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俗诠卷第六

關燈
即下。

    釋不害。

    即上無瞋。

    以無自體。

    依彼假立。

    無瞋不害。

    二義别者。

    謂彼無瞋。

    翻對根本六中瞋。

    故能與樂。

    即是慈義。

    今此不害。

    正違小随中害。

    故能拔苦。

    即是悲義。

    據此二義。

    粗相有别。

    理實無瞋有體。

    不害假立。

    問。

    既同一體。

    何又别立。

    答。

    為顯慈悲二義别故。

    利樂有情慈悲勝故。

    有說下。

    外人執辨。

    不害實有。

    非是假立。

    論主诘雲。

    此相雲何。

    外人答。

    謂不損惱。

    論主責雲。

    即是無瞋。

    甯有别性。

    謂于下。

    釋。

    于諸有情。

    不為損惱即是慈悲賢善性故。

     △一正釋心所竟。

    下二釋及字義。

     及顯十一義别心所(至)随應正翻貪癡一分故。

     頌雲行舍及不害。

    以此及字。

    顯十一義外。

    别有心所。

    謂欣厭等善心所法。

    十一義者。

    皆染心所正翻。

    中間猶兼攝者。

    如不忿等。

    頌中及字正顯此義。

    欣謂欲俱者。

    簡非邪欲。

    故依無瞋善根一分假立。

    以所欣境。

    不憎恚故。

    不忿。

    不恨。

    不惱。

    不嫉。

    亦依無瞋假立。

    以小随中。

    忿恨惱嫉。

    依瞋假立。

    故論中說。

    小十大三。

    是假非實。

    厭謂慧俱者。

    簡非惡慧。

    故依無貪善根一分假立。

    以所厭境。

    不染着故。

    不悭。

    不憍。

    等。

    亦依無貪。

    皆正翻染貪一分故。

    不覆。

    不诳。

    不謟。

    三是無貪無癡但分。

    皆正翻染貪癡分故。

     有義不覆唯無癡一分(至)如觸欲等無别翻對。

     有義不覆。

    唯無癡者。

    義猶未正。

    下文說覆。

    貪癡一分。

    恐失利譽。

    覆自罪故。

    今說不覆。

    唯無癡者。

    不合下文。

    染淨相翻。

    義無異故。

    三義釋不慢。

    三義釋不疑。

    俱順正理。

    不散亂下。

    四善心所。

    攝入别境。

    定慧念三。

    淨一分故悔眠尋伺。

    四種心所。

    如觸等五。

    及欲等五通善不善。

    無别翻對。

    若唯善染。

    有翻對義。

     何緣諸染所翻善中(至)故于染淨不應齊責。

     何緣下。

    是問詞。

    原天親于瑜伽六百六十法中。

    提綱挈領。

    唯取百法以該之。

    故此論中。

    翻染成淨。

    唯立十一善心所法。

    餘欣厭等。

    不别建立。

    因發此問。

    論主答雲信等十一。

    相用各别。

    故别立名。

    餘欣厭等。

    善根等攝。

    相用無别。

    故不别立。

    又諸下。

    釋上建立不建立義。

    諸染法者。

    謂根本位貪瞋癡。

    中随位無慚無愧。

    大随位不信懈怠惛沉掉舉放逸。

    此十遍前六識。

    勝故翻之。

    别立善法。

    慢等見疑。

    忿等恨覆惱嫉悭憍诳謟。

    此十二法。

    唯意識俱。

    故不别立。

    設問雲。

    害亦唯意識。

    何翻名不害。

    故釋雲。

    害雖亦然等。

    勝因悲者謂修無上乘者。

    以大悲為勝因。

    又以不害為悲苦。

    失念等三。

    攝入别境者。

    即前所說正念。

    正定。

    及正慧三攝入彼中淨一分義。

    染淨相翻。

    淨甯少染者。

    問也。

    淨勝染劣下。

    論主答。

    為有勝劣。

    故少敵多。

    解理通者。

    善心所也故勝。

    迷事局者。

    染心所也故劣。

     △二釋及字義竟。

    下三分屬諸門有九章。

     此十一法三是假有(至)餘八實有相用别故。

     一假實門。

    如前說者。

    前謂不放逸。

    行舍。

    依四法立。

    不害。

    依無瞋立。

    餘八實有。

    體相别故。

     有義十一四遍善心(至)攝衆生時有不害故。

     二遍與不遍門。

    其理未正。

    慚愧同類者牒自類俱起義。

    依處各别下。

    執者辨詞。

    謂能依是慚愧。

    所依處是境。

    有善惡别。

    緣善境時。

    唯生崇重。

    但有慚義。

    無第二愧。

    緣惡亦然。

    故雲不遍。

    餘義如文。

    俱顯不遍。

    論說下。

    謂瑜伽雲。

    善法依處有幾種。

    答。

    略說有六。

    一決定時。

    二止息時。

    三作業時。

    四世間道時。

    五出世清淨時。

    六攝受衆生時。

    問。

    如是諸法。

    互相應義。

    雲何應知。

    答。

    于決定時。

    有信相應。

    止息染時。

    有慚與愧。

    顧自他故。

    善品業轉時。

    有無貪。

    無瞋。

    無癡。

    精進。

    世間道離欲時。

    有輕安。

    出世道離欲時。

    有不放逸。

    及舍。

    攝受衆生時。

    有不害。

    此是悲所攝故。

    執者引此。

    以證遍不遍義。

    六位中起者。

    一謂決定。

    方有信起。

    二謂止染。

    方有慚愧。

    顧自他故。

    已上二位。

    證三心所。

    是不遍義。

    三善品位。

    證精進等四法。

    遍善心故。

    四世間道。

    方有輕安。

    五出世道。

    方有行舍。

    及不放逸。

    六攝衆生時。

    方有不害故。

    已上三位。

    證四心所。

    是不遍義。

     有義彼說未為應理(至)哉彼所說定非應理。

     有義下。

    論主總非。

    謂推事理未決定心。

    原非善心。

    是染心故。

    與疑相應。

    淨信自無。

    何執以為。

    信不遍也。

    慚依自法。

    愧依世間。

    故名依别。

    随緣何境。

    二法俱起。

    是名境同。

    俱遍善心。

    前已說故。

    何名不遍。

    彼執世間斷煩惱時。

    有輕安故。

    出世無有。

    此破雲。

    輕安覺支。

    是無漏道。

    若出世道。

    輕安不生。

    豈世間道。

    反得無漏。

    彼執不放逸舍。

    無漏道時。

    方得起故。

    世間道無。

    此破雲。

    掉舉放逸在世間道起。

    若無行舍。

    誰伏掉舉。

    無不放逸。

    誰伏放逸。

    有漏善心。

    既具能顯精進三根。

    如出世道。

    應有所顯不放逸舍。

    何執世間道。

    無不放逸舍。

    彼執菩薩悲愍有情。

    方有不害。

    餘時無故。

    此破雲。

    然能損法。

    即是害義。

    凡善心起。

    皆不損物。

    與害相違。

    有不害故。

    何執餘時。

    必無不害。

    論說下。

    釋彼引論證義。

    彼彼增者。

    六位也。

    此此說者。

    心所也。

    各随義勝。

    分六位故。

    故彼所說。

    四遍善心。

    餘七不定。

    定非應理。

     應說信等十一法中(至)信等十一通一切地。

     應說下。

    論主自立遍與不遍正義。

    如文應知。

    決擇下。

    引證輕安不遍餘位。

    唯定地有。

    有義下。

    未正。

    謂學修定。

    加行功用。

    得定地名。

    微有調暢。

    是輕安義。

    複引瑜伽本地分說。

    證此欲界。

    有輕安故。

     有義輕安唯在定有(至)通有尋伺等三地皆有故。

     此義正理。

    謂此輕安。

    唯在定地。

    有資養義。

    複引論說破執欲界亦有輕安。

    說一切下。

    釋本地分中義。

    有尋伺等三地者。

    謂初靜慮。

    未入定時。

    名有尋有伺地。

    已入定時。

    名無尋唯伺地。

    二禅已上。

    共有七地總名無尋無伺地。

    論言一切地者。

    唯說有尋伺等三地。

    不說五趣雜居地。

    故知欲界。

    無有輕安。

     此十一種前已具說(至)成所作智俱必有輕安故。

     三八識門。

    随位有無者。

    七八二識。

    因位無故。

    轉依位中。

    二識皆具。

    第六意識。

    若在定位。

    十一皆具。

    餘無輕安。

    有義五識。

    無輕安者未正。

    有義有輕安者。

    正理。

    定所引善者。

    謂由定心。

    引善五識。

    亦有調暢。

    轉依位中。

    與智相應。

    必有輕安。

     此善十一何受相應(至)餘門分别如理應思。

     四五受門。

    此善下。

    問也。

    答中謂十善法。

    五受相應。

    輕安一法。

    除憂苦受。

    以有逼迫。

    無輕安故。

    此與下。

    第五别境門。

    信等唯善性。

    别境通善染。

    以有善性。

    亦不相違。

    十一唯善者是第六三性門。

    于三性中。

    唯善性故。

    輕安非欲。

    餘通三界者。

    第七三界門。

    唯一輕安。

    非欲界故。

    餘十善法。

    三界皆通。

    皆學等三者。

    第八三學門。

    一有學。

    二無學。

    三非有無。

    十一皆具。

    同善性故。

    非見下第九見修門。

    謂十一善。

    非見所斷。

    是修所斷。

    言六根者。

    即信等五根。

    未知當知根也。

    瑜伽雲。

    信等六根。

    唯修所斷。

    已知具知二根非所斷故。

    餘門下。

    結顯餘門分别如理。

    詞不複現。

     △三分屬諸門竟。

    通上二善位竟。

    下三根惑位分三。

    一結前标問。

     如是已說善位心所煩惱心所其相雲何。

     煩惱如稠林。

    故有根本枝葉之說。

    而立為根随二位煩惱。

    以有根故。

    随生枝葉。

    根有六種。

    或開為十。

    随有二十。

    更分為三。

    根之六者。

    一貪。

    二瞋。

    三癡。

    四慢。

    五疑。

    此名五鈍使也。

    第六惡見。

    若開此一。

    又有五名。

    一身見。

    二邊見。

    三邪見。

    四見取。

    五戒禁取。

    此名五利使也。

    前名鈍者。

    于所緣境。

    頑嚚無決故。

    此名利者于所緣境。

    果決割斷故。

    十皆名使者。

    為心王之所使。

    故名心所使。

    随惑分三。

    下文自釋。

    已上根随。

    擾惱心王不自在故。

    得煩惱名。

    欲廣解釋煩惱行相。

    結前善位已說。

    複問煩惱心所。

    其相雲何。

     △一結前标問竟。

    下二舉頌總答。

     頌曰煩惱謂貪瞋癡慢疑惡見。

     頌根本煩惱六種名總答問意。

    論中一一别釋其義。

     △二舉頌總答竟。

    下三解釋頌意分二。

    一正釋心所分二。

    一五鈍使。

     論曰此貪等六性是根本(至)能招後生雜染法故。

     論曰下。

    總釋六種心所。

    共得煩惱為名。

    以彼俱是根本義故。

    初雲何下。

    釋貪所體性業用。

    有有具者。

    善位已釋。

    謂由愛力取蘊生故者。

    釋上生苦義。

    愛即是貪。

    取蘊是苦。

    由有貪故。

    生苦為業。

    又取蘊者。

    執取五蘊。

    而為我故次雲何下。

    釋瞋所體性業用。

    苦及苦具。

    善位已釋。

    身心熱惱。

    釋不安隐。

    起諸惡業。

    釋惡行所依。

    後雲何下。

    釋癡所體性業用。

    癡即無明。

    不因境起。

    名獨頭無明。

    多迷谛理是分别義。

    因境起者。

    名相應無明。

    任運迷事是俱生義。

    由迷闇故。

    故名為癡。

    謂由下。

    釋上雜染所依。

    疑及邪見根随煩惱。

    總顯俱生分别。

    一切染法。

    皆依無明。

    以此無明。

    遍諸染故。

     雲何為慢恃己于他(至)慢類由斯起亦無失。

     釋慢心所。

    體性業用。

    謂若下。

    釋上生苦。

    謂有慢者。

    于諸無德及有德人。

    俱不謙下。

    人我相陵。

    集業輪轉。

    衆苦從生。

    七慢者。

    謂單。

    過。

    慢。

    增。

    邪。

    我。

    卑。

    為七種。

    單慢者。

    于劣計己勝。

    于等計己等。

    稱境為單。

    不敬為慢。

    理雖相等。

    将己評他。

    故為慢也。

    過慢者。

    于勝計己等。

    于等計己勝。

    單加一等。

    故成過慢。

    慢過慢者。

    于勝計己勝。

    單加二等。

    名慢過慢。

    增上慢者。

    于他劣等勝三。

    計己展轉得增上故。

    邪慢者。

    于己無德。

    妄計有德。

    于他有德。

    言彼非德。

    我慢者。

    于自執我。

    稱量高舉。

    陵蔑他故。

    卑劣慢者。

    于他多勝。

    計己少劣。

    情雖似謙。

    不敬彼故。

    故名為慢。

    九種慢者。

    謂我德處。

    各有三品。

    故為九種。

    一于我勝等劣。

    二有我勝等劣。

    三無我勝等劣。

    勝謂強勝。

    我勝彼故。

    等謂齊等。

    等于他故。

    劣謂卑劣。

    我劣彼故。

    我既如此。

    德處亦然。

    我即所執之我。

    德即所修之德。

    處即受用處所。

    已上七慢九種。

    一切皆通見修所斷。

    聖位下。

    結顯我慢。

    凡聖皆具。

    于一切時。

    不可不察。

    然于聖位。

    起亦無失。

    以菩薩乘。

    利生為本。

    故于敬慢。

    起必有為。

    為随所宜。

    運大悲故。

    故不為失。

    言慢類者。

    将我德處有無。

    及勝等劣。

    類前七種有三。

    一于勝等劣。

    各計我勝等劣。

    二于勝等劣。

    各計有勝等劣。

    三于勝等劣。

    各計無勝等劣。

    今一計我者。

    于勝計我勝。

    是慢過慢類。

    于勝計我等。

    是過慢類。

    于勝計我劣。

    單慢類。

    此從他勝計我也。

    于等計我勝。

    過慢類。

    于等計我等。

    單慢類。

    于等計我劣。

    單慢類。

    此從他等計我也。

    于劣計我勝。

    單慢類。

    于劣計我等。

    于劣計我劣。

    俱是單慢類。

    此從他劣計我也。

    二計有者。

    于勝計有勝。

    慢過慢類。

    于勝計有等。

    過慢類。

    于勝計有劣。

    單慢類。

    此從彼勝計有也。

    于等計有勝。

    過慢類。

    于等計有等。

    單慢類。

    于等計有劣。

    單慢類。

    此從彼等計有也。

    于劣計有勝。

    單慢類。

    于劣計有等。

    于劣計有劣俱是單慢類。

    此從彼劣計有也。

    三計無者。

    于勝計無勝。

    于勝計無等。

    俱是單慢類。

    于勝計無劣言無劣者非勝即等故有二類于勝計等是過慢類。

    于勝計勝。

    慢過慢類。

    此從他勝計無也于等計無勝。

    單慢類于等計無等。

    亦有二類。

    言無等者。

    非勝即劣。

    于等計勝。

    是過慢類。

    于等計劣。

    是卑慢類。

    于等計無劣。

    亦有二類。

    言無劣者。

    非勝即等。

    于等計勝。

    是過慢類。

    于等計等。

    是單慢類。

    此從他等計無也。

    于劣計無勝。

    是卑慢類。

    于劣計無等。

    亦有二類。

    言無等者。

    非勝即劣。

    于劣計勝。

    單慢類。

    于劣計劣。

    是卑慢類。

    于劣計無劣。

    亦有二類。

    言無劣者。

    非勝即等。

    于劣計勝。

    單慢類。

    于劣計等。

    卑慢類。

    此從他劣計無也。

     雲何為疑于諸谛理(至)末底般若義無異故。

     釋疑心所體性業用。

    不疑。

    即餘善心所。

    以有疑故。

    障善品中不疑為業。

    何障善品。

    謂猶豫者。

    善不生故。

    有義下。

    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