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門論(本地分中略錄名數)贅言

關燈
天親菩薩 造 唐三藏法師 玄奘奉 诏譯 慈恩寺三藏法師 窺基 解 明蜀輔慈沙門 明昱 贅言 注 大者揀小為義。

    乘者運載得名(名義互言)。

    百。

    數也。

    法。

    謂世出世之法。

    故心法八。

    心所五十有一。

    色乃十一。

    不相應二十有四。

    無為法六。

    故為大乘百法也。

    明。

    乃菩薩無漏之慧。

    以能破暗故。

    門。

    以開通無壅滞為言。

    論。

    乃揀擇性相。

    教誡學徒之稱。

    本地分中者。

    乃瑜伽論五分之一。

    略錄名數者。

    于六百六十法中。

    提綱挈領。

    取此百法名件數目。

    此論主急于為人。

    而欲學者知要也。

     贅 論以所诠立題。

    法師釋題中義。

    及數目名件。

    一一如釋。

    然引瑜伽(梵語瑜伽。

    此雲相應。

    即本論名也)。

    五分之一者。

    瑜伽釋雲。

    今此論體總有五分。

    一本地分。

    略廣分别十七地義。

    二攝決擇分。

    略攝決擇十七地中深隐要義。

    三攝釋分。

    略攝解釋諸經儀則。

    四攝異門分。

    略攝經中所有諸法名義差别。

    五攝事分。

    略攝三藏衆要事義。

    故雲本地分者。

    乃瑜伽五分之一也。

    六百六十法者。

    本地分中。

    廣明根塵識等。

    本末全數。

    且如六種塵相。

    于一色塵。

    有二十五種。

    謂青黃赤白等。

    于一聲塵。

    有十二種。

    謂可意不可意等。

    于一香塵。

    有六種。

    謂好香惡香等。

    于一味塵。

    有十二種。

    謂苦酸堿淡等。

    于一觸塵。

    有二十六種。

    謂地水火風輕重等。

    于一法處所攝色。

    有五種。

    謂極略極迥等。

    據此六種塵相。

    開出末數。

    有八十六種。

    餘數可知矣。

    故此百法。

    名為略錄。

    又頌百法雲。

    色法十一心法八。

    五十一個心所法。

    二十四種不相應。

    六個無為成百法。

     注 又會六釋雲。

    大乘者。

    是能诠教。

    唯聲名句文四法故劣。

    百法乃所诠事理。

    通一百法故勝。

    将勝就劣。

    以劣顯勝。

    雲大乘之百法。

    依士釋也。

    又百法是所緣。

    乃舉全數故勝。

    明是能緣之慧。

    即别境五中之一法耳。

    故劣。

    将劣就勝。

    以勝顯劣。

    雲百法之明。

    依主釋也。

    又明是能緣。

    即别境中慧故劣。

    門是所緣。

    通舉百法故勝。

    将勝就劣。

    以劣顯勝。

    雲明之門依士釋也。

    又門是所诠事理。

    乃通指百法故勝。

    論是能诠教。

    唯聲名句文故劣。

    将劣就勝。

    以勝顯劣。

    雲門之論依主釋也。

    又論為體。

    乃聲名句文。

    門為用。

    于論上有不壅滞之功能。

    以體就用。

    攝用歸體。

    雲門即論。

    持業釋也。

    又論乃體。

    則取聲名句文四法。

    大乘為用。

    此論體上有揀小運載二義。

    故雲大乘。

    以體就用。

    攝用歸體。

    雲大乘即論。

    持業釋也。

    又大乘通教理行果。

    是所诠故勝。

    論是能诠唯教故劣。

    将劣就勝。

    以勝顯劣。

    雲大乘之論。

    依主釋也。

    又大等六字是所诠故勝。

    論是能诠唯教故劣。

    将劣就勝。

    以勝顯劣。

    雲大乘百法明門之論。

    依主釋也(亦可謂帶數依主)。

    又大乘等五字。

    通一百法。

    屬所诠故勝。

    門論二字。

    乃能诠故劣。

    将劣就勝。

    以勝顯劣。

    雲大乘百法明之門論。

    依主釋也(亦帶數依主釋也)。

    又大乘是能诠教體。

    門論是用。

    此教體上有妙旨悟入之義門。

    決擇性相。

    教誡學徒。

    斷惡生善之功用。

    故名論。

    将體就用。

    攝用歸體。

    雲大乘即門論。

    持業釋也(作十釋竟)。

     贅 此中依論題。

    作十種釋。

    二依士。

    五依主。

    三持業。

    初二釋中。

    既兼百法二字。

    亦當作帶數依士。

    帶數依主。

    凡言依士。

    皆以之上劣而之下勝。

    凡言依主。

    以之上勝而之下劣。

    或之上所而之下能。

    凡言持業。

    以即上用而即下體。

    今最後持業。

    以即上體而即下用。

    似不合式。

    前以論字為體。

    大乘為用。

    今以大乘為體。

    論字為用。

    令學者莫之所從。

    且六離合釋法式中。

    以藏識為持業釋。

    藏是用。

    識是體。

    則體在下而用在上。

    又以五蘊二谛為持業帶數。

    亦以五字二字為數量之用。

    蘊字谛字為體。

    亦是體在下而用在上。

    雖則體用互相上下。

    然于法式似不可違。

    惟同志者。

    宜詳之。

     注 天親菩薩者。

    北天竺富婁沙富羅。

    此雲丈夫國。

    有國師婆羅門姓憍屍迦。

    生三子。

    同名婆薮盤豆。

    此雲天親。

    乃帝釋之弟毗搜紐天王之後。

    雖同一名。

    複有别号。

    長曰阿僧迦。

    此雲無著。

    乃菩薩根性。

    季子别名比鄰持?婆。

    此雲母兒。

    蓋比鄰持。

    此雲母。

    ?婆雲子。

    亦雲兒。

    中子博學多聞。

    遍通墳籍。

    神才俊朗。

    戒行清白。

    無與俦匹。

    兄弟皆兼别号。

    故法師但名婆薮盤豆。

    不相濫也。

    依瑜伽論。

    廣造諸論。

    以釋大乘。

    發揮非空非有中道之教。

     贅 婆薮盤豆傳雲。

    毗搜紐天王。

    是帝釋之弟。

    帝釋遣生閻浮提作王。

    為降阿修羅故。

    修羅有妹名明妃。

    甚有容貌。

    天王見之。

    即取為婦。

    修羅問曰。

    雲何辄取我妹為婦。

    天王報曰。

    我是丈夫無婦。

    汝妹童女無夫。

    理所當取。

    何緻嫌責。

    修羅曰。

    汝有何能。

    自稱丈夫。

    若是丈夫。

    戰必得勝。

    天王曰。

    當共決之即各執器仗。

    互相斫刺。

    天是那羅延身。

    刺不能入天斫修羅頭手身分。

    斷即還複。

    從旦至暮。

    斫刺修羅。

    無有死狀。

    天力稍盡。

    轉就疲困。

    修羅至夜。

    力轉強勝。

    明妃恐夫不如。

    取郁波羅華劈為兩片。

    各擲一邊。

    明妃于中。

    行去複來。

    天解其意。

    即斫修羅身為兩片。

    各擲一邊。

    天王于中。

    行去複來。

    由此失命。

    天居此地。

    顯丈夫能。

    因此立名丈夫國也。

    婆羅門者。

    此雲淨行。

    設衛自居。

    潔白其操者。

    四姓之一也。

    矯屍迦。

    元是帝釋之姓。

    故雲帝釋之弟毗搜紐天王之後。

    言無著者。

    因解大乘空義。

    空無所著。

    故此名焉。

    廣造諸論者。

    天親菩薩始學小乘。

    毀大乘教。

    後歸大乘。

    廣造諸論。

    贊歎大乘。

    以雪前尤。

    非空非有者。

    唯遮境有。

    識簡心空。

    故雲非空非有。

    顯唯識為中道。

    以小乘執境有心空。

    大乘立唯識破之。

     如世尊言。

    一切法無我。

     注 如世尊言原為佛說。

    乃論主推尊法有所自。

    一切法等者。

    總标百法。

    及二無我。

    以為宗旨。

    乃一論之綱領也。

    若究所宗。

    總一代聖教淺深為次。

    分而為八。

    一我法俱有宗。

    此宗攝二十部五部之義。

    謂犢子部。

    法上部。

    賢胄部。

    正量部。

    密林山部。

    或亦取經部根本一分之義。

    二法有我無宗。

    攝三部全。

    謂一切有部。

    雪山部。

    多聞部。

    更兼化地部末計一分之義。

    三法無去來宗。

    攝七全部。

    謂大衆部。

    雞胤部。

    制多山部。

    西山住部。

    北山住部。

    法藏部。

    飲光部。

    兼取化地部根本一分之義。

    四現通假實宗。

    攝說假部全。

    末經部一分之義。

    此上四宗。

    唯為小乘。

    五俗妄真實宗。

    即說出世部。

    六諸法但名宗。

    即一說部。

    此二通于大小乘。

    七勝義俱空宗。

    八應理圓實宗。

    後二唯大。

    此論旨趣。

    即第八宗。

    于深密三時。

    乃第三時也。

    言三時者。

    初四阿含言有。

    第二時八部般若言空。

    第三時即解深密經。

    空有雙彰。

    中道教也。

     贅 總标百法及二無我者。

    一論之旨也。

    百法。

    義如前釋。

    二無我者。

    二即我法。

    我是主義。

    謂我無主。

    及法無主名二無我。

    淺深為次者。

    自我法俱有宗。

    至應理圓實宗。

    皆從淺以至深。

    故分為八。

    二十部者。

    按異部宗輪論雲。

    佛涅槃後。

    百有餘年。

    摩竭陀國。

    俱蘇摩城。

    王号無憂。

    統攝贍部。

    感一白蓋。

    化洽人神。

    是時佛法大衆初破(破即分也)。

    謂因龍象。

    邊鄙。

    多聞。

    大德四衆。

    共議無常。

    苦。

    空。

    無我。

    涅槃寂靜。

    五事不同。

    分為兩部。

    一大衆部(老小同會共集律部)。

    二上座部(唯老宿人同會共出律部)。

    從大衆部流出八部。

    合有九部。

    一大衆部。

    二一說部(所執與大衆部同。

    故雲一也)。

    三說出世部(說諸佛世尊。

    皆是出世)。

    四雞胤部(是謂律主姓也)。

    五多聞部(謂律主有多聞智也)。

    六說假部(謂蘊處界。

    皆非實有)。

    七制多山部(律主居處也)。

    八西山住部(亦律主居處也)。

    九北山住部(亦律主居處也)。

    從上座部分為兩部。

    一說一切有部(又名一切語言。

    謂律主執三世有。

    名一切語言也)。

    二即上座部。

    轉名雪山部(即律主行處也)。

    從說一切有部。

    展轉流出九部。

    共前根本兩部。

    成十一部。

    一說一切有部。

    二雪山部。

    三犢子部(律主姓也)。

    四法上部(律主名也)。

    五賢胄部(律主名也)。

    六正量部(又名一切所貴。

    律主為通人所重也)。

    七密林山部(律主居處也)。

    八化地部(名能射。

    又名不可棄。

    律主初生。

    母棄于井。

    父追尋之。

    雖墜不夭。

    故雲不可棄)。

    九法藏部(律主名也)。

    十飲光部(又名迦葉律主姓也)。

    十一經量部(又名修妒路。

    律主執修妒路義也)。

    共前九部。

    成二十部。

    一我法俱有宗攝五部之義者。

    因釋一頌。

    我法俱有執義。

    不同前二部意。

    從犢子部。

    流出法上等四部。

    由此五部執義皆同。

    所釋頌者。

    謂已解脫更堕。

    堕由貪複還。

    獲安喜所樂。

    随樂行至樂。

    是明我法俱有之義。

    前二句。

    釋有我。

    後二句。

    釋有法。

    二法有我無宗攝三部者。

    說一切有部雲。

    諸是有者。

    皆二所攝。

    一名。

    二色(彼以名色為法)。

    又雲無轉變諸蘊。

    有出世靜慮。

    是以諸蘊為我。

    故雲我無。

    靜慮為法。

    故雲法有。

    更兼化地部末一分者。

    諸部皆有。

    本宗同義。

    末宗異義。

    有相合處。

    故亦取之。

    三法無去來宗攝七全部者。

    大衆部雲。

    過去未來非實有體。

    餘部皆同。

    故亦攝之。

    四現通假實宗攝說假部者。

    彼雲諸行相待。

    展轉和合。

    假名為苦。

    由福故得聖道。

    道不可修。

    道不可壞。

    是以苦谛為假。

    道谛為實。

    經部末一分。

    義同此部。

    五俗妄真實宗即說出世部者。

    彼雲。

    道因聲起。

    苦能引道。

    是以苦谛為俗妄。

    道谛為真實。

    六諸法但名宗即一說部者。

    彼雲。

    佛一切時不說名等。

    常在定故。

    然諸有情。

    為說名等。

    歡喜踴躍。

    一刹那心。

    了一切法。

    一刹那心。

    相應般若。

    知一切法。

    是謂諸法但有其名。

    七八兩宗不攝部者。

    唯屬大乘故。

    此論旨趣。

    即第八宗者。

    謂此論題。

    雖名百法。

    是唯識義。

    唯識之理。

    即圓成實。

    故與應理圓實宗同。

    深密三時者。

    解深密經。

    乃第三時說。

    所诠之旨。

    空有雙彰。

    中道教也。

     何等一切法。

    雲何為無我。

     注 問有五種。

    謂利樂有情問。

    不解問。

    愚癡問。

    試驗問。

    輕觸問。

    此即利樂有情問也。

     贅 不解愚癡。

    是本分問。

    試驗輕觸。

    是慢彼問。

    利樂有情。

    方便問也。

    此中發問。

    唯利樂有情。

     一切法者。

    略有五種。

     注 此總标諸法也。

    稱理言之。

    實有無量。

    以衆生性欲無量。

    是以瑜伽始五識身。

    曆至法界六百六十等法。

    今言五位百法。

    豈非要略乎。

    故雲略有五種。

    自此至真如無為。

    總答初問。

     贅 始五識身。

    曆至法界六百六十等法者。

    舉十七地中首尾。

    以攝中間諸地。

    十七地者。

    一五識身相應地。

    二意地。

    三有尋有伺地。

    四無尋唯伺地。

    五無尋無伺地。

    六三摩呬多地。

    七非三摩呬多地。

    八有心地。

    九無心地。

    十聞所成地。

    十一思所成地。

    十二修所成地。

    十三聲聞地。

    十四獨覺地。

    十五菩薩地。

    十六有餘依地。

    十七無餘依地。

    此無餘依地。

    唯有清淨真如。

    名為法界。

    故雲曆至法界也。

    以十七地中所攝諸數太廣。

    今取百法。

    故名為略。

     一者心法。

    二者心所有法。

    三者色法。

    四者心不相應行法。

    五者無為法。

     注 心法者。

    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