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俗诠卷第七

關燈
此處餘處。

    及緣時不緣時。

    皆是夢心所現。

    可名唯識者。

    則我覺時境色。

    處定時定。

    亦是唯識。

    身不定如鬼者。

    謂如餓鬼同見一水。

    變為膿河猛火等異。

    皆是餓鬼業識所現。

    可名唯識者。

    則知我宗身有患翳。

    及無翳等。

    所見不同。

    亦是唯識。

    如夢損有用者。

    謂如夢中刀杖飲食。

    無實作用。

    遺失等事。

    實有作用。

    皆是夢心所現。

    可名唯識者。

    則知我宗覺時夢時。

    俱成唯識。

    餘義詳宗鏡六十三卷。

    文繁不引。

     △第二難竟。

    下第三聖教相違難。

     何緣世尊說十二處(至)令知外法亦非有故。

     何緣下。

    宗鏡謂小乘難雲。

    若言一切皆是唯識。

    無心外實境者。

    何故世尊于阿含經中。

    說有十二處。

    若一切皆唯識者。

    世尊隻合說意處法處。

    即不說有十色處。

    今世尊既說有十二處者。

    明知離卻意法處外。

    别有十色處是心外有。

    何言一切皆是唯識。

    論主答處有三。

    一假答。

    此中無論文。

    謂假将五識種子為五色根。

    答經部師之義。

    二十唯識頌雲。

    識從自種生。

    似境相而轉。

    為成内外處。

    佛說彼為十。

    此頌宗鏡有解。

    文繁不引。

    二正答者。

    即今論說依識所變。

    非别實有。

    此依大乘自宗正解。

    謂五塵本質色。

    是第八識之親相分。

    相分不離第八識。

    亦是唯識。

    三喻答者。

    即今論雲。

    如遮斷見。

    說續有情。

    是佛密意。

    破衆生一合相我。

    假說有十二處名。

    令衆生觀十二處法。

    都無有我。

    便入我空。

    次依唯識。

    能觀一切諸法之上。

    皆無實軌持勝性等用。

    既除法執。

    便成法空。

     △第三難竟。

    下第四唯識成空難。

     此唯識性豈不亦空(至)由此慈尊說前二頌。

     宗鏡謂小乘難雲。

    既言一切諸法皆無實軌持自在勝性等用。

    成法空觀者。

    即此唯識之體。

    豈不亦空。

    論主答雲。

    不爾者。

    謂唯識性。

    亦不空。

    小乘又問。

    如何不空。

    論主又答。

    非所執故。

    謂我前言空者。

    但是空其一切法上。

    妄執實有軌持勝性等用。

    遍計虛妄之法是空。

    非空離名種等根本智所證唯識性故。

    說為空也。

    此識若無下。

    重釋不可空之所以。

    撥無二谛下。

    引諸佛責詞以警之。

    應知下。

    結牒前頌。

    證有可空不可空之義。

     △第四難竟。

    下第五色相非心難。

     若諸色處亦識為體(至)及與非色識若無餘亦無。

     宗鏡謂小乘難雲。

    若言一切外色皆心為體。

    何故所變外色。

    皆得顯現。

    能變之心。

    即不顯現。

    且如外色山河大地。

    即千年萬年無改變。

    相續不斷。

    得多時住。

    能變之心不爾。

    明知離心。

    有外實色。

    何言一切皆是唯識。

    今雲若諸色處亦識為體者。

    是牒大乘唯識義。

    何緣下。

    是難詞。

    名言熏習下。

    論主答。

    宗鏡釋雲。

    但由一切有情。

    無始時來。

    前後相傳。

    以名言虛妄熏習。

    作心外堅住相續等解。

    由此勢力。

    有此相現。

    與染淨法為依處故。

    謂染淨法。

    皆從色相上起。

    外人又問。

    既言唯識。

    有情何要變似外色而現。

    答雲。

    謂此若無。

    應無颠倒染淨等。

    如有頌言下。

    引攝論證唯識義。

    宗鏡釋雲。

    亂相者。

    即所變色相。

    亂體者。

    即能變心體。

    應許為色識者。

    所變亦是心。

    故雲色識。

    及與非色識者。

    能變本乎心。

    故雲非色識。

    若無餘亦無者。

    若無所變似外色境為亂相者。

    亦無能變之識體。

    故知須變似外境現。

    所以諸色。

    皆不離心。

    總是唯識。

     △第五難竟。

    下第六現量相違難。

     色等外境分明見證(至)不可執為是實外色。

     宗鏡雲。

    且如心外五塵色境。

    分明五識現證。

    是現量所得。

    大小乘皆共極成。

    何故撥無。

    總言唯識。

    現量證時下。

    論主答。

    宗鏡釋雲。

    現量五識。

    緣五塵境時。

    得法自性。

    不帶名言。

    無籌度心。

    不執為外。

    但是後念意識。

    妄生分别。

    便執為外。

    别實有境。

    故現量下。

    釋成答意。

    宗鏡釋雲。

    五識各有四分。

    其五塵境。

    是五識之親相分。

    由五識自證分變似色等相分境現。

    其相分。

    又不離見分。

    皆是唯識。

    若後分别意識起時。

    妄執心外有其實境。

    此即是無。

    不稱境體故。

    又色等下。

    結勸餘乘。

    勿執為外。

    謂相分從心變。

    故曰非色。

    相分似本質。

    故曰似色。

    内色非外色。

    故曰非外。

    内色如外現。

    故曰似外。

    如夢中境。

    皆唯識變。

    雲何執為心外實色。

     △第六難竟。

    下第七夢覺相違難。

     若覺時色皆如夢境(至)由斯未了色境唯識。

     宗鏡釋雲。

    小乘蹑上難雲。

    若覺時色。

    皆如夢境。

    不離識者。

    何緣夢境。

    人人皆知。

    唯心所變。

    覺時之境。

    不知唯識耶。

    如夢未覺下。

    引喻答。

    覺時下。

    以法合喻。

    故佛下。

    引證。

    宗鏡釋雲。

    即第七識。

    是生死長夜根本。

    能令起惑造業。

    三界輪回。

    直須至真覺位時。

    方知一切皆是唯識。

    昔娑剌拏王。

    容貌端正。

    後從迦旃延出家。

    往阿槃地國中修道。

    阿槃地王将宮人入山遊戲。

    宮人見王形貌端正。

    圍繞瞻視。

    阿槃地王瞋怒鞭之幾死。

    至夜方蘇。

    語迦旃延曰。

    我從師乞。

    暫還本國。

    舉軍破彼阿槃地國。

    殺其王已。

    從師修道。

    迦旃延從請。

    語曰。

    汝若欲去。

    且停一宿。

    迦旃廷安置好處令眠。

    欲彼感夢。

    夢見舉軍征阿槃地國。

    自軍破敗。

    身被他獲。

    堅縛手足。

    赤華插頂。

    嚴鼓欲殺。

    王大恐怖。

    叫喚失聲。

    迦旃延呼名令寤。

    語之曰。

    汝若征彼。

    必當破敗。

    如夢所見。

    王曰。

    願師為除毒意。

    迦旃延為說一切諸法。

    譬如國土。

    假名無實。

    離舍屋等。

    無别國土。

    乃至廣說種種因緣。

    至一極微。

    亦非實事。

    無此無彼。

    無怨無親。

    王聞法已。

    得預流果。

    後漸獲得阿羅漢果。

    故知萬法唯識。

    夢覺一如。

    覺中所見。

    即明了意識。

    夢中所見。

    即夢中意識。

    分别之意既同。

    差别之境何異。

    迷悟若此。

    曷疑慮焉。

    昏覺如斯。

    可洞達矣。

     △第七難竟。

    下第八外取他心難。

     外色實無可非内識境(至)如緣他心色等亦爾。

     宗鏡難雲。

    且如此人心。

    若親緣得他人心着。

    即離此人心别有心為境。

    若此人心緣他人心不着。

    即有境而不緣。

    若緣着。

    即乖唯識義。

    若緣不着。

    何成他心智。

    今雲外色實無。

    可非内識境。

    是縱詞。

    他心實有。

    甯非自所緣。

    是難詞。

    誰說下。

    論主答。

    宗鏡釋雲。

    雖說他人心非此人境。

    若此人親緣他人心。

    即不得。

    若托他人心為質。

    自變相分緣。

    亦有他心智。

    但變相分緣時。

    即不得他人本質。

    他人影像相分。

    是自心上現。

    名了他心。

    即知他心相分不離自心。

    亦是唯識。

    謂識下。

    釋非親所緣義。

    宗鏡釋雲。

    此人心緣他人心時。

    變起相分當情。

    相分無實作用。

    非如手等執物。

    亦非如日舒光親照其境。

    緣他人心時。

    但如鏡中影。

    似外質現。

    鏡中像亦無實作用。

    緣他人心。

    亦複如是。

    非親能了。

    何名親了。

    親所了者。

    謂自變故。

    故契經下。

    引證唯識義。

    謂能取是心。

    所取亦是心。

    成唯識理。

    故雲無有少法。

    能取餘法。

    又謂所緣相分。

    但從自識上生。

    似他人心現名取彼物。

    他人如此。

    色等亦然。

    是謂萬法唯識。

     △第八難竟。

    下第九異境非識難。

     既有異境何名唯識(至)故定應信一切唯識。

     宗鏡謂小乘難雲。

    唯識之義。

    離心之外。

    更無一物。

    方名唯識。

    既他人心異此人心為境。

    何成唯識耶。

    奇哉下。

    論主責雲。

    汝小乘何以堅固執着。

    處處生疑。

    豈唯識言。

    但說一人之識。

    不爾如何者。

    小乘又問。

    汝應谛聽下。

    論主答。

    若言唯有一識。

    則無凡聖尊卑。

    因果等别。

    若無諸佛。

    衆生何求。

    若無衆生。

    佛為誰說。

    應知我說唯識之言。

    有深意趣。

    識言下。

    釋立唯識之所以。

    謂立識言。

    總顯一切有情。

    各有八識。

    各有六位心所。

    各有相分見分。

    各有分位差别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法。

    各有空理所顯六種真如無為。

    各有八識者。

    識自相故。

    六位心所者。

    識相應故。

    所變相見者。

    心王心所二所變故。

    分位差别者。

    是前三法分位顯故。

    所顯真如者。

    是前四法各實性故。

    如是上來五位諸法。

    皆不離識。

    總立識名。

    故有深意。

    唯言下。

    謂立唯言。

    但遮遍計執。

    不遮依他起。

    故亦有深意。

    若如是知下。

    結勸應信。

    謂知唯識者。

    能悟心外無法。

    即入法空。

    諸法既空。

    證無上覺。

    複能救拔有情生死。

    非空見人。

    違背教理。

    而能成就如是大因緣事。

    是故欲修無上乘者。

    應信一切唯識教義。

     △二小乘九難竟。

    通上一假說我法竟。

    下二種種分别分三。

    一牒義标問。

     若唯有識都無外緣由何而生種種分别。

     若唯有識都無外緣者。

    牒大乘唯識義。

    由何而生種種分别者。

    是問詞。

    謂若唯識無境。

    由何而得種種心生。

    既無境牽心。

    妄心由何起。

     △一牒義标問竟。

    下二舉頌總答。

     頌曰由一切種識(至)以展轉力故彼彼分别生。

     由一切種識者。

    即根本識。

    能持一切種子故。

    如是如是變者。

    指下展轉力也。

    謂從種如是生現。

    從現如是熏種。

    是展轉義。

    故論中雲。

    謂從生位。

    轉至熟時。

    宗鏡謂自證分轉變起見相二分。

    以展轉力故者。

    論中謂八現識。

    及相見等相助力故。

    宗鏡謂即餘緣是展轉力。

    彼彼分别生者。

    論中謂現識等。

    總名分别。

    分别類多。

    故言種種。

    宗鏡謂由彼見相二分上。

    妄執外有實我法等分别而生。

     △二舉頌總答竟。

    下三解釋頌意分三。

    一正釋頌意。

     論曰一切種識謂本識中(至)非持種識後當廣說。

     釋第一句頌。

    本識。

    即第八。

    功能。

    即種子。

    差别。

    顯種多。

    此生下。

    釋種唯生四果。

    餘非種故。

    等流果者。

    果似因故。

    異熟果者。

    果異因故。

    士用果者。

    因果俱有故。

    士用謂作者。

    所作事成。

    名士用果。

    增上果者。

    助因共感故。

    除離系者下。

    釋第五果。

    非種生義。

    現起道。

    即能斷智道也。

    斷結得者。

    斷惑所證。

    非從種生。

    展轉義者。

    謂離雜染系縛之法。

    方得證彼離系果故。

    非此所說者。

    謂彼離系果。

    非此種子位中所說也。

    問。

    既名一切種。

    何又名識。

    答。

    謂此所說生分别種識為體故。

    兼說識名。

    非别說識。

    種識下。

    簡别。

    有識非種者。

    簡前七識。

    種非識故者。

    簡外種子。

    又種下。

    簡第八識。

    謂此頌中。

    雖兼識言。

    意唯在種。

    故雲顯識中種。

    非持種識。

    後當廣說者。

    下文因緣中。

    廣說種子義。

    釋第一句頌竟。

     此識中種餘緣助故(至)淨種現行為緣生故。

     此識下。

    至識種盡故者。

    釋第二句頌。

    餘緣助者。

    即第三句頌中展轉力也。

    以八種識俱有助力。

    故曰餘緣。

    由緣助故。

    分别之法。

    如是而生。

    三熏習者。

    謂名言習氣。

    我執習氣。

    有支習氣。

    或雲名言。

    煩惱。

    色識。

    如次皆同。

    與共相種。

    及不共種。

    則識中種。

    方得盡故。

    展轉下。

    釋第三句頌。

    如文可知。

    即現下。

    釋第四句頌。

    現識等者。

    即八種識。

    及諸心所也。

    分别類多者。

    如言一二乃至八九十等分别也。

    此頌下。

    牒頌意總釋。

    謂由種子。

    及現行識。

    展轉與力。

    分别自生。

    何執外緣。

    分别方起。

    又諸淨法。

    亦非外緣。

    同前染法。

    亦由淨種。

    及淨現行。

    展轉生故。

     △一正釋頌意竟。

    下二别解緣義分五。

    一廣明緣義分二。

    一問答标數。

     所說種現緣生分别雲何應知此緣生相緣且有四。

     問答以明四種緣義。

    謂前種子現行。

    俱可為緣。

    能生種種分别。

    雲何應知何法為何緣之相。

    答中緣有四種者。

    種子一法說為因緣。

    餘之三緣。

    在現行展轉力上說。

    故即種子現行為四緣也。

     △一問答标數竟。

    下二别釋四緣分四。

    一釋因緣。

     一因緣謂有為法(至)此唯望彼是因緣性。

     此釋因緣。

    又開為二。

    宗鏡釋雲。

    若一切煩惱種。

    被加行智折伏已。

    永無生現行用。

    不得名因緣。

    又如将心種望色現。

    亦不名因緣。

    若心種生心現。

    色種生色現等。

    皆是因緣。

    雙通新本二類種子。

    種子者下釋種子為因緣。

    謂此種子。

    義通三性三界九地。

    各具功能别故。

    能引次後自類功能者。

    是從種生種也。

    及起同時自類現果者。

    是從種生現行識也。

    此唯望彼是因緣性者。

    謂此種子。

    望彼引生種子。

    及彼同時現果。

    是因緣性。

    現行下。

    釋現行為因緣。

    謂此現行。

    義通心王心所。

    及所變相見性界地等。

    皆名現行。

    唯除佛果位中善法。

    及微劣無記。

    非是能熏。

    餘七王所及界地等。

    熏第八識。

    生自類種。

    此前七等。

    望彼第八。

    是因緣性。

     第八心品無所熏故(至)展轉相望為因緣故。

     此釋非因緣義。

    謂第八識相應五所。

    無所熏義。

    非是因緣。

    設問雲。

    心所非所熏。

    心王亦非所熏耶。

    答雲。

    非是簡去所依第八。

    獨用能熏前七。

    必得第八。

    因緣義成。

    無記之法。

    極微劣故。

    佛果中善。

    是圓滿故。

    二無增減。

    不熏成種。

    無因緣義。

    現行同類展。

    轉相望。

    皆非因緣者。

    謂前現引生後現。

    雖是同類。

    非前現生。

    乃自種生。

    故非因緣。

    一切異類展轉相望非因緣者。

    即後現望前種。

    後種望前現。

    雖曰異類。

    而不同時。

    親所生故。

    亦非因緣。

    有說下。

    通釋餘義皆非盡理。

    何者盡理。

    答。

    聖說轉識望阿賴耶。

    是因緣義。

     △一釋因緣竟。

    下二等無間。

     二等無間緣謂八現識(至)等無間法故非此緣。

     此釋标中第二緣義。

    八識心王。

    及諸心所。

    總名現識。

    簡色。

    不相應。

    種子。

    無為。

    非此緣性。

    論說一切等無間緣。

    唯望一切心心所說。

    前聚于後者。

    簡俱時。

    及後為前緣。

    非開導故。

    自類者。

    顯非他識為緣。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