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自考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作黃金。
攪長河為酥酪。
令應見者如實而見。
若離于心有别實境。
如何地等随菩薩心轉作黃金酥酪。
二随觀察者智轉智。
依勝定修觀法者。
如修十六妙觀。
落日水冰地樹池樓等。
随觀一境。
衆相現前。
又修九想。
八背舍。
十一切處等。
但随觀者觀行轉變。
一切皆成。
境若是實。
甯随心轉。
三随無分别智轉智。
諸菩薩得根本智證真如時。
真如妙境與智冥合。
平等平等。
能所一如。
内外凝寂。
一切境相皆不現前。
境若是實。
何容不現。
菩薩下。
結。
又伽他說心意識所緣(至)此等聖教誠證非一。
又伽下。
引教證成。
心意識。
即三能變。
此之所緣皆不離識。
是故我說一切唯心。
此等下。
廣指諸教。
極成眼等識五随一故如餘不親緣離自色等。
極成下。
立量顯理。
先約能緣立量。
先明前五識。
量雲。
極成眼等識是有法。
不親緣離自色等宗。
五随一故因。
如餘耳等四識。
五識相望。
互為有法同喻。
應成五量。
離自色者。
本質境也。
不親緣者。
疏所緣緣也。
意成不離識相分色。
是親所緣緣也。
餘識識故如眼識等亦不親緣離自諸法。
餘識下。
次明後三識。
量雲。
餘識是有法。
亦不親緣離自諸法宗。
識性攝故因。
如眼識等。
此識所緣定非離此二随一故如彼能緣。
此識下。
次約所緣立量。
先明五塵。
所緣。
即相分。
此字。
即自證體。
二随一者。
即相見二分中相分。
能緣即見分。
量雲。
此識所緣相分是有法。
定非離此自證分宗。
相見二中随一相分攝故因。
同喻如能緣見分。
見分不離自證分。
證成相分不離自證分。
所緣法故如相應法(至)此等正理誠證非一。
所緣下。
次明法塵。
所緣。
謂後三所緣法。
相應法。
謂心王與心所相應。
心所與心王相應。
彼此不離故。
量雲。
後三所緣是有法。
決定不離心及心所宗。
法故因。
同喻如相應法。
王所相應既不相離。
證成所緣之法不離能緣心及心所。
此等下。
總結正理。
故于唯識應深信受(至)離有離無故契中道。
故于下。
總證勸信顯理。
我法非有者。
以是遍計所執性故。
空識非無者。
依他圓成非所執故。
慈尊依此說二頌言(至)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
慈尊下。
引證。
依此者。
依此長行說後二頌。
愚夫所執實我法性。
但是迷情妄分别有。
于此識變見相分上。
我法二性畢竟都無。
此識中唯有二無我空。
于彼二空。
亦有此識。
空識互言有者。
依真立俗故。
真俗相依故。
此頌長行前二句我法非有。
空識非無。
故說下一頌。
承上顯理。
非無故非空。
非有故非不空。
有無牒非不空。
有有牒非空。
此頌長行離有離無。
初句雙遮。
次句雙照。
遮照同時。
故契中道。
此頌且依染依他說理實亦有淨分依他。
此頌下。
簡示。
頌言都無。
但無我法。
非無染分依他。
即有漏識。
又非所執。
是妙俗谛。
故不都無。
淨依他。
即無漏識。
亦是圓成實。
若唯内識似外境起(至)處時身用定不定轉。
若唯下。
八番問答。
先一問難。
此謂世事乖宗難。
初句牒前唯有内識都無外境。
次正難。
甯見世間情非情物。
處定。
時定。
而身不定。
作用不定。
各各而轉。
既有世事。
甯不乖宗。
如夢境等應釋此疑。
如夢下。
答。
如夢中獨頭妄亂意識。
緣夢中境。
苦樂得失計為實有。
夢時非無。
及至于醒了無所得。
二十頌雲。
處時定如夢。
身不定如鬼。
同見膿河等。
如夢損有用。
何緣世尊說十二處。
何緣下。
次二問難。
此謂聖教相違難。
若但是識。
應唯意法。
何緣更說五内色根。
及五塵境。
成十二處。
今言唯識。
識外無餘。
不立根境。
甯不與教相違。
依識所變非别實有(至)令知外法亦非有故。
依識下答。
初句約唯識總答。
十有色處。
皆依第八識變。
離識之外非别實有。
為入下。
明建立十二處意。
一切愚夫妄執有我。
由斯生死輪轉無窮。
欲令悟入無我真空。
說六二法。
令其觀察何處有我。
如遮下。
舉例。
猶如有人撥無後世。
堕斷見坑。
為遮此故。
說諸有情舍生趣生。
如旋火輪。
未有休息。
複有未達諸法空寂。
不能趣向無上菩提。
為欲令入法無我空。
故說萬法唯識。
所以者何。
令知外法亦非有故。
速入法空證無上覺。
此唯識性豈不亦空不爾如何。
此唯下。
次三問難。
此謂唯識成空難。
前言諸法皆空。
此唯識性豈不亦空。
識性不空。
還成有法。
不爾二字。
略答。
如何二字。
覆徴。
非所執故謂依識變(至)由此慈尊說前二頌。
非所下。
答。
依他識性。
非所執故。
說法空者。
依識所變似外境上妄執實法理非有故。
說為法空。
非無離言正智所證清淨依他唯識性故。
說為法空。
此唯識性是妙俗谛。
此若無者。
二谛應無。
所以者何。
真俗相依而建立故。
撥無二谛是惡取空。
諸佛說為不可治者。
諸佛說空法。
為度于有故。
若複執有空。
諸佛所不化。
應知諸法有空不空。
由此慈尊說前二頌。
遍計不有。
依圓不無。
不有不無。
中道理成。
若諸色處亦識為體(至)一類堅住相續而轉。
若諸下。
次四問難。
此謂色相非心難。
初句牒前識變。
若十色處亦識為體。
應如意法非有質礙。
何緣乃似色相顯現。
又能變識刹那轉易間斷。
何緣所變色相一類堅住相續而轉。
名言薰習勢力起故(至)是故諸識亦似色現。
名言下。
答。
色相堅住而轉者。
謂諸無始虛妄分别。
皆是名言薰習力起故。
愚夫執有。
智者達無。
由執有故。
迷之則生死始。
染法依之而生。
由達無故。
悟之則輪回息。
淨法依之而生。
此之色相。
迷悟機關染淨依處。
謂此若無。
正倒無托。
染淨無依。
故雲無倒無染。
亦無淨法。
是故下。
結非住似住。
非色似色。
如有頌言亂相及亂體(至)及與非色識若無餘亦無。
如有下。
引證。
亂相。
謂所變色相。
即色識。
亂體。
謂能變識體。
即非色識。
若相體俱無。
亦無染淨法。
是故說諸識亦似色而現。
色等外境分明見證現量所得甯撥為無。
色等下。
次五問難。
此謂現量違宗難。
諸色聲等五外境相分明見證。
現量所得。
甯撥為無。
若唯有識。
豈不與現量相違。
現量證時不執為外(至)不可執為是實外色。
現量下。
答。
難家不知現非二量差别。
故興無有相違之難。
今答中先二句以前五現量。
對意識非量。
而分執不執标定。
五識現量證境之時。
得法自性。
無分别故。
不執為外。
後意識非量計度。
妄執在外。
故現下。
承上執不執而分内外。
以判有無。
五識現量得色等境。
是自親相分。
識所變故。
亦說為有。
意識非量所執外色。
妄計度故。
說彼為無。
又色等境是心分故。
非色似色。
是内分故。
非外似外。
如夢所緣。
亦非色似色。
非外似外。
法喻參明。
不可執實。
若覺時色皆如夢境(至)于自色境不知唯識。
若覺下。
次六問難。
此謂夢覺相違難。
初句牒前。
如從下。
正難。
若謂覺時所緣如夢唯識。
今觀法喻似不全同。
如從夢覺。
知彼夢境皆唯心現。
今覺時所緣。
何故不知唯識。
而執心外實有耶。
如夢未覺不能自知(至)由斯未了色境唯識。
如夢下。
答。
先舉喻。
如夢未醒。
不能自覺夢境唯心。
要至醒時。
返思夢中一切唯識。
覺時下。
次合法。
覺時境色。
應知亦然。
未至真覺位。
不能自知萬法唯識。
至真覺時。
亦能追覺所緣唯識。
未得下。
結答。
未得真覺。
恒處夢中。
由斯未了色境唯識。
此之法喻參明符合。
雲何以在夢生死妄覺。
欲同真覺耶。
外色實無可非内識境他心實有甯非自所緣。
外色下。
次七問難。
此謂外取他心難。
初句領前。
他心下。
正難。
他心實有。
若不能緣。
不名他心智。
若能緣之。
仍成心外有法。
誰說他心非自識境(至)如緣他心色等亦爾。
誰說下。
答。
初句立定他心是所緣。
次句約親疏判。
謂識下。
釋。
初句直明識無實用。
諸識生時無實作用。
次二句舉喻反明非親所緣。
識緣境時。
不能于外吸攬中歸。
猶如手等親執外物。
亦不于中趣外奔逸。
如日舒光親照外境。
但如下。
正喻親疏緣。
此中法廣喻略。
今展喻以從法。
但如淨鏡影似質現。
名照彼物。
非親能照。
親所照者。
謂自現影。
識緣他心亦爾。
托之為質。
此約本質疏所緣緣。
明了他心。
非親能了。
親所了者。
謂自識變故契下。
引證。
法法不相到。
但識生時似彼相現。
名取彼物。
如緣下。
例緣五塵。
如眼識緣色境時。
對彼本質色。
似彼本質相分顯現。
名取彼色。
非眼識親到彼色處。
親所了者。
即自變相分。
餘識緣境亦然。
說有異境何名唯識。
既有下。
次八問難。
此謂異境非識難。
若言唯識。
識外無餘。
既有他心為疏所緣。
何成唯識。
奇哉固執觸處生疑豈唯識教但說一識。
奇哉下。
答。
初句責疑。
次句略立。
雖疏所緣離自識有。
然不離他能變之心。
非有所緣。
便違唯識。
若謂離自心即非唯識者。
豈唯識教但說一識。
不爾如何。
不爾下。
複問。
不唯一識。
義複雲何。
汝應谛聽若唯一識(至)誰為誰說何法何求。
汝應下。
答。
初句誡聽。
次下斥失。
六法界凡。
四法界聖。
佛法界尊。
三乘界卑。
菩薩為因。
佛界為果。
佛為九說。
九從佛求。
謂諸有情各有識故。
此事方成。
若唯一識。
如是等事。
悉不成就。
故唯識言有深意趣(至)定離諸識實有色等。
故唯下。
正釋。
初句标立。
識言下。
百法總成五位。
一者心法。
謂八種識。
二者心所法。
謂六位心所。
三者色法。
謂所變相。
四者不相應行法。
謂分位差别。
五者無為法。
謂彼空理所顯真如。
識自下。
五位唯是一心。
一識自性故。
二識相應故。
三心王心所二所變故。
四前三分位故。
五前四所依實性故。
如是五位諸法皆不離識。
總立識名。
唯言但遮愚夫所執遍計外實色等。
不遮内識所變依他不離識法。
若如是知唯識教意(至)故定應信一切唯識。
若如下。
顯益勸信。
初文解行證入。
自利利他。
非全下。
反顯。
故定下。
勸信。
若唯有識都無外緣由何而生種種分别。
若唯下。
次申第二頌結顯歸源廣明唯識以成前義。
初句蹑前。
次句問後。
若唯有識都無外緣。
如一眼識生。
須假外空明根境等為增上緣助之令生。
既無外緣。
内心分别由何而起。
未有無心境。
曾無無境心。
頌曰由一切種識(至)以展轉力故彼彼分别生。
頌曰下。
舉第二頌答。
論曰一切種識謂本識中(至)非持種識後當說故。
論曰下。
釋義。
先釋初句。
初牒頌标名。
一切種識。
次出體。
謂識所持功能差别。
次明用。
此生四果。
名一切種。
此種以識為體。
除離系者。
非種生故。
道所證故。
謂離系果雖可克證。
而非種生。
須起現行真無漏道斷結得故。
此現起道亦從種生。
望于彼果有展轉義。
然非此中正意所說。
此說能生分别種故。
彼是無漏清淨種故。
此識下。
辯種識名義。
問。
若爾。
隻當言一切種。
如何言一切種識耶。
答。
雖此種子有能生之功。
而種無依。
以識為體故。
此是本識相分非餘。
即以所依而為自體。
種離本識無别性故。
種識二言。
簡非種識。
現識名識。
而非是種。
餘種名種。
而非是識。
今簡非彼。
故言種識。
又顯本識所持之種。
非顯此種能持之識。
此差别義。
後當廣說。
此識中種餘緣助故(至)共不共等識種盡故。
此識下。
釋次句。
種得餘現行為增上緣等助。
轉變成熟。
顯變種多。
重言如是。
此攝名言。
我執。
有支。
共不共。
識種盡故。
展轉力者謂八現識(至)彼皆互有相助力故。
展轉下。
釋第三句。
八現行識及相應相見分等。
互相助力。
此現助彼種。
彼現助此種。
故言展轉。
即現識等總名分别(至)分别類多故言彼彼。
即現下。
釋第四句。
即現識等總名分别。
而有王所染淨性受界地現比量等類别。
故言彼彼。
此頌意說雖無外緣(至)淨種現行為緣生故。
此頌下。
總判頌意。
諸染識種。
由諸現識等展轉助力。
彼彼得生。
何假外緣。
諸淨下。
例淨亦然。
諸清淨種轉變差别。
現行淨法為緣助故。
彼彼淨法而亦得生。
何假外緣方得生起。
所說種現緣生分别雲何應知此緣生相。
所說下。
旁門廣辦因緣。
依處。
相攝。
感果。
先問緣。
初句蹑前。
次句問後。
緣且有四一因緣(至)此體有二一種子二現行。
緣且下。
答。
總标四緣。
次别釋四相。
一因緣下。
先标名。
感果曰因。
助生曰緣。
親辦自果。
亦有助生義故。
因即是緣。
故名因緣。
次指體列數。
有為法者。
有簡無體法。
為表有作用。
簡非無為。
親能成辦自果者。
一種子。
二現行。
種子者謂本識中(至)此唯望彼是因緣性。
種子下。
釋種子。
初句标名。
如上須具六義。
次句出體。
謂三性三界九地等功能差别。
能引下。
釋用。
以能引為義故。
次後自類功能。
即種子所引種子。
同時自類現果。
即種子所生現行。
此唯下。
結成因緣。
此字。
即種子。
彼字。
即所起種現。
望所起果。
此為因緣。
現行者謂七轉識(至)此唯望彼是因緣性。
現行下。
釋現行。
初句标名。
謂顯現。
現在。
現有也。
次句出體。
謂七轉識至界地等。
餘熏下。
釋用。
能熏本識生自類種。
此唯下。
結成因緣。
第八心品無所熏故(至)極微圓故不熏成種。
攪長河為酥酪。
令應見者如實而見。
若離于心有别實境。
如何地等随菩薩心轉作黃金酥酪。
二随觀察者智轉智。
依勝定修觀法者。
如修十六妙觀。
落日水冰地樹池樓等。
随觀一境。
衆相現前。
又修九想。
八背舍。
十一切處等。
但随觀者觀行轉變。
一切皆成。
境若是實。
甯随心轉。
三随無分别智轉智。
諸菩薩得根本智證真如時。
真如妙境與智冥合。
平等平等。
能所一如。
内外凝寂。
一切境相皆不現前。
境若是實。
何容不現。
菩薩下。
結。
又伽他說心意識所緣(至)此等聖教誠證非一。
又伽下。
引教證成。
心意識。
即三能變。
此之所緣皆不離識。
是故我說一切唯心。
此等下。
廣指諸教。
極成眼等識五随一故如餘不親緣離自色等。
極成下。
立量顯理。
先約能緣立量。
先明前五識。
量雲。
極成眼等識是有法。
不親緣離自色等宗。
五随一故因。
如餘耳等四識。
五識相望。
互為有法同喻。
應成五量。
離自色者。
本質境也。
不親緣者。
疏所緣緣也。
意成不離識相分色。
是親所緣緣也。
餘識識故如眼識等亦不親緣離自諸法。
餘識下。
次明後三識。
量雲。
餘識是有法。
亦不親緣離自諸法宗。
識性攝故因。
如眼識等。
此識所緣定非離此二随一故如彼能緣。
此識下。
次約所緣立量。
先明五塵。
所緣。
即相分。
此字。
即自證體。
二随一者。
即相見二分中相分。
能緣即見分。
量雲。
此識所緣相分是有法。
定非離此自證分宗。
相見二中随一相分攝故因。
同喻如能緣見分。
見分不離自證分。
證成相分不離自證分。
所緣法故如相應法(至)此等正理誠證非一。
所緣下。
次明法塵。
所緣。
謂後三所緣法。
相應法。
謂心王與心所相應。
心所與心王相應。
彼此不離故。
量雲。
後三所緣是有法。
決定不離心及心所宗。
法故因。
同喻如相應法。
王所相應既不相離。
證成所緣之法不離能緣心及心所。
此等下。
總結正理。
故于唯識應深信受(至)離有離無故契中道。
故于下。
總證勸信顯理。
我法非有者。
以是遍計所執性故。
空識非無者。
依他圓成非所執故。
慈尊依此說二頌言(至)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
慈尊下。
引證。
依此者。
依此長行說後二頌。
愚夫所執實我法性。
但是迷情妄分别有。
于此識變見相分上。
我法二性畢竟都無。
此識中唯有二無我空。
于彼二空。
亦有此識。
空識互言有者。
依真立俗故。
真俗相依故。
此頌長行前二句我法非有。
空識非無。
故說下一頌。
承上顯理。
非無故非空。
非有故非不空。
有無牒非不空。
有有牒非空。
此頌長行離有離無。
初句雙遮。
次句雙照。
遮照同時。
故契中道。
此頌且依染依他說理實亦有淨分依他。
此頌下。
簡示。
頌言都無。
但無我法。
非無染分依他。
即有漏識。
又非所執。
是妙俗谛。
故不都無。
淨依他。
即無漏識。
亦是圓成實。
若唯内識似外境起(至)處時身用定不定轉。
若唯下。
八番問答。
先一問難。
此謂世事乖宗難。
初句牒前唯有内識都無外境。
次正難。
甯見世間情非情物。
處定。
時定。
而身不定。
作用不定。
各各而轉。
既有世事。
甯不乖宗。
如夢境等應釋此疑。
如夢下。
答。
如夢中獨頭妄亂意識。
緣夢中境。
苦樂得失計為實有。
夢時非無。
及至于醒了無所得。
二十頌雲。
處時定如夢。
身不定如鬼。
同見膿河等。
如夢損有用。
何緣世尊說十二處。
何緣下。
次二問難。
此謂聖教相違難。
若但是識。
應唯意法。
何緣更說五内色根。
及五塵境。
成十二處。
今言唯識。
識外無餘。
不立根境。
甯不與教相違。
依識所變非别實有(至)令知外法亦非有故。
依識下答。
初句約唯識總答。
十有色處。
皆依第八識變。
離識之外非别實有。
為入下。
明建立十二處意。
一切愚夫妄執有我。
由斯生死輪轉無窮。
欲令悟入無我真空。
說六二法。
令其觀察何處有我。
如遮下。
舉例。
猶如有人撥無後世。
堕斷見坑。
為遮此故。
說諸有情舍生趣生。
如旋火輪。
未有休息。
複有未達諸法空寂。
不能趣向無上菩提。
為欲令入法無我空。
故說萬法唯識。
所以者何。
令知外法亦非有故。
速入法空證無上覺。
此唯識性豈不亦空不爾如何。
此唯下。
次三問難。
此謂唯識成空難。
前言諸法皆空。
此唯識性豈不亦空。
識性不空。
還成有法。
不爾二字。
略答。
如何二字。
覆徴。
非所執故謂依識變(至)由此慈尊說前二頌。
非所下。
答。
依他識性。
非所執故。
說法空者。
依識所變似外境上妄執實法理非有故。
說為法空。
非無離言正智所證清淨依他唯識性故。
說為法空。
此唯識性是妙俗谛。
此若無者。
二谛應無。
所以者何。
真俗相依而建立故。
撥無二谛是惡取空。
諸佛說為不可治者。
諸佛說空法。
為度于有故。
若複執有空。
諸佛所不化。
應知諸法有空不空。
由此慈尊說前二頌。
遍計不有。
依圓不無。
不有不無。
中道理成。
若諸色處亦識為體(至)一類堅住相續而轉。
若諸下。
次四問難。
此謂色相非心難。
初句牒前識變。
若十色處亦識為體。
應如意法非有質礙。
何緣乃似色相顯現。
又能變識刹那轉易間斷。
何緣所變色相一類堅住相續而轉。
名言薰習勢力起故(至)是故諸識亦似色現。
名言下。
答。
色相堅住而轉者。
謂諸無始虛妄分别。
皆是名言薰習力起故。
愚夫執有。
智者達無。
由執有故。
迷之則生死始。
染法依之而生。
由達無故。
悟之則輪回息。
淨法依之而生。
此之色相。
迷悟機關染淨依處。
謂此若無。
正倒無托。
染淨無依。
故雲無倒無染。
亦無淨法。
是故下。
結非住似住。
非色似色。
如有頌言亂相及亂體(至)及與非色識若無餘亦無。
如有下。
引證。
亂相。
謂所變色相。
即色識。
亂體。
謂能變識體。
即非色識。
若相體俱無。
亦無染淨法。
是故說諸識亦似色而現。
色等外境分明見證現量所得甯撥為無。
色等下。
次五問難。
此謂現量違宗難。
諸色聲等五外境相分明見證。
現量所得。
甯撥為無。
若唯有識。
豈不與現量相違。
現量證時不執為外(至)不可執為是實外色。
現量下。
答。
難家不知現非二量差别。
故興無有相違之難。
今答中先二句以前五現量。
對意識非量。
而分執不執标定。
五識現量證境之時。
得法自性。
無分别故。
不執為外。
後意識非量計度。
妄執在外。
故現下。
承上執不執而分内外。
以判有無。
五識現量得色等境。
是自親相分。
識所變故。
亦說為有。
意識非量所執外色。
妄計度故。
說彼為無。
又色等境是心分故。
非色似色。
是内分故。
非外似外。
如夢所緣。
亦非色似色。
非外似外。
法喻參明。
不可執實。
若覺時色皆如夢境(至)于自色境不知唯識。
若覺下。
次六問難。
此謂夢覺相違難。
初句牒前。
如從下。
正難。
若謂覺時所緣如夢唯識。
今觀法喻似不全同。
如從夢覺。
知彼夢境皆唯心現。
今覺時所緣。
何故不知唯識。
而執心外實有耶。
如夢未覺不能自知(至)由斯未了色境唯識。
如夢下。
答。
先舉喻。
如夢未醒。
不能自覺夢境唯心。
要至醒時。
返思夢中一切唯識。
覺時下。
次合法。
覺時境色。
應知亦然。
未至真覺位。
不能自知萬法唯識。
至真覺時。
亦能追覺所緣唯識。
未得下。
結答。
未得真覺。
恒處夢中。
由斯未了色境唯識。
此之法喻參明符合。
雲何以在夢生死妄覺。
欲同真覺耶。
外色實無可非内識境他心實有甯非自所緣。
外色下。
次七問難。
此謂外取他心難。
初句領前。
他心下。
正難。
他心實有。
若不能緣。
不名他心智。
若能緣之。
仍成心外有法。
誰說他心非自識境(至)如緣他心色等亦爾。
誰說下。
答。
初句立定他心是所緣。
次句約親疏判。
謂識下。
釋。
初句直明識無實用。
諸識生時無實作用。
次二句舉喻反明非親所緣。
識緣境時。
不能于外吸攬中歸。
猶如手等親執外物。
亦不于中趣外奔逸。
如日舒光親照外境。
但如下。
正喻親疏緣。
此中法廣喻略。
今展喻以從法。
但如淨鏡影似質現。
名照彼物。
非親能照。
親所照者。
謂自現影。
識緣他心亦爾。
托之為質。
此約本質疏所緣緣。
明了他心。
非親能了。
親所了者。
謂自識變故契下。
引證。
法法不相到。
但識生時似彼相現。
名取彼物。
如緣下。
例緣五塵。
如眼識緣色境時。
對彼本質色。
似彼本質相分顯現。
名取彼色。
非眼識親到彼色處。
親所了者。
即自變相分。
餘識緣境亦然。
說有異境何名唯識。
既有下。
次八問難。
此謂異境非識難。
若言唯識。
識外無餘。
既有他心為疏所緣。
何成唯識。
奇哉固執觸處生疑豈唯識教但說一識。
奇哉下。
答。
初句責疑。
次句略立。
雖疏所緣離自識有。
然不離他能變之心。
非有所緣。
便違唯識。
若謂離自心即非唯識者。
豈唯識教但說一識。
不爾如何。
不爾下。
複問。
不唯一識。
義複雲何。
汝應谛聽若唯一識(至)誰為誰說何法何求。
汝應下。
答。
初句誡聽。
次下斥失。
六法界凡。
四法界聖。
佛法界尊。
三乘界卑。
菩薩為因。
佛界為果。
佛為九說。
九從佛求。
謂諸有情各有識故。
此事方成。
若唯一識。
如是等事。
悉不成就。
故唯識言有深意趣(至)定離諸識實有色等。
故唯下。
正釋。
初句标立。
識言下。
百法總成五位。
一者心法。
謂八種識。
二者心所法。
謂六位心所。
三者色法。
謂所變相。
四者不相應行法。
謂分位差别。
五者無為法。
謂彼空理所顯真如。
識自下。
五位唯是一心。
一識自性故。
二識相應故。
三心王心所二所變故。
四前三分位故。
五前四所依實性故。
如是五位諸法皆不離識。
總立識名。
唯言但遮愚夫所執遍計外實色等。
不遮内識所變依他不離識法。
若如是知唯識教意(至)故定應信一切唯識。
若如下。
顯益勸信。
初文解行證入。
自利利他。
非全下。
反顯。
故定下。
勸信。
若唯有識都無外緣由何而生種種分别。
若唯下。
次申第二頌結顯歸源廣明唯識以成前義。
初句蹑前。
次句問後。
若唯有識都無外緣。
如一眼識生。
須假外空明根境等為增上緣助之令生。
既無外緣。
内心分别由何而起。
未有無心境。
曾無無境心。
頌曰由一切種識(至)以展轉力故彼彼分别生。
頌曰下。
舉第二頌答。
論曰一切種識謂本識中(至)非持種識後當說故。
論曰下。
釋義。
先釋初句。
初牒頌标名。
一切種識。
次出體。
謂識所持功能差别。
次明用。
此生四果。
名一切種。
此種以識為體。
除離系者。
非種生故。
道所證故。
謂離系果雖可克證。
而非種生。
須起現行真無漏道斷結得故。
此現起道亦從種生。
望于彼果有展轉義。
然非此中正意所說。
此說能生分别種故。
彼是無漏清淨種故。
此識下。
辯種識名義。
問。
若爾。
隻當言一切種。
如何言一切種識耶。
答。
雖此種子有能生之功。
而種無依。
以識為體故。
此是本識相分非餘。
即以所依而為自體。
種離本識無别性故。
種識二言。
簡非種識。
現識名識。
而非是種。
餘種名種。
而非是識。
今簡非彼。
故言種識。
又顯本識所持之種。
非顯此種能持之識。
此差别義。
後當廣說。
此識中種餘緣助故(至)共不共等識種盡故。
此識下。
釋次句。
種得餘現行為增上緣等助。
轉變成熟。
顯變種多。
重言如是。
此攝名言。
我執。
有支。
共不共。
識種盡故。
展轉力者謂八現識(至)彼皆互有相助力故。
展轉下。
釋第三句。
八現行識及相應相見分等。
互相助力。
此現助彼種。
彼現助此種。
故言展轉。
即現識等總名分别(至)分别類多故言彼彼。
即現下。
釋第四句。
即現識等總名分别。
而有王所染淨性受界地現比量等類别。
故言彼彼。
此頌意說雖無外緣(至)淨種現行為緣生故。
此頌下。
總判頌意。
諸染識種。
由諸現識等展轉助力。
彼彼得生。
何假外緣。
諸淨下。
例淨亦然。
諸清淨種轉變差别。
現行淨法為緣助故。
彼彼淨法而亦得生。
何假外緣方得生起。
所說種現緣生分别雲何應知此緣生相。
所說下。
旁門廣辦因緣。
依處。
相攝。
感果。
先問緣。
初句蹑前。
次句問後。
緣且有四一因緣(至)此體有二一種子二現行。
緣且下。
答。
總标四緣。
次别釋四相。
一因緣下。
先标名。
感果曰因。
助生曰緣。
親辦自果。
亦有助生義故。
因即是緣。
故名因緣。
次指體列數。
有為法者。
有簡無體法。
為表有作用。
簡非無為。
親能成辦自果者。
一種子。
二現行。
種子者謂本識中(至)此唯望彼是因緣性。
種子下。
釋種子。
初句标名。
如上須具六義。
次句出體。
謂三性三界九地等功能差别。
能引下。
釋用。
以能引為義故。
次後自類功能。
即種子所引種子。
同時自類現果。
即種子所生現行。
此唯下。
結成因緣。
此字。
即種子。
彼字。
即所起種現。
望所起果。
此為因緣。
現行者謂七轉識(至)此唯望彼是因緣性。
現行下。
釋現行。
初句标名。
謂顯現。
現在。
現有也。
次句出體。
謂七轉識至界地等。
餘熏下。
釋用。
能熏本識生自類種。
此唯下。
結成因緣。
第八心品無所熏故(至)極微圓故不熏成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