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俗诠卷第五

關燈


    下二相應心所分三。

    一略标六位分二。

    一問頌答。

     六識與幾心所相應(至)随煩惱不定三受共相應。

     舉頌總答問意。

    以标六位。

    及受相應。

    故前三句。

    總頌心所。

    有六位别。

    第四句。

    别頌三受。

    亦共相應。

     △一問頌答竟。

    下二解頌意分二。

    一釋六位分二。

    一釋相應義。

     論曰此六轉識總與六位(至)皆于所緣兼取别相。

     總與六位心所相應者。

    言總意别。

    此中以能變論之。

    故将八識分三。

    即合前六為一能變。

    是為言總。

    若以轉智言之。

    即将八識分四。

    故分前五第六為二心品。

    是為意别。

    此言總與六位相應者。

    依意識言。

    若依五識。

    止具三十四心所。

    餘十七心所。

    不與相應。

    不可據此。

    違害餘義。

    恒依心起下。

    釋相應義。

    謂諸心所。

    是我心之所有。

    立我所名。

    心于所緣下。

    釋依義立心所名也。

    以心取總相。

    心所取别相。

    助成心王所不能取之别事。

    故得所名。

    又言亦取者。

    顯心所法。

    取總别故。

    如畫下。

    喻上王所助成。

    師喻心王。

    資即弟子。

    喻心所法。

    模喻總相。

    彩喻别相。

    故瑜伽下。

    引論中意。

    釋上遍行位中五所。

    能了總别相義。

    言此所未了者。

    謂此心王。

    未了之事。

    心所能了。

    故總釋雲。

    即諸心所。

    取所别相。

    以該觸等四所了别相也。

    餘處複說者。

    釋别境位五種心所。

    緣總别義。

    定慧雙釋者。

    以彼同一所觀境故。

     △一釋相應義竟。

    下二釋位數名。

     雖諸心所名義無異(至)由此五位種類差别。

     此釋六位。

    合五十一所。

    差别名數。

    一切心中下六句。

    釋上六位差别之義。

    如次應知。

    然瑜伽下。

    釋彼論不立六位。

    以根随二。

    合一染位。

    故唯有五。

    複引瑜伽辯五位中。

    義有差别。

    四一切者。

    謂一切性。

    一切地。

    一切時。

    一切俱。

    俱者。

    即八識俱通也。

    遍行具四者。

    三性皆具。

    九地皆在。

    一切時有。

    八識俱通。

    别境初二者。

    以通三性。

    及九地故。

    善唯一者。

    唯一切地。

    皆通善故。

    染四皆無者。

    于三性中。

    唯不善故。

    于上八地。

    伏不起故。

    染法是有間斷。

    非一切時有故。

    染于八識。

    不俱通故。

    不定唯一者。

    由善不善性。

    方名不定故。

    故不定位。

    唯通一切性。

    由此下。

    總結五位。

    義有差别。

     △二釋位數名竟。

    通上一釋六位竟。

    下二釋三受分四。

    一正釋三受。

     此六轉識易脫不定(至)非逼非悅名不苦樂受。

     總标六識三受相應。

    文中别釋。

    言易脫者。

    是間斷轉變義。

    不定者。

    于欣厭舍。

    不專一故。

    故皆容與三受相應。

    以彼三受。

    恒轉變故。

    皆領下。

    釋三受名義。

    非二中容。

    非逼悅等。

    皆釋舍受。

    義及名故。

    違境順境。

    釋苦樂受。

     △一正釋三受竟。

    下二總别各分。

     如是三受或各分二(至)苦受亦由無漏起故。

     此明三受各分二義。

    即如苦受。

    有身苦受。

    心苦受。

    樂舍亦然。

    三皆屬身心。

    故各分為二。

    别依身者。

    以前五識。

    别依五根。

    總名身故。

    唯依心者。

    以一意識。

    唯依意根。

    亦是心分。

    故唯依心。

    又三下。

    複以三受。

    各分有漏。

    及無漏受。

    名為二故。

    謂有漏苦。

    無漏苦。

    樂舍亦然。

    設難雲。

    既稱無漏。

    何名為苦。

    故釋雲。

    苦受亦由無漏起故。

    以修無漏時。

    方知世谛苦。

     或各分三謂見所斷(至)又學無學非二為三。

     或各分三者。

    如說見所斷苦。

    修所斷苦。

    非所斷苦。

    樂舍亦然。

    又學無學下。

    複别分三。

    如有學樂。

    及無學樂。

    并非二樂。

    苦舍亦然。

    非學非無學。

    名非二故。

    學者無記法。

    無學無記法。

    名為非學非無學法。

     或總分四謂善不善(至)故知三受各容有四。

     總分四者。

    善即樂受。

    不善苦受。

    有覆無覆二無記受。

    唯以舍受分為二種。

    各分四者。

    謂善舍受。

    不善舍受。

    有覆無記舍受。

    無覆無記舍受。

    苦樂亦然。

    五識下。

    明有覆無記。

    通苦根義。

    謂五識中。

    俱生貪癡。

    純苦趣中。

    俱生煩惱。

    不發業者。

    但名有覆無記。

    非是不善。

    以不發業故。

    彼皆容與苦根相應者。

    顯是有覆無記苦也。

    瑜伽下。

    引證有覆無記。

    通三受義。

    謂有覆無記苦。

    樂舍亦然。

    若通下。

    牒前身心二受。

    證成無覆無記。

    善與不善。

    有覆無記。

    四法。

    皆與三受根相應。

    言一切識身者。

    謂前五識。

    取五塵境。

    名為身受。

    身是異熟果。

    名無覆無記性。

    言遍與一切根相應者。

    一切根。

    即苦樂舍根。

    謂無覆無記苦。

    無覆無記樂。

    無覆無記舍。

    證容各分四法中一法。

    通三受也。

    不通一切識身者。

    是除去身受。

    意地一切根相應者。

    意地是心。

    取法塵境。

    名為心受。

    通善不善。

    有覆無記。

    各與三受相應。

    謂善苦受。

    善樂受。

    善舍受。

    不善苦受。

    不善樂受。

    不善舍受。

    有覆無記苦受。

    有覆無記樂受。

    有覆無記舍受。

    此證容各分四法中三法。

    各通三受也。

    雜集下。

    複引證不善苦。

    有覆無記苦受之義。

    故知下。

    結上引證各分四義。

     或總分五謂苦樂憂喜舍(至)無分别故平等轉故。

     總分五者。

    以苦分憂。

    樂分喜故。

    三中下。

    釋苦樂各分義。

    謂逼身名苦受。

    悅身為樂受。

    以無分别。

    及尤重故。

    逼心名憂受。

    悅心名喜受者。

    以有分别。

    及輕微故。

    不苦不樂下。

    釋上舍受不分義。

    如文可知。

     △二總别各分竟。

    下三苦樂有無。

     諸适悅受五識相應(至)尚名為憂況餘輕者。

     先明樂受。

    于身于心有差别義。

    言近分者。

    謂初二禅。

    各有三天。

    每前二天。

    未得遍滿。

    故名近分。

    言根本者。

    每第三天。

    悅身名樂。

    悅心名喜。

    彼初二禅雖唯名喜。

    以悅身故。

    亦可名樂。

    三禅近分。

    同初二禅。

    雖未滿彼妙樂地中。

    以忻慕彼。

    安靜尤重。

    亦可名樂。

    諸逼迫下。

    次明苦受身心别義。

    五識名苦。

    于理無違。

    意識無苦。

    此義未正。

    苦樂侵心。

    亦可通故。

    諸聖教下。

    引證唯憂。

    無苦根義。

    瑜伽下。

    複引論證。

    異熟。

    即第八。

    異熟生者。

    即前六識。

    言無間者。

    第八前六。

    不相離故。

    前五苦受。

    意識唯憂。

    故雲相續。

    又說地獄尋求伺察。

    必與憂俱。

    鬼趣傍生。

    亦有憂故。

    言一分者。

    鬼有純苦。

    及分苦故。

    傍生亦爾。

    故知下。

    結顯經論。

    尤重戚受。

    尚不名苦。

    況餘輕者。

    不名為憂。

     有義通二人天中者(至)豈不容舍彼定不成。

     此義正理。

    意地有苦。

    亦通憂故。

    于五趣中。

    有差别故。

    人趣天趣。

    唯憂根者。

    非尤重故。

    若傍生趣。

    及餓鬼趣。

    雜受名憂。

    純受名苦。

    輕重可分故。

    梵音捺落迦。

    此雲純苦趣。

    純受尤重。

    唯名苦故。

    以證純苦。

    唯是苦根。

    瑜伽論說。

    任運煩惱通三受者。

    以證意地有苦相應。

    以任運時。

    不生憂故。

    薩迦耶見。

    此雲身見。

    謂瑜伽說。

    俱生身見。

    及邊執見。

    唯無記性。

    以證憂根。

    非無記攝。

    論主釋雲。

    彼身邊見。

    既無記性。

    不與憂俱。

    此純苦處。

    亦無記性。

    應苦受俱。

    非憂根攝。

    複引證雲。

    論說憂根。

    非無記故。

    又瑜伽下。

    複引純苦無憂根義。

    諸根。

    即五受根。

    餘三下。

    論主自釋。

    謂彼論說。

    餘三言。

    即是樂喜憂根。

    以純苦處。

    必成現行舍受。

    豈不容舍受。

    樂喜憂三根。

    定不成就。

    以樂喜憂。

    不與純苦舍受俱轉。

     甯知彼文唯說容受(至)為第八者亦同此破。

     甯知下。

    意地無苦師難詞。

    論言容受。

    即舍受。

    以容苦樂。

    名舍受故。

    謂汝甯知瑜伽論文。

    唯說容舍受。

    應不說彼定成意識相應樂喜憂根。

    複雲。

    彼六容識。

    有時無故。

    六容識者。

    即彼苦處相應舍受六種識也。

    有時無故者。

    謂若無舍受時。

    亦有憂根。

    不應下。

    論主牒執難破。

    謂不應彼論唯說容舍受。

    通說意地有憂根者。

    牒執意。

    無異因故者。

    是破詞。

    謂苦樂舍。

    同無記性。

    是無分别。

    共與一識相應。

    若通憂根。

    是有分别。

    一識為因。

    難通二義。

    故雲無異因故。

    恐轉計雲。

    論依舍受。

    說通憂根。

    論主難雲。

    若依舍受。

    通憂根者。

    第八識與舍受相應。

    如何說彼憂根。

    定成第八相應根也。

    若謂下。

    複恐轉計。

    前五轉識。

    有間斷故。

    非憂根俱。

    唯第八識。

    恒相續故。

    與憂相應。

    故純苦處。

    亦有憂根。

    論主難雲。

    悶絕等位。

    第八相續。

    甯有憂根。

    若有憂根。

    何名悶絕。

    有執下。

    結顯第八唯是舍根。

    非憂苦故。

     設執一形為第八者(至)故餘三言定憂喜樂。

     彼謂形身第八執受。

    則苦樂受。

    宜與第八相應。

    論主破雲。

    理亦不然。

    形不定故。

    謂彼地獄。

    惡業所招。

    随業變化。

    非謂一定。

    有形體故。

    彼由下。

    釋彼業招。

    容無形義。

    謂五根門。

    恒受業苦。

    定成眼等五業報根。

    别執一形。

    無所用故。

    非于下。

    釋形無用義。

    不求淫欲者。

    顯無樂喜根。

    由斯下。

    結顯第八唯是舍受。

    以破前執第八有苦根義。

    如極樂下。

    例明極苦。

    無有憂根。

    結顯論中。

    說餘三言。

    定憂喜樂。

     餘處說彼有等流樂(至)恐文增廣故不繁述。

     通釋餘義。

    謂餘處說。

    純受苦處。

    有等流樂。

    如熱地獄。

    猛火暫歇。

    或見清泉流水等境。

    亦名為樂。

    而實非樂。

    故名等流。

    依世流轉所說樂義。

    或彼通說餘雜受處。

    有等流樂。

    非說無有異熟果報樂者。

    無果報樂。

    名純苦故。

    然諸聖教下。

    通釋前師所引教意。

    戚受憂根。

    依多分者。

    顯有少分亦通苦根。

    或依流轉憂戚說故。

    無相違過。

    瑜伽下。

    釋前論說憂根相應。

    皆依世間流轉門說。

    非實憂根。

    又彼下。

    釋彼論說意俱苦受。

    與憂同類。

    假說名憂。

    而實是苦。

    複釋論意雲。

    或說苦根損身心故。

    雖苦根攝。

    依于心義。

    而亦名憂。

    其實是苦。

    如近分喜。

    依于身義。

    而亦名樂。

    其實是喜。

    顯揚論等。

    具顯此義者。

    通結餘論。

    亦如上義。

    然未至地下。

    釋上說樂。

    皆是假說。

    未至三禅。

    無樂根故。

    十一根者。

    對欲界地。

    初二禅說。

    前五第六。

    各四除樂。

    共有八根。

    第七八識。

    各唯舍根。

    共有十根。

    地獄身心。

    共是苦根。

    故有十一。

    唯據苦等五受根釋也。

    或無漏位。

    有十二根。

    謂信等五根。

    意喜樂舍。

    共成九根。

    三無漏根。

    則有十二。

    未至樂地。

    故除樂根。

    唯有十一。

    或有漏位。

    亦十二根。

    謂眼等五根。

    男女二根。

    命根。

    意根。

    苦樂舍三。

    則有十二。

    未至樂地。

    故除樂根。

    唯有十一。

    此據二十二根釋也。

    以十一根義。

    未有的據。

    故三釋俱存。

    俟更參考。

    由此下。

    結顯論說意地苦根相應無失。

    此等下。

    總結前義。

     △三苦樂有無竟。

    下四舉執辯破。

     有義六識三受不俱(至)諸佛已斷憂苦事故。

     此中執意破詞。

    俱與三性章中意同。

    故不重釋。

     △四舉執辯破竟。

    通上一略标六位竟。

    下二廣顯差别分五。

    一遍行别境分三。

    一結前标問。

     前所略标六位心所(至)且初二位其相雲何。

     此中結前略标六位義竟。

    起後廣顯六位差别。

    次第解釋。

    故問其相雲何。

     △一結前标問竟。

    下二舉頌總答。

     頌曰初遍行觸等(至)勝解念定慧所緣事不同。

     舉頌答前問意。

    初句。

    頌遍行位。

    第二三句。

    頌别境位。

    第四句。

    釋别境義。

     △二舉頌總答竟。

    下三解釋頌意分二。

    一釋遍行。

     論曰六位中初遍行心所(至)此等聖教誠證非一。

     釋第一句頌中觸等五所。

    如三卷中。

    初能變下。

    廣說體性業用差别。

    故不重陳。

    複申問答。

    以明遍行。

    教理可證。

    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