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自考卷第二

關燈
能緣宗。

    無能緣相故因。

    喻如虛空。

    次量雲。

    虛空是有法。

    亦是能緣宗。

    無能緣而能緣故因。

    喻如心心所。

    此言心無見分。

    今既能緣。

    證空無見應亦能緣。

    有是理乎。

    反顯心能緣者。

    有見分故。

     故心心所必有二相(至)能覺所覺分各自然而轉。

     故心下。

    結。

    由上四量反成有能所緣。

    以此證之。

    故心心所必有二分。

    如契下。

    引證。

    初句明唯有内心。

    次句明皆無外境。

    後二句明有二分。

    自然轉者。

    相見各從自種生故。

     執有離識所緣境者(至)是心心所自體相故。

     執有下。

    出三分家。

    先大小乘辨異。

    先明小乘三分相。

    離識境者。

    小乘計心外有法。

    說為所緣。

    以所變相分。

    為能緣行相。

    能緣見分。

    為自證體事。

     心與心所同所依緣(至)識受想等相各别故。

     心與下。

    判定小乘王所三分同異。

    心與心所貫下。

    同所依者。

    如眼識王所同依眼根。

    同所緣者。

    同緣外本質色境。

    以相分為行相。

    各自變相。

    故行相相似。

    事雖數等等者。

    事即體事。

    數即心所。

    王依見分。

    與數依見分。

    彼此平等無差。

    而相各異。

    了别領納等。

    各各有别故。

     達無離識所緣境者(至)如不曾更境必不能憶故。

     達無下。

    明大乘三分。

    大乘了知唯識。

    故無離識境。

    以相分為所緣。

    見分為能緣。

    二分所依名自證體。

    此若下。

    反釋有自證。

    意明難陀二分之未盡。

    心心所見分緣境。

    由自證分證明。

    後時方能記憶。

    若無自證。

    後時應不自憶。

    如不下。

    舉見分例。

    更者。

    為經曆。

    如見分更境。

    由前見故。

    後時複睹。

    記憶宛然。

    如不曾更。

    必不能憶。

    見分如尺。

    相分如布。

    自證如人若無人知數。

    尺□量布。

    必不能自知數故。

     心與心所同所依根(至)識受等體有差别故。

     心與下。

    判定大乘王所三分同異。

    同依一根故。

    以相分為所緣。

    各自變起。

    故雲相似。

    以見分為行相。

    王所了别領納等用不同。

    故雲各别。

    王依自證。

    雖與數依自證。

    彼此平等無差。

    而識受等體相差别。

    此之所緣。

    不同前王所同緣本質也。

    此之能緣。

    不同前以相分為行相相似也。

    此之所依。

    不同前以見分為所依事也。

    大小三分雖同。

    其意迥别。

     然心心所一一生時(至)即能量及果彼三體無别。

     然心下。

    承上大小宗雖不同。

    以理推徴。

    若王若所各有三分。

    所量下。

    出三分名義。

    量果。

    謂自證體。

    如集下。

    引證。

    初句證相分。

    次句雙證見分自證。

    第三句雙釋上句。

    末句結成無外境。

    相見俱依自證起故。

     又心心所若細分别(至)證自體者必現量故。

     又心下。

    出四分家。

    先立四分。

    此若下。

    反證有第四意明陳那三分之未盡。

    初約心分。

    明有第四。

    次約量果。

    明有第四。

    不應下。

    恐前家救雲。

    即以見分為第三果。

    今遮雲。

    不應等。

    見分下。

    出不應義。

    非量攝故。

    證自體者必現量故。

     此四分中前二是外(至)非即非離唯識理成。

     此四下。

    判。

    先判内外。

    前二是用。

    故判屬外。

    後二是體。

    故判。

    屬内。

    此約體用。

    義言内外。

    非如離心之内外。

    初唯下。

    判能所緣。

    初标相分唯所緣後三俱通能所緣。

    謂第下。

    轉釋。

    兼判三量。

    第二見分但緣相分。

    見分通三量。

    所緣相分境既有三。

    謂性。

    獨影。

    帶質。

    故能緣量。

    亦通現。

    比。

    非。

    三種。

    第三自證能緣第二見分。

    并第四證自證分。

    則第二第四又為所緣。

    證自證分。

    唯緣第三自證。

    則第三又為所緣。

    何以第四不緣第二見分。

    以為自證所緣。

    故雲無用。

    後二皆現量攝。

    故得互為量果。

    故心下。

    結。

    無無窮過者。

    謂第三第四既皆現量。

    故得互證。

    無無窮過。

    若不然者。

    更須第五證第四。

    如是展轉。

    其過無窮。

    内外能所故非即。

    唯是一心故非離。

     是故契經伽他中說(至)此中見者是見分故。

     是故下。

    引證。

    此頌下釋頌意。

     如是四分或攝為三(至)或攝為一體無别故。

     如是下。

    束廣從略。

    上從一識開二三四分不同。

    從略以至廣。

    故今束之。

    從廣以至略。

    四分。

    約量果門。

    三分。

    約體用門。

    二分。

    約心境門。

    一心。

    約唯識門。

    此言見是能緣義者。

    恐濫上四分中見。

    故置此言。

    上依門雖别。

    取舍有由。

    悉檀被機。

    各皆當理。

     如入楞伽伽他中說(至)此一心言亦攝心所。

     如入下。

    引證唯心。

    如是下。

    指廣。

     故識行相即是了别了别即是識之見分。

     故識下。

    結歸。

    此言見分。

    即頌中了字。

     所言處者謂異熟識(至)即外大種及所造色。

     所言下。

    釋所緣門。

    即頌中處字先牒定。

    謂異下。

    釋。

    異熟。

    即能變心。

    共相種。

    即器界種。

    人人所變各别。

    名為唯識。

    有情同業相感。

    處所無異。

    然有相似共受用義。

    相與他同。

    熏成自種。

    名共相種。

    由種子因緣成熟力故。

    變似色等。

    等餘四塵也。

    大種。

    即地水火風。

    所造。

    即色香味觸。

    言外者。

    相分言外。

    如上所判。

     雖諸有情所變各别(至)如衆燈明各遍似一。

     雖諸下。

    釋伏疑。

    疑雲。

    既有情所變各别。

    如何現見是一。

    今牒釋雲。

    相相似故。

    處無異故。

    如衆下。

    舉喻例明。

    如衆燈之明。

    體異明一。

    量雲。

    諸有情所變器界是有法。

    似一宗。

    而相相似處所無異故因。

    如衆燈之明。

     誰異熟識變為此相。

     誰異下。

    别明所變不同。

    能變種異。

    由種不同。

    有共中共。

    共中不共。

    不共中不共。

    不共中共。

    故以誰字徴出。

    誰人誰種所變。

     有義一切所以者何(至)業增上力共所起故。

     有義下。

    釋共中共種變。

    有三師。

    今初雲。

    一切有情變。

    引經證成。

    同業相感故。

     有義若爾諸佛菩薩(至)變為此土複何所用。

     次第二家。

    先斥前。

    若爾下。

    牒前破。

    所變土有四土淨穢不同。

    能變亦有聖凡差别。

    今此一切之言無所簡别。

    則有凡聖混濫之過。

    諸佛應實變穢。

    折伏剛強。

    權現則可。

    異生應實變淨土。

    攝受有緣。

    暫睹則可。

    應實二字。

    是斥之辭。

    又那含聖者。

    厭離有色。

    消礙入空。

    必不下生。

    變此何用。

     是故現居及當生者(至)諸業同者皆共變故。

     是故下。

    正釋現居當生所變。

    由現居故。

    佛居淨而生居穢。

    故無生佛雜變之失。

    由當生故。

    故無無色變下土之失。

    經依下。

    通前經義。

    一切有二。

    少分一切。

    一切一切。

    經依同業少分一切言也。

     有義若爾器将壞時(至)此變為彼亦何所益。

     第三家。

    先斥前。

    若爾下。

    牒前斥。

    器界有成住壞空各二十劫。

    然彼器非常。

    情俱生滅故。

    要七火一水。

    七水火後風。

    壞時既無現居當生者。

    則此将壞之界。

    誰識變耶。

    又諸下。

    複破當生。

    難。

    那含超出。

    必不下生。

    異生退殁。

    豈不變耶。

    通人間五十年。

    下天一晝夜。

    承斯壽五百。

    上五倍倍增。

    空天展轉。

    上壽永劫。

    下地數災。

    預變何用。

    設有下。

    難。

    無色無身。

    色界有身豈不變耶。

    通。

    上色界身細。

    下界地粗。

    上下懸隔不相依持。

    變彼何益。

     然所變土本為色身(至)雖無有情而亦現有。

     然所下。

    正釋。

    他方自地者。

    如他方五趣雜居地。

    望此雜居。

    名曰自地。

    業分相同。

    彼識亦變此地。

    餘地例然。

     此說一切共受用者(至)鬼人天等所見異故。

     此說下。

    釋共中不共種變。

    初句結前。

    若别下。

    例釋。

    如頌雲。

    鬼旁生人天。

    各随其所應。

    等事心異故。

    許義非真實。

    各随所應者。

    随自業力也。

    等事者。

    共也。

    心異者。

    不共也。

    此明各随自業。

    異熟識中共中不共種所變起故。

     諸種子者謂異熟識(至)如真如性不違唯識。

     諸種下。

    釋不共中不共種變。

    異熟識。

    即能持。

    有漏種。

    即所持。

    同無記性。

    故是所緣。

    無漏種唯善性。

    非無記攝。

    故非所緣。

    雖非下。

    通妨。

    妨雲。

    既非所緣。

    與心相離。

    豈不違唯識耶。

    立量釋雲。

    無漏種是有法。

    不違唯識宗。

    非所緣而不相離故因。

    喻如真如。

     有根身者謂異熟識(至)即内大種及所造色。

     有根下。

    釋不共中共種變。

    先通明。

    似色根者。

    謂眼等五根。

    即清淨四大。

    根依處。

    謂如葡萄朵新卷葉等。

    即身根攝。

    此二即能造四大所造四微而成。

    根是不共中不共種變。

    身是不共中共種變。

     有共相種成熟力故(至)不爾應無受用他義。

     有共下。

    正釋不共中共。

    他人身處。

    是我共種所變。

    不爾下。

    反釋。

    受用他者。

    一切有情互相緣故。

     此中有義亦變似根(至)彼餘屍骸猶見相續。

     此中下。

    通異解。

    初句明變根。

    辯中下。

    引證。

    似自他身之中亦變五根現故。

    有義下。

    顯正義。

    初句直明唯變身。

    次句明不變根。

    似自下。

    通所引論。

    謂論中文總意别。

    說自識變自根身。

    他識變他根身。

    故生下。

    引現事證唯變身。

    屍骸相續者。

    正顯衆有情識之所變故。

    若能變他人之根。

    雖死亦應有見聞故。

     前來且說業力所變(至)随現緣力擊發起故。

     前來下。

    約定不定判前所變。

    初句牒前業力因緣變是定。

    若定下。

    初二句标不定。

    等者。

    等通力。

    所變下。

    明不定相。

    身器多恒相續者。

    一期利物。

    或折或攝。

    現穢現淨。

    故多相續。

    少分或暫時。

    聲光多暫時者。

    一時緣系。

    林沼聲光。

    機忘應息。

    故多暫時。

    少分或久停。

     略說此識所變境者(至)及堕法處所現實色。

     略說下。

    總結。

    十有色處。

    謂五根五塵。

    即根身。

    器界。

    并種子。

    即三類境也。

    堕法處者。

    謂五塵落謝影。

    即法處所攝色。

    所現實色者。

    法處色有五種。

    謂極迥極略。

    遍計所執。

    受所引生。

    定果。

    前四是假。

    定果是實。

    定果實色。

    是異熟識所變。

    餘四假色。

    是意識分别妄生。

     何故此識不能變似(至)初必有用後但為境。

     何故下。

    通明諸識有二種變。

    先假問。

    由上雲十有色處等是異熟變。

    今假不變心等所緣為問端。

    徴出二變中為是何等變耶。

    何故不變心耶。

    有漏下。

    答。

    通明諸識有二種變。

    以顯異熟唯因緣變。

    略标二種。

    通言因緣變者。

    謂五八。

    及意識一分。

    皆伏親疏因緣生。

    唯是現量。

    任運緣性境故。

    通言分别變者。

    謂第七。

    及意識一分。

    皆計度分别生。

    通非比量。

    緣帶質獨影故。

    初有實體用。

    後但為所緣。

    故頌雲。

    性境不随心。

    獨影唯從見。

    帶質通情本。

    性種等随應。

    是因緣非分别。

    謂五八。

    非因緣是分别。

    謂第七。

    亦因緣亦分别。

    謂第六。

    非因緣非分别。

    謂不相應行。

     異熟識變但随因緣(至)不爾諸佛應非遍智。

     異熟下。

    别顯異熟唯因緣變。

    初二句答。

    異熟唯因緣變。

    以有實用。

    故唯變色。

    若變下。

    答以無實用。

    故不變心。

    相分一句。

    出無用所以。

    不能緣者。

    如化人心也。

    須彼下。

    舉有用者反顯。

    若彼心等有實能緣用者。

    須别從此識中種生。

    而非識變。

    今是識變故無實用。

    無為下一句。

    例無為是觀心中現。

    亦非因緣變。

    故亦無用。

    故異下一句。

    結答。

    不變故不緣。

    至無漏下。

    明無漏心不同有漏。

    亦變亦緣。

     故有漏位此異熟識(至)彼識亦緣此色為境。

     故有下。

    總結三所緣。

    在欲下。

    判界地所緣不同。

    如文。

    阿賴耶識。

    當言于欲界中。

    緣狹小執受境。

    于色界中。

    緣廣大執受境。

    無色界空無邊處識無邊處。

    緣無量執受境。

    于無所有處。

    緣微細執受境。

    于非想非非想處。

    緣極微細執受境。

     不可知者謂此行相(至)量難測故名不可知。

     不可下。

    明難知門。

    初明能緣行相不可知。

    次明所緣境界不可知。

     雲何是識取所緣境(至)無想等位當知亦爾。

     雲何下。

    重徴行相難知。

    如滅下。

    答。

    謂此識行相微細難知。

    如滅定中識。

    不離身故。

    極微細故。

    立量雲。

    緣境行相是有法。

    應信為有宗。

    微細不離身故因。

    喻如滅定中識。

    此以滅定中識。

    證成微細行相為有。

    複如何知滅定中有識耶。

    複立量證。

    滅定中識是有法。

    應信為有宗。

    有情攝故因。

    喻如有心時有情。

    無想下。

    例無想。

    如滅定亦有識。

     成唯識論自考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