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自考卷第二

關燈
至)藏初過重是故偏說。

     論曰下。

    依門解釋。

    先釋自相門。

    初句出名通大小乘。

    謂阿毗達摩等。

    及增一阿含等。

    阿賴耶。

    此雲藏。

    具三藏故。

    初标。

    謂與下。

    轉釋。

    雜染互為緣者。

    諸法于識藏。

    識于法亦爾。

    更互為因性。

    亦常為果性。

    此明能藏所藏義。

    有情執為我者。

    由染污末那。

    執此見分為自内我。

    此明我愛執藏義。

    此即下。

    結。

    此三藏義。

    是識自相。

    攝植習氣因。

    任持現行果。

    而為自相故。

    此識下。

    簡濫。

    自相分位多者。

    具因相果相也。

    今唯言藏者。

    最初舍故。

    過失重故。

    故偏言之。

     此是能引諸界趣生(至)異熟實不共故偏說之。

     次釋果相門。

    初句明得名義。

    梵雲毗播迦。

    此雲異熟。

    此字。

    指第八。

    善不善業。

    是能引因。

    諸界趣生。

    是所引異熟果。

    故得異熟名。

    離此下。

    反顯。

    謂此正是命根等。

    此即下。

    結果相。

    此識下。

    簡濫。

    多位者。

    謂善惡凡聖等不同。

    多種者。

    或名心。

    或名所知依等别。

    今異熟果名。

    實不共餘自相因相。

    又不共如來地。

    以在有漏故。

    故偏言之。

     此能執持諸法種子(至)持種不共是故偏說。

     三釋因相門。

    初句明得名義。

    梵雲阿陀那。

    此言執持。

    此以所持顯能持名。

    離此下。

    反顯。

    此即下。

    結因相。

    此識下。

    簡濫。

    因相多種者。

    染淨色心共不共等種異。

    所持雖異。

    能持種義。

    不共餘自相果相。

    故偏言之。

     初能變識體相雖多略說唯有如是三相。

     初能下。

    總結。

     一切種相應更分别(至)體用因果理應爾故。

     一切下。

    廣明一切種。

    初二句标徴。

    謂本下。

    出體。

    自果。

    即所生色心等果。

    功能。

    即能生作用。

    即種子自體。

    差别者。

    謂色心染淨種種異故。

    謂第八自證分上一分生現功能。

    約能生義邊。

    名之為種。

    此與下。

    辨相。

    本識是體。

    種子是用。

    能持所持故非一。

    攝用歸體故非異。

    種子是因。

    所生是果。

    種現相生故非一。

    因果相符故非異。

     雖非一異而是實有假法如無非因緣故。

     雖非下。

    約假實判。

    伏問曰。

    種非一異。

    是假非實。

    初句直答是實。

    親因緣故。

    次句以假法反成。

     此與諸法既非一異應如瓶等是假非實。

     此與下。

    立量。

    妨難。

    如文。

     若爾真如應是假有許則便無真勝義谛。

     若爾下。

    牒難立量答。

    真如是有法。

    應是假有宗。

    非一異故因。

    喻如種子。

    許假則無真谛。

    彼既不爾。

    此雲何然。

    此妨與上伏問雖同。

    答意有别。

    上顯種子為因緣。

    此顯真如是勝義。

     然諸種子唯依世俗說為實有不同真如。

     然諸下。

    約真俗判。

    上言種子同真如俱實。

    今簡種子是俗谛有。

    真如是勝義有。

     種子雖依第八識體(至)見分恒取此為境故。

     種子下。

    約四分判。

    如文。

     諸有漏與異熟識(至)善性攝故唯名為善。

     諸有下。

    約三性判有漏種。

    初約體性門。

    故唯無記。

    次約功能差别門。

    可通三性。

    望能熏因及所生果而言也。

    無漏種非無記攝。

    望因望果俱是善故。

    體不相順故。

    二性類别故。

    能治所治故。

    有漏無漏故。

    故唯是善。

    非無記攝。

     若爾何故決擇分說(至)異熟種子皆異熟生。

     若爾下。

    釋妨。

    牒上無漏種非無記。

    約論為難。

    二十二根下。

    三知根唯無漏。

    信等五根通漏無漏。

    而言皆有異熟種子皆異熟生。

    驗此亦通無記。

    何言唯善性耶。

     雖名異熟而非無記(至)非無記性所攝異熟。

     雖名下。

    釋。

    初句牒論雖名異熟。

    次句直明非無記。

    依異下。

    約所依得名。

    異性下。

    以同喻顯。

    無漏種是有法。

    非無記性宗。

    異性相依故因。

    喻如眼識依眼根。

    識通三性。

    根唯無記故。

    或無下。

    約變異而熟名之。

    聞思熏習。

    轉變成熟故。

     此中有義一切種子(至)由熏習力但可增長。

     此中下。

    出三家本始意。

    先本有。

    一切下。

    出本有意。

    由熏下。

    釋熏習意。

    問。

    種子即習氣。

    習者熏習。

    何言不從熏生。

    今釋雲。

    但可熏令增長。

    非從熏生。

     如契經說一切有情(至)如是等文誠證非一。

     如契下。

    引證。

    引二經證本有。

    如文。

    惡叉聚者。

    言染淨種多故。

    引論證熏令增長。

    諸有下。

    複證。

    漏無漏種雖俱本有。

    若般涅槃者。

    漏無漏種皆具。

    若不般涅槃者。

    唯有漏種。

    便阙三乘無漏法種。

    次結。

     又諸有情既說本有(至)法爾所得本性住性。

     又諸下。

    引論說本有五種性别。

    此證本具凡聖種子。

    一聲聞。

    二緣覺。

    三如來。

    四不定。

    五闡提。

    又引論證無漏種。

    未知當知。

    知。

    知已。

    又從無始傳來者。

    謂有情無始闇識相傳。

    依附本識法爾淨種。

     由此等證無漏種子(至)有漏亦應法爾有種。

     由此下。

    例。

    無漏既爾。

    有漏亦然。

     由熏增長不别熏生如是建立因果不亂。

     由熏下。

    結成因果義。

    第八識中本有種子。

    由諸轉識熏令增長。

    不由别别熏令生起。

    種現相生。

    互為因果。

    如是建立。

    故無錯亂。

    若許新熏。

    漏與無漏。

    善與不善。

    亦互相熏。

    因果錯亂。

     有義種子皆熏故生(至)如麻香氣華熏故生。

     有義下。

    次新熏。

    初句直明熏生。

    前引經言無始有種種界者。

    所熏能熏俱無始有。

    故知無始熏習成就。

    種子下。

    約字義明熏生。

    法喻如文。

     如契經說諸有情心(至)外種熏習或有或無。

     如契下。

    引經論證。

    内種。

    謂本識中功能差别。

    此即不共種。

    外種。

    謂器界谷麥等。

    此即共種。

    自受用者有熏。

    他受用者無熏。

     又名言等三種熏習(至)故有漏種必藉熏生。

     又名下。

    明有漏種藉熏生。

    名言等三者。

    謂名言。

    我執。

    有支。

    三種習氣。

    此三攝盡色心根塵依正有漏之法。

    彼三下。

    約義結成唯始非本。

     無漏種子亦由熏習(至)是出世心種子性故。

     無漏下。

    明無漏種亦由熏生。

    法界等流者。

    謂般若涅槃圓覺等。

    謂聞無漏正法。

    熏成無漏種子。

    名出世心種性。

    既從聞熏。

    故唯始起。

     有情本來種性差别(至)但依有障無障建立。

     有情下。

    斥前。

    初句直斥前家。

    次句依障成立己意。

     如瑜伽說于真如境(至)依障建立非無漏種。

     如瑜下。

    引證。

    于真如者。

    迷悟依故。

    畢竟者。

    謂永不可害。

    不般涅槃。

    謂一闡提也。

    一生無暇故。

    二放逸過故。

    三邪解行故。

    四有障過故。

    唯斷煩惱。

    即二乘性。

    利鈍分二故。

    俱斷二障。

    即佛種性。

    故知下。

    結成依障。

     所說成就無漏種言依當可生非己有體。

     所說下。

    破前地獄三無漏根是種。

    初句牒前。

    下句釋義。

    依當來有可生義。

    名為成就。

    非謂地獄已有種體。

     有義種子各有二類(至)此即名為本性住種。

     有義下。

    第三家雙具本始。

    初總标。

    初本有。

    蘊處界功能差别者。

    十八界。

    十二處。

    五蘊。

    各各功能不相紊亂。

    法爾者。

    顯非功力。

    任運本具。

    餘引證指初家說。

    本性住。

    結成本有。

     二者始起謂無始來(至)此即名為習所成種。

     次始起。

    現行者。

    一顯現。

    簡非種子。

    二現在。

    簡非過未。

    三現有。

    簡非空華兔角等。

    習所成。

    結成新薰。

     若唯本有轉識不應與阿賴耶為因緣性。

     若唯下。

    先斥初家。

    若唯本有一句。

    牒初家偏執。

    轉識下一句。

    反明轉識與賴耶作親因緣。

    正明轉識為能熏。

    此證新熏。

    豈唯本有耶。

     如契經說諸法于識藏(至)展轉相生互為因果。

     如契下。

    引頌證。

    初句識為能藏。

    諸法為因。

    識為果。

    次句識為所藏。

    識為因諸法為果。

    故後二句雲更互亦常等。

    此頌下。

    申頌意。

     攝大乘說阿賴耶識(至)又如束蘆互相依住。

     攝大下。

    引論證。

    如文。

    喻中炷焰生燒者。

    炷生焰。

    喻種生現。

    焰燒炷。

    喻現熏種。

    此約增上緣。

    例親因緣。

    次束蘆相依。

    此約俱有因。

    以喻種現互為因果。

     唯依此二建立因緣(至)與阿賴耶有因緣義。

     唯依下。

    牒定所引經論意。

    若諸下牒執反斥。

    上引經論。

    雙證能熏所熏互為因果。

    據标結文。

    意在能熏。

    為斥初家無新熏故。

     非熏令長可名因緣勿善惡業與異熟果為因緣故。

     非熏下。

    破熏長。

    由前初家雲。

    由熏習力但可增長。

    今正家意要熏生方名因緣。

    初句牒破。

    次句約善惡例破雲。

    善惡業但可作增上緣。

    非親因緣。

    破彼熏長亦非親因緣。

     又諸聖教說有種子(至)故唯本有理教相違。

     又諸下。

    總斥違教。

    故唯下。

    結違教理。

     若唯始起有為無漏(至)善等應為不善等種。

     若唯下。

    二斥次家。

    若唯始起一句。

    牒次家偏執。

    有為下。

    以五句反顯須本有。

    有為無漏者。

    謂四智菩提。

    斷惑證理故。

    清淨涅槃。

    了因之所了。

    四智菩提。

    生因之所生。

    若無法爾本有親種。

    應不得生。

    救雲。

    聞法界等流正法。

    聞熏習故。

    可為無漏種。

    遮雲。

    聞熏是有漏心。

    不應為無漏種。

    反此無漏應生有漏。

    諸佛有漏善不善等。

    例爾。

    應皆互生。

     分别論者雖作是說(至)故無漏法非無因生。

     分别下。

    斥心淨為種。

    先牒彼引教。

    分别論者。

    指釋經論家。

    心性下。

    出論家釋經之文。

    故無下。

    乃始起家引此心性本淨為無漏種。

    故雲無漏法非無因生。

    雖作是說之句。

    乃今論主斥始起家之辭。

     而心性言彼說何義(至)以體前後無轉變故。

     而心下二句。

    總結。

    若說空理一句。

    牒計。

    彼以空理名為本淨。

    空非下。

    破。

    心指四智菩提。

    空理真常。

    而非智種。

    常法下。

    出非種子義。

    種子義須刹那滅。

    故雲常法定非種子等。

     若即說心應同數論(至)勿善惡等互為因故。

     若即下。

    破即心。

    初句牒計。

    應同下。

    約同外破。

    心相生滅。

    而體本寂。

    應同數論所計自性。

    惡無下。

    約三性破。

    先破二性。

    心通三性。

    若謂本淨。

    惡與無記。

    俱應是善。

    則無二性之别。

    許二性心是善。

    應與信等相應。

    何名惡無記。

    不許是善。

    尚不名善。

    況是無漏。

    有漏下。

    立量破。

    善性非是無漏。

    有漏善心是有法。

    性非無漏宗。

    稱雜染因。

    喻如惡心等。

    故不下。

    結。

    有漏心不應與無漏為因。

    勿善一句。

    以善惡反覆互例。

     若有漏心性是無漏(至)差别因緣不可得故。

     若有下。

    以有漏無漏互明。

    差别因緣者。

    同心法也。

     又異生心若是無漏(至)種子現行性相同故。

     又異下。

    約異生應名聖者難。

    若異下牒救。

    則心下。

    破。

    救意以現行心性雖無漏。

    而相有染。

    不名無漏。

    無斯應名聖者之過為救。

    破意謂則心種子亦非無漏。

    何也。

    種子現行性相同故。

    若種子亦性淨而相有染。

    應不得名無漏種子。

    何故汝論說異生唯得成就無漏種子。

     然契經說心性淨者(至)性是無漏故名本淨。

     然契下。

    通經義。

    言心性者。

    即是真如。

    真如是心真實性故。

    或心體本無煩惱名性本淨。

    非有漏心性是無漏。

    故名本淨。

    然真如體常。

    非心之因。

    亦非種子。

    非有下。

    結責謬引。

     由此應信有諸有情(至)有漏法種類此應知。

     由此下。

    顯正義。

    由此者。

    承上性淨非無漏四智因。

    故應信有本有及新熏二種。

    初文顯本有。

    無漏下顯新熏。

    後勝進者。

    謂資糧。

    加行。

    見修等位。

    勝進之言通淺深故。

    無漏法者。

    即現行觀智。

    有漏下。

    例有漏亦應具本始故。

     諸聖教中雖說内種(至)故說内種定有熏習。

     諸聖下。

    通前引教。

    牒上引内種定有熏習以證新熏。

    而不下二句。

    約論意斥撥無本有。

    然本下。

    通論中熏習之言。

    雙具生長。

    明其本有。

    故說下。

    結。

    此言有漏種子具本始二義。

     其聞熏習非唯有漏(至)故亦說此名聞熏習。

     其聞下。

    通無漏由聞熏始起。

    初句牒斥。

    上謂有漏心聞正法。

    所熏無漏種是始起。

    聞正下。

    明熏習非唯熏始起。

    亦熏本有。

    出世心者。

    謂無漏正智。

    故亦下。

    結教意。

    熏習該通本始二種。

     聞熏習中有漏性者(至)方便說為出世心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