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門論(本地分中略錄名數)贅言
關燈
小
中
大
有六義。
一集起名心。
唯屬第八。
集諸種子。
起現行故。
二積集名心。
屬前七轉識。
能熏積集諸法種故。
或集起屬前七轉。
現行共集熏起種故。
或積集名心。
屬于第八。
含藏積集諸法種故。
三緣慮名心。
俱能緣慮自分境故。
四或名為識。
了别義故。
五或名為意。
等無間故。
六或第八名心。
第七名意。
前六名識。
斯皆心分也。
贅 集起積集。
雖于第八前七兩轉互說。
而于實義。
各有所長。
緣于積者藏義。
集者會義。
故集起在現行上說。
積集在種子上說。
今言集起名心屬第八者。
以能生起諸現行也。
積集名心屬前七者。
以能熏成諸法種也。
又說集起屬前七者。
是說現行共集為能熏也。
積集名心屬第八者。
說彼含藏積集種也。
或名為意者。
意有恒轉等無間意。
故将八識前滅後生時。
兩頭相等。
中間無間。
依意立名耳。
餘如文釋。
注 言心所有法者。
具三義故。
一恒依心起。
二與心相應。
三系屬于心。
具此三義。
名為心所。
要心為依。
方得起故。
觸等恒與心相應故。
既雲與心相應。
蓋心不與心自相應故。
心非心所故。
他性相應。
非自性故。
相應之義有四。
謂時。
依。
所緣。
及事。
皆同。
乃相應也。
觸等看與何心生時。
便屬彼心之觸等故。
如次為三義也。
贅 此釋心所與心相應義。
相應之義有四者。
謂心王心所同時起。
同所依根。
同所緣境。
同一自證分體事。
故名相應。
言如次為三義者。
從要心為依下。
是一者恒依心起義。
觸等恒與下。
是第二與心相應義。
觸等看與下。
是第三系屬于心義。
故雲如次。
注 色法者。
識之所依所緣。
乃五根五境質礙之色。
亦名有對色。
以能所造八法而成。
乃十有色也。
無對色。
即法處色也。
贅 能所八法者。
能造地水火風四法。
所造色香味觸四法。
能所共成。
故有所依五根。
所緣五境。
名十有色。
法處色者。
意識所緣法塵。
唯影無質。
故雲無對。
注 言不相應行法者。
行蘊有二。
一相應行。
即心所法。
二不相應行。
即始自得。
終至不和合性。
二十四法是也。
贅 行蘊有二者。
一相應行。
即諸心所。
二不相應行。
即此得等。
謂五十一心所法中。
除去受想二蘊。
有四十九數。
共得等二十四法。
則有七十三法。
總名行蘊。
故說行蘊有二。
又名不相應者。
以非能緣。
不與心相應。
無質礙故。
不與色相應。
有生滅故。
不與無為相應。
注 言無為法者。
即不生不滅。
無去無來。
非彼非此。
絕得絕失。
簡異有為。
無造作故。
名曰無為也。
贅 簡異有為者。
有為有三。
一現所知法。
謂色心等。
各别顯現。
衆所知故。
是有為法。
二現受用法。
謂瓶衣等。
瓶可受物。
衣可覆身。
是有為法。
三有作用法。
謂眼耳等。
眼等各有發識作用。
是有為法。
無為非上三種。
故雲簡異有為。
一切最勝故。
與此相應故。
二所現影故。
三位差别故。
四所顯示故。
注 言初心法八種。
造善造惡。
五趣輪轉。
乃至成佛。
皆此心也。
有為法中。
此最勝故。
所以先言。
言與此相應故者。
謂此心所。
與其心王。
常相應故。
望于心王。
此即為劣。
先勝後劣。
所以次明。
所現影故者。
即前色法。
謂此色法。
不能自起。
要藉前二所變現故。
自證雖變。
不能親緣。
故置影言。
簡其見分。
亦自證變。
則非是影。
或與自證通為本質故。
或簡受所引色。
非識變影。
第六緣時。
以彼為質。
質從影攝。
前二能變。
此為所變。
先能後所。
故次言之。
分位差别者。
謂此不相應行。
不能自起。
藉前三位差别假立。
前三是實。
此一為假。
所以第四明之。
言所顯示者。
此第五無為之法。
乃有六種。
謂此無為。
體性甚深。
若不約事以明。
無由彰顯。
故藉前四斷染成淨之所顯示。
前四有為。
此即無為。
先有後無。
所以最後明也。
贅 此中總釋五位名義次序。
前二位中。
勝劣次序。
兼第三位。
能所次序。
通前四位。
實假次序。
總此五位。
有無次序。
第三位中。
言自證雖變。
不能親緣者。
簡第八識自見分緣。
以第八見分緣根身等法。
是親緣故。
亦非轉識各見分緣。
以此轉識各自證分。
托彼第八所變相分。
以為本質。
自變相分。
令自見分。
得親緣故。
是說第八自證雖變。
唯見分緣。
故置影言。
或說八識各自證分。
雖變色法。
唯見分緣。
自證不緣。
故置影言。
簡其見分非是影者。
見是能變。
不得言影。
或與自證通為本質者。
謂諸轉識。
各自證分。
托質變時。
通以第八見分。
及所變相分。
為本質故。
雖前五識不起分别。
無本質名。
所緣親相分。
亦托彼變故。
又言或簡受所引色。
非識變影者。
謂受戒時。
不從質起。
故不名影。
唯從第六分别心起。
無本質故。
彼所變色。
但從影攝。
不即是影。
是故簡之。
餘義如文。
如是次第。
注 此結答也。
由上如是勝劣。
能所。
實假。
有無。
故雲如是次第。
此略結上文。
總标五位章門。
下乃備列百法名數也。
贅 勝是心王。
劣是心所。
王所為能。
色法為所。
色心實有。
不相應行。
依實假立。
前四有為。
後一無為。
故雲勝劣。
能所。
實假。
有無。
如是次第。
第一心法。
略有八種。
注 此總标。
下别列。
一眼識。
二耳識。
三鼻識。
四舌識。
五身識。
六意識。
注 随根立名。
具五義故。
謂依。
發。
屬。
助。
如。
除根發之識。
餘四皆依根之識等。
依主也。
根發。
依士也。
雖六識身。
皆依意轉。
此随不共意識。
名依發等。
故五識無相濫矣。
蓋兼未自在位言之耳。
或唯依意。
故名意識。
辨識得名。
心意非例。
贅 四皆依根之識等者。
謂依根。
屬根。
助根。
如根。
皆以所依所屬等根為主。
能依等識。
即為客義。
是為能所依彰依主釋。
除根發之識者。
謂不得言發根之識。
唯當言根所發識。
根雖能發。
根得父名而劣。
識是所發。
識得子名而勝。
眼由有識。
名眼緣色。
依勝得名。
即勝劣依彰依士釋也。
雖六下。
謂前五識。
亦依意為染淨依緣。
前五方生。
而第六識獨名意識者。
以前五各将所屬之根為名。
亦顯意識不共。
故不相濫。
心意非例者。
謂他處言。
心意識三。
該八種識。
此名意識。
唯诠第六。
非同他處。
心诠第八。
意诠第七。
識诠前六。
故雲非例。
七末那識。
注 華言意識。
如藏識名。
識即意故。
第六意識。
如眼識名。
識異意故。
然諸聖教。
恐此濫彼。
故于第七。
但立意名。
又以簡心之與識。
以積集了别。
劣餘識故。
或欲顯此與彼意識為近所依。
故但立意名耳。
贅 末那雲意。
故名意識。
識即意故者。
意是業用。
識是其體。
體持業用。
持業釋也。
藏識亦爾。
故雲如藏識名。
識異意故者。
意是所依根。
識是能依識。
能所依彰。
依主釋也。
眼識亦爾。
故雲如眼識名。
又以簡心下。
謂心是第八。
有積集義。
識是前六。
有了别義。
七但名意。
以無積集了别。
故雲劣餘識也。
八阿賴耶識。
注 華言藏識。
能含藏諸種故。
又具三藏義故。
謂能藏。
所藏。
執藏也。
與雜染互為緣故。
有情執為自内我故。
由斯三義。
而得藏名。
藏即識也。
贅 與雜染互為緣者。
釋能所藏也。
持種義邊。
名為能藏。
是諸法與識為緣。
受熏義邊。
名為所藏。
是識與諸法為緣。
有情執為自内我者。
釋執藏也。
以第七識念念執為自内我故。
藏即識者。
藏是業用。
識是其體。
體持業用。
持業釋也。
第二心所有法。
略有五十一種。
分為六位。
一遍行有五。
二别境有五。
三善有十一。
四煩惱有六。
五随煩惱有二十。
六不定有四。
注 此舉總數以标列章門。
下乃随章列名。
言遍行者。
遍四一切。
心得行故。
謂三性。
八識。
九地。
一切時。
俱能遍故。
言别境者。
别别緣境而得生故。
所緣之境則有四。
乃所樂之境。
決定境。
曾習境。
所觀境。
各緣不同。
故雲别境。
解現下文。
言善十一者。
唯善心中。
可得生故。
此世他世。
俱順益故。
性離??穢。
勝過惡故。
言煩惱者。
性是根本煩惱攝故。
又能生随惑。
名為根本。
煩。
擾也。
惱。
亂也。
擾亂有情。
恒處生死也。
言随煩惱者。
随他根本煩惱分位差别。
等流性故。
此亦見下文。
言不定者。
由不同前五位心所。
于善染等。
皆不定故。
非如觸等。
定遍心故。
非如欲等。
定遍地故。
不立定名也。
贅 遍四一切者。
謂一切三性。
一切八識。
一切九地。
一切時。
皆有觸等五所。
故雲俱能遍故。
所緣之境有四者。
于所樂境起欲。
于決定境起勝解。
于曾習境起念。
于所觀境起定無慧。
起慧無定。
問。
定慧既同所觀。
何為别境。
答。
以定與慧。
不俱起故。
亦是别境。
随煩惱有二。
一随差别性。
即随根本煩惱分位差别。
假立其名。
非實有體。
二随等流性。
即随根本煩惱染類流故。
各别有體。
故名等流。
觸等定遍心者。
八識皆遍故。
欲等定遍地者。
九地皆遍故。
悔眠尋伺。
是不定義。
故雲非如等。
一遍行五者。
注 此别标。
下列名。
一作意。
二觸。
三受。
四想。
五思。
注 言作意者。
謂警覺應起心種為性。
引心令趣自境為業。
觸者。
令心心所觸境為性。
受想思等所依為業。
受者。
領納順違俱非境相為性。
起欲為業。
能起合離非二欲故。
亦雲令心等起歡戚舍相。
想謂于境取像為性。
施設種種名言為業。
謂安立自境分齊故。
方能随起種種名言。
思謂令心造作為性。
于善品等役心為業。
謂能取境正因等相。
驅役自心。
令造善等。
贅 凡言性者為體。
業者為用。
以諸心所各有體性業用。
一一别釋。
應起心種者。
心從種起。
于應起者。
作意令起故。
趨自境者。
心各有境。
不趨餘境故。
令心觸境者。
心心所法。
由有觸心所。
方能緣境故。
受所依者。
受等心所。
依觸得生故。
領納順違俱非境者。
謂領順境時。
令心歡而欲合。
領違境時。
令心戚而欲離。
領俱非境時。
令心舍而非二。
想取像者。
像從境起。
言自像生。
故雲謂安等。
正因等者。
等于邪因。
正因即善。
邪因不善。
故雲驅役自心。
令造善等。
二别境五者。
注 此别标。
下列名。
一欲。
二勝解。
三念。
四三麼地。
五慧。
注 言欲者。
于所樂境。
希望為性。
勤依為業。
勝解者。
于決定境。
印持為性。
不可引轉為業。
謂邪正等教理證力。
于所取境審決印持。
由此異緣不能引轉故。
若猶豫境。
勝解全無。
勝即是解。
念者。
于曾習境令心明記不忘為性。
定依為業。
謂數憶持曾所受境。
令不忘失。
能引定故。
三麼地者。
此雲等持。
于所觀境。
令心專注不散為性。
智依為業。
謂觀得失俱非境中。
由定令心專注不散。
依斯便有決擇智生。
心專注言。
顯所欲住。
即便能住。
非唯一境。
不爾。
見道曆觀諸谛。
前後境别。
應無等持也。
言慧者。
于所觀境。
揀擇為性。
斷疑為業。
謂觀得失俱非境中。
由慧推求。
得決定故。
上言解現下文者。
義在此耳。
贅 别釋别境五所。
體性業用。
欲與樂俱。
故境為所樂。
精進勇猛。
根于樂欲故勤依為業。
勝即解者。
勝是用。
解
一集起名心。
唯屬第八。
集諸種子。
起現行故。
二積集名心。
屬前七轉識。
能熏積集諸法種故。
或集起屬前七轉。
現行共集熏起種故。
或積集名心。
屬于第八。
含藏積集諸法種故。
三緣慮名心。
俱能緣慮自分境故。
四或名為識。
了别義故。
五或名為意。
等無間故。
六或第八名心。
第七名意。
前六名識。
斯皆心分也。
贅 集起積集。
雖于第八前七兩轉互說。
而于實義。
各有所長。
緣于積者藏義。
集者會義。
故集起在現行上說。
積集在種子上說。
今言集起名心屬第八者。
以能生起諸現行也。
積集名心屬前七者。
以能熏成諸法種也。
又說集起屬前七者。
是說現行共集為能熏也。
積集名心屬第八者。
說彼含藏積集種也。
或名為意者。
意有恒轉等無間意。
故将八識前滅後生時。
兩頭相等。
中間無間。
依意立名耳。
餘如文釋。
注 言心所有法者。
具三義故。
一恒依心起。
二與心相應。
三系屬于心。
具此三義。
名為心所。
要心為依。
方得起故。
觸等恒與心相應故。
既雲與心相應。
蓋心不與心自相應故。
心非心所故。
他性相應。
非自性故。
相應之義有四。
謂時。
依。
所緣。
及事。
皆同。
乃相應也。
觸等看與何心生時。
便屬彼心之觸等故。
如次為三義也。
贅 此釋心所與心相應義。
相應之義有四者。
謂心王心所同時起。
同所依根。
同所緣境。
同一自證分體事。
故名相應。
言如次為三義者。
從要心為依下。
是一者恒依心起義。
觸等恒與下。
是第二與心相應義。
觸等看與下。
是第三系屬于心義。
故雲如次。
注 色法者。
識之所依所緣。
乃五根五境質礙之色。
亦名有對色。
以能所造八法而成。
乃十有色也。
無對色。
即法處色也。
贅 能所八法者。
能造地水火風四法。
所造色香味觸四法。
能所共成。
故有所依五根。
所緣五境。
名十有色。
法處色者。
意識所緣法塵。
唯影無質。
故雲無對。
注 言不相應行法者。
行蘊有二。
一相應行。
即心所法。
二不相應行。
即始自得。
終至不和合性。
二十四法是也。
贅 行蘊有二者。
一相應行。
即諸心所。
二不相應行。
即此得等。
謂五十一心所法中。
除去受想二蘊。
有四十九數。
共得等二十四法。
則有七十三法。
總名行蘊。
故說行蘊有二。
又名不相應者。
以非能緣。
不與心相應。
無質礙故。
不與色相應。
有生滅故。
不與無為相應。
注 言無為法者。
即不生不滅。
無去無來。
非彼非此。
絕得絕失。
簡異有為。
無造作故。
名曰無為也。
贅 簡異有為者。
有為有三。
一現所知法。
謂色心等。
各别顯現。
衆所知故。
是有為法。
二現受用法。
謂瓶衣等。
瓶可受物。
衣可覆身。
是有為法。
三有作用法。
謂眼耳等。
眼等各有發識作用。
是有為法。
無為非上三種。
故雲簡異有為。
一切最勝故。
與此相應故。
二所現影故。
三位差别故。
四所顯示故。
注 言初心法八種。
造善造惡。
五趣輪轉。
乃至成佛。
皆此心也。
有為法中。
此最勝故。
所以先言。
言與此相應故者。
謂此心所。
與其心王。
常相應故。
望于心王。
此即為劣。
先勝後劣。
所以次明。
所現影故者。
即前色法。
謂此色法。
不能自起。
要藉前二所變現故。
自證雖變。
不能親緣。
故置影言。
簡其見分。
亦自證變。
則非是影。
或與自證通為本質故。
或簡受所引色。
非識變影。
第六緣時。
以彼為質。
質從影攝。
前二能變。
此為所變。
先能後所。
故次言之。
分位差别者。
謂此不相應行。
不能自起。
藉前三位差别假立。
前三是實。
此一為假。
所以第四明之。
言所顯示者。
此第五無為之法。
乃有六種。
謂此無為。
體性甚深。
若不約事以明。
無由彰顯。
故藉前四斷染成淨之所顯示。
前四有為。
此即無為。
先有後無。
所以最後明也。
贅 此中總釋五位名義次序。
前二位中。
勝劣次序。
兼第三位。
能所次序。
通前四位。
實假次序。
總此五位。
有無次序。
第三位中。
言自證雖變。
不能親緣者。
簡第八識自見分緣。
以第八見分緣根身等法。
是親緣故。
亦非轉識各見分緣。
以此轉識各自證分。
托彼第八所變相分。
以為本質。
自變相分。
令自見分。
得親緣故。
是說第八自證雖變。
唯見分緣。
故置影言。
或說八識各自證分。
雖變色法。
唯見分緣。
自證不緣。
故置影言。
簡其見分非是影者。
見是能變。
不得言影。
或與自證通為本質者。
謂諸轉識。
各自證分。
托質變時。
通以第八見分。
及所變相分。
為本質故。
雖前五識不起分别。
無本質名。
所緣親相分。
亦托彼變故。
又言或簡受所引色。
非識變影者。
謂受戒時。
不從質起。
故不名影。
唯從第六分别心起。
無本質故。
彼所變色。
但從影攝。
不即是影。
是故簡之。
餘義如文。
如是次第。
注 此結答也。
由上如是勝劣。
能所。
實假。
有無。
故雲如是次第。
此略結上文。
總标五位章門。
下乃備列百法名數也。
贅 勝是心王。
劣是心所。
王所為能。
色法為所。
色心實有。
不相應行。
依實假立。
前四有為。
後一無為。
故雲勝劣。
能所。
實假。
有無。
如是次第。
第一心法。
略有八種。
注 此總标。
下别列。
一眼識。
二耳識。
三鼻識。
四舌識。
五身識。
六意識。
注 随根立名。
具五義故。
謂依。
發。
屬。
助。
如。
除根發之識。
餘四皆依根之識等。
依主也。
根發。
依士也。
雖六識身。
皆依意轉。
此随不共意識。
名依發等。
故五識無相濫矣。
蓋兼未自在位言之耳。
或唯依意。
故名意識。
辨識得名。
心意非例。
贅 四皆依根之識等者。
謂依根。
屬根。
助根。
如根。
皆以所依所屬等根為主。
能依等識。
即為客義。
是為能所依彰依主釋。
除根發之識者。
謂不得言發根之識。
唯當言根所發識。
根雖能發。
根得父名而劣。
識是所發。
識得子名而勝。
眼由有識。
名眼緣色。
依勝得名。
即勝劣依彰依士釋也。
雖六下。
謂前五識。
亦依意為染淨依緣。
前五方生。
而第六識獨名意識者。
以前五各将所屬之根為名。
亦顯意識不共。
故不相濫。
心意非例者。
謂他處言。
心意識三。
該八種識。
此名意識。
唯诠第六。
非同他處。
心诠第八。
意诠第七。
識诠前六。
故雲非例。
七末那識。
注 華言意識。
如藏識名。
識即意故。
第六意識。
如眼識名。
識異意故。
然諸聖教。
恐此濫彼。
故于第七。
但立意名。
又以簡心之與識。
以積集了别。
劣餘識故。
或欲顯此與彼意識為近所依。
故但立意名耳。
贅 末那雲意。
故名意識。
識即意故者。
意是業用。
識是其體。
體持業用。
持業釋也。
藏識亦爾。
故雲如藏識名。
識異意故者。
意是所依根。
識是能依識。
能所依彰。
依主釋也。
眼識亦爾。
故雲如眼識名。
又以簡心下。
謂心是第八。
有積集義。
識是前六。
有了别義。
七但名意。
以無積集了别。
故雲劣餘識也。
八阿賴耶識。
注 華言藏識。
能含藏諸種故。
又具三藏義故。
謂能藏。
所藏。
執藏也。
與雜染互為緣故。
有情執為自内我故。
由斯三義。
而得藏名。
藏即識也。
贅 與雜染互為緣者。
釋能所藏也。
持種義邊。
名為能藏。
是諸法與識為緣。
受熏義邊。
名為所藏。
是識與諸法為緣。
有情執為自内我者。
釋執藏也。
以第七識念念執為自内我故。
藏即識者。
藏是業用。
識是其體。
體持業用。
持業釋也。
第二心所有法。
略有五十一種。
分為六位。
一遍行有五。
二别境有五。
三善有十一。
四煩惱有六。
五随煩惱有二十。
六不定有四。
注 此舉總數以标列章門。
下乃随章列名。
言遍行者。
遍四一切。
心得行故。
謂三性。
八識。
九地。
一切時。
俱能遍故。
言别境者。
别别緣境而得生故。
所緣之境則有四。
乃所樂之境。
決定境。
曾習境。
所觀境。
各緣不同。
故雲别境。
解現下文。
言善十一者。
唯善心中。
可得生故。
此世他世。
俱順益故。
性離??穢。
勝過惡故。
言煩惱者。
性是根本煩惱攝故。
又能生随惑。
名為根本。
煩。
擾也。
惱。
亂也。
擾亂有情。
恒處生死也。
言随煩惱者。
随他根本煩惱分位差别。
等流性故。
此亦見下文。
言不定者。
由不同前五位心所。
于善染等。
皆不定故。
非如觸等。
定遍心故。
非如欲等。
定遍地故。
不立定名也。
贅 遍四一切者。
謂一切三性。
一切八識。
一切九地。
一切時。
皆有觸等五所。
故雲俱能遍故。
所緣之境有四者。
于所樂境起欲。
于決定境起勝解。
于曾習境起念。
于所觀境起定無慧。
起慧無定。
問。
定慧既同所觀。
何為别境。
答。
以定與慧。
不俱起故。
亦是别境。
随煩惱有二。
一随差别性。
即随根本煩惱分位差别。
假立其名。
非實有體。
二随等流性。
即随根本煩惱染類流故。
各别有體。
故名等流。
觸等定遍心者。
八識皆遍故。
欲等定遍地者。
九地皆遍故。
悔眠尋伺。
是不定義。
故雲非如等。
一遍行五者。
注 此别标。
下列名。
一作意。
二觸。
三受。
四想。
五思。
注 言作意者。
謂警覺應起心種為性。
引心令趣自境為業。
觸者。
令心心所觸境為性。
受想思等所依為業。
受者。
領納順違俱非境相為性。
起欲為業。
能起合離非二欲故。
亦雲令心等起歡戚舍相。
想謂于境取像為性。
施設種種名言為業。
謂安立自境分齊故。
方能随起種種名言。
思謂令心造作為性。
于善品等役心為業。
謂能取境正因等相。
驅役自心。
令造善等。
贅 凡言性者為體。
業者為用。
以諸心所各有體性業用。
一一别釋。
應起心種者。
心從種起。
于應起者。
作意令起故。
趨自境者。
心各有境。
不趨餘境故。
令心觸境者。
心心所法。
由有觸心所。
方能緣境故。
受所依者。
受等心所。
依觸得生故。
領納順違俱非境者。
謂領順境時。
令心歡而欲合。
領違境時。
令心戚而欲離。
領俱非境時。
令心舍而非二。
想取像者。
像從境起。
言自像生。
故雲謂安等。
正因等者。
等于邪因。
正因即善。
邪因不善。
故雲驅役自心。
令造善等。
二别境五者。
注 此别标。
下列名。
一欲。
二勝解。
三念。
四三麼地。
五慧。
注 言欲者。
于所樂境。
希望為性。
勤依為業。
勝解者。
于決定境。
印持為性。
不可引轉為業。
謂邪正等教理證力。
于所取境審決印持。
由此異緣不能引轉故。
若猶豫境。
勝解全無。
勝即是解。
念者。
于曾習境令心明記不忘為性。
定依為業。
謂數憶持曾所受境。
令不忘失。
能引定故。
三麼地者。
此雲等持。
于所觀境。
令心專注不散為性。
智依為業。
謂觀得失俱非境中。
由定令心專注不散。
依斯便有決擇智生。
心專注言。
顯所欲住。
即便能住。
非唯一境。
不爾。
見道曆觀諸谛。
前後境别。
應無等持也。
言慧者。
于所觀境。
揀擇為性。
斷疑為業。
謂觀得失俱非境中。
由慧推求。
得決定故。
上言解現下文者。
義在此耳。
贅 别釋别境五所。
體性業用。
欲與樂俱。
故境為所樂。
精進勇猛。
根于樂欲故勤依為業。
勝即解者。
勝是用。
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