

    問。

    馬鳴已登八地。

    二我皆斷。

    那自稱我耶。

    答。

    智論雲。

    世間法中說我。

    非第一義中說我。

    以諸法實無我。

    世間法中。

    雖說我無咎。

    又世界語言。

    有三根本。

    一邪。

    二慢。

    三名字。

    初二不淨。

    後一是淨。

    一切凡夫。

    具三種語。

    見思道人二種語。

    謂慢名字語。

    聖人一種語。

    謂名字。

    内心不計實法。

    随世間人。

    共傳是語。

    佛弟子順俗故說我無咎。

    今約順俗。

    故雲我也。

    又南海寄歸傳雲。

    西國南海稱我。

    不是慢詞。

    設令道汝。

    亦非輕稱。

    但欲别其彼此。

    令無踞傲之心。

    不并神州将為鄙惡。

    據此。

    則譯師順西域風俗。

    故經多稱我也。

    言建立論等者。

    興建成立此論。

    為解佛經故。

    此猶通意。

    為彼下二句。

    方是正意。

    然此經文。

    一期讀之。

    似專小乘。

    故舊來諸德。

    于藏乘教攝中。

    皆收入小乘。

    特由此故。

    論主以自智深知佛意。

    佛臨涅槃說此經者。

    由别為一類大乘淺機。

    不能直受大乘深法者而說此經。

    意在大乘。

    但文言似小。

    懸知末代不解佛意。

    一期取文收入小教。

    則使末世諸修行菩薩自智力弱者。

    不知是大乘方便道。

    棄舍此經。

    故論主建立此論。

    令知此經正是大乘方便道。

    但兼共二乘。

    所以特雲為彼諸菩薩。

    令知方便道。

    下文雲。

    複示摩诃衍方便道。

    與二乘共。

    此是論主特申釋經之意也。

    後解論者。

    不能發揚斯理。

    緻使經論雙迷。

    若使此經。

    明為大乘深機。

    直說菩薩行法。

    又不兼共二乘。

    凡讀經者。

    亦自知此經是大乘經。

    豈古德同謂小乘。

    而假此論釋之。

    方知是大乘耶。

    特申文意秘隐。

    待論方明。

    此釋既顯論主之深旨。

    冀無惑焉。

    然論主在起信論歸敬後。

    亦申造論之意雲。

    為欲令衆生。

    除疑舍邪執。

    起大乘正信。

    佛種不斷故。

    但彼是大乘實教之宗論。

    故龍樹釋論謂。

    令一切無量衆生。

    外道異生。

    二乘菩薩。

    除疑舍邪執。

    于甚深大乘正道。

    決定精進。

    趣入回向故。

    令三寶種不斷。

    今此論意。

    是大乘權教之釋論。

    由所釋之經。

    末世多謂小乘。

    故大士懸知。

    特雲為彼諸菩薩。

    令知方便道。

    則佛法久住。

    反顯非此論。

    則不知方便。

    誤為小乘。

    則佛法速滅也。

    問。

    若爾。

    亦可非大乘起信論。

    則應起小乘信邪。

    答。

    不爾。

    若非彼論則泛信大乘。

    不能于甚深大乘正道。

    而起正信。

    隻由此義。

    彼釋論特雲。

    發起堅固信。

    決定于甚深大乘正道故。

    此論但雲令知大乘方便道爾。

    故知非彼論。

    則權實不分。

    非此論。

    則不知此經是大乘方便道。

    然彼是大乘實教。

    故釋論雲大乘正道。

    此是大乘權教。

    故今論雲大乘方便道。

    以二論對明。

    大乘有二。

    一曰正道。

    此即實教。

    二曰方便道。

    即當權教。

    欲彰二論權實之殊。

    故皆于歸敬之後。

    申明其意。

    即此正宗六科。

    皆顯大乘方便爾。

    以彼對此。

    其意昭然。

    而住法記。

    約示權歸實。

    釋方便等言。

    幾許誤耶。

    若此是汝等所行是菩薩道者。

    乃即小成大。

    令二乘知方便也。

    此全非論意。

    又若即權歸實。

    則唯一乘。

    不應下雲與二乘共。

    是尚共教故。

    又與法華會權方便何異。

    此轉無交涉。

    若宣演但雲。

    令知正宗六分方法便宜。

    進趣菩提。

    靡不由此。

    評曰。

    此通釋方便二字。

    以會六分之經。

    猶不知方便道言。

    因何而得。

    亦不得論意。

     二以知下。

    二示益相。

    意謂。

    不知此道。

    應謂小乘。

    使佛法不久住。

    過由未盡。

    二利未成。

    則唯自利爾。

    此意愈顯。

    若非此論。

    但謂小乘。

    唯住自利故。

    由此論故。

    則反于是。

    問。

    凡夫不知有過可也。

    豈聖人不知此道。

    而起過耶。

    答。

    此有二意。

    一者聖猶有過。

    謂七地菩薩。

    入觀同諸佛。

    出觀同凡夫。

    又二地方除誤犯屍羅。

    故未免過。

    二者。

    聖必知正道。

    方得離過。

    苟不知此道。

    自非聖人。

    即此過障于聖地。

    故雲聖過也。

    初義。

    滅除凡聖所起之過。

    次義。

    滅除滞凡障聖之過。

    例如煩惱即障(凡夫所起。

    即是過也)所知之障(是障聖之過故)。

     三釋文二。

    此修下。

    初标舉科分。

    然約三藏。

    則屬契經藏。

    約二藏。

    即菩薩藏。

    約諸乘。

    則建立大乘。

    其藏乘之義。

    備如華嚴大疏。

    問。

    誰建立耶。

    答。

    是佛本建立。

    故雲此修多羅等。

    然論主。

    懸知末世迷于佛意。

    而謂聲聞藏乘。

    故此特指。

    若前雲建立論。

    則屬論主。

    又此經建立。

    雖正在菩薩。

    亦兼為二乘。

    以兼從正故。

    今雲菩薩所修等。

    而宣演記。

    取金陵會同大小。

    合而不分。

    為得聖意。

    非也。

    此則取兼為正。

    公違論旨。

    此中既判七分。

    皆雲菩薩所修。

    此為正意。

    下釋此比丘。

    複示大乘與二乘共。

    此明兼攝。

    非是正途。

    故下節節釋經。

    皆雲菩薩。

    又若謂通小之大故。

    共二乘者。

    此乃下揀愚法。

    上揀一乘。

    即三乘共教。

    此約揀異。

    何謂合而不分。

    故知此釋大違論旨。

    若住法記雲。

    若據今經。

    本聲聞乘。

    而論雲菩薩者。

    凡有五意。

    一本如來出世意。

    經雲諸有所作。

    常為一事。

    唯以佛之知見。

    示悟衆生。

    難曰。

    此論尚存三乘。

    何謂一事。

    又既本此意。

    論中何處示二乘佛知見耶。

    此公。

    隻知佛教唯大小乘。

    安知化法化儀。

    有多差别耶。

    二順法華開會意。

    經雲。

    汝等所行。

    是菩薩道。

    難曰。

    論謂大乘共二乘。

    此猶存三。

    豈是會小歸大耶。

    又既開顯。

    則諸小乘經。

    皆可作大乘釋。

    何獨此論。

    獨本是意。

    而餘小乘經。

    還作小釋耶。

    三依涅槃重施意。

    謂涅槃會中。

    談常顯性。

    決了權疑。

    複恐滅後執實謗權。

    故重施偏小。

    則使未來。

    執謗不起。

    既聞常住。

    同歸佛乘。

    一切教文。

    無複偏小。

    故号出家菩薩真是聲聞。

    論主弘通。

    正存此意。

    難曰。

    若今存此意故。

    作大乘釋者。

    諸小乘論。

    皆滅後造。

    何不存此意。

    卻還作小釋耶。

    如天親等師。

    皆大菩薩。

    豈不知聞常住後。

    一切教文。

    無複偏小。

    而但依經旨。

    還釋以小乘耶。

    四流通應機意。

    以偏小教門。

    已經開廢。

    末世愚昧。

    人多聽從。

    若附小乘。

    必無承奉。

    故西天此土。

    諸祖聖師。

    并用大乘。

    弘贊小教。

    深符佛旨。

    頗合機宜。

    難曰。

    若用大弘小者。

    但于小乘經論中。

    略引大乘義。

    而毗贊之。

    豈有一經全是小乘。

    一論全作大解。

    此方西域皆無此例。

    反使論主。

    雖有流通應機之意。

    全乖經旨。

    虛用其功。

    若使後人效之。

    一切經論。

    都無交涉。

    此豈聖師深意。

    乃凡愚之淺見爾。

    五大小相攝意。

    謂若依小乘。

    則不攝大機。

    今從大判。

    則大小俱攝。

    難曰。

    若以大攝小故。

    判為大乘者。

    的是經文。

    全無大義。

    如當知多欲之人下八段經文。

    若對大涅槃經。

    與八大人覺經。

    誠是大乘所修之行。

    然由不标總名。

    但結别目。

    故釋經者。

    謂是小乘。

    論主但總名标之。

    以合經之别目。

    豈是專以小乘行。

    作大乘釋。

    欲以大機小邪。

    隻有經随機異。

    論逐經通。

    豈有大菩薩不順經文。

    别以私意。

    以大攝小耶。

    由上五意。

    足見記主不解差别化法化儀。

    唯分大小而已。

    況下節節釋文。

    多違論旨。

    如下自見。

    故皆無取。

    然則智者妙玄。

    南山律鈔。

    賢首探玄。

    皆雲小乘者(會解曰。

    古德因配化儀門中始終一類小乘。

    如阿含遺教說。

    非判釋遺教經也)。

    亦由什公譯此經已。

    即編入小乘藏中。

    續至陳朝真谛。

    譯此論于南越。

    雖曰大乘。

    然既論藏陳世。

    因絕見聞。

    所以開元已前。

    數本經錄。

    雖列真谛所譯三十八部。

    其入藏者。

    亦多不足。

    此論皆入有名阙本錄中。

    至開元間。

    升師方獲論本。

    續依論義。

    并經。

    并編入大乘藏中。

    爾後諸師。

    因此論故。

    方知此經具大乘義。

    故前智者。

    南山。

    賢首。

    未見論本故。

    一期取為小乘。

    次至興元貞元間。

    清涼國師。

    方于大疏。

    頻指遺教。

    為大乘義。

    如問明品疏。

    釋如鑽燧求火未出而數息。

    雲遺教對此明小水常流則能穿石。

    演義釋雲。

    即是彼經八大人覺等。

    又發心品雲。

    菩薩獲此廣大智。

    疾向菩提無所礙。

    為欲利益諸衆生。

    處處宣揚大人法。

    疏雲。

    大人法。

    八大人覺。

    鈔釋雲。

    八大人覺者。

    遺教全明(雲雲具如下引)。

    十地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