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成唯識論卷第十七

關燈
無相。

     此緣真智。

    挾帶真如之體相起。

    故名所緣。

    非帶相分。

    影像而起。

    名緣于如。

    不離如故。

    舉喻明之。

    自證分等。

    緣見分時。

    非帶彼相。

    名所緣故。

    此無分别。

    與後得殊。

    故必無相。

    若有相者。

    應同後得。

    非親證故。

     加行無間。

    此智生時。

    體會真知。

    名通達位。

    初照理故。

    亦名見道。

     釋位名也。

    從加行位更無間隔。

    根本智生。

    名為見道。

    見即是道。

    體者通也。

    會者達也。

    照理名見。

    其義易知。

     然此見道。

    略說有二。

    一真見道。

    謂即所說無分别智。

    實證二空所顯真理。

    實斷二障分别随眠。

    雖多刹那事方究竟。

    而相等故。

    總說一心。

     下釋見道。

    二種差别。

    一真。

    二相。

    真見道者。

    即以根本無分别智。

    而為其體。

    實證生法二空。

    實斷二障。

    雖多刹那者。

    若一心見道。

    以無間解脫并一勝進。

    名多刹那。

    總名一心。

    非無間中有多念也。

     有義此中二空二障。

    漸證漸斷。

    以有淺深粗細異故。

     有二師釋。

    此初師也。

    二空漸證。

    二障漸斷。

    以理有淺深障有粗細故。

    漸證斷也。

     有義此中二空二障。

    頓證頓斷。

    由意樂力。

    有堪能故。

     第二師雲。

    二空頓證。

    二障頓斷。

    前加行時。

    意樂俱斷。

    故入觀位。

    不别為三。

    故知斷證必無前後。

     二相見道。

    此複有二。

    一觀非安立谛。

    有三品心。

    一内遣有情假緣智。

    能除耎品分别随眠。

    二内遣諸法假緣智。

    能除中品分别随眠。

    三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

    能除一切分别随眠。

    前二名法智。

    各别緣故。

    第三名類智總合緣故。

     此釋三心相見道也。

    非安立者。

    所謂真如如前已說。

    内遣者。

    唯緣内身。

    而遣假故。

    有情假者。

    先計有情。

    皆妄所計。

    但有由心。

    似有情現。

    談其無體。

    名之為假。

    緣智者。

    謂能緣心。

    即緣内身為境。

    遣有情假之緣智。

    下皆準知。

    然今此中人法二障。

    各分上下。

    粗者為上。

    細者為下。

    合為四類。

    然二粗者。

    各别除之。

    以智猶弱。

    未雙斷故。

    若上品智方能雙斷。

    此即随智。

    說為耎等。

    耎者下也。

    初智名耎。

    次智名中。

    勝前劣故後智名上。

    于斷見惑。

    此智最上。

    然初二智未能殊勝。

    别緣内身。

    除我法假。

    第三心。

    斷。

    其智上品。

    廣緣内外。

    若我若法。

    故三别也。

    前二别緣。

    故名法智。

    後一總緣。

    名為類智。

    前智類故。

     法真見道。

    二空見分。

    自所斷障。

    無間解脫。

    别總建立。

    名相見道。

     法者法則。

    放學為義。

    真見道中有二空見分。

    雖亦有自證而不法。

    彼親緣如者。

    即乃放故。

    就見分中。

    有無間解脫。

    随自所斷障。

    有四見分。

    就無間道中。

    人法二見分。

    各别法故。

    有初二心。

    解脫道中。

    人法二見總法故。

    有第一心。

    顯無間道斷。

    或别故。

    故别法也。

    顯解脫道。

    證理同故。

    故總體之。

    是故論言。

    别總建立。

    名相見道。

     有義此三是真見道。

    以相見道緣四谛故。

    有義此三是相見道。

    以真見道不别緣故。

     有二師說。

    初師雲。

    此三品心。

    是真見道。

    以相見道不作三心。

    緣四谛故。

    第二師雲。

    是相見道以真見但總緣。

    如何得别緣。

    以為三品也。

     二緣安立谛有十六心。

    此複有二。

     下明十六心相見道有二。

    此初标。

     一者依觀所取能取。

    别立法類十六種心。

    謂于苦谛有四種心。

    一苦法智忍。

    謂觀三界苦谛真如。

    正斷三界見苦所斷二十八種分别随眠。

    二苦法智。

    謂忍無間。

    觀前真如。

    證前所斷煩惱解脫。

    三苦類智忍。

    謂智無間。

    無漏慧生。

    于法忍智。

    各别内證。

    言後聖法。

    皆是此類。

    四苦類智。

    謂此無間。

    無漏智生。

    審定印可。

    苦類智忍。

    如于苦谛。

    有四種心。

    集滅道谛。

    應知亦爾。

    此十六心。

    八觀真如八觀正智。

     言所取者。

    為即谛理。

    言能取者。

    緣理之智。

    法忍法智。

    緣理為境。

    觀所取也。

    類忍類智。

    緣前智品。

    觀能取也。

    苦谛四中。

    一苦法智忍者。

    苦者苦谛。

    法者即彼證苦谛教。

    智者所為。

    加行道中緣苦法。

    智。

    忍者無漏忍。

    忍前苦法智也。

    此苦法智忍。

    觀苦下。

    知。

    能斷三界見道二十八種分别随眠。

    欲苦有十。

    上二界苦。

    苦各有九。

    以除真故。

    三界合有二十八也。

    二苦法智者法。

     注成唯識論卷第十七 傳聞。

    此注依 禦物古抄本。

    實稀代珍籍也。

    書中摘錄述記要文。

    加以補釋。

    而不見澀滞之迹矣。

    蓋非禀承基大師衣缽人。

    奚能緻之。

    然未知作者。

    恐非東域傳燈諸宗章疏二錄所載崇俊注成唯識論二十卷之殘阙欤。

    行文酷類法華玄贊決擇。

    又如釋三種退屈下雲廣如餘釋。

    似讓決擇所明。

    茲應續藏編纂者請聊記私見。

    徐待後學之是正雲。

     明治四十二年七月 南都法隆學問寺 佐伯定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