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俗诠卷第一

關燈
天親菩薩造頌 護法等菩薩造論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诏譯 明西蜀沙門 明昱 俗诠 △科文分五。

    一釋論題。

     成唯識論者。

    由論能诠。

    成立唯識。

    故名成唯識論。

    梵語毗若底(雲識)麾怛喇多(雲唯)悉底(雲成)。

    奢薩怛羅(雲論)。

    應翻識唯成論。

    譯為成唯識論者。

    緣方詞倒順。

    能所先後。

    故唐梵次序不同也。

    今順梵文。

    先解識字。

    蓋識名義有殊。

    名有九。

    義有五。

    名有九者。

    一眼識。

    二耳識。

    三鼻識。

    四舌識。

    五身識。

    六意識。

    七末那識。

    八賴耶識。

    九淨識。

    義有五者。

    一自相。

    二所變。

    三相應。

    四分位。

    五實性。

    于九名中。

    各具五義。

    若約同門自相。

    不可分别。

    若約異門共相。

    名義各有差殊。

    總不離識。

    故立識名。

    次釋唯字有三。

    一揀持義。

    謂揀去遍計所執我法。

    持取依他圓成二性。

    二決定義。

    謂決無離心之境。

    定有内識之心。

    三顯勝義。

    謂但彰心王之勝。

    以該心所之劣。

    具此三義。

    故有唯名。

    次合釋唯識者。

    唯謂揀詞。

    遮無外境。

    識謂了别。

    诠有内心。

    以顯境空心有。

    故合名唯識。

    問。

    唯識以何為體。

    答體有二。

    一所觀。

    二能觀。

    所觀體者。

    總取五位一百法為體。

    以通觀有為無為法故。

    用識性相合為唯識體故。

    能觀體者。

    總取心心所為體。

    心所與識。

    常相應故。

    若約唯識觀中。

    即取了境慧為體。

    于所觀境。

    觀察勝故。

    又作釋雲。

    唯以遮無為用。

    識以诠有為體。

    攝用歸體。

    唯即識。

    持業釋也。

    又明唯識差别。

    有十種義。

    一者遣虛存實義。

    謂遣除虛妄。

    存留實有。

    遣虛曰唯。

    存實曰識。

    名實唯識。

    二者舍濫留純義。

    謂舍離相濫。

    存留純一。

    舍濫曰唯。

    留純曰識。

    名純唯識。

    三者攝末歸本義。

    謂攝相見分。

    歸自證分體。

    名本唯識。

    四者隐劣顯勝義。

    謂心王體勝。

    心所用劣。

    王所雖俱。

    隐劣顯勝。

    名勝唯識。

    五者遣相證性義。

    謂遣事相用。

    證理性體。

    名性唯識。

    六者境義。

    謂能觀所觀心境一故。

    名境唯識。

    七者教義。

    謂能诠教體。

    說唯識義。

    名教唯識。

    八者理義。

    謂道理唯識。

    名理唯識。

    九者行義。

    謂觀行唯識。

    名行唯識。

    十者果義。

    謂智果唯識。

    名果唯識。

    如上十義。

    皆不離識。

    已釋唯識二字竟。

    今當釋成字。

    成者安立之義。

    樞要雲。

    安教立理。

    名之為成。

    問。

    成立唯識。

    有何義利。

    答。

    我佛法中。

    以心為宗。

    因凡夫外道背覺合塵。

    馳流生死。

    菩薩憫之。

    故造此論。

    成立唯識。

    令歸本源。

    解脫生死。

    所以成立。

    有大義利。

    問。

    以何方便。

    得歸本源。

    答。

    有五觀門。

    令自觀心。

    得本源故。

    五觀門者。

    即前十義中。

    遣虛存實為初觀。

    舍濫留純為二觀。

    攝末歸本為三觀。

    隐劣顯勝為四觀。

    遣相證性為五觀也。

    次釋論字。

    賓主較言。

    決擇性相。

    激揚宗極。

    藻義收歸。

    垂範後昆。

    名之為論。

    問。

    論題四字。

    何字能所。

    答。

    論字唯能。

    唯識唯所。

    成字能所雙通。

    問。

    當作何釋。

    答。

    若成目能成。

    成屬論字。

    唯識之成論。

    或能成唯識之論。

    依主釋也。

    或論體上有能成之用。

    以用堕體。

    成即是論。

    持業釋也。

    若成目所成。

    成屬唯識。

    唯識即成。

    或所成即唯識。

    亦持業釋也。

    問。

    論既唯能。

    唯識唯所。

    則論有本論末論。

    何論為能。

    答。

    本末皆能。

    若本論為能成。

    佛經唯識為所成。

    若末論為能成。

    本論唯識為所成也。

    問。

    此論以何為宗。

    答。

    以識為宗。

    謂識定有而非空。

    境決無而非有。

    故以識為宗。

    以何為體。

    答。

    能诠所诠文義為體。

    問。

    論有宗論釋論。

    此論是何。

    答。

    此宗論也。

    以正憑諸經。

    橫該大藏。

    明唯識理。

    故為宗論。

    不單解釋别一部經。

    故非釋論。

    問。

    教有三藏。

    一素怛囕經藏。

    二毗奈耶律藏。

    三阿毗達麼論藏。

    此于何攝。

    答此當第三對法藏攝。

    問。

    教說一乘。

    或說三乘。

    謂菩薩。

    聲聞。

    緣覺。

    或說五乘。

    加人與天。

    此屬何乘。

    答。

    正是一乘。

    三中菩薩乘。

    五中第一故。

     △一釋論題竟。

    下二釋造頌人。

     天親菩薩造頌 按婆薮槃豆傳雲。

    北天竺富婁沙富羅。

    此雲丈夫國。

    彼土有國師婆羅門。

    姓嬌屍迦。

    有三子。

    同名婆薮槃豆。

    此雲天親。

    原為帝釋遣弟生閻浮提。

    名毗搜紐天王。

    降阿修羅故。

    有此苗裔。

    故名天親。

    雖同一名。

    複立别名顯之。

    第三子。

    于薩婆多部出家。

    得阿羅漢果。

    别名比鄰持?婆。

    此雲母兒。

    長子是菩薩根性。

    亦于薩婆多部出家。

    于後修定。

    即得離欲。

    思惟空義。

    不能得入。

    欲自殺身。

    賓頭盧阿羅漢。

    在東毗提诃。

    觀見此事。

    從彼方來。

    為說小乘空觀。

    如教觀之。

    即便得入。

    意猶未安。

    因此乘神通往兜率陀天。

    問彌勒菩薩。

    為說大乘空觀。

    還閻浮提。

    如說思惟。

    即便得悟。

    于思惟時。

    地六種動。

    既得大乘空觀。

    因此别名阿僧伽。

    譯為無著。

    爾後數上兜率陀天。

    咨問彌勒大乘經義。

    随有所得。

    還閻浮提。

    為餘人說。

    聞者多不生信。

    無著法師。

    即自發願。

    我今欲令衆生信解大乘。

    惟願大師下閻浮提。

    解說大乘。

    令諸衆生。

    皆得信解。

    彌勒即如其願。

    于夜時下閻浮提。

    放大光明。

    廣集有緣衆。

    于說法堂。

    誦出十七地經。

    随所誦出。

    無著法師。

    随解其義。

    經四月夜。

    解十七地經方竟。

    雖同一堂聽法。

    唯無著法師得近彌勒菩薩。

    餘人但得遙聞。

    因此衆人皆信大乘。

    第二子婆薮槃豆。

    亦于薩婆多部出家。

    博學多聞。

    遍通墳籍。

    神才俊朗。

    無可為俦。

    戒行清高。

    難以相匹。

    兄弟皆兼别名。

    菩薩但名婆薮槃豆。

    後住阿逾阇國。

    遍通十八部義。

    妙解小乘。

    執以為是。

    不複信有大乘宗教。

    無著菩薩見弟聰明過人。

    識解深廣。

    該通内外。

    恐彼造論。

    破壞大乘。

    示疾遣使召弟。

    天親菩薩随使還國。

    與兄相見。

    咨問疾因。

    兄曰。

    我今心病。

    由汝而生。

    聞汝不信大乘。

    恒生毀謗。

    必堕淪溺。

    故我愁苦。

    命将不全。

    天親菩薩聞已。

    且疑且懼。

    即殷勤請兄方便開示。

    菩薩穎達。

    殊有深識。

    即便解悟大乘宗旨。

    于是就兄廣學大乘。

    悉得通達。

    憶昔毀謗。

    深自克責。

    詣兄陳過。

    欲自截舌。

    以謝其罪。

    兄止之曰。

    汝昔用舌善巧。

    毀謗大乘。

    欲滅此罪。

    還用此舌善巧。

    贊歎大乘耳。

    因此廣造諸大乘論。

    及唯識三十論。

    即此三十頌也。

     △二釋造頌人竟。

    下三釋造論人。

     護法等菩薩造論 梵語達磨波羅。

    唐言護法。

    本達羅毗茶國大臣之子。

    少而爽慧。

    弱冠之後。

    王愛其才。

    欲妻以公主。

    菩薩久修離欲。

    無心愛染。

    将成之夕。

    特起憂煩。

    乃于佛像前。

    請祈加護。

    願脫茲難。

    志誠所感。

    有大神王。

    攜負而出。

    送離此城數百裡。

    置一山寺佛堂中。

    僧徒來見。

    疑之為盜。

    菩薩自陳其由。

    聞者驚嗟。

    無不高尚其志。

    因即出家。

    爾後專精正法。

    遂能究通諸部。

    閑于著述。

    獨超衆表。

    等者。

    等于親勝。

    火辯。

    德慧。

    安慧。

    難陀。

    淨月。

    勝友。

    陳那。

    智月。

    九大論師也。

    唯識開蒙雲。

    佛圓寂後。

    九百年中。

    天親造頌。

    親勝火辯同時造釋。

    千一百年後。

    餘八論師。

    相次造釋。

    各成十卷。

    故卷有百。

    奘師翻譯。

    糅成十卷。

    掌中樞要雲。

    天親作後。

    複有護法等菩薩。

    賞玩頌文。

    各為義釋。

    雖分峰昆岫。

    竦幹瓊枝。

    而獨擅光輝。

    穎标芬馥者。

    其唯護法一人乎。

    菩薩果成先劫。

    位克今賢。

    撫物潛資。

    随機利見。

    春秋二十有九。

    知息化之有期。

    厭無常以禅習。

    誓不離于菩提樹。

    以終三載。

    禅禮之暇。

    注裁斯釋。

    文邁旨遠。

    智贍名高。

    執破畢于一言。

    紛解窮于半頌。

    文殊水火。

    則會符膠漆。

    義等江湖。

    乃疏成清濁。

    平郊弭弭。

    聳層峰而接漢。

    堆阜峨峨。

    夷穹[窿-(一/生)+(〦/山)]以坦蕩。

    俯鑽邃而無底。

    仰尋高而靡際。

    疏文淺義。

    派演不窮。

    浩句宏宗。

    陶甄有極。

    功逾千聖。

    道合百王。

    時有玄鑒居士。

    識鳳鹓之斂羽。

    委麟龍之潛迹。

    每罄所資。

    恒為供養。

    深誠固志。

    物竭積年。

    菩薩誘接多端。

    答遺茲釋。

    而誡之曰。

    我滅之後。

    凡有來觀。

    即取金一兩。

    脫逢神穎。

    當可傳通。

    終期既漸。

    奄絕玄遵。

    菩薩名振此州。

    論釋聲超彼土。

    有靈之類。

    誰不懷歡。

    朝聞夕殒。

    豈吝金璧。

    若市趨賢。

    如丘疊貨。

    五天鶴望。

    未辄流行。

     △三釋造論人竟。

    下四釋翻譯人。

     唐三藏法師奉诏譯 唐者李氏有天下之号。

    以其奮迹晉陽。

    為陶唐氏故都。

    故國号唐焉。

    三藏者。

    經律論也。

    譯梵為唐。

    令人通曉。

    故名法師。

    慈恩傳雲。

    法師姓陳。

    陳留人也。

    漢太丘長仲弓之後。

    曾祖欽。

    後魏上黨太守。

    祖康。

    以學優登仕。

    齊任國子博士。

    父慧。

    英傑有雅操。

    早通經術。

    有四男。

    法師即第四子也。

    幼而圭璋特達。

    聰悟不群。

    年八歲。

    父令生凡側。

    口授孝經。

    至曾子避席。

    忽整襟而起。

    問其故。

    對曰。

    曾子聞師命避席。

    某今奉慈訓。

    豈宜安坐。

    父甚悅。

    知其必成。

    第二兄先出家。

    住東都淨土寺。

    察法師堪傳教法。

    将詣道場。

    誦習經業。

    俄而有來。

    于洛陽度二七僧。

    時業優者數百。

    法師以經少。

    不預取限。

    立于門側。

    使人大理卿鄭善果。

    見而奇之。

    問曰。

    子為誰家。

    答以氏族。

    又問曰。

    求度耶。

    答曰。

    然。

    但以習近業微。

    不蒙比預。

    又問。

    出家意何所為。

    答曰。

    意欲遠紹如來。

    近光遺法。

    果深嘉其志。

    及賢其器貌。

    故特取之。

    為官僚曰。

    誦業易成。

    風骨難得。

    若度此子。

    必為釋門偉器。

    但恐果與諸公。

    不見其翔翥雲霄。

    灑演甘露耳。

    既得出家。

    與兄同止。

    時有景嚴二法師。

    執卷伏膺。

    遂忘寝食。

    一聞将盡。

    再覽無遺。

    年十三歲。

    乃令升座覆述。

    抑揚剖暢。

    傋盡師宗。

    美聞芳聲。

    從茲發矣。

    複從兄投長安。

    遊西蜀。

    學滿七年。

    究通諸部。

    年二十歲。

    就于成都受具學律。

    複返長安。

    既遍谒諸師。

    傋?其說。

    詳考其義。

    各擅宗途。

    驗之聖典。

    亦隐顯有異。

    莫知适從。

    年二十六。

    乃誓從西方。

    以問所惑。

    結侶陳表。

    有诏不許。

    諸人鹹退。

    唯法師不屈。

    孑身獨邁。

    遍曆艱辛。

    至于席冰而寝。

    懸釜而炊。

    具載傳中。

    文不繁錄。

    樞要雲。

    大師睿發天資。

    識假循谒。

    無神迹而不瞻禮。

    何聖教而不披諷。

    閱斯妙理。

    殷俯谛求。

    玄鑒居士。

    記先聖之遺言。

    必今賢之是囑。

    乃奉茲草本。

    并五蘊論釋。

    大師賞玩。

    猶睹聖容。

    每置掌中。

    不殊真說。

    年四十三歲。

    還朝翻譯。

    此論梵本百卷。

    文義浩繁。

    基法師殷勤請曰。

    群聖制作。

    各馳譽于五天。

    雖文具傳于貝葉。

    而義不傋于一本。

    情見各異。

    禀者無依。

    況時漸人澆。

    命促慧舛。

    讨支離而頗究。

    攬殊指而難悟。

    請錯綜群言。

    以為一本。

    楷定真謬。

    權衡盛則。

    久而遂許。

    故得此論行焉。

     △四釋翻譯人竟。

    下五正釋論文。

     論文十卷。

    有三十二頌。

    依頌分科。

    約為三分。

    前後各一頌。

    乃護法等菩薩所造。

    故以前一頌名宗前敬叙分。

    即同常經序分也。

    後一頌。

    名釋結施願分。

    即流通分也。

    中三十頌。

    乃天親菩薩所造。

    故名依教廣成分。

    即正宗分也。

    初宗前敬叙分分二。

    一陳頌詞。

     稽首唯識性滿分清淨者我今釋彼說利樂諸有情。

     稽首。

    皈敬義。

    利樂。

    悲益義。

    此乃護法菩薩。

    将造論時。

    先申敬益之誠。

    而後解說也。

    上二句。

    敬仰三尊。

    以唯識之法。

    僧佛本同而證有分滿。

    所以佛為滿淨。

    僧為分淨。

    下二句。

    悲益有情。

    以一心之旨聖凡各别而業有迷悟。

    所以迷為忍苦。

    悟為利樂。

    故瑜伽釋雲。

    有二因緣。

    故說此論。

    一為如來無上教法久住世故。

    二為平等利益安樂諸有情故。

     △一陳頌詞竟。

    下二釋頌意分二。

    一總釋。

     今造此論為于二空(至)所知障故得大菩提。

     迷者昧于二空。

    謬者執于我法。

    不知我法本無。

    是迷二空。

    妄執我法實有。

    是成二障。

    故今造論。

    必使有情通達斯義。

    生正解故。

    二空我法。

    後文自釋。

    上使生解。

    意在斷障。

    故雲生解。

    為斷二重障故。

    由我法下。

    釋上生解斷二障義。

    執我即生煩惱障。

    執法即生所知障。

    得二空智。

    名證二空。

    智起惑除。

    故名随斷。

    上使斷障。

    意在證果。

    故雲斷障。

    為得二勝果故。

    由斷下。

    釋上斷障證二果義。

    真解脫果。

    即入圓寂。

    大菩提果。

    即圓滿覺。

    煩惱能續生死。

    斷彼得真解脫。

    名入涅槃。

    所知能礙正解。

    斷彼得圓滿覺。

    名證菩提。

    已上總釋頌意一科。

    發明利樂有情之梗概。

     △一總釋竟。

    下二别釋分三。

    一舉凡外。

     又為開示謬執我法(至)于唯識理如實知故。

     開我法本空。

    勿使謬執。

    示唯識實有。

    令達二空。

     △一舉凡外竟。

    下二舉四師。

     複有迷謬唯識理者(至)或執離心無别心所。

     複有迷謬唯識理者。

    标舉四師執義。

    迷于唯識圓滿之理。

    謬起一隅别執之見。

    故舉四種。

    皆于唯識理中起執。

    或執外境如識非無者。

    有宗依十二處教。

    執境如心俱有。

    或執内識如境非有者。

    如清辨等。

    依密意空教。

    撥識如境亦無。

    或執諸識用别體同者。

    有大乘一類菩薩。

    言八識之用雖别。

    而體唯一。

    或執離心無别心所者。

    經部覺天師等所計。

    以經言士夫六界。

    染淨由心。

    無别心所(士夫。

    謂作者。

    心能造物名作者。

    六界。

    謂地水火風空識。

    各别曰界)。

     △二舉四師竟。

    下三結前意。

     為遮此等種種異執(至)得如實解故作斯論。

     種種異執。

    即上凡夫外道。

    及餘乘等。

    以彼不悟唯識深妙之理。

    故于深妙理中。

    别執一隅。

    認為宗極。

    然而識體。

    不住有無。

    亦非不住。

    原非非有亦不非無。

    無同無異。

    非一非多。

    豈以俱有俱無。

    同異一多。

    而能诠之者哉。

    智诠不及。

    徒自執為。

    今造此論。

    令悟唯識。

    得如實解。

     △一宗前敬叙分竟。

    下二依教廣成分分三。

    前二十四頌。

    名辯相唯識分。

    第二十五一頌。

    名顯性唯識分。

    後五頌。

    名行位唯識分。

    初又分二。

    初一頌半。

    名略辯唯識分。

    次二十二頌半。

    名廣辯唯識分。

    略辯分三。

    一牒義标問。

     若唯有識雲何世間及諸聖教說有我法。

     論主假設問詞。

    發起教意。

    謂若唯有識。

    一切法皆無。

    雲何世人。

    及聖教中。

    共說有我。

    及有法耶。

     △一牒義标問竟。

    下二舉頌總答。

     頌曰由假說我法(至)謂異熟思量及了别境識。

     答上問意。

    以明我法假說。

    非實有體。

    前二句。

    總答。

    彼以我法實有為問。

    菩薩答以由假說三字破之。

    雖是假說。

    亦有相狀轉變。

    故雲有種種相轉。

    中二句。

    釋上我法為所變。

    顯識為能變。

    後二句。

    釋能變三名。

    第八名異熟。

    以果體能受新熏故。

    第七名思量。

    以性相俱為能執故。

    前六名了境。

    以緣境能成業有故。

    體既受熏。

    性能執我。

    業種生現。

    所以三種俱名能變也。

     △二舉頌總答竟。

    下三解釋頌意分二。

    一釋前三句頌分二。

    一釋頌意略辯我法。

     論曰世間聖教說有我法(至)轉謂随緣施設有異。

     宗鏡雲。

    主有自在力。

    宰有割斷力。

    義同我故。

    主是我體。

    宰是我用。

    或是我所。

    軌謂軌範。

    可生物解。

    持謂任持。

    不舍自性。

    此言我者。

    是主宰義。

    證取一身為我。

    我所随之。

    故有我。

    必有我所。

    如眼緣色時。

    必執能緣為我。

    所緣之色為我所。

    是執實有我我所義。

    法者。

    是軌持義。

    堪任事理為法。

    法則兼之。

    故有法。

    必有法則。

    亦如緣色。

    執能緣實是眼。

    所緣實是色。

    各不舍自性。

    是執别實有諸法義。

    今雲假立。

    則知世間。

    及諸聖教。

    所說我法。

    唯是名言假施設耳。

    已上釋第一句頌竟。

    彼二俱有種種相轉者。

    釋成我法各有種種相狀轉變。

    主宰之義。

    凡聖皆具。

    凡有知者曰情命。

    通指六凡。

    故謂有情。

    異生。

    摩納縛迦。

    養育者。

    數取趣者。

    命者。

    生者。

    知者。

    見者。

    作者。

    受者。

    神我等。

    皆是随情妄所執義。

    初破惑者名預流。

    等該四聖。

    故謂三賢。

    十聖。

    三乘。

    五果等。

    皆是聖教所說。

    假施設義。

    軌持之義。

    内外皆通。

    實德業者。

    是勝論所計六句。

    蘊處界者。

    是餘乘所執三科。

    亦各等餘計執。

    故有種種。

    轉謂随緣施設者。

    施設。

    即假立義。

    随主宰緣。

    假立為我。

    随軌持緣。

    假立為法。

    上釋第二句頌竟。

     如是諸相若由假說(至)緣此執為實有外境。

     問答以釋第三句頌。

    問我法相。

    從何處有。

    而言假說。

    答雲。

    謂彼諸相。

    依識轉變。

    假立諸名。

    非是離心别有實體。

    識謂了别者。

    釋頌中識字。

    謂顯了分明。

    辨别境相。

    故名為識。

    此中識言亦攝心所者。

    以心王心所定相應故。

    然此中識。

    即八種識。

    亦攝五十一心所。

    故下頌雲。

    此能變唯三。

    變謂下。

    釋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