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俗诠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
菩提涅槃。
不求自得。
名廣大轉。
此中下。
釋此頌中說轉依意。
唯取第六廣大轉依。
不同二乘。
獨斷煩惱。
故雲舍二粗重。
而證得故。
△三轉依六位竟。
下四轉依四義分四。
一能轉道。
轉依義别略有四種(至)所證所引未成辦故。
總标四種。
文中别釋。
能轉。
即智。
智能轉妄複真。
故名能轉。
先伏後斷。
故又分二。
一能伏者。
謂二障種。
有生現行勢力。
以修六度。
及加行等智伏之。
故雲令不引起二障現行。
此通下。
釋通有漏無漏。
及頓漸伏惑義。
謂六行漸伏。
唯通有漏。
加行後得。
亦唯漸伏。
通漏無漏。
根本頓伏。
唯通無漏。
故雲随其所應。
漸頓伏彼。
能斷道者。
謂起根本無分别智。
方能永斷二障随眠。
故說此道。
定非有漏。
及加行智。
有漏下。
釋成。
謂第七識。
念念執我。
令第六識。
所行施等。
不能忘相。
故名曾習相執。
雖有漏道常起現行。
而不為損。
亦無所益。
故能斷道。
唯取無漏。
又加行智。
即勤勇樂欲求所證果。
所引發故。
但能伏惑。
及至斷時。
唯本後智。
故能斷道。
不用加行。
有義根本無分别智(至)根本後得俱能正斷。
初義謂後得智不斷随眠。
理猶未盡。
次義正理。
謂根本智。
迷理迷事二種随眠。
俱能正斷。
後得但斷迷事随眠。
相觀分明。
無倒證故。
分别迷心。
名迷理。
任運迷境。
名迷事。
是二别義。
故瑜伽下。
引證上義。
出世斷道。
即根本智。
世出世斷道。
即後得智。
純世間道。
即前所除有漏加行。
以有漏道。
是曾習故。
相執引故。
又加行智。
地前伏除分别二執。
未能永斷。
亦是世間。
故雲無純世間道。
能永害随眠。
雜集雲。
從初靜慮。
乃至非想。
唯是世間。
不明了想。
恒現前故。
由斯下。
總結二智俱能斷惑。
義有别故。
迷理随眠。
通見修者。
六卷雲。
分别起惑。
及細俱生。
皆迷理也。
△一能轉道竟。
下二所轉依。
二所轉依此複有二(至)而非根本故此不說。
所轉即是漏無漏種。
種必有依。
名所轉依。
依有真妄。
複分為二。
一持種依者。
謂有虛妄分别本識。
能持一切染淨法種。
故為所依。
修聖道時。
轉令舍染得淨法故。
問。
依他起性。
豈非染淨依耶。
答。
餘依他等。
迷悟依者。
謂有真實真如性故。
能作迷悟生起根本。
故染淨法依之得生。
修聖道時。
轉令舍染得淨法故。
問。
餘依他起。
豈非迷悟依耶。
答餘雖亦作等。
△二所轉依竟。
下三所轉舍。
三所轉舍此複有二(至)第八淨識非彼依故。
所轉同前漏無漏種。
二非真實。
可斷可棄。
名所轉舍。
前斷後棄。
複分為二。
一所斷舍者。
真智除惑名斷。
永不成就名舍。
彼種下。
謂斷二障種子。
不起我法現行。
無現行故。
不對妄情。
由此便舍遍計所執。
所棄舍者。
勝法圓明。
劣法自遠。
所依純淨。
染不能依。
名所棄舍。
餘有漏法。
即異熟果。
劣無漏者。
即變易死。
二種舍已。
彼二現行畢竟不生。
亦說為舍。
既舍種子。
亦舍現行。
由此下。
明變易生死為劣。
分段生死為勝。
初義未正。
謂有漏種。
及劣無漏。
金剛喻定現前舍故。
次義正理。
謂金剛定時。
但斷二障極微細種。
猶未舍彼漏無漏法。
與無間道不相違者。
無間在因。
不違因種。
意顯果位。
方與因違。
菩薩應無生死法者。
謂變易生死。
從有漏與劣無漏種生。
此種若斷。
無變易故。
此位應無所熏識者。
以無間道。
猶有持種異熟識故。
住無間道應名佛者。
謂無間道。
既無諸種。
何不名佛。
後解脫道應無用者。
前既成佛。
後起解脫。
複何所用。
由此下。
結成正義。
△三所轉舍竟。
下四所轉得分二。
一所顯得分五。
一總标涅槃。
四所轉得此複有二(至)故體即是清淨法界。
所轉即前所斷二障。
障盡得果。
名所轉得。
得由生顯。
複分為二。
一所顯得者。
謂大涅槃。
問。
涅槃自性。
本來清淨。
何名所顯。
答。
此雖本來等。
問。
既有障染。
何名本來自性清淨。
答。
此依等。
△一總标涅槃竟。
下二别釋四種。
涅槃義别略有四種(至)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謂此涅槃。
是圓寂理。
一切法中。
同一實相。
由聖凡位有差别故。
分為四種。
文中别釋。
本來自性者。
不簡凡望及色心等。
皆具圓寂真如性故。
故雲一切法相真如理。
雖有下。
釋本來清淨平等共有義。
與一切法下。
釋名涅槃義。
梵語涅槃。
此雲圓寂。
寂則不與諸法一。
以諸法相各顯現故。
圓則不與諸法異。
異諸法者。
不圓滿故。
離一切相一切分别者。
釋體清淨。
尋思路絕名言道斷者。
釋離分别。
唯真見道入聖位者。
自内所證。
其性本寂。
非使能寂。
故雲本來自性涅槃。
有餘依者。
謂有分段生死苦所依也。
以諸聖者。
最後苦身未曾滅故。
唯煩惱障。
種現永寂。
即名涅槃。
瑜伽雲。
住有餘依。
堕在衆數。
猶有衆苦。
所得轉依。
猶與六處而共相應。
言衆數者。
即五蘊身。
身為苦聚。
故名衆苦。
有微苦者。
彼雖出障。
未離最後分段生死。
故有微苦。
無餘依者。
無最後身苦所依也。
故雲真如出生死苦。
障盡苦滅。
顯真如體圓滿寂滅。
故名涅槃。
瑜伽雲。
住無餘依。
不堕衆數。
永無衆苦。
而于六處。
永不相應。
無住處者。
不住生死。
及涅槃故。
若住涅槃。
無度生用。
若住生死。
無斷障用。
又能斷障。
及能度生。
故名無住。
雖有無涯利生大用。
其體本寂。
名為涅槃。
不同二乘。
住涅槃義。
△二别釋四種竟。
下三凡聖有無。
一切有情皆有初一(至)唯我世尊可言具四。
此簡凡聖涅槃有無。
一切有情無後三者。
未斷障故。
二乘唯三無後一者。
住涅槃故。
唯我世尊具四種者。
圓滿證故。
△三凡聖有無竟。
下四問答廣辯分三。
一如來涅槃。
如何善逝有有餘依(至)是故世尊可言具四。
善逝者。
如來十号之一也。
善入塵勞。
故曰善逝。
此問世尊遠離二種生死。
何有餘苦所依。
答雲。
世尊雖無實苦所依。
而現比丘。
同斷煩惱。
似有苦依。
故說有餘。
或苦依盡。
可說二乘。
入無餘依。
非苦依在。
方說如來有有餘依。
以現似苦。
亦可說為有餘依也。
是故世尊。
于四涅槃。
圓滿具足。
△一如來涅槃竟。
下二聲聞涅槃。
若聲聞等有無餘依(至)非如一類入無餘依。
若聲聞下。
問也。
謂于餘處有二說異。
一說聲聞唯有餘依。
無無餘依。
以無餘依。
是佛果故。
二說聲聞都無涅槃。
豈有下。
答上問中第二說義。
謂盡煩惱者。
豈彼無涅槃。
有餘涅槃。
亦定有故。
然聲下。
釋有有餘依涅槃。
身即最後身。
智即能斷智。
煩惱雖斷。
身智猶存。
故令無餘圓寂義隐。
說彼無有無餘涅槃。
非彼都無有餘義故。
爾時下。
答上問中第一說無無餘依義。
爾時者。
即煩惱障盡。
證有餘涅槃時也。
此時未證無餘圓寂。
說無無餘。
非彼後時身智俱滅。
衆苦永盡。
無有無餘涅槃義故。
或說下。
又作一意。
解釋問中第二說義。
謂依佛果。
故說都無。
不依前三而言無也。
又說下。
亦别一意。
釋上問中第一說義。
不定性者。
不是定要斷苦入圓寂之種性也。
故說剛才證得有餘涅槃。
決定回心求證菩提。
入菩薩道。
由彼決定願樂力故。
留身久住随願度生。
非如定性一類聲聞。
定要斷苦入于圓寂。
依此種故。
故說聲聞無無餘依。
問。
有餘無餘二種涅槃如何證得。
下文答釋。
謂有二乘深樂圓寂(至)故複說彼與佛有異。
此是釋詞。
謂有下。
釋證有餘涅槃。
深樂圓寂者。
顯是定性聲聞也。
彼能下。
釋證無餘涅槃。
現苦者。
現在生死苦也。
有為者。
色心等有作用法也。
身智俱舍。
名無餘依。
是涅槃義問。
既無身智。
誰證涅槃。
答雲。
爾時雖是無有最後身智。
顯依圓寂。
入無餘依由彼身智證。
可說有身智。
八卷雲。
依變化身。
證無上覺。
非業報身。
故不違理。
問。
無餘涅槃。
與佛無差。
何故二乘。
與佛有異。
答雲。
依真如體。
說無差。
依真如用。
說有異。
故知聲聞。
有體無用。
以彼無有利生用故。
唯佛世尊。
體用圓具。
△二聲聞涅槃竟。
下三二障涅槃。
諸所知障既不感生(至)初後即真如中二擇滅攝。
諸所知下。
問所知障。
是無記性。
不能正感生死。
如何斷彼亦得涅槃。
彼能下。
答。
謂所知障。
障法空智。
不生悲願。
利樂有情。
故斷障時。
顯法空理。
即無住處。
生死涅槃。
俱不住故。
若所知下。
複問雲。
既斷所知得無住處。
是所知障。
亦障涅槃。
何斷所知。
不得擇滅。
彼說擇滅。
是涅槃義。
擇滅離縛。
彼非縛故者。
答也。
謂擇滅無為。
離煩惱縛。
而證得故。
彼所知障。
性非有縛。
故斷彼時。
不得擇滅。
既爾斷彼甯得涅槃者。
外人又問。
非諸下。
論主答。
謂諸涅槃。
有擇滅攝。
有非擇滅攝。
故雲非諸涅槃。
皆擇滅攝。
不爾下。
謂若不許非擇滅攝者。
本性清淨。
應非涅槃。
能縛下。
釋擇滅義。
諸所知下。
釋斷所知不得擇滅義。
然斷彼下。
釋無住涅槃非擇滅為性。
故四下。
釋四涅槃。
于六無為。
有攝不攝。
初即自性清淨涅槃。
後即無住處涅槃。
唯真如無為攝。
中二者。
即有餘涅槃無餘涅槃。
唯擇滅無為攝。
若唯斷縛得擇滅者(至)理實俱能通障二果。
問六無為中。
不動滅無為。
受想滅無為。
于四圓寂中。
是誰所攝。
答中非擇滅者。
不同中二涅槃究竟永滅。
不動等二。
說暫離故。
問。
擇滅法中。
有非擇滅否。
答。
擇滅無為。
唯究竟滅。
有非擇滅。
非永滅故。
或無下。
又作一意解無住處。
亦擇滅攝。
問。
既後涅槃亦擇滅攝。
豈不濫同中二耶。
答中謂雖名擇滅。
有二義别。
有餘無餘。
是滅縛得。
斷感生死煩惱得故。
無住涅槃。
是滅障得。
斷盡餘障而證得故。
故四下。
釋四涅槃。
于六無為。
攝不攝義。
不動等二無為。
非擇滅攝。
例顯後三涅槃。
是擇滅攝。
既所知下。
外人難。
說煩惱下。
論主答。
引煩惱障。
例明所知。
聖教依勝。
名說障一。
理實二障。
通障二果。
△三二障涅槃竟。
通上四問答廣辯竟。
下五通結所顯。
如是所說四涅槃中唯後三種名所顯得。
總結四涅槃中。
唯後三種。
所顯得攝。
非第一者。
以彼自性。
本清淨故。
菩提涅槃。
不求自得。
名廣大轉。
此中下。
釋此頌中說轉依意。
唯取第六廣大轉依。
不同二乘。
獨斷煩惱。
故雲舍二粗重。
而證得故。
△三轉依六位竟。
下四轉依四義分四。
一能轉道。
轉依義别略有四種(至)所證所引未成辦故。
總标四種。
文中别釋。
能轉。
即智。
智能轉妄複真。
故名能轉。
先伏後斷。
故又分二。
一能伏者。
謂二障種。
有生現行勢力。
以修六度。
及加行等智伏之。
故雲令不引起二障現行。
此通下。
釋通有漏無漏。
及頓漸伏惑義。
謂六行漸伏。
唯通有漏。
加行後得。
亦唯漸伏。
通漏無漏。
根本頓伏。
唯通無漏。
故雲随其所應。
漸頓伏彼。
能斷道者。
謂起根本無分别智。
方能永斷二障随眠。
故說此道。
定非有漏。
及加行智。
有漏下。
釋成。
謂第七識。
念念執我。
令第六識。
所行施等。
不能忘相。
故名曾習相執。
雖有漏道常起現行。
而不為損。
亦無所益。
故能斷道。
唯取無漏。
又加行智。
即勤勇樂欲求所證果。
所引發故。
但能伏惑。
及至斷時。
唯本後智。
故能斷道。
不用加行。
有義根本無分别智(至)根本後得俱能正斷。
初義謂後得智不斷随眠。
理猶未盡。
次義正理。
謂根本智。
迷理迷事二種随眠。
俱能正斷。
後得但斷迷事随眠。
相觀分明。
無倒證故。
分别迷心。
名迷理。
任運迷境。
名迷事。
是二别義。
故瑜伽下。
引證上義。
出世斷道。
即根本智。
世出世斷道。
即後得智。
純世間道。
即前所除有漏加行。
以有漏道。
是曾習故。
相執引故。
又加行智。
地前伏除分别二執。
未能永斷。
亦是世間。
故雲無純世間道。
能永害随眠。
雜集雲。
從初靜慮。
乃至非想。
唯是世間。
不明了想。
恒現前故。
由斯下。
總結二智俱能斷惑。
義有别故。
迷理随眠。
通見修者。
六卷雲。
分别起惑。
及細俱生。
皆迷理也。
△一能轉道竟。
下二所轉依。
二所轉依此複有二(至)而非根本故此不說。
所轉即是漏無漏種。
種必有依。
名所轉依。
依有真妄。
複分為二。
一持種依者。
謂有虛妄分别本識。
能持一切染淨法種。
故為所依。
修聖道時。
轉令舍染得淨法故。
問。
依他起性。
豈非染淨依耶。
答。
餘依他等。
迷悟依者。
謂有真實真如性故。
能作迷悟生起根本。
故染淨法依之得生。
修聖道時。
轉令舍染得淨法故。
問。
餘依他起。
豈非迷悟依耶。
答餘雖亦作等。
△二所轉依竟。
下三所轉舍。
三所轉舍此複有二(至)第八淨識非彼依故。
所轉同前漏無漏種。
二非真實。
可斷可棄。
名所轉舍。
前斷後棄。
複分為二。
一所斷舍者。
真智除惑名斷。
永不成就名舍。
彼種下。
謂斷二障種子。
不起我法現行。
無現行故。
不對妄情。
由此便舍遍計所執。
所棄舍者。
勝法圓明。
劣法自遠。
所依純淨。
染不能依。
名所棄舍。
餘有漏法。
即異熟果。
劣無漏者。
即變易死。
二種舍已。
彼二現行畢竟不生。
亦說為舍。
既舍種子。
亦舍現行。
由此下。
明變易生死為劣。
分段生死為勝。
初義未正。
謂有漏種。
及劣無漏。
金剛喻定現前舍故。
次義正理。
謂金剛定時。
但斷二障極微細種。
猶未舍彼漏無漏法。
與無間道不相違者。
無間在因。
不違因種。
意顯果位。
方與因違。
菩薩應無生死法者。
謂變易生死。
從有漏與劣無漏種生。
此種若斷。
無變易故。
此位應無所熏識者。
以無間道。
猶有持種異熟識故。
住無間道應名佛者。
謂無間道。
既無諸種。
何不名佛。
後解脫道應無用者。
前既成佛。
後起解脫。
複何所用。
由此下。
結成正義。
△三所轉舍竟。
下四所轉得分二。
一所顯得分五。
一總标涅槃。
四所轉得此複有二(至)故體即是清淨法界。
所轉即前所斷二障。
障盡得果。
名所轉得。
得由生顯。
複分為二。
一所顯得者。
謂大涅槃。
問。
涅槃自性。
本來清淨。
何名所顯。
答。
此雖本來等。
問。
既有障染。
何名本來自性清淨。
答。
此依等。
△一總标涅槃竟。
下二别釋四種。
涅槃義别略有四種(至)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謂此涅槃。
是圓寂理。
一切法中。
同一實相。
由聖凡位有差别故。
分為四種。
文中别釋。
本來自性者。
不簡凡望及色心等。
皆具圓寂真如性故。
故雲一切法相真如理。
雖有下。
釋本來清淨平等共有義。
與一切法下。
釋名涅槃義。
梵語涅槃。
此雲圓寂。
寂則不與諸法一。
以諸法相各顯現故。
圓則不與諸法異。
異諸法者。
不圓滿故。
離一切相一切分别者。
釋體清淨。
尋思路絕名言道斷者。
釋離分别。
唯真見道入聖位者。
自内所證。
其性本寂。
非使能寂。
故雲本來自性涅槃。
有餘依者。
謂有分段生死苦所依也。
以諸聖者。
最後苦身未曾滅故。
唯煩惱障。
種現永寂。
即名涅槃。
瑜伽雲。
住有餘依。
堕在衆數。
猶有衆苦。
所得轉依。
猶與六處而共相應。
言衆數者。
即五蘊身。
身為苦聚。
故名衆苦。
有微苦者。
彼雖出障。
未離最後分段生死。
故有微苦。
無餘依者。
無最後身苦所依也。
故雲真如出生死苦。
障盡苦滅。
顯真如體圓滿寂滅。
故名涅槃。
瑜伽雲。
住無餘依。
不堕衆數。
永無衆苦。
而于六處。
永不相應。
無住處者。
不住生死。
及涅槃故。
若住涅槃。
無度生用。
若住生死。
無斷障用。
又能斷障。
及能度生。
故名無住。
雖有無涯利生大用。
其體本寂。
名為涅槃。
不同二乘。
住涅槃義。
△二别釋四種竟。
下三凡聖有無。
一切有情皆有初一(至)唯我世尊可言具四。
此簡凡聖涅槃有無。
一切有情無後三者。
未斷障故。
二乘唯三無後一者。
住涅槃故。
唯我世尊具四種者。
圓滿證故。
△三凡聖有無竟。
下四問答廣辯分三。
一如來涅槃。
如何善逝有有餘依(至)是故世尊可言具四。
善逝者。
如來十号之一也。
善入塵勞。
故曰善逝。
此問世尊遠離二種生死。
何有餘苦所依。
答雲。
世尊雖無實苦所依。
而現比丘。
同斷煩惱。
似有苦依。
故說有餘。
或苦依盡。
可說二乘。
入無餘依。
非苦依在。
方說如來有有餘依。
以現似苦。
亦可說為有餘依也。
是故世尊。
于四涅槃。
圓滿具足。
△一如來涅槃竟。
下二聲聞涅槃。
若聲聞等有無餘依(至)非如一類入無餘依。
若聲聞下。
問也。
謂于餘處有二說異。
一說聲聞唯有餘依。
無無餘依。
以無餘依。
是佛果故。
二說聲聞都無涅槃。
豈有下。
答上問中第二說義。
謂盡煩惱者。
豈彼無涅槃。
有餘涅槃。
亦定有故。
然聲下。
釋有有餘依涅槃。
身即最後身。
智即能斷智。
煩惱雖斷。
身智猶存。
故令無餘圓寂義隐。
說彼無有無餘涅槃。
非彼都無有餘義故。
爾時下。
答上問中第一說無無餘依義。
爾時者。
即煩惱障盡。
證有餘涅槃時也。
此時未證無餘圓寂。
說無無餘。
非彼後時身智俱滅。
衆苦永盡。
無有無餘涅槃義故。
或說下。
又作一意。
解釋問中第二說義。
謂依佛果。
故說都無。
不依前三而言無也。
又說下。
亦别一意。
釋上問中第一說義。
不定性者。
不是定要斷苦入圓寂之種性也。
故說剛才證得有餘涅槃。
決定回心求證菩提。
入菩薩道。
由彼決定願樂力故。
留身久住随願度生。
非如定性一類聲聞。
定要斷苦入于圓寂。
依此種故。
故說聲聞無無餘依。
問。
有餘無餘二種涅槃如何證得。
下文答釋。
謂有二乘深樂圓寂(至)故複說彼與佛有異。
此是釋詞。
謂有下。
釋證有餘涅槃。
深樂圓寂者。
顯是定性聲聞也。
彼能下。
釋證無餘涅槃。
現苦者。
現在生死苦也。
有為者。
色心等有作用法也。
身智俱舍。
名無餘依。
是涅槃義問。
既無身智。
誰證涅槃。
答雲。
爾時雖是無有最後身智。
顯依圓寂。
入無餘依由彼身智證。
可說有身智。
八卷雲。
依變化身。
證無上覺。
非業報身。
故不違理。
問。
無餘涅槃。
與佛無差。
何故二乘。
與佛有異。
答雲。
依真如體。
說無差。
依真如用。
說有異。
故知聲聞。
有體無用。
以彼無有利生用故。
唯佛世尊。
體用圓具。
△二聲聞涅槃竟。
下三二障涅槃。
諸所知障既不感生(至)初後即真如中二擇滅攝。
諸所知下。
問所知障。
是無記性。
不能正感生死。
如何斷彼亦得涅槃。
彼能下。
答。
謂所知障。
障法空智。
不生悲願。
利樂有情。
故斷障時。
顯法空理。
即無住處。
生死涅槃。
俱不住故。
若所知下。
複問雲。
既斷所知得無住處。
是所知障。
亦障涅槃。
何斷所知。
不得擇滅。
彼說擇滅。
是涅槃義。
擇滅離縛。
彼非縛故者。
答也。
謂擇滅無為。
離煩惱縛。
而證得故。
彼所知障。
性非有縛。
故斷彼時。
不得擇滅。
既爾斷彼甯得涅槃者。
外人又問。
非諸下。
論主答。
謂諸涅槃。
有擇滅攝。
有非擇滅攝。
故雲非諸涅槃。
皆擇滅攝。
不爾下。
謂若不許非擇滅攝者。
本性清淨。
應非涅槃。
能縛下。
釋擇滅義。
諸所知下。
釋斷所知不得擇滅義。
然斷彼下。
釋無住涅槃非擇滅為性。
故四下。
釋四涅槃。
于六無為。
有攝不攝。
初即自性清淨涅槃。
後即無住處涅槃。
唯真如無為攝。
中二者。
即有餘涅槃無餘涅槃。
唯擇滅無為攝。
若唯斷縛得擇滅者(至)理實俱能通障二果。
問六無為中。
不動滅無為。
受想滅無為。
于四圓寂中。
是誰所攝。
答中非擇滅者。
不同中二涅槃究竟永滅。
不動等二。
說暫離故。
問。
擇滅法中。
有非擇滅否。
答。
擇滅無為。
唯究竟滅。
有非擇滅。
非永滅故。
或無下。
又作一意解無住處。
亦擇滅攝。
問。
既後涅槃亦擇滅攝。
豈不濫同中二耶。
答中謂雖名擇滅。
有二義别。
有餘無餘。
是滅縛得。
斷感生死煩惱得故。
無住涅槃。
是滅障得。
斷盡餘障而證得故。
故四下。
釋四涅槃。
于六無為。
攝不攝義。
不動等二無為。
非擇滅攝。
例顯後三涅槃。
是擇滅攝。
既所知下。
外人難。
說煩惱下。
論主答。
引煩惱障。
例明所知。
聖教依勝。
名說障一。
理實二障。
通障二果。
△三二障涅槃竟。
通上四問答廣辯竟。
下五通結所顯。
如是所說四涅槃中唯後三種名所顯得。
總結四涅槃中。
唯後三種。
所顯得攝。
非第一者。
以彼自性。
本清淨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