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教經論記卷第二

關燈
上缽受三?半。

    下者?半。

    中品可知。

    此?舛不定。

    此律姚秦時譯。

    彼國姬周之?。

    準唐?。

    上缽受一?。

    下者五舛。

    十誦量同四分。

    乃至引諸部量别(上皆律抄)。

    南山斷雲。

    諸部定量。

    雖非一準。

    然多以三?半?半為限。

    但此器名應器。

    須依教立。

    律雲。

    量腹而食。

    度身而衣。

    趣足而已。

    言通增減。

    必準正教。

    然今更詳之。

    所以缽量如許大者。

    據佛世人品以制。

    若就今時人。

    身量稍短小。

    誠如量腹而已。

    如本行經說。

    佛長丈六。

    調達長丈五四寸。

    難陀長丈五四寸。

    阿難長丈五二寸。

    餘諸弟子。

    身量可知。

    唯身子。

    謂之眇少比丘。

    餘名堂堂者。

    身量長大故。

    缽量亦大。

    流至于今。

    故宜量腹而造。

    豈亦準佛世耶。

    而舊來但疑大小。

    不委人物如何。

    故通達也(南山雖準教量腹亦未福至此也)。

    五中。

    内即飲食。

    外即衣服。

    及諸資具。

    既乞自活。

    則不經營畜積故。

    不作餘生過方便也。

    又既自乞衣食而治。

    即自調伏輕賤身心也(住法但雲乞食。

    恐非論意)。

    六中。

    總以智慧。

    觀前五事故。

    七中。

    前總觀外總治内。

    則觀外治内令疾滅。

    徴起貢高細惑。

    以細況粗。

    如前已釋。

    然前諸段經文。

    皆後後轉勝。

    此中治憍慢。

    徴起親障聖道。

    故令疾滅。

    約斷惑。

    染斷已入道。

    得解脫也。

    故次雲入道人為解脫故行乞。

    非約初心。

    令不暫起。

    初心伏粗。

    此令滅細。

    況三段治惑。

    皆示聖道。

    入道乃出世間故。

    下科明出世功德也(此彈住法約初心行人)。

     二餘者下較量勸離。

    謂白衣尚不宜憍慢。

    故易曰。

    人道惡盈而好謙。

    禮雲。

    傲不可長。

    欲不可縱。

    即能較量也。

    故所較量。

    不應徴起憍慢也。

    言先際功德者。

    即經言出家也。

    若徴起憍慢。

    尚不及白衣之法。

    豈成出家功德耶。

    後際功德。

    即經入道也。

    非謂出家便名入道。

    此名入道者。

    即入聖道故。

    前科雲。

    是智慧自體。

    次科雲。

    道分時中。

    皆約所入聖道為言。

    正因此後際所入之道。

    非前際也(住法雲。

    先際功德。

    出家入道也。

    非唯不曉此義。

    抑亦上下俱迷)。

    以徴起則不名入道。

    此則前際出家。

    後際入道。

    所有功德皆為憍慢所障也。

    又出家入道。

    本為解脫。

    則解脫乃所為也。

    其際字胡江反。

     三謟曲障三。

    次說下。

    初标章。

    前二障皆約外治内故。

    對外事以治内惑。

    此中不對于餘。

    直舉自心違所入道。

    以謟曲與直道相違。

    故次來也。

     二舉經。

    三論釋三。

    論曰下。

    初總标能所治。

    言根本直心者。

    下雲。

    直心是道心本故。

    此約為入道根本也。

    此為能治。

    謟曲即所治。

    謂罔冒施他矯設異儀。

    嬐曲為性。

    謟即是曲。

    故名謟曲。

     二别示能所治二。

    于身下。

    初所治。

    住法雲。

    凡愚自昧三業動用。

    還欺自心。

    足恭面柔。

    是身謟。

    巧言令詞。

    是口謟。

    方便計挍。

    是意謟。

    三皆邪曲。

    而本于意。

    故但雲心。

    自違彼者。

    彼即是道。

    道非邪曲。

    故與相違。

     複示下。

    二能治。

    經質直。

    正治謟曲。

    故雲違道障對治。

     三示反須誡勸二。

    又複下。

    初反勸不應。

    上頻言道分者。

    皆入道分時也。

    故欲入道分時。

    不應謟曲。

    是中下。

    别釋诳欺。

    欺者以僞為真故。

    孟子曰。

    君子可欺以其方。

    诳者以虛為實故。

    天親曰。

    為獲利譽。

    矯現有德。

    詭詐為性。

    此皆心口不實用也。

    楞嚴雲。

    心言直故。

    如是始終地位。

    中間無委曲相。

     餘者下。

    二順誡質直。

    既質直為道本故。

    宜端心也。

     ○三修習出世間大人功德分二。

    已說下。

    初結前标後以總示。

    前約所治業苦。

    故雲世間。

    此約能修功德。

    故雲出世。

    義雖互通。

    從大分判。

    故次來也。

    功德有八下總示。

    演義雲。

    八大人覺。

    遺教全明。

    一少欲。

    二知足。

    三寂靜。

    四精進。

    五正念。

    六正定。

    七正慧。

    八不戲論。

    涅槃二十七。

    加二為十雲。

    善男子。

    菩薩成就十法。

    雖見佛性。

    不得明了。

    前七同上。

    八即解脫。

    九贊歎解脫。

    十以涅槃教化衆生。

    然今論。

    既前七為長養方便。

    第八為成就畢竟。

    則前七為因。

    第八為果。

    經約滅戲論。

    得寂滅樂。

    即解脫義故。

    但名字小異。

    又雖加二。

    第九乃贊歎第八功德。

    十乃以寂滅化生。

    則前八即正行。

    為自因果。

    後二贊化不住自果化他。

    乃悲智二不同(八大人覺經說八行。

    亦結雲。

    乘法身舡。

    至涅槃岸。

    後還生死。

    度脫衆生。

    與涅槃後二意同)。

    若釋前八行相。

    與今經大同。

    若約八大人覺經(一卷二紙安世高譯)。

    名義少異。

    彼經八者。

    一覺無常(義與第六[正]定同。

    經雲。

    知生滅法相故。

    論雲。

    觀察生老病死苦故。

    即世無常相也)。

    二覺多欲苦(同今第一)。

    三覺知厭足(同今第二)。

    四覺知懈怠(同今第四)。

    五覺知愚癡(同今第七)。

    六覺知貪苦(謂念施念冤親平等故。

    同今第五。

    不忘念[何]諸功德。

    無畏施故)。

    七覺知五欲過(謂出家梵行等。

    同今第三寂靜。

    涅槃雲。

    寂靜者。

    一出家樂。

    二寂靜樂。

    寂靜樂。

    寂靜樂即。

    梵行)。

    八覺生死熾然(謂發心代衆生苦故。

    義同今第八不戲論。

    得寂滅樂。

    不住寂滅。

    入生死代苦。

    以知苦本寂。

    衆生本來常住。

    入涅槃故。

    故論雲。

    自性遠離也)。

    經雲。

    如此八事。

    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

    精進修行等。

    配義雖同。

    名字小異。

    次第亦殊。

    但通約八覺同爾。

    既與涅槃名義次第相同。

    而今經段段後皆結名。

    乃此經名義。

    本同涅槃。

    但馬鳴大士。

    今以總名。

    冠于八段之首。

    令别義有歸。

    知是八大覺人也。

    而住法。

    于此亦謂。

    教雖在小。

    論判大行。

    若爾涅槃所說。

    亦應是小。

    然觀涅槃。

    與八大人覺經。

    雖菩薩修行。

    亦通引二乘。

    進趣大道(涅槃雲。

    得果四已。

    于阿耨菩提。

    心不休息。

    是名精進等。

    八覺經雲。

    若佛子誦此八事。

    于念念中。

    滅無量罪。

    趣進菩提。

    速登正覺)。

    與今論意亦同。

    然雖正為菩薩。

    亦通引二乘。

    前釋比丘。

    即斯義也。

    況今論雲。

    大人常用。

    此唯菩薩。

    即顯不常用分得者。

    即兼二乘。

    故涅槃約知足少欲四句雲。

    有少欲不名知足。

    謂須陀洹。

    有知足不名少欲。

    謂辟支佛。

    有亦少欲亦知足。

    謂阿羅漢。

    有少欲不知足。

    謂菩薩(初二句小乘。

    别一而不通。

    即分得也。

    第三句羅漢。

    具二即引彼方便。

    第四句菩薩。

    廣修衆行。

    名不足不少欲也)。

    以上諸義。

    故知。

    孤山謂。

    三乘悉曰大人。

    此言大通。

    非經論意。

    住法謂。

    以大揀小。

    不通二乘。

    此言太局。

    亦非論意。

    宣演謂。

    與二乘并佛地。

    論聲聞得小果已。

    趣大菩提。

    名為大故。

    證此大人通目三乘。

    亦非經論意。

    經論皆約菩薩。

    名大人。

    不妨引小進趣。

    非目小乘亦名大也。

    亦非大乘中三乘。

    總名大乘義(以大乘雖有三乘。

    于中自分大小[引])。

    其佛地論。

    小果趣大。

    同上引涅槃。

    面小入大。

    引彼方便。

    既入大已。

    不名小乘。

    愈顯大人唯菩薩也。

    然論雲常自覺察者。

    常用此自省。

    非約自利說。

    故涅槃中。

    如九十贊化。

    明利他故。

    若爾此八自利。

    豈菩薩行耶。

    答。

    非無利他。

    但約此八。

    專名覺察自己爾。

    其長養等言。

    乃隔曆句。

    如第七段。

    後可知。

     二依标舉經以别釋八。

    初無求功德二。

    初舉經。

    二論釋二。

    論曰下。

    初總示。

    言多欲過者。

    涅槃雲。

    欲有三種。

    一惡欲。

    二大欲。

    三欲欲。

    惡欲者。

    若比丘。

    心生貪欲。

    為一切衆生。

    上者令一切僧随我後。

    令四部衆。

    悉供養恭敬于我。

    亦令國王大臣等。

    恭敬于我。

    令我得上妙衣服飲食等。

    為生死欲。

    名為惡欲。

    若比丘。

    欲令四衆知我得住地。

    得菩提。

    得四果。

    為于利養。

    是名大欲。

    若比丘。

    欲生梵天。

    乃至輪王。

    刹帝利等姓。

    皆得自在。

    為利養故。

    名為欲欲。

    若不為是三種惡欲所害。

    是名少欲。

    欲者名二十五愛。

    無有如是二十五愛。

    是名少欲。

    并此中多欲過也。

    今不求上三欲。

    故名無求功德。

     二别釋二。

    于中下。

    初通釋。

    一者下。

    二别釋。

    多欲之人。

    此句約欲标人。

    未配三障。

    下少欲之人亦爾。

    多求即業。

    苦字是果。

    惱字是煩惱惑也。

    故次論釋苦惱雲。

    是中惱者。

    煩惱過。

    從苦生故。

    既是苦後生惱。

    即顯惱複起業。

    業又感苦故。

    複雲回轉不息也。

    然論不于此釋苦惱二字者。

    意與下論。

    互影略故。

    下既雲從苦生惱。

    則影此回轉不息。

    此中回轉不息。

    影下從苦生惱故也(住法以苦惱配苦果。

    以多欲配煩惱。

    甚謬)。

    二中。

    無求無欲。

    即離業。

    如上引。

    三種欲皆妄業。

    今離此故。

    經則無此患。

    離苦惱二妄也。

    既多欲人。

    多求故。

    苦惱多。

    今少欲人。

    無求欲故。

    無此患。

    故知。

    此患正指苦惱也(苦與惱皆名患故。

    住法此中配義亦誤)。

    三中。

    經雲少欲應修習。

    謂自因也。

    何況少欲。

    蹑此況顯能生萬行功德果故。

    此為因果習起相也。

    既少欲之因為能生。

    則無量功德為所生。

    約所生義。

    故名為果。

    故雲成就無量行故(住法以無量行功德。

    為因果。

    亦非)。

    四中。

    覺前三障畢竟無故。

    少欲标人。

    無谄則無煩惱。

    不求人意。

    即無業。

    不為諸根牽。

    即無苦。

    以根對塵。

    則牽生于識。

    故多欲苦。

    今不牽則苦果無也。

    五中。

    畢竟成就。

    即經有涅槃故。

    然翻前科。

    無三雜染。

    成此三德。

    謂翻前謟曲。

    無故心坦然。

    義當翻煩惱。

    即般若德也(即無分别智故。

    故怛然也)。

    翻前曲求人意。

    故無憂畏(前雲曲求。

    但為欺诳。

    故有憂畏。

    今反此)。

    義當翻結業。

    即解脫法也。

    翻前不為諸根所牽故。

    有餘常足也(以根牽故欲苦。

    謂熾常苦無餘不足)。

    義當翻苦果法成身德也。

    既行少欲故。

    翻三雜染。

    成此三德。

    故有少欲者。

    具此三德。

    有涅槃也。

    住法記。

    以涅槃配法身德。

    以坦然無畏。

    雙配般若。

    全非論意。

    以涅槃具三德故。

    豈得别配法身耶。

    涅槃雲。

    三點若别。

    亦不成伊。

    我亦如是。

    解脫之法。

    亦非涅槃。

    如來之身。

    亦非涅槃。

    摩诃般若。

    亦非涅槃。

    三法若異。

    亦非涅槃。

    今以涅槃。

    獨配法身。

    三法既異。

    安成涅槃耶。

    若雲涅槃實教故。

    具三德方名涅槃。

    今經不爾。

    不妨别配者。

    今經但約具三德。

    故雲涅槃。

    不約舉一即三。

    明不縱橫并别等爾。

    經是名少欲。

    結名。

    下皆例此。

    然此一章。

    經論最顯。

    而住法皆失旨何耶。

     二知覺功德三。

    初标章。

    前離他事。

    此離于自。

    故次來也。

     二舉經。

    三論釋二。

    論曰下。

    初總示。

    八皆名覺。

    獨此名為知覺者。

    以經雲當觀知足故。

    觀即能覺。

    知足是所覺。

    能所具故。

    名成就知足行也。

     二别明二。

    初示能所治不同二。

    初正明。

    論對治下。

    初治苦因果。

    于中言煩惱過者。

    以經惱字。

    即是煩惱過患。

    非謂過字約業。

    正義如上釋(住法。

    以過字配業。

    殊失論旨。

    又此經雲諸苦惱。

    彼既作三道釋。

    前雲苦惱多。

    何獨配于苦耶。

    故兩處者失。

    足見不曉論旨)。

     複說下。

    二成淨因果。

    知足為淨因。

    富樂安穩為淨果。

    曰治法者。

    即知足法也。

    經言即是者(知足)。

    既為淨因。

    即此複是淨果。

    何者。

    知足者。

    雖貪而富。

    卧地而樂。

    不為欲牽得安穩。

    故知足即富樂處。

    安穩處。

    故雲即是也下經亦對此三義。

    爾住法謂。

    無貪惱故。

    富樂為因。

    以脫三途超二死。

    為安穩果。

    失之遠矣。

    若如下揀濫。

    所以揀者。

    所治同故(所治即苦惱多。

    與諸苦惱。

    義不别也)。

    此中唯約離自他揀。

    若涅槃中。

    師子吼問雲。

    少欲知足。

    有何差别。

    佛言。

    少欲者。

    不求不取。

    知足者。

    得少之時。

    心不悔恨。

    少欲者。

    少有所欲。

    知足者。

    但為法事。

    心不愁惱。

    又不求未來所欲之事。

    是名少欲。

    得而不着。

    是名知足。

    不求恭敬。

    是名少欲。

    得不積聚。

    是名知足(更有四句如上引)。

    然涅槃雖多義。

    不出此中自他揀也。

    配之可以意得。

     二示知足差别二。

    複次下初标。

    一者下二釋。

    皆兩言何等者。

    如處中。

    應雲何等處知足受用。

    何等處不知足受用。

    以知足不知足二處不同。

    故雲差别。

    下二例知。

    然此皆問起之辭。

    即以經答。

    如答初雲。

    知足雖處地卧為樂。

    不知足處天堂未稱。

    下二例然。

    此三差别相。

    亦釋成前清淨因果(住法但雲一一雙牒何等者。

    示現差别義故。

    似未曉論意。

    此一章殊失旨。

    尚反責昔人。

    毀法诳人。

    不覺過歸自也)。

    于中無自利者。

    欲牽故無自利也。

    為知足所愍故。

    有自他利也。

    既自知己愍他故。

    二利俱有也。

     遺教經論記卷第二 正德壬辰二年佛成道前二日淨确謹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