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自考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明武林蓮居弟子 大惠 錄
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說一切法皆無自性。
若有下。
大章明唯識性。
初句蹑前三性。
次句問後無性。
頌曰即依此三性(至)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
三頌答中。
初二行明無性。
次一行正明唯識性。
由前二十二行廣辨能變差别。
以顯非空。
此之二行略明三性無性。
以顯非有。
非有非空。
總成緣起正理。
将欲顯體。
要須鴻漸。
故以無性為入理之門。
今此二頌聯絡前義。
冠戴後章。
兩楹着此。
深有意焉。
論曰即依此前所說三性(至)于有及無總說無性。
論中先釋第一頌。
初二句牒頌前二句。
次句引後頌釋成無性。
故佛下。
牒頌後二句。
密意者。
對機破着偏說空無。
遍計非有。
依圓非無。
今俱說無。
故非了義。
謂後下。
釋俱說無意。
依他幻有。
圓成真實。
二性非無。
而有愚夫于彼依他起上遍計執有我法。
佛為破情。
于有及無。
總說無性。
雲何依此而立彼三(至)而濫第二故此不說。
雲何下。
釋第二頌。
初句徴起。
謂依下。
立量釋三無性。
遍計量雲。
遍計所執。
立相無性。
體相畢竟非有故。
喻如空華。
依他量雲。
依他起性。
立生無性。
衆緣生故。
喻如幻事。
圓成量雲。
圓成實性。
勝義無性。
遠離諸法故。
喻如太虛。
雖依下。
通妨。
問。
圓成中無遍計故。
名勝義無性。
依他中無勝義故。
亦得名勝義無性。
釋雲。
雖依他中無勝義。
亦得說勝義無性。
此初依他若說勝義無性。
則濫第二圓成勝義。
故此依他不說。
相章盡此二頌。
上釋唯識相竟。
此性即是諸法勝義(至)為簡前三故作是說。
此性下。
釋第三頌。
正明唯識實性。
今先釋第一句。
初句牒頌初句。
此性二字。
承上勝義無性。
是一切法勝義谛故。
然勝下總标别列四種勝義。
蘊處界等。
因緣生法。
簡非冥谛自性等。
離此三科。
世間不成安立。
故雲世間勝義。
苦逼迫相。
集招感相。
滅可證相。
道可修相。
四皆審實。
是所迷所證。
故雲道理勝義。
我法二空。
正智所攝。
此約修成。
故雲證得勝義。
清淨法界。
含攝無際曰一。
體離虛妄曰真。
萬象軌模曰法。
分齊分明曰界。
體即一法界。
大總相。
法門體也。
此約性具。
故雲勝義勝義。
此中下。
舉頌簡非。
簡前取後故。
最勝道所行義者。
忘言默契故。
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至)如餘論中随義廣釋。
此諸下。
釋第二第三句。
初牒頌。
體一名異。
故雲亦即是真如。
真謂下。
釋義。
世間諸法。
虛無倒妄。
遷變轉易。
非實非常。
表顯非此。
故言真如。
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故雲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
湛然。
即如義。
不虛妄。
即真義。
異名指廣皆如文。
此性即是唯識實性(至)為簡世俗故說實性。
此性下。
釋第四句。
初句牒頌。
謂唯下。
釋義。
對三性簡。
先以虛實簡遍計。
次以真俗簡依他。
簡二取一。
唯存實性。
三頌總顯諸契經中(至)總撥諸法都無自性。
三頌下。
結示。
上釋唯識性竟。
如是所成唯識相性誰于幾位如何悟入。
如是下。
大章明唯識行位。
初句牒前。
次問後。
誰字。
問人。
意在簡濫。
舍小取大故。
幾位。
問位。
令識淺深。
免上慢故。
悟入。
問修。
頓漸有則。
道不浪階故。
謂具大乘二種性者略于五位漸次悟入。
謂具下。
總略标答。
如次答前。
何謂大乘二種種性(至)方能漸次悟入唯識。
何謂下。
初别釋種性。
初句總徴二種。
一者本具。
二者新薰。
本性住種性者。
未聞正法。
無漏種子無始自成。
不從薰習令其增長。
性者。
體也。
類也。
謂本具法爾無漏種子。
依附阿賴耶識而住。
不由今有故。
習所成種性者。
此聞正法以去。
聞思修三慧薰修。
令無漏種子生長。
數習種性。
要具下。
結。
何謂悟入唯識五位(至)謂住無上正等菩提。
何謂下。
二明五位。
初句徴起。
次略列五名。
皆初句标名。
次句釋相。
前二在凡曰修。
後三入聖曰住。
雲何漸次悟入唯識(至)複令悟入唯識相性。
雲何下。
三明漸次悟入。
初徴。
謂諸下。
釋相。
三資糧位。
雖無真智。
憑教生信。
依觀發解故。
四加行位。
雖未親證。
能引真見故。
漸次伏除者。
下忍伏所取。
中忍伏能取。
上忍雙證二取空。
見道伏中。
已斷分别。
通達相性故。
十地位中。
重慮緣真。
伏斷俱生故。
佛果位中。
障盡理圓。
二益具足故。
是為漸次悟入相。
初資糧位其相雲何。
初資下。
廣明五位。
先徴資糧從喻。
進道以此為糧。
頌曰乃至未起識(至)于二取随眠猶未能伏滅。
頌曰下。
舉頌答。
論曰從發深固大菩提心(至)由此亦名順解脫分。
論曰下。
先釋資糧發心位。
果既高曠。
因必深固。
決擇識。
謂能觀觀智。
即取第六善惡心王。
初心修觀。
莫不用此。
若直以此心觀理。
如用藕絲懸須彌山。
徒增分别。
絕念無由。
若體此性融通。
無法不趣。
自然攝得七八二識同為妙觀。
故得名為境即是觀。
心外無法。
唯識理顯。
初心可修也。
加行智劣名順。
猶在行前曰未起。
為趣下。
釋菩提心須具四弘。
無上菩提。
即佛道誓成。
修習資糧。
即法門誓學。
為有情故。
即衆生誓度。
勤求解脫。
即煩惱誓斷。
順解脫分。
謂加行未證涅槃名順。
加行前因曰分。
決擇約智。
解脫約理。
互立名耳。
别而言之。
資糧名順解脫分。
加行名順決擇分。
二名義通。
約遠近而分二别。
此位菩薩依因善友(至)令彼不起二取現行。
此位下。
釋次二句。
先略釋。
因者。
謂發大心。
即不生不滅為本修因。
善友。
即教授同行二知識。
作意。
謂志願勤求。
資糧。
即福德智慧。
依字貫下四法。
因心既發。
須值外緣。
因緣具足。
志行應修。
多住外門者。
多依事相。
不稱理故。
故于二取種子猶未伏滅。
此二取言顯二取取(至)即是所知煩惱障種。
此二下。
廣釋二取。
先釋第三句。
二取。
執取二取之取。
名二取取。
二取下。
釋随眠。
初句辨名。
次四句釋義。
後一句出體。
煩惱障者謂執遍計(至)能障涅槃名煩惱障。
煩惱下。
轉釋二障。
先釋煩惱障。
初句牒名。
謂執下。
列頭數。
欲界四谛下各有十使。
上二界四谛每各除瞋。
合有七十二。
并欲百一十二。
并是見道根本之惑。
修道之惑。
欲界唯六。
上二界除嗔。
合有十。
并欲共十六。
見修合辨。
有一百二十八。
此皆下。
明障相。
所知障者謂執遍計(至)能障菩提名所知障。
所知下。
次釋所知障。
初句牒名。
謂執下。
列頭數。
文舉見疑等六根本。
等。
謂等随惑。
煩惱障粗。
通二性故。
有多品類。
以數來顯。
所知障細。
唯是有覆。
無多品類。
故不顯數。
覆所下。
明障相。
所知境無颠倒性。
謂真如理。
菩提謂四智。
通障理智故。
前煩惱即是障。
是持業釋。
今是所知之障。
是依主釋。
所知不是障。
智障障所知。
此所知障決定不與(至)餘由意力皆容引起。
此所下。
明所知與諸識俱不俱。
初句直明不與異熟識俱。
次三句釋不俱義。
第八微劣。
所知粗故。
第八不與無明慧相應。
此以無明等為體故。
所知唯與第六法智俱起。
障治相待立故。
第八無智。
故不與俱。
七轉下。
明所知與七轉識多少不定。
第七唯四。
法癡。
法見。
法愛。
法慢。
而無瞋疑。
第六全俱。
前五唯三。
謂貪恚癡。
眼等下。
明不俱意。
法見疑慢。
定不相應。
無分别故。
餘貪恚癡任運而起。
意識引故。
此障但與不善無記(至)癡無癡等不相應故。
此障下。
明所知與三性俱不俱。
初句直明與二性俱。
次句引論證不善無記。
癡無下。
明不與善性俱。
如明與暗。
非定俱故。
煩惱障中此障必有(至)有勝有劣斷惑前後。
煩惱下。
二障辨異。
初句明煩惱障中必有所知。
次句釋義。
此為彼依者。
如迷樹杌。
方謂人故。
體雖下。
簡異。
問。
二障皆以見疑等為體。
依何差别而立二名。
初約障用各别答。
體雖無異。
障事障理。
執我執法。
用有别故。
故二下。
次約斷有前後答。
見道位中。
生空觀勝。
法空觀劣。
斷煩惱為正。
兼斷所知。
修道位中。
法空觀勝。
生空觀劣。
斷所知為正。
兼斷煩惱。
此于無覆無記性中(至)若望菩薩亦是有覆。
此于下。
約四無記簡。
四無記中是異熟生無記。
非餘三種。
彼威下。
明簡意。
勢用薄弱故。
不障理智故。
此名下。
通妨。
問。
此障既能覆智障理。
何言無覆無記。
釋雲。
不障人空智。
于二乘名無覆。
能障法空智。
于菩薩名有覆。
若所知障有見疑等(至)豈彼更無慢無明等。
若所下。
通妨。
舉經為問。
經說所知種子。
五住中唯無明住地。
今何言有見疑等。
見疑通四住故。
無明下。
答。
先直約無明增勝答。
如煩下。
舉例答。
如諸煩惱種子。
八十八惑。
總立見一切住地。
欲愛。
色愛。
無色愛。
立三住地。
豈彼四住唯有見愛。
更無慢無明等。
以見愛偏增。
偏立名耳。
此亦應然。
如是二障分别起者(至)伏二現行通有漏道。
如是下。
判斷伏差别。
先約粗細前後。
二障通二。
分别俱生。
分别粗者。
見所斷攝。
任運細者。
修所斷攝。
二乘下。
次約三乘雙隻。
二乘斷隻。
菩薩斷雙。
永斷下。
後約種現伏斷。
斷種唯無漏。
伏現通賢位。
菩薩住此資糧位中(至)止觀力微未能伏滅。
菩薩下。
釋第四句。
如文。
此位未證唯識真如(至)應知亦是解行地攝。
此位下。
明依地發解。
依解修行。
故名解行。
對後加行。
故雲亦是。
所修勝行其相雲何(至)皆是此中所修勝行。
所修下。
明所修行。
先徴起。
略有下。
釋相。
初句标福智。
萬行雖多。
此二攝盡。
指廣從要。
是故雲略。
次二句釋義。
依性各屬故。
且依下。
處中言六。
是故雲且。
通相下。
約通别判。
或複下。
約通局判。
複有下。
約二利判。
通則一切皆通二益。
依相别分。
名有所屬。
菩提分等。
謂四念處。
四正勤。
四如意足。
五根。
五力。
七菩提。
八正道等。
自利行攝。
四攝。
謂布施。
愛語。
利行。
同事。
四無量。
謂慈悲喜舍。
利他行攝。
如是下。
結。
此位二障雖未伏除(至)于所證修勇猛不退。
此位下。
明修道退不退。
問。
此位菩薩二障未除。
所修之行為退不退。
釋此如文總标練磨故不退。
一聞無上正等菩提(至)練磨自心勇猛不退。
一聞下。
别釋。
一菩提廣大屈。
引他?己練。
如寶所曠遠。
五百由旬。
又複無水草。
人所怖畏處。
引他已證練磨自心。
頌曰。
十方世界諸有情。
念念已證善逝果。
彼既丈夫我亦爾。
不應自輕而退屈。
二聞施等波羅蜜多(至)練磨自心勇猛不退。
二聞下。
二萬行難修屈。
省己增修練。
如身子發心行施。
為婆羅門乞眼。
六心猶退。
省己意樂練磨自心。
頌曰。
汝昔惡道經多劫。
無益勤苦尚能超。
今行少善得菩提。
大利不應生退屈。
三聞諸佛圓滿轉依(至)堅固熾然修諸勝行。
三聞下。
三轉依難證屈。
引粗況妙練。
圓滿轉依。
三祇修行。
百劫種因。
時長行遠。
久受勤苦乃可得成。
引他粗善練磨自心。
頌曰。
博地一切諸凡夫。
尚拟遠證菩提果。
汝已勤苦經多劫。
不應退屈卻沉淪。
由斯下。
結。
次加行位其相雲何。
次加下。
釋加行。
先徴。
加行者。
加功用行也。
頌曰現前立少物(至)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
頌曰下。
舉頌答。
論曰菩薩先于初無數劫(至)非前資糧無加行義。
論曰下。
先釋加行相。
文中舉前望後。
以明加行相。
菩薩下。
舉資糧行滿。
為入下。
明證道未圓。
複修下。
為斷惑證真故。
正修加
若有下。
大章明唯識性。
初句蹑前三性。
次句問後無性。
頌曰即依此三性(至)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
三頌答中。
初二行明無性。
次一行正明唯識性。
由前二十二行廣辨能變差别。
以顯非空。
此之二行略明三性無性。
以顯非有。
非有非空。
總成緣起正理。
将欲顯體。
要須鴻漸。
故以無性為入理之門。
今此二頌聯絡前義。
冠戴後章。
兩楹着此。
深有意焉。
論曰即依此前所說三性(至)于有及無總說無性。
論中先釋第一頌。
初二句牒頌前二句。
次句引後頌釋成無性。
故佛下。
牒頌後二句。
密意者。
對機破着偏說空無。
遍計非有。
依圓非無。
今俱說無。
故非了義。
謂後下。
釋俱說無意。
依他幻有。
圓成真實。
二性非無。
而有愚夫于彼依他起上遍計執有我法。
佛為破情。
于有及無。
總說無性。
雲何依此而立彼三(至)而濫第二故此不說。
雲何下。
釋第二頌。
初句徴起。
謂依下。
立量釋三無性。
遍計量雲。
遍計所執。
立相無性。
體相畢竟非有故。
喻如空華。
依他量雲。
依他起性。
立生無性。
衆緣生故。
喻如幻事。
圓成量雲。
圓成實性。
勝義無性。
遠離諸法故。
喻如太虛。
雖依下。
通妨。
問。
圓成中無遍計故。
名勝義無性。
依他中無勝義故。
亦得名勝義無性。
釋雲。
雖依他中無勝義。
亦得說勝義無性。
此初依他若說勝義無性。
則濫第二圓成勝義。
故此依他不說。
相章盡此二頌。
上釋唯識相竟。
此性即是諸法勝義(至)為簡前三故作是說。
此性下。
釋第三頌。
正明唯識實性。
今先釋第一句。
初句牒頌初句。
此性二字。
承上勝義無性。
是一切法勝義谛故。
然勝下總标别列四種勝義。
蘊處界等。
因緣生法。
簡非冥谛自性等。
離此三科。
世間不成安立。
故雲世間勝義。
苦逼迫相。
集招感相。
滅可證相。
道可修相。
四皆審實。
是所迷所證。
故雲道理勝義。
我法二空。
正智所攝。
此約修成。
故雲證得勝義。
清淨法界。
含攝無際曰一。
體離虛妄曰真。
萬象軌模曰法。
分齊分明曰界。
體即一法界。
大總相。
法門體也。
此約性具。
故雲勝義勝義。
此中下。
舉頌簡非。
簡前取後故。
最勝道所行義者。
忘言默契故。
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至)如餘論中随義廣釋。
此諸下。
釋第二第三句。
初牒頌。
體一名異。
故雲亦即是真如。
真謂下。
釋義。
世間諸法。
虛無倒妄。
遷變轉易。
非實非常。
表顯非此。
故言真如。
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故雲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
湛然。
即如義。
不虛妄。
即真義。
異名指廣皆如文。
此性即是唯識實性(至)為簡世俗故說實性。
此性下。
釋第四句。
初句牒頌。
謂唯下。
釋義。
對三性簡。
先以虛實簡遍計。
次以真俗簡依他。
簡二取一。
唯存實性。
三頌總顯諸契經中(至)總撥諸法都無自性。
三頌下。
結示。
上釋唯識性竟。
如是所成唯識相性誰于幾位如何悟入。
如是下。
大章明唯識行位。
初句牒前。
次問後。
誰字。
問人。
意在簡濫。
舍小取大故。
幾位。
問位。
令識淺深。
免上慢故。
悟入。
問修。
頓漸有則。
道不浪階故。
謂具大乘二種性者略于五位漸次悟入。
謂具下。
總略标答。
如次答前。
何謂大乘二種種性(至)方能漸次悟入唯識。
何謂下。
初别釋種性。
初句總徴二種。
一者本具。
二者新薰。
本性住種性者。
未聞正法。
無漏種子無始自成。
不從薰習令其增長。
性者。
體也。
類也。
謂本具法爾無漏種子。
依附阿賴耶識而住。
不由今有故。
習所成種性者。
此聞正法以去。
聞思修三慧薰修。
令無漏種子生長。
數習種性。
要具下。
結。
何謂悟入唯識五位(至)謂住無上正等菩提。
何謂下。
二明五位。
初句徴起。
次略列五名。
皆初句标名。
次句釋相。
前二在凡曰修。
後三入聖曰住。
雲何漸次悟入唯識(至)複令悟入唯識相性。
雲何下。
三明漸次悟入。
初徴。
謂諸下。
釋相。
三資糧位。
雖無真智。
憑教生信。
依觀發解故。
四加行位。
雖未親證。
能引真見故。
漸次伏除者。
下忍伏所取。
中忍伏能取。
上忍雙證二取空。
見道伏中。
已斷分别。
通達相性故。
十地位中。
重慮緣真。
伏斷俱生故。
佛果位中。
障盡理圓。
二益具足故。
是為漸次悟入相。
初資糧位其相雲何。
初資下。
廣明五位。
先徴資糧從喻。
進道以此為糧。
頌曰乃至未起識(至)于二取随眠猶未能伏滅。
頌曰下。
舉頌答。
論曰從發深固大菩提心(至)由此亦名順解脫分。
論曰下。
先釋資糧發心位。
果既高曠。
因必深固。
決擇識。
謂能觀觀智。
即取第六善惡心王。
初心修觀。
莫不用此。
若直以此心觀理。
如用藕絲懸須彌山。
徒增分别。
絕念無由。
若體此性融通。
無法不趣。
自然攝得七八二識同為妙觀。
故得名為境即是觀。
心外無法。
唯識理顯。
初心可修也。
加行智劣名順。
猶在行前曰未起。
為趣下。
釋菩提心須具四弘。
無上菩提。
即佛道誓成。
修習資糧。
即法門誓學。
為有情故。
即衆生誓度。
勤求解脫。
即煩惱誓斷。
順解脫分。
謂加行未證涅槃名順。
加行前因曰分。
決擇約智。
解脫約理。
互立名耳。
别而言之。
資糧名順解脫分。
加行名順決擇分。
二名義通。
約遠近而分二别。
此位菩薩依因善友(至)令彼不起二取現行。
此位下。
釋次二句。
先略釋。
因者。
謂發大心。
即不生不滅為本修因。
善友。
即教授同行二知識。
作意。
謂志願勤求。
資糧。
即福德智慧。
依字貫下四法。
因心既發。
須值外緣。
因緣具足。
志行應修。
多住外門者。
多依事相。
不稱理故。
故于二取種子猶未伏滅。
此二取言顯二取取(至)即是所知煩惱障種。
此二下。
廣釋二取。
先釋第三句。
二取。
執取二取之取。
名二取取。
二取下。
釋随眠。
初句辨名。
次四句釋義。
後一句出體。
煩惱障者謂執遍計(至)能障涅槃名煩惱障。
煩惱下。
轉釋二障。
先釋煩惱障。
初句牒名。
謂執下。
列頭數。
欲界四谛下各有十使。
上二界四谛每各除瞋。
合有七十二。
并欲百一十二。
并是見道根本之惑。
修道之惑。
欲界唯六。
上二界除嗔。
合有十。
并欲共十六。
見修合辨。
有一百二十八。
此皆下。
明障相。
所知障者謂執遍計(至)能障菩提名所知障。
所知下。
次釋所知障。
初句牒名。
謂執下。
列頭數。
文舉見疑等六根本。
等。
謂等随惑。
煩惱障粗。
通二性故。
有多品類。
以數來顯。
所知障細。
唯是有覆。
無多品類。
故不顯數。
覆所下。
明障相。
所知境無颠倒性。
謂真如理。
菩提謂四智。
通障理智故。
前煩惱即是障。
是持業釋。
今是所知之障。
是依主釋。
所知不是障。
智障障所知。
此所知障決定不與(至)餘由意力皆容引起。
此所下。
明所知與諸識俱不俱。
初句直明不與異熟識俱。
次三句釋不俱義。
第八微劣。
所知粗故。
第八不與無明慧相應。
此以無明等為體故。
所知唯與第六法智俱起。
障治相待立故。
第八無智。
故不與俱。
七轉下。
明所知與七轉識多少不定。
第七唯四。
法癡。
法見。
法愛。
法慢。
而無瞋疑。
第六全俱。
前五唯三。
謂貪恚癡。
眼等下。
明不俱意。
法見疑慢。
定不相應。
無分别故。
餘貪恚癡任運而起。
意識引故。
此障但與不善無記(至)癡無癡等不相應故。
此障下。
明所知與三性俱不俱。
初句直明與二性俱。
次句引論證不善無記。
癡無下。
明不與善性俱。
如明與暗。
非定俱故。
煩惱障中此障必有(至)有勝有劣斷惑前後。
煩惱下。
二障辨異。
初句明煩惱障中必有所知。
次句釋義。
此為彼依者。
如迷樹杌。
方謂人故。
體雖下。
簡異。
問。
二障皆以見疑等為體。
依何差别而立二名。
初約障用各别答。
體雖無異。
障事障理。
執我執法。
用有别故。
故二下。
次約斷有前後答。
見道位中。
生空觀勝。
法空觀劣。
斷煩惱為正。
兼斷所知。
修道位中。
法空觀勝。
生空觀劣。
斷所知為正。
兼斷煩惱。
此于無覆無記性中(至)若望菩薩亦是有覆。
此于下。
約四無記簡。
四無記中是異熟生無記。
非餘三種。
彼威下。
明簡意。
勢用薄弱故。
不障理智故。
此名下。
通妨。
問。
此障既能覆智障理。
何言無覆無記。
釋雲。
不障人空智。
于二乘名無覆。
能障法空智。
于菩薩名有覆。
若所知障有見疑等(至)豈彼更無慢無明等。
若所下。
通妨。
舉經為問。
經說所知種子。
五住中唯無明住地。
今何言有見疑等。
見疑通四住故。
無明下。
答。
先直約無明增勝答。
如煩下。
舉例答。
如諸煩惱種子。
八十八惑。
總立見一切住地。
欲愛。
色愛。
無色愛。
立三住地。
豈彼四住唯有見愛。
更無慢無明等。
以見愛偏增。
偏立名耳。
此亦應然。
如是二障分别起者(至)伏二現行通有漏道。
如是下。
判斷伏差别。
先約粗細前後。
二障通二。
分别俱生。
分别粗者。
見所斷攝。
任運細者。
修所斷攝。
二乘下。
次約三乘雙隻。
二乘斷隻。
菩薩斷雙。
永斷下。
後約種現伏斷。
斷種唯無漏。
伏現通賢位。
菩薩住此資糧位中(至)止觀力微未能伏滅。
菩薩下。
釋第四句。
如文。
此位未證唯識真如(至)應知亦是解行地攝。
此位下。
明依地發解。
依解修行。
故名解行。
對後加行。
故雲亦是。
所修勝行其相雲何(至)皆是此中所修勝行。
所修下。
明所修行。
先徴起。
略有下。
釋相。
初句标福智。
萬行雖多。
此二攝盡。
指廣從要。
是故雲略。
次二句釋義。
依性各屬故。
且依下。
處中言六。
是故雲且。
通相下。
約通别判。
或複下。
約通局判。
複有下。
約二利判。
通則一切皆通二益。
依相别分。
名有所屬。
菩提分等。
謂四念處。
四正勤。
四如意足。
五根。
五力。
七菩提。
八正道等。
自利行攝。
四攝。
謂布施。
愛語。
利行。
同事。
四無量。
謂慈悲喜舍。
利他行攝。
如是下。
結。
此位二障雖未伏除(至)于所證修勇猛不退。
此位下。
明修道退不退。
問。
此位菩薩二障未除。
所修之行為退不退。
釋此如文總标練磨故不退。
一聞無上正等菩提(至)練磨自心勇猛不退。
一聞下。
别釋。
一菩提廣大屈。
引他?己練。
如寶所曠遠。
五百由旬。
又複無水草。
人所怖畏處。
引他已證練磨自心。
頌曰。
十方世界諸有情。
念念已證善逝果。
彼既丈夫我亦爾。
不應自輕而退屈。
二聞施等波羅蜜多(至)練磨自心勇猛不退。
二聞下。
二萬行難修屈。
省己增修練。
如身子發心行施。
為婆羅門乞眼。
六心猶退。
省己意樂練磨自心。
頌曰。
汝昔惡道經多劫。
無益勤苦尚能超。
今行少善得菩提。
大利不應生退屈。
三聞諸佛圓滿轉依(至)堅固熾然修諸勝行。
三聞下。
三轉依難證屈。
引粗況妙練。
圓滿轉依。
三祇修行。
百劫種因。
時長行遠。
久受勤苦乃可得成。
引他粗善練磨自心。
頌曰。
博地一切諸凡夫。
尚拟遠證菩提果。
汝已勤苦經多劫。
不應退屈卻沉淪。
由斯下。
結。
次加行位其相雲何。
次加下。
釋加行。
先徴。
加行者。
加功用行也。
頌曰現前立少物(至)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
頌曰下。
舉頌答。
論曰菩薩先于初無數劫(至)非前資糧無加行義。
論曰下。
先釋加行相。
文中舉前望後。
以明加行相。
菩薩下。
舉資糧行滿。
為入下。
明證道未圓。
複修下。
為斷惑證真故。
正修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