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教經論記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止苦。
與今忍智滅煩惱。
成戒定慧三學。
故雲眷屬。
但前治業苦。
較今滅惑。
有所不及。
故雲持戒苦行不及忍德也。
論于中下。
摘難解經中苦行中之行字。
故牒雲于中行者(前後論。
摘難牒釋。
皆爾。
如次雲于中道者。
乃摘牒不名入道中之道字也。
而住宣演雲雲。
廣作體勢。
都迷文意。
不足摘辨也。
故上解眷屬。
亦複無稽)。
言三昧功德等者。
即前三昧樂功德。
對治根欲多食怠睡三苦故。
今約所治因能治。
故雲并苦行。
即治苦之行。
名為苦行也(二記莽鹵可笑)。
然此修習世間功德分三科。
對治邪業。
則贊戒為第一安穩。
二治止苦。
則贊定慧相應。
淨戒中慚為第一莊嚴。
此約忍智滅惑。
則通較上經不及忍德。
則知經所攝機不一。
随人好尚各别贊之。
正如問明品雲。
佛知衆生心。
性分各不同。
随其所應度。
如是而說法。
悭者為贊施。
毀禁者贊戒。
多嗔為贊忍。
好懈贊精進。
亂意贊禅定。
愚癡贊智慧等。
今為毀禁無慚多嗔衆生。
各贊一法。
亦是經文次第戒定慧三。
至此顯忍智。
地位勝故。
故校之不及三種。
下二通結示名。
示前二科名行安忍苦道。
若瑜伽。
此忍苦有三相。
謂耐怨害忍。
安受苦忍。
谛察法忍。
今皆具之。
支解不嗔。
即耐怨故。
不出惡言。
安穩受苦故。
不縱恚心。
谛察法故。
二顯示安樂道二。
次說下。
初标。
真如觀。
即理觀也。
亦即寂觀真觀。
下約甘露喻無生法。
體即是真如。
為安樂道也。
即反顯前三業淨等是事觀。
亦幻觀假觀。
故上雲幻化法身故。
若約地位。
此當初地已上。
得無生法故。
今明忍行。
既雲無生。
即無生忍。
約仁王五忍。
當七八九地。
清涼雲。
然約實位。
初地即得無生。
若約寄位。
當七八九是也(以初地。
證空無我。
名無生法忍也)。
又明有力大人。
非登地而誰。
今經正意。
乃勵能行。
亦約地前三賢。
效登地用心觀爾。
況此觀成。
即入地故。
二釋二。
論成就下。
初順明有智。
成就。
即經能行。
觀智。
即經忍字。
二反顯無智二。
論又顯下。
初通釋可知。
是中下。
二别示。
言不如法受者。
反顯登地方如法受也。
甘露即長生不死之藥。
乃安樂法。
故科謂安樂道也。
喻無生理。
既曰無生。
亦即無滅。
故十忍品雲。
若無生即無滅。
無滅無生。
方曰長生。
如甘露也。
涅槃名甘露滅。
亦此義也。
無生體。
即是真如。
于中下。
摘難解道字。
問。
經反顯入道智慧。
道是所入之理。
智即能入。
何論主以所入。
謂示智慧自體耶。
答。
以不忍為嗔。
忍即是智。
此緣集相。
說名能入。
無别自體。
即以所入理為自體。
以是根本無分别智故。
故次反顯不壞善法。
為智慧相。
今約所入聖道。
為智慧自體也(住法謂。
由智慧入道。
入道為慧本。
故雲自體。
若爾由慧入道。
應智為道本。
何忽反此耶。
如上戒為解脫本。
下明直心為道本。
于義可見)。
三明過患常護二。
複說下。
初通釋經從所以至無過嗔恚。
于中下。
二别示。
以論配經文顯。
但經中常當防護。
通上則防火。
通下則防賊。
餘可知。
四世出世相違法二。
論複示下。
初世間功德。
即經自制也。
雖無出世白淨法。
而亦自制。
成世間功德。
苟或起瞋。
斯猶可爾。
以白衣世間許受欲。
即違順法。
既此違白衣受用(違即違情。
順即順情。
此違順情欲。
名受用義。
同前四心分供養名受用。
亦受用約心故)故。
違境現前。
不能抑忍。
而縱起嗔。
亦未違理。
故曰未畢竟相違故。
二出世間道二。
論次示下初法。
言于世間受用二法中者。
即上白衣違順得受用此二法故。
前未畢竟違。
此一向違故。
餘者下二喻。
郭璞雲。
雷之急激者。
謂霹靂。
莊子曰。
水中有火。
乃焚大塊。
即霹靂火。
二治貢高障三。
初标章。
前嗔通障自他聖道。
今貢高。
别障自聖道。
故次來也。
二舉經。
三論釋二。
初明能所治二。
論曰下。
初總示。
初句标障治。
示現下能治。
自有尊勝心。
則輕賤他身故。
無尊勝心。
則成行也。
遠離貢高。
即所治。
經言憍慢。
釋以貢高者。
以二皆貢高故。
以總目别也。
别則二義不同。
百法謂。
憍則于自盛事。
而生染着。
醉傲為性(此随煩惱)。
慢則恃己。
于他高舉為性(此根本煩惱)。
俱舍亦雲。
慢對他心起。
憍由染自性。
此中治細故。
論釋經疾滅雲。
遠離微起故。
細者尚治。
粗可知矣。
所以第二治此障者。
有二意。
一亦由好犯。
二是深障。
以慢有七九。
通見修斷故。
俱舍偈雲。
慢七九從三。
皆通見修斷。
瑜伽大集亦同(謂九慢從三慢起。
謂一慢。
二過慢。
三??劣慢也。
其七九慢。
名義如别)。
又由我慢。
與識中四惑。
俱障聖道深故。
此别治憍慢。
對于自他。
同名貢高故。
于中下。
二别配七句。
皆輕賤身心行。
離貢高故。
故雲有七句行遠離也。
一中。
以頭為尊勝。
頂複最上。
故雲上上。
又剃削為先。
故雲先折。
二中。
餘處者。
非唯除發舍冠冕之飾。
抑亦身遍舍所佩寶玉等餘好也。
玉藻雲。
古之君子。
必佩玉。
唯喪則否。
君子無故。
玉不去身。
故今皆舍。
三中。
以五方正色或間色等。
為好心故着。
出家異此。
故着壞色衣也。
四分雲。
上色染衣不得畜。
當壞作袈裟色(此雲不正色亦雲染色)。
又雲得新衣。
當作三種染壞色。
青黑木蘭。
律抄雲。
青謂銅青。
黑謂雜泥等。
木蘭者諸果汁等(此翻律者。
北方為木蘭染法[衣]僧祇律在吳地翻。
以不見故)。
餘(南山自謂)于蜀都。
親見木蘭樹皮。
赤黑色鮮明。
可以為染。
微有香氣。
亦有用作香者。
若寄歸傳雲。
凡出家衣服。
皆可染作乾陀。
或為地黃屑。
或荊蘖黃等。
此皆宜以赤土赤石。
或棠梨土紫。
一染至破。
亦何事求餘。
而桑皺青緣。
正是遮條。
真紫褐色。
西方不着。
有引遺教三昧經。
則五部衣色别制。
經雲。
佛在世時。
衆僧唯着死人雜衣。
因羅旬喻分衛空還。
佛知其宿行。
使衆僧分律。
為五部服。
色亦五種。
令其自随一部中行。
遂制。
何則各舉所長。
名其服色。
昙無德部。
通達理味。
開導利物。
應着赤色衣。
薩婆多部。
博通敏達。
導以法化。
應着皂色衣。
迦葉遺部。
精勤勇快。
攝護衆生。
應着木蘭色衣。
彌沙塞部。
禅思入微。
究暢幽玄。
應着青色衣。
摩诃僧祇部。
勤學衆經。
敷說義理。
應着黃色衣。
自爾之後。
便太得食。
此則佛世。
已分五部。
衣色别也。
若輔行雲。
遺教三昧經五部。
與滅後五部。
名同事别。
補注雲。
若據本經。
名字皆同。
不知何耶。
又律抄雲。
遺教法律經中五色者。
此非正錄。
無知者用之(今亦未詳其是非)。
然上皆辨衣色。
而衣體正用何作耶。
南山專用布為正體。
故律抄釋允野蠶綿作卧具戒雲(由四分雲。
雜野蠶綿。
作新卧具。
舍堕。
是也)。
四分。
因比丘。
至養蠶家。
乞未成綿已成綿作卧貝。
便待看暴繭作聲。
因诃制之。
若純作。
若雜以毳劫具。
若麻及餘縷。
雜作成者。
各斤斧細剉斬。
和泥塗壁及埵(上略彼抄文。
下則全引)。
多論中。
憍奢耶者。
此是綿名。
如秦地養蠶法。
乞蠶乞綿縷布成衣者堕。
言卧具者。
是三衣也(即三衣總名卧具。
猶如此方彼之相。
故取通号)。
外國作衣。
凡有二種。
一細擘布荸。
如作氈法。
二綿作縷織成衣也。
亦用作三衣持。
以乞得故。
作成舍堕。
善見雲。
乃至雜一毛便犯。
憍奢耶者。
絲中微者。
蠶口初出名絲。
涅槃中皮革履屐。
憍奢耶衣。
如是衣服。
悉皆不畜。
是正經律。
五分雲。
蠶家施綿。
受已施僧。
不得自入。
以此諸部相對。
故知。
所制意重。
野蠶尚犯。
何況家蠶。
雜絲尚犯。
何況純作。
多有人乞覓。
而作三衣。
此合斬舍。
不合受持。
為着得罪。
又雲黑毛卧具等四戒。
并是三衣總号。
昔人疑至今不決。
僧祇氈僧伽梨。
乃至生具等(上皆律抄文)。
若據義淨三藏寄歸傳。
正破上所引文也。
傳雲。
凡論紽絹。
乃是聖開。
何事強遮。
徒為節目斷之。
以意欲省招繁。
五天四部并皆着用。
讵可棄易得之紽絹。
覓難得之細布。
妨道之極。
其在斯乎。
非制強制。
即其類也。
遂使好事持律之者。
增己慢而輕餘。
無求省欲之賓。
内起慚而外惡。
斯乃遮身長道。
亦複何事(雲雲)。
若其自乞繭。
目驗損蟲。
斯則俗士尚不應行。
何況情希出離。
引斯為證。
深成未可。
若有施主淨意持來。
即須唱随喜以受之。
用資身而育德無過也。
五天法服。
任刺任縫。
衣縷不問縱橫。
為日不過三五。
計絹一疋。
作得七條五條。
内葉三指。
外緣一寸。
外緣有刺三道。
内葉悉皆縫合。
充事表儀。
亦何假精妙。
若着衲衣者。
意在省事。
或拾遺于糞聚。
或取棄于屍林。
随得随縫。
用袪寒暑爾。
而有說雲。
律雲卧具即是三衣。
見制野蠶。
便生異意。
制謂法衣非絹。
即覓布殷勤。
甯委本文。
元來是褥。
高世耶。
乃是蠶名。
作絹還受斯号。
體是貴物。
制不聽用。
自乞乃遮。
他施無罪。
全不許用。
大事嚴科。
此諸敷具。
非三衣也。
評曰。
宋高僧傳雲。
義淨雖遍翻三藏。
而偏改律部。
乃于南海寄此文歸。
特辨斯事。
足見律抄有疑誤矣。
今詳究諸律部。
然有二義。
一依義淨奪破。
二據諸律縱破。
初義者。
如九十中卧具四戒。
多雲眠褥。
恐非三衣。
如五分中制作憍賒耶卧具中雲。
憍賒耶者。
蟲所作綿。
卧具者卧褥也。
又新譯薩婆多律。
此戒雲。
若苾刍用新高世耶絲綿作敷具等。
又十誦制雲。
若比丘作新憍施耶敷具等。
次三戒亦雲敷具。
其雜蠶綿戒緣起。
諸律多大同。
既皆雲敷具。
豈獨是舊譯多論。
而不取諸部耶。
況衣體有十。
如四分雲。
衣者十種。
紽衣(即義淨謂絕絹是也)。
劫貝衣。
欽婆羅衣。
刍摩衣。
谶摩衣。
扇衣。
麻衣。
翅夷羅衣。
鸠夷羅衣。
谶羅半尼衣。
然十中。
絹麻各當其一。
豈麻衣為是。
絹衣為非耶(上奪破)。
二縱破者。
此下三戒。
有義通是三衣。
如制黑羊毛卧具緣起。
四分雲。
諸梨車子等。
多行邪淫。
作純黑羊毛氈。
披夜行。
使人不見。
六群效作氈卧具。
因制(雲雲)。
不犯中雲。
若作薦作枕。
作小方坐具。
若卧氈等不犯。
若五分雲。
跋耆子用黑羊毛氈。
為服飾卧。
諸比丘效之。
居士入房見問。
何貴人物。
乃諸比丘所用。
因譏。
此豪族服飾。
比丘着割截衣。
求無為道。
而今如此。
佛因制也。
不犯中亦同四分。
乃至作卧氈等。
第四六年卧具中。
佛制已。
有病比丘。
患痟渴。
欲出人間。
有一糞掃卧具。
重故不能持去。
白佛。
複制雲。
若減六年不舍。
更作新者。
除僧羯磨。
已上證之。
四分因披黑氈夜行而效之。
五分又效服飾。
不犯中。
又命作卧氈。
若本是卧氈。
何複開耶。
又因出人間。
重不可持。
令易新輕者持之。
以通三衣為卧具。
此則律抄。
亦有理在。
此縱也。
而雲破者。
今詳卧具。
縱是三衣。
乃氈三衣爾。
故不得雜蠶綿。
于毳劫貝等中。
爾成者斬和泥塗壁者不犯。
若正氈三衣。
用三分黑二分白。
四分庬毛作之。
此衣許六年持。
故知。
此中唯許氈作衣。
不許雜蠶綿作。
而别無文制。
不得純用綿絹作三衣者。
以十衣中。
初是絹衣故。
又下染作三種壞色。
應染麻衣絹衣等。
以上二義縱奪。
皆絹是佛制通用。
律無文遮制之。
但舊來不通詳一期。
互相不許。
願諸達識。
更細詳之。
但不乖律。
不必強制也。
有引楞嚴雲。
不得服東方絲絹帛。
此等與上律抄引涅槃經意同。
是大乘通制内外之衣。
凡修行者。
皆不許用。
非如律制。
專在三衣也。
不可以通證局。
況今有内着绫羅。
而外裕布衣者。
非唯未審律文。
抑亦不曉經說。
四中。
自己受用者。
以畜一缽自受用故。
言常自持者。
毗尼母雲。
各自作缽絡盛缽自持之。
五分雲。
護缽如眼睛。
宜着好處安置。
四分雲。
若手執難持。
作囊盛系口。
帶絡肩上。
挾缽腋下。
缽口向外。
善見雲。
瓦缽袋串左肩。
唯乞食擎掌中。
所以自持者。
因與淨人缽行乞。
外道投藥缽中。
比丘死故。
制自持也。
言應器者。
中阿含曰。
缽者或名應器。
以應體色量。
故名應器。
言體者。
四分雲。
大要有二。
泥缽鐵缽也(由四分雲。
缽有六。
謂鐵缽。
蘇摩國缽。
烏伽羅國缽。
憂伽逾國缽。
黑缽。
赤缽。
上但言諸國所出。
大要不離泥鐵也。
以木缽外道。
石缽唯佛。
雜寶器在家。
比丘異此。
唯瓦鐵缽)。
二色者。
四分雲。
應熏作黑色赤色。
僧祇雲。
熏缽作孔雀咽色者。
鴿色者如法(鐵缽五熏可用瓦缽二熏即用)。
三量者。
四分雲。
與今忍智滅煩惱。
成戒定慧三學。
故雲眷屬。
但前治業苦。
較今滅惑。
有所不及。
故雲持戒苦行不及忍德也。
論于中下。
摘難解經中苦行中之行字。
故牒雲于中行者(前後論。
摘難牒釋。
皆爾。
如次雲于中道者。
乃摘牒不名入道中之道字也。
而住宣演雲雲。
廣作體勢。
都迷文意。
不足摘辨也。
故上解眷屬。
亦複無稽)。
言三昧功德等者。
即前三昧樂功德。
對治根欲多食怠睡三苦故。
今約所治因能治。
故雲并苦行。
即治苦之行。
名為苦行也(二記莽鹵可笑)。
然此修習世間功德分三科。
對治邪業。
則贊戒為第一安穩。
二治止苦。
則贊定慧相應。
淨戒中慚為第一莊嚴。
此約忍智滅惑。
則通較上經不及忍德。
則知經所攝機不一。
随人好尚各别贊之。
正如問明品雲。
佛知衆生心。
性分各不同。
随其所應度。
如是而說法。
悭者為贊施。
毀禁者贊戒。
多嗔為贊忍。
好懈贊精進。
亂意贊禅定。
愚癡贊智慧等。
今為毀禁無慚多嗔衆生。
各贊一法。
亦是經文次第戒定慧三。
至此顯忍智。
地位勝故。
故校之不及三種。
下二通結示名。
示前二科名行安忍苦道。
若瑜伽。
此忍苦有三相。
謂耐怨害忍。
安受苦忍。
谛察法忍。
今皆具之。
支解不嗔。
即耐怨故。
不出惡言。
安穩受苦故。
不縱恚心。
谛察法故。
二顯示安樂道二。
次說下。
初标。
真如觀。
即理觀也。
亦即寂觀真觀。
下約甘露喻無生法。
體即是真如。
為安樂道也。
即反顯前三業淨等是事觀。
亦幻觀假觀。
故上雲幻化法身故。
若約地位。
此當初地已上。
得無生法故。
今明忍行。
既雲無生。
即無生忍。
約仁王五忍。
當七八九地。
清涼雲。
然約實位。
初地即得無生。
若約寄位。
當七八九是也(以初地。
證空無我。
名無生法忍也)。
又明有力大人。
非登地而誰。
今經正意。
乃勵能行。
亦約地前三賢。
效登地用心觀爾。
況此觀成。
即入地故。
二釋二。
論成就下。
初順明有智。
成就。
即經能行。
觀智。
即經忍字。
二反顯無智二。
論又顯下。
初通釋可知。
是中下。
二别示。
言不如法受者。
反顯登地方如法受也。
甘露即長生不死之藥。
乃安樂法。
故科謂安樂道也。
喻無生理。
既曰無生。
亦即無滅。
故十忍品雲。
若無生即無滅。
無滅無生。
方曰長生。
如甘露也。
涅槃名甘露滅。
亦此義也。
無生體。
即是真如。
于中下。
摘難解道字。
問。
經反顯入道智慧。
道是所入之理。
智即能入。
何論主以所入。
謂示智慧自體耶。
答。
以不忍為嗔。
忍即是智。
此緣集相。
說名能入。
無别自體。
即以所入理為自體。
以是根本無分别智故。
故次反顯不壞善法。
為智慧相。
今約所入聖道。
為智慧自體也(住法謂。
由智慧入道。
入道為慧本。
故雲自體。
若爾由慧入道。
應智為道本。
何忽反此耶。
如上戒為解脫本。
下明直心為道本。
于義可見)。
三明過患常護二。
複說下。
初通釋經從所以至無過嗔恚。
于中下。
二别示。
以論配經文顯。
但經中常當防護。
通上則防火。
通下則防賊。
餘可知。
四世出世相違法二。
論複示下。
初世間功德。
即經自制也。
雖無出世白淨法。
而亦自制。
成世間功德。
苟或起瞋。
斯猶可爾。
以白衣世間許受欲。
即違順法。
既此違白衣受用(違即違情。
順即順情。
此違順情欲。
名受用義。
同前四心分供養名受用。
亦受用約心故)故。
違境現前。
不能抑忍。
而縱起嗔。
亦未違理。
故曰未畢竟相違故。
二出世間道二。
論次示下初法。
言于世間受用二法中者。
即上白衣違順得受用此二法故。
前未畢竟違。
此一向違故。
餘者下二喻。
郭璞雲。
雷之急激者。
謂霹靂。
莊子曰。
水中有火。
乃焚大塊。
即霹靂火。
二治貢高障三。
初标章。
前嗔通障自他聖道。
今貢高。
别障自聖道。
故次來也。
二舉經。
三論釋二。
初明能所治二。
論曰下。
初總示。
初句标障治。
示現下能治。
自有尊勝心。
則輕賤他身故。
無尊勝心。
則成行也。
遠離貢高。
即所治。
經言憍慢。
釋以貢高者。
以二皆貢高故。
以總目别也。
别則二義不同。
百法謂。
憍則于自盛事。
而生染着。
醉傲為性(此随煩惱)。
慢則恃己。
于他高舉為性(此根本煩惱)。
俱舍亦雲。
慢對他心起。
憍由染自性。
此中治細故。
論釋經疾滅雲。
遠離微起故。
細者尚治。
粗可知矣。
所以第二治此障者。
有二意。
一亦由好犯。
二是深障。
以慢有七九。
通見修斷故。
俱舍偈雲。
慢七九從三。
皆通見修斷。
瑜伽大集亦同(謂九慢從三慢起。
謂一慢。
二過慢。
三??劣慢也。
其七九慢。
名義如别)。
又由我慢。
與識中四惑。
俱障聖道深故。
此别治憍慢。
對于自他。
同名貢高故。
于中下。
二别配七句。
皆輕賤身心行。
離貢高故。
故雲有七句行遠離也。
一中。
以頭為尊勝。
頂複最上。
故雲上上。
又剃削為先。
故雲先折。
二中。
餘處者。
非唯除發舍冠冕之飾。
抑亦身遍舍所佩寶玉等餘好也。
玉藻雲。
古之君子。
必佩玉。
唯喪則否。
君子無故。
玉不去身。
故今皆舍。
三中。
以五方正色或間色等。
為好心故着。
出家異此。
故着壞色衣也。
四分雲。
上色染衣不得畜。
當壞作袈裟色(此雲不正色亦雲染色)。
又雲得新衣。
當作三種染壞色。
青黑木蘭。
律抄雲。
青謂銅青。
黑謂雜泥等。
木蘭者諸果汁等(此翻律者。
北方為木蘭染法[衣]僧祇律在吳地翻。
以不見故)。
餘(南山自謂)于蜀都。
親見木蘭樹皮。
赤黑色鮮明。
可以為染。
微有香氣。
亦有用作香者。
若寄歸傳雲。
凡出家衣服。
皆可染作乾陀。
或為地黃屑。
或荊蘖黃等。
此皆宜以赤土赤石。
或棠梨土紫。
一染至破。
亦何事求餘。
而桑皺青緣。
正是遮條。
真紫褐色。
西方不着。
有引遺教三昧經。
則五部衣色别制。
經雲。
佛在世時。
衆僧唯着死人雜衣。
因羅旬喻分衛空還。
佛知其宿行。
使衆僧分律。
為五部服。
色亦五種。
令其自随一部中行。
遂制。
何則各舉所長。
名其服色。
昙無德部。
通達理味。
開導利物。
應着赤色衣。
薩婆多部。
博通敏達。
導以法化。
應着皂色衣。
迦葉遺部。
精勤勇快。
攝護衆生。
應着木蘭色衣。
彌沙塞部。
禅思入微。
究暢幽玄。
應着青色衣。
摩诃僧祇部。
勤學衆經。
敷說義理。
應着黃色衣。
自爾之後。
便太得食。
此則佛世。
已分五部。
衣色别也。
若輔行雲。
遺教三昧經五部。
與滅後五部。
名同事别。
補注雲。
若據本經。
名字皆同。
不知何耶。
又律抄雲。
遺教法律經中五色者。
此非正錄。
無知者用之(今亦未詳其是非)。
然上皆辨衣色。
而衣體正用何作耶。
南山專用布為正體。
故律抄釋允野蠶綿作卧具戒雲(由四分雲。
雜野蠶綿。
作新卧具。
舍堕。
是也)。
四分。
因比丘。
至養蠶家。
乞未成綿已成綿作卧貝。
便待看暴繭作聲。
因诃制之。
若純作。
若雜以毳劫具。
若麻及餘縷。
雜作成者。
各斤斧細剉斬。
和泥塗壁及埵(上略彼抄文。
下則全引)。
多論中。
憍奢耶者。
此是綿名。
如秦地養蠶法。
乞蠶乞綿縷布成衣者堕。
言卧具者。
是三衣也(即三衣總名卧具。
猶如此方彼之相。
故取通号)。
外國作衣。
凡有二種。
一細擘布荸。
如作氈法。
二綿作縷織成衣也。
亦用作三衣持。
以乞得故。
作成舍堕。
善見雲。
乃至雜一毛便犯。
憍奢耶者。
絲中微者。
蠶口初出名絲。
涅槃中皮革履屐。
憍奢耶衣。
如是衣服。
悉皆不畜。
是正經律。
五分雲。
蠶家施綿。
受已施僧。
不得自入。
以此諸部相對。
故知。
所制意重。
野蠶尚犯。
何況家蠶。
雜絲尚犯。
何況純作。
多有人乞覓。
而作三衣。
此合斬舍。
不合受持。
為着得罪。
又雲黑毛卧具等四戒。
并是三衣總号。
昔人疑至今不決。
僧祇氈僧伽梨。
乃至生具等(上皆律抄文)。
若據義淨三藏寄歸傳。
正破上所引文也。
傳雲。
凡論紽絹。
乃是聖開。
何事強遮。
徒為節目斷之。
以意欲省招繁。
五天四部并皆着用。
讵可棄易得之紽絹。
覓難得之細布。
妨道之極。
其在斯乎。
非制強制。
即其類也。
遂使好事持律之者。
增己慢而輕餘。
無求省欲之賓。
内起慚而外惡。
斯乃遮身長道。
亦複何事(雲雲)。
若其自乞繭。
目驗損蟲。
斯則俗士尚不應行。
何況情希出離。
引斯為證。
深成未可。
若有施主淨意持來。
即須唱随喜以受之。
用資身而育德無過也。
五天法服。
任刺任縫。
衣縷不問縱橫。
為日不過三五。
計絹一疋。
作得七條五條。
内葉三指。
外緣一寸。
外緣有刺三道。
内葉悉皆縫合。
充事表儀。
亦何假精妙。
若着衲衣者。
意在省事。
或拾遺于糞聚。
或取棄于屍林。
随得随縫。
用袪寒暑爾。
而有說雲。
律雲卧具即是三衣。
見制野蠶。
便生異意。
制謂法衣非絹。
即覓布殷勤。
甯委本文。
元來是褥。
高世耶。
乃是蠶名。
作絹還受斯号。
體是貴物。
制不聽用。
自乞乃遮。
他施無罪。
全不許用。
大事嚴科。
此諸敷具。
非三衣也。
評曰。
宋高僧傳雲。
義淨雖遍翻三藏。
而偏改律部。
乃于南海寄此文歸。
特辨斯事。
足見律抄有疑誤矣。
今詳究諸律部。
然有二義。
一依義淨奪破。
二據諸律縱破。
初義者。
如九十中卧具四戒。
多雲眠褥。
恐非三衣。
如五分中制作憍賒耶卧具中雲。
憍賒耶者。
蟲所作綿。
卧具者卧褥也。
又新譯薩婆多律。
此戒雲。
若苾刍用新高世耶絲綿作敷具等。
又十誦制雲。
若比丘作新憍施耶敷具等。
次三戒亦雲敷具。
其雜蠶綿戒緣起。
諸律多大同。
既皆雲敷具。
豈獨是舊譯多論。
而不取諸部耶。
況衣體有十。
如四分雲。
衣者十種。
紽衣(即義淨謂絕絹是也)。
劫貝衣。
欽婆羅衣。
刍摩衣。
谶摩衣。
扇衣。
麻衣。
翅夷羅衣。
鸠夷羅衣。
谶羅半尼衣。
然十中。
絹麻各當其一。
豈麻衣為是。
絹衣為非耶(上奪破)。
二縱破者。
此下三戒。
有義通是三衣。
如制黑羊毛卧具緣起。
四分雲。
諸梨車子等。
多行邪淫。
作純黑羊毛氈。
披夜行。
使人不見。
六群效作氈卧具。
因制(雲雲)。
不犯中雲。
若作薦作枕。
作小方坐具。
若卧氈等不犯。
若五分雲。
跋耆子用黑羊毛氈。
為服飾卧。
諸比丘效之。
居士入房見問。
何貴人物。
乃諸比丘所用。
因譏。
此豪族服飾。
比丘着割截衣。
求無為道。
而今如此。
佛因制也。
不犯中亦同四分。
乃至作卧氈等。
第四六年卧具中。
佛制已。
有病比丘。
患痟渴。
欲出人間。
有一糞掃卧具。
重故不能持去。
白佛。
複制雲。
若減六年不舍。
更作新者。
除僧羯磨。
已上證之。
四分因披黑氈夜行而效之。
五分又效服飾。
不犯中。
又命作卧氈。
若本是卧氈。
何複開耶。
又因出人間。
重不可持。
令易新輕者持之。
以通三衣為卧具。
此則律抄。
亦有理在。
此縱也。
而雲破者。
今詳卧具。
縱是三衣。
乃氈三衣爾。
故不得雜蠶綿。
于毳劫貝等中。
爾成者斬和泥塗壁者不犯。
若正氈三衣。
用三分黑二分白。
四分庬毛作之。
此衣許六年持。
故知。
此中唯許氈作衣。
不許雜蠶綿作。
而别無文制。
不得純用綿絹作三衣者。
以十衣中。
初是絹衣故。
又下染作三種壞色。
應染麻衣絹衣等。
以上二義縱奪。
皆絹是佛制通用。
律無文遮制之。
但舊來不通詳一期。
互相不許。
願諸達識。
更細詳之。
但不乖律。
不必強制也。
有引楞嚴雲。
不得服東方絲絹帛。
此等與上律抄引涅槃經意同。
是大乘通制内外之衣。
凡修行者。
皆不許用。
非如律制。
專在三衣也。
不可以通證局。
況今有内着绫羅。
而外裕布衣者。
非唯未審律文。
抑亦不曉經說。
四中。
自己受用者。
以畜一缽自受用故。
言常自持者。
毗尼母雲。
各自作缽絡盛缽自持之。
五分雲。
護缽如眼睛。
宜着好處安置。
四分雲。
若手執難持。
作囊盛系口。
帶絡肩上。
挾缽腋下。
缽口向外。
善見雲。
瓦缽袋串左肩。
唯乞食擎掌中。
所以自持者。
因與淨人缽行乞。
外道投藥缽中。
比丘死故。
制自持也。
言應器者。
中阿含曰。
缽者或名應器。
以應體色量。
故名應器。
言體者。
四分雲。
大要有二。
泥缽鐵缽也(由四分雲。
缽有六。
謂鐵缽。
蘇摩國缽。
烏伽羅國缽。
憂伽逾國缽。
黑缽。
赤缽。
上但言諸國所出。
大要不離泥鐵也。
以木缽外道。
石缽唯佛。
雜寶器在家。
比丘異此。
唯瓦鐵缽)。
二色者。
四分雲。
應熏作黑色赤色。
僧祇雲。
熏缽作孔雀咽色者。
鴿色者如法(鐵缽五熏可用瓦缽二熏即用)。
三量者。
四分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