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俗诠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疑無體。
依慧假立。
猶豫是疑。
簡擇是慧。
謂正疑時。
有慧簡擇。
故說為體。
毗者。
益也。
益助于慧。
梵語末底。
秦言慧。
故名簡擇。
此引梵語。
證慧為體。
般若雲智。
亦是例同。
有義此疑别有自體(至)是故此疑非慧為體。
此義正理。
謂疑有體。
令慧不決。
複引論證。
六根本中。
惡見是假。
即慧為體。
餘貪瞋癡慢疑五所。
俱實有故。
何偏執疑。
以慧為體。
毗助末底下。
論主例難。
梵語若南。
若字音惹。
秦言智。
謂若執慧為疑。
亦可智。
為識。
界由助力義便轉變者。
反顯義無轉變。
界是因義。
謂由識助。
智因義轉。
疑慧亦然。
是故此疑。
非慧為體。
以顯慧不轉變為疑也。
△一五鈍使竟。
下二五利使。
雲何惡見于諸谛理(至)六十五等分别起攝。
此釋惡見體性業用。
颠倒推求。
惡見體也。
招苦為業。
惡見用也。
此一惡見。
分為五者。
以彼業用。
各别有故。
皆于谛理。
颠倒推求。
染慧為性。
名五利使。
故此五見。
體性是同。
業用各别。
薩迦耶見。
此雲身見。
執身為我故。
餘見皆依五蘊身起。
故雲一切見趣所依為業。
此見差别下。
明身見有差别義。
二十句者。
如計色是我。
我有色。
色屬我。
我在色。
一蘊有四。
五蘊合二十句。
六十五者。
如計色為我。
于餘四蘊。
各有三我所。
謂我璎珞。
我童仆。
我器。
即有十二。
色為一我。
合有十三。
五蘊總有六十我所。
五個我見。
共成六十五數。
二邊執見謂即于彼(至)七斷滅論等分别趣攝。
謂此邊見。
即于身見。
執斷執常。
自執斷常。
不能出離。
即障所修出離中行為此業用。
此見下。
明邊見差别。
謂諸外道。
總六十二。
皆從五見差别妄計。
清涼大師雲。
此六十二。
以邊見邪見為自體。
見取戒取為眷屬。
依于身見為根本。
故名差别諸見趣也。
有執前際四遍常者。
一觀心境。
二觀四大。
三觀八識。
四觀陰理。
總計為常。
以生滅想心已滅。
理中自然成不生滅。
一分常論者。
亦有四種。
一觀心對衆生生滅。
二觀境見壞不壞。
三觀我心對身生滅。
四觀四陰前滅今常。
各計一分常。
一分無常。
及計後際有想十六者。
計色是我等四相。
四蘊合說。
有十六相。
此計畢竟煩惱。
乃至各不相觸等。
無想俱非各有八論者。
謂無想有八論。
計死後無想。
通觀四陰。
現在因亡。
未來果滅。
因果合論故有八相。
俱非有八論者。
謂色受想中。
見有非有。
行遷流處。
觀無不無。
四陰合說。
各有有非有。
各有無非無。
名八俱非。
七斷滅者。
欲界人天二處。
色界四禅。
無色界總為一處。
觀此七處。
現前銷滅。
死後無複。
計為斷滅。
三邪見謂謗因果作用實事(至)諸如是等皆邪見攝。
謂邪見者撥無因果。
及四見外諸餘邪執。
皆是此義。
如增上緣。
名義遍故。
餘緣不攝者。
皆此緣攝。
以喻四見。
不攝者。
皆邪見攝。
此見下。
明邪見有差别。
二無因者。
觀八萬劫前。
無因自有。
為本無因。
劫中性非遷改。
為末無因。
四有邊等者。
一觀三世。
以現在為有邊。
去來為無邊。
二觀見聞。
以見聞處為有邊。
非見聞處為無邊。
三觀遍知。
其知無涯為無邊。
其境有極為有邊。
四觀一身中生滅。
以一身為有邊。
生滅為無邊。
不死矯亂者。
亦有四種。
一觀變化元。
分為八義。
謂變。
恒。
生。
滅。
增。
減。
有。
無。
故答前人雲。
亦生亦滅等。
二觀心無。
唯答一無字。
三觀心有。
唯答一是字。
四有無俱觀。
故答前人雲。
亦有即是亦無。
亦無之中。
不是亦有。
一切矯亂。
無容窮诘。
顯不錯答。
得生不死天也。
五涅槃者。
欲界。
及四禅。
計此五處安隐。
為勝淨依。
立為涅槃。
或計下。
自在。
即欲界頂天。
世主釋梵者。
釋即帝釋乃欲界天主。
梵即大梵乃大千界主。
故總名世主。
彼計此天。
及餘物類。
其體實常。
而不變易。
或計自在等。
是一切物因。
此即計彼實常。
能生諸法。
或有橫計諸邪解脫者。
妄執為果也。
非道為道者。
妄執為因也。
諸如是等。
皆邪見攝。
四見取謂于諸見及所依蘊(至)說為邪見非二取攝。
見取者。
取他見義。
為自見也。
諸見。
即前三見。
謂此見取。
執彼三見。
及彼所依五取蘊身。
皆為最勝。
能得能證。
清淨涅槃。
由執取故。
各各争執。
故雲一切鬥诤所依為業。
戒禁取者。
取他執行為自戒也。
諸見同前。
由此戒故。
一切外道受持拔發塗灰等苦。
故雲無利勤苦所依為業。
然有下。
釋餘處執義差别。
謂執最勝者。
是非果計果。
名為見取。
執能得淨者。
是非因計因。
名為戒取。
論主釋雲。
是影略說。
或随轉門。
謂說最勝。
影略清淨。
說清淨時。
影略最勝。
理實因果二義皆具。
不爾下。
謂若不是影略。
謂為因果别計者應說是邪見非是二取攝。
以邪見者。
因果别故。
△二五利使竟。
通上一正釋心所竟。
下二分屬諸門。
有十章。
如是總别十煩惱中(至)自審思察方得生故。
一俱生分别門。
言總别者。
總即六根本。
别開十煩惱。
以一惡見。
開為五故。
六通俱生及分别者。
貪。
瞋。
癡。
慢。
身見。
邊見也。
任運釋俱生。
思察釋分别。
二義皆具。
故雲俱得生故。
疑後三見者。
即邪見。
二取。
為三見也。
四唯分别。
無俱生義。
惡友邪教。
外緣也。
自審思察。
内因也。
内因外緣。
方得生故。
邊執見中通俱生者(至)皆恐我斷而起驚怖。
此義未正。
謂俱生邊見。
唯斷非常。
常見分别。
無俱生義。
瑜伽下。
引證。
何邊執見是俱生者。
是彼論問詞。
謂斷見攝者。
是彼論答詞。
引此以證俱生唯斷見。
學現觀下。
推廣俱生唯是斷見。
學現觀者。
初地菩薩也。
唯有俱生。
無分别惑。
今者我我何所在耶。
顯是斷見。
諸禽獸等。
亦唯俱生。
無分别起。
皆恐我斷。
亦證俱生。
唯是斷見。
有義彼論依粗相說(至)或是俱生或分别起。
此義正理。
謂此俱生。
亦通常見。
複引禽獸為俱生常見之證。
構巢安處。
就穴積糧。
意在常存。
豈非俱生亦有常見。
複引諸論。
證俱生分别。
皆執斷執常。
何執俱生。
唯斷見攝。
此十煩惱誰幾相應(至)貪與五見相應無失。
二更互相應門。
分為六節。
一辨貪與諸所相應。
除癡在最後第六節論。
愛憎二境。
必不同者。
釋貪與瞋。
不俱起也。
以愛釋貪。
憎釋瞋故。
于境不決。
無染著者釋貪與疑。
不俱起故。
不決釋疑。
貪即是染。
或得相應者。
亦有不相應義。
所愛即貪。
于境親。
所陵即慢。
于境疏。
境非一故。
說不俱起。
貪于所染。
慢于所恃。
于境俱親說得相應。
五見愛執。
于貪境同。
故貪于五見。
相應亦無失。
瞋與慢疑或得俱起(至)如次說瞋或無或有。
二辯瞋與諸所相應。
除貪癡。
或得俱起者。
亦有不俱義。
所瞋于境疏。
所恃于境親。
故瞋與慢。
說不相應。
慢于所蔑。
瞋于所憎。
二境俱疏。
故得俱起。
疑初猶豫。
瞋未憎彼。
故說瞋疑。
無俱起義。
疑久不決瞋便發憤。
故瞋與疑。
說得相應。
疑順無瞋。
說不相應。
疑違憤發。
說得俱起。
故雲随應亦爾。
二取愛執。
無憎彼義。
瞋與二取。
故不相應。
此與三見者。
此字即瞋。
三見即身邊邪。
于有樂下。
釋邊常見。
不與瞋起。
于有苦下。
釋邊常見。
與瞋相應。
斷見翻此。
說瞋有無者。
翻苦樂蘊也。
苦蘊起斷見。
無瞋相應。
樂蘊起斷見有瞋俱起。
邊見起斷常。
必依五蘊身。
是故身見。
影略不說。
邪見下。
釋邪與瞋。
或有或無。
诽撥惡事。
瞋不相應。
诽撥好事。
與瞋俱起。
慢于境定疑則不然(至)與身邪見一分亦爾。
三辯慢與諸所相應。
除貪瞋癡。
于境定者。
陵蔑不移。
疑不然者猶豫改轉。
故不相應。
五見執取。
于境不移。
是故展轉。
與慢相應。
然與斷見。
不俱生者。
執我斷時。
慢無陵恃。
慢與身見。
一分亦爾者。
斷從身起。
名身一分。
慢與邪見。
一分亦爾者。
二無因等。
邪見所攝。
邪見一分。
故身邪見。
各有一分與慢不俱。
餘皆俱起。
疑不審決與見相違故疑與見定不俱起。
四辯疑唯與五見相應。
除前貪瞋癡慢。
今雲不俱起者。
疑無審決。
見不猶豫。
相應自無。
五見展轉必不相應非一心中有多慧故。
五辯五見。
自類展轉。
除前貪瞋癡慢疑。
不相應者。
五見共慧為性。
故雲無一心中。
有多慧故。
癡與九種皆定相應諸煩惱生必由癡故。
六辯癡與貪等皆相應者。
以此無明。
遍諸染故。
此十煩惱何識相應(至)由稱量等起慢等故。
三八識門。
藏識無者。
白淨無記。
無善染故。
末那四者。
貪癡慢見。
恒相應故。
意識具十者。
無簡别故。
五識唯三者。
彼貪瞋癡。
無分别故。
問。
五識何無慢等。
答。
由稱量等起慢等故。
稱量等于猶豫。
推求。
慢等疑及五見。
謂慢由稱量起。
疑由猶豫起。
五見推求起。
故彼慢疑。
及與五見。
是有分别。
非五識俱。
此十煩惱何受相應(至)瞋遇順境喜樂俱故。
四五受門。
有五節。
一辨三根與五受相應。
不簡俱生分别。
俱相應故。
問。
貪與欲俱。
何通憂苦。
瞋常憎恚。
何通喜樂。
答。
貪會違緣。
憂苦。
瞋遇順境。
喜樂。
有義俱生分别起慢(至)要分别起能發彼故。
二辯慢與五受相應。
初義除苦。
于俱生慢。
猶未盡理。
問。
慢既除苦。
性又高舉。
何得憂俱。
答。
恃苦劣蘊。
憂相應故。
後義正理。
謂俱生慢。
亦苦俱起。
意既有苦。
應相應故。
又分别慢。
純苦趣無。
意顯雜受。
亦苦相應。
謂純苦處。
無邪師教。
分别自無。
然彼純苦。
唯屬俱生。
故不更造引惡趣業。
以能造之思。
唯是意識分别所起。
故曰要分别起。
能發彼故。
疑後三見容四受俱(至)爾時得與憂相應故。
三辯疑及邪見二取。
與四受相應。
唯除苦受。
問。
疑與欲俱。
宜無憂苦。
何唯除苦。
答。
欲疑無苦等。
亦喜受俱故。
猶豫不決。
展轉生憂。
故唯除苦。
又問雲。
二取執為勝淨。
何得有憂。
故答雲。
二取等。
有義俱生身邊二見(至)餘如前說此依實義。
四辯身邊二見。
與五受相應。
初義未正。
謂身邊見。
若俱生者。
但與喜樂舍受相應。
不同五識唯無記性不通喜受。
若分别者。
容四受俱。
唯除苦受。
問。
既除苦受。
何又憂俱。
答。
執苦俱蘊為我我所者。
釋身見與憂俱。
常斷見翻此。
與憂相應者。
釋邊見與憂俱。
謂常于苦蘊憂。
斷于樂蘊亦憂。
故言翻此者。
翻苦樂蘊也。
後義正理。
謂身邊見。
若俱生者。
亦苦受俱。
意顯分别。
唯除苦受。
純受下。
釋俱生見。
與苦相應。
以純苦處唯俱生故。
複引論證之。
餘如下。
結前實義。
随粗相者貪慢四見(至)餘受俱起如理應知。
五總十煩惱與五受。
随粗相配釋。
即前論中執義。
及注文中設問之意。
随世流轉。
故雲粗相。
貪慢四見者。
身邊二取為四見。
此六煩惱。
樂喜舍俱。
無憂苦故。
瞋唯苦憂舍三受俱起。
無喜樂故。
癡與五受相應。
邪見及疑。
四俱除苦。
已上名随粗相說。
貪癡俱下。
釋煩惱相應樂受所通界地。
貪癡俱樂屬俱生故。
通下四地者。
欲界五趣雜居地。
及色界三禅為四地。
以九地中四居下故。
不通上地者。
上無樂故。
餘七俱樂者。
五見慢疑。
名為餘七。
不說瞋者。
瞋無樂故。
除欲通三者。
唯除欲界。
通上三禅。
以分别起樂。
最下地無故。
又疑心所。
獨行無明。
于欲界中。
唯憂舍俱。
餘受界地煩惱俱起。
如理應知。
此與别境幾互相應(至)見非慧俱不異慧故。
五别境門。
謂貪等四。
與别境五俱。
問。
煩惱何得有定答。
專注一境。
皆有定故。
疑及五見。
各容四俱者。
疑多猶豫。
故無勝解。
見即是慧。
理無重出。
此十煩惱何性所攝(至)雖數現起不障善故。
六三性門。
謂十煩惱。
瞋唯不善。
餘九亦通有覆無記。
故雲通二。
又色無色二界煩惱。
定力所伏。
唯無記性。
若欲界中。
十種煩惱分别起者。
是不善性。
若俱生者。
能發惡行。
依慧假立。
猶豫是疑。
簡擇是慧。
謂正疑時。
有慧簡擇。
故說為體。
毗者。
益也。
益助于慧。
梵語末底。
秦言慧。
故名簡擇。
此引梵語。
證慧為體。
般若雲智。
亦是例同。
有義此疑别有自體(至)是故此疑非慧為體。
此義正理。
謂疑有體。
令慧不決。
複引論證。
六根本中。
惡見是假。
即慧為體。
餘貪瞋癡慢疑五所。
俱實有故。
何偏執疑。
以慧為體。
毗助末底下。
論主例難。
梵語若南。
若字音惹。
秦言智。
謂若執慧為疑。
亦可智。
為識。
界由助力義便轉變者。
反顯義無轉變。
界是因義。
謂由識助。
智因義轉。
疑慧亦然。
是故此疑。
非慧為體。
以顯慧不轉變為疑也。
△一五鈍使竟。
下二五利使。
雲何惡見于諸谛理(至)六十五等分别起攝。
此釋惡見體性業用。
颠倒推求。
惡見體也。
招苦為業。
惡見用也。
此一惡見。
分為五者。
以彼業用。
各别有故。
皆于谛理。
颠倒推求。
染慧為性。
名五利使。
故此五見。
體性是同。
業用各别。
薩迦耶見。
此雲身見。
執身為我故。
餘見皆依五蘊身起。
故雲一切見趣所依為業。
此見差别下。
明身見有差别義。
二十句者。
如計色是我。
我有色。
色屬我。
我在色。
一蘊有四。
五蘊合二十句。
六十五者。
如計色為我。
于餘四蘊。
各有三我所。
謂我璎珞。
我童仆。
我器。
即有十二。
色為一我。
合有十三。
五蘊總有六十我所。
五個我見。
共成六十五數。
二邊執見謂即于彼(至)七斷滅論等分别趣攝。
謂此邊見。
即于身見。
執斷執常。
自執斷常。
不能出離。
即障所修出離中行為此業用。
此見下。
明邊見差别。
謂諸外道。
總六十二。
皆從五見差别妄計。
清涼大師雲。
此六十二。
以邊見邪見為自體。
見取戒取為眷屬。
依于身見為根本。
故名差别諸見趣也。
有執前際四遍常者。
一觀心境。
二觀四大。
三觀八識。
四觀陰理。
總計為常。
以生滅想心已滅。
理中自然成不生滅。
一分常論者。
亦有四種。
一觀心對衆生生滅。
二觀境見壞不壞。
三觀我心對身生滅。
四觀四陰前滅今常。
各計一分常。
一分無常。
及計後際有想十六者。
計色是我等四相。
四蘊合說。
有十六相。
此計畢竟煩惱。
乃至各不相觸等。
無想俱非各有八論者。
謂無想有八論。
計死後無想。
通觀四陰。
現在因亡。
未來果滅。
因果合論故有八相。
俱非有八論者。
謂色受想中。
見有非有。
行遷流處。
觀無不無。
四陰合說。
各有有非有。
各有無非無。
名八俱非。
七斷滅者。
欲界人天二處。
色界四禅。
無色界總為一處。
觀此七處。
現前銷滅。
死後無複。
計為斷滅。
三邪見謂謗因果作用實事(至)諸如是等皆邪見攝。
謂邪見者撥無因果。
及四見外諸餘邪執。
皆是此義。
如增上緣。
名義遍故。
餘緣不攝者。
皆此緣攝。
以喻四見。
不攝者。
皆邪見攝。
此見下。
明邪見有差别。
二無因者。
觀八萬劫前。
無因自有。
為本無因。
劫中性非遷改。
為末無因。
四有邊等者。
一觀三世。
以現在為有邊。
去來為無邊。
二觀見聞。
以見聞處為有邊。
非見聞處為無邊。
三觀遍知。
其知無涯為無邊。
其境有極為有邊。
四觀一身中生滅。
以一身為有邊。
生滅為無邊。
不死矯亂者。
亦有四種。
一觀變化元。
分為八義。
謂變。
恒。
生。
滅。
增。
減。
有。
無。
故答前人雲。
亦生亦滅等。
二觀心無。
唯答一無字。
三觀心有。
唯答一是字。
四有無俱觀。
故答前人雲。
亦有即是亦無。
亦無之中。
不是亦有。
一切矯亂。
無容窮诘。
顯不錯答。
得生不死天也。
五涅槃者。
欲界。
及四禅。
計此五處安隐。
為勝淨依。
立為涅槃。
或計下。
自在。
即欲界頂天。
世主釋梵者。
釋即帝釋乃欲界天主。
梵即大梵乃大千界主。
故總名世主。
彼計此天。
及餘物類。
其體實常。
而不變易。
或計自在等。
是一切物因。
此即計彼實常。
能生諸法。
或有橫計諸邪解脫者。
妄執為果也。
非道為道者。
妄執為因也。
諸如是等。
皆邪見攝。
四見取謂于諸見及所依蘊(至)說為邪見非二取攝。
見取者。
取他見義。
為自見也。
諸見。
即前三見。
謂此見取。
執彼三見。
及彼所依五取蘊身。
皆為最勝。
能得能證。
清淨涅槃。
由執取故。
各各争執。
故雲一切鬥诤所依為業。
戒禁取者。
取他執行為自戒也。
諸見同前。
由此戒故。
一切外道受持拔發塗灰等苦。
故雲無利勤苦所依為業。
然有下。
釋餘處執義差别。
謂執最勝者。
是非果計果。
名為見取。
執能得淨者。
是非因計因。
名為戒取。
論主釋雲。
是影略說。
或随轉門。
謂說最勝。
影略清淨。
說清淨時。
影略最勝。
理實因果二義皆具。
不爾下。
謂若不是影略。
謂為因果别計者應說是邪見非是二取攝。
以邪見者。
因果别故。
△二五利使竟。
通上一正釋心所竟。
下二分屬諸門。
有十章。
如是總别十煩惱中(至)自審思察方得生故。
一俱生分别門。
言總别者。
總即六根本。
别開十煩惱。
以一惡見。
開為五故。
六通俱生及分别者。
貪。
瞋。
癡。
慢。
身見。
邊見也。
任運釋俱生。
思察釋分别。
二義皆具。
故雲俱得生故。
疑後三見者。
即邪見。
二取。
為三見也。
四唯分别。
無俱生義。
惡友邪教。
外緣也。
自審思察。
内因也。
内因外緣。
方得生故。
邊執見中通俱生者(至)皆恐我斷而起驚怖。
此義未正。
謂俱生邊見。
唯斷非常。
常見分别。
無俱生義。
瑜伽下。
引證。
何邊執見是俱生者。
是彼論問詞。
謂斷見攝者。
是彼論答詞。
引此以證俱生唯斷見。
學現觀下。
推廣俱生唯是斷見。
學現觀者。
初地菩薩也。
唯有俱生。
無分别惑。
今者我我何所在耶。
顯是斷見。
諸禽獸等。
亦唯俱生。
無分别起。
皆恐我斷。
亦證俱生。
唯是斷見。
有義彼論依粗相說(至)或是俱生或分别起。
此義正理。
謂此俱生。
亦通常見。
複引禽獸為俱生常見之證。
構巢安處。
就穴積糧。
意在常存。
豈非俱生亦有常見。
複引諸論。
證俱生分别。
皆執斷執常。
何執俱生。
唯斷見攝。
此十煩惱誰幾相應(至)貪與五見相應無失。
二更互相應門。
分為六節。
一辨貪與諸所相應。
除癡在最後第六節論。
愛憎二境。
必不同者。
釋貪與瞋。
不俱起也。
以愛釋貪。
憎釋瞋故。
于境不決。
無染著者釋貪與疑。
不俱起故。
不決釋疑。
貪即是染。
或得相應者。
亦有不相應義。
所愛即貪。
于境親。
所陵即慢。
于境疏。
境非一故。
說不俱起。
貪于所染。
慢于所恃。
于境俱親說得相應。
五見愛執。
于貪境同。
故貪于五見。
相應亦無失。
瞋與慢疑或得俱起(至)如次說瞋或無或有。
二辯瞋與諸所相應。
除貪癡。
或得俱起者。
亦有不俱義。
所瞋于境疏。
所恃于境親。
故瞋與慢。
說不相應。
慢于所蔑。
瞋于所憎。
二境俱疏。
故得俱起。
疑初猶豫。
瞋未憎彼。
故說瞋疑。
無俱起義。
疑久不決瞋便發憤。
故瞋與疑。
說得相應。
疑順無瞋。
說不相應。
疑違憤發。
說得俱起。
故雲随應亦爾。
二取愛執。
無憎彼義。
瞋與二取。
故不相應。
此與三見者。
此字即瞋。
三見即身邊邪。
于有樂下。
釋邊常見。
不與瞋起。
于有苦下。
釋邊常見。
與瞋相應。
斷見翻此。
說瞋有無者。
翻苦樂蘊也。
苦蘊起斷見。
無瞋相應。
樂蘊起斷見有瞋俱起。
邊見起斷常。
必依五蘊身。
是故身見。
影略不說。
邪見下。
釋邪與瞋。
或有或無。
诽撥惡事。
瞋不相應。
诽撥好事。
與瞋俱起。
慢于境定疑則不然(至)與身邪見一分亦爾。
三辯慢與諸所相應。
除貪瞋癡。
于境定者。
陵蔑不移。
疑不然者猶豫改轉。
故不相應。
五見執取。
于境不移。
是故展轉。
與慢相應。
然與斷見。
不俱生者。
執我斷時。
慢無陵恃。
慢與身見。
一分亦爾者。
斷從身起。
名身一分。
慢與邪見。
一分亦爾者。
二無因等。
邪見所攝。
邪見一分。
故身邪見。
各有一分與慢不俱。
餘皆俱起。
疑不審決與見相違故疑與見定不俱起。
四辯疑唯與五見相應。
除前貪瞋癡慢。
今雲不俱起者。
疑無審決。
見不猶豫。
相應自無。
五見展轉必不相應非一心中有多慧故。
五辯五見。
自類展轉。
除前貪瞋癡慢疑。
不相應者。
五見共慧為性。
故雲無一心中。
有多慧故。
癡與九種皆定相應諸煩惱生必由癡故。
六辯癡與貪等皆相應者。
以此無明。
遍諸染故。
此十煩惱何識相應(至)由稱量等起慢等故。
三八識門。
藏識無者。
白淨無記。
無善染故。
末那四者。
貪癡慢見。
恒相應故。
意識具十者。
無簡别故。
五識唯三者。
彼貪瞋癡。
無分别故。
問。
五識何無慢等。
答。
由稱量等起慢等故。
稱量等于猶豫。
推求。
慢等疑及五見。
謂慢由稱量起。
疑由猶豫起。
五見推求起。
故彼慢疑。
及與五見。
是有分别。
非五識俱。
此十煩惱何受相應(至)瞋遇順境喜樂俱故。
四五受門。
有五節。
一辨三根與五受相應。
不簡俱生分别。
俱相應故。
問。
貪與欲俱。
何通憂苦。
瞋常憎恚。
何通喜樂。
答。
貪會違緣。
憂苦。
瞋遇順境。
喜樂。
有義俱生分别起慢(至)要分别起能發彼故。
二辯慢與五受相應。
初義除苦。
于俱生慢。
猶未盡理。
問。
慢既除苦。
性又高舉。
何得憂俱。
答。
恃苦劣蘊。
憂相應故。
後義正理。
謂俱生慢。
亦苦俱起。
意既有苦。
應相應故。
又分别慢。
純苦趣無。
意顯雜受。
亦苦相應。
謂純苦處。
無邪師教。
分别自無。
然彼純苦。
唯屬俱生。
故不更造引惡趣業。
以能造之思。
唯是意識分别所起。
故曰要分别起。
能發彼故。
疑後三見容四受俱(至)爾時得與憂相應故。
三辯疑及邪見二取。
與四受相應。
唯除苦受。
問。
疑與欲俱。
宜無憂苦。
何唯除苦。
答。
欲疑無苦等。
亦喜受俱故。
猶豫不決。
展轉生憂。
故唯除苦。
又問雲。
二取執為勝淨。
何得有憂。
故答雲。
二取等。
有義俱生身邊二見(至)餘如前說此依實義。
四辯身邊二見。
與五受相應。
初義未正。
謂身邊見。
若俱生者。
但與喜樂舍受相應。
不同五識唯無記性不通喜受。
若分别者。
容四受俱。
唯除苦受。
問。
既除苦受。
何又憂俱。
答。
執苦俱蘊為我我所者。
釋身見與憂俱。
常斷見翻此。
與憂相應者。
釋邊見與憂俱。
謂常于苦蘊憂。
斷于樂蘊亦憂。
故言翻此者。
翻苦樂蘊也。
後義正理。
謂身邊見。
若俱生者。
亦苦受俱。
意顯分别。
唯除苦受。
純受下。
釋俱生見。
與苦相應。
以純苦處唯俱生故。
複引論證之。
餘如下。
結前實義。
随粗相者貪慢四見(至)餘受俱起如理應知。
五總十煩惱與五受。
随粗相配釋。
即前論中執義。
及注文中設問之意。
随世流轉。
故雲粗相。
貪慢四見者。
身邊二取為四見。
此六煩惱。
樂喜舍俱。
無憂苦故。
瞋唯苦憂舍三受俱起。
無喜樂故。
癡與五受相應。
邪見及疑。
四俱除苦。
已上名随粗相說。
貪癡俱下。
釋煩惱相應樂受所通界地。
貪癡俱樂屬俱生故。
通下四地者。
欲界五趣雜居地。
及色界三禅為四地。
以九地中四居下故。
不通上地者。
上無樂故。
餘七俱樂者。
五見慢疑。
名為餘七。
不說瞋者。
瞋無樂故。
除欲通三者。
唯除欲界。
通上三禅。
以分别起樂。
最下地無故。
又疑心所。
獨行無明。
于欲界中。
唯憂舍俱。
餘受界地煩惱俱起。
如理應知。
此與别境幾互相應(至)見非慧俱不異慧故。
五别境門。
謂貪等四。
與别境五俱。
問。
煩惱何得有定答。
專注一境。
皆有定故。
疑及五見。
各容四俱者。
疑多猶豫。
故無勝解。
見即是慧。
理無重出。
此十煩惱何性所攝(至)雖數現起不障善故。
六三性門。
謂十煩惱。
瞋唯不善。
餘九亦通有覆無記。
故雲通二。
又色無色二界煩惱。
定力所伏。
唯無記性。
若欲界中。
十種煩惱分别起者。
是不善性。
若俱生者。
能發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