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俗诠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未轉依位唯緣藏識(至)彼既極成此亦何咎。
明第七識。
轉與未轉。
所緣别義。
平等下。
釋成轉依位中。
緣諸法義。
十種平等性者。
一增上喜愛平等。
二領受緣起平等。
三遠離異相非相平等。
四弘濟大慈平等。
五無待大悲平等。
六随諸衆生所樂示現平等。
七一切衆生敬受所說平等。
八世間寂靜皆同一味平等。
九苦樂一味平等。
十功德究竟平等。
謂第七識。
證此十種平等性已。
現身說法。
能緣一切。
此中下。
釋頌中言緣彼者。
依未轉位說。
故但緣藏識。
設問雲。
同一末那。
何未轉依。
唯緣藏識。
得轉依已。
能緣餘法。
答雲。
悟時無我。
通而不局。
故能遍緣。
迷時執我。
局而不通。
所緣不遍。
理必應爾。
如何此識。
緣自所依者。
問第七識。
依第八生。
何故即緣第八為境。
如有下。
引喻答。
謂等無間意。
即為後念所緣。
此亦應爾。
△二正義破前竟。
通上三釋所緣竟。
下四釋性相。
頌言思量為性相者(至)亦審思量無我相故。
牒前頌詞。
标舉正義。
明以一思量。
釋三種名也。
唯一思量。
釋性。
釋相。
兼釋末那。
故知第七識。
名恒審思量。
又明轉與未轉。
皆共思量。
因此思量。
為性為相。
△四釋性相竟。
下五釋相應分三。
一根本煩惱分二。
一問答正釋。
此意相應有幾心所(至)不能出離故名煩惱。
言且與者。
以有餘心所故。
故且說與四種根本煩惱常俱。
此中下。
釋答詞中。
四種煩惱常俱義。
謂第七識。
在有漏位。
與彼相應。
恒緣藏識。
執之為我。
其四者何。
問于六根本中。
是何四種。
謂我下。
答四種名。
複釋四種義雲我癡者。
即無明。
以不明了第八之體。
本無我故。
而恒執我。
迷無我理。
謂之我癡。
我見者。
即我執。
執者。
封着義。
妄取義。
由于非我。
妄取為我。
謂之我見。
我慢者。
即倨傲。
憍倨自傲。
是為慢義。
以恃我故。
心自高舉。
謂之我慢。
我愛者。
即我貪。
以貪着我。
恒不舍故。
謂之我愛。
并表下。
釋頌中并字義。
謂此并字。
表顯見慢。
與愛俱起。
以遮薩婆多部。
執見慢愛三。
不俱起義。
此四下。
釋四種名煩惱義。
内心。
第七識也。
外轉識。
前六識也。
謂我癡等。
四種常起。
則内外心。
恒成雜染。
故于輪回。
不能出離立煩惱名。
△一問答正釋竟。
下二問答簡别。
彼有十種此何唯四(至)故彼此文義無乖反。
問此煩惱。
原有十種謂貪瞋癡慢疑。
并餘五見。
此第七識。
何唯四種。
答雲。
謂此第七。
有我見故。
餘見不生者。
以見即慧。
故無一心。
多慧俱起。
如何此識要有我見者。
複問也。
答詞在後。
二取下。
釋上餘見不生之義。
二取。
即見取。
戒取也。
及邪見三。
但分别生。
唯見所斷。
此第七俱。
我見煩惱。
唯是俱生。
修所斷故。
此明生斷不同也。
我見所有邊執見等。
依我見生。
此第七識相應我見。
不依彼之邊執見起。
故有我見。
餘見不生言恒内執有我。
故要有我見者。
答上如何要有我見之問。
由見審決下。
答上此何唯四之問。
見慢愛三。
如何俱起者。
問也。
由薩婆多部。
執見慢愛。
不俱起故。
故有此問。
行相無違。
俱起何失者。
答也。
行相無違。
釋義在後。
執者複引論文難問雲。
瑜伽論說。
貪令心下。
慢令心舉。
甯不相違。
論主釋行相無違。
并答二問。
謂見有分别俱生。
貪有内境外境。
慢有所陵所恃。
三者粗細。
俱各有殊。
是彼行相不相違義。
故彼瑜伽。
與此論文。
義無乖反。
△二問答簡别竟。
通上一根本煩惱竟。
下二餘及觸等分二。
一問答總标。
此意心所唯有四耶不爾及餘觸等俱故。
問答以明第七相應諸心所法。
不唯我癡等四。
亦有餘及觸等俱故。
△一問答總标竟。
下二偏正互辯分五。
一執唯九所分二。
一正明執義。
有義此意心所唯九(至)一類執我故非彼俱。
此義未全。
然此意俱心所十八。
今但九俱。
阙餘九故。
即觸下。
釋觸等五所名。
顯與第七決定相應。
前說下。
釋頌中餘字義。
理亦未正。
謂此觸等。
與異熟俱。
是無覆性。
今俱第七。
同有覆性。
故置餘言。
顯此異彼。
複釋頌中及字。
義同聚集。
前四煩惱。
與觸等五。
聚集相應。
故唯九所。
此意何故。
無餘心所者問也。
謂欲下。
别簡别境五所。
俱不與第七相應。
唯簡慧不相應。
猶未盡理。
以第七識。
必與慧俱。
方起我執。
善是淨故。
非此識俱者。
總簡善位十一心所。
不與相應。
随煩惱下。
簡小中大随。
俱不相應。
理猶未止。
以第七識。
必與八大随俱。
惡作下。
通簡不定位中四種心所。
不與相應。
△一正明執義竟。
下二牒破餘義。
有義彼釋餘義非理(至)故此餘言顯随煩惱。
此中正義。
破前餘義非理。
謂此餘言。
不是簡無覆。
以有覆言頌别說故。
故此餘字。
顯随煩惱。
以根煩惱。
必有随故。
△二牒破餘義竟。
通上一執唯九所竟。
下二執十五所。
此中有義五随煩惱(至)而癡位增但說為癡分。
說随煩惱。
唯五相應。
餘互相違。
義猶未盡。
如集論下。
引證此五相應染心。
若離下。
複以理推。
明此五所必與染心相應。
無堪任性。
即惛沉性。
等者等餘掉舉。
不信。
懈怠。
放逸。
謂若離惛沉等五所。
染污性成。
無是處故。
又推貪等煩惱障起。
心必染污。
故染污位。
必有五所。
何以故。
煩惱若起。
必由惛沉等五所故。
言嚣動者。
即掉舉也。
設問雲。
掉舉一法。
遍諸染心。
何唯四煩惱中俱。
掉舉下答。
複引喻明。
三性心者。
即貪瞋癡也。
謂眠與悔。
雖遍三心。
而癡位增。
說癡相應。
以喻掉舉雖遍諸染心。
但說貪分。
設問雲。
餘處所說随惑相應。
何不同此。
下文答釋。
雖餘處說有随煩惱(至)義有差别故開為二。
謂有說六說十遍者。
俱依别義。
非同集論。
說五實遍。
謂依下。
釋上說六随煩惱遍染心義。
解通下。
簡不遍。
謂小随十粗。
第七識細。
第七無記性。
中随二是不善性。
大随中掉舉障定。
惛沉障慧。
第七于定慧中。
亦恒執我。
故于十四随煩惱中。
粗細等相顯。
唯與大随六種相應。
依二下。
釋上說十相應義。
二十二者。
于前二十。
複加邪欲。
及邪勝解。
粗細同前。
簡去小十。
二性同前。
簡去中二。
唯說十随。
第七相應。
故此彼說。
非互相違者。
結成此五。
彼六及十。
各具一義。
互不相違。
然此下。
結顯相應。
唯十五所。
前九同前。
五随者。
惛沉。
掉舉。
不信。
懈怠。
放逸。
增别境中慧。
成十五數。
設問雲。
我見即慧。
何又慧俱。
答雲。
我見雖是等。
義差别者。
我見唯染。
慧通善染。
故宜别開。
何緣此意無餘心所(至)無餘心所義如前說。
問第七識。
以何緣故。
唯與十五心所相應。
而無餘三十六諸心所法。
謂忿等下。
簡小随十所。
無慚下。
簡中随二所。
散亂下。
簡大随餘三。
今唯簡二者。
阙簡忘念。
以彼要緣曾受。
發起忘念。
此唯現緣。
無曾受故。
非彼相應。
無餘心所。
義如前說者。
即别境五中前四。
及不定位中四所。
并根惑瞋疑信等十一前師已簡。
故雲義如前說。
△二執十五所竟。
下三執十九所。
有義應說六随煩惱(至)非諸染心皆能遍起。
說随煩惱。
唯六相應染污第七。
義猶未盡。
即前說六依别義者。
瑜伽下。
引證此六。
決定恒與染心相應。
忘念下。
複以理推。
明六随煩惱。
必與染心俱。
唯言忘念等三。
不言不信懈怠放逸三者。
以此三所。
前師不取。
故特釋之。
要緣下。
釋上忘念等三所。
定相應義。
曾受境。
即忘念所緣境也。
惡慧。
即不正知。
故名邪簡擇。
貪等煩惱。
即根本惑。
彼起。
必由忘念惡慧故。
又心流蕩。
皆由散亂。
故此三所。
必與染心相應。
惛沉下。
簡彼二法。
不遍染心。
惛沉靜義。
掉舉動義。
以動違靜。
靜複違動。
故互相違。
論說五法遍染心者(至)無餘心所如上應知。
此簡前後二師。
說五說十遍染心者。
俱依别義。
粗細簡小随。
義如前釋。
違唯善者。
中随不善唯與善法相違。
忘念散亂不正知。
通不善有覆二性。
名純随煩惱。
不與第七無記相應。
說十遍言。
如前釋義。
然此下。
結顯相應。
有十九所。
前九同前。
六随煩惱者。
不信。
懈怠。
放逸。
忘念。
散亂。
惡慧。
并念定慧。
及加惛沉。
成十九數。
設問雲。
念即忘念。
何更相應。
又定惛沉。
複加何意。
論主答雲。
此别說念。
準前慧釋者。
忘念唯染。
念亦通淨。
故如慧所。
别開為二。
餘文可知。
無掉舉下。
此相違者。
此即惛沉。
以惛沉時。
無掉舉故。
無餘心所者。
即根本十煩惱中餘六心所。
别境位中。
欲及勝解。
随煩惱中。
小及中二。
不定中四。
前師已簡。
故雲如上應知。
△三執十九所竟。
下四二十四所。
有義複說十随煩惱(至)無餘心所如上應知。
謂随煩惱。
十種相應。
義猶未正。
即前說十依别義者。
瑜伽下。
引證此十。
決定恒與染心相應。
言邪念者。
即忘念也。
若無下。
複以理推。
明此邪欲。
及邪勝解決定恒與染心相應。
要樂合離。
即邪欲也。
印持事相。
邪勝解也。
以有此二。
貪等煩惱。
方得起故。
由起煩惱。
心染污故。
故染污心。
必有此二。
諸疑理下。
謂第七俱。
根本煩惱。
雖唯四種。
或餘所執。
不止于四。
今以此節觀之。
即此論師。
必執第七。
與疑相應。
以前論文。
不取餘執。
故阙此文。
謂疑理者。
心極精察。
故于粗淺。
必無猶豫。
理無猶豫。
名正勝解。
事無猶豫。
是邪勝解。
今第七是疑相應心。
正解自無。
然邪勝解。
決定相應。
于所緣事。
亦猶豫者。
問也。
非煩惱疑。
如疑人杌者。
答也。
以煩惱疑。
必疑理故。
既能疑理。
于事必決。
今以事疑。
如疑人杌。
非疑理也。
杌者木短出貌木短無枝。
即疑為人。
粗淺可知矣。
問。
餘處不說邪欲勝解遍諸染心。
此何說遍。
答雲。
餘處不說此二遍者等。
緣者。
因也。
因非愛疑相應。
謂非愛相應心。
無邪欲。
非疑相應心。
無邪勝解。
故于餘處。
不說此遍。
今說遍者。
是貪與疑。
相應染心。
故雲。
邪欲勝解。
非粗煩故。
餘互有無。
義如前說者。
總結前義。
一一已辯。
此意下。
結顯相應心所有二十四。
無餘心所。
釋義同前。
△四二十四所竟。
下五正十八所。
有義前說皆未盡理(至)若作是說不違理教。
此義正理。
總破前非。
且疑他世。
為有為無者。
破第四論師。
所執邪欲。
及邪勝解。
從分别起。
有生滅故。
義通三世。
以現在為此世。
去來二世為他世。
故難雲。
為有為無。
謂過去已滅。
未來未生。
于他二世。
有何邪欲。
及邪勝解。
執與第七恒相應轉。
煩惱起位下謂惛沉掉舉二心所。
前第三師不許相應故此辯破。
若染心中下。
謂散亂失念不正知。
此三心所。
前第二師不許相應。
此亦辯破。
不辯不信懈怠放逸三所者。
以前第二第三第四三師。
互許故。
故染污下。
論主立八大随。
決定恒與染心相應。
複釋忘念及不正知。
各有二性。
若以念慧為二性者。
不遍染心。
以染污心。
任運現緣。
無曾受故。
一類執我。
無簡擇故。
又念與慧。
亦通淨故。
若以無明為自性者。
遍染心起。
前說無明。
遍染心故。
然此下。
論主正義唯十八所。
餘互相違。
前九同前。
八随亦爾。
并别境慧。
成十八數。
論三文者。
第二師引集論。
第三第四師。
俱引瑜伽。
故有三文。
俱如前釋。
若作是說不違理教者。
論主總結自立正義。
教理無違。
△五正十八所竟。
通上二餘及觸等竟。
成唯識論俗诠卷第四
明第七識。
轉與未轉。
所緣别義。
平等下。
釋成轉依位中。
緣諸法義。
十種平等性者。
一增上喜愛平等。
二領受緣起平等。
三遠離異相非相平等。
四弘濟大慈平等。
五無待大悲平等。
六随諸衆生所樂示現平等。
七一切衆生敬受所說平等。
八世間寂靜皆同一味平等。
九苦樂一味平等。
十功德究竟平等。
謂第七識。
證此十種平等性已。
現身說法。
能緣一切。
此中下。
釋頌中言緣彼者。
依未轉位說。
故但緣藏識。
設問雲。
同一末那。
何未轉依。
唯緣藏識。
得轉依已。
能緣餘法。
答雲。
悟時無我。
通而不局。
故能遍緣。
迷時執我。
局而不通。
所緣不遍。
理必應爾。
如何此識。
緣自所依者。
問第七識。
依第八生。
何故即緣第八為境。
如有下。
引喻答。
謂等無間意。
即為後念所緣。
此亦應爾。
△二正義破前竟。
通上三釋所緣竟。
下四釋性相。
頌言思量為性相者(至)亦審思量無我相故。
牒前頌詞。
标舉正義。
明以一思量。
釋三種名也。
唯一思量。
釋性。
釋相。
兼釋末那。
故知第七識。
名恒審思量。
又明轉與未轉。
皆共思量。
因此思量。
為性為相。
△四釋性相竟。
下五釋相應分三。
一根本煩惱分二。
一問答正釋。
此意相應有幾心所(至)不能出離故名煩惱。
言且與者。
以有餘心所故。
故且說與四種根本煩惱常俱。
此中下。
釋答詞中。
四種煩惱常俱義。
謂第七識。
在有漏位。
與彼相應。
恒緣藏識。
執之為我。
其四者何。
問于六根本中。
是何四種。
謂我下。
答四種名。
複釋四種義雲我癡者。
即無明。
以不明了第八之體。
本無我故。
而恒執我。
迷無我理。
謂之我癡。
我見者。
即我執。
執者。
封着義。
妄取義。
由于非我。
妄取為我。
謂之我見。
我慢者。
即倨傲。
憍倨自傲。
是為慢義。
以恃我故。
心自高舉。
謂之我慢。
我愛者。
即我貪。
以貪着我。
恒不舍故。
謂之我愛。
并表下。
釋頌中并字義。
謂此并字。
表顯見慢。
與愛俱起。
以遮薩婆多部。
執見慢愛三。
不俱起義。
此四下。
釋四種名煩惱義。
内心。
第七識也。
外轉識。
前六識也。
謂我癡等。
四種常起。
則内外心。
恒成雜染。
故于輪回。
不能出離立煩惱名。
△一問答正釋竟。
下二問答簡别。
彼有十種此何唯四(至)故彼此文義無乖反。
問此煩惱。
原有十種謂貪瞋癡慢疑。
并餘五見。
此第七識。
何唯四種。
答雲。
謂此第七。
有我見故。
餘見不生者。
以見即慧。
故無一心。
多慧俱起。
如何此識要有我見者。
複問也。
答詞在後。
二取下。
釋上餘見不生之義。
二取。
即見取。
戒取也。
及邪見三。
但分别生。
唯見所斷。
此第七俱。
我見煩惱。
唯是俱生。
修所斷故。
此明生斷不同也。
我見所有邊執見等。
依我見生。
此第七識相應我見。
不依彼之邊執見起。
故有我見。
餘見不生言恒内執有我。
故要有我見者。
答上如何要有我見之問。
由見審決下。
答上此何唯四之問。
見慢愛三。
如何俱起者。
問也。
由薩婆多部。
執見慢愛。
不俱起故。
故有此問。
行相無違。
俱起何失者。
答也。
行相無違。
釋義在後。
執者複引論文難問雲。
瑜伽論說。
貪令心下。
慢令心舉。
甯不相違。
論主釋行相無違。
并答二問。
謂見有分别俱生。
貪有内境外境。
慢有所陵所恃。
三者粗細。
俱各有殊。
是彼行相不相違義。
故彼瑜伽。
與此論文。
義無乖反。
△二問答簡别竟。
通上一根本煩惱竟。
下二餘及觸等分二。
一問答總标。
此意心所唯有四耶不爾及餘觸等俱故。
問答以明第七相應諸心所法。
不唯我癡等四。
亦有餘及觸等俱故。
△一問答總标竟。
下二偏正互辯分五。
一執唯九所分二。
一正明執義。
有義此意心所唯九(至)一類執我故非彼俱。
此義未全。
然此意俱心所十八。
今但九俱。
阙餘九故。
即觸下。
釋觸等五所名。
顯與第七決定相應。
前說下。
釋頌中餘字義。
理亦未正。
謂此觸等。
與異熟俱。
是無覆性。
今俱第七。
同有覆性。
故置餘言。
顯此異彼。
複釋頌中及字。
義同聚集。
前四煩惱。
與觸等五。
聚集相應。
故唯九所。
此意何故。
無餘心所者問也。
謂欲下。
别簡别境五所。
俱不與第七相應。
唯簡慧不相應。
猶未盡理。
以第七識。
必與慧俱。
方起我執。
善是淨故。
非此識俱者。
總簡善位十一心所。
不與相應。
随煩惱下。
簡小中大随。
俱不相應。
理猶未止。
以第七識。
必與八大随俱。
惡作下。
通簡不定位中四種心所。
不與相應。
△一正明執義竟。
下二牒破餘義。
有義彼釋餘義非理(至)故此餘言顯随煩惱。
此中正義。
破前餘義非理。
謂此餘言。
不是簡無覆。
以有覆言頌别說故。
故此餘字。
顯随煩惱。
以根煩惱。
必有随故。
△二牒破餘義竟。
通上一執唯九所竟。
下二執十五所。
此中有義五随煩惱(至)而癡位增但說為癡分。
說随煩惱。
唯五相應。
餘互相違。
義猶未盡。
如集論下。
引證此五相應染心。
若離下。
複以理推。
明此五所必與染心相應。
無堪任性。
即惛沉性。
等者等餘掉舉。
不信。
懈怠。
放逸。
謂若離惛沉等五所。
染污性成。
無是處故。
又推貪等煩惱障起。
心必染污。
故染污位。
必有五所。
何以故。
煩惱若起。
必由惛沉等五所故。
言嚣動者。
即掉舉也。
設問雲。
掉舉一法。
遍諸染心。
何唯四煩惱中俱。
掉舉下答。
複引喻明。
三性心者。
即貪瞋癡也。
謂眠與悔。
雖遍三心。
而癡位增。
說癡相應。
以喻掉舉雖遍諸染心。
但說貪分。
設問雲。
餘處所說随惑相應。
何不同此。
下文答釋。
雖餘處說有随煩惱(至)義有差别故開為二。
謂有說六說十遍者。
俱依别義。
非同集論。
說五實遍。
謂依下。
釋上說六随煩惱遍染心義。
解通下。
簡不遍。
謂小随十粗。
第七識細。
第七無記性。
中随二是不善性。
大随中掉舉障定。
惛沉障慧。
第七于定慧中。
亦恒執我。
故于十四随煩惱中。
粗細等相顯。
唯與大随六種相應。
依二下。
釋上說十相應義。
二十二者。
于前二十。
複加邪欲。
及邪勝解。
粗細同前。
簡去小十。
二性同前。
簡去中二。
唯說十随。
第七相應。
故此彼說。
非互相違者。
結成此五。
彼六及十。
各具一義。
互不相違。
然此下。
結顯相應。
唯十五所。
前九同前。
五随者。
惛沉。
掉舉。
不信。
懈怠。
放逸。
增别境中慧。
成十五數。
設問雲。
我見即慧。
何又慧俱。
答雲。
我見雖是等。
義差别者。
我見唯染。
慧通善染。
故宜别開。
何緣此意無餘心所(至)無餘心所義如前說。
問第七識。
以何緣故。
唯與十五心所相應。
而無餘三十六諸心所法。
謂忿等下。
簡小随十所。
無慚下。
簡中随二所。
散亂下。
簡大随餘三。
今唯簡二者。
阙簡忘念。
以彼要緣曾受。
發起忘念。
此唯現緣。
無曾受故。
非彼相應。
無餘心所。
義如前說者。
即别境五中前四。
及不定位中四所。
并根惑瞋疑信等十一前師已簡。
故雲義如前說。
△二執十五所竟。
下三執十九所。
有義應說六随煩惱(至)非諸染心皆能遍起。
說随煩惱。
唯六相應染污第七。
義猶未盡。
即前說六依别義者。
瑜伽下。
引證此六。
決定恒與染心相應。
忘念下。
複以理推。
明六随煩惱。
必與染心俱。
唯言忘念等三。
不言不信懈怠放逸三者。
以此三所。
前師不取。
故特釋之。
要緣下。
釋上忘念等三所。
定相應義。
曾受境。
即忘念所緣境也。
惡慧。
即不正知。
故名邪簡擇。
貪等煩惱。
即根本惑。
彼起。
必由忘念惡慧故。
又心流蕩。
皆由散亂。
故此三所。
必與染心相應。
惛沉下。
簡彼二法。
不遍染心。
惛沉靜義。
掉舉動義。
以動違靜。
靜複違動。
故互相違。
論說五法遍染心者(至)無餘心所如上應知。
此簡前後二師。
說五說十遍染心者。
俱依别義。
粗細簡小随。
義如前釋。
違唯善者。
中随不善唯與善法相違。
忘念散亂不正知。
通不善有覆二性。
名純随煩惱。
不與第七無記相應。
說十遍言。
如前釋義。
然此下。
結顯相應。
有十九所。
前九同前。
六随煩惱者。
不信。
懈怠。
放逸。
忘念。
散亂。
惡慧。
并念定慧。
及加惛沉。
成十九數。
設問雲。
念即忘念。
何更相應。
又定惛沉。
複加何意。
論主答雲。
此别說念。
準前慧釋者。
忘念唯染。
念亦通淨。
故如慧所。
别開為二。
餘文可知。
無掉舉下。
此相違者。
此即惛沉。
以惛沉時。
無掉舉故。
無餘心所者。
即根本十煩惱中餘六心所。
别境位中。
欲及勝解。
随煩惱中。
小及中二。
不定中四。
前師已簡。
故雲如上應知。
△三執十九所竟。
下四二十四所。
有義複說十随煩惱(至)無餘心所如上應知。
謂随煩惱。
十種相應。
義猶未正。
即前說十依别義者。
瑜伽下。
引證此十。
決定恒與染心相應。
言邪念者。
即忘念也。
若無下。
複以理推。
明此邪欲。
及邪勝解決定恒與染心相應。
要樂合離。
即邪欲也。
印持事相。
邪勝解也。
以有此二。
貪等煩惱。
方得起故。
由起煩惱。
心染污故。
故染污心。
必有此二。
諸疑理下。
謂第七俱。
根本煩惱。
雖唯四種。
或餘所執。
不止于四。
今以此節觀之。
即此論師。
必執第七。
與疑相應。
以前論文。
不取餘執。
故阙此文。
謂疑理者。
心極精察。
故于粗淺。
必無猶豫。
理無猶豫。
名正勝解。
事無猶豫。
是邪勝解。
今第七是疑相應心。
正解自無。
然邪勝解。
決定相應。
于所緣事。
亦猶豫者。
問也。
非煩惱疑。
如疑人杌者。
答也。
以煩惱疑。
必疑理故。
既能疑理。
于事必決。
今以事疑。
如疑人杌。
非疑理也。
杌者木短出貌木短無枝。
即疑為人。
粗淺可知矣。
問。
餘處不說邪欲勝解遍諸染心。
此何說遍。
答雲。
餘處不說此二遍者等。
緣者。
因也。
因非愛疑相應。
謂非愛相應心。
無邪欲。
非疑相應心。
無邪勝解。
故于餘處。
不說此遍。
今說遍者。
是貪與疑。
相應染心。
故雲。
邪欲勝解。
非粗煩故。
餘互有無。
義如前說者。
總結前義。
一一已辯。
此意下。
結顯相應心所有二十四。
無餘心所。
釋義同前。
△四二十四所竟。
下五正十八所。
有義前說皆未盡理(至)若作是說不違理教。
此義正理。
總破前非。
且疑他世。
為有為無者。
破第四論師。
所執邪欲。
及邪勝解。
從分别起。
有生滅故。
義通三世。
以現在為此世。
去來二世為他世。
故難雲。
為有為無。
謂過去已滅。
未來未生。
于他二世。
有何邪欲。
及邪勝解。
執與第七恒相應轉。
煩惱起位下謂惛沉掉舉二心所。
前第三師不許相應故此辯破。
若染心中下。
謂散亂失念不正知。
此三心所。
前第二師不許相應。
此亦辯破。
不辯不信懈怠放逸三所者。
以前第二第三第四三師。
互許故。
故染污下。
論主立八大随。
決定恒與染心相應。
複釋忘念及不正知。
各有二性。
若以念慧為二性者。
不遍染心。
以染污心。
任運現緣。
無曾受故。
一類執我。
無簡擇故。
又念與慧。
亦通淨故。
若以無明為自性者。
遍染心起。
前說無明。
遍染心故。
然此下。
論主正義唯十八所。
餘互相違。
前九同前。
八随亦爾。
并别境慧。
成十八數。
論三文者。
第二師引集論。
第三第四師。
俱引瑜伽。
故有三文。
俱如前釋。
若作是說不違理教者。
論主總結自立正義。
教理無違。
△五正十八所竟。
通上二餘及觸等竟。
成唯識論俗诠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