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俗诠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變字。
謂諸識自證體上。
各各轉似相見二分。
如外境現。
故名為變。
依斯下。
釋假立也。
彼二。
即我法。
此字。
作相見。
謂依相見二分上。
假立遍計我法之名。
即是分别假。
故雲彼二離此。
無所依也。
或複下。
釋從緣生也。
又釋我法。
由熏習力。
從識體生。
名依他起性。
即是因緣假。
諸識下。
釋上分别熏習力也。
謂諸識生。
展轉分别。
熏習為緣。
而有我法似外境現。
緣此執為實我實法者。
此字。
指上遍計假名。
依他假相。
愚者妄執。
謂實有體。
患。
病也。
以患病時。
颠倒境故。
患與夢。
喻諸有情未悟二空。
皆是無明所蒙。
名長夜生死。
如患夢者。
于患夢境。
皆執實有。
若患除夢覺。
方知是假。
愚夫所計實我實法(至)所依事故亦勝義有。
愚夫下。
結上妄執。
決定非有。
但以假名。
内識下。
結上識變。
是如幻有。
故亦名假。
所言似者。
如外現也。
既名外現。
不同彼執實我法性。
外境随情而施設者。
顯境空故。
故雲非有如識。
謂此外境。
非有自性。
如識是有。
内識必依因緣生者。
明心有故。
故雲非無如境。
謂此内識。
非無體用。
如境是空。
彼執境有為增。
又執心空為減。
今立境空心有。
二執俱遮。
境依下。
結顯二種有也。
世俗。
即假也。
事即體也。
境依識現。
其體本空。
唯是假有。
識為所依。
雖現諸法。
亦勝義有。
所言亦者。
義兼二有。
随緣施設。
名世俗有。
寂然不動。
名勝義有。
△一釋頌意略辨我法竟。
下二舉問答廣辨我法分二。
一總問總答。
雲何應知實無外境(至)實我實法不可得故。
問答以明我法。
無别實體可得。
由彼雙執我法實有。
答以不可得三字破之。
△一總問總答竟。
下二别問别答分四。
一别問我執分五。
一舉外道三種。
如何實我不可得耶(至)潛轉身中作事業故。
别問實我何不可得。
答中總标外道三種。
别陳執義。
一者執我之體。
常而遍故。
量同虛空。
以同空故。
随處造業。
受苦樂等。
即勝論數論二宗所計。
二者執我體常。
随身轉變。
身大則我體舒。
身小則我體卷。
故雲不定。
即無慚外道。
及尼犍子二宗所計。
三者執我之體。
常而細故。
故以極微為喻。
潛轉身中。
顯常體也。
作諸事業。
顯常用也。
即獸主遍出二宗所計。
宗鏡雲。
大約邪見有三。
一佛法外外道。
二附佛法外道。
三學佛法成外道。
今此三種。
是佛法外外道。
佛法外者。
佛未出時。
已有三四。
共成七種。
佛既出已。
即有六大論師。
共前成十三種。
今之三種。
即六大論師也。
初且非理所以者何(至)所修證法一切我合故。
此破第一種執義。
執我常遍。
量同虛空者。
牒彼執意。
應不随身受苦樂者。
論主破詞。
謂同空體。
廣大無涯。
變易苦樂。
無由所加。
豈随小身。
受諸苦樂。
又常遍故。
應無助轉者。
謂常且遍。
充塞彌滿。
不能轉動。
既無動義。
何得随處。
能造諸業。
又所下。
複立二岐诘難。
随執一義。
皆非正理。
若一我體。
同一切我。
體既不異。
業用亦同。
故一作業。
乃至解脫。
應一切我。
一齊解脫。
便成他作我受之過。
若一我與一切我異。
異則不同。
應各各遍。
各各周遍體應相雜。
雜則是同。
是故如前。
應名一切所作所受。
若謂下。
縱彼轉計。
謂彼作彼受。
此作此受。
作業受果。
于諸我中。
不相紊亂。
無他作我受之過。
又破雲。
理亦不然。
業果及身。
與諸我合。
屬此非彼。
不應理故。
謂所作受之業果。
及能作受之身。
于相雜諸我中。
唯于此我合。
不合餘我者。
不應理故。
何則。
如一室千燈。
光光相雜。
所照之物。
唯屬此光。
不屬彼光。
理豈然乎。
一解脫時。
一切應解脫者。
謂我相雜。
彼此難分。
業果及身。
必與我合。
應合諸我。
既合諸我。
一我解脫時。
餘一切我。
應得解脫。
何則。
所修證法。
與上相雜諸我合故。
中亦非理所以者何(至)故彼所言如童豎戲。
此破第二種執義。
我體常住者。
牒彼執意。
不應随身而有卷舒者。
論主破詞。
橐籥。
謂韝也。
以皮作囊為吹火之器。
體既常住。
何有卷舒。
既有卷舒。
如橐籥風。
卷則入于中。
舒則出于外。
有出有入。
何名常住。
此以卷舒破常也。
又我下。
謂随身即身。
可分非一。
執我體一。
竟不可得。
此以随身破一也。
複結彼言。
祇為兒戲。
不應正理。
後亦非理所以者何(至)諸有往來非常一故。
此破第三種執義。
我量至小。
如一極微者。
牒彼執意。
破雲。
既許小至極微。
何理能令大身遍動。
若謂下。
牒轉計。
旋火輪者。
喻速巡身。
似遍動者。
謂微小之我。
似身遍動。
即知雖小。
而速巡身。
則所執我非一非常者。
論主破。
既執我常。
應無動轉。
何如火輪。
若執我一。
應守一體。
何速巡身。
故速巡身。
如火輪者。
違汝自宗。
是常一義。
諸有往來。
非常一者。
釋上非常非一義。
若法有往。
不守一體。
若法有來。
非是常存。
故計往來。
違自常一。
△一舉外道三種竟。
下二舉餘乘三種。
又所執我複有三種(至)故彼所執實我不成。
别舉餘乘所執三義。
一即蘊者。
蘊是聚義。
聚為身故。
亦是覆義。
覆真如故。
即色受想行識五法。
合聚為身。
彼所執義。
即身為我。
離身之外。
無我義故。
二離蘊者。
彼執我體離蘊别有。
以别有故。
方知是實。
三與五蘊非即非離者。
彼執我體。
即蘊非即。
離蘊非離。
則知蘊有生滅。
我體常一。
初即蘊我。
理且不然者。
牒第一計總破。
我應如蘊。
非常一者。
常與一。
是餘乘自宗。
若執即蘊。
蘊即色心。
蘊稱聚義。
違自常宗。
色心合成。
又非一義。
又内下。
以本質色。
例破相分色蘊也。
色蘊既爾。
心蘊亦然。
不續非常。
緣生非實。
色是心影。
心正名行。
色心之外。
皆名為餘。
餘行。
即得等二十四法。
名不相應行。
餘色。
即光影等色。
行非質礙。
故如虛空。
色非能緣。
故非覺性。
中離蘊我。
理亦不然者。
牒第二計總破。
應如虛空。
無作受者。
作謂作業。
受謂受果。
我既離蘊非色非心。
非色無質。
非心無知。
正如太虛。
頑無所識。
必執為我。
亦何所為。
後俱非我。
理亦不然者。
牒第三計總破。
許依蘊立。
非即離蘊者。
謂非即蘊。
又非離蘊。
彼所執義。
依蘊立我。
故雲非離。
我非是蘊。
故曰非即。
正如作瓶。
泥團成瓶。
非離泥團。
瓶非泥團。
非即泥團。
故知泥可言實。
瓶決定假。
則汝蘊可言實。
我決定無。
又既不可說有為無為者。
有為是即蘊。
無為是離蘊。
不可說者。
非也。
謂既于蘊非即非離。
何又執我有是非是。
故彼下。
結成非理。
△二舉餘乘三種竟。
下三論主總辨有三章。
及二比量。
又諸所執實有我體(至)故所執我理俱不成。
又諸下。
诘執我體思慮有無。
若有思慮。
應是無常者。
謂思慮有無。
方于起滅。
既有起滅。
甯非無常。
故又釋雲。
非一切時。
有思慮故。
若無思慮。
應如虛空者。
謂造作根于思慮。
起滅本乎有為。
若無思慮。
應是無為。
故同虛空。
無有起滅。
不能作業。
亦不受果。
故所執我。
理俱不成者。
結上有思無思俱不應理。
一章竟。
又諸所執實有我體(至)故所執我二俱不成。
又諸下。
诘執我體作用有無。
若有作用。
如手足者。
謂所執我。
若有作用。
如手能執。
如足能奔。
性是所作。
我定無常。
何執我體。
有實常義。
若無作用。
如兔角者。
用依體起。
體必有形。
兔角唯名。
喻無作用。
作用無故。
實我不成。
故所執我。
二俱不成者。
結上有用無用。
俱不應理。
二章竟。
又諸所執實有我體(至)正見翻令沉淪生死。
不者。
不定義。
诘諸我見。
于我體上。
緣與不緣。
若非下。
牒計難破。
取境清明。
方知實有。
既非我見親取所緣。
雲何知實。
若是下。
牒計述成。
由我起見。
見從虛妄生。
因見執我。
我從遍計有。
故佛說法。
一切無我。
于無我中。
妄生我見。
是謂颠倒。
不如實知。
今者既執我體是實。
又為我見所緣則應我見。
性非颠倒。
成如實知。
若爾下。
牒非颠倒之意難破。
謂汝小乘。
既許我見能緣實我。
是則我見性非颠倒。
成如實知。
雲何汝等所信至教。
皆毀我見。
稱贊無我。
而不相違。
言無我見下。
釋成聖教稱贊無我。
及毀我見義。
豈有下。
難以反常也。
若許我見性非颠倒。
應證涅槃。
邪見既證涅槃。
正見宜沉生死。
豈有翻令者。
責以反常之義難破。
三章竟。
下立二比量總破。
又諸我見不緣實我(至)随自妄情種種計度。
先破能緣我見虛妄。
則不得以實我為所緣。
故以我見為前陳有法。
不緣實我為宗。
有所緣故為因。
如緣餘心為喻。
意顯能緣我見虛妄。
所緣之我亦虛妄故。
何以故。
虛妄我見。
有所緣故。
能緣所緣。
相待假故。
豈曰實然。
如緣餘心者。
謂除實我之外。
三界心心所法。
皆以虛妄分别為自性故。
餘既虛妄。
則所緣實我亦虛妄矣。
我見下。
次破所緣之我不實。
而由虛妄我見為能緣。
故以所緣為前陳有法。
定非實我為宗。
是所緣故為因。
如所餘法為喻。
意顯所緣之我不實。
由能緣我見自妄故。
何以故。
不實之我。
是所緣故。
所緣能緣。
相待假故。
豈實我耶。
如所餘法者。
謂除實我之外。
餘色心等一切諸法。
俱從分别緣所生故。
餘既從緣。
則所緣之我亦不實矣。
是故下。
結成我見不緣實我。
其所緣者。
但于依他起上妄生計度。
豈以妄度之境。
為實我體。
△三論主總辨竟。
下四總舉通執分二。
一标數。
然諸我執略有二種一者俱生二者分别。
總舉世間沙門婆羅門等。
所有我執。
品數雖多。
約而言之。
不出俱生分别二種。
△一标數竟。
下二正釋分三。
一俱生我執。
俱生我執無始時來(至)勝生空觀方能除滅。
釋上标中俱生義。
由無始來。
不待邪教。
由内因力。
不待邪分别。
恒與身俱。
即任運而轉。
具上諸義。
故名俱生。
此複二種者。
總一俱生。
随能緣識。
開為相續間斷二種。
相續無間義。
第七八識。
無始恒轉。
故名相續。
起自心相者。
謂第七緣第八見分時。
托彼見分為本質。
第七從自證體上。
變起影相。
執為實我。
此名真帶質境。
以唯緣心故。
間斷。
不恒義。
以第六識。
托衆緣生。
緣阙則斷。
又第六入無記時。
不起我執。
亦名間斷。
第七雖是無記。
彼是有覆。
念念執我。
故彼相續。
此名間斷。
識所變者。
謂本識中。
變現色心蘊法。
第六意識。
或總緣五蘊為我。
或别緣一蘊為我。
此中心相。
釋義同前。
或名獨影境。
以兼緣色故。
此二下。
結顯難斷。
内因力成。
故名為細。
從無始來。
故說難斷。
于登地後。
前七地中。
數修此觀。
登八地時。
我執永伏。
不起現行。
故名生空。
言勝生者。
對分别起。
俱生為勝。
我空人空。
即生空故。
△一俱生我執竟。
下二分别我執。
分别我執亦由現在(至)生空真如即能除滅。
釋上标中分别義。
執有内外。
等從緣生。
故曰亦由。
現在外緣即邪教分别。
然後方起。
故非身俱。
唯在第六意識有者。
簡前第七。
無分别義。
此亦二種者。
總一分别。
随所緣境。
開為二種。
一者邪教蘊相。
離心實有。
不同依他起性。
唯心所現。
從因緣生。
緣彼邪說。
從自心上。
變起影相。
複執為實。
故雲計度。
二者邪教我相。
亦離心有。
即僧佉等神我等類。
緣邪教說。
亦從自心變起影相。
妄執為實。
此二下。
結顯易斷。
對前俱生。
故名為粗。
初見道時。
即能除滅。
故名易斷。
以分别惑地前漸伏。
由加行力。
頓斷證真。
一真見道。
邪見頓除。
人空智生。
我執永斷。
△二分别我執竟。
下三總結内外。
如是所說一切我執(至)一切皆緣五取蘊起。
宗鏡雲。
心外執我執法者。
有兩種。
一者。
如外道執離心等。
别有一物。
是常是一。
名之為我。
此乃遍計所執。
其體都無。
二者疏所緣緣本質之法。
能緣之心親緣不着。
亦名心外。
此即依他起性。
其體是有。
又雲自心外蘊。
第七計我。
心外唯有。
第六計我。
心外之蘊。
或是于無。
自心内蘊。
親所緣緣也。
不問即離。
計為我者。
影像必有。
今詳宗鏡第二義解内外蘊。
從本質上說為外蘊。
以能緣之心。
親緣不着。
則本質是心外法。
故名疏所緣緣。
從影像上說為内蘊。
以是能緣之心自變自緣。
則此影像。
不離能緣之心。
故名親所緣緣。
複推此段。
總是結前外道餘乘所起我執。
皆緣無常五取蘊起。
但于所執蘊法。
有内有外。
故諸執者。
于外蘊法。
或有或無。
于内蘊法。
一切皆有。
言外蘊者。
即是邪教所說蘊相。
及彼所說我相。
即宗鏡雲。
此乃遍計所執。
其體都無。
以邪教說。
離心别有。
故名心外。
或有或無者。
謂彼分别邪教蘊相。
由論中雲。
唯在第六意識中有。
第七無故。
言内蘊者。
即是緣自第八。
及緣識變五取蘊相。
即宗鏡雲。
此即依他起性。
其體是有。
以是俱生不離識故。
故名心内。
一切皆有者。
謂此俱生不離識蘊。
一切有情。
六七二識。
皆共有故。
然諸下。
釋上諸蘊從緣。
是依他起。
故如幻有。
妄所執下。
釋上諸我從蘊橫計。
是遍計性。
定非實有。
故契經下。
引聖言證。
使知我見。
必從蘊起。
△三總結内外竟。
通上四總舉通執竟。
下五外難内破有三章。
實我若無雲何得有(至)于汝有失非于我宗。
實我下。
外人難。
憶識誦習者。
憶謂思量過去。
識謂了别現在。
誦習謂想引未來。
益我為恩。
損我為怨。
彼謂益我損我。
皆不離我。
遍于三世。
若無實我。
恩怨等事。
雲何得有。
所執下。
言前後者。
前即過去。
是已滅無。
故名非有。
後即現在。
是已生有。
故名非無。
論主牒彼常宗實我之義破雲。
所執實我。
既是常宗。
應無轉變。
無轉變故。
三世皆同。
同則後應如前。
即現在恩怨等事。
如過去已滅非有。
前應如後。
即過去恩怨等事。
如現在已生非無。
何以故。
以後與前。
實常我體無差别故。
若謂下。
縱彼轉計。
用即恩怨等事。
體即所執實我。
謂我用變易。
非我體者。
以遮前後相同之過。
又破雲。
理亦不然。
用不離體。
用亦應常。
何名變易。
體不離用。
體應變易。
何得名常。
然諸下。
正明憶識等事生因。
非由實我而後有也。
謂由本識持熏習種。
能生三世恩怨現行。
于現行中。
種種憎愛。
憎愛生故。
煩惱種生。
由煩惱種。
複起現行。
展轉虛妄。
原無實體。
何必實我。
方得恩怨。
故所下。
結成前難自招過失。
非于大乘正教有損。
上破外難一章竟。
若無實我誰能造業(至)造業受果于理無違。
外人難。
謂業是所造。
果是所受。
若無實我。
誰能造業。
誰能受果。
所執下。
論主破。
造業受果。
是轉變義。
實我無轉變。
如空非所作。
何執我能造業受果。
變易是非常義。
若有變易。
應是無常。
又違汝宗是常一義。
然諸下。
結成正義。
發業潤業。
原于無明愛取。
生果熟果。
必由行有所招。
業果從心。
虛造妄受。
何必實我。
作受方成。
上破外難二章竟。
我若實無誰于生死(至)愚者于中妄執為我。
外人執難。
謂我輪生死。
我證涅槃。
實我若無。
誰輪誰證。
所執下。
論主破。
謂汝宗執我常無生滅。
今謂我能生死輪回。
是害我體。
無生滅義。
又我常如空。
則非苦所惱。
今謂我能舍苦求樂。
是害常如空義。
故彼所言。
常為自害。
然有下。
釋成正義。
身滅身生。
名身相續。
心滅心生。
名心相續。
于相續中。
貪愛心起。
有漏業生。
成輪回見。
厭患心起。
無漏業生。
成涅槃想。
故知生死涅槃。
俱妄生滅。
何待實我。
而後兩成。
由此故知實我定無。
然生死涅槃。
唯從諸識妄生妄滅。
熏成因果。
亦幻相續耳。
由妄所成。
似我相現。
愚者于中。
妄生計度。
執為實有。
破外難第三章竟。
△五外難内破竟。
通上一别問我執竟。
下二别問法執分二。
一總問答。
如何識外實有諸法(至)所執外法理非有故。
問答以明法執非有也。
彼以諸法實有為問。
答以理非有故破之。
△一總問答竟。
下二别問答分四。
一别問外道。
二别問餘乘。
三總破前執。
四總舉通執。
一别問外道。
答中分六。
一數論神我計一分五。
一數論執詞。
外道所執雲何非有(至)是實非假現量所得。
徴明外道所執。
雲何理非有故。
且數下。
出彼執意。
外道者。
心遊道外。
不順真理。
外于佛道。
故名外道。
清涼大師雲。
西域外道九十五種。
束
謂諸識自證體上。
各各轉似相見二分。
如外境現。
故名為變。
依斯下。
釋假立也。
彼二。
即我法。
此字。
作相見。
謂依相見二分上。
假立遍計我法之名。
即是分别假。
故雲彼二離此。
無所依也。
或複下。
釋從緣生也。
又釋我法。
由熏習力。
從識體生。
名依他起性。
即是因緣假。
諸識下。
釋上分别熏習力也。
謂諸識生。
展轉分别。
熏習為緣。
而有我法似外境現。
緣此執為實我實法者。
此字。
指上遍計假名。
依他假相。
愚者妄執。
謂實有體。
患。
病也。
以患病時。
颠倒境故。
患與夢。
喻諸有情未悟二空。
皆是無明所蒙。
名長夜生死。
如患夢者。
于患夢境。
皆執實有。
若患除夢覺。
方知是假。
愚夫所計實我實法(至)所依事故亦勝義有。
愚夫下。
結上妄執。
決定非有。
但以假名。
内識下。
結上識變。
是如幻有。
故亦名假。
所言似者。
如外現也。
既名外現。
不同彼執實我法性。
外境随情而施設者。
顯境空故。
故雲非有如識。
謂此外境。
非有自性。
如識是有。
内識必依因緣生者。
明心有故。
故雲非無如境。
謂此内識。
非無體用。
如境是空。
彼執境有為增。
又執心空為減。
今立境空心有。
二執俱遮。
境依下。
結顯二種有也。
世俗。
即假也。
事即體也。
境依識現。
其體本空。
唯是假有。
識為所依。
雖現諸法。
亦勝義有。
所言亦者。
義兼二有。
随緣施設。
名世俗有。
寂然不動。
名勝義有。
△一釋頌意略辨我法竟。
下二舉問答廣辨我法分二。
一總問總答。
雲何應知實無外境(至)實我實法不可得故。
問答以明我法。
無别實體可得。
由彼雙執我法實有。
答以不可得三字破之。
△一總問總答竟。
下二别問别答分四。
一别問我執分五。
一舉外道三種。
如何實我不可得耶(至)潛轉身中作事業故。
别問實我何不可得。
答中總标外道三種。
别陳執義。
一者執我之體。
常而遍故。
量同虛空。
以同空故。
随處造業。
受苦樂等。
即勝論數論二宗所計。
二者執我體常。
随身轉變。
身大則我體舒。
身小則我體卷。
故雲不定。
即無慚外道。
及尼犍子二宗所計。
三者執我之體。
常而細故。
故以極微為喻。
潛轉身中。
顯常體也。
作諸事業。
顯常用也。
即獸主遍出二宗所計。
宗鏡雲。
大約邪見有三。
一佛法外外道。
二附佛法外道。
三學佛法成外道。
今此三種。
是佛法外外道。
佛法外者。
佛未出時。
已有三四。
共成七種。
佛既出已。
即有六大論師。
共前成十三種。
今之三種。
即六大論師也。
初且非理所以者何(至)所修證法一切我合故。
此破第一種執義。
執我常遍。
量同虛空者。
牒彼執意。
應不随身受苦樂者。
論主破詞。
謂同空體。
廣大無涯。
變易苦樂。
無由所加。
豈随小身。
受諸苦樂。
又常遍故。
應無助轉者。
謂常且遍。
充塞彌滿。
不能轉動。
既無動義。
何得随處。
能造諸業。
又所下。
複立二岐诘難。
随執一義。
皆非正理。
若一我體。
同一切我。
體既不異。
業用亦同。
故一作業。
乃至解脫。
應一切我。
一齊解脫。
便成他作我受之過。
若一我與一切我異。
異則不同。
應各各遍。
各各周遍體應相雜。
雜則是同。
是故如前。
應名一切所作所受。
若謂下。
縱彼轉計。
謂彼作彼受。
此作此受。
作業受果。
于諸我中。
不相紊亂。
無他作我受之過。
又破雲。
理亦不然。
業果及身。
與諸我合。
屬此非彼。
不應理故。
謂所作受之業果。
及能作受之身。
于相雜諸我中。
唯于此我合。
不合餘我者。
不應理故。
何則。
如一室千燈。
光光相雜。
所照之物。
唯屬此光。
不屬彼光。
理豈然乎。
一解脫時。
一切應解脫者。
謂我相雜。
彼此難分。
業果及身。
必與我合。
應合諸我。
既合諸我。
一我解脫時。
餘一切我。
應得解脫。
何則。
所修證法。
與上相雜諸我合故。
中亦非理所以者何(至)故彼所言如童豎戲。
此破第二種執義。
我體常住者。
牒彼執意。
不應随身而有卷舒者。
論主破詞。
橐籥。
謂韝也。
以皮作囊為吹火之器。
體既常住。
何有卷舒。
既有卷舒。
如橐籥風。
卷則入于中。
舒則出于外。
有出有入。
何名常住。
此以卷舒破常也。
又我下。
謂随身即身。
可分非一。
執我體一。
竟不可得。
此以随身破一也。
複結彼言。
祇為兒戲。
不應正理。
後亦非理所以者何(至)諸有往來非常一故。
此破第三種執義。
我量至小。
如一極微者。
牒彼執意。
破雲。
既許小至極微。
何理能令大身遍動。
若謂下。
牒轉計。
旋火輪者。
喻速巡身。
似遍動者。
謂微小之我。
似身遍動。
即知雖小。
而速巡身。
則所執我非一非常者。
論主破。
既執我常。
應無動轉。
何如火輪。
若執我一。
應守一體。
何速巡身。
故速巡身。
如火輪者。
違汝自宗。
是常一義。
諸有往來。
非常一者。
釋上非常非一義。
若法有往。
不守一體。
若法有來。
非是常存。
故計往來。
違自常一。
△一舉外道三種竟。
下二舉餘乘三種。
又所執我複有三種(至)故彼所執實我不成。
别舉餘乘所執三義。
一即蘊者。
蘊是聚義。
聚為身故。
亦是覆義。
覆真如故。
即色受想行識五法。
合聚為身。
彼所執義。
即身為我。
離身之外。
無我義故。
二離蘊者。
彼執我體離蘊别有。
以别有故。
方知是實。
三與五蘊非即非離者。
彼執我體。
即蘊非即。
離蘊非離。
則知蘊有生滅。
我體常一。
初即蘊我。
理且不然者。
牒第一計總破。
我應如蘊。
非常一者。
常與一。
是餘乘自宗。
若執即蘊。
蘊即色心。
蘊稱聚義。
違自常宗。
色心合成。
又非一義。
又内下。
以本質色。
例破相分色蘊也。
色蘊既爾。
心蘊亦然。
不續非常。
緣生非實。
色是心影。
心正名行。
色心之外。
皆名為餘。
餘行。
即得等二十四法。
名不相應行。
餘色。
即光影等色。
行非質礙。
故如虛空。
色非能緣。
故非覺性。
中離蘊我。
理亦不然者。
牒第二計總破。
應如虛空。
無作受者。
作謂作業。
受謂受果。
我既離蘊非色非心。
非色無質。
非心無知。
正如太虛。
頑無所識。
必執為我。
亦何所為。
後俱非我。
理亦不然者。
牒第三計總破。
許依蘊立。
非即離蘊者。
謂非即蘊。
又非離蘊。
彼所執義。
依蘊立我。
故雲非離。
我非是蘊。
故曰非即。
正如作瓶。
泥團成瓶。
非離泥團。
瓶非泥團。
非即泥團。
故知泥可言實。
瓶決定假。
則汝蘊可言實。
我決定無。
又既不可說有為無為者。
有為是即蘊。
無為是離蘊。
不可說者。
非也。
謂既于蘊非即非離。
何又執我有是非是。
故彼下。
結成非理。
△二舉餘乘三種竟。
下三論主總辨有三章。
及二比量。
又諸所執實有我體(至)故所執我理俱不成。
又諸下。
诘執我體思慮有無。
若有思慮。
應是無常者。
謂思慮有無。
方于起滅。
既有起滅。
甯非無常。
故又釋雲。
非一切時。
有思慮故。
若無思慮。
應如虛空者。
謂造作根于思慮。
起滅本乎有為。
若無思慮。
應是無為。
故同虛空。
無有起滅。
不能作業。
亦不受果。
故所執我。
理俱不成者。
結上有思無思俱不應理。
一章竟。
又諸所執實有我體(至)故所執我二俱不成。
又諸下。
诘執我體作用有無。
若有作用。
如手足者。
謂所執我。
若有作用。
如手能執。
如足能奔。
性是所作。
我定無常。
何執我體。
有實常義。
若無作用。
如兔角者。
用依體起。
體必有形。
兔角唯名。
喻無作用。
作用無故。
實我不成。
故所執我。
二俱不成者。
結上有用無用。
俱不應理。
二章竟。
又諸所執實有我體(至)正見翻令沉淪生死。
不者。
不定義。
诘諸我見。
于我體上。
緣與不緣。
若非下。
牒計難破。
取境清明。
方知實有。
既非我見親取所緣。
雲何知實。
若是下。
牒計述成。
由我起見。
見從虛妄生。
因見執我。
我從遍計有。
故佛說法。
一切無我。
于無我中。
妄生我見。
是謂颠倒。
不如實知。
今者既執我體是實。
又為我見所緣則應我見。
性非颠倒。
成如實知。
若爾下。
牒非颠倒之意難破。
謂汝小乘。
既許我見能緣實我。
是則我見性非颠倒。
成如實知。
雲何汝等所信至教。
皆毀我見。
稱贊無我。
而不相違。
言無我見下。
釋成聖教稱贊無我。
及毀我見義。
豈有下。
難以反常也。
若許我見性非颠倒。
應證涅槃。
邪見既證涅槃。
正見宜沉生死。
豈有翻令者。
責以反常之義難破。
三章竟。
下立二比量總破。
又諸我見不緣實我(至)随自妄情種種計度。
先破能緣我見虛妄。
則不得以實我為所緣。
故以我見為前陳有法。
不緣實我為宗。
有所緣故為因。
如緣餘心為喻。
意顯能緣我見虛妄。
所緣之我亦虛妄故。
何以故。
虛妄我見。
有所緣故。
能緣所緣。
相待假故。
豈曰實然。
如緣餘心者。
謂除實我之外。
三界心心所法。
皆以虛妄分别為自性故。
餘既虛妄。
則所緣實我亦虛妄矣。
我見下。
次破所緣之我不實。
而由虛妄我見為能緣。
故以所緣為前陳有法。
定非實我為宗。
是所緣故為因。
如所餘法為喻。
意顯所緣之我不實。
由能緣我見自妄故。
何以故。
不實之我。
是所緣故。
所緣能緣。
相待假故。
豈實我耶。
如所餘法者。
謂除實我之外。
餘色心等一切諸法。
俱從分别緣所生故。
餘既從緣。
則所緣之我亦不實矣。
是故下。
結成我見不緣實我。
其所緣者。
但于依他起上妄生計度。
豈以妄度之境。
為實我體。
△三論主總辨竟。
下四總舉通執分二。
一标數。
然諸我執略有二種一者俱生二者分别。
總舉世間沙門婆羅門等。
所有我執。
品數雖多。
約而言之。
不出俱生分别二種。
△一标數竟。
下二正釋分三。
一俱生我執。
俱生我執無始時來(至)勝生空觀方能除滅。
釋上标中俱生義。
由無始來。
不待邪教。
由内因力。
不待邪分别。
恒與身俱。
即任運而轉。
具上諸義。
故名俱生。
此複二種者。
總一俱生。
随能緣識。
開為相續間斷二種。
相續無間義。
第七八識。
無始恒轉。
故名相續。
起自心相者。
謂第七緣第八見分時。
托彼見分為本質。
第七從自證體上。
變起影相。
執為實我。
此名真帶質境。
以唯緣心故。
間斷。
不恒義。
以第六識。
托衆緣生。
緣阙則斷。
又第六入無記時。
不起我執。
亦名間斷。
第七雖是無記。
彼是有覆。
念念執我。
故彼相續。
此名間斷。
識所變者。
謂本識中。
變現色心蘊法。
第六意識。
或總緣五蘊為我。
或别緣一蘊為我。
此中心相。
釋義同前。
或名獨影境。
以兼緣色故。
此二下。
結顯難斷。
内因力成。
故名為細。
從無始來。
故說難斷。
于登地後。
前七地中。
數修此觀。
登八地時。
我執永伏。
不起現行。
故名生空。
言勝生者。
對分别起。
俱生為勝。
我空人空。
即生空故。
△一俱生我執竟。
下二分别我執。
分别我執亦由現在(至)生空真如即能除滅。
釋上标中分别義。
執有内外。
等從緣生。
故曰亦由。
現在外緣即邪教分别。
然後方起。
故非身俱。
唯在第六意識有者。
簡前第七。
無分别義。
此亦二種者。
總一分别。
随所緣境。
開為二種。
一者邪教蘊相。
離心實有。
不同依他起性。
唯心所現。
從因緣生。
緣彼邪說。
從自心上。
變起影相。
複執為實。
故雲計度。
二者邪教我相。
亦離心有。
即僧佉等神我等類。
緣邪教說。
亦從自心變起影相。
妄執為實。
此二下。
結顯易斷。
對前俱生。
故名為粗。
初見道時。
即能除滅。
故名易斷。
以分别惑地前漸伏。
由加行力。
頓斷證真。
一真見道。
邪見頓除。
人空智生。
我執永斷。
△二分别我執竟。
下三總結内外。
如是所說一切我執(至)一切皆緣五取蘊起。
宗鏡雲。
心外執我執法者。
有兩種。
一者。
如外道執離心等。
别有一物。
是常是一。
名之為我。
此乃遍計所執。
其體都無。
二者疏所緣緣本質之法。
能緣之心親緣不着。
亦名心外。
此即依他起性。
其體是有。
又雲自心外蘊。
第七計我。
心外唯有。
第六計我。
心外之蘊。
或是于無。
自心内蘊。
親所緣緣也。
不問即離。
計為我者。
影像必有。
今詳宗鏡第二義解内外蘊。
從本質上說為外蘊。
以能緣之心。
親緣不着。
則本質是心外法。
故名疏所緣緣。
從影像上說為内蘊。
以是能緣之心自變自緣。
則此影像。
不離能緣之心。
故名親所緣緣。
複推此段。
總是結前外道餘乘所起我執。
皆緣無常五取蘊起。
但于所執蘊法。
有内有外。
故諸執者。
于外蘊法。
或有或無。
于内蘊法。
一切皆有。
言外蘊者。
即是邪教所說蘊相。
及彼所說我相。
即宗鏡雲。
此乃遍計所執。
其體都無。
以邪教說。
離心别有。
故名心外。
或有或無者。
謂彼分别邪教蘊相。
由論中雲。
唯在第六意識中有。
第七無故。
言内蘊者。
即是緣自第八。
及緣識變五取蘊相。
即宗鏡雲。
此即依他起性。
其體是有。
以是俱生不離識故。
故名心内。
一切皆有者。
謂此俱生不離識蘊。
一切有情。
六七二識。
皆共有故。
然諸下。
釋上諸蘊從緣。
是依他起。
故如幻有。
妄所執下。
釋上諸我從蘊橫計。
是遍計性。
定非實有。
故契經下。
引聖言證。
使知我見。
必從蘊起。
△三總結内外竟。
通上四總舉通執竟。
下五外難内破有三章。
實我若無雲何得有(至)于汝有失非于我宗。
實我下。
外人難。
憶識誦習者。
憶謂思量過去。
識謂了别現在。
誦習謂想引未來。
益我為恩。
損我為怨。
彼謂益我損我。
皆不離我。
遍于三世。
若無實我。
恩怨等事。
雲何得有。
所執下。
言前後者。
前即過去。
是已滅無。
故名非有。
後即現在。
是已生有。
故名非無。
論主牒彼常宗實我之義破雲。
所執實我。
既是常宗。
應無轉變。
無轉變故。
三世皆同。
同則後應如前。
即現在恩怨等事。
如過去已滅非有。
前應如後。
即過去恩怨等事。
如現在已生非無。
何以故。
以後與前。
實常我體無差别故。
若謂下。
縱彼轉計。
用即恩怨等事。
體即所執實我。
謂我用變易。
非我體者。
以遮前後相同之過。
又破雲。
理亦不然。
用不離體。
用亦應常。
何名變易。
體不離用。
體應變易。
何得名常。
然諸下。
正明憶識等事生因。
非由實我而後有也。
謂由本識持熏習種。
能生三世恩怨現行。
于現行中。
種種憎愛。
憎愛生故。
煩惱種生。
由煩惱種。
複起現行。
展轉虛妄。
原無實體。
何必實我。
方得恩怨。
故所下。
結成前難自招過失。
非于大乘正教有損。
上破外難一章竟。
若無實我誰能造業(至)造業受果于理無違。
外人難。
謂業是所造。
果是所受。
若無實我。
誰能造業。
誰能受果。
所執下。
論主破。
造業受果。
是轉變義。
實我無轉變。
如空非所作。
何執我能造業受果。
變易是非常義。
若有變易。
應是無常。
又違汝宗是常一義。
然諸下。
結成正義。
發業潤業。
原于無明愛取。
生果熟果。
必由行有所招。
業果從心。
虛造妄受。
何必實我。
作受方成。
上破外難二章竟。
我若實無誰于生死(至)愚者于中妄執為我。
外人執難。
謂我輪生死。
我證涅槃。
實我若無。
誰輪誰證。
所執下。
論主破。
謂汝宗執我常無生滅。
今謂我能生死輪回。
是害我體。
無生滅義。
又我常如空。
則非苦所惱。
今謂我能舍苦求樂。
是害常如空義。
故彼所言。
常為自害。
然有下。
釋成正義。
身滅身生。
名身相續。
心滅心生。
名心相續。
于相續中。
貪愛心起。
有漏業生。
成輪回見。
厭患心起。
無漏業生。
成涅槃想。
故知生死涅槃。
俱妄生滅。
何待實我。
而後兩成。
由此故知實我定無。
然生死涅槃。
唯從諸識妄生妄滅。
熏成因果。
亦幻相續耳。
由妄所成。
似我相現。
愚者于中。
妄生計度。
執為實有。
破外難第三章竟。
△五外難内破竟。
通上一别問我執竟。
下二别問法執分二。
一總問答。
如何識外實有諸法(至)所執外法理非有故。
問答以明法執非有也。
彼以諸法實有為問。
答以理非有故破之。
△一總問答竟。
下二别問答分四。
一别問外道。
二别問餘乘。
三總破前執。
四總舉通執。
一别問外道。
答中分六。
一數論神我計一分五。
一數論執詞。
外道所執雲何非有(至)是實非假現量所得。
徴明外道所執。
雲何理非有故。
且數下。
出彼執意。
外道者。
心遊道外。
不順真理。
外于佛道。
故名外道。
清涼大師雲。
西域外道九十五種。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