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自考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行。
伏除二取。
謂暖下。
列加行四名。
此四下。
由異名。
亦名順決擇分故。
次句釋決擇義。
謂無漏聖道。
能決擇真實故。
近見下。
約遠近分二位。
非前資糧無加行義。
非此加行無資糧義。
解行義通。
遠近分二。
資糧遠見道故。
加行近見道故。
暖等四法依四尋思四如實智初後位立。
暖等下。
釋四位名義。
問。
加行四位智行是同。
依何有别。
釋中先标依四位立。
初後即上下義。
依下尋思。
立為暖法。
依上尋思。
立為頂法。
依下如實智。
立為忍法。
依上如實智。
立世第一。
總一見道前方便智。
以由觀行明昧淺深不同。
立此四名。
而分四位。
四尋思者尋思名義(至)二二相同故合思察。
四尋下。
總釋。
初句牒名。
次句釋義。
一尋思名。
二尋思義。
三尋思名義自性。
四尋思名義差别。
名即能诠名句。
義即所诠義理。
名诠自性。
句诠差别。
名中有自性差别。
義中亦有自性差别。
此四總名所取。
假有實無者。
謂以方便智。
了此名等依識假立。
非實有故。
如實下。
釋四如實智。
以如實智遍知所取名等。
離識非有。
及能取識亦不可得。
名四如實智。
名義下。
釋妨問。
何故名義各别尋求。
名義自性。
名義差别。
則合觀察。
釋曰。
能诠所诠名義相異。
故别尋求。
名義自性。
名義差别。
二二相同。
故合思察。
依明得定發下尋思(至)道火前相故亦名暖。
依明下。
别釋暖位。
初二句标。
依定發慧。
依行立位。
謂此下。
轉釋無所取。
創觀者。
發轸始修也。
所取名等假有實無故。
初獲下。
釋定相。
法喻合明。
日前行相。
謂日将出。
瞻顧東方已有精色。
喻慧前方便。
即此下。
釋暖義。
如鑽木求火。
先有暖氣。
喻此位是實智前相。
故立暖名。
依明增定發上尋思(至)尋思位極故複名頂。
依明下。
釋頂位。
初二句标。
依定發慧。
依行立位。
觀慧轉勝。
故曰明增。
謂此下。
轉釋無所取。
暖位已觀。
此位複慮。
故曰重觀。
明相下。
釋定相。
方前為優故。
尋思下。
釋頂義。
如身入高山。
下有微礙。
故立頂名。
依印順定發下如實智(至)忍境識空故亦名忍。
依印下。
釋忍位。
初句标。
依定發智。
于無下。
釋印順義。
印無所取。
即下忍位。
順無能取。
即中忍位。
既無下三句。
轉釋無能所取。
境識俱離。
能所雙絕。
印順下一句。
依行立位。
印前下一句。
釋印順相。
忍境識俱空。
故亦名忍。
釋忍義。
先單印境空。
順後識空。
次單印識空。
即上忍位。
依無間定發上如實智(至)此最勝故名世第一法。
依無下。
釋世第一位。
初二句标。
依定發智。
依行立位。
方前為優。
故名上智。
謂前下。
轉釋印二取空。
對前顯後。
此名雙印。
從此下。
釋無間相。
最後刹那即見道故。
異生下。
釋世第一義。
凡心将盡。
聖智當生故。
如是暖頂依能取識(至)世第一法雙印空相。
如是下。
總結。
合前二位者。
觀行同故。
忍位開三者。
淺深異故。
世第一雙印者。
功用極故。
皆帶相故未能證實(至)彼相滅已方實安住。
皆帶下。
正釋頌文。
先釋前二句。
皆字。
通指四位。
帶者。
變相觀空故。
未能親證。
安立少物者。
真如似相也。
以此自謂唯識實性。
以彼下。
釋後二句。
空有二相者。
前二位。
境空識有。
後二位能所俱空。
空有二相未除故。
帶相觀心有所得故。
非實住唯識。
彼相下。
以滅相實住。
反顯未除非是實住。
依如是義故有頌言(至)次能取亦無後觸無所得。
依如下。
引證。
菩薩下二句。
頌暖位。
影即所取四法。
義想下二句。
頌頂位。
義亦所取。
重觀所取皆空。
如是下二句。
頌下忍位。
印境空相。
次能一句。
頌中上二忍。
中忍順能取空。
上忍印能取空。
又能所俱空。
影頌世第一位。
後觸無所得。
謂觸證真如。
方無所得。
頌上彼相滅已。
方實安住。
此加行位未遣相縛(至)未全伏除全未能滅。
此加下。
明伏斷差别。
此位未能斷分别種子。
何也。
未遣空有二相故。
唯伏分别現行。
問。
加行用功。
何故種子未斷。
現行唯伏。
釋雲。
分别種現與見道違。
方俱永斷故。
俱生現行少分伏除。
未能全伏。
俱生種子全未能滅。
何也。
有漏觀心故。
有所得故。
有分别故。
此位菩薩于安立谛(至)非如二乘唯觀安立。
此位下。
明所觀谛。
安立谛者。
謂四谛真如。
依苦等四谛下安立故。
非安立谛。
謂清淨真如。
不依谛立故。
為引下。
明觀谛功能。
二種見。
謂相見道。
真見道。
分别二障。
謂煩惱所知。
非安下。
明三乘旁正。
菩薩正觀非安立。
旁觀安立。
二乘唯觀安立。
菩薩起此暖等善根(至)托最勝依入見道故。
菩薩下。
明所依靜慮。
善根者。
四位觀智。
衆善之根。
能生一切功德故。
成就一切佛法故。
問。
此四加行。
諸靜慮皆可修。
何故有言唯屬第四。
釋雲。
方便通前。
成滿局後。
托最勝依一句。
釋成依第四。
第四靜慮。
舍念清淨故。
遠離喜樂覺觀故。
諸佛于此證果故。
功德佛法依此生故。
故名最勝依。
唯依欲界善趣身起(至)未證唯識真勝義故。
唯依下。
明所起趣身。
欲界中人趣身能修起故。
次句明簡意。
餘趣非殊勝者。
鬼神沉憂愁之苦。
鳥獸懷獝狘之悲。
諸天着樂。
修羅方瞋。
此位下。
出異名。
對前資糧。
故名曰亦。
對後已證位。
未證此位攝。
次通達位其相雲何。
次通下。
釋通達位。
先徴。
通達者。
體會真理也。
頌曰若時于所緣(至)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
頌曰下。
舉頌答。
論曰若時菩薩于所緣境(至)有所得心戲論現故。
論曰下。
通釋一頌。
所緣境。
即所取。
無分别智。
即能取。
不取下一句。
轉釋上句。
不取。
即離義。
種種戲論相。
即能取所取。
離二取相故。
乃名住唯識。
即證下二句。
約智如平等。
證離二取。
無有智外如。
為智所證。
無有如外智。
能證于如。
一如無二如。
故重言平等。
能所下二句。
反釋。
二取分别。
有所得故。
戲論現故。
有義此智二分俱無說無所取能取相故。
有義下。
别釋本智。
初解。
初句立定緣如本智相見俱無。
次句引證。
論說無二取故。
有義此智相見俱有(至)故應許此定有見分。
有義下。
次解。
初句立定此智相見俱有。
次句轉釋。
智帶彼真如相起。
方名緣彼故。
若無下。
斥前無相。
成己有相。
初句反牒。
若無真如相。
名緣真如者。
次句例斥。
應緣色智無聲。
亦可名緣聲智。
彼既不爾。
此雲何然。
故應許此定有相分。
若無下。
斥前無見。
成己有見。
初句反牒。
若無見分。
應不能緣。
甯得說為緣如之智。
次句例斥。
真如體性無有能緣。
亦可名能緣。
彼既不爾。
此雲何然。
故應許此定有見分。
有義此智見有相無(至)故應許此有見無相。
有義下。
第三解。
初句立定見有相無。
次句引證。
論說真如無相可取。
正智不取于相故。
雖有下。
通妨。
問曰。
論說無能取。
今何言有見分。
釋雲。
論依無分别。
說非能取。
非取全無。
言有見分。
非全無者。
正顯無分别智也。
問曰。
既無相分。
何名緣彼。
釋雲。
雖無相分。
此智親挾帶真如體相而起。
智不離如故。
如自下。
舉例。
自證緣見。
敵體親證。
不變相故。
此亦如之。
變而下二句。
反例變緣非親證。
反顯親證非變緣。
後得變相有分别。
反例本智不變無分别。
故應下一句。
結成。
加行無間此智生時(至)初照理故亦名見道。
加行下。
釋位名。
體會。
即通達。
照理。
即見道。
地地皆見道。
此最初故。
偏得此名。
然此見道略說有二(至)由意樂力有堪能故。
然此下。
廣釋見道。
初句總标有二。
一真。
二相。
先釋真見道。
初句牒名。
謂即下。
釋義。
即前根本無分别智。
能證理斷障故。
故名見道。
雖多下。
通妨。
問。
見道之功。
須八忍八智十六心。
緣四谛下真如理。
方得見道。
何故雲加行無間。
一心見道耶。
釋雲。
雖多刹那功圓行滿事方究竟。
而所緣真如體相一味平等。
總說一心。
有義下。
明二師頓漸。
初解漸入。
空有淺深故漸證。
障有粗細故漸斷。
次有義下。
次解頓入。
作意。
樂欲。
觀力。
俱有堪能故。
二相見道此複有二(至)别總建立名相見道。
二相下。
次釋相見道。
初句牒名。
複标有二。
一觀非安立。
二觀安立。
初觀非安立谛有三品心。
謂下中上。
次釋三相。
一有情假。
謂我相。
情有理無故。
緣智。
謂能緣心。
此智能遣我執故。
能除下品分别障故。
二諸法假。
謂五蘊法。
緣起不實故。
此智能遣法執故。
能除中品分别障故。
三此智雙遣我法二執故。
能除一切障故。
前二下。
判屬法類。
言類者。
是前法智之類故。
法真下。
明此相見道。
仿真見道起。
法者。
取法。
仿效為義。
真見道别修人空見分智。
無間道斷自煩惱障。
解脫道證人空理。
别修法空見分智。
無間道斷自所知障。
解脫道證法空理。
第三總合二空智。
總斷二障。
總證二理。
相見道仿之。
有義此三是真見道(至)以真見道不别緣故。
有義下。
二師各判。
初判此是真見道。
次句以相見道反成。
次判此是相見道。
次句以真見道反成。
二緣安立谛有十六心(至)差别建立名相見道。
二緣下。
次觀安立谛。
總标十六心。
複開二種十六心。
一者下。
依能所取立十六心。
初句總标。
所取。
謂四谛。
能取。
謂四智。
觀谛智。
名法智。
觀正智智。
名類智。
謂于下。
别釋。
初句總明觀苦谛有四心。
一苦法智忍。
苦。
謂苦谛。
法。
即苦谛真如。
智忍。
即能觀之智。
智力未深。
名之曰忍。
此智忍能證理斷惑故。
二十八者。
欲界苦下具十。
上二界每除嗔。
三界合二十八。
苦下有二十八。
三谛亦然。
合斷一百十二。
言正斷者。
斷惑為正。
證理為旁。
以形法智證理為正。
二苦法智。
重觀前理。
重證所斷。
忍力深着。
唯名曰智。
三苦類智忍。
從智生慧。
各别證前法忍法智。
但證忍智。
故曰内證。
言後聖法皆是此類者。
依智而生。
後類前故。
此言後位所修聖智。
皆是此前之類。
集論雲。
言後聖法皆是此種類。
所以者何。
由初苦忍苦智。
是後一切學與無學聖法種類。
從此彼得生故。
是故無漏慧生各别内證。
緣此為境。
是故名為苦類智忍。
四苦類智。
從忍生智。
印前類忍。
如于下引例後三。
初句舉例。
苦既有四。
以例集滅道三一一皆應有四。
總合有十六心。
此十下。
結判所觀谛智。
八觀真如者。
法忍法智觀四谛理。
八觀正智者。
類忍類智觀前忍智。
法真下。
法真斷證。
法忍。
法真無間道見分斷惑。
法智。
法真解脫道證理。
類忍。
法自證分證前忍智。
類智。
法證自證分印前類忍。
此皆法真差别。
名相見道。
文中雖無證自證之言。
據上文義。
合應有之。
苦類智。
審定印可苦類智忍故。
類忍即自證。
類智即證自證。
二者依觀下上谛境(至)分别随眠名相見道。
二者下。
依下上谛立十六心。
初句總标。
下谛。
謂欲界四谛。
上谛。
謂色無色四谛。
觀下谛智。
名法智。
觀上谛智。
名類智。
謂觀下。
别釋。
現前界。
謂欲界。
不現前界。
謂上二界。
下上二界各有四谛。
合有八谛。
每谛各有二心。
合有十六心。
一現下。
略舉二句為例。
例通下上。
現觀忍。
謂欲界法忍。
此通四谛下法忍。
現觀智。
謂欲界法智。
此通四谛下法智。
每谛一忍一智。
合有八心。
例上四谛類忍類智。
每谛一忍一智。
合有八心。
下上總合有十六心。
法真下。
法真斷證。
法真無間見分。
斷苦谛下惑。
法真解脫見分。
證苦谛理。
苦谛既爾。
集滅道三。
無間見分斷。
解脫見分證。
亦然。
下四既爾。
上四亦然。
百一十二者。
欲界四谛四十。
上二界四谛各除嗔。
八谛除八。
合有一百十二。
若
伏除二取。
謂暖下。
列加行四名。
此四下。
由異名。
亦名順決擇分故。
次句釋決擇義。
謂無漏聖道。
能決擇真實故。
近見下。
約遠近分二位。
非前資糧無加行義。
非此加行無資糧義。
解行義通。
遠近分二。
資糧遠見道故。
加行近見道故。
暖等四法依四尋思四如實智初後位立。
暖等下。
釋四位名義。
問。
加行四位智行是同。
依何有别。
釋中先标依四位立。
初後即上下義。
依下尋思。
立為暖法。
依上尋思。
立為頂法。
依下如實智。
立為忍法。
依上如實智。
立世第一。
總一見道前方便智。
以由觀行明昧淺深不同。
立此四名。
而分四位。
四尋思者尋思名義(至)二二相同故合思察。
四尋下。
總釋。
初句牒名。
次句釋義。
一尋思名。
二尋思義。
三尋思名義自性。
四尋思名義差别。
名即能诠名句。
義即所诠義理。
名诠自性。
句诠差别。
名中有自性差别。
義中亦有自性差别。
此四總名所取。
假有實無者。
謂以方便智。
了此名等依識假立。
非實有故。
如實下。
釋四如實智。
以如實智遍知所取名等。
離識非有。
及能取識亦不可得。
名四如實智。
名義下。
釋妨問。
何故名義各别尋求。
名義自性。
名義差别。
則合觀察。
釋曰。
能诠所诠名義相異。
故别尋求。
名義自性。
名義差别。
二二相同。
故合思察。
依明得定發下尋思(至)道火前相故亦名暖。
依明下。
别釋暖位。
初二句标。
依定發慧。
依行立位。
謂此下。
轉釋無所取。
創觀者。
發轸始修也。
所取名等假有實無故。
初獲下。
釋定相。
法喻合明。
日前行相。
謂日将出。
瞻顧東方已有精色。
喻慧前方便。
即此下。
釋暖義。
如鑽木求火。
先有暖氣。
喻此位是實智前相。
故立暖名。
依明增定發上尋思(至)尋思位極故複名頂。
依明下。
釋頂位。
初二句标。
依定發慧。
依行立位。
觀慧轉勝。
故曰明增。
謂此下。
轉釋無所取。
暖位已觀。
此位複慮。
故曰重觀。
明相下。
釋定相。
方前為優故。
尋思下。
釋頂義。
如身入高山。
下有微礙。
故立頂名。
依印順定發下如實智(至)忍境識空故亦名忍。
依印下。
釋忍位。
初句标。
依定發智。
于無下。
釋印順義。
印無所取。
即下忍位。
順無能取。
即中忍位。
既無下三句。
轉釋無能所取。
境識俱離。
能所雙絕。
印順下一句。
依行立位。
印前下一句。
釋印順相。
忍境識俱空。
故亦名忍。
釋忍義。
先單印境空。
順後識空。
次單印識空。
即上忍位。
依無間定發上如實智(至)此最勝故名世第一法。
依無下。
釋世第一位。
初二句标。
依定發智。
依行立位。
方前為優。
故名上智。
謂前下。
轉釋印二取空。
對前顯後。
此名雙印。
從此下。
釋無間相。
最後刹那即見道故。
異生下。
釋世第一義。
凡心将盡。
聖智當生故。
如是暖頂依能取識(至)世第一法雙印空相。
如是下。
總結。
合前二位者。
觀行同故。
忍位開三者。
淺深異故。
世第一雙印者。
功用極故。
皆帶相故未能證實(至)彼相滅已方實安住。
皆帶下。
正釋頌文。
先釋前二句。
皆字。
通指四位。
帶者。
變相觀空故。
未能親證。
安立少物者。
真如似相也。
以此自謂唯識實性。
以彼下。
釋後二句。
空有二相者。
前二位。
境空識有。
後二位能所俱空。
空有二相未除故。
帶相觀心有所得故。
非實住唯識。
彼相下。
以滅相實住。
反顯未除非是實住。
依如是義故有頌言(至)次能取亦無後觸無所得。
依如下。
引證。
菩薩下二句。
頌暖位。
影即所取四法。
義想下二句。
頌頂位。
義亦所取。
重觀所取皆空。
如是下二句。
頌下忍位。
印境空相。
次能一句。
頌中上二忍。
中忍順能取空。
上忍印能取空。
又能所俱空。
影頌世第一位。
後觸無所得。
謂觸證真如。
方無所得。
頌上彼相滅已。
方實安住。
此加行位未遣相縛(至)未全伏除全未能滅。
此加下。
明伏斷差别。
此位未能斷分别種子。
何也。
未遣空有二相故。
唯伏分别現行。
問。
加行用功。
何故種子未斷。
現行唯伏。
釋雲。
分别種現與見道違。
方俱永斷故。
俱生現行少分伏除。
未能全伏。
俱生種子全未能滅。
何也。
有漏觀心故。
有所得故。
有分别故。
此位菩薩于安立谛(至)非如二乘唯觀安立。
此位下。
明所觀谛。
安立谛者。
謂四谛真如。
依苦等四谛下安立故。
非安立谛。
謂清淨真如。
不依谛立故。
為引下。
明觀谛功能。
二種見。
謂相見道。
真見道。
分别二障。
謂煩惱所知。
非安下。
明三乘旁正。
菩薩正觀非安立。
旁觀安立。
二乘唯觀安立。
菩薩起此暖等善根(至)托最勝依入見道故。
菩薩下。
明所依靜慮。
善根者。
四位觀智。
衆善之根。
能生一切功德故。
成就一切佛法故。
問。
此四加行。
諸靜慮皆可修。
何故有言唯屬第四。
釋雲。
方便通前。
成滿局後。
托最勝依一句。
釋成依第四。
第四靜慮。
舍念清淨故。
遠離喜樂覺觀故。
諸佛于此證果故。
功德佛法依此生故。
故名最勝依。
唯依欲界善趣身起(至)未證唯識真勝義故。
唯依下。
明所起趣身。
欲界中人趣身能修起故。
次句明簡意。
餘趣非殊勝者。
鬼神沉憂愁之苦。
鳥獸懷獝狘之悲。
諸天着樂。
修羅方瞋。
此位下。
出異名。
對前資糧。
故名曰亦。
對後已證位。
未證此位攝。
次通達位其相雲何。
次通下。
釋通達位。
先徴。
通達者。
體會真理也。
頌曰若時于所緣(至)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
頌曰下。
舉頌答。
論曰若時菩薩于所緣境(至)有所得心戲論現故。
論曰下。
通釋一頌。
所緣境。
即所取。
無分别智。
即能取。
不取下一句。
轉釋上句。
不取。
即離義。
種種戲論相。
即能取所取。
離二取相故。
乃名住唯識。
即證下二句。
約智如平等。
證離二取。
無有智外如。
為智所證。
無有如外智。
能證于如。
一如無二如。
故重言平等。
能所下二句。
反釋。
二取分别。
有所得故。
戲論現故。
有義此智二分俱無說無所取能取相故。
有義下。
别釋本智。
初解。
初句立定緣如本智相見俱無。
次句引證。
論說無二取故。
有義此智相見俱有(至)故應許此定有見分。
有義下。
次解。
初句立定此智相見俱有。
次句轉釋。
智帶彼真如相起。
方名緣彼故。
若無下。
斥前無相。
成己有相。
初句反牒。
若無真如相。
名緣真如者。
次句例斥。
應緣色智無聲。
亦可名緣聲智。
彼既不爾。
此雲何然。
故應許此定有相分。
若無下。
斥前無見。
成己有見。
初句反牒。
若無見分。
應不能緣。
甯得說為緣如之智。
次句例斥。
真如體性無有能緣。
亦可名能緣。
彼既不爾。
此雲何然。
故應許此定有見分。
有義此智見有相無(至)故應許此有見無相。
有義下。
第三解。
初句立定見有相無。
次句引證。
論說真如無相可取。
正智不取于相故。
雖有下。
通妨。
問曰。
論說無能取。
今何言有見分。
釋雲。
論依無分别。
說非能取。
非取全無。
言有見分。
非全無者。
正顯無分别智也。
問曰。
既無相分。
何名緣彼。
釋雲。
雖無相分。
此智親挾帶真如體相而起。
智不離如故。
如自下。
舉例。
自證緣見。
敵體親證。
不變相故。
此亦如之。
變而下二句。
反例變緣非親證。
反顯親證非變緣。
後得變相有分别。
反例本智不變無分别。
故應下一句。
結成。
加行無間此智生時(至)初照理故亦名見道。
加行下。
釋位名。
體會。
即通達。
照理。
即見道。
地地皆見道。
此最初故。
偏得此名。
然此見道略說有二(至)由意樂力有堪能故。
然此下。
廣釋見道。
初句總标有二。
一真。
二相。
先釋真見道。
初句牒名。
謂即下。
釋義。
即前根本無分别智。
能證理斷障故。
故名見道。
雖多下。
通妨。
問。
見道之功。
須八忍八智十六心。
緣四谛下真如理。
方得見道。
何故雲加行無間。
一心見道耶。
釋雲。
雖多刹那功圓行滿事方究竟。
而所緣真如體相一味平等。
總說一心。
有義下。
明二師頓漸。
初解漸入。
空有淺深故漸證。
障有粗細故漸斷。
次有義下。
次解頓入。
作意。
樂欲。
觀力。
俱有堪能故。
二相見道此複有二(至)别總建立名相見道。
二相下。
次釋相見道。
初句牒名。
複标有二。
一觀非安立。
二觀安立。
初觀非安立谛有三品心。
謂下中上。
次釋三相。
一有情假。
謂我相。
情有理無故。
緣智。
謂能緣心。
此智能遣我執故。
能除下品分别障故。
二諸法假。
謂五蘊法。
緣起不實故。
此智能遣法執故。
能除中品分别障故。
三此智雙遣我法二執故。
能除一切障故。
前二下。
判屬法類。
言類者。
是前法智之類故。
法真下。
明此相見道。
仿真見道起。
法者。
取法。
仿效為義。
真見道别修人空見分智。
無間道斷自煩惱障。
解脫道證人空理。
别修法空見分智。
無間道斷自所知障。
解脫道證法空理。
第三總合二空智。
總斷二障。
總證二理。
相見道仿之。
有義此三是真見道(至)以真見道不别緣故。
有義下。
二師各判。
初判此是真見道。
次句以相見道反成。
次判此是相見道。
次句以真見道反成。
二緣安立谛有十六心(至)差别建立名相見道。
二緣下。
次觀安立谛。
總标十六心。
複開二種十六心。
一者下。
依能所取立十六心。
初句總标。
所取。
謂四谛。
能取。
謂四智。
觀谛智。
名法智。
觀正智智。
名類智。
謂于下。
别釋。
初句總明觀苦谛有四心。
一苦法智忍。
苦。
謂苦谛。
法。
即苦谛真如。
智忍。
即能觀之智。
智力未深。
名之曰忍。
此智忍能證理斷惑故。
二十八者。
欲界苦下具十。
上二界每除嗔。
三界合二十八。
苦下有二十八。
三谛亦然。
合斷一百十二。
言正斷者。
斷惑為正。
證理為旁。
以形法智證理為正。
二苦法智。
重觀前理。
重證所斷。
忍力深着。
唯名曰智。
三苦類智忍。
從智生慧。
各别證前法忍法智。
但證忍智。
故曰内證。
言後聖法皆是此類者。
依智而生。
後類前故。
此言後位所修聖智。
皆是此前之類。
集論雲。
言後聖法皆是此種類。
所以者何。
由初苦忍苦智。
是後一切學與無學聖法種類。
從此彼得生故。
是故無漏慧生各别内證。
緣此為境。
是故名為苦類智忍。
四苦類智。
從忍生智。
印前類忍。
如于下引例後三。
初句舉例。
苦既有四。
以例集滅道三一一皆應有四。
總合有十六心。
此十下。
結判所觀谛智。
八觀真如者。
法忍法智觀四谛理。
八觀正智者。
類忍類智觀前忍智。
法真下。
法真斷證。
法忍。
法真無間道見分斷惑。
法智。
法真解脫道證理。
類忍。
法自證分證前忍智。
類智。
法證自證分印前類忍。
此皆法真差别。
名相見道。
文中雖無證自證之言。
據上文義。
合應有之。
苦類智。
審定印可苦類智忍故。
類忍即自證。
類智即證自證。
二者依觀下上谛境(至)分别随眠名相見道。
二者下。
依下上谛立十六心。
初句總标。
下谛。
謂欲界四谛。
上谛。
謂色無色四谛。
觀下谛智。
名法智。
觀上谛智。
名類智。
謂觀下。
别釋。
現前界。
謂欲界。
不現前界。
謂上二界。
下上二界各有四谛。
合有八谛。
每谛各有二心。
合有十六心。
一現下。
略舉二句為例。
例通下上。
現觀忍。
謂欲界法忍。
此通四谛下法忍。
現觀智。
謂欲界法智。
此通四谛下法智。
每谛一忍一智。
合有八心。
例上四谛類忍類智。
每谛一忍一智。
合有八心。
下上總合有十六心。
法真下。
法真斷證。
法真無間見分。
斷苦谛下惑。
法真解脫見分。
證苦谛理。
苦谛既爾。
集滅道三。
無間見分斷。
解脫見分證。
亦然。
下四既爾。
上四亦然。
百一十二者。
欲界四谛四十。
上二界四谛各除嗔。
八谛除八。
合有一百十二。
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