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自考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
唯攝自受用身故。
自性下。
出鏡智不攝法身之所以。
問。
前雲自性身中具無邊際真常功德。
豈非法身中有智。
何謂鏡智不攝法身。
釋雲。
自性身中雖有功德。
而無為故。
非色心故。
是故不攝。
四智品中真實功德(至)種種身相攝變化身。
四智下。
明智攝後二身。
謂通以四智。
及鏡智所起色身。
攝自受用。
平等攝他受用。
成事攝變化。
說圓鏡智是受用佛(至)實有色心皆受用攝。
說圓下。
引證。
初句引證鏡智是自受用。
次句引證平等是他受用。
雖轉下。
通妨。
伏問曰。
此言轉藏識成鏡智。
亦得自受用。
何故前雲轉第八顯法身。
不言得自受用者。
何也。
釋雲。
此雖言轉藏識亦得受用。
前文但言轉藏識顯法身。
不說得受用者。
是文略耳。
應知轉藏識有二義。
一者轉去藏識中二障種子顯法身。
二者轉染藏識成鏡智得受用。
前文但說顯法身于轉染成淨得受用一義略不說之。
又說下。
以理推之鏡智唯應攝受用。
不攝法身。
先舉法身中無生無滅等相為例。
鏡智反此。
若非受用。
攝屬何身。
又受下。
通明自受用攝四智。
有為實德。
即四智也。
故四下。
結。
又他受用及變化身(至)故此二智自受用攝。
又他下。
斥初家三身皆有實智。
初文直斥二身非智為體。
雖說下。
通論意。
問。
聖說化身智殊勝攝。
今何言非智。
釋雲。
論中雖說智殊勝攝化身者。
似智顯現故。
或依智起故。
假說智名。
體實非智。
又問。
聖說二身即是二智所現。
今何言體非實智。
但說下釋義如文。
故此下一句。
結。
二智既非二身。
故知即是自受用攝。
應知自性身。
如鏡面。
自受用身。
如鏡光。
他受用及變化身。
如所現像。
光與面不一不異。
無面不顯光。
無光不顯面。
此喻智理相冥。
不二而二。
二而不二。
不可施設離異。
後二身如所現像。
像雖依面光而現。
雖離面光無像可得。
不妨像終非面光。
不可施設令同。
故此二身。
但可雲智所現。
非以智為體也。
然變化身及他受用(至)無根等用故不說有。
然變下。
通妨。
問曰。
若後二身非智為體。
如土木偶。
何能說法化利有情耶。
釋此如文。
無上下。
又問。
身等有質。
可能化現。
心等無形。
豈能化現。
釋此如文。
若不下。
反顯能現。
若謂如來不能現無形質心心所法者。
如來久已斷貪嗔等雲何又能示現有三毒。
聲聞旁生知如來心者。
此是化現心。
而非實心。
如來實心。
等覺菩薩如稻麻竹葦。
尚不知故。
如佛一時深擯衆僧。
還念欲取。
梵王悉知。
又于一時念欲為王如法化世。
魔王即知。
而來勸請。
如佛将泥洹時。
阿那律陀知佛次第所入諸禅三昧。
由此下。
引證随類化身皆令有心。
涅槃經說。
人天百萬設最後供。
唯純陀供是佛親受。
餘悉化佛。
皆似有心。
令彼人天各各自謂佛受我供。
成所作智化作三業。
意即心也。
又依他實心為質變相分心現故。
雖說下。
伏問曰。
聖說變化之者。
無有根心。
今何言能變根心等。
釋雲。
化人無根心者。
約餘二乘外道等所化說也。
又聖說無根心者。
約根無生識用。
心等無實染善用。
故不說有。
非不化現也。
如是三身雖皆具足(至)利樂他用化相功德。
如是下。
三明三身德别。
初句總标三身德異。
謂自下。
别釋。
自性身。
唯有常樂我淨。
離諸雜染。
即淨義。
衆善所依。
即我義。
無為功德。
即常義。
無色心等。
即樂義。
自受用身。
具妙色心等。
真實功德。
即四智。
後二身。
具似色心等者。
似智顯現。
不以智為體故。
又自性身正自利攝(至)唯屬利他為他現故。
又自下。
四明自他利殊。
自性身為增上緣者。
謂真如遍在一切衆生身中以為内熏。
故兼利他。
自受用身唯自利者。
智冥理故。
後二身唯利他者。
應機現故。
又自性身依法性土(至)譬如虛空遍一切處。
又自下。
五明所依土。
初句标自性身依法性土。
雖此下。
釋。
問曰。
身即法界。
土即常寂光。
其體不二。
何分身土。
釋雲。
雖無差别。
不分而分。
佛是相義。
二身自體故。
四智功德所依故。
衆德聚集故。
法是性義。
能持自性故。
功德自性故。
諸法自性故。
随事無邊者。
以變化等三身三土事既無邊。
與之為性。
豈有邊耶。
立量雲。
法性身土是有法。
其量無邊宗。
俱非色攝故因。
喻如虛空。
自受用身還依自土(至)亦可說言遍一切處。
自受下。
初句标。
自土。
即無漏色蘊。
情為能依。
屬報身。
器為所依。
屬報土。
此實報土。
謂圓下。
釋。
謂無垢識由昔所熏自利無漏淨土種子成熟。
從初成佛變為純淨佛土。
周圓無際。
如淨下。
例身根相好。
如淨土量。
一一無邊。
根根塵塵遍周沙界。
功德下。
釋妨問曰。
自受用身體即智慧。
非是色法。
如何可約形量而言周圓無量耶。
釋雲。
智慧雖不可說形量。
而依所證理及所依身。
亦可言偏一切。
他受用身亦依自土(至)能依身量亦無定限。
他受下。
初句标。
自土。
謂實報莊嚴土。
然唯淨土。
謂平下。
釋。
謂平等智由利他無漏淨土種子成熟。
随十地菩薩所宜。
變為淨土。
大小勝劣前後改轉者。
地地相望。
傳傳勝劣不同故。
能依下。
以土例身亦無定限。
一月不降。
百水不升。
而随河長短。
任器方圓。
無前無後。
一時普現。
此是不思議。
妙應也。
若變化身依變化土(至)能依身量亦無定限。
若變下。
初句标。
變化土。
謂方便同居二土。
謂成下。
釋。
謂成事智。
由利他無漏淨穢佛土種子成熟。
随未登地有情所宜。
化為佛土。
大凡小聖機器不同。
各随業力。
所見亦異。
淨穢小大前後改轉者。
攝折不同。
故有淨穢。
随機勝劣。
故有小大。
無漏言穢者。
示機見穢。
佛唯無漏。
如經雲。
大火所燒時。
我此土安隐。
即此意也。
能依下。
以土例身。
亦無定限。
後二身應三土。
皆雲前後改轉者。
橫論四教。
豎則三土。
同居四教。
方便二教。
實報一圓。
赴機有異故。
大略而分。
頓部根利。
漸教根鈍。
若委論者。
頓中别鈍圓利。
漸中圓利三鈍。
亦可四教傳傳論利鈍。
所說之法随機興廢。
若機若應。
節節改轉。
不可文備。
宜準教思。
自性身土一切如來(至)一佛能益一切生故。
自性下。
六身土合明。
自性身土。
體即真如。
自他身土皆無差别。
自受用身土。
雖諸佛各變。
如衆燈之明。
彼此不相障礙。
餘二身土。
随所化有情有共不共。
所化共者。
言佛各變者。
清涼釋雲。
如今釋迦化身。
若一類衆生。
若與阿閦等諸佛皆有緣。
應受其化。
所化之者身不可分。
如一釋迦成佛度生。
諸佛同時皆化一身為釋迦。
同在菩提樹下一時成佛。
令諸衆生但謂一釋迦佛。
如多盞燈同照一物。
共發一影。
實有多光。
各發影。
而相雜故。
謂是一影。
于不共者。
言唯一佛變者。
設見十方百千化佛。
亦是一佛化諸身耳。
諸有下。
雙結。
釋成共不共義。
或多屬一。
或一屬多。
應更雲。
或多屬多。
或一屬一。
文無者略。
由共不共相故。
一切凡聖雖同一心。
而有相見不相見異。
雖同變土。
而有同受用不同受用别。
是故靈山常耀。
而睹林樹潛輝。
丈六金軀。
複見土灰衆色。
蓮華寶刹。
反謂丘垆。
莊嚴寶地。
倒言砂礫。
斯皆同共不共故也。
此諸身土若淨若穢(至)不爾應無五十二等。
此諸下。
明所變漏無漏别。
先明無漏識變。
謂上四種身土。
若淨若穢。
約佛無漏識上所變現者。
同乎能變。
但純無漏。
純善下三句。
釋成。
問曰。
若能變是無漏。
所變亦無漏者。
例應能變是識。
所變亦應是識。
則不應有蘊等之别。
釋雲。
所變蘊等。
與能變識不必皆同。
蘊等三法因緣雜引生故。
次明有漏識變。
此諸身土。
若淨若穢。
約一切有情有漏識上所變現者。
同乎能變。
俱是有漏。
純從下三句。
釋成。
善等下。
又問。
若所變同能變者。
則能變識性是無記。
所變亦應屬無記。
不應有三性差别。
釋雲。
善等三性。
與能變識相。
不必皆同。
三性因緣雜引生故。
蘊等下。
問。
能變是識。
所變亦應同識。
不應有蘊等之别。
釋雲。
所變能變不必皆同。
三法因緣雜引生故。
不爾者。
若所變須同識者。
應無五蘊。
十二處。
十八界。
三科差别。
然相分等依識變現(至)許識内境俱實有故。
然相下。
承上明所變四分虛實。
先初解。
相見二分依識所變。
遍計性攝。
是虛。
能變識體。
依他起攝。
是實。
不爾者。
若謂外二分亦是實。
此則識外有實法。
唯識理應不成。
或識相見等從緣生(至)不爾真如亦應非實。
或識下。
次解。
相見二分從緣生故。
俱依他起。
虛實如識者。
依勝義言。
識如幻夢。
則所變相見如識亦虛。
約世俗谛言。
依他不無。
則相見如識亦實。
若爾。
則有實境耶。
釋雲。
唯言遣心外法。
不遮内境。
若不爾者。
後得變相緣如。
此之内境。
亦應非實。
内境與識既并非虛如何但言唯識非境。
内境下。
通妨。
問曰。
境識既并非虛。
是則應雲唯識唯境。
如何但言唯識。
不言唯境。
識唯内有境亦通外(至)心與心所定相應故。
識唯下。
約三義答。
初雲識唯内有。
境通内外。
若言唯境。
恐愚者濫計心外有法。
是故但言唯識。
或諸下。
二雲愚夫執有外境。
起惑造業沉淪生死。
哀愍彼故。
遮彼外計。
令觀自心。
非謂亦無内境。
觀心有二。
一實相觀。
即于識心體其本寂。
三千宛然。
即空假中。
二唯識觀。
照于起心變造十界。
四性叵得故。
或相下。
三雲。
相見二分皆識為性。
由熏習力。
似四分生。
實唯一體。
問。
識性是俗。
真如是真。
豈非心外有法。
釋雲。
真如是識實性。
除識之外。
無别有法故。
問曰。
境唯識變。
可是一識。
然諸心所各别有體。
豈亦一識耶。
釋此如文。
上釋唯識位竟。
大章正宗意。
此論三分成立唯識(至)乃得圓滿非增減故。
已依聖教及正理分别唯識性相義 所獲功德施群生願共速登無上覺 此論下。
大章釋結施願分。
此論下。
釋義。
三分成立故。
顯理明淨故。
本頌圓滿故。
名實雙彰故。
已依下。
結文。
依憑教理故。
分别性相故。
所獲下。
回施。
回自向他故。
回事向理故。
願共下。
發願。
見聞随喜者。
藉因成果故。
成唯識論自考卷第十(終)
唯攝自受用身故。
自性下。
出鏡智不攝法身之所以。
問。
前雲自性身中具無邊際真常功德。
豈非法身中有智。
何謂鏡智不攝法身。
釋雲。
自性身中雖有功德。
而無為故。
非色心故。
是故不攝。
四智品中真實功德(至)種種身相攝變化身。
四智下。
明智攝後二身。
謂通以四智。
及鏡智所起色身。
攝自受用。
平等攝他受用。
成事攝變化。
說圓鏡智是受用佛(至)實有色心皆受用攝。
說圓下。
引證。
初句引證鏡智是自受用。
次句引證平等是他受用。
雖轉下。
通妨。
伏問曰。
此言轉藏識成鏡智。
亦得自受用。
何故前雲轉第八顯法身。
不言得自受用者。
何也。
釋雲。
此雖言轉藏識亦得受用。
前文但言轉藏識顯法身。
不說得受用者。
是文略耳。
應知轉藏識有二義。
一者轉去藏識中二障種子顯法身。
二者轉染藏識成鏡智得受用。
前文但說顯法身于轉染成淨得受用一義略不說之。
又說下。
以理推之鏡智唯應攝受用。
不攝法身。
先舉法身中無生無滅等相為例。
鏡智反此。
若非受用。
攝屬何身。
又受下。
通明自受用攝四智。
有為實德。
即四智也。
故四下。
結。
又他受用及變化身(至)故此二智自受用攝。
又他下。
斥初家三身皆有實智。
初文直斥二身非智為體。
雖說下。
通論意。
問。
聖說化身智殊勝攝。
今何言非智。
釋雲。
論中雖說智殊勝攝化身者。
似智顯現故。
或依智起故。
假說智名。
體實非智。
又問。
聖說二身即是二智所現。
今何言體非實智。
但說下釋義如文。
故此下一句。
結。
二智既非二身。
故知即是自受用攝。
應知自性身。
如鏡面。
自受用身。
如鏡光。
他受用及變化身。
如所現像。
光與面不一不異。
無面不顯光。
無光不顯面。
此喻智理相冥。
不二而二。
二而不二。
不可施設離異。
後二身如所現像。
像雖依面光而現。
雖離面光無像可得。
不妨像終非面光。
不可施設令同。
故此二身。
但可雲智所現。
非以智為體也。
然變化身及他受用(至)無根等用故不說有。
然變下。
通妨。
問曰。
若後二身非智為體。
如土木偶。
何能說法化利有情耶。
釋此如文。
無上下。
又問。
身等有質。
可能化現。
心等無形。
豈能化現。
釋此如文。
若不下。
反顯能現。
若謂如來不能現無形質心心所法者。
如來久已斷貪嗔等雲何又能示現有三毒。
聲聞旁生知如來心者。
此是化現心。
而非實心。
如來實心。
等覺菩薩如稻麻竹葦。
尚不知故。
如佛一時深擯衆僧。
還念欲取。
梵王悉知。
又于一時念欲為王如法化世。
魔王即知。
而來勸請。
如佛将泥洹時。
阿那律陀知佛次第所入諸禅三昧。
由此下。
引證随類化身皆令有心。
涅槃經說。
人天百萬設最後供。
唯純陀供是佛親受。
餘悉化佛。
皆似有心。
令彼人天各各自謂佛受我供。
成所作智化作三業。
意即心也。
又依他實心為質變相分心現故。
雖說下。
伏問曰。
聖說變化之者。
無有根心。
今何言能變根心等。
釋雲。
化人無根心者。
約餘二乘外道等所化說也。
又聖說無根心者。
約根無生識用。
心等無實染善用。
故不說有。
非不化現也。
如是三身雖皆具足(至)利樂他用化相功德。
如是下。
三明三身德别。
初句總标三身德異。
謂自下。
别釋。
自性身。
唯有常樂我淨。
離諸雜染。
即淨義。
衆善所依。
即我義。
無為功德。
即常義。
無色心等。
即樂義。
自受用身。
具妙色心等。
真實功德。
即四智。
後二身。
具似色心等者。
似智顯現。
不以智為體故。
又自性身正自利攝(至)唯屬利他為他現故。
又自下。
四明自他利殊。
自性身為增上緣者。
謂真如遍在一切衆生身中以為内熏。
故兼利他。
自受用身唯自利者。
智冥理故。
後二身唯利他者。
應機現故。
又自性身依法性土(至)譬如虛空遍一切處。
又自下。
五明所依土。
初句标自性身依法性土。
雖此下。
釋。
問曰。
身即法界。
土即常寂光。
其體不二。
何分身土。
釋雲。
雖無差别。
不分而分。
佛是相義。
二身自體故。
四智功德所依故。
衆德聚集故。
法是性義。
能持自性故。
功德自性故。
諸法自性故。
随事無邊者。
以變化等三身三土事既無邊。
與之為性。
豈有邊耶。
立量雲。
法性身土是有法。
其量無邊宗。
俱非色攝故因。
喻如虛空。
自受用身還依自土(至)亦可說言遍一切處。
自受下。
初句标。
自土。
即無漏色蘊。
情為能依。
屬報身。
器為所依。
屬報土。
此實報土。
謂圓下。
釋。
謂無垢識由昔所熏自利無漏淨土種子成熟。
從初成佛變為純淨佛土。
周圓無際。
如淨下。
例身根相好。
如淨土量。
一一無邊。
根根塵塵遍周沙界。
功德下。
釋妨問曰。
自受用身體即智慧。
非是色法。
如何可約形量而言周圓無量耶。
釋雲。
智慧雖不可說形量。
而依所證理及所依身。
亦可言偏一切。
他受用身亦依自土(至)能依身量亦無定限。
他受下。
初句标。
自土。
謂實報莊嚴土。
然唯淨土。
謂平下。
釋。
謂平等智由利他無漏淨土種子成熟。
随十地菩薩所宜。
變為淨土。
大小勝劣前後改轉者。
地地相望。
傳傳勝劣不同故。
能依下。
以土例身亦無定限。
一月不降。
百水不升。
而随河長短。
任器方圓。
無前無後。
一時普現。
此是不思議。
妙應也。
若變化身依變化土(至)能依身量亦無定限。
若變下。
初句标。
變化土。
謂方便同居二土。
謂成下。
釋。
謂成事智。
由利他無漏淨穢佛土種子成熟。
随未登地有情所宜。
化為佛土。
大凡小聖機器不同。
各随業力。
所見亦異。
淨穢小大前後改轉者。
攝折不同。
故有淨穢。
随機勝劣。
故有小大。
無漏言穢者。
示機見穢。
佛唯無漏。
如經雲。
大火所燒時。
我此土安隐。
即此意也。
能依下。
以土例身。
亦無定限。
後二身應三土。
皆雲前後改轉者。
橫論四教。
豎則三土。
同居四教。
方便二教。
實報一圓。
赴機有異故。
大略而分。
頓部根利。
漸教根鈍。
若委論者。
頓中别鈍圓利。
漸中圓利三鈍。
亦可四教傳傳論利鈍。
所說之法随機興廢。
若機若應。
節節改轉。
不可文備。
宜準教思。
自性身土一切如來(至)一佛能益一切生故。
自性下。
六身土合明。
自性身土。
體即真如。
自他身土皆無差别。
自受用身土。
雖諸佛各變。
如衆燈之明。
彼此不相障礙。
餘二身土。
随所化有情有共不共。
所化共者。
言佛各變者。
清涼釋雲。
如今釋迦化身。
若一類衆生。
若與阿閦等諸佛皆有緣。
應受其化。
所化之者身不可分。
如一釋迦成佛度生。
諸佛同時皆化一身為釋迦。
同在菩提樹下一時成佛。
令諸衆生但謂一釋迦佛。
如多盞燈同照一物。
共發一影。
實有多光。
各發影。
而相雜故。
謂是一影。
于不共者。
言唯一佛變者。
設見十方百千化佛。
亦是一佛化諸身耳。
諸有下。
雙結。
釋成共不共義。
或多屬一。
或一屬多。
應更雲。
或多屬多。
或一屬一。
文無者略。
由共不共相故。
一切凡聖雖同一心。
而有相見不相見異。
雖同變土。
而有同受用不同受用别。
是故靈山常耀。
而睹林樹潛輝。
丈六金軀。
複見土灰衆色。
蓮華寶刹。
反謂丘垆。
莊嚴寶地。
倒言砂礫。
斯皆同共不共故也。
此諸身土若淨若穢(至)不爾應無五十二等。
此諸下。
明所變漏無漏别。
先明無漏識變。
謂上四種身土。
若淨若穢。
約佛無漏識上所變現者。
同乎能變。
但純無漏。
純善下三句。
釋成。
問曰。
若能變是無漏。
所變亦無漏者。
例應能變是識。
所變亦應是識。
則不應有蘊等之别。
釋雲。
所變蘊等。
與能變識不必皆同。
蘊等三法因緣雜引生故。
次明有漏識變。
此諸身土。
若淨若穢。
約一切有情有漏識上所變現者。
同乎能變。
俱是有漏。
純從下三句。
釋成。
善等下。
又問。
若所變同能變者。
則能變識性是無記。
所變亦應屬無記。
不應有三性差别。
釋雲。
善等三性。
與能變識相。
不必皆同。
三性因緣雜引生故。
蘊等下。
問。
能變是識。
所變亦應同識。
不應有蘊等之别。
釋雲。
所變能變不必皆同。
三法因緣雜引生故。
不爾者。
若所變須同識者。
應無五蘊。
十二處。
十八界。
三科差别。
然相分等依識變現(至)許識内境俱實有故。
然相下。
承上明所變四分虛實。
先初解。
相見二分依識所變。
遍計性攝。
是虛。
能變識體。
依他起攝。
是實。
不爾者。
若謂外二分亦是實。
此則識外有實法。
唯識理應不成。
或識相見等從緣生(至)不爾真如亦應非實。
或識下。
次解。
相見二分從緣生故。
俱依他起。
虛實如識者。
依勝義言。
識如幻夢。
則所變相見如識亦虛。
約世俗谛言。
依他不無。
則相見如識亦實。
若爾。
則有實境耶。
釋雲。
唯言遣心外法。
不遮内境。
若不爾者。
後得變相緣如。
此之内境。
亦應非實。
内境與識既并非虛如何但言唯識非境。
内境下。
通妨。
問曰。
境識既并非虛。
是則應雲唯識唯境。
如何但言唯識。
不言唯境。
識唯内有境亦通外(至)心與心所定相應故。
識唯下。
約三義答。
初雲識唯内有。
境通内外。
若言唯境。
恐愚者濫計心外有法。
是故但言唯識。
或諸下。
二雲愚夫執有外境。
起惑造業沉淪生死。
哀愍彼故。
遮彼外計。
令觀自心。
非謂亦無内境。
觀心有二。
一實相觀。
即于識心體其本寂。
三千宛然。
即空假中。
二唯識觀。
照于起心變造十界。
四性叵得故。
或相下。
三雲。
相見二分皆識為性。
由熏習力。
似四分生。
實唯一體。
問。
識性是俗。
真如是真。
豈非心外有法。
釋雲。
真如是識實性。
除識之外。
無别有法故。
問曰。
境唯識變。
可是一識。
然諸心所各别有體。
豈亦一識耶。
釋此如文。
上釋唯識位竟。
大章正宗意。
此論三分成立唯識(至)乃得圓滿非增減故。
已依聖教及正理分别唯識性相義 所獲功德施群生願共速登無上覺 此論下。
大章釋結施願分。
此論下。
釋義。
三分成立故。
顯理明淨故。
本頌圓滿故。
名實雙彰故。
已依下。
結文。
依憑教理故。
分别性相故。
所獲下。
回施。
回自向他故。
回事向理故。
願共下。
發願。
見聞随喜者。
藉因成果故。
成唯識論自考卷第十(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