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自考卷第七

關燈
第八下。

    釋簡除意。

    問。

    第八亦有現行。

    何故唯取轉識及相應。

    不取第八。

    釋雲。

    第八是所熏。

    非能熏。

    若取第八為能熏。

    則無所熏故。

    問。

    相見性等何亦能熏。

    釋雲。

    非簡所依王所獨是能薰。

    此能依相見性等。

    亦是能熏故。

    問。

    何故除佛果善極劣無記。

    釋雲。

    無記極微劣故。

    佛果極圓滿故。

    俱不熏種。

     現行同類展轉相望(至)亦非因緣不親生故。

     現行下。

    簡非。

    現行同類謂諸現行識。

    及善染等。

    各各自類前後展轉相望。

    但名等無間。

    有開導義。

    皆非親因緣。

    各從自種生故。

    一切異類。

    謂諸識及相應等。

    異類相望。

    但名增上。

    有助生義。

    亦非因緣。

    不親生故。

     有說異類同類現行(至)展轉相望為因緣故。

     有說下。

    通餘處妨。

    假說者。

    以餘諸緣假名因緣故。

    有唯說種子是因緣者。

    依顯勝說。

    聖說下。

    引證轉識與阿賴耶互為因緣。

    如炷與焰。

    展轉生燒。

    亦如束蘆。

    俱時而轉。

    故因緣性定應有二。

    不可執言唯種非現。

    有種生現。

    種引種。

    現熏種。

    現引現。

    前三親因緣。

    後一真等流。

     二等無間緣謂八現識(至)等而開導令彼定生。

     二等下。

    釋等無間緣。

    初标名。

    前于後法力用齊等。

    中無間隔。

    引令後法生起。

    名等無間緣。

    次句出體。

    八現者。

    簡非種子。

    及色。

    不相應。

    後句釋用。

    自類者。

    顯非他識為緣。

    前念望後縱經多卻。

    亦能開辟引導。

    令彼後法定當生故。

     多同類種俱時轉故(至)由斯八識非互為緣。

     多同下。

    料簡。

    先簡種現俱轉。

    多同類種。

    謂諸識自類種子。

    引生自現。

    或自現引自種。

    俱時轉故。

    非此緣攝。

    須自類不俱。

    方是此緣。

    由斯下。

    承上例簡。

    自類種現俱起。

    尚非此緣。

    是故八識異類俱起。

    非互為緣。

    量雲。

    多同類種引生現行是有法。

    非此緣攝宗。

    俱時轉故因。

    如不相應行。

     心所與心雖恒俱轉(至)故得互作等無間緣。

     心所下。

    明收相應。

    問。

    上言自類不俱可作此緣。

    然心與心所異類俱起。

    雲何互作此緣。

    釋雲。

    心與心所雖恒俱轉。

    而互相應。

    和合似一。

    定俱生滅。

    事業必同。

    一開導時餘亦開導。

    故展轉作等無間緣。

     入無餘心最極微劣(至)等無間法故非此緣。

     入無下。

    簡無餘心。

    前無開導之用。

    後無當起之法。

    故非此緣。

     雲何知然論有誠說(至)此是彼等無間緣故。

     雲何下。

    引證。

    初句徴起。

    次引論。

    如前文釋。

     即依此義應作是說(至)善與無記相望亦然。

     即依下。

    約諸識界地曆明。

    先明藏識。

    初句立界地引生。

    三界九地更互相生。

    下上下。

    釋義。

    下死生上。

    上死生下。

    互相開導。

    其義等故。

    有漏下。

    約漏無漏為緣。

    初句明有漏藏識引生無漏。

    無漏藏識不引有漏。

    次句釋不引義。

    善與下。

    例二性。

    無記引善。

    善不引無記。

    善性第八非佛無故。

     此何界後引生無漏(至)回趣留身唯欲界故。

     此何下。

    明無漏起處。

    先問起。

    或從下。

    答。

    先标列二界。

    謂諸下。

    次正釋。

    初句标人。

    次句立色界後引無漏。

    次句釋義。

    異生求佛。

    必生五淨居天得菩提故。

    二乘下。

    初句标人。

    次句立欲界後引無漏。

    次句釋義。

    二乘回趣必留欲界身故。

     彼雖必往大自在宮(至)色界心後亦得現前。

     彼雖下。

    通妨。

    問。

    回趣大乘必往大自在宮成佛方轉無漏。

    何言欲界引生。

    釋義如文。

    有義下。

    次解回趣之人亦色界後引生無漏。

     然五淨居無回趣者經不說彼發大心故。

     然五下。

    通妨。

    問。

    經言五淨居天無回趣者。

    何言色界後引生無漏。

    釋雲。

    五淨居無回趣者。

    約不發大心者說。

    若有回趣。

    亦通色界。

     第七轉識三界九地(至)前後位中得相引故。

     第七下。

    次明第七。

    初句立界地互相引生。

    随第下一句。

    釋義。

    随第八生處所系故。

    有漏下。

    約漏無漏互為緣。

    初句立互相生。

    十地下一句。

    釋義。

    第七因中轉故。

    十地位中出觀入觀。

    漏與無漏相間起故。

    二性相望亦然。

    染無記。

    謂有覆。

    不染無記。

    謂無覆。

    此二亦然。

    生空下一句。

    釋義。

    生空智果前後。

    謂出觀時。

    此屬染位。

    智果現前。

    謂入觀時。

    此屬淨位。

    染淨相引故。

     此欲色界有漏(至)地上菩薩不生彼故。

     此欲下。

    簡無色。

    如經言。

    六欲四禅天王。

    如次即十地菩薩故。

     第六轉識三界九地(至)決擇分善唯色界故。

     第六下。

    三明第六。

    初二句立界地等互各為緣。

    潤生下一句。

    釋義。

    潤生位善不善得相引故。

    等者。

    等漏無漏。

    第六因中轉故。

    漏無漏互相引故。

    生空前後位。

    善染二無記得相引故。

    初起下。

    明無漏起處。

    初句立色界後。

    次句釋義。

    決擇善。

    謂四加行。

    第六初起無漏在四加行。

    此四善根。

    必依第四靜慮方得成滿。

    故唯色界後起。

     眼耳身識二界二地(至)善等相望應知亦爾。

     眼耳下。

    四明前五。

    初二句分判五識界地。

    各各自類互作等無間緣。

    善等下。

    明善染各于所依界地為緣。

     有義五識有漏無漏(至)未成佛時容互起故。

     有義下。

    明漏無漏有二解。

    先初解。

    初句立漏無漏互為緣。

    未成下一句。

    釋義。

    此師謬謂五識因中亦有轉義。

     有義無漏有漏後起(至)此二于境明昧異故。

     有義下。

    次解。

    初二句立有漏引無漏。

    無漏不引有漏。

    無漏下。

    釋義。

    無漏五識非佛無故。

    非佛五根定有漏故。

    根是異熟相分攝故。

    異熟識有漏。

    故五根有漏。

    五色根有漏。

    故五識有漏。

    根是五識不共俱生同境所依。

    此若有漏。

    發無漏識理不相應故。

    此二于境明昧異故。

    有漏根于境。

    如翳目視。

    無漏識于境。

    如淨眼觀。

    豈令昧根發明妙識。

     三所緣緣謂若有法(至)此體有二一親二疏。

     三所下。

    釋所緣緣。

    初标名。

    謂能緣之心帶彼相起。

    名所緣。

    謂有實體能生識故。

    名緣。

    具此二支。

    名所緣緣。

    謂若下。

    先總釋義。

    謂若有法者。

    是泛指之辭。

    随舉一也。

    有者。

    實有也。

    簡非龜毛無體之法。

    具有五義。

    有實體。

    從自證分變故。

    實用。

    相有生見之用故。

    從實種生。

    從所薰相分親種起故。

    現在實法。

    簡非過未及空華故。

    托本質而起。

    非如獨影無質故。

    此釋緣義。

    帶己相者。

    帶。

    謂變帶。

    相。

    謂影相。

    言己相者。

    相即心體自分所攝故。

    此釋所緣。

    心即八個心王。

    相應即五十一心所。

    言或者。

    有起不起故。

    所慮謂是心之所緣慮處故。

    即帶彼相起義。

    所托。

    即此所緣境。

    又能牽心令生。

    是心之所托故。

    即托彼而生義。

    次列數。

    一親。

    二疏。

    如眼等五識緣境。

    須托第八所變五塵為本質。

    于此質上随量大小。

    頓變五塵相現。

    以彼及此二種五塵皆為所緣緣。

    所緣緣中有親疏故。

     若與能緣體不相離(至)應知彼是親所緣緣。

     若與下。

    次别釋親緣。

    能緣。

    謂見分。

    體。

    謂自證分。

    親所緣者。

    即相分。

    謂與能緣見分共一所依。

    體不相離。

    是見分等内所慮托。

    等者。

    等自證。

    證自證。

    後三皆有能緣義故。

    内所慮托。

    顯此相分非外有故。

    相了别法心分雖殊。

    生與所生其體不二。

    應知彼是親所緣緣即四分中之相分。

    四緣中之所緣。

     若與能緣體雖相離(至)應知彼是疏所緣緣。

     若與下。

    别釋疏緣。

    疏所緣者。

    即本質。

    謂與能緣不共所依。

    體相離故。

    但為所托本質。

    能起内所現相。

    取與所取體雖不同。

    内所慮托然似彼現。

    應知彼是疏所緣緣。

    即第八識相分。

    諸識托為本質。

     親所緣緣能緣皆有(至)離外所慮托亦得生故。

     親所下。

    約親疏簡有無。

    親所緣緣。

    于能緣心決定皆有。

    以離所緣必不生故。

    諸心心所四緣生故。

    前雲自心内蘊一切皆有。

    疏所緣緣。

    于能緣有無不定。

    如起獨頭。

    緣過未境。

    離外本質亦得生故。

    有相分境不仗質故。

    前雲自心外蘊或有或無。

     第八心品有義唯有親所緣緣随業因力任運變故。

     第八下。

    曆明諸識有無。

    初明藏識。

    初解唯有親所緣緣。

    初句立。

    次句釋。

     有義亦定有疏所緣緣要仗他變質自方變故。

     有義下。

    次解定有疏所緣緣。

    初句立。

    次句釋。

     有義二說俱不應理(至)一切位中有無不定。

     有義下。

    第三解。

    初句總斥前二。

    自他下。

    别斥初家。

    若謂唯有親所緣緣。

    此不應理。

    自他身土可互受用。

    他所變者為自質故。

    此二句釋成亦有疏緣。

    自種下。

    别斥次家。

    若謂定有疏所緣緣。

    亦不應理。

    自種于他無受用理。

    他變為此不應理故。

    非諸有情種皆等故。

    此三句釋成無疏。

    應說下。

    正釋疏所緣緣不定。

    自種及根。

    疏緣定無。

    無質可托故。

    器界與身。

    轉未轉位。

    皆有無不定。

    或托他質或不托故。

     第七心品未轉依位(至)緣真如等無外質故。

     第七下。

    次明末那。

    未轉依位。

    俱生我執恒相應故。

    緣第八識起自心相。

    執為實我。

    故亦定有疏所緣緣。

    已轉依位。

    此非定有。

    緣真如無我無外質故。

     第六心品行相猛利(至)疏所緣緣有無不定。

     第六下。

    三明意識。

    一切位中有無不定。

    同時意識緣現境。

    所仗質有。

    獨頭意識。

    緣過未。

    所仗質無。

     前五心品未轉依位(至)緣過未等無外實故。

     前五下。

    四明五識。

    未轉依位。

    粗鈍劣故。

    唯緣現境。

    必仗外質。

    方起内所慮托。

    而亦定有。

    已轉依位。

    通緣三世無外質故。

    此非定有。

     四增上緣謂若有法有勝勢用能于餘法或順或違。

     四增下。

    釋增上緣。

    先标名。

    與力助成。

    令彼生長。

    故名增上。

    謂若下。

    釋用。

    有法者。

    簡非無體。

    有殊勝勢力作用。

    能于餘法者。

    此能助彼故。

    或順或違者。

    如雪如曝。

    皆能令物增長。

    說此與彼為增上緣。

     雖前三緣亦是增上(至)生住成得四事别故。

     雖前下通妨。

    問曰。

    此增上用。

    前三緣中豈不亦有。

    今複别明者。

    何也。

    釋雲。

    雖前三緣亦是增上。

    而今第四除彼取餘。

    四緣名義有通有别。

    通皆增上。

    别名因緣等。

    前三從别受稱。

    今第四得通名耳。

    除别取通者。

    為顯諸緣差别相故。

    問。

    前雲或順或違能令餘法增長。

    此于幾處轉耶。

    釋雲。

    此順違用。

    于四處轉。

    令生。

    令住令成。

    令得。

    四事别故。

     然增上用随事雖多(至)應知即是二十二根。

     然增下。

    顯體。

    先标數。

    二十二根于六事增上義立。

    謂于取境。

    眼等六根有增上義。

    命根。

    于住一期相續有增上義。

    男女二根。

    于續家族有增上義。

    樂等五根。

    于能受善惡業果有增上義。

    信等五根。

    于世間淨有增上義。

    未知等三根。

    于出世淨有增上義。

     前五色根以本識等(至)及善念等而為自性。

     前五下。

    先出十九根體。

    本識等。

    等自種子。

    淨色。

    即清淨四大。

    謂五色根。

    以本識及種子所變眼等淨色為體。

    男女二根。

    以身根少分為體。

    命根。

    以本識親種一期不斷分位假立。

    非别有體。

    意根總以八識為體。

    八識俱轉。

    别立一根。

    故前雲。

    彼容六識有時無故。

    意非定成根。

    苦等五根。

    以自受為體。

    信進二根。

    以善位信勤為體。

    念定慧三根。

    以别境中善念。

    善定。

    善慧。

    為體。

     未知當知根體位有三種(至)能遠資生根本位故。

     未知下。

    次出後三根體。

    先未知當知根。

    先明位。

    一根本見道位。

    有十六心。

    八忍。

    八智。

    前十五心将見未見。

    第十六心已見道故。

    無未知當知故。

    是故除之。

    二四加行位。

    近能引發根本故。

    三資糧位。

    即三賢位。

    從初發心乃至未得。

    決擇分。

    即見道。

    順決擇。

    即加行。

    未得者。

    即加行前也。

    所有善根。

    遠資根本故。

     于此三依信等五根(至)非正善根故多不說。

     于此下。

    出體。

    于此三位中所有信進念定慧意喜樂舍。

    總此九根。

    為此未知當知根體。

    加行下。

    通妨問。

    加行等位求證愁戚。

    亦有憂根。

    何故不說。

    釋此如文。

     前三無色有此根者有勝見道傍修得故。

     前三下。

    簡别。

    前三無色。

    謂空處。

    識處。

    無所有處。

    旁修得者。

    決擇分善在四靜慮。

    勝見道者。

    兼修上定。

    故三無色亦有此根。

     或二乘位回趣大者(至)但說地前以時促故。

     或二下。

    二乘回趣大菩提者。

    為證法空。

    于地前亦起未知當知根。

    九地下。

    通妨。

    問。

    法空無漏智雖未起。

    生空無漏智果已成。

    何謂未知當知耶。

    釋雲。

    彼于生空雖已具知。

    未達法空。

    尤所當了。

    所證九地所攝生空無漏智。

    皆是菩薩未知當知根。

    未能證入法空理故。

    問。

    菩薩初見道位亦有此根。

    何故但言地前亦起。

    答。

    以時促故。

    一刹那即見道故。

    是故不說。

    轉名已知根故。

     始從見道最後刹那(至)非正善根故多不說。

     始從下。

    明已知根體。

    先明位。

    見道最後刹那。

    謂見道初心。

    從此乃至金剛喻定。

    謂十地滿心。

    所有下。

    出體。

    信等無漏九根。

    皆此根性。

    未離下。

    通妨。

    如前。

     諸無學位無漏九根一切皆是具知根性。

     諸無下。

    明具知根體。

    無學位下。

    明位。

    次出體。

    三乘極果所有信等無漏九根。

    皆名具知根。

     有頂雖有遊觀無漏。

    而不明利。

    非後三根。

     有頂下。

    通妨。

    問。

    既後三根皆名無漏。

    三乘行人依有頂地遊觀無漏。

    亦應有無漏根。

    何故前言前三無色有此根。

    不言有頂者。

    何也。

    釋雲。

    行人修九次第定。

    雖依有頂遊觀。

    而止觀并運。

    将入滅時。

    意偏在定。

    慧不明利。

    非後三根。

    是故不言有頂。

     二十二根自性如是諸餘門義如論應知。

     二十下。

    結。

    自性如是者。

    假實異故。

    餘門。

    謂性界學等。

    如論應知。

     成唯識論自考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