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俗诠卷第二

關燈
能引諸界趣生(至)異熟實不共故偏說之。

     釋第二句頌中異熟名也。

    能招他業成就自果。

    故名異熟。

    勝異熟果者。

    對彼異熟生。

    故此名為勝。

    命根等。

    即不相應行。

    及餘色心等法。

    謂若離此第八識體。

    餘法相續成果者。

    不可得故。

    此即下。

    釋異熟名。

    依果相立。

    随他業因。

    成自果故。

    此識下。

    簡别餘名。

    非果相義。

     此能執持諸法種子(至)略說唯有如是三相。

     此釋第二句頌中一切種名也。

    能持諸種。

    名一切種。

    全取他名。

    即有财釋。

    餘法者。

    即餘色心等法。

    及二所顯不相應法。

    或有間轉。

    或無實體。

    故離第八。

    餘能持種。

    不可得故。

    此識下。

    簡别餘名。

    非因相義。

    初能變下。

    總結三名。

    以顯多名皆此三攝。

     △一正釋三名竟。

    下二别釋種子分四。

    一正明種子。

     一切種相應更分别(至)假法如無非因緣故。

     前三名中。

    唯種子名。

    在因位故。

    義相難知。

    論主急于為人。

    特标種相。

    應更分别。

    此中何法名為種子者。

    徴問種子是何法也。

    謂本識中親生自果功能差别者。

    答明種子。

    是生現行果法之功能。

    故以功能名種子。

    本識。

    即第八識。

    親生自果者。

    從自種子。

    親生現行果故。

    功能差别者。

    顯此種子非一種故。

    此與下。

    謂此種子。

    與第八識。

    及所生果。

    不一不異。

    體是本識。

    果是現行。

    識體望種為用。

    現果望種為因。

    故此三法。

    理應不一不異也。

    宗鏡雲。

    本識是體。

    種子是用。

    種子是因。

    所生是果。

    此之三法。

    理應如是不一不異。

    若即是一。

    不可說為有因果法。

    有體有法故。

    若一向異。

    應谷麥等。

    能生豆等。

    以許因果一向異故。

    不爾。

    法滅方應有用。

    以許體用一向異故。

    體用相似。

    氣勢必同。

    因果相似。

    功能狀貌。

    可相随順。

    非一向異。

    雖非下。

    釋難。

    上言不一不異。

    恐同菩提子計。

    有法與有等性。

    非一非異。

    故自釋雲。

    而是實有。

    以從自心變故。

    假法。

    即外所計心外有者。

    如畢竟無。

    非因緣故。

     此與諸法既非一異(至)許則便無真勝義谛。

     外人難。

    謂此種子。

    與識現行。

    既非一異。

    應如瓶等。

    泥團與瓶非一異故。

    必許瓶體是相狀假。

    則汝本識。

    同瓶是假。

    識中無漏真如種子。

    亦應是假。

    便造自宗真勝義谛。

     然諸種子唯依世俗(至)俱是善性攝故唯名為善。

     論主釋。

    然說識中諸法種子非一非異。

    是實有者。

    唯依世俗。

    說為實有。

    不同真如。

    勝義有故。

    以真如性。

    離非一異戲論種故。

    種子雖依下。

    釋有漏種。

    不同真如。

    以有漏種。

    第八所緣。

    真如無漏種子。

    非彼因中所緣。

    後轉依時。

    鏡智圓明。

    方得緣故。

    諸有漏下。

    明種子與識非一異義。

    謂種識同體。

    俱無記性。

    是名非異。

    因果俱有下。

    謂種子之因。

    是能熏識。

    皆通三性。

    種子之果。

    是現行識。

    亦具三性。

    故與本識。

    說名非一。

    此非一異。

    說有漏種。

    不說真如。

    諸無漏下。

    釋無漏種。

    不同有漏。

    意顯真如。

    是無漏義。

    故與本識。

    必不同性。

     若爾何故決擇分說(至)非無記性所攝異熟。

     若爾下。

    外人難問。

    因上章雲。

    諸無漏種。

    非異熟識性所攝故。

    故發此問。

    謂若無漏種子。

    非異熟識性所攝。

    何故瑜伽決擇分說。

    三無漏根。

    皆異熟種。

    皆異熟生。

    二十二根者。

    即五色根。

    男女二根。

    命根。

    意根。

    五受根。

    信等五根。

    三無漏根。

    雖名下。

    論主釋。

    謂雖決擇分說。

    皆異熟種。

    不與第八同無記性。

    二十二法。

    皆善性故。

    謂彼諸法。

    依異熟故。

    名異熟種。

    如眼等識。

    依異熟故。

    名異熟生。

    皆是異性相依。

    決不同性。

    或無漏下。

    又作一義。

    釋名異熟。

    謂無漏熏習轉變成熟。

    立異熟名。

    非是第八無記異熟。

    故知無漏。

    唯善性攝。

     △一正明種子竟。

    下二舉執辯破分二。

    一舉二偏執分二。

    一執本有分二。

    一立義引證。

     此中有義一切種子(至)如是等文誠證非一。

     此是清目等師。

    唯立本有。

    其義未正。

    如契經下。

    引證自立本有義。

    惡叉聚者。

    毒樹果也。

    一枝三子。

    生必同科。

    經中取喻惑業苦三。

    不相離故。

    今引無始時來。

    法爾而有者。

    以證自然本有。

    界即種子差别名者。

    亦證種子無始本有。

    不是熏生。

    又說界是因義者。

    皆證種子無始本有。

    瑜伽下。

    亦證本有。

    兼明熏發。

    三菩提者。

    謂真性菩提。

    實智菩提。

    方便菩提。

    或名聲聞。

    緣覺。

    無上。

    為三。

    般涅槃者。

    此雲入圓寂。

    即無漏法因也。

    今引論說。

    從無始來。

    有此法因。

    一切種子具足。

    無此法因。

    便阙三種菩提種子。

    以證種子決定本有。

    非從熏生。

     △一立義引證竟。

    下二以理自推。

     又諸有情既說本有(至)如是建立因果不亂。

     立者推明必唯本有也。

    五種性者。

    謂異生。

    聲聞。

    菩薩。

    如來。

    外道。

    此五種性。

    本來自有。

    應知不假熏生。

    三無漏根者。

    謂未知當知根。

    已知根。

    具知根。

    知者。

    即是真見道義。

    引地獄具此三根者。

    亦推種子本有也。

    法爾所得者。

    自然成就也。

    亦推真如無漏種子。

    決定本有。

    不從熏生。

    由此下。

    結顯無漏種子确成本有。

    例有漏種。

    亦本有故。

    如是建立因果不亂者謂立本有因果義成。

    若許新熏。

    漏熏無漏。

    無漏熏漏。

    善與不善。

    亦互相熏。

    因果紊亂。

    不成安立。

    是故本有因果義成。

     △二以理自推竟。

    通上一執本有竟。

    下二執熏生分二。

    一立義引證。

     有義種子皆熏故生(至)如麻香氣華熏故生。

     難陀立唯熏生。

    理亦未正。

    謂諸種子。

    雖無始有。

    亦從熏生。

    以能所熏。

    無始有故。

    種子既是習氣下。

    推明習氣從熏。

    立種新熏。

    理必無失。

    故說喻雲。

    如西域胡麻。

    本無有香。

    以華熏之。

    取油即香。

    故知種子。

    如油之香。

    從熏有也。

     如契經說諸有情心(至)是出世心種子性故。

     引經論證種子必從新熏義。

    經言積集者。

    數數集成。

    是熏習義。

    論說内種。

    即是識種。

    定有熏習。

    外種即谷麥。

    假名為種子。

    或有熏習者。

    如以花香熏苣藤故。

    或無熏習者。

    如炭生苣藤。

    牛糞毛等。

    生青蓮等。

    本非熏習。

    而得生故。

    三種熏習者。

    謂名言。

    我執。

    有支。

    引此以證有漏種生。

    必由熏起。

    無漏種下。

    意牒有漏種必藉熏生。

    例顯無漏亦從熏起。

    故諸聖教。

    說聞熏習。

    淨法。

    即法身。

    界是因義。

    等流。

    即同類。

    正法簡于邪。

    謂聞無漏清淨法因。

    同類正法而熏起者。

    是出世心種子性故。

    攝論釋雲。

    淨法界者。

    諸佛法界。

    永離一切客塵障故。

    言等流者。

    謂從法界所起教法。

    無倒聽聞。

    如是教法。

    故名等流。

    依此正聞所起熏習。

    說名熏習。

    即此熏習。

    能生出世無漏之心。

    名為種子。

    如有說雲。

    諸初發心菩提薩埵。

    所有正聞熏習種子。

    雖曰世間。

    應知即是法身所攝。

    而能親作出世心種。

     △一立義引證竟。

    下二牒破前執。

     有情本來種性差别(至)依熏可生非已有體。

     破前青目等師言有情本有五種性别之義。

    而言依障建立者。

    意在成就新熏理故。

    以斷有漏。

    即熏無漏。

    如瑜伽下。

    引證依障建立義。

    于真如境者。

    以真如是迷悟依。

    故說為境。

    諸染淨法。

    依之得生。

    故論言于真如境上。

    有二障種者。

    不得入圓寂。

    立為異生性。

    二乘不斷所知。

    唯斷煩惱。

    斷有利鈍。

    故分為二。

    聲聞根鈍。

    三界九地。

    地各九品。

    品品别斷。

    獨覺根利。

    三界諸惑。

    合為一聚。

    九品别斷。

    如來二障永斷。

    二死永忘。

    覺性圓滿。

    名佛種性。

    故知下。

    結成種性差别。

    依障建立。

    成新熏義。

    非是無漏種子定有定無。

    所說下。

    牒前青目等師。

    言地獄成就三無漏種。

    彼種亦依熏生。

    非已有故。

     △二牒破前執竟。

    通上一舉二偏執竟。

    下二正兼二類分二。

    一自立正義。

     有義種子各有二類(至)此即名為習所成種。

     護法正義。

    兼前二種。

    謂有漏無漏種生。

    各有本有新熏二義。

    一者下。

    謂本識中。

    自然本有能生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之功能差别不同。

    世尊下。

    引證本有種子。

    餘證如初者。

    如前青目引證之義。

    此本有種。

    即名本性住種。

    二者下。

    謂現行八識。

    能所熏習種子始起。

    故名新熏。

    複引世尊依此下。

    亦證熏習成種義。

    此始起種。

    即名習所成種。

    文中雖以二義别釋。

    意在兩收。

    方成種義。

    故下雙破難陀青目各唯一義。

    皆不應理。

     △自立正義竟。

    下二舉執難破分二。

    一破唯本有。

     若唯本有轉識不應(至)故唯本有理教相違。

     此破青目等師。

    唯執本有義。

    若唯本有。

    能所熏習不名因緣。

    若諸轉識。

    與阿賴耶。

    為因緣者。

    亦有新熏。

    何唯本有。

    如契經下。

    引證有因緣義。

    諸法。

    即前七。

    識即第八識。

    諸法于識藏者。

    色心種子本識攝故。

    識于法亦爾者。

    本識藏在色心中故。

    即如眼識緣色時。

    雖是眼識現行。

    亦不離本識。

    若離本識。

    是心外有心法。

    不成唯識理。

    心法既爾。

    色法亦然。

    後二句。

    釋成前二句互為因果義。

    此頌意言下。

    論主釋頌意。

    互為因果者。

    前七能熏為因。

    所熏第八為緣。

    第八能生為因。

    所生前七為果。

    攝大乘下。

    引證互為因緣義。

    炷喻種子及本識。

    焰喻現行及前七。

    炷能生焰。

    焰燒燋炷。

    種生現行。

    現熏種子。

    前七熏本。

    本起前七。

    法喻兩齊。

    立因緣義。

    又如束蘆。

    喻不相離。

    唯依此二者。

    即能所熏也。

    若諸種子下。

    牒責本有。

    會上因緣證之。

    非熏令長下。

    難也。

    謂若諸法本有種子。

    熏令增長。

    汝即說彼有因緣者。

    則善惡業。

    與異熟果。

    亦作因緣。

    以善惡業。

    望異熟果。

    是增上緣。

    非因緣故。

    例上熏令長者。

    亦增上緣。

    非因緣也。

    又諸下。

    牒上熏長若作因緣。

    聖說種子。

    由熏習生。

    豈不相違。

     △一破唯本有竟。

    下二破唯始起分三。

    一以理正破。

     若唯始起有為無漏(至)善等應為不善等種。

     此破難陀唯執始起義。

    若唯始起。

    必熏習生。

    有因緣時。

    有為無漏由熏習生。

    若無因緣。

    有為無漏必不得生。

    何得現有漏無漏種。

    若無因緣。

    有始起者。

    漏無漏種。

    應互相生。

    善不善等。

    更相為種。

    許應諸佛有漏複生。

    便成大過故雲。

    有漏不應為無漏等。

    已上破詞。

    意在顯種本有。

    故以互生為難。

     △一以理正破竟。

    下二引教辯破分五。

    一彼部正義。

     分别論者雖作是說(至)故無漏法非無因生。

     此護法師。

    引小乘大衆部。

    一說部。

    說出世部。

    雞胤部。

    此四部中正義。

    彼既亦說有無漏種。

    則彼妄執熏生。

    必與自宗相違。

    分别論者。

    即彼四部中分别論議者。

    心性本淨者。

    謂真心體。

    本自清淨。

    顯是無漏種子本有也。

    客因主立。

    塵由空顯。

    主空喻本有真如。

    客塵喻新熏煩惱。

    故離染時。

    轉成無漏。

    顯無漏種。

    即此真如。

    轉變名目。

    所以論主。

    複顯本有雲。

    故無漏法。

    非無因生。

    真如為因。

    是本有義。

     △一彼部正義竟。

    下二展轉難破。

     而心性言彼說何義(至)勿善惡等互為因故。

     此以空理三性展轉難破也。

    而心性言。

    彼說何義者。

    論主問上心性本淨之言。

    說為何義。

    能為無漏之因。

    若說空理者。

    謂若二空之理。

    有能所熏。

    成無漏種。

    名始起者。

    故破雲。

    空非心因。

    空是無情。

    心因何有。

    空是常法。

    非諸法種。

    體無轉變。

    非能生義。

    若即是心者。

    謂若現前能分别心。

    熏生無漏。

    為無漏因。

    應同數論。

    彼執冥性恒一。

    二十三法。

    相有轉變。

    同汝心體是一。

    而有有漏無漏轉變。

    惡無記心。

    又應是善者。

    謂無漏是善。

    心通三性。

    心是無漏因。

    不善無記心。

    應是無漏善。

    若二心是善。

    應與信等心所相應。

    王所各别。

    何名體一。

    不許彼相應。

    應非善心體。

    心自不名善。

    何為無漏因。

    有漏下。

    破有漏善心。

    亦非無漏之因。

    若有漏心。

    為無漏因。

    善惡等因。

    應互相為。

    故雲。

    勿善惡等。

    互為因故。

     若有漏心性是無漏(至)種子現行性相同故。

     複以有漏無漏展轉難破也。

    謂若有漏之心。

    性是無漏。

    故許有漏心。

    為無漏因。

    則無漏心。

    亦應性是有漏。

    亦互為因。

    故又責雲。

    差别因緣。

    不可得故。

    若許有漏。

    性是無漏。

    則異生心。

    性是無漏。

    在異生位。

    無漏現行。

    應名聖者。

    何名異生。

    若謂異生相染。

    不名無漏。

    則心種子。

    亦非無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