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自考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無貪(至)一切俱行功德為性。
此十下。
次十行體性。
此十行體。
必依身口意三業。
及善心所。
五别境而修。
各各義相。
如文配釋。
後五皆擇法者。
論說第六是根本智。
後四皆是後得智。
并眷屬者。
如行施時。
以無貪為體。
與無貪俱行。
餘信慚等。
則是眷屬。
如施既爾。
餘行亦然。
此十相者要七最勝(至)一一皆應四句分别。
此十下。
三十行勝相。
要七最勝所攝。
方可到彼岸。
謂諸世間。
及二乘亦修施等。
但感人天有漏。
及二乘果。
不到彼岸。
安住菩薩種性者。
五性之中簡非餘四。
菩薩種性。
方趣極果。
依止大菩提心者。
如經雲。
不發菩提心。
是為魔業。
悲愍一切有情者。
不愍有情而行施等。
秪求自利。
非兼利故。
非波羅蜜。
事業最勝者。
若不具行一切善事。
則施等行寡。
不能滿足無上菩提果故。
無相智所攝者。
即三輪體空故。
回向菩提者。
問。
既言回向。
何異依止大菩提心。
答。
彼發大心。
未必回向。
此中回向。
亦定發心。
又發心在行前。
回向在行後。
不為二障間雜者。
即三時無悔也。
悔即煩惱。
不了性空即所知。
四句者。
一是施非波羅蜜。
謂離七種而行布施。
二是波羅蜜非施。
謂依七種所集戒等。
三亦施亦波羅蜜。
謂依七種所行布施。
四非施非波羅蜜。
謂離七種而修戒等。
如戒四句既爾。
餘九四句例知。
此但有十不增減者(至)證十真如無增減故。
此但下。
四十行增減。
此十不增減者。
依所治所證皆有十故。
複次前六不增減者(至)此如餘論廣說應知。
複次下。
前六約治障明不增減。
除六障者。
施治悭貪。
戒治毀犯。
忍治瞋恚。
進治懈怠。
定治散亂。
智治愚癡。
次二句約二利故。
修行成熟。
廣說如論者。
六度自體。
謂棄舍。
防護。
堪耐。
?勤。
心住。
決擇。
六度相舍依正名檀。
防止七支名戒。
打罵不報名忍。
為事始終名精進。
四禅八定名禅。
分地息诤名般若。
六度相生。
謂舍家。
持戒。
遇辱須忍。
忍已精進。
進已調五根。
根調知法界。
六度對治。
悭吝。
毀犯。
忿恚。
懈怠。
散亂。
惡慧。
六度果報。
富。
具。
色力。
壽。
安。
辯。
又施報富。
戒報善道。
忍報端正。
進報神通。
禅報生天。
智報破煩惱。
六度功德。
施即大富位自在所攝。
戒即大生所攝。
忍即大眷屬徒衆所攝。
進即大資生業事成就所攝。
禅即無疾惱少欲等所攝。
智即一切工巧明處聰慧所攝。
如意無失。
六度滿相。
屍毗王代鴿。
檀滿。
普明王舍國。
屍滿。
羼提仙人為歌利王割截無恨。
忍滿。
大施太子抒海。
并七日翹足贊弗沙佛。
進滿。
尚阇黎鵲巢頂上。
禅滿。
劬嫔大臣分閻浮提七分息诤。
智滿。
又施等三增上生道(至)諸菩薩道唯有此二。
又施下。
約二道明不增減。
施感大财。
多饒财寶。
戒感大體。
謂尊貴身。
忍感眷屬。
有情歸附。
由富勝形。
及多眷屬。
趣中增上。
名增上生道。
精進勇猛。
能伏煩惱。
定能發通。
成熟有情。
智慧解悟。
成就佛法。
有此三德。
名決定勝道。
諸菩薩道唯有此二。
若阙一種。
道不成故。
又前三種饒益有情(至)永伏永滅諸煩惱故。
又前下。
約二利明不增減。
初三利他。
布施資财。
饒益于彼。
持戒自軌。
不損惱彼。
忍辱無違。
堪忍彼惱。
次三自利。
問。
定能伏惑。
智能斷惑。
可得對治之名。
精進不然。
何名對治。
釋雲。
精勤修習對治煩惱行故。
亦得治名。
又由施等不住涅槃(至)由此前六不增不減。
又由下。
約無住明不增減。
前三大悲饒益有情。
不住涅槃。
後三大智斷滅諸惑。
不住生死。
不住二邊是涅槃因。
由此下。
結示。
此字。
指前四番。
後唯四者為助前六(至)如解深密廣說應知。
後唯下。
明後四不增減。
初句總标以四助六。
方便下。
别釋助相。
回向方便。
助施微因。
回為勝果。
拔濟方便。
不惱忍惱。
拔濟彼故。
上求下化誓願。
以助精進。
思擇修習。
轉劣成勝。
以助靜慮。
智能引發出世間慧。
十次第者謂由前前(至)釋總别名如餘處說。
十次下。
五十行次第。
初約引持釋。
前前引發後後者。
身财無吝。
便能持戒。
為護禁戒。
便修忍辱。
修忍辱已。
能發精進。
精進勇猛。
能辦靜慮。
具靜慮已。
便能發慧。
得出世慧。
能行方便。
有慧方便。
能發誓願。
發大願已。
有堪能力。
有堪能故。
能得受用法樂。
成熟有情之智。
後後持淨前前者。
任持于智。
方能淨力。
乃至任持屍羅。
令施清淨。
次約粗細釋。
前粗後細者。
布施為粗。
持戒則細。
戒望于忍。
戒粗忍細。
傳傳論粗細。
難易修習者。
承上粗細。
轉明難易。
布施則易。
屬外财故。
持戒為難。
防身口故。
望忍又易。
忍屬心故。
傳傳論難易。
粗故易修。
細故難修。
前八并名前前。
後八并名後後。
隔位相望。
故緻重言。
第一不名後。
以無前故。
第十不名前。
以無後故。
第二唯名後。
非是後後。
無前前望故。
第九唯名前。
非是前前。
無後後望故。
第一第二唯名前前。
不名後後。
無前前故。
第九第十唯名後後。
不名前前。
無後後故。
中間餘六亦名前前。
亦名後後。
别名施等。
總名波羅蜜。
此雲彼岸到。
一一行契性空。
皆悉到于彼岸。
此十修者有五種修(至)如集論等廣說其相。
此十下。
六十行修圓。
依五圓滿。
初句總标依五修十。
一依下。
别釋五修。
任持修者。
住菩薩種性。
任持一切佛法而修。
作意修者。
謂以勝解決定願樂等心。
誓求菩提而修。
意樂修者。
謂以無恹足起大意樂。
起大慈悲。
憐愍有情。
志期度脫而修。
方便修者。
謂無分别智達三輪體空。
使微因成大善故。
自在修者。
謂地上菩薩分證法身。
而能随類現身得自在故。
分得四辯。
能宣佛法得自在故。
以此自在而修施等。
依此下。
結。
又此五修會前七最勝。
于前七中唯除第四事業。
及第六回向。
其餘如次。
即此五修。
此十攝者謂十一一(至)展轉相望應作四句。
此十下。
七十行相攝。
先自類相攝。
初句總明一一通攝一切。
互相順故。
如頌雲。
檀度攝于六。
資生無畏法。
此中一二三。
是名修行住。
戒定各攝六度。
如後三學中釋。
餘可例知。
後四既為第六所攝。
是故十法一一互融。
依修下。
明别攝。
依前前引發後後義。
則前定攝于後。
以後必待前引故。
後不攝前。
以前不待後引故。
依後持淨前前義。
則後必攝于前。
以後能持淨前故。
前不攝後。
以前不能持淨後故。
純雜四句。
一是純非雜。
如初地純修于施不修餘九故。
二是雜非純。
通修餘行故。
三亦純亦雜。
正修布施。
兼修餘行故。
四非純非雜。
依别行門。
不修此十故。
此實有十而說六者(至)後得智攝緣世俗故。
此實下。
次六十互攝。
根本後得二智。
合則言六。
開則成十。
此十果者有漏有四(至)或互相資或二合說。
此十下。
八十行感果。
謂資糧。
加行。
屬有漏位。
所修諸行。
感果有四。
謂等流。
增上。
異熟。
士用。
除離系者。
唯無漏故。
通達。
修習。
屬無漏位。
所修諸行。
感果亦四。
謂等流。
增上。
士用。
離系。
除異熟者。
唯有漏故。
而有下。
通妨。
問。
有處說有漏無漏皆感五果。
何也。
答。
或漏無漏互相資說。
或二合說。
十與三學互相攝者(至)甚深廣大如餘處說。
十與下。
九十攝三學。
初明戒學。
初句總标。
次别釋三義。
一律儀戒者。
白四羯磨。
性重譏嫌等無差别。
不為愛見羅刹毀戒浮囊。
二攝善法戒者。
厭惡出家。
舍于所愛。
即是檀。
纖毫不犯。
拒逆羅刹。
即是屍。
安忍打罵。
甯耐八風。
即是忍。
守護于戒。
犯心不起。
即是精進。
決志持戒。
不疑不動。
即是禅。
知戒是解脫本。
非牛狗等。
即是般若。
雖列六度。
六全成戒。
三饒益戒。
如文。
三戒與二乘共不共者。
律儀是共。
餘二不共。
以二乘不能攝佛法故。
不能廣益有情故。
又聲聞律儀。
止持作犯。
菩薩律儀或開或遮。
斯則共中不共。
唯佛一人居淨戒。
此戒甚深。
戒體稱性。
遍周法界。
此戒廣大。
定學有四一大乘光明定(至)引發作業如餘處說。
定學下。
次明定學。
初句總标。
次别釋四義。
初光明定者。
定能生慧故。
此為能照。
依理立教。
依教修行。
依行得果。
此為所照。
定光能了始終因果故。
二集福王定者。
定能集諸行故。
衆生縛着世間生活業務。
不能暫舍。
菩薩棄之。
一心入禅。
是名檀。
若不持戒。
禅定不發。
又入禅時。
雜念不起。
任運無惡。
是屍。
拘撿身口。
捍勞忍苦。
制外塵不着。
抑内入不起。
是忍。
初中後夜系念相續。
行住坐卧。
心常在定。
間念不生。
是精進。
一心在定。
不亂不味。
是定。
若一心在定能。
知世間生滅法相。
深識邪僞。
是般若。
定中能具能生諸功德慈悲荷負。
故言集福如王。
後二如文。
此四所緣者。
謂大乘法為所緣故。
對治者。
謂一切法總相緣智。
以楔出楔。
遣阿賴耶識中一切粗重障故。
堪能者。
謂住靜慮樂随所欲而受生故。
引發者。
謂能引發一切世界無障礙神通故。
作業者。
謂能顯示轉變往來卷舒。
或顯或隐。
所作自在故。
慧學有三一加行無分别慧(至)所緣行等如餘處說。
慧學下。
次明慧學。
初句總标。
次别釋三義。
攝論釋加行慧。
是尋思慧。
又希求慧。
加行名無分别者。
由此能生無分别智。
亦得此名。
根本慧是正證慧。
是内證慧。
加行是此智因。
後得是此智果。
後得慧是起用慧。
是攝持慧。
此三依初後。
立名雖異。
體唯是一。
言起用攝持者。
攝持種種功德故。
起種種化用故。
自性者。
謂于真義不異計度以為自性。
所依者。
謂無分别智所依。
心非思議故。
亦非非心為所依止。
心種類故。
以心為因。
數習勢力引得此位。
名心種類。
此即顯示智所依心。
出過一切思量分别。
因緣者。
謂于大乘言音熏習聽聞。
由此所引功能差别。
及如理作意等。
所緣者。
即是無性所顯真如。
解脫增益損減二邊。
斯是無分别智所緣境界。
行相者。
于所緣境相似而行。
故名行相。
無分别智于真如境相似而行。
離一切相作意行相。
以為行相。
如是三慧初二位中(至)加行現種俱已舍故。
如是下。
約位判三慧種現。
初二位。
謂資糧。
加行。
此二位中三智種子皆有。
以具法爾無漏種故。
現唯加行慧者。
未證真如。
無本後二智故。
通達位中現唯本後二智者。
以初見道乍證真如。
無加行故。
修習位中有二義别。
始從見道乃至七地位中。
種現皆三。
以七地已前位位之中。
皆有無間解脫及勝進道故。
八地以去現唯二者。
以無功用。
不假加行而修進故。
若爾。
進趣後位以用何智。
釋雲。
用後得作無漏觀。
任運進趣入餘位故。
究竟位中現種俱二者。
金剛道後。
解脫道中。
并舍加行種故。
若自性攝戒唯攝戒(至)定攝靜慮慧攝後五。
若自下。
正明相攝。
此中相攝有四種義。
一自性攝。
不取俱行助伴。
但各舉其當體而言。
故雲戒唯攝戒等。
二若并助伴相攝者。
此三學與十行一一皆攝一切。
三随用相攝者。
戒攝前三。
施即戒之資糧。
戒即自體。
忍即戒之眷屬性故。
四随相顯相攝者。
戒攝前四。
前三如前。
及加攝精進者。
由精進力。
守護防非。
戒令淨故。
定慧相攝。
如文。
此十位者五位皆具(至)若現若種俱唯無漏。
此十下。
十十行修位漏無漏。
初句标五位皆修十行。
修習位最顯。
如經雲。
初地修檀最為增上。
乃至第十地修智最為增上。
即最顯義。
然初下。
複約五位顯此十行種現通漏無漏。
若資糧加行位。
頓悟菩薩所修勝行。
種通有漏無漏。
現唯有漏。
種通無漏者。
此指法爾無漏種言也。
後位種通無漏皆然。
漸悟菩薩。
于初二位所修勝行。
種現俱通有漏無漏。
現通無漏者。
謂于地前修生空觀。
已伏分别現起煩惱。
與觀相應勝行通無漏故。
然于俱生現起煩惱猶未永
此十下。
次十行體性。
此十行體。
必依身口意三業。
及善心所。
五别境而修。
各各義相。
如文配釋。
後五皆擇法者。
論說第六是根本智。
後四皆是後得智。
并眷屬者。
如行施時。
以無貪為體。
與無貪俱行。
餘信慚等。
則是眷屬。
如施既爾。
餘行亦然。
此十相者要七最勝(至)一一皆應四句分别。
此十下。
三十行勝相。
要七最勝所攝。
方可到彼岸。
謂諸世間。
及二乘亦修施等。
但感人天有漏。
及二乘果。
不到彼岸。
安住菩薩種性者。
五性之中簡非餘四。
菩薩種性。
方趣極果。
依止大菩提心者。
如經雲。
不發菩提心。
是為魔業。
悲愍一切有情者。
不愍有情而行施等。
秪求自利。
非兼利故。
非波羅蜜。
事業最勝者。
若不具行一切善事。
則施等行寡。
不能滿足無上菩提果故。
無相智所攝者。
即三輪體空故。
回向菩提者。
問。
既言回向。
何異依止大菩提心。
答。
彼發大心。
未必回向。
此中回向。
亦定發心。
又發心在行前。
回向在行後。
不為二障間雜者。
即三時無悔也。
悔即煩惱。
不了性空即所知。
四句者。
一是施非波羅蜜。
謂離七種而行布施。
二是波羅蜜非施。
謂依七種所集戒等。
三亦施亦波羅蜜。
謂依七種所行布施。
四非施非波羅蜜。
謂離七種而修戒等。
如戒四句既爾。
餘九四句例知。
此但有十不增減者(至)證十真如無增減故。
此但下。
四十行增減。
此十不增減者。
依所治所證皆有十故。
複次前六不增減者(至)此如餘論廣說應知。
複次下。
前六約治障明不增減。
除六障者。
施治悭貪。
戒治毀犯。
忍治瞋恚。
進治懈怠。
定治散亂。
智治愚癡。
次二句約二利故。
修行成熟。
廣說如論者。
六度自體。
謂棄舍。
防護。
堪耐。
?勤。
心住。
決擇。
六度相舍依正名檀。
防止七支名戒。
打罵不報名忍。
為事始終名精進。
四禅八定名禅。
分地息诤名般若。
六度相生。
謂舍家。
持戒。
遇辱須忍。
忍已精進。
進已調五根。
根調知法界。
六度對治。
悭吝。
毀犯。
忿恚。
懈怠。
散亂。
惡慧。
六度果報。
富。
具。
色力。
壽。
安。
辯。
又施報富。
戒報善道。
忍報端正。
進報神通。
禅報生天。
智報破煩惱。
六度功德。
施即大富位自在所攝。
戒即大生所攝。
忍即大眷屬徒衆所攝。
進即大資生業事成就所攝。
禅即無疾惱少欲等所攝。
智即一切工巧明處聰慧所攝。
如意無失。
六度滿相。
屍毗王代鴿。
檀滿。
普明王舍國。
屍滿。
羼提仙人為歌利王割截無恨。
忍滿。
大施太子抒海。
并七日翹足贊弗沙佛。
進滿。
尚阇黎鵲巢頂上。
禅滿。
劬嫔大臣分閻浮提七分息诤。
智滿。
又施等三增上生道(至)諸菩薩道唯有此二。
又施下。
約二道明不增減。
施感大财。
多饒财寶。
戒感大體。
謂尊貴身。
忍感眷屬。
有情歸附。
由富勝形。
及多眷屬。
趣中增上。
名增上生道。
精進勇猛。
能伏煩惱。
定能發通。
成熟有情。
智慧解悟。
成就佛法。
有此三德。
名決定勝道。
諸菩薩道唯有此二。
若阙一種。
道不成故。
又前三種饒益有情(至)永伏永滅諸煩惱故。
又前下。
約二利明不增減。
初三利他。
布施資财。
饒益于彼。
持戒自軌。
不損惱彼。
忍辱無違。
堪忍彼惱。
次三自利。
問。
定能伏惑。
智能斷惑。
可得對治之名。
精進不然。
何名對治。
釋雲。
精勤修習對治煩惱行故。
亦得治名。
又由施等不住涅槃(至)由此前六不增不減。
又由下。
約無住明不增減。
前三大悲饒益有情。
不住涅槃。
後三大智斷滅諸惑。
不住生死。
不住二邊是涅槃因。
由此下。
結示。
此字。
指前四番。
後唯四者為助前六(至)如解深密廣說應知。
後唯下。
明後四不增減。
初句總标以四助六。
方便下。
别釋助相。
回向方便。
助施微因。
回為勝果。
拔濟方便。
不惱忍惱。
拔濟彼故。
上求下化誓願。
以助精進。
思擇修習。
轉劣成勝。
以助靜慮。
智能引發出世間慧。
十次第者謂由前前(至)釋總别名如餘處說。
十次下。
五十行次第。
初約引持釋。
前前引發後後者。
身财無吝。
便能持戒。
為護禁戒。
便修忍辱。
修忍辱已。
能發精進。
精進勇猛。
能辦靜慮。
具靜慮已。
便能發慧。
得出世慧。
能行方便。
有慧方便。
能發誓願。
發大願已。
有堪能力。
有堪能故。
能得受用法樂。
成熟有情之智。
後後持淨前前者。
任持于智。
方能淨力。
乃至任持屍羅。
令施清淨。
次約粗細釋。
前粗後細者。
布施為粗。
持戒則細。
戒望于忍。
戒粗忍細。
傳傳論粗細。
難易修習者。
承上粗細。
轉明難易。
布施則易。
屬外财故。
持戒為難。
防身口故。
望忍又易。
忍屬心故。
傳傳論難易。
粗故易修。
細故難修。
前八并名前前。
後八并名後後。
隔位相望。
故緻重言。
第一不名後。
以無前故。
第十不名前。
以無後故。
第二唯名後。
非是後後。
無前前望故。
第九唯名前。
非是前前。
無後後望故。
第一第二唯名前前。
不名後後。
無前前故。
第九第十唯名後後。
不名前前。
無後後故。
中間餘六亦名前前。
亦名後後。
别名施等。
總名波羅蜜。
此雲彼岸到。
一一行契性空。
皆悉到于彼岸。
此十修者有五種修(至)如集論等廣說其相。
此十下。
六十行修圓。
依五圓滿。
初句總标依五修十。
一依下。
别釋五修。
任持修者。
住菩薩種性。
任持一切佛法而修。
作意修者。
謂以勝解決定願樂等心。
誓求菩提而修。
意樂修者。
謂以無恹足起大意樂。
起大慈悲。
憐愍有情。
志期度脫而修。
方便修者。
謂無分别智達三輪體空。
使微因成大善故。
自在修者。
謂地上菩薩分證法身。
而能随類現身得自在故。
分得四辯。
能宣佛法得自在故。
以此自在而修施等。
依此下。
結。
又此五修會前七最勝。
于前七中唯除第四事業。
及第六回向。
其餘如次。
即此五修。
此十攝者謂十一一(至)展轉相望應作四句。
此十下。
七十行相攝。
先自類相攝。
初句總明一一通攝一切。
互相順故。
如頌雲。
檀度攝于六。
資生無畏法。
此中一二三。
是名修行住。
戒定各攝六度。
如後三學中釋。
餘可例知。
後四既為第六所攝。
是故十法一一互融。
依修下。
明别攝。
依前前引發後後義。
則前定攝于後。
以後必待前引故。
後不攝前。
以前不待後引故。
依後持淨前前義。
則後必攝于前。
以後能持淨前故。
前不攝後。
以前不能持淨後故。
純雜四句。
一是純非雜。
如初地純修于施不修餘九故。
二是雜非純。
通修餘行故。
三亦純亦雜。
正修布施。
兼修餘行故。
四非純非雜。
依别行門。
不修此十故。
此實有十而說六者(至)後得智攝緣世俗故。
此實下。
次六十互攝。
根本後得二智。
合則言六。
開則成十。
此十果者有漏有四(至)或互相資或二合說。
此十下。
八十行感果。
謂資糧。
加行。
屬有漏位。
所修諸行。
感果有四。
謂等流。
增上。
異熟。
士用。
除離系者。
唯無漏故。
通達。
修習。
屬無漏位。
所修諸行。
感果亦四。
謂等流。
增上。
士用。
離系。
除異熟者。
唯有漏故。
而有下。
通妨。
問。
有處說有漏無漏皆感五果。
何也。
答。
或漏無漏互相資說。
或二合說。
十與三學互相攝者(至)甚深廣大如餘處說。
十與下。
九十攝三學。
初明戒學。
初句總标。
次别釋三義。
一律儀戒者。
白四羯磨。
性重譏嫌等無差别。
不為愛見羅刹毀戒浮囊。
二攝善法戒者。
厭惡出家。
舍于所愛。
即是檀。
纖毫不犯。
拒逆羅刹。
即是屍。
安忍打罵。
甯耐八風。
即是忍。
守護于戒。
犯心不起。
即是精進。
決志持戒。
不疑不動。
即是禅。
知戒是解脫本。
非牛狗等。
即是般若。
雖列六度。
六全成戒。
三饒益戒。
如文。
三戒與二乘共不共者。
律儀是共。
餘二不共。
以二乘不能攝佛法故。
不能廣益有情故。
又聲聞律儀。
止持作犯。
菩薩律儀或開或遮。
斯則共中不共。
唯佛一人居淨戒。
此戒甚深。
戒體稱性。
遍周法界。
此戒廣大。
定學有四一大乘光明定(至)引發作業如餘處說。
定學下。
次明定學。
初句總标。
次别釋四義。
初光明定者。
定能生慧故。
此為能照。
依理立教。
依教修行。
依行得果。
此為所照。
定光能了始終因果故。
二集福王定者。
定能集諸行故。
衆生縛着世間生活業務。
不能暫舍。
菩薩棄之。
一心入禅。
是名檀。
若不持戒。
禅定不發。
又入禅時。
雜念不起。
任運無惡。
是屍。
拘撿身口。
捍勞忍苦。
制外塵不着。
抑内入不起。
是忍。
初中後夜系念相續。
行住坐卧。
心常在定。
間念不生。
是精進。
一心在定。
不亂不味。
是定。
若一心在定能。
知世間生滅法相。
深識邪僞。
是般若。
定中能具能生諸功德慈悲荷負。
故言集福如王。
後二如文。
此四所緣者。
謂大乘法為所緣故。
對治者。
謂一切法總相緣智。
以楔出楔。
遣阿賴耶識中一切粗重障故。
堪能者。
謂住靜慮樂随所欲而受生故。
引發者。
謂能引發一切世界無障礙神通故。
作業者。
謂能顯示轉變往來卷舒。
或顯或隐。
所作自在故。
慧學有三一加行無分别慧(至)所緣行等如餘處說。
慧學下。
次明慧學。
初句總标。
次别釋三義。
攝論釋加行慧。
是尋思慧。
又希求慧。
加行名無分别者。
由此能生無分别智。
亦得此名。
根本慧是正證慧。
是内證慧。
加行是此智因。
後得是此智果。
後得慧是起用慧。
是攝持慧。
此三依初後。
立名雖異。
體唯是一。
言起用攝持者。
攝持種種功德故。
起種種化用故。
自性者。
謂于真義不異計度以為自性。
所依者。
謂無分别智所依。
心非思議故。
亦非非心為所依止。
心種類故。
以心為因。
數習勢力引得此位。
名心種類。
此即顯示智所依心。
出過一切思量分别。
因緣者。
謂于大乘言音熏習聽聞。
由此所引功能差别。
及如理作意等。
所緣者。
即是無性所顯真如。
解脫增益損減二邊。
斯是無分别智所緣境界。
行相者。
于所緣境相似而行。
故名行相。
無分别智于真如境相似而行。
離一切相作意行相。
以為行相。
如是三慧初二位中(至)加行現種俱已舍故。
如是下。
約位判三慧種現。
初二位。
謂資糧。
加行。
此二位中三智種子皆有。
以具法爾無漏種故。
現唯加行慧者。
未證真如。
無本後二智故。
通達位中現唯本後二智者。
以初見道乍證真如。
無加行故。
修習位中有二義别。
始從見道乃至七地位中。
種現皆三。
以七地已前位位之中。
皆有無間解脫及勝進道故。
八地以去現唯二者。
以無功用。
不假加行而修進故。
若爾。
進趣後位以用何智。
釋雲。
用後得作無漏觀。
任運進趣入餘位故。
究竟位中現種俱二者。
金剛道後。
解脫道中。
并舍加行種故。
若自性攝戒唯攝戒(至)定攝靜慮慧攝後五。
若自下。
正明相攝。
此中相攝有四種義。
一自性攝。
不取俱行助伴。
但各舉其當體而言。
故雲戒唯攝戒等。
二若并助伴相攝者。
此三學與十行一一皆攝一切。
三随用相攝者。
戒攝前三。
施即戒之資糧。
戒即自體。
忍即戒之眷屬性故。
四随相顯相攝者。
戒攝前四。
前三如前。
及加攝精進者。
由精進力。
守護防非。
戒令淨故。
定慧相攝。
如文。
此十位者五位皆具(至)若現若種俱唯無漏。
此十下。
十十行修位漏無漏。
初句标五位皆修十行。
修習位最顯。
如經雲。
初地修檀最為增上。
乃至第十地修智最為增上。
即最顯義。
然初下。
複約五位顯此十行種現通漏無漏。
若資糧加行位。
頓悟菩薩所修勝行。
種通有漏無漏。
現唯有漏。
種通無漏者。
此指法爾無漏種言也。
後位種通無漏皆然。
漸悟菩薩。
于初二位所修勝行。
種現俱通有漏無漏。
現通無漏者。
謂于地前修生空觀。
已伏分别現起煩惱。
與觀相應勝行通無漏故。
然于俱生現起煩惱猶未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