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教經論記卷第一(并叙)

關燈
亦廣解釋。

    皆約大乘義以會之。

    以此驗知。

    若此論。

    譯已不藏南越。

    豈古德皆謂之小乘耶。

    問。

    八大人覺。

    焉知即大乘耶。

    答。

    如八大人覺經雲。

    如此八事。

    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

    精進行道等。

    又前輩多疑。

    阙施度故。

    非是大乘。

    若爾。

    則以四谛專在聲聞。

    因緣定在緣覺。

    六度唯局大乘。

    如諸教四重四谛。

    豈定是緣覺。

    諸小乘論。

    三祇别修六度。

    各有滿時。

    此雖雲菩薩所修。

    尚屬小教。

    豈專以谛緣度。

    而定大小之别乎。

    如此論釋四谛無疑。

    通于無作四谛。

    應當一心徹于第一義心。

    八大人覺諸三昧門。

    住堪忍地。

    示無生法。

    明二無我。

    會三秘藏。

    此皆經具明大乘修進觀行。

    何但争六度具阙。

    以定大乘耶。

     所分七分。

    如下随釋中辨○初分二。

    一舉經。

    二論釋。

    于中二。

    論曰下。

    初總别科分。

    言序分修多羅者。

    是結集家安布。

    即三修多羅中。

    當别相也(一總相。

    二别相。

    三略相)。

    若準常三分配釋。

    如孤山疏。

    例如大疏以大經後二偈為流通。

    今論異此。

    大分為七也(住法。

    宣演。

    既不許三分。

    還指後六為正宗。

    則三分不成。

    七分又合。

    馬鳴彌天二意皆失)。

    言利益者。

    佛出世間。

    無非利益。

    今顯初轉後說等。

    利益斯圓。

    故雲成就畢竟也。

    此則二序中。

    發起序。

    文含證信。

    六種不全。

    以此中但有時主處衆故。

    既是文含。

    不必具配。

    配則穿鑿也(如二記。

    以略說法要。

    為信成就。

    阿難結集。

    必從佛聞。

    為聞成就。

    此則聞乃虛配。

    信亦不成。

    何則。

    然皆不隢信成就故。

    若以如是為信順之辭。

    此不約指下所說之法。

    今既以下所說法要。

    為信成就。

    此乃合釋如是我聞。

    以如是為指法之辭。

    非通約信成就也。

    故彼穿鑿。

    全不知釋文體勢也)。

    然證信未必諸經皆具六者。

    如蘭盆經。

    但有五種。

    列衆但舉目連一人。

    即便入發起序中。

    又聞在信前。

    故知非獨此經。

    臨終遺訓。

    事異常時爾(如光明經。

    亦不列衆)。

     二随别分釋六。

    初法師成就畢竟功德二。

    論初成下總示。

    一總相者。

    有二義故總。

    即次别釋中二義也。

    一諸佛功德故總。

    二自體清淨故總。

    以自體清淨。

    亦通一切故。

    二别相者。

    亦下二義。

    一别約德望。

    乃巧便利生為能仁。

    二别約族望。

    乃家姓尊貴為釋迦。

    三總别相者。

    即上總别各二義。

    皆稱佛故。

    二記配三身故。

    稱之獲福者。

    如慈氏。

    隻約姓望為名。

    又諸佛名。

    三身多不具。

    應稱之無福耶。

    若佛字配三身。

    自不言可知。

     論是中下别釋。

    釋迦。

    此雲能仁。

    亦雲直林。

    舊翻度沃焦。

    能仁據德。

    直林約處。

    舊翻唯能義爾。

    舊亦雲釋迦文。

    瑞應經雲。

    釋迦雲能。

    文雲儒。

    今約化生為仁。

    巧便即能也。

    又釋迦即族望。

    瞿昙即姓望故。

    智論雲。

    釋迦牟尼。

    姓瞿昙氏。

    今雲家姓者。

    不對瞿昙。

    但舉釋迦亦姓望也。

    以從劫初。

    代代相承。

    為轉輪王故。

    瞿昙雲地主。

    即代代地主也。

    從古至善思王。

    皆金輪王。

    從恣壹摩王有四子。

    一曰面光。

    二曰象食。

    三曰路指。

    四曰莊嚴。

    四子被猜。

    徙雪山北直樹林中。

    國人樂化。

    郁為強國。

    父王歎曰。

    我子有能。

    因以立姓。

    故知舊姓瞿昙。

    後徙直林。

    方且命族。

    故是族望也。

    姓望。

    如崔盧等。

    族望。

    如博陵等。

    以是瞿昙之釋迦。

    故雲家姓尊貴。

    因果經說。

    菩薩将下生時。

    先觀五事因緣。

    第四雲觀諸種族。

    何者最盛。

    諸族姓種。

    釋迦第一。

    甘蔗苗裔。

    聖王之後二記約西竺四姓。

    釋迦是王種。

    即刹帝利姓。

    故雲尊貴。

    若爾。

    凡是刹帝利姓皆尊貴。

    何獨在于釋迦耶。

    此是通名。

    非今别相。

    又住法列刹帝利。

    為四中第一。

    此乃強以第二為第一。

    欲順己見爾。

    然四姓。

    婆羅門為第一。

    故瑜伽雲。

    婆羅門。

    是最勝種類。

    刹帝利等。

    是下種類(等毗舍首陀)。

    以外道計婆羅門從梵王口生。

    故為最勝。

    又彼引諸佛出世。

    若人尚德行。

    即于婆羅門姓中生(此如迦葉佛飲光氏。

    即婆羅門姓也)。

    今釋迦。

    既是刹帝利姓為貴者。

    應對形斥餘佛婆羅門家姓為賤耶。

    殊不知。

    但随人機好尚故生。

    非對形四姓貴賤爾。

    今論主。

    正約代代為輪王。

    是瞿昙之釋迦。

    故雲家姓尊貴。

     言牟尼者過去因果經雲。

    牟尼者。

    謂身口意功德滿足故。

    此雲一切諸佛功德。

    正約諸佛三乘功德。

    皆滿足故。

    又十二由延經雲。

    牟尼者。

    名為能寂滅。

    亦名無分别。

    即理智自體。

    悉清淨也(舊解。

    翻寂默。

    強配論文)。

    佛字。

    易故不别釋。

    即具上四義總别相也。

    若釋佛字。

    義如常說。

     第二功德三。

    論開法下。

    初标句。

    以鹿園是初轉法輪處。

    即最初授道之場。

    故曰道場(二記皆謂成道處。

    非也)。

    餘可知。

     論此二下。

    二示義。

    言顯示轉說義者。

    初三轉四谛法輪(示相。

    勸修。

    作證等義。

    如常)。

    故雲轉。

    既在初時。

    有展轉義故。

    最後阙此。

    故但雲說。

    然則轉亦說義。

    亦有說非轉義。

    此示二義初後不同也。

    故轉照持三法輪。

    雖都名法輪。

    唯在初言。

    法輪者。

    清涼釋雲。

    法即軌持。

    輪如帝王輪從喻得名。

    略有四義。

    一圓滿義。

    具毂輻等。

    體用周備故。

    二摧壞義。

    摧壞煩惱。

    如摧未伏。

    三鎮遏義。

    已伏煩惱。

    令勢轉遠。

    如鎮已伏。

    四不定義。

    從見至修。

    修至無學。

    從自至它。

    它至解。

    解至行等。

    轉者說也(此約通稱。

    今論則說轉義别)。

    故總釋雲。

    流演圓通。

    名之為輪。

    自我至彼。

    故名為轉。

    若别說者。

    略有四義。

    轉為動也。

    顯也。

    運也。

    起也。

    動宣言教。

    顯揚妙理。

    運聖道于聲前。

    起真智于言後。

    圓摧障惱。

    名轉法輪(此四。

    約教理行果釋也)。

    言應知者。

    意謂示轉說義。

    則應可知。

     論道場下。

    三配經可知。

     第三功德二。

    論弟子下。

    初總釋。

    于中。

    既言度陳如須?。

    必能持白淨法。

    成自利行。

    方得度也。

    反顯如來快說法門。

    故能爾也。

    以度字通能所故。

    能度。

    即如來快說。

    所度。

    即二機受持成行。

    隻由度通能所故。

    此中具三義也。

    楞嚴疏雲。

    憍陳那。

    姓也。

    此雲火器。

    其先事火。

    從此命族。

    阿若多。

    名也。

    此雲解。

    或言已知。

    以初轉法輪時。

    問言解否。

    陳那先答已解已知。

    諸天在空。

    亦言其解。

    故佛命彼。

    名阿若多。

    須?多羅。

    此雲好賢。

    年百二十。

    聞佛涅槃。

    最後至佛所。

    請決疑難。

    聞八聖道。

    即得心開。

    若般泥洹經。

    更廣聞四谛。

    成阿羅漢。

    準大涅槃經般泥洹經。

    大小雖殊。

    皆度須?已。

    諸天及人。

    更無聞法得度之者。

    唯此一經序說。

    所度皆已度訖。

    方說此教誡。

    後亦雲。

    初入法者。

    聞佛所說得度。

    故知此經。

    與二經自異。

    既非小之愚法。

    又非大之常住。

    亦可見矣。

    其陳那須?。

    先世因緣。

    皆如别說。

     論此二下别示。

    開前初義。

    為二種故。

    以受持約能故。

    前雲示能受持也。

    其白淨法約所故。

    二句各四。

    則有八種成就。

     論大總相下。

    第四功德。

    以上科約别。

    故此雲總。

    又通攝前後中間所度。

    複言大總也。

    言二八成就總故者。

    前二八成就。

    是别約二人。

    今是二八成就中總故即總。

    此中所應度者。

    一一人中。

    皆有四種成就。

    此中總具。

    故雲大總相。

     第五功德二。

    論因果下。

    初總示四種自相。

    四義類别。

    故雲自相。

    此中第三。

    言總自相者。

    總于因果故。

    以第一因。

    第四果。

    第二因共果。

    第三總因果故。

    以中夜表示中道。

     下别釋。

    既分二中道。

    初是因。

    次是果。

    皆是經之中字。

    此之中字。

    總因果二義故不同。

    第二将入為因。

    涅槃為果。

    但名共也。

    言娑羅者。

    此雲堅固。

    法瑤雲。

    風霜不能改。

    四時莫能遷。

    以況法身金剛之質。

    老死不能變。

    念念不能易。

    常樂之相也。

    又僧亮雲。

    樹高五丈許。

    上合下離。

    其華甚白。

    其實如瓶。

    香味具足。

    今以二樹鮮榮。

    二樹枯瘁。

    明法不偏。

    清涼雲。

    然未知所據。

    理甚照彰。

    故以一枯表世間無常。

    一榮表涅槃常住。

    住法記。

    約單隻四雙。

    揀大小者。

    此說非也。

    若正宗中。

    單雙之異。

    尚可分辨大小。

    今在發起序。

    豈經初便以四雙單隻。

    分大小耶。

    如涅槃經初亦雲。

    如是我聞。

    一時。

    佛。

    在拘屍羅國。

    力士生地。

    阿利?提河邊。

    娑羅雙樹間。

    爾時世尊。

    與大比丘八十億百千人俱。

    二月十五日。

    臨涅槃時。

    出大音聲。

    大衆聞已。

    皆曰俱共往詣娑羅雙樹間(雲雲。

    六卷泥洹序分。

    亦同雲雙樹)。

    此豈小乘耶。

    若二卷泥洹經序分。

    但雲佛在王舍國雞山中。

    第三卷中雲。

    佛在毗耶離大林中等。

    二經序分。

    皆不标雙樹等。

    唯在正宗。

    有雙樹之說(如住法引者。

    是)若以此經序标雙樹與大涅槃同。

    應同是實教耶。

    故知不必于序分。

    分雙樹。

    以定大小。

    而宣演謂。

    此經不言四雙。

    亦不言孤在一處。

    但言雙樹。

    則顯所見異。

    自餘之機。

    無存局見。

    然此說亦不知四雙。

    及孤在一處。

    乃正宗之異。

    此序分略指而已(有謂。

    指法言四雙。

    起舉雲雙樹。

    八隻亦雙也。

    未必分大小之異。

    如正宗經第三十卷。

    有四個娑羅雙樹。

    為良證也)。

    言涅槃者。

    此有多義。

    總以義翻。

    名為圓寂。

    謂德無不圓。

    障無不寂。

    若小乘說有二。

    即有餘依。

    無餘依。

    大乘多種。

    謂性淨方便淨等(雲雲)。

    然大乘亦說有餘無餘。

    則知此二通于大小。

    故唯識雲。

    有餘依涅槃。

    謂真如出煩惱障。

    雖有微苦所依未滅。

    而障永寂。

    故名涅槃。

    二無餘依涅槃。

    謂真如出生死苦。

    煩惱既盡。

    餘依亦滅。

    衆苦永寂。

    故名涅槃。

    清涼釋雲。

    此通大小。

    而說真如為體。

    即異(小乘。

    以小)約擇滅無為為體。

    評曰。

    今此論釋。

    既約大乘。

    故引此通義。

    攝二乘故。

    然今正當無餘依。

    以入滅故。

    若據如來。

    總具四種。

    謂有餘。

    無餘。

    自性清淨。

    無住處也。

    中夜及寂然無聲。

    次論自釋。

     二别釋二。

    論于中下。

    初總自相。

    言遠離二邊等者。

    清涼雲。

    染淨縛脫一異斷常來去生滅依正。

    凡是二法。

    皆稱為邊。

    離此等二邊。

    明中道也。

    然有二義。

    一相對離。

    即離邊住中。

    二相絕離。

    即中邊雙絕。

    為真中道。

    初義。

    即正覺中道。

    離相對之邊邪。

    住正遍覺之中道。

    次義。

    即離正覺中道。

    邊邪中正俱離故。

    然此二中道。

    初因後果。

    下明所離念覺。

    即今正覺中道。

    此正覺中道。

    尚是所離之正覺。

    故與詣雙樹。

    與将入。

    同是因也。

    唯離正覺。

    為絕相果。

     論是中下。

    二釋果自相。

    一自性無說。

    對經無聲。

    以涅槃自性。

    本離念故。

    則正念亦離也。

    說由念起。

    既本離念。

    故無說也。

    二遠離覺觀。

    對經寂然。

    以覺觀有二種。

    涅槃四十雲。

    惡覺觀。

    故則生貪欲。

    善覺觀故。

    則得解脫。

    今當善覺觀也。

    覺觀舊名。

    新雲尋伺。

    則覺粗觀細。

    今并離之。

    以契涅槃絕相中道也。

     論分别下。

    第六功德可知。

    前二句。

    但是經家懸标指。

    當中夜寂然無聲。

    意謂。

    過是已後。

    便無所說。

    經家探取佛意序之。

    以激勵大衆誡聽。

    故繼之以為諸弟子略說法要。

    住法記。

    擅改經文意。

    移前二句。

    在經後。

    作法詞欲舊疑。

    豈識經意耶。

    言世間出世間法等者。

    等下顯示畢竟甚深功德分。

    并後諸科一經所說也。

     ○二修習世間功德分二論已說下。

    初結前标後以科分。

    宣演雲。

    論主且約所治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