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俗诠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天親菩薩造頌
護法等菩薩造論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诏譯
明西蜀沙門 明昱 俗诠
科從七卷中答外問分五。
一假說我法。
二種種分别。
三生死相續。
四經說三性。
八卷竟。
此五法無自性分三。
一牒義标問。
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說一切法皆無自性。
若有三性者。
牒大乘不離唯識。
立三種性正義。
如何下。
是難詞。
△一牒義标問竟。
下二舉前八句頌總答。
以後四句頌。
屬顯性唯識分故。
頌曰即依此三性(至)常如其性故即唯實性。
前四句。
正答問意。
謂佛說無自性者。
即依此遍計等三性。
立彼三種無性。
故佛世尊。
密意說彼一切諸法。
皆無自性。
言密意者。
但是言陳。
未申意許。
中四句。
釋立三無性義。
謂依遍計所執性。
立相無自性性。
由彼體相。
畢竟非有。
如虛空華。
繩上蛇故。
次依依他起性。
立生無自性性。
此如幻事。
托衆緣生。
無如妄執。
自然性故。
後依圓成實性。
立勝義無自性性。
謂即勝義。
由遠離前。
遍計所執我法性故。
又言由遠離前者。
是離依他起。
遠離所執我法者。
是離遍計執。
言性者。
顯是圓成。
故下文雲。
非性全無後四句。
頌唯識性。
故基法師。
分為顯性唯識分。
△二舉頌總答竟。
下三解釋頌意分四。
一總釋頌意。
論曰即依此前所說三性(至)于有及無總說無性。
總釋前入句頌。
謂即相生勝義無性者。
釋總立彼三無性義。
相即虛妄遍計之相。
立相無性。
生即依他從緣生故。
立生無性。
勝義即圓成。
二空所顯故。
立勝義無性。
以佛密意說立彼三種皆無自性。
非性全無者謂依他是如幻有。
圓成是勝義有。
此二性。
非謂全無但遍計是愚夫妄執決定非有。
為破彼故。
總說為無。
說密意下。
釋上非性全無。
以顯密意。
是非了義。
于有及無。
總說無性者。
依圓是有。
遍計是無。
△一總釋頌意竟。
下二問答别明。
雲何依此而立彼三(至)而濫第二故此不說。
問答以明立三無性義也。
立相無性。
是顯了說。
故雲。
畢竟非有。
立生無性。
是密意說。
故雲。
非性全無。
立勝義無性。
亦密意說。
故亦雲。
非性全無。
問。
太虛喻圓成衆色喻依他。
喻中衆色無性。
所顯太虛。
法上應說依他無性。
顯圓成實。
何言勝義無性耶。
答雲。
雖依他起。
非是勝義。
亦得說為依他無性。
以顯勝義。
而濫第二。
故此不說依他無性唯說勝義無性。
以第二依他。
自無性故。
△二問答别明竟。
下三别釋前科。
通上第二依教廣成分下。
前二十四頌名辯相唯識分竟。
二十五一頌。
名顯性唯識分。
即此别釋前科義也。
此性即是諸法勝義(至)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
言此性者。
是牒頌中上文雲。
後由遠離前。
所執我法性之性字。
以顯唯識性義。
故雲。
是一切法勝義谛故。
然勝義下。
釋勝義别分四種。
言勝義者。
簡于世俗。
今先明世俗亦有四種。
一世問世俗。
亦名假名無實谛。
謂瓶盆軍林等。
但有假名。
而無實體。
二道理世俗。
亦名随事差别谛。
謂蘊處界等。
随彼彼事。
立蘊等法。
三證得世俗。
亦名方便安立谛。
謂預流等。
于苦集等由證得理而安立故。
四安立世俗。
亦名假名非安立谛。
謂二空理依彼空門。
說為真性。
由彼真性。
内證智境。
不可言說。
名二空理。
但假說故。
勝義四者。
一世間勝義。
宗鏡雲。
體用顯現谛。
謂蘊處界等。
有實體用。
過初世俗。
說名勝義。
随事差别。
說名蘊等。
故名顯現。
二道理勝義。
宗鏡雲。
因果差别谛。
謂苦集等。
智斷證修。
因果别故。
三證得勝義。
宗鏡雲。
依門顯實谛。
謂二空理。
過俗證得。
故名勝義。
依空能證。
以顯于實。
故名依門。
四勝義勝義。
宗鏡雲。
廢诠談旨谛。
謂一實真如。
體妙離言。
已名勝義。
又真不自真。
待俗故真。
即前三真。
亦說為俗。
俗不自俗。
待真故俗。
即後三俗。
亦名為真。
至理沖玄。
彌驗于此。
此中下。
結顯勝義。
不依前三。
故說真如。
即諸法性(前三。
即世間。
道理。
證得。
三勝義。
後三。
即道理。
證得。
安立。
三世俗)。
真謂真實顯非虛妄(至)為簡世俗故說實性。
真謂下。
釋上真如二字。
即是勝義真實名故。
亦言下。
複釋頌中亦字。
為顯勝義。
不但名真如。
亦有法界實際等名。
如餘論中廣釋。
此性下。
釋成實性。
即唯識性故。
于前後二種義中。
簡别虛妄。
及世俗有。
△三别釋前科竟。
下四結非了義。
三頌總顯諸契經中(至)總撥諸法都無自性。
結警無犯。
以防空見耳。
謂前二頌。
雖言密意。
尚未極成。
以後一頌。
明唯識性。
即諸法體。
知無性言。
誠非了義。
△四結非了義竟。
通上二顯性唯識分竟。
下三行位唯識分分二。
一問答總明。
如是所成唯識相性(至)方能漸次悟入唯識。
如是所成唯識相性者。
結前所明三種能變。
及見相等。
種種所變。
是唯識相。
諸法勝義。
及真如等。
是唯識性。
誰于下。
正是問詞。
謂何等人。
于幾位中。
如何悟入。
唯識相性。
謂具下。
論主如次。
答上三種問意何謂下。
外人複問。
答中一本性住種性之性。
當作姓。
性者體也。
姓者類也。
若本有體性。
安住菩薩種類姓故。
若本無體性。
聞大乘法。
熏成大乘種類姓故。
問。
何等人。
名為具本性住種姓人。
答。
外凡人是。
何名外凡。
曰。
雖具此性。
未發堅固大菩提心。
名外凡位。
問。
何等人名為具習所成種姓人。
答。
内凡人是。
何名内凡。
曰。
此性定在發心已後。
約初入劫。
名内凡位。
雲何入劫。
謂發心後。
修十千劫。
方八十信。
言入劫者。
乃三僧祇之初首。
名為入劫。
問。
具此二性。
當幾類人。
答。
定性菩薩。
二乘回心。
問。
二乘五果。
回心向大。
及頓悟人。
至初入劫。
修習劫數。
同别多少。
答。
下從初果。
上至五果。
回心向大。
至入劫位。
乃經八萬。
六萬。
四萬。
二萬。
十千劫。
至資糧初。
頓悟發心。
亦十千劫。
至資糧初。
問。
何故初果劫多。
五果劫少。
答。
煩惱有無。
修證多少故。
今雲本性住種性者。
是諸有情性分自有成佛種子。
故雲法爾所得無漏法因。
習所成者。
謂諸有情。
聞大乘法。
熏習成故。
要具下。
結答問意。
何謂悟入唯識五位(至)謂住無上正等菩提。
何謂下。
問所入位。
何名為五。
一資糧下。
釋五位名義。
此位菩薩。
已具二種種姓。
發大菩提心勤修六種殊勝妙行。
名資糧位。
真見道後。
斷盡煩惱種子。
證解脫果。
名解脫道。
此中雖非真見道。
及斷煩惱。
于修大乘資糧時。
意在取果。
故名順解脫分。
以近見道。
伏除二取。
故名加行。
真見道後。
決擇所知障種。
名決擇分。
此中雖非真見道。
而加行時。
亦能決擇分别二障。
故名順決擇分。
得真見道。
能所平等。
善達法界故名通達。
以無分别智。
斷所知障種。
轉唯識性。
故名修習。
諸漏永盡。
非漏随增。
性淨圓明。
故名究竟。
雲何漸次悟入唯識(至)複令悟入唯識相性。
問答以明悟入唯識漸次。
謂諸菩薩。
于資糧位。
能深信解唯識相性。
非染非淨。
于加行位。
能漸伏除唯識相性上能取所取。
在通達位。
如實通達唯識相性。
體即真如。
修習位中。
如前所見唯識相性之理。
數數修習。
至究竟位。
唯識相性。
出障圓明。
複化有情。
悟入唯識相性。
△一問答總明竟。
下二依位别釋分五。
一資糧位分三。
一牒科标問。
初資糧位其相雲何。
瑜伽雲。
雲何菩提資糧。
略有二種。
一者福德。
二者智慧。
略說福即三波羅密多。
謂施戒忍。
智即一波。
羅密多。
謂般若。
精進靜慮。
各通福智。
雜集雲。
何等資糧道。
謂諸異生。
所有屍羅。
守護根門。
飲食知量。
初夜後夜常不睡眠。
勤修正觀。
正知而住。
△一牒料标問竟。
下二舉頌總答。
頌曰乃至未起識(至)于二取随眠猶未能伏滅。
前二句。
頌資糧位分際。
謂從初發心。
乃至未起加行時。
名資糧位。
後二句。
頌此位中功行。
謂此位中。
雖欲求證唯識性。
而無伏滅二取功能。
言二取者謂名言取。
我執取。
即是所知煩惱二障。
△二舉頌總答竟。
下三解釋頌意分三。
一釋前二句。
論曰從發深固大菩提心(至)多住外門修菩薩行。
論曰下。
釋資糧位分際。
順決擇者。
加行位也。
謂彼發心到加行邊。
是資糧位。
為趣下。
釋立解脫名。
正等菩提者。
究竟位中極果也。
勝資糧者。
六度所攝福智二事也。
為求此果。
修習資糧。
益自身故。
為有情故。
勤求解脫者。
菩薩發心。
不同二乘。
樂獨善寂。
取證涅槃。
今此菩薩。
依解脫果。
伏斷煩惱。
入我空觀。
已發大心。
度有情故。
解脫果者。
涅槃果也。
煩惱解脫而證得故。
此位菩薩雖未證得。
亦依彼修。
故名為順。
此位下。
釋功行。
攝論雲。
能悟入中。
大乘多聞熏習相續。
此乃因力也。
已得奉事無量諸佛出現于世。
即善友力。
已得一向決定勝解。
非諸惡友所能動搖。
名作意力。
謂由三力已。
善能積集。
諸善根等。
名資糧力。
又菩提心為因。
菩薩為友。
勤求佛果為作意。
六度為資糧。
言能取者。
即能緣之心也。
所取者。
即所緣之境也。
能取有二。
一名言取。
即所知障。
二我執取。
即煩惱障。
随眠。
即二障種子。
外門。
即散心外行。
未能得定。
故論雲。
此位菩薩。
依四勝力。
于唯識義。
雖深信解。
由未了達能所取空。
多住外門。
修有漏行。
故于二取種子。
未有伏滅定力。
而不能使彼不起現行耳。
△一釋前二句竟。
下二釋後二句。
故于二取所引随眠(至)即是所知煩惱障種。
故于下。
牒前二句中義。
猶未下。
發起解第三句義。
此二下。
釋頌中二取随眠。
是所知煩惱障種。
此二取言。
顯二取取者。
謂名言取。
我執取。
為能取。
見分相分為所取。
故雲。
執取能取所取性故。
二取下。
釋随眠。
或随增過者。
随有種子。
增長現行過失故。
煩惱障者謂執遍計(至)能障菩提名所知障。
釋煩惱障。
即是所執實我。
雲何百二十八根本煩惱。
頌曰根本煩惱貪等十。
欲界四谛各具十。
于上二界各除瞋。
七十二合百十二。
謂貪等十煩惱。
欲界四谛各具十種共有四十。
上二界除瞋。
八谛各九。
有七十二。
共前四十。
為百一十二。
此皆見道所斷。
于迷谛時。
是分别起。
各别取數。
若修道斷者。
是俱生惑。
于迷谛時。
任運堅固。
唯取三界總數頌雲修道再除疑三見。
欲界總加六數算。
上二除瞋各有五。
百二十八頭頭現。
謂欲界中。
除去疑及邪見二取四數。
唯有六數。
上二界中。
又各除瞋。
一界唯五。
總合十六。
共前見所斷惑。
有百二十八數。
此是見修所斷根本煩惱。
亦各有随惑。
故雲。
及彼等。
此皆下。
釋名煩惱義。
所知障。
即是所執實法。
清涼大師雲。
若見疑無明愛恚慢等。
辯出頭數。
與煩惱同。
煩惱障粗。
有多品類。
二乘所斷。
唯是不善有覆性故。
以數來顯。
今所知障細。
無多品類。
唯菩薩斷。
亦是異熟無記性攝。
故不顯數。
又顯法執無明。
唯一住地。
名不染污。
不同煩惱四住地攝。
故不顯數。
言慢等者。
亦等随惑。
言所知境者。
即有為無為。
言無颠倒性者。
即真如理。
此所知障決定不與(至)有勝有劣斷惑前後。
論與八識相應。
唯第八識。
體性微劣不與無明慧心所俱。
故所知障。
決不相應。
轉法空智。
與第八俱。
或少或多。
如煩惱說者。
第七所知。
唯是俱生。
根随染惑。
亦但十二。
故名為少。
第六所知。
兼通分别。
根随煩惱。
總二十六。
故名為多。
應知二障。
皆是染所。
執我執法。
義有别故。
眼等五識。
無分别故。
雖有二障。
不起二執。
法見疑等者。
法即法執。
見疑等者。
即七根本。
并十小随。
俱有分别。
與五定不相應。
餘由意力皆容引起者。
謂貪瞋癡。
及中大随。
五識雖具。
由同時意識所引生故。
此障下。
論通三性。
以所知障。
與無明俱。
非善性故。
煩惱下。
會通二障。
體同用别。
前後斷者。
謂此二障。
俱以慧為性。
故曰體同。
執我執法。
故曰用别。
先斷煩惱。
後斷所知。
故有前後。
此于無覆無記性中(至)伏二現行通有漏道。
會通四種無記。
謂所知障。
與六七俱。
六七又依異熟識起。
名異熟生。
故于四中。
唯屬異熟生無記。
非餘威儀工巧。
變化。
三無記。
問。
前說此障。
覆所知境。
何名無覆無記性。
答。
名無覆者。
望二乘說。
唯斷煩惱。
不障彼智。
若望菩薩。
亦是有覆。
障彼智故。
若所知下。
問。
謂所知障。
有見疑等多種煩惱。
經何說唯無明住地。
無明下。
答。
随增勝說。
非無見疑等。
如煩惱下。
例明。
四住地者。
謂見一切住地。
欲愛住地。
色愛住地。
有愛住地。
如是下。
會通見修及漏無漏。
斷伏别義。
二乘但斷煩惱者。
樂獨善寂故。
菩薩俱斷二種者。
發大心故。
伏二現行。
通有漏者。
煩惱地前伏。
所知七地伏。
△二釋後二句竟。
下三别釋解行。
菩薩住此資糧位中(至)後一唯智餘通二種。
謂我法執分别現行。
有粗有細。
資糧位中。
唯伏粗現。
細及俱生。
止觀力微。
未能伏滅。
故頌雲。
猶未能伏滅。
後勝下。
謂此位時長。
雖分前解後修。
總是解行地攝。
以攝大乘論。
約三僧祇。
唯立四位。
前一僧祗。
名解行地。
解攝資糧。
行攝加行。
故雲後勝解力。
修諸勝行。
以一解行。
攝二位故。
所修下。
問修勝行。
一假說我法。
二種種分别。
三生死相續。
四經說三性。
八卷竟。
此五法無自性分三。
一牒義标問。
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說一切法皆無自性。
若有三性者。
牒大乘不離唯識。
立三種性正義。
如何下。
是難詞。
△一牒義标問竟。
下二舉前八句頌總答。
以後四句頌。
屬顯性唯識分故。
頌曰即依此三性(至)常如其性故即唯實性。
前四句。
正答問意。
謂佛說無自性者。
即依此遍計等三性。
立彼三種無性。
故佛世尊。
密意說彼一切諸法。
皆無自性。
言密意者。
但是言陳。
未申意許。
中四句。
釋立三無性義。
謂依遍計所執性。
立相無自性性。
由彼體相。
畢竟非有。
如虛空華。
繩上蛇故。
次依依他起性。
立生無自性性。
此如幻事。
托衆緣生。
無如妄執。
自然性故。
後依圓成實性。
立勝義無自性性。
謂即勝義。
由遠離前。
遍計所執我法性故。
又言由遠離前者。
是離依他起。
遠離所執我法者。
是離遍計執。
言性者。
顯是圓成。
故下文雲。
非性全無後四句。
頌唯識性。
故基法師。
分為顯性唯識分。
△二舉頌總答竟。
下三解釋頌意分四。
一總釋頌意。
論曰即依此前所說三性(至)于有及無總說無性。
總釋前入句頌。
謂即相生勝義無性者。
釋總立彼三無性義。
相即虛妄遍計之相。
立相無性。
生即依他從緣生故。
立生無性。
勝義即圓成。
二空所顯故。
立勝義無性。
以佛密意說立彼三種皆無自性。
非性全無者謂依他是如幻有。
圓成是勝義有。
此二性。
非謂全無但遍計是愚夫妄執決定非有。
為破彼故。
總說為無。
說密意下。
釋上非性全無。
以顯密意。
是非了義。
于有及無。
總說無性者。
依圓是有。
遍計是無。
△一總釋頌意竟。
下二問答别明。
雲何依此而立彼三(至)而濫第二故此不說。
問答以明立三無性義也。
立相無性。
是顯了說。
故雲。
畢竟非有。
立生無性。
是密意說。
故雲。
非性全無。
立勝義無性。
亦密意說。
故亦雲。
非性全無。
問。
太虛喻圓成衆色喻依他。
喻中衆色無性。
所顯太虛。
法上應說依他無性。
顯圓成實。
何言勝義無性耶。
答雲。
雖依他起。
非是勝義。
亦得說為依他無性。
以顯勝義。
而濫第二。
故此不說依他無性唯說勝義無性。
以第二依他。
自無性故。
△二問答别明竟。
下三别釋前科。
通上第二依教廣成分下。
前二十四頌名辯相唯識分竟。
二十五一頌。
名顯性唯識分。
即此别釋前科義也。
此性即是諸法勝義(至)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
言此性者。
是牒頌中上文雲。
後由遠離前。
所執我法性之性字。
以顯唯識性義。
故雲。
是一切法勝義谛故。
然勝義下。
釋勝義别分四種。
言勝義者。
簡于世俗。
今先明世俗亦有四種。
一世問世俗。
亦名假名無實谛。
謂瓶盆軍林等。
但有假名。
而無實體。
二道理世俗。
亦名随事差别谛。
謂蘊處界等。
随彼彼事。
立蘊等法。
三證得世俗。
亦名方便安立谛。
謂預流等。
于苦集等由證得理而安立故。
四安立世俗。
亦名假名非安立谛。
謂二空理依彼空門。
說為真性。
由彼真性。
内證智境。
不可言說。
名二空理。
但假說故。
勝義四者。
一世間勝義。
宗鏡雲。
體用顯現谛。
謂蘊處界等。
有實體用。
過初世俗。
說名勝義。
随事差别。
說名蘊等。
故名顯現。
二道理勝義。
宗鏡雲。
因果差别谛。
謂苦集等。
智斷證修。
因果别故。
三證得勝義。
宗鏡雲。
依門顯實谛。
謂二空理。
過俗證得。
故名勝義。
依空能證。
以顯于實。
故名依門。
四勝義勝義。
宗鏡雲。
廢诠談旨谛。
謂一實真如。
體妙離言。
已名勝義。
又真不自真。
待俗故真。
即前三真。
亦說為俗。
俗不自俗。
待真故俗。
即後三俗。
亦名為真。
至理沖玄。
彌驗于此。
此中下。
結顯勝義。
不依前三。
故說真如。
即諸法性(前三。
即世間。
道理。
證得。
三勝義。
後三。
即道理。
證得。
安立。
三世俗)。
真謂真實顯非虛妄(至)為簡世俗故說實性。
真謂下。
釋上真如二字。
即是勝義真實名故。
亦言下。
複釋頌中亦字。
為顯勝義。
不但名真如。
亦有法界實際等名。
如餘論中廣釋。
此性下。
釋成實性。
即唯識性故。
于前後二種義中。
簡别虛妄。
及世俗有。
△三别釋前科竟。
下四結非了義。
三頌總顯諸契經中(至)總撥諸法都無自性。
結警無犯。
以防空見耳。
謂前二頌。
雖言密意。
尚未極成。
以後一頌。
明唯識性。
即諸法體。
知無性言。
誠非了義。
△四結非了義竟。
通上二顯性唯識分竟。
下三行位唯識分分二。
一問答總明。
如是所成唯識相性(至)方能漸次悟入唯識。
如是所成唯識相性者。
結前所明三種能變。
及見相等。
種種所變。
是唯識相。
諸法勝義。
及真如等。
是唯識性。
誰于下。
正是問詞。
謂何等人。
于幾位中。
如何悟入。
唯識相性。
謂具下。
論主如次。
答上三種問意何謂下。
外人複問。
答中一本性住種性之性。
當作姓。
性者體也。
姓者類也。
若本有體性。
安住菩薩種類姓故。
若本無體性。
聞大乘法。
熏成大乘種類姓故。
問。
何等人。
名為具本性住種姓人。
答。
外凡人是。
何名外凡。
曰。
雖具此性。
未發堅固大菩提心。
名外凡位。
問。
何等人名為具習所成種姓人。
答。
内凡人是。
何名内凡。
曰。
此性定在發心已後。
約初入劫。
名内凡位。
雲何入劫。
謂發心後。
修十千劫。
方八十信。
言入劫者。
乃三僧祇之初首。
名為入劫。
問。
具此二性。
當幾類人。
答。
定性菩薩。
二乘回心。
問。
二乘五果。
回心向大。
及頓悟人。
至初入劫。
修習劫數。
同别多少。
答。
下從初果。
上至五果。
回心向大。
至入劫位。
乃經八萬。
六萬。
四萬。
二萬。
十千劫。
至資糧初。
頓悟發心。
亦十千劫。
至資糧初。
問。
何故初果劫多。
五果劫少。
答。
煩惱有無。
修證多少故。
今雲本性住種性者。
是諸有情性分自有成佛種子。
故雲法爾所得無漏法因。
習所成者。
謂諸有情。
聞大乘法。
熏習成故。
要具下。
結答問意。
何謂悟入唯識五位(至)謂住無上正等菩提。
何謂下。
問所入位。
何名為五。
一資糧下。
釋五位名義。
此位菩薩。
已具二種種姓。
發大菩提心勤修六種殊勝妙行。
名資糧位。
真見道後。
斷盡煩惱種子。
證解脫果。
名解脫道。
此中雖非真見道。
及斷煩惱。
于修大乘資糧時。
意在取果。
故名順解脫分。
以近見道。
伏除二取。
故名加行。
真見道後。
決擇所知障種。
名決擇分。
此中雖非真見道。
而加行時。
亦能決擇分别二障。
故名順決擇分。
得真見道。
能所平等。
善達法界故名通達。
以無分别智。
斷所知障種。
轉唯識性。
故名修習。
諸漏永盡。
非漏随增。
性淨圓明。
故名究竟。
雲何漸次悟入唯識(至)複令悟入唯識相性。
問答以明悟入唯識漸次。
謂諸菩薩。
于資糧位。
能深信解唯識相性。
非染非淨。
于加行位。
能漸伏除唯識相性上能取所取。
在通達位。
如實通達唯識相性。
體即真如。
修習位中。
如前所見唯識相性之理。
數數修習。
至究竟位。
唯識相性。
出障圓明。
複化有情。
悟入唯識相性。
△一問答總明竟。
下二依位别釋分五。
一資糧位分三。
一牒科标問。
初資糧位其相雲何。
瑜伽雲。
雲何菩提資糧。
略有二種。
一者福德。
二者智慧。
略說福即三波羅密多。
謂施戒忍。
智即一波。
羅密多。
謂般若。
精進靜慮。
各通福智。
雜集雲。
何等資糧道。
謂諸異生。
所有屍羅。
守護根門。
飲食知量。
初夜後夜常不睡眠。
勤修正觀。
正知而住。
△一牒料标問竟。
下二舉頌總答。
頌曰乃至未起識(至)于二取随眠猶未能伏滅。
前二句。
頌資糧位分際。
謂從初發心。
乃至未起加行時。
名資糧位。
後二句。
頌此位中功行。
謂此位中。
雖欲求證唯識性。
而無伏滅二取功能。
言二取者謂名言取。
我執取。
即是所知煩惱二障。
△二舉頌總答竟。
下三解釋頌意分三。
一釋前二句。
論曰從發深固大菩提心(至)多住外門修菩薩行。
論曰下。
釋資糧位分際。
順決擇者。
加行位也。
謂彼發心到加行邊。
是資糧位。
為趣下。
釋立解脫名。
正等菩提者。
究竟位中極果也。
勝資糧者。
六度所攝福智二事也。
為求此果。
修習資糧。
益自身故。
為有情故。
勤求解脫者。
菩薩發心。
不同二乘。
樂獨善寂。
取證涅槃。
今此菩薩。
依解脫果。
伏斷煩惱。
入我空觀。
已發大心。
度有情故。
解脫果者。
涅槃果也。
煩惱解脫而證得故。
此位菩薩雖未證得。
亦依彼修。
故名為順。
此位下。
釋功行。
攝論雲。
能悟入中。
大乘多聞熏習相續。
此乃因力也。
已得奉事無量諸佛出現于世。
即善友力。
已得一向決定勝解。
非諸惡友所能動搖。
名作意力。
謂由三力已。
善能積集。
諸善根等。
名資糧力。
又菩提心為因。
菩薩為友。
勤求佛果為作意。
六度為資糧。
言能取者。
即能緣之心也。
所取者。
即所緣之境也。
能取有二。
一名言取。
即所知障。
二我執取。
即煩惱障。
随眠。
即二障種子。
外門。
即散心外行。
未能得定。
故論雲。
此位菩薩。
依四勝力。
于唯識義。
雖深信解。
由未了達能所取空。
多住外門。
修有漏行。
故于二取種子。
未有伏滅定力。
而不能使彼不起現行耳。
△一釋前二句竟。
下二釋後二句。
故于二取所引随眠(至)即是所知煩惱障種。
故于下。
牒前二句中義。
猶未下。
發起解第三句義。
此二下。
釋頌中二取随眠。
是所知煩惱障種。
此二取言。
顯二取取者。
謂名言取。
我執取。
為能取。
見分相分為所取。
故雲。
執取能取所取性故。
二取下。
釋随眠。
或随增過者。
随有種子。
增長現行過失故。
煩惱障者謂執遍計(至)能障菩提名所知障。
釋煩惱障。
即是所執實我。
雲何百二十八根本煩惱。
頌曰根本煩惱貪等十。
欲界四谛各具十。
于上二界各除瞋。
七十二合百十二。
謂貪等十煩惱。
欲界四谛各具十種共有四十。
上二界除瞋。
八谛各九。
有七十二。
共前四十。
為百一十二。
此皆見道所斷。
于迷谛時。
是分别起。
各别取數。
若修道斷者。
是俱生惑。
于迷谛時。
任運堅固。
唯取三界總數頌雲修道再除疑三見。
欲界總加六數算。
上二除瞋各有五。
百二十八頭頭現。
謂欲界中。
除去疑及邪見二取四數。
唯有六數。
上二界中。
又各除瞋。
一界唯五。
總合十六。
共前見所斷惑。
有百二十八數。
此是見修所斷根本煩惱。
亦各有随惑。
故雲。
及彼等。
此皆下。
釋名煩惱義。
所知障。
即是所執實法。
清涼大師雲。
若見疑無明愛恚慢等。
辯出頭數。
與煩惱同。
煩惱障粗。
有多品類。
二乘所斷。
唯是不善有覆性故。
以數來顯。
今所知障細。
無多品類。
唯菩薩斷。
亦是異熟無記性攝。
故不顯數。
又顯法執無明。
唯一住地。
名不染污。
不同煩惱四住地攝。
故不顯數。
言慢等者。
亦等随惑。
言所知境者。
即有為無為。
言無颠倒性者。
即真如理。
此所知障決定不與(至)有勝有劣斷惑前後。
論與八識相應。
唯第八識。
體性微劣不與無明慧心所俱。
故所知障。
決不相應。
轉法空智。
與第八俱。
或少或多。
如煩惱說者。
第七所知。
唯是俱生。
根随染惑。
亦但十二。
故名為少。
第六所知。
兼通分别。
根随煩惱。
總二十六。
故名為多。
應知二障。
皆是染所。
執我執法。
義有别故。
眼等五識。
無分别故。
雖有二障。
不起二執。
法見疑等者。
法即法執。
見疑等者。
即七根本。
并十小随。
俱有分别。
與五定不相應。
餘由意力皆容引起者。
謂貪瞋癡。
及中大随。
五識雖具。
由同時意識所引生故。
此障下。
論通三性。
以所知障。
與無明俱。
非善性故。
煩惱下。
會通二障。
體同用别。
前後斷者。
謂此二障。
俱以慧為性。
故曰體同。
執我執法。
故曰用别。
先斷煩惱。
後斷所知。
故有前後。
此于無覆無記性中(至)伏二現行通有漏道。
會通四種無記。
謂所知障。
與六七俱。
六七又依異熟識起。
名異熟生。
故于四中。
唯屬異熟生無記。
非餘威儀工巧。
變化。
三無記。
問。
前說此障。
覆所知境。
何名無覆無記性。
答。
名無覆者。
望二乘說。
唯斷煩惱。
不障彼智。
若望菩薩。
亦是有覆。
障彼智故。
若所知下。
問。
謂所知障。
有見疑等多種煩惱。
經何說唯無明住地。
無明下。
答。
随增勝說。
非無見疑等。
如煩惱下。
例明。
四住地者。
謂見一切住地。
欲愛住地。
色愛住地。
有愛住地。
如是下。
會通見修及漏無漏。
斷伏别義。
二乘但斷煩惱者。
樂獨善寂故。
菩薩俱斷二種者。
發大心故。
伏二現行。
通有漏者。
煩惱地前伏。
所知七地伏。
△二釋後二句竟。
下三别釋解行。
菩薩住此資糧位中(至)後一唯智餘通二種。
謂我法執分别現行。
有粗有細。
資糧位中。
唯伏粗現。
細及俱生。
止觀力微。
未能伏滅。
故頌雲。
猶未能伏滅。
後勝下。
謂此位時長。
雖分前解後修。
總是解行地攝。
以攝大乘論。
約三僧祇。
唯立四位。
前一僧祗。
名解行地。
解攝資糧。
行攝加行。
故雲後勝解力。
修諸勝行。
以一解行。
攝二位故。
所修下。
問修勝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