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教經論記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意爾。
五不虛受用功德成就。
受為除惱。
豈假多食。
損道業耶。
故非虛然受爾。
此亦通二。
一段食除饑渴。
為療形苦。
以成道業故。
二不起貪等思業。
滅除煩惱。
出耀經引僧迦羅刹雲。
猶如多捕衆鳥。
藏在大器。
随時(瞻視)養食(以時)。
毛尾既長。
随時剪落。
選其肥者。
日用供廚。
中有一鳥。
内自思惟。
若我多食。
肥則緻死。
若饑不食。
複緻喪身。
宜自料量少食。
貪損膚衣毛悅澤。
當從籠出。
如其所念。
即便少食。
衣毛悅澤。
使從其便。
彼修行人。
亦複如是。
内自較計。
如我多食。
便自瞢瞢。
不得修道。
不獲思惟善法。
惡法滋甚。
皆由多食。
不至獲佛。
契經說。
有五苦患。
一大便數。
二小便數。
三饒睡眠。
四身重不堪修道。
五多患食不消化。
六知時功德成就。
多求則不知時故。
壞善心也。
心數法多者。
謂若多食。
則舉心多求。
故少食三昧。
不得現前。
唯知時而求此功德。
能成就少食三昧也。
然論文顯少食三昧。
而約心心數法食明者。
驗知住法謂。
少食三昧。
脫在多段食下。
足見非也。
言方便時計較者。
即經籌量牛力所堪多少故。
喻中計挍牛力多少堪任故。
法中思惟合受幾許飲食爾。
即知之方法便宜也。
言成就法相應者。
即經不令過分以竭其力也。
不過牛力之分。
随力而用之。
則牛力不竭。
即知成就時也。
故言相應。
言示不多食過者。
喻中即不用牛力。
過分法中。
即不多食過分。
由此故名少食。
上六功德中。
初名受食如藥。
五即受以除惱。
六即不多求故。
成少食三昧。
二明平等觀心。
三則觀成理現。
四以喻合之。
共顯第一義心。
成就無食三昧也。
三懈怠睡眠苦對治二。
已說下。
初結前标後。
前治多食。
是能起。
此治怠睡。
是所起。
故次來也。
二依标解釋二。
初舉經。
二論釋二。
論曰下。
初示能治。
不倦。
即下精進。
思惟。
即下思惟觀察。
二皆治懈怠睡眠故。
二明所治二。
論是中下。
初怠睡共說以明意。
初徴有二意。
初問雲。
怠睡二法。
身心不同。
何以共說耶。
二問雲。
怠睡二法。
各别有體。
何故共說。
然怠以懈怠為性。
睡眠以昧略為性。
既身(心二)體不同。
應各别為障法。
故今徴起也。
示現下有二釋。
前徴意。
初身心相假故。
謂心怠故身悶重。
身重悶故心怠。
故雲此二相順。
謂互相順故。
成一苦。
二由五蓋中。
此二共說故。
今亦共說為障。
故俱舍雲。
佛說五蓋。
一欲貪蓋。
二瞋恚。
三惛眠蓋。
四掉悔蓋。
五疑蓋。
釋中雲。
何故睡眠懈怠二。
各有體合立一耶。
食治用同。
故合立一。
食謂所食。
亦名資糧。
治謂能治。
亦名非食。
用謂事用。
亦名功能。
由此惛眠雖二。
食非食同。
何等名惛眠蓋食。
謂五種法。
一??瞢。
二不樂。
三頻申。
四食不平性。
五心昧劣性。
何等名此蓋非食。
謂光明想也。
是二種事用亦同。
謂俱能令心性沉(上皆論文)。
評曰。
既五蓋中。
以惛眠。
共為一蓋故。
今雲五種定障中共說故。
而言定障者。
論又雲。
色無色界。
無有不善。
然此五種不善故。
唯在欲界。
據此五蓋唯在欲界。
正障上二界定也。
此約五蓋故。
眠怠義類不别。
若小乘法相出體。
則眠怠有殊。
而住法宣演。
皆列第四蓋。
雲睡眠蓋。
乃雲由眠睡中。
無别懈怠。
故知共說。
若如上引釋。
定見其謬解也。
二以睡含怠以釋文二。
論于中。
初約緣标揀。
以羅漢有餘身。
在欲界者。
由心淨故。
雖不從心惛睡。
然亦從食從時。
而起睡故。
以彼下釋所以。
有二。
一見思皆斷故。
不從心起睡。
二無所蓋。
即無染心也。
然惛眠蓋。
唯在欲界。
尚不為上界見思所染。
況下界煩惱。
而能蓋耶。
故無所蓋。
反顯欲界衆生有所蓋。
故從心起睡。
皆具三也。
二依标對治二。
論是三下。
初合治前二。
若從心起睡。
而修行有觀慧者。
即能折伏。
若因食時起者。
雖羅漢有所不免故。
非精進不能抑挫之。
故分前二唯精進治也。
初二句。
釋經晝則下至消息。
言無始未斷者。
即睡蓋也。
故宜精進爾。
經中善法即禅定等。
以欲界習禅等。
若時節至。
恐起睡思。
故以誦經而為消息。
息即氣息。
乃睡息也。
故以誦經而消遣之。
複示下。
即經無以睡眠等。
以二乘現身上得果。
今引彼故。
雲無令一生空過。
當有所得果證也。
住法謂。
聖道之言教在二乘。
論通佛道。
豈論約大乘佛道。
同小乘一生而得耶。
又經豈定在二乘耶。
不知大乘方便引接下機故爾。
此亦經論雙迷。
二别治後一二。
論自餘下。
初總示。
以下經文。
明觀智等。
皆治從心起睡。
但前雲勤修善法。
亦含觀慧。
下明觀智。
非不用勤。
大分而料。
故分二治。
二别釋二。
初是中下。
初标。
二釋二。
初思惟觀察對治。
二。
一者下。
初觀五陰無常。
先觀五陰生滅敗壞。
經雲無常之火。
即觀諸生滅也。
燒諸世間。
即壞陰也。
智論世間有三。
一五陰世間。
二衆生世間。
三國土世間。
今當第一。
以五陰不一。
故雲諸。
而言世間者有二義。
一隐覆義。
隐覆勝義故。
二可破壞義。
三世所遷故。
間者堕在虛僞中故。
世即是間。
故名世間。
今通上二義。
而皆觀破也。
複示下。
既念無常。
早宜求度。
不令縱心起睡眠也。
意謂。
若不念無常。
從心起睡。
則禅智不得現前。
常在下界。
不能自度三界也。
複次下。
三觀陰等常害。
陰界入者。
亦雲處。
俱舍頌雲。
聚生門種族。
是陰界處義(此頌義别)。
愚根樂三故。
說蘊界處三(此頌立三所以。
義如常說)。
以諸經論。
多以賊喻根識等。
能害财命。
此三科法皆色心。
煩惱如賊。
能害法财慧命。
過于怨家。
故以勿睡而覺寤也。
論正覺。
即經驚寤。
二淨戒對治三。
初明淨戒三。
論二者下。
初揀顯諸記。
皆雲定共戒也。
揀前别解脫戒爾。
清涼雲。
揀異定道。
故雲别解脫。
今卻以定共揀前(馬鳴清涼。
雖左右。
而義同也)。
前科治心起睡。
但令觀陰等。
折伏睡蓋。
故經雲勿睡安可睡眠。
此名禅定相應心戒。
正令。
斷下界睡蓋。
得上界禅定。
相應離欲安穩故。
此下經謂摒除既出。
則前以觀伏惑。
此以戒斷惑。
既是淨心戒。
故不同尋常謂戒如捉賊。
定如縛賊。
慧如殺賊。
此約别解脫戒說爾故。
今淨心戒。
正斷睡蓋也。
六種下正釋。
六種境界心等者。
住法雲。
六識妄心随塵起滅。
結成妄識。
名境界心。
積習膠固潛伏淨心。
故雲安住。
此亦無根之談。
何者。
經雲煩惱毒蛇睡在汝心。
即六種煩惱。
應是貪嗔等。
貪等是心所。
而雲六識。
乃是心王義。
不與經順。
又雲潛伏淨心。
論約能治。
即持戒鈎。
此能治中。
豈容睡蛇潛伏而住耶。
若謂心本無淨。
煩惱故染者。
轉不相應。
以本淨心。
約性淨說。
今雲淨心。
約戒能淨令心清淨。
故名淨心戒。
正約摒蛇令心室淨故。
豈論約本淨說耶。
何疏謬至此。
今作四解。
一若亦作六識心解者。
貪等則六識相應心所。
約所目王。
故雲六識心。
此托境起心。
名境界心。
言安住自心者。
即賴耶識。
以含藏雜染種子故。
此六識相應煩惱種。
安住賴耶。
如睡蛇在心也。
二直作六種根本煩惱解。
即貪嗔癡慢疑惡見也。
此六通喻毒蛇。
于違順等境起故。
名境界心。
此心所與心王相應而住。
名安住自心也。
三作欲界六種俱生煩惱解。
即貪嗔癡慢身見邊見也。
此六雖名俱生。
亦托境起。
名境界心。
與心同事。
即安住自心。
謂與妄心俱故。
故名俱生。
正安住義。
此通種現。
四作欲界六種俱生随眠解。
即俱生種子也。
正同今睡在汝心。
眠伏不起故。
然上四解。
皆是所治。
以淨心戒治之也。
能治經文可知。
然據論。
特雲六種境界心。
必經論自有出處。
上雖四解與義相應。
苟諸達識見有所出。
異明示之。
度幾理量有歸也。
三顯益二。
論複示下。
初順明。
睡蛇出則遠離下界諸煩惱纏。
此離過也。
安眠則安穩得樂。
此成益也。
次說下。
二反顯。
下地欲界有睡蓋故。
如蛇未出而眠。
雖似安穩。
而蛇未出。
實非安穩。
此無慚恥故爾。
反顯出則成安穩相也。
又示下。
二治法勝能。
自地清淨等。
即慚服于諸莊嚴最為第一也。
他地無過。
即經慚鈎制人非法也。
若諸經論。
慚愧相别。
而羞恥通二。
今論即以慚恥。
通于愧義。
故釋自地莊嚴。
他地無過。
通約慚義爾。
别則自約慚。
他約愧也。
故涅槃雲。
慚者自不作惡。
愧者不教他作。
慚者内自羞恥。
愧者發露向人。
瑜伽四十四亦雲。
内生羞恥為慚。
外生羞恥為愧。
成唯識第六雲。
慚者依自法力。
崇重賢善為性。
對治無慚。
止息惡行為業。
愧者依世間力。
輕拒暴惡為性。
對治無愧。
止息惡行為業。
此上所引。
皆以自他。
分慚愧别也。
羞恥通二。
今論雖存自他。
似義含慚愧。
而經但雲慚愧之服。
慚如鐵鈎。
驗知。
經中以慚攝愧也。
然自地則如服。
以淨戒之慚。
自莊嚴故。
他地則慚如鈎。
以淨戒之慚。
令他敬畏故。
良以禅定相應淨戒。
名為慚恥。
故複雲是中等也。
言勝餘戒莊嚴者。
亦揀别解脫戒。
以别解脫戒。
同名莊嚴。
而淨戒之慚。
莊嚴最勝。
故經雲最為第一。
今複揀者。
意如後釋。
而住法。
引婆沙戒如璎珞。
老少中年常服好故者。
此正所揀餘莊嚴也。
是故下。
三勸修莊嚴。
勝莊嚴者。
即慚恥也。
故六類心所中。
無慚無愧。
名大不善地法。
翻此成大善法。
故勝餘也。
常修者。
即勿得暫替也。
論示遠離等。
反勸也。
藏本雲。
損自他故。
靈芝本雲自地地字傳寫之誤。
複示有無下。
上既以慚攝愧。
此亦以愧攝慚。
故互舉爾。
涅槃雲。
無慚愧者。
不名為人。
故雲謂與獸無異也。
三修習對治滅煩惱功德二。
論已說下。
初結前标後。
前止苦果。
此滅惑集。
故次來也。
問。
何故苦言止。
惑雲滅耶。
答。
以小乘滅惑。
不滅報故。
今引接教故。
苦但雲止。
止後苦故。
若先作定業所感者。
亦不滅。
如羅漢餐沙等。
若爾何故。
業但雲對治耶。
所以然者。
由惑起業。
惑既雲滅。
業可知矣。
由業感苦。
苦既雲止。
業可知矣。
故雖不言。
影下二科。
止後業不起。
宿業滅除也。
二依标解釋二。
于中下。
初總标。
示三種障者。
即瞋恚貢高謟曲也。
示道者下。
三種對治道也。
即堪忍道無尊勝心直心也。
又以三段經文。
皆雲入道。
此三障皆妨聖道故。
三種對治。
皆示道也(初雲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次雲何況出家入道之人。
後雲入道之人則無是處。
初雲則自妨道。
後雲與道相違等)。
所言道者。
雜集論雲。
由此聖道。
是諸聖者證真如路。
是故名道。
二别釋三。
初治瞋恚障二。
初舉經。
二論釋二。
初總示二。
論曰下。
初所治障。
此即六根本中一數。
獨舉此者。
大疏雲。
若據煩惱自他。
障菩薩道。
瞋恚最重。
餘悉名輕。
華嚴雲。
一念嗔心起。
百萬障門開故。
今障菩薩自他二利堪忍道故。
唯治此也。
示現下能治道。
上既标示道。
今示堪忍道也。
即經縱恚則自妨道。
不忍則不名入道。
受欲則不稱出家行道。
故總示忍智為道。
不忍非道也。
二别釋四。
初示行安苦道二。
初别釋行相二。
初三業清淨三。
論修行下。
初身行清淨。
堪忍地者。
據無著般若論。
于十八住中。
即第十三忍苦住。
當信行地。
即三賢位也。
以住此位中。
方堪忍種種苦惱故。
而經但雲支解攝心無嗔。
何故言種種耶。
故次雲無輕重對故。
以重害對至。
尚能堪忍。
輕者不言可知矣。
以未至三賢。
但能忍輕對爾。
今舉重況輕。
明輕重皆忍。
住法雲。
通命末世凡夫。
亦得住堪忍地。
古人雖依教相。
分辨地位。
然經言支解。
是舉深況淺。
論雲忍地。
是引聖勵凡。
且臆說為正。
教證為非。
何妄至此耶。
言此示幻化法身成就者。
釋能忍所以。
此菩薩由觀幻化法。
得成就故。
以幻化法為身。
故名幻化法身。
所以能忍地(住法以幻化名緣生。
以法身為清淨平等。
尤覺穿鑿)。
又複下。
二口行清淨可知。
複說下。
三意行清淨。
若縱恚心。
此障二利。
經則自妨道。
則自利道障也。
其所妨之道。
同下不名入道之智慧自體。
又下亦雲善法者。
自利智慧相故。
謂既縱恚心。
乃妨道智也。
經失功德利。
利他功德障也。
複雲顯示功德(利他)智慧(自利)二種心行淨故。
釋經反顯二種心行淨也。
如羼提仙被割不嗔。
自既入道。
亦令歌利王。
生善發心。
得功德利也。
較量下。
二較量勝相。
以前持戒。
淨治邪業。
并三昧樂。
治
五不虛受用功德成就。
受為除惱。
豈假多食。
損道業耶。
故非虛然受爾。
此亦通二。
一段食除饑渴。
為療形苦。
以成道業故。
二不起貪等思業。
滅除煩惱。
出耀經引僧迦羅刹雲。
猶如多捕衆鳥。
藏在大器。
随時(瞻視)養食(以時)。
毛尾既長。
随時剪落。
選其肥者。
日用供廚。
中有一鳥。
内自思惟。
若我多食。
肥則緻死。
若饑不食。
複緻喪身。
宜自料量少食。
貪損膚衣毛悅澤。
當從籠出。
如其所念。
即便少食。
衣毛悅澤。
使從其便。
彼修行人。
亦複如是。
内自較計。
如我多食。
便自瞢瞢。
不得修道。
不獲思惟善法。
惡法滋甚。
皆由多食。
不至獲佛。
契經說。
有五苦患。
一大便數。
二小便數。
三饒睡眠。
四身重不堪修道。
五多患食不消化。
六知時功德成就。
多求則不知時故。
壞善心也。
心數法多者。
謂若多食。
則舉心多求。
故少食三昧。
不得現前。
唯知時而求此功德。
能成就少食三昧也。
然論文顯少食三昧。
而約心心數法食明者。
驗知住法謂。
少食三昧。
脫在多段食下。
足見非也。
言方便時計較者。
即經籌量牛力所堪多少故。
喻中計挍牛力多少堪任故。
法中思惟合受幾許飲食爾。
即知之方法便宜也。
言成就法相應者。
即經不令過分以竭其力也。
不過牛力之分。
随力而用之。
則牛力不竭。
即知成就時也。
故言相應。
言示不多食過者。
喻中即不用牛力。
過分法中。
即不多食過分。
由此故名少食。
上六功德中。
初名受食如藥。
五即受以除惱。
六即不多求故。
成少食三昧。
二明平等觀心。
三則觀成理現。
四以喻合之。
共顯第一義心。
成就無食三昧也。
三懈怠睡眠苦對治二。
已說下。
初結前标後。
前治多食。
是能起。
此治怠睡。
是所起。
故次來也。
二依标解釋二。
初舉經。
二論釋二。
論曰下。
初示能治。
不倦。
即下精進。
思惟。
即下思惟觀察。
二皆治懈怠睡眠故。
二明所治二。
論是中下。
初怠睡共說以明意。
初徴有二意。
初問雲。
怠睡二法。
身心不同。
何以共說耶。
二問雲。
怠睡二法。
各别有體。
何故共說。
然怠以懈怠為性。
睡眠以昧略為性。
既身(心二)體不同。
應各别為障法。
故今徴起也。
示現下有二釋。
前徴意。
初身心相假故。
謂心怠故身悶重。
身重悶故心怠。
故雲此二相順。
謂互相順故。
成一苦。
二由五蓋中。
此二共說故。
今亦共說為障。
故俱舍雲。
佛說五蓋。
一欲貪蓋。
二瞋恚。
三惛眠蓋。
四掉悔蓋。
五疑蓋。
釋中雲。
何故睡眠懈怠二。
各有體合立一耶。
食治用同。
故合立一。
食謂所食。
亦名資糧。
治謂能治。
亦名非食。
用謂事用。
亦名功能。
由此惛眠雖二。
食非食同。
何等名惛眠蓋食。
謂五種法。
一??瞢。
二不樂。
三頻申。
四食不平性。
五心昧劣性。
何等名此蓋非食。
謂光明想也。
是二種事用亦同。
謂俱能令心性沉(上皆論文)。
評曰。
既五蓋中。
以惛眠。
共為一蓋故。
今雲五種定障中共說故。
而言定障者。
論又雲。
色無色界。
無有不善。
然此五種不善故。
唯在欲界。
據此五蓋唯在欲界。
正障上二界定也。
此約五蓋故。
眠怠義類不别。
若小乘法相出體。
則眠怠有殊。
而住法宣演。
皆列第四蓋。
雲睡眠蓋。
乃雲由眠睡中。
無别懈怠。
故知共說。
若如上引釋。
定見其謬解也。
二以睡含怠以釋文二。
論于中。
初約緣标揀。
以羅漢有餘身。
在欲界者。
由心淨故。
雖不從心惛睡。
然亦從食從時。
而起睡故。
以彼下釋所以。
有二。
一見思皆斷故。
不從心起睡。
二無所蓋。
即無染心也。
然惛眠蓋。
唯在欲界。
尚不為上界見思所染。
況下界煩惱。
而能蓋耶。
故無所蓋。
反顯欲界衆生有所蓋。
故從心起睡。
皆具三也。
二依标對治二。
論是三下。
初合治前二。
若從心起睡。
而修行有觀慧者。
即能折伏。
若因食時起者。
雖羅漢有所不免故。
非精進不能抑挫之。
故分前二唯精進治也。
初二句。
釋經晝則下至消息。
言無始未斷者。
即睡蓋也。
故宜精進爾。
經中善法即禅定等。
以欲界習禅等。
若時節至。
恐起睡思。
故以誦經而為消息。
息即氣息。
乃睡息也。
故以誦經而消遣之。
複示下。
即經無以睡眠等。
以二乘現身上得果。
今引彼故。
雲無令一生空過。
當有所得果證也。
住法謂。
聖道之言教在二乘。
論通佛道。
豈論約大乘佛道。
同小乘一生而得耶。
又經豈定在二乘耶。
不知大乘方便引接下機故爾。
此亦經論雙迷。
二别治後一二。
論自餘下。
初總示。
以下經文。
明觀智等。
皆治從心起睡。
但前雲勤修善法。
亦含觀慧。
下明觀智。
非不用勤。
大分而料。
故分二治。
二别釋二。
初是中下。
初标。
二釋二。
初思惟觀察對治。
二。
一者下。
初觀五陰無常。
先觀五陰生滅敗壞。
經雲無常之火。
即觀諸生滅也。
燒諸世間。
即壞陰也。
智論世間有三。
一五陰世間。
二衆生世間。
三國土世間。
今當第一。
以五陰不一。
故雲諸。
而言世間者有二義。
一隐覆義。
隐覆勝義故。
二可破壞義。
三世所遷故。
間者堕在虛僞中故。
世即是間。
故名世間。
今通上二義。
而皆觀破也。
複示下。
既念無常。
早宜求度。
不令縱心起睡眠也。
意謂。
若不念無常。
從心起睡。
則禅智不得現前。
常在下界。
不能自度三界也。
複次下。
三觀陰等常害。
陰界入者。
亦雲處。
俱舍頌雲。
聚生門種族。
是陰界處義(此頌義别)。
愚根樂三故。
說蘊界處三(此頌立三所以。
義如常說)。
以諸經論。
多以賊喻根識等。
能害财命。
此三科法皆色心。
煩惱如賊。
能害法财慧命。
過于怨家。
故以勿睡而覺寤也。
論正覺。
即經驚寤。
二淨戒對治三。
初明淨戒三。
論二者下。
初揀顯諸記。
皆雲定共戒也。
揀前别解脫戒爾。
清涼雲。
揀異定道。
故雲别解脫。
今卻以定共揀前(馬鳴清涼。
雖左右。
而義同也)。
前科治心起睡。
但令觀陰等。
折伏睡蓋。
故經雲勿睡安可睡眠。
此名禅定相應心戒。
正令。
斷下界睡蓋。
得上界禅定。
相應離欲安穩故。
此下經謂摒除既出。
則前以觀伏惑。
此以戒斷惑。
既是淨心戒。
故不同尋常謂戒如捉賊。
定如縛賊。
慧如殺賊。
此約别解脫戒說爾故。
今淨心戒。
正斷睡蓋也。
六種下正釋。
六種境界心等者。
住法雲。
六識妄心随塵起滅。
結成妄識。
名境界心。
積習膠固潛伏淨心。
故雲安住。
此亦無根之談。
何者。
經雲煩惱毒蛇睡在汝心。
即六種煩惱。
應是貪嗔等。
貪等是心所。
而雲六識。
乃是心王義。
不與經順。
又雲潛伏淨心。
論約能治。
即持戒鈎。
此能治中。
豈容睡蛇潛伏而住耶。
若謂心本無淨。
煩惱故染者。
轉不相應。
以本淨心。
約性淨說。
今雲淨心。
約戒能淨令心清淨。
故名淨心戒。
正約摒蛇令心室淨故。
豈論約本淨說耶。
何疏謬至此。
今作四解。
一若亦作六識心解者。
貪等則六識相應心所。
約所目王。
故雲六識心。
此托境起心。
名境界心。
言安住自心者。
即賴耶識。
以含藏雜染種子故。
此六識相應煩惱種。
安住賴耶。
如睡蛇在心也。
二直作六種根本煩惱解。
即貪嗔癡慢疑惡見也。
此六通喻毒蛇。
于違順等境起故。
名境界心。
此心所與心王相應而住。
名安住自心也。
三作欲界六種俱生煩惱解。
即貪嗔癡慢身見邊見也。
此六雖名俱生。
亦托境起。
名境界心。
與心同事。
即安住自心。
謂與妄心俱故。
故名俱生。
正安住義。
此通種現。
四作欲界六種俱生随眠解。
即俱生種子也。
正同今睡在汝心。
眠伏不起故。
然上四解。
皆是所治。
以淨心戒治之也。
能治經文可知。
然據論。
特雲六種境界心。
必經論自有出處。
上雖四解與義相應。
苟諸達識見有所出。
異明示之。
度幾理量有歸也。
三顯益二。
論複示下。
初順明。
睡蛇出則遠離下界諸煩惱纏。
此離過也。
安眠則安穩得樂。
此成益也。
次說下。
二反顯。
下地欲界有睡蓋故。
如蛇未出而眠。
雖似安穩。
而蛇未出。
實非安穩。
此無慚恥故爾。
反顯出則成安穩相也。
又示下。
二治法勝能。
自地清淨等。
即慚服于諸莊嚴最為第一也。
他地無過。
即經慚鈎制人非法也。
若諸經論。
慚愧相别。
而羞恥通二。
今論即以慚恥。
通于愧義。
故釋自地莊嚴。
他地無過。
通約慚義爾。
别則自約慚。
他約愧也。
故涅槃雲。
慚者自不作惡。
愧者不教他作。
慚者内自羞恥。
愧者發露向人。
瑜伽四十四亦雲。
内生羞恥為慚。
外生羞恥為愧。
成唯識第六雲。
慚者依自法力。
崇重賢善為性。
對治無慚。
止息惡行為業。
愧者依世間力。
輕拒暴惡為性。
對治無愧。
止息惡行為業。
此上所引。
皆以自他。
分慚愧别也。
羞恥通二。
今論雖存自他。
似義含慚愧。
而經但雲慚愧之服。
慚如鐵鈎。
驗知。
經中以慚攝愧也。
然自地則如服。
以淨戒之慚。
自莊嚴故。
他地則慚如鈎。
以淨戒之慚。
令他敬畏故。
良以禅定相應淨戒。
名為慚恥。
故複雲是中等也。
言勝餘戒莊嚴者。
亦揀别解脫戒。
以别解脫戒。
同名莊嚴。
而淨戒之慚。
莊嚴最勝。
故經雲最為第一。
今複揀者。
意如後釋。
而住法。
引婆沙戒如璎珞。
老少中年常服好故者。
此正所揀餘莊嚴也。
是故下。
三勸修莊嚴。
勝莊嚴者。
即慚恥也。
故六類心所中。
無慚無愧。
名大不善地法。
翻此成大善法。
故勝餘也。
常修者。
即勿得暫替也。
論示遠離等。
反勸也。
藏本雲。
損自他故。
靈芝本雲自地地字傳寫之誤。
複示有無下。
上既以慚攝愧。
此亦以愧攝慚。
故互舉爾。
涅槃雲。
無慚愧者。
不名為人。
故雲謂與獸無異也。
三修習對治滅煩惱功德二。
論已說下。
初結前标後。
前止苦果。
此滅惑集。
故次來也。
問。
何故苦言止。
惑雲滅耶。
答。
以小乘滅惑。
不滅報故。
今引接教故。
苦但雲止。
止後苦故。
若先作定業所感者。
亦不滅。
如羅漢餐沙等。
若爾何故。
業但雲對治耶。
所以然者。
由惑起業。
惑既雲滅。
業可知矣。
由業感苦。
苦既雲止。
業可知矣。
故雖不言。
影下二科。
止後業不起。
宿業滅除也。
二依标解釋二。
于中下。
初總标。
示三種障者。
即瞋恚貢高謟曲也。
示道者下。
三種對治道也。
即堪忍道無尊勝心直心也。
又以三段經文。
皆雲入道。
此三障皆妨聖道故。
三種對治。
皆示道也(初雲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次雲何況出家入道之人。
後雲入道之人則無是處。
初雲則自妨道。
後雲與道相違等)。
所言道者。
雜集論雲。
由此聖道。
是諸聖者證真如路。
是故名道。
二别釋三。
初治瞋恚障二。
初舉經。
二論釋二。
初總示二。
論曰下。
初所治障。
此即六根本中一數。
獨舉此者。
大疏雲。
若據煩惱自他。
障菩薩道。
瞋恚最重。
餘悉名輕。
華嚴雲。
一念嗔心起。
百萬障門開故。
今障菩薩自他二利堪忍道故。
唯治此也。
示現下能治道。
上既标示道。
今示堪忍道也。
即經縱恚則自妨道。
不忍則不名入道。
受欲則不稱出家行道。
故總示忍智為道。
不忍非道也。
二别釋四。
初示行安苦道二。
初别釋行相二。
初三業清淨三。
論修行下。
初身行清淨。
堪忍地者。
據無著般若論。
于十八住中。
即第十三忍苦住。
當信行地。
即三賢位也。
以住此位中。
方堪忍種種苦惱故。
而經但雲支解攝心無嗔。
何故言種種耶。
故次雲無輕重對故。
以重害對至。
尚能堪忍。
輕者不言可知矣。
以未至三賢。
但能忍輕對爾。
今舉重況輕。
明輕重皆忍。
住法雲。
通命末世凡夫。
亦得住堪忍地。
古人雖依教相。
分辨地位。
然經言支解。
是舉深況淺。
論雲忍地。
是引聖勵凡。
且臆說為正。
教證為非。
何妄至此耶。
言此示幻化法身成就者。
釋能忍所以。
此菩薩由觀幻化法。
得成就故。
以幻化法為身。
故名幻化法身。
所以能忍地(住法以幻化名緣生。
以法身為清淨平等。
尤覺穿鑿)。
又複下。
二口行清淨可知。
複說下。
三意行清淨。
若縱恚心。
此障二利。
經則自妨道。
則自利道障也。
其所妨之道。
同下不名入道之智慧自體。
又下亦雲善法者。
自利智慧相故。
謂既縱恚心。
乃妨道智也。
經失功德利。
利他功德障也。
複雲顯示功德(利他)智慧(自利)二種心行淨故。
釋經反顯二種心行淨也。
如羼提仙被割不嗔。
自既入道。
亦令歌利王。
生善發心。
得功德利也。
較量下。
二較量勝相。
以前持戒。
淨治邪業。
并三昧樂。
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