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自考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明武林蓮居弟子 大惠 錄
如是四緣依十五處(至)雲何此依十五處立。
如是下。
明十因。
先總标依處立因。
次句徴起。
一語依處謂法名想(至)便顯此因是語依處。
一語下。
别釋。
初明依語依處立随說因。
謂若有法。
必有其名。
如名取相。
言語尋生。
依此語故。
随見聞等诠說諸義。
此即能說之語。
為所說諸義之因。
故依語依處立随說因。
顯揚論曰。
由于欲界系法。
色無色界系法。
及不系法建立。
名為先故想轉。
想為先故起語。
由語故。
随見随聞随覺随知。
起諸言說。
是故依語依處。
建立随說因。
有義下。
會通集論。
論說此因是名想見。
與語依處義類相同。
便顯此因是語依處。
此中十五皆言依處者。
即語等為言說等之所依處故。
無别體故。
下諸依處仿此。
二領受依處謂所觀待(至)或成或得此是彼觀待因。
二領下。
次明依領受依處。
立觀待因。
所觀待能所受性者。
如觀待手足肢節。
有執持往來屈伸等用。
應知能持手等。
為能受性。
所持物等。
即所受性。
謂觀待此令彼諸事生住成得者。
謂由觀待能受之者。
及所受樂等。
方能令彼善等諸事生住成得。
反顯若不觀待此能所受性。
善等諸事皆不能作。
而無生住成得故。
顯揚論曰。
諸有欲求欲界系樂。
色無色界系樂。
或不系樂者。
彼觀待此。
于彼諸緣。
或為求得或為積集。
或求受用。
是故依領受依處立觀待因。
三習氣依處謂内外種(至)謂能牽引遠自果故。
三習下。
三明依習氣依處立牽引因。
謂未成熟諸内外種。
從于生位轉至熟時。
然後方能生自現果。
即此未潤習氣。
望彼遠果。
為牽引因。
四有潤種子依處(至)謂能生起近自果故。
四有下。
四明依種子依處立生起因。
謂已成熟諸内外種。
即便能生自現行果。
此望于彼為生起因。
顯揚論曰。
欲系諸法。
色無色系諸法。
各從自種而得生起。
愛名能潤。
種是所潤。
由此所潤諸種子故。
先所牽引各别自體今得生起。
立為生起因。
五無間滅依處謂心心所(至)具攝受六辦無漏故。
五無下。
五明依六處立攝受因。
由欲系諸法。
無間滅攝受故。
境界攝受故。
根攝受故。
作用攝受故。
士用攝受故。
諸行轉。
如欲系法如是。
色無色系法亦爾。
作用。
約所作業用言。
能助現緣故。
士用。
約能作士夫言。
能作現緣故。
俱除種子者。
除内外種。
此取能為助緣者。
由真實見依處。
餘不系法轉。
真實見。
即無漏正見。
無漏法。
謂無漏有為。
無漏無為。
總該智理也。
除引現行之自種。
此無漏現行。
能助引四智。
助證涅槃故。
此諸現緣。
皆是所依之處。
攝受因者。
攝受此諸緣。
成辦漏無漏法。
總攝此諸緣依處。
立攝受因。
謂攝下。
簡判。
攝受五。
成辦一切有漏色心等法。
攝受六。
成辦無漏智理法。
十一随順依處(至)及能引得無為法故。
十一下。
六明依随順依處立引發因。
由欲系善法。
能引欲系。
色無色系。
及不系。
諸勝善法。
由随順彼故。
如欲系善法如是。
色無色系善法亦爾。
如是不系善法。
能引不系諸勝善法。
及能引發無為作證。
又不善法。
能引諸勝不善法。
又無記法。
能引無記勝法。
由随順彼故。
是故依随順依處立引發因。
現能引種。
種能引現。
故雙舉之。
十二差别功能依處(至)及各能得自界果故。
十二下。
七明依差别功能依處。
立定異因。
差别功能。
即色心等各别種子。
此種有能起能證差别勢力。
望所生果不相雜亂。
故言定異。
各能生自界等果者。
由欲界系法。
自體功能有差别故。
能生自類種種現差别法。
如欲系法如是。
色無色系及不系法亦爾。
能生。
即生起義。
能得。
即證得義。
各各引生自果。
不相紊亂故。
十三和合依處(至)皆同生等一事業故。
十三下。
八明依和合依處立同事因。
和合依處者從第二領受至十二差别功能。
和合此十一依處。
要由獲得自生和合故。
欲系法生。
如欲系法如是。
色無色系法及不系法亦爾。
如生和合如是。
住成得和合亦爾。
是故依和合依處。
建立同事因。
從第二觀待至第七定異。
共此六因。
皆同生住成得一事業故。
十四障礙依處(至)謂彼能違生等事故。
十四下。
九明依障礙依處立相違因。
由欲系法将得生時。
若障礙現前。
便不得生。
如欲系法如是。
色無色系法及不系法亦爾。
如生如是。
住成得亦爾。
是故依障礙依處建立相違因。
十五不障礙依處(至)謂彼不違生等事故。
十五下。
十明依不障礙依處立不相違因。
由欲系法将得生時。
若無障礙現前。
便得生起。
如欲系法如是。
色無色系法及不系法亦爾。
如生如是。
住成得亦爾。
是故依不障礙依處建立不相違因。
如是十因二因所攝一能生二方便。
如是下。
明二因攝十因。
初句标相攝。
次列二因。
菩薩地說牽引種子(至)所餘諸因方便因攝。
菩薩下。
引瑜伽二處論文。
約通局以明相攝。
先引菩薩地。
舉論标名。
此說牽引生起引發(至)如說現行谷麥等種。
此說下。
判釋論意有通有局。
先明能生通攝。
彼論所說牽引生起名能生因者。
此說牽引等六因中諸因緣種。
未成熟位。
名牽引種。
已成熟位。
名生起種。
俱攝在此二位中故。
此二位種名能生因。
雖有下。
簡現行。
通妨。
問雲。
六因中現行生種。
亦是能生因。
如初二五九四因中現生種者。
何故唯言種子。
不言現耶。
釋曰。
現行生種。
雖有能生義。
而多間斷。
略不言之。
或親下。
兼收現行。
亦可名種。
現親辦果。
假立種名。
即如現行谷麥。
亦得種名。
據此一釋。
六因中現種因緣四因中現行。
皆名能生。
所餘因謂初二五九(至)故總說為方便因攝。
所餘下。
次明方便通攝。
所餘。
謂随說。
觀待。
攝受。
相違。
及六因中非因緣法。
皆是生熟種餘。
總方便因攝。
非此二種唯屬彼二因(至)彼二因亦有非因緣種故。
非此下。
結會論文。
非此牽引生起二種。
唯屬二因。
引發。
定異。
同事。
不相違中。
亦有因緣種。
皆是二因攝。
總名能生。
非唯彼八名所餘因。
牽引。
生起中。
亦有非因緣種。
皆是餘因攝。
總名方便。
有尋等地說生起因是能生因餘方便攝。
有尋下。
次引有尋等地。
等有伺。
及餘二。
舉論标名。
此文意說六因中現種(至)能親生起自類果故。
此文下。
判釋論意有通有局。
先明能生通攝。
彼論所說六因中若現若種。
是因緣者。
皆名生起因。
能生因攝。
次句釋成。
能親生起自類種現果故。
此所餘因皆方便攝。
此所下。
次明方便通攝。
所餘。
謂初二五九。
及六因中非因緣法。
皆是生熟種餘。
總方便因攝。
非此生起唯屬彼因(至)彼生起因中有非因緣故。
非此下。
結會論文。
非此生起一種。
唯屬生起因。
牽引。
引發。
定異。
同事。
不相違中。
亦有因緣種。
皆是生起因攝。
總名能生。
非唯彼九名所餘因。
生起中亦有非因緣種。
皆是餘因攝。
總名方便。
或菩薩地所說牽引(至)而增上者多顯故偏說。
或菩下。
明菩薩地局攝。
初句牒論。
次句局判。
二種。
即彼二因。
所餘諸因。
即彼餘八。
雖二下。
通妨。
問曰。
牽引生起内有非能生因。
雲何通言能生。
釋曰。
非不簡之。
從勝顯說。
又問。
餘八因内有非方便因。
雲何通言方便。
釋曰。
非通取之。
從多顯說。
有尋等地說生起因(至)餘方便攝準上應知。
有尋下。
明有尋地局攝。
初句牒論。
次句局判。
生起。
即是彼生起因。
餘因應知即彼餘九。
雖生下。
通妨。
問曰。
生起因中有非因緣種。
雲何通言生起因攝。
釋曰。
非通取之。
去果近親顯故偏說。
又問。
牽引中亦有因緣種。
何故簡之不說。
釋曰。
非簡略之。
去果遠疏隐故不說。
餘方便準上者。
問曰。
餘九因内有非方便因。
雲何通言方便。
釋曰。
非不簡之。
而增上者多。
顯故偏說。
所說四緣依何處立複如何攝十因二因。
所說下。
明四緣依處立。
及攝十因。
二因。
文中通标。
論說因緣依種子立(至)立所緣依所餘立增上。
論說下。
先明緣依處立。
先引論文。
此中種子即是三四(至)如外麥等亦立種名。
此中下。
判釋論意有通有局。
先明種子通攝。
此中種子。
即是習氣。
有潤種子。
随順。
差别功能。
和合。
不障礙。
六依處中因緣種攝。
雖現下。
通妨簡現行。
問曰。
四處現行亦有因緣。
何故不說。
釋曰。
現行雖名因緣。
間斷不說。
言四。
應指因。
言處。
應有九。
四與處互舉者。
以因數名處。
即九處耳。
勿以文害義。
或彼下。
兼收現行亦得名種。
如文如前。
或種子言唯屬第四親疏隐顯取舍如前。
或種下。
次明局攝。
或種子言。
唯屬第四。
親疏下。
例前通妨。
問曰。
有潤種子依處。
亦有非因緣法。
今何通取。
釋曰。
非通取之。
去果近親顯故取之。
又問。
餘三。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五。
五處中亦有因緣種。
今何簡舍。
釋曰。
餘五處中因緣非不收取。
去果遠疏隐故舍之。
言無間滅境界處者應知總顯二緣依處。
言無下。
合明二緣依處。
初句牒論文。
次句釋義。
非唯五六餘依處中亦有中間二緣義故。
非唯下。
先明二緣通攝。
非唯五六。
餘十三依處中亦有等無間。
所緣緣義故。
或唯五六餘處雖有而少隐故略不說之。
或唯下。
次明二緣局攝。
唯局五六故。
餘處下。
通妨。
問曰。
餘十三處亦有中間二緣。
何故不說。
釋曰。
非不取之。
少隐不說。
其增上緣義通諸處。
故今釋文略之。
如上論雲。
依所餘立增上故。
論說因緣能生因攝(至)初能生攝進退如前。
論說下。
明四緣攝十因二因。
先引論文相攝。
文無十因者。
二因攝故。
文中增攝受因者。
攝緣盡故。
雖方下。
通妨。
問曰。
方便因中具等無間。
所緣緣。
增上。
三緣。
何故唯言增上。
釋曰。
方便中增上多故偏說。
又問。
能生方便中亦有無間所緣。
何故唯言攝受攝二緣。
釋曰。
攝受中二緣顯故偏說。
初因緣。
能生因攝。
問曰。
能生因中亦有非因緣。
何故通取。
釋曰。
因緣顯勝。
進而取之。
又問。
方便攝受中亦有因緣。
何故簡舍。
釋曰。
二因雖有因緣。
隐少退而舍之。
所說因緣必應有果此果有幾依何處得。
所說下。
明因緣得果。
此問有三。
上已明十因四緣。
一問因緣和合。
必應有果。
次問果數有幾。
三問果之依處。
果有五種一者異熟(至)謂除前四餘所得果。
果有下。
先答果數。
初句總标五種。
次句列釋。
一異熟果。
諸不善法。
于諸惡趣受異熟果。
善有漏法。
于諸善趣受異熟果。
一自相續無記。
謂真異熟。
二異熟生無記。
謂諸轉識。
此二總名異熟。
若單言異熟。
不攝别報。
言異熟生。
總别皆是。
二等流果。
一真等流。
習不善故。
樂住不善。
不善法增。
修習善故。
樂住善法。
善法增長。
二似等流。
或似先業後果随轉。
如殺生者多病短命。
救贖生者安樂延年。
三離系果。
八支聖道。
滅諸煩惱斷障所證善無為法。
若諸異生以世俗道伏諸煩惱。
不究竟故非離系果。
四士用果。
諸有一類。
于現法中依止随一工巧業處。
起士夫用。
所謂農作。
商賈。
書畫。
算數。
占蔔。
等事。
由此成辦諸稼穑财利等果。
五增上果。
增勝殊上。
有力無力等。
若眼識等。
是根根等增上果。
乃至意識。
是意根增上果。
衆生身分不散不壞。
是命根增上果。
二十二根。
各各能起自增上果。
瑜伽等說習氣依處(至)所餘依處得增上果。
瑜伽下。
答果依之處。
先引論。
習氣處言顯諸依處(至)不爾便應太寬太狹。
習氣下。
判釋論意有通有局。
先明通得。
論言依處得果者。
不可如文取義。
此顯十五依處中通能得五果。
則寬狹得中。
若必如文。
謂不爾者。
便應太寬太狹。
四處得四果。
此則太狹。
十一全分得增上。
此則太寬。
或習氣者唯屬第三(至)習氣亦爾故此偏說。
或習下。
次明局得。
習氣唯屬第三習氣依處。
雖異下。
通妨。
問曰。
感異熟之牽引因。
餘處亦有。
此處亦有非牽引因。
何故通取此處。
簡餘不取耶。
釋曰。
感異熟之牽引因。
去果相遠。
習氣依處亦相遠。
此由感果親顯。
故偏說之。
餘處疏隐。
故偏舍之。
此對有潤種子依處去果近故言此遠。
又此習氣感異熟果異時而熟故。
生報後報有異。
是故言遠。
随順唯屬第十一處(至)随順亦爾故偏說之。
随順唯屬第十一随順依處。
雖等下。
通妨。
問曰。
餘處亦得等流果。
此處亦得非等流餘果。
何故通取此處。
簡餘不取耶。
釋曰。
感等流之引發因。
招同類殊勝行相最顯。
随順依處例之。
亦招同類相顯。
故偏說之。
真見處言唯诠第十(至)而此證離系相顯故偏說。
真見唯诠第十真實見依處。
雖證下。
通妨如文。
士用處言唯诠第九(至)而名相顯是故偏說。
士用處唯诠第九。
通妨如文。
此真見士用二俱言诠者。
非全屬故。
如前雲。
攝受五。
辦有漏法。
攝受六。
辦無漏故。
不言因者。
六處共故。
所餘唯屬餘十一處(至)餘已顯餘故此偏說。
所餘依處唯屬餘十一處。
雖十下。
通妨。
問曰。
十一處亦能得餘四果。
餘四處亦能招增上。
何故偏言十一得增上。
不言餘耶。
釋曰。
十一多招增上。
餘四處已顯餘四果。
故此偏說。
如是即說此五果中(至)十因四緣一切容得。
如是下。
答因緣得果。
若異熟果。
善惡業感故。
五因。
增上緣得。
若等流果。
親疏緣互助故。
七因。
及因緣。
增上緣得。
若離系果。
了因所了故。
五因。
增上緣得。
若士用果。
義有寬狹故。
初家四因。
增上緣得。
次家八因。
三緣得。
若增上果。
體通一切故。
十因。
四緣。
通得。
傍論已了應辯正論(至)生淨現行應知亦爾。
傍論下。
釋緣生相。
先結前起後。
本識下。
先明識種為緣生現。
初句标種作三緣生現。
現生現。
是等無間。
此種生現。
是故除之。
謂各下。
釋。
謂各親種。
于自現果而作因緣。
種于第八及彼觸等。
為所緣緣。
如是下。
明十因。
先總标依處立因。
次句徴起。
一語依處謂法名想(至)便顯此因是語依處。
一語下。
别釋。
初明依語依處立随說因。
謂若有法。
必有其名。
如名取相。
言語尋生。
依此語故。
随見聞等诠說諸義。
此即能說之語。
為所說諸義之因。
故依語依處立随說因。
顯揚論曰。
由于欲界系法。
色無色界系法。
及不系法建立。
名為先故想轉。
想為先故起語。
由語故。
随見随聞随覺随知。
起諸言說。
是故依語依處。
建立随說因。
有義下。
會通集論。
論說此因是名想見。
與語依處義類相同。
便顯此因是語依處。
此中十五皆言依處者。
即語等為言說等之所依處故。
無别體故。
下諸依處仿此。
二領受依處謂所觀待(至)或成或得此是彼觀待因。
二領下。
次明依領受依處。
立觀待因。
所觀待能所受性者。
如觀待手足肢節。
有執持往來屈伸等用。
應知能持手等。
為能受性。
所持物等。
即所受性。
謂觀待此令彼諸事生住成得者。
謂由觀待能受之者。
及所受樂等。
方能令彼善等諸事生住成得。
反顯若不觀待此能所受性。
善等諸事皆不能作。
而無生住成得故。
顯揚論曰。
諸有欲求欲界系樂。
色無色界系樂。
或不系樂者。
彼觀待此。
于彼諸緣。
或為求得或為積集。
或求受用。
是故依領受依處立觀待因。
三習氣依處謂内外種(至)謂能牽引遠自果故。
三習下。
三明依習氣依處立牽引因。
謂未成熟諸内外種。
從于生位轉至熟時。
然後方能生自現果。
即此未潤習氣。
望彼遠果。
為牽引因。
四有潤種子依處(至)謂能生起近自果故。
四有下。
四明依種子依處立生起因。
謂已成熟諸内外種。
即便能生自現行果。
此望于彼為生起因。
顯揚論曰。
欲系諸法。
色無色系諸法。
各從自種而得生起。
愛名能潤。
種是所潤。
由此所潤諸種子故。
先所牽引各别自體今得生起。
立為生起因。
五無間滅依處謂心心所(至)具攝受六辦無漏故。
五無下。
五明依六處立攝受因。
由欲系諸法。
無間滅攝受故。
境界攝受故。
根攝受故。
作用攝受故。
士用攝受故。
諸行轉。
如欲系法如是。
色無色系法亦爾。
作用。
約所作業用言。
能助現緣故。
士用。
約能作士夫言。
能作現緣故。
俱除種子者。
除内外種。
此取能為助緣者。
由真實見依處。
餘不系法轉。
真實見。
即無漏正見。
無漏法。
謂無漏有為。
無漏無為。
總該智理也。
除引現行之自種。
此無漏現行。
能助引四智。
助證涅槃故。
此諸現緣。
皆是所依之處。
攝受因者。
攝受此諸緣。
成辦漏無漏法。
總攝此諸緣依處。
立攝受因。
謂攝下。
簡判。
攝受五。
成辦一切有漏色心等法。
攝受六。
成辦無漏智理法。
十一随順依處(至)及能引得無為法故。
十一下。
六明依随順依處立引發因。
由欲系善法。
能引欲系。
色無色系。
及不系。
諸勝善法。
由随順彼故。
如欲系善法如是。
色無色系善法亦爾。
如是不系善法。
能引不系諸勝善法。
及能引發無為作證。
又不善法。
能引諸勝不善法。
又無記法。
能引無記勝法。
由随順彼故。
是故依随順依處立引發因。
現能引種。
種能引現。
故雙舉之。
十二差别功能依處(至)及各能得自界果故。
十二下。
七明依差别功能依處。
立定異因。
差别功能。
即色心等各别種子。
此種有能起能證差别勢力。
望所生果不相雜亂。
故言定異。
各能生自界等果者。
由欲界系法。
自體功能有差别故。
能生自類種種現差别法。
如欲系法如是。
色無色系及不系法亦爾。
能生。
即生起義。
能得。
即證得義。
各各引生自果。
不相紊亂故。
十三和合依處(至)皆同生等一事業故。
十三下。
八明依和合依處立同事因。
和合依處者從第二領受至十二差别功能。
和合此十一依處。
要由獲得自生和合故。
欲系法生。
如欲系法如是。
色無色系法及不系法亦爾。
如生和合如是。
住成得和合亦爾。
是故依和合依處。
建立同事因。
從第二觀待至第七定異。
共此六因。
皆同生住成得一事業故。
十四障礙依處(至)謂彼能違生等事故。
十四下。
九明依障礙依處立相違因。
由欲系法将得生時。
若障礙現前。
便不得生。
如欲系法如是。
色無色系法及不系法亦爾。
如生如是。
住成得亦爾。
是故依障礙依處建立相違因。
十五不障礙依處(至)謂彼不違生等事故。
十五下。
十明依不障礙依處立不相違因。
由欲系法将得生時。
若無障礙現前。
便得生起。
如欲系法如是。
色無色系法及不系法亦爾。
如生如是。
住成得亦爾。
是故依不障礙依處建立不相違因。
如是十因二因所攝一能生二方便。
如是下。
明二因攝十因。
初句标相攝。
次列二因。
菩薩地說牽引種子(至)所餘諸因方便因攝。
菩薩下。
引瑜伽二處論文。
約通局以明相攝。
先引菩薩地。
舉論标名。
此說牽引生起引發(至)如說現行谷麥等種。
此說下。
判釋論意有通有局。
先明能生通攝。
彼論所說牽引生起名能生因者。
此說牽引等六因中諸因緣種。
未成熟位。
名牽引種。
已成熟位。
名生起種。
俱攝在此二位中故。
此二位種名能生因。
雖有下。
簡現行。
通妨。
問雲。
六因中現行生種。
亦是能生因。
如初二五九四因中現生種者。
何故唯言種子。
不言現耶。
釋曰。
現行生種。
雖有能生義。
而多間斷。
略不言之。
或親下。
兼收現行。
亦可名種。
現親辦果。
假立種名。
即如現行谷麥。
亦得種名。
據此一釋。
六因中現種因緣四因中現行。
皆名能生。
所餘因謂初二五九(至)故總說為方便因攝。
所餘下。
次明方便通攝。
所餘。
謂随說。
觀待。
攝受。
相違。
及六因中非因緣法。
皆是生熟種餘。
總方便因攝。
非此二種唯屬彼二因(至)彼二因亦有非因緣種故。
非此下。
結會論文。
非此牽引生起二種。
唯屬二因。
引發。
定異。
同事。
不相違中。
亦有因緣種。
皆是二因攝。
總名能生。
非唯彼八名所餘因。
牽引。
生起中。
亦有非因緣種。
皆是餘因攝。
總名方便。
有尋等地說生起因是能生因餘方便攝。
有尋下。
次引有尋等地。
等有伺。
及餘二。
舉論标名。
此文意說六因中現種(至)能親生起自類果故。
此文下。
判釋論意有通有局。
先明能生通攝。
彼論所說六因中若現若種。
是因緣者。
皆名生起因。
能生因攝。
次句釋成。
能親生起自類種現果故。
此所餘因皆方便攝。
此所下。
次明方便通攝。
所餘。
謂初二五九。
及六因中非因緣法。
皆是生熟種餘。
總方便因攝。
非此生起唯屬彼因(至)彼生起因中有非因緣故。
非此下。
結會論文。
非此生起一種。
唯屬生起因。
牽引。
引發。
定異。
同事。
不相違中。
亦有因緣種。
皆是生起因攝。
總名能生。
非唯彼九名所餘因。
生起中亦有非因緣種。
皆是餘因攝。
總名方便。
或菩薩地所說牽引(至)而增上者多顯故偏說。
或菩下。
明菩薩地局攝。
初句牒論。
次句局判。
二種。
即彼二因。
所餘諸因。
即彼餘八。
雖二下。
通妨。
問曰。
牽引生起内有非能生因。
雲何通言能生。
釋曰。
非不簡之。
從勝顯說。
又問。
餘八因内有非方便因。
雲何通言方便。
釋曰。
非通取之。
從多顯說。
有尋等地說生起因(至)餘方便攝準上應知。
有尋下。
明有尋地局攝。
初句牒論。
次句局判。
生起。
即是彼生起因。
餘因應知即彼餘九。
雖生下。
通妨。
問曰。
生起因中有非因緣種。
雲何通言生起因攝。
釋曰。
非通取之。
去果近親顯故偏說。
又問。
牽引中亦有因緣種。
何故簡之不說。
釋曰。
非簡略之。
去果遠疏隐故不說。
餘方便準上者。
問曰。
餘九因内有非方便因。
雲何通言方便。
釋曰。
非不簡之。
而增上者多。
顯故偏說。
所說四緣依何處立複如何攝十因二因。
所說下。
明四緣依處立。
及攝十因。
二因。
文中通标。
論說因緣依種子立(至)立所緣依所餘立增上。
論說下。
先明緣依處立。
先引論文。
此中種子即是三四(至)如外麥等亦立種名。
此中下。
判釋論意有通有局。
先明種子通攝。
此中種子。
即是習氣。
有潤種子。
随順。
差别功能。
和合。
不障礙。
六依處中因緣種攝。
雖現下。
通妨簡現行。
問曰。
四處現行亦有因緣。
何故不說。
釋曰。
現行雖名因緣。
間斷不說。
言四。
應指因。
言處。
應有九。
四與處互舉者。
以因數名處。
即九處耳。
勿以文害義。
或彼下。
兼收現行亦得名種。
如文如前。
或種子言唯屬第四親疏隐顯取舍如前。
或種下。
次明局攝。
或種子言。
唯屬第四。
親疏下。
例前通妨。
問曰。
有潤種子依處。
亦有非因緣法。
今何通取。
釋曰。
非通取之。
去果近親顯故取之。
又問。
餘三。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五。
五處中亦有因緣種。
今何簡舍。
釋曰。
餘五處中因緣非不收取。
去果遠疏隐故舍之。
言無間滅境界處者應知總顯二緣依處。
言無下。
合明二緣依處。
初句牒論文。
次句釋義。
非唯五六餘依處中亦有中間二緣義故。
非唯下。
先明二緣通攝。
非唯五六。
餘十三依處中亦有等無間。
所緣緣義故。
或唯五六餘處雖有而少隐故略不說之。
或唯下。
次明二緣局攝。
唯局五六故。
餘處下。
通妨。
問曰。
餘十三處亦有中間二緣。
何故不說。
釋曰。
非不取之。
少隐不說。
其增上緣義通諸處。
故今釋文略之。
如上論雲。
依所餘立增上故。
論說因緣能生因攝(至)初能生攝進退如前。
論說下。
明四緣攝十因二因。
先引論文相攝。
文無十因者。
二因攝故。
文中增攝受因者。
攝緣盡故。
雖方下。
通妨。
問曰。
方便因中具等無間。
所緣緣。
增上。
三緣。
何故唯言增上。
釋曰。
方便中增上多故偏說。
又問。
能生方便中亦有無間所緣。
何故唯言攝受攝二緣。
釋曰。
攝受中二緣顯故偏說。
初因緣。
能生因攝。
問曰。
能生因中亦有非因緣。
何故通取。
釋曰。
因緣顯勝。
進而取之。
又問。
方便攝受中亦有因緣。
何故簡舍。
釋曰。
二因雖有因緣。
隐少退而舍之。
所說因緣必應有果此果有幾依何處得。
所說下。
明因緣得果。
此問有三。
上已明十因四緣。
一問因緣和合。
必應有果。
次問果數有幾。
三問果之依處。
果有五種一者異熟(至)謂除前四餘所得果。
果有下。
先答果數。
初句總标五種。
次句列釋。
一異熟果。
諸不善法。
于諸惡趣受異熟果。
善有漏法。
于諸善趣受異熟果。
一自相續無記。
謂真異熟。
二異熟生無記。
謂諸轉識。
此二總名異熟。
若單言異熟。
不攝别報。
言異熟生。
總别皆是。
二等流果。
一真等流。
習不善故。
樂住不善。
不善法增。
修習善故。
樂住善法。
善法增長。
二似等流。
或似先業後果随轉。
如殺生者多病短命。
救贖生者安樂延年。
三離系果。
八支聖道。
滅諸煩惱斷障所證善無為法。
若諸異生以世俗道伏諸煩惱。
不究竟故非離系果。
四士用果。
諸有一類。
于現法中依止随一工巧業處。
起士夫用。
所謂農作。
商賈。
書畫。
算數。
占蔔。
等事。
由此成辦諸稼穑财利等果。
五增上果。
增勝殊上。
有力無力等。
若眼識等。
是根根等增上果。
乃至意識。
是意根增上果。
衆生身分不散不壞。
是命根增上果。
二十二根。
各各能起自增上果。
瑜伽等說習氣依處(至)所餘依處得增上果。
瑜伽下。
答果依之處。
先引論。
習氣處言顯諸依處(至)不爾便應太寬太狹。
習氣下。
判釋論意有通有局。
先明通得。
論言依處得果者。
不可如文取義。
此顯十五依處中通能得五果。
則寬狹得中。
若必如文。
謂不爾者。
便應太寬太狹。
四處得四果。
此則太狹。
十一全分得增上。
此則太寬。
或習氣者唯屬第三(至)習氣亦爾故此偏說。
或習下。
次明局得。
習氣唯屬第三習氣依處。
雖異下。
通妨。
問曰。
感異熟之牽引因。
餘處亦有。
此處亦有非牽引因。
何故通取此處。
簡餘不取耶。
釋曰。
感異熟之牽引因。
去果相遠。
習氣依處亦相遠。
此由感果親顯。
故偏說之。
餘處疏隐。
故偏舍之。
此對有潤種子依處去果近故言此遠。
又此習氣感異熟果異時而熟故。
生報後報有異。
是故言遠。
随順唯屬第十一處(至)随順亦爾故偏說之。
随順唯屬第十一随順依處。
雖等下。
通妨。
問曰。
餘處亦得等流果。
此處亦得非等流餘果。
何故通取此處。
簡餘不取耶。
釋曰。
感等流之引發因。
招同類殊勝行相最顯。
随順依處例之。
亦招同類相顯。
故偏說之。
真見處言唯诠第十(至)而此證離系相顯故偏說。
真見唯诠第十真實見依處。
雖證下。
通妨如文。
士用處言唯诠第九(至)而名相顯是故偏說。
士用處唯诠第九。
通妨如文。
此真見士用二俱言诠者。
非全屬故。
如前雲。
攝受五。
辦有漏法。
攝受六。
辦無漏故。
不言因者。
六處共故。
所餘唯屬餘十一處(至)餘已顯餘故此偏說。
所餘依處唯屬餘十一處。
雖十下。
通妨。
問曰。
十一處亦能得餘四果。
餘四處亦能招增上。
何故偏言十一得增上。
不言餘耶。
釋曰。
十一多招增上。
餘四處已顯餘四果。
故此偏說。
如是即說此五果中(至)十因四緣一切容得。
如是下。
答因緣得果。
若異熟果。
善惡業感故。
五因。
增上緣得。
若等流果。
親疏緣互助故。
七因。
及因緣。
增上緣得。
若離系果。
了因所了故。
五因。
增上緣得。
若士用果。
義有寬狹故。
初家四因。
增上緣得。
次家八因。
三緣得。
若增上果。
體通一切故。
十因。
四緣。
通得。
傍論已了應辯正論(至)生淨現行應知亦爾。
傍論下。
釋緣生相。
先結前起後。
本識下。
先明識種為緣生現。
初句标種作三緣生現。
現生現。
是等無間。
此種生現。
是故除之。
謂各下。
釋。
謂各親種。
于自現果而作因緣。
種于第八及彼觸等。
為所緣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