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成唯識論卷第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空相。
中忍轉位。
于能取識。
如境是空。
順樂忍可。
上忍起位。
印能取空。
世第一法。
雙印空相。
總釋上位。
燸頂可知。
然三忍内。
中忍之中。
順樂忍可者。
順樂後位。
上品之忍。
順無能取。
餘文易知。
皆帶相故。
未能證實。
故說菩薩此四位中。
猶于現前安立少物。
謂是唯識真勝義性。
以彼空有二相未除。
帶相觀心有所得故。
非實安住真唯識理。
彼相滅已。
方實安住。
釋頌文也。
心上變如。
名為少物。
此非無相故名帶相若證真時此相便滅相者。
即是空所執相。
有依他相。
名空有相。
謂有空相。
是彼唯識真勝義性。
由有此相。
未證真理。
滅空有相。
方證真故也。
依如是義。
故有頌言。
菩薩于定位 觀影唯是心 義想既滅除 審觀唯自想 如是住内心 知所取非有 次能取亦無 後觸無所得 攝論頌也。
菩薩于定位者。
顯非散位。
觀影唯是心者。
觀内心境。
離心非有。
即在燸位。
義想既滅。
除審觀唯自想者。
唯有内心。
此在頂位。
以上總是燸頂二位。
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此二句。
下忍位。
次能取亦無。
中上忍位。
合此三忍。
俱印二空。
即世第一法。
以時少故。
從忍位說。
後觸無所得。
即是道位也。
此加行位。
未遣相縛。
于粗重縛。
亦未能斷。
唯能伏除分别二取。
違見道故。
于俱生者。
及二随眠。
有漏觀心。
有所得故。
有分别故。
未全伏除。
全未能滅。
言相縛者。
即是相分。
縛見分等。
粗重縛者。
為有漏随眠煩惱習等。
此位菩薩未斷二縛。
唯能伏除分别二取。
以彼二取違見道故。
若俱生取及二種子。
未令除滅。
未得無漏。
有所得故。
有分别故。
此位菩薩于安立谛非安立谛。
俱學觀察。
為引當來二種見故。
及伏分别二種障故。
非安立谛是正所觀。
非如二乘唯觀安立。
勝仿經說。
有作無作二四聖谛。
無作聖谛即非安立。
有差别名言者。
名為安立。
無差别離名言者。
名非安立。
安立者施設義。
此位菩薩若不作二觀者不能引。
彼真相見。
二種生故。
亦不能伏。
二乘者故。
然非安立。
正所觀也。
菩薩起此燸等善根。
雖方便時。
通諸靜慮。
而依第四。
方得成滿。
托最勝依。
入見道故。
唯依欲界善趣身起。
餘慧猒心非殊勝故。
初修燸等四善根時。
通前靜慮。
若成滿位。
要依第四。
托最勝依入見道故。
然所依身必是欲界。
善趣身者。
色無色身。
彼之猒心非殊勝故。
欲界惡趣。
彼之慧心。
非殊勝故。
顯揚十六頌雲。
極戚非惡趣。
極欣非上二。
唯欲界人天。
佛出世現觀。
此位亦名解行地攝。
未證唯識真勝義故。
若唯攝論。
四地所收。
此位亦名解行地攝。
次通達位。
其相六何。
釋第三通達位。
此問起也。
頌曰。
若時于所緣 智都無所得 爾時住唯識 離二取相故 舉頌答也。
論曰。
若時菩薩于所緣境。
無分别智都無所得。
不取種種戲論相故。
爾時。
乃名實住唯識真勝義性。
即證真如。
智與真如。
平等平等。
俱離能取所取相故。
能所取相。
俱是分别。
有所得心戲論現故。
此略釋頌意。
若于此時。
無分别智。
緣真如境。
都無所得不取相故。
不取者無能取執。
戲論相者。
無所取相。
觀真勝義。
名無所得。
爾時乃名實住唯識。
能證之智。
所證真如。
俱無二取。
故名平等。
以彼二取分别心生。
此無分别。
故無二平。
有義此智二分俱無。
說無所取能取相故。
釋智二分。
有三師别。
此初師亦俱無二分。
攝論第六說此智品。
無二取故。
有義此智相見俱有。
帶彼相起。
名緣彼故。
第二師雲。
二分俱有。
帶彼相起。
有相分名緣彼。
故有見分。
此标宗也。
若無彼相。
名緣彼者。
應色智等名聲等智。
若無見分。
應不能緣。
甯可說為緣真如智。
勿真如性亦是能緣。
故應許此定見分。
破前師也。
破無相分雲。
無似境相。
名緣彼者。
應此色智等名。
此聲等智。
此色智等上。
無聲等相故。
破無見雲。
若無見分。
應不能緣。
向說此智。
名緣如智。
或真知性。
應是能緣。
許見分。
而能緣故。
有義此智見有相無。
說無相取。
不取相故。
雖有見分。
而無分别。
說非能取。
非取全無。
第三師雲。
有見無相。
大論七十三說。
此智品無相取者。
不取相故。
名無相取。
雖有見分。
而無分别。
故言無取。
非分無也。
既無相分。
何名緣彼。
雖無相分。
而可說此帶如相起。
不離如故。
如自證分。
緣見分時。
不變而緣。
此亦應爾。
變而緣者。
便非親證。
如後得智。
應有分别。
故應許此有見
中忍轉位。
于能取識。
如境是空。
順樂忍可。
上忍起位。
印能取空。
世第一法。
雙印空相。
總釋上位。
燸頂可知。
然三忍内。
中忍之中。
順樂忍可者。
順樂後位。
上品之忍。
順無能取。
餘文易知。
皆帶相故。
未能證實。
故說菩薩此四位中。
猶于現前安立少物。
謂是唯識真勝義性。
以彼空有二相未除。
帶相觀心有所得故。
非實安住真唯識理。
彼相滅已。
方實安住。
釋頌文也。
心上變如。
名為少物。
此非無相故名帶相若證真時此相便滅相者。
即是空所執相。
有依他相。
名空有相。
謂有空相。
是彼唯識真勝義性。
由有此相。
未證真理。
滅空有相。
方證真故也。
依如是義。
故有頌言。
菩薩于定位 觀影唯是心 義想既滅除 審觀唯自想 如是住内心 知所取非有 次能取亦無 後觸無所得 攝論頌也。
菩薩于定位者。
顯非散位。
觀影唯是心者。
觀内心境。
離心非有。
即在燸位。
義想既滅。
除審觀唯自想者。
唯有内心。
此在頂位。
以上總是燸頂二位。
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此二句。
下忍位。
次能取亦無。
中上忍位。
合此三忍。
俱印二空。
即世第一法。
以時少故。
從忍位說。
後觸無所得。
即是道位也。
此加行位。
未遣相縛。
于粗重縛。
亦未能斷。
唯能伏除分别二取。
違見道故。
于俱生者。
及二随眠。
有漏觀心。
有所得故。
有分别故。
未全伏除。
全未能滅。
言相縛者。
即是相分。
縛見分等。
粗重縛者。
為有漏随眠煩惱習等。
此位菩薩未斷二縛。
唯能伏除分别二取。
以彼二取違見道故。
若俱生取及二種子。
未令除滅。
未得無漏。
有所得故。
有分别故。
此位菩薩于安立谛非安立谛。
俱學觀察。
為引當來二種見故。
及伏分别二種障故。
非安立谛是正所觀。
非如二乘唯觀安立。
勝仿經說。
有作無作二四聖谛。
無作聖谛即非安立。
有差别名言者。
名為安立。
無差别離名言者。
名非安立。
安立者施設義。
此位菩薩若不作二觀者不能引。
彼真相見。
二種生故。
亦不能伏。
二乘者故。
然非安立。
正所觀也。
菩薩起此燸等善根。
雖方便時。
通諸靜慮。
而依第四。
方得成滿。
托最勝依。
入見道故。
唯依欲界善趣身起。
餘慧猒心非殊勝故。
初修燸等四善根時。
通前靜慮。
若成滿位。
要依第四。
托最勝依入見道故。
然所依身必是欲界。
善趣身者。
色無色身。
彼之猒心非殊勝故。
欲界惡趣。
彼之慧心。
非殊勝故。
顯揚十六頌雲。
極戚非惡趣。
極欣非上二。
唯欲界人天。
佛出世現觀。
此位亦名解行地攝。
未證唯識真勝義故。
若唯攝論。
四地所收。
此位亦名解行地攝。
次通達位。
其相六何。
釋第三通達位。
此問起也。
頌曰。
若時于所緣 智都無所得 爾時住唯識 離二取相故 舉頌答也。
論曰。
若時菩薩于所緣境。
無分别智都無所得。
不取種種戲論相故。
爾時。
乃名實住唯識真勝義性。
即證真如。
智與真如。
平等平等。
俱離能取所取相故。
能所取相。
俱是分别。
有所得心戲論現故。
此略釋頌意。
若于此時。
無分别智。
緣真如境。
都無所得不取相故。
不取者無能取執。
戲論相者。
無所取相。
觀真勝義。
名無所得。
爾時乃名實住唯識。
能證之智。
所證真如。
俱無二取。
故名平等。
以彼二取分别心生。
此無分别。
故無二平。
有義此智二分俱無。
說無所取能取相故。
釋智二分。
有三師别。
此初師亦俱無二分。
攝論第六說此智品。
無二取故。
有義此智相見俱有。
帶彼相起。
名緣彼故。
第二師雲。
二分俱有。
帶彼相起。
有相分名緣彼。
故有見分。
此标宗也。
若無彼相。
名緣彼者。
應色智等名聲等智。
若無見分。
應不能緣。
甯可說為緣真如智。
勿真如性亦是能緣。
故應許此定見分。
破前師也。
破無相分雲。
無似境相。
名緣彼者。
應此色智等名。
此聲等智。
此色智等上。
無聲等相故。
破無見雲。
若無見分。
應不能緣。
向說此智。
名緣如智。
或真知性。
應是能緣。
許見分。
而能緣故。
有義此智見有相無。
說無相取。
不取相故。
雖有見分。
而無分别。
說非能取。
非取全無。
第三師雲。
有見無相。
大論七十三說。
此智品無相取者。
不取相故。
名無相取。
雖有見分。
而無分别。
故言無取。
非分無也。
既無相分。
何名緣彼。
雖無相分。
而可說此帶如相起。
不離如故。
如自證分。
緣見分時。
不變而緣。
此亦應爾。
變而緣者。
便非親證。
如後得智。
應有分别。
故應許此有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