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疏卷第二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以水陸生華及雨張牒。
今此乃雲上下衣及身璎珞。
上下衣。
即是僧伽梨安陀會也。
佛報已受記已下。
釋第三為其授記文也。
明此女既以無生心施。
故須授記也。
如先說已下。
七種笑義。
如初品中說也。
五礙者。
謂不得作輪王釋王摩王梵王佛也。
應久轉女身已下。
料簡也。
當說。
爾時此女既得現前授記。
五住都盡。
而言諸煩惱折薄者。
折薄義通。
今據餘習為薄也。
是女人從何處已下。
釋第四發心久近經文也。
當說。
釋第七十六卷論 第五十九品者。
名為學空不證品。
何故次河天品後明于此品。
明金華是不退菩薩。
所以于如來前中淨雲行願。
得現前記者。
由善入三脫而不住空。
不實際作證。
所以能然成菩薩大德。
故次此後明于此品。
論欲解釋。
故雲第五十九品釋論也。
須菩提白佛言已下。
就此品中。
大有三分。
第一以法喻兩周。
明菩薩善入三脫而不住空。
第二明三三昧别有所益。
各有所治。
第三明是驗知阿鞞跋緻菩薩。
此初即是第一。
明善吉緻問雲何菩薩能善學三空。
雖學道品而不取證等義也。
佛告下。
當說。
菩薩不化城中止取小涅槃。
故雲不有餘。
不住實際。
故雲不有分也。
須菩提白佛言已下。
第二問也。
當說。
上文言不令心亂。
今此中乃言不專攝心系在緣中者。
上雲不令心亂者。
據明菩薩善解學空入三三昧。
今言不專攝心系在緣中者。
據菩薩不專住空實際中證也。
當說。
作是念我今是學時非是證時者。
此為大善妙法成就義也。
當說。
作是念我今是學時非是證時者此為大善妙法成就義也當說。
學空觀住空中已下。
明菩薩雖于空中學諸道品。
而不作證。
若證諸果。
即是住空也。
譬如壯夫已下。
次于譬說。
就此譬說之中。
凡有三譬。
次第展轉相生。
第一作壯夫喻。
第二作鳥飛空喻。
第三作善射喻。
此初即是第一。
先作壯夫喻。
壯夫者。
以喻菩薩如三世壯夫。
勁勇猛健。
善于兵法六十四能。
能禦怨賊。
過度險難。
扶将老弱。
所至安隐。
無所恐怖。
勁去亦言壯。
亦雲堅靳。
明菩薩智慧堅壯過于急風。
善知沽法。
破煩惱賊。
神通猛健。
直去無礙。
将諸老弱煩惱可化衆生。
過度生死恐怖險難。
安置涅槃無所畏處也。
今言善于兵法六十四能等者。
此且據俗事。
欲以譬況釋雲。
當以菩薩對人間壯夫。
一一合說之也。
若如此間。
多言六藝。
謂禮樂射書算。
此亦屬六十四能。
六十四能解者甚少。
大莊嚴論極廣釋。
今且略說。
就閻浮提中。
唯太子初生時。
具解此六十四能。
次庵羅女亦解。
次耆婆。
此兩子母俱解。
于時佛初在世。
隻三人解。
一者善知天文。
謂日月博食。
星宿運變。
違失度數。
時節好惡。
禍變兇衰等。
此屬一能。
善知地理。
有于伏藏。
地之所出。
百谷所生。
草木所宜。
風雨所及。
如是等屬一能。
善識一切醫方草藥。
屬一能。
善别一切病。
屬一能。
善知數法。
屬一能。
知解一切書法。
屬一能。
能善射法。
屬一能。
能善調禦。
善知禮樂。
功巧。
伎術。
兵法。
進退。
得失等。
盡各是一能。
如是等有六十四種。
攝天下一切俗法伎術皆盡。
此是俗法中六十四能。
若佛法中六十四能者。
如實性論釋。
以十力。
四無所畏。
十八不共法。
三十二相。
以此六十四種。
三十二相為外莊嚴。
十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三十二種。
為内莊嚴。
内外莊嚴。
皆悉具足故。
為六十四能。
今此中。
欲譬菩薩所舉故。
舉此六十四能來也。
當說。
堅持器杖已下。
喻菩薩以諸神通智慧廣度衆生。
而用即寂。
不遠十方而去。
不起滅定現諸威儀。
故雲安立而動也。
喻菩薩方便廣博。
故雲巧諸伎術也。
菩薩智慧方便德行備足。
故雲端正。
善除或累。
故雲淨潔也。
菩薩。
内德既充。
外堪利物。
人天宗仰。
故雲人所愛敬也。
菩薩方便善巧。
能修少福。
得報利多也。
如是因緣故已下。
上多許因緣故。
為衆敬重也。
菩薩欲攝化衆生。
衆生既自愛重。
稱其功用之心。
故生歡喜也。
少有因緣已下。
如世壯夫多諸伎術。
以少因緣。
或饑馑急難。
能扶将老弱親屬知友。
至安隐國内。
明菩薩。
有種種方便智慧功能。
将可度衆生。
至大涅槃安樂之國也。
衆生有六十二等諸見。
故曰老。
有百八等煩惱。
故曰弱。
生死二乘。
故曰險難怖處。
菩薩将此等可化衆生。
得度此等。
緻大涅槃。
故曰過也。
菩薩博愛。
以法界衆生。
皆為親屬。
慈憐化導。
故雲安慰父母妻子也。
菩薩能以方便令得度脫。
故雲莫有恐懅也。
險難道中已下。
明生死之中多有四魔。
伺求人便。
惱害衆生也。
其人智力已下。
明菩薩有智慧方便。
故能如此無方便。
故能如此無方大用廣化衆生。
度生死險道二乘難地。
即用即寂。
而不離畢竟空。
故雲還歸本處也。
菩薩方便既大。
智力無邊。
一切煩惱諸魔異見。
不能侵損。
故雲不遇賊害也。
既至涅槃。
恬然快樂。
故雲歡喜也。
常恒清涼。
故雲安樂也。
菩薩摩诃薩亦如是已下。
合上壯夫也。
于一切衆生中已下。
合上多諸伎術堅持器仗安立不動扶将老弱過恐怖處等也。
此中合譬。
極成總略也。
當說。
爾時菩薩摩诃薩已下。
住前來諸法。
入三脫門。
而不取證也。
當說。
譬如有翼之鳥已下。
次作鳥飛空喻。
何故此譬複來。
上雖言菩薩具多種事而不住空。
而時衆疑言。
空無所有。
雲何可行而言不住。
故次生此譬。
如鳥飛空也。
鳥者是菩薩。
有翼者譬二智。
飛騰下。
喻學入三空。
而不堕者。
不堕二地也。
菩薩亦如是。
在空門中。
而不住空證實際也。
菩薩亦如是已下。
合上有翼鳥譬也。
學空。
則合上飛騰空譬也。
亦不作證已下。
合上合不堕墜也。
未具足佛十力已下。
合上亦不住空也。
譬如健人已下。
第三譬。
此之三譬。
皆為學空不作證喻。
初譬明菩薩雖廣化衆生修學空等。
而不住空。
次明菩薩修學二智。
如鳥二翼。
雖飛于空而不住空。
今此譬來。
次明菩薩善以方便持于智慧不令得住。
如世間善射人。
放箭欲令相注時。
若急後箭。
前箭則破。
若緩後箭。
則不運前箭。
須善得中令不堕落。
射法中。
此名為參天射也。
今菩薩亦爾。
以禅定弓。
放智慧箭。
以方便前複注智慧箭。
不令住空堕于二地也。
菩薩亦如是已下。
合上健人也。
以方便力已下。
合上後箭射于前箭也。
若善根成就已下。
合上便止後箭也。
以是故已下。
總結三譬也。
須菩提白佛已下。
明善吉既見三周譬說。
所以驚歎也。
不舍衆生已下。
明菩薩不住涅槃。
不舍世間。
故然也。
衆生沒在三界生死虛妄無可有法中也。
衆生長夜着四颠倒已下。
第二即别明三空。
各有所益。
各有所治也。
四倒義如先釋。
今菩薩為此着四颠倒衆生。
故求佛道令欲拔出。
說無作門也。
當一一說。
空解脫門。
為除着此等法。
無相門。
為除着此等諸相也。
當一一說。
助道行助道法已下。
第三明不退菩薩應當驗知也。
當說。
若答言當勤學空等者。
此菩薩既不解空亦空故。
不應令學空。
當知非不退菩薩相。
不得受記也。
當說。
若聞者。
從諸佛菩薩聞也。
若不聞者。
息思惟得也。
如是人。
是似阿鞞跋菩薩。
非真不退菩薩也。
功用道。
是菩薩學道。
無功用道。
是菩薩無學道也。
當說。
問曰已下。
釋上善吉問雲何學三三昧入三三昧等文。
故興問答也。
答曰已下。
以初攢求為學。
學已深達為入也。
當說。
如是二道已下。
此三昧道品等。
各各皆有學有入之異。
故雲二道也。
是三解脫門下當說。
須菩提作是念已下。
次釋善吉上第二問佛答等文也。
當說。
菩薩得法空故。
解空亦空。
故雲不證。
二乘不得法空故。
有空可證也。
當說。
佛雖答已下。
明上問中佛已答善吉言菩薩善達諸法空故不證空竟。
但其未悟故更設問。
此亦非是善吉未達。
為時座故然也。
以深入故已下。
深入故應證。
那乃雲不證。
解言。
二乘但得生空。
不能深入法空故。
于空作證。
菩薩既得二空。
深入法空。
知自相空。
解空無空。
故雲深入故不證也。
具足者。
明具足二空即是深入也。
譬如已下。
論作譬釋也。
當說。
複次菩薩未入空時已下。
釋上我是學時非是證時經文也。
我應遍觀已下。
論雲諸法相實相。
唯佛能遍觀。
今菩薩未成佛。
未能遍知。
故不證也。
不專心攝念已下。
菩薩若攝心系在空緣。
則住于空不能出空。
今不爾故。
所以能出入随意也。
問曰已下。
料簡也。
當說。
為不能自出故者。
恐住空故。
也。
是中說譬喻已下。
釋上法說經文已竟。
但法說理懸。
聽者難悟。
故假譬況令其會解。
所以今者次釋譬文也。
已如上釋。
當說。
以四無量心已下。
釋上安慰父母及合譬等經文也。
下二譬一一當說。
須菩提歡喜已下。
釋上善吉歎文也。
當一一說。
長夜已下。
釋上生死長夜文。
欲論生死實其長遠。
未得其邊。
初果之人。
尚損無量生死。
但餘十四生在。
況菩薩也。
當說。
破四颠倒義已下。
釋上第二别明三三昧所益所治不同文也。
當說。
問曰雲何知已下。
釋上第三不退菩薩應當驗知文也。
當說。
唯未得無生忍。
得明利順忍。
亦能爾答也。
當一一說。
第六十品釋論者。
名為夢中不證品。
何故次學空不證品後明于此品。
不退菩薩乃至夢中尚不取證。
何況晝日明白心學而當取證。
故次此品後明此品也。
佛告須菩提已下。
就此品中大有三分。
第一明阿鞞跋緻行類相貌。
及非不退相。
對挍而辨。
第二明修學之來。
須托善知識。
第三明波若體扶修學儀軌。
就此初分之中。
複有二别。
第一有八複次。
明不退相貌。
第二從遠離六波羅蜜及方便力已下。
明非不退相。
今此初則是第一複次。
明菩薩不但學三脫門而不取證。
乃至夢中亦無貪證。
名不退相也。
諸複次應意當一一說。
燒一裡已下。
上明滅地獄火。
今次明人間火。
外書春秋雲。
二種火。
若人自失火燒者名火。
若天火名災。
若佛法中。
有天火鬼火神火人火。
人火屬火。
餘三種名災。
古者五家為鄰。
五鄰為裡。
今言置一裡者。
亦屬災師雲。
昔漢時。
風吹絕炎。
或七裡十裡等。
度漢水燒他村。
亦屬災也。
破法餘殃者。
即是破波若等法執義。
自是各随其見。
不依經論。
南地多有火燒。
亦恐當是也。
遠離六波羅蜜及方便力已下。
初分中第二明非不退相。
上明是不退相。
即是佛事。
今明非不退相。
即是魔事也。
當一一說。
不塗足非是頭陀法。
但是省事法。
故說之耳。
此中起增上慢退堕二地者。
多是輕毛。
若凡夫起之則堕地獄也。
若雖在城湟。
能離二乘心。
即是菩薩修遠離行。
若不爾者。
雖處山間。
猶名散亂也。
當親近恭敬供養善知識已下。
品之第二明修學之來必須托善友。
就此中。
論主雲有二。
第一明三乘聖人等為人善知識。
六度及實際等屬法善知識。
有人言有三種。
以三乘聖人。
為人善知識。
以六度等。
為法善知識。
實際等。
為理善知識。
此亦無妨也。
如大本經。
若離四法得涅槃者。
無有是處也。
當說。
羅漢既雲是菩薩善知識。
此義可知。
當知餘處說。
但貶抑之言。
非為實語也。
當說。
六波羅蜜能生萬德。
為世崇重。
故雲是世尊也。
乘之至佛。
故雲是道。
于生死闇夜。
能為照明。
于諸煩或。
能為炬火。
能照總别。
故名智慧。
能拔衆生。
是衆生所歸趣處。
是衆生州所居地。
是究竟生死之路。
是三世佛母等也。
當說。
是諸菩薩摩诃薩世尊等已下。
更載而贊之也。
問曰已下。
論主将欲解釋經文。
先出經來之意。
故興問答也。
答曰已下。
亦有數意。
論主就說分中。
自大分為三分。
從逆耳品去已前至初品。
有三十品經。
是說波若相分。
從魔事已下至問相品。
就留難門說波若。
從輕毛品來至稱揚品。
就能信之人。
以明波若。
輕毛品中。
雖開三信門上中下等。
但通為明信相。
自從不退品來至此。
并是上信門中說于波若。
今言皆是阿鞞跋緻相者。
但據從上不退品已來皆說故。
此初亦以八複次說也。
當說。
有人言已下。
明不退之相說不可盡。
為于後人作異名說故。
非為複重也。
有人言有二種已下。
前論已釋有四種授記。
謂未發心。
适發心。
發心已。
無生忍等四種。
若首楞嚴經四種。
乃雲以不現前授記。
為密授記。
金剛仙論。
但以未得無生忍。
為不現前。
得已為現前。
師言。
今此初言一者得記。
據現前。
未得者。
據未得現前記也。
有解雲。
下既言得受記有二種故。
當知上雲未得者。
是金未得也。
不現前受記有二種。
下當說。
是菩薩能如已下。
上品末。
善吉問言未得不退菩薩亦能如是答不。
佛言有。
今論主。
登于上經。
生下文。
意為欲說如此等不退相故。
更申複次明不退相也。
是菩薩晝日常習行空故已下。
次釋第一複次經文意也。
當一一說。
複次若菩薩夢見佛在人天大衆中已下。
釋上第二複次經文也。
菩薩能亡心于内。
亡境于外。
境智俱真。
是故言心與法合。
亦無合相也。
複次諸佛秘密法已下。
明見佛以三密益物也。
并當一一說。
是菩薩常行畢竟空故我我所等諸煩惱折薄已下。
次釋第三複次。
盡當一一對上八複次文意釋之也。
有菩薩未得無生法忍已下。
釋上初分中第二非不退相經文也。
當一一說。
四重中。
若實心謂言我是真羅漢。
屬第四重罪。
若非實為名利故輕而說之。
屬增上慢。
今說是佛。
所以故重也。
若五逆。
五劫堕地獄已則出。
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得佛。
若堕二地。
則三十六大阿僧祇劫留住生死。
此事重故。
雲罪過五逆。
非據入地獄故雲過也。
當說。
複次菩薩欲深心得無上道已下。
次釋品之第二須善知識經文。
故大本經雲。
善知識者是大因緣。
所謂将人得見于佛。
如阇王若無耆婆信六臣者。
卻後七日。
必定當随阿鼻地獄也。
外名諸善知識者。
以此内外異故。
阿難語佛。
名半梵行。
佛言是全也。
當說。
何等是已下。
善吉問之。
佛則以人法二種為答也。
當說。
問曰已下。
聊簡也。
如身子是過去法明佛。
善吉是青龍陀佛。
今日以權況實。
當知實聲聞亦是菩薩善知識。
但其不能求大。
非不知大。
凡夫尚解大乘。
況菩薩也。
當說。
六波羅蜜雖攝道品。
而道品乃屬入道近因。
已如上釋也。
波若如日。
禅如月也。
當說。
會此如時。
能令生死盡除诳法。
出虛诳故。
名如為善知識也。
複次已下。
釋上歎文是世尊之道等義也。
如上說者。
上善知識品中已廣釋也。
文等當說。
釋第七十七卷論 爾時須菩提已下。
即是品之第三明波若體相修學儀軌。
及校量功德等。
則論自釋雲。
所以善吉于此乃問波若相者。
佛上既贊歎波若是世間是道是大明等。
善吉既聞此義故。
所以于此中更問其體相也。
佛告已下。
明波若照相既寂。
故雲如虛空也。
頗有因緣已下。
師言。
頗者是偏義。
今者善吉既不敢正言一切諸法如波若相。
故雲頗也。
有人訓字解雲。
頗者即是可辭。
言可得如此文也。
一切法離已下。
明善吉既聞諸法如波若相。
故設此問也。
佛告已下。
明衆生不解此我我所心等法皆離故。
而忘行之。
忘行之故往反生死。
故名垢。
不行故名淨也。
當說。
如是行為不行色已下。
次類解也。
若閻浮提衆生已下。
次校量之。
所以校量者。
欲勸人以波若教人。
此法施利大故也。
一時皆得人身已下。
次明以五乘法施也。
佛言不如已下。
明五乘法施雜故。
不如純教波若也。
當說。
何以故乃至于一切衆生中起大慈等已下。
上明校量福田大小。
今次欲明福田所以大義也。
見諸衆生輪回入于生老病死法中。
故雲趣于死地也。
不與想俱已下。
明菩薩教化衆生。
斷除煩惱故。
不與想俱。
便得大舍也。
是為已下。
總結也。
下文等并當一一說。
應當行般若已下。
明波若有上來諸德。
能與衆生五眼等故。
應須學之。
是勸修也。
當說。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切念離已下。
佛上既言常憶念波若。
乃至相應念不息等義。
善吉今乘此意。
則設此問也。
當說。
佛告已下。
如來答也。
當說。
與波若波羅蜜等者。
即是與般若波羅蜜合也。
佛告下當說。
須菩提白佛言乃至無所有不堅固等已下。
此分中明波若體相。
及校量功德修進儀軌。
及衍無生之道等義。
明體相及校量等義已竟。
今此文來。
次明修進儀軌。
及衍無生之道。
此下善吉凡設十一問。
問修進之方。
前四句是其問正宗。
次色是行般若等下有六句。
是其别曆法助難之意。
第十一問是總上十意。
更設此一總問也。
當一一說。
世尊若是諸法皆不行已下。
第十一總問之辭也。
佛告已下。
如來反質答之也。
當說。
是名已下。
若能解此等諸法不可得不生等義者。
即是菩薩無生法忍也。
是名諸佛所畏已下。
此等法是諸佛無所畏法也。
諸法無生相此中已下。
善吉因佛上雲若解諸法不可得。
當生不。
不也。
是無生法忍得授記等義故。
更設此問。
上以不着無生故言得記。
今此中有二意。
一者言無生法中無得記相。
二者言若着心說無生者亦無得記。
故雲不也。
當說。
非生非不生已下。
此四句中少第三句。
論中有之。
記法既離此四句。
故并言不也。
佛告已下。
反質答也。
當說。
問曰已下。
欲釋上問相之意非為複重。
故先設問答。
亦因生起經文也。
當說。
波若既無定相。
何意乃難雲何更問也。
上聞已下。
因答問相。
則因生起此經文。
因上意故問。
非為重也。
當說。
佛因已下。
次釋文。
并當一一對上經文說之。
以可見故不說。
思惟已下。
釋上領解之文也。
是行者已下。
世間人多行虛诳法。
是行者行真實法。
雲何乃為行诳法人所伏。
故雲不能伏也。
今此乃雲上下衣及身璎珞。
上下衣。
即是僧伽梨安陀會也。
佛報已受記已下。
釋第三為其授記文也。
明此女既以無生心施。
故須授記也。
如先說已下。
七種笑義。
如初品中說也。
五礙者。
謂不得作輪王釋王摩王梵王佛也。
應久轉女身已下。
料簡也。
當說。
爾時此女既得現前授記。
五住都盡。
而言諸煩惱折薄者。
折薄義通。
今據餘習為薄也。
是女人從何處已下。
釋第四發心久近經文也。
當說。
釋第七十六卷論 第五十九品者。
名為學空不證品。
何故次河天品後明于此品。
明金華是不退菩薩。
所以于如來前中淨雲行願。
得現前記者。
由善入三脫而不住空。
不實際作證。
所以能然成菩薩大德。
故次此後明于此品。
論欲解釋。
故雲第五十九品釋論也。
須菩提白佛言已下。
就此品中。
大有三分。
第一以法喻兩周。
明菩薩善入三脫而不住空。
第二明三三昧别有所益。
各有所治。
第三明是驗知阿鞞跋緻菩薩。
此初即是第一。
明善吉緻問雲何菩薩能善學三空。
雖學道品而不取證等義也。
佛告下。
當說。
菩薩不化城中止取小涅槃。
故雲不有餘。
不住實際。
故雲不有分也。
須菩提白佛言已下。
第二問也。
當說。
上文言不令心亂。
今此中乃言不專攝心系在緣中者。
上雲不令心亂者。
據明菩薩善解學空入三三昧。
今言不專攝心系在緣中者。
據菩薩不專住空實際中證也。
當說。
作是念我今是學時非是證時者。
此為大善妙法成就義也。
當說。
作是念我今是學時非是證時者此為大善妙法成就義也當說。
學空觀住空中已下。
明菩薩雖于空中學諸道品。
而不作證。
若證諸果。
即是住空也。
譬如壯夫已下。
次于譬說。
就此譬說之中。
凡有三譬。
次第展轉相生。
第一作壯夫喻。
第二作鳥飛空喻。
第三作善射喻。
此初即是第一。
先作壯夫喻。
壯夫者。
以喻菩薩如三世壯夫。
勁勇猛健。
善于兵法六十四能。
能禦怨賊。
過度險難。
扶将老弱。
所至安隐。
無所恐怖。
勁去亦言壯。
亦雲堅靳。
明菩薩智慧堅壯過于急風。
善知沽法。
破煩惱賊。
神通猛健。
直去無礙。
将諸老弱煩惱可化衆生。
過度生死恐怖險難。
安置涅槃無所畏處也。
今言善于兵法六十四能等者。
此且據俗事。
欲以譬況釋雲。
當以菩薩對人間壯夫。
一一合說之也。
若如此間。
多言六藝。
謂禮樂射書算。
此亦屬六十四能。
六十四能解者甚少。
大莊嚴論極廣釋。
今且略說。
就閻浮提中。
唯太子初生時。
具解此六十四能。
次庵羅女亦解。
次耆婆。
此兩子母俱解。
于時佛初在世。
隻三人解。
一者善知天文。
謂日月博食。
星宿運變。
違失度數。
時節好惡。
禍變兇衰等。
此屬一能。
善知地理。
有于伏藏。
地之所出。
百谷所生。
草木所宜。
風雨所及。
如是等屬一能。
善識一切醫方草藥。
屬一能。
善别一切病。
屬一能。
善知數法。
屬一能。
知解一切書法。
屬一能。
能善射法。
屬一能。
能善調禦。
善知禮樂。
功巧。
伎術。
兵法。
進退。
得失等。
盡各是一能。
如是等有六十四種。
攝天下一切俗法伎術皆盡。
此是俗法中六十四能。
若佛法中六十四能者。
如實性論釋。
以十力。
四無所畏。
十八不共法。
三十二相。
以此六十四種。
三十二相為外莊嚴。
十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三十二種。
為内莊嚴。
内外莊嚴。
皆悉具足故。
為六十四能。
今此中。
欲譬菩薩所舉故。
舉此六十四能來也。
當說。
堅持器杖已下。
喻菩薩以諸神通智慧廣度衆生。
而用即寂。
不遠十方而去。
不起滅定現諸威儀。
故雲安立而動也。
喻菩薩方便廣博。
故雲巧諸伎術也。
菩薩智慧方便德行備足。
故雲端正。
善除或累。
故雲淨潔也。
菩薩。
内德既充。
外堪利物。
人天宗仰。
故雲人所愛敬也。
菩薩方便善巧。
能修少福。
得報利多也。
如是因緣故已下。
上多許因緣故。
為衆敬重也。
菩薩欲攝化衆生。
衆生既自愛重。
稱其功用之心。
故生歡喜也。
少有因緣已下。
如世壯夫多諸伎術。
以少因緣。
或饑馑急難。
能扶将老弱親屬知友。
至安隐國内。
明菩薩。
有種種方便智慧功能。
将可度衆生。
至大涅槃安樂之國也。
衆生有六十二等諸見。
故曰老。
有百八等煩惱。
故曰弱。
生死二乘。
故曰險難怖處。
菩薩将此等可化衆生。
得度此等。
緻大涅槃。
故曰過也。
菩薩博愛。
以法界衆生。
皆為親屬。
慈憐化導。
故雲安慰父母妻子也。
菩薩能以方便令得度脫。
故雲莫有恐懅也。
險難道中已下。
明生死之中多有四魔。
伺求人便。
惱害衆生也。
其人智力已下。
明菩薩有智慧方便。
故能如此無方便。
故能如此無方大用廣化衆生。
度生死險道二乘難地。
即用即寂。
而不離畢竟空。
故雲還歸本處也。
菩薩方便既大。
智力無邊。
一切煩惱諸魔異見。
不能侵損。
故雲不遇賊害也。
既至涅槃。
恬然快樂。
故雲歡喜也。
常恒清涼。
故雲安樂也。
菩薩摩诃薩亦如是已下。
合上壯夫也。
于一切衆生中已下。
合上多諸伎術堅持器仗安立不動扶将老弱過恐怖處等也。
此中合譬。
極成總略也。
當說。
爾時菩薩摩诃薩已下。
住前來諸法。
入三脫門。
而不取證也。
當說。
譬如有翼之鳥已下。
次作鳥飛空喻。
何故此譬複來。
上雖言菩薩具多種事而不住空。
而時衆疑言。
空無所有。
雲何可行而言不住。
故次生此譬。
如鳥飛空也。
鳥者是菩薩。
有翼者譬二智。
飛騰下。
喻學入三空。
而不堕者。
不堕二地也。
菩薩亦如是。
在空門中。
而不住空證實際也。
菩薩亦如是已下。
合上有翼鳥譬也。
學空。
則合上飛騰空譬也。
亦不作證已下。
合上合不堕墜也。
未具足佛十力已下。
合上亦不住空也。
譬如健人已下。
第三譬。
此之三譬。
皆為學空不作證喻。
初譬明菩薩雖廣化衆生修學空等。
而不住空。
次明菩薩修學二智。
如鳥二翼。
雖飛于空而不住空。
今此譬來。
次明菩薩善以方便持于智慧不令得住。
如世間善射人。
放箭欲令相注時。
若急後箭。
前箭則破。
若緩後箭。
則不運前箭。
須善得中令不堕落。
射法中。
此名為參天射也。
今菩薩亦爾。
以禅定弓。
放智慧箭。
以方便前複注智慧箭。
不令住空堕于二地也。
菩薩亦如是已下。
合上健人也。
以方便力已下。
合上後箭射于前箭也。
若善根成就已下。
合上便止後箭也。
以是故已下。
總結三譬也。
須菩提白佛已下。
明善吉既見三周譬說。
所以驚歎也。
不舍衆生已下。
明菩薩不住涅槃。
不舍世間。
故然也。
衆生沒在三界生死虛妄無可有法中也。
衆生長夜着四颠倒已下。
第二即别明三空。
各有所益。
各有所治也。
四倒義如先釋。
今菩薩為此着四颠倒衆生。
故求佛道令欲拔出。
說無作門也。
當一一說。
空解脫門。
為除着此等法。
無相門。
為除着此等諸相也。
當一一說。
助道行助道法已下。
第三明不退菩薩應當驗知也。
當說。
若答言當勤學空等者。
此菩薩既不解空亦空故。
不應令學空。
當知非不退菩薩相。
不得受記也。
當說。
若聞者。
從諸佛菩薩聞也。
若不聞者。
息思惟得也。
如是人。
是似阿鞞跋菩薩。
非真不退菩薩也。
功用道。
是菩薩學道。
無功用道。
是菩薩無學道也。
當說。
問曰已下。
釋上善吉問雲何學三三昧入三三昧等文。
故興問答也。
答曰已下。
以初攢求為學。
學已深達為入也。
當說。
如是二道已下。
此三昧道品等。
各各皆有學有入之異。
故雲二道也。
是三解脫門下當說。
須菩提作是念已下。
次釋善吉上第二問佛答等文也。
當說。
菩薩得法空故。
解空亦空。
故雲不證。
二乘不得法空故。
有空可證也。
當說。
佛雖答已下。
明上問中佛已答善吉言菩薩善達諸法空故不證空竟。
但其未悟故更設問。
此亦非是善吉未達。
為時座故然也。
以深入故已下。
深入故應證。
那乃雲不證。
解言。
二乘但得生空。
不能深入法空故。
于空作證。
菩薩既得二空。
深入法空。
知自相空。
解空無空。
故雲深入故不證也。
具足者。
明具足二空即是深入也。
譬如已下。
論作譬釋也。
當說。
複次菩薩未入空時已下。
釋上我是學時非是證時經文也。
我應遍觀已下。
論雲諸法相實相。
唯佛能遍觀。
今菩薩未成佛。
未能遍知。
故不證也。
不專心攝念已下。
菩薩若攝心系在空緣。
則住于空不能出空。
今不爾故。
所以能出入随意也。
問曰已下。
料簡也。
當說。
為不能自出故者。
恐住空故。
也。
是中說譬喻已下。
釋上法說經文已竟。
但法說理懸。
聽者難悟。
故假譬況令其會解。
所以今者次釋譬文也。
已如上釋。
當說。
以四無量心已下。
釋上安慰父母及合譬等經文也。
下二譬一一當說。
須菩提歡喜已下。
釋上善吉歎文也。
當一一說。
長夜已下。
釋上生死長夜文。
欲論生死實其長遠。
未得其邊。
初果之人。
尚損無量生死。
但餘十四生在。
況菩薩也。
當說。
破四颠倒義已下。
釋上第二别明三三昧所益所治不同文也。
當說。
問曰雲何知已下。
釋上第三不退菩薩應當驗知文也。
當說。
唯未得無生忍。
得明利順忍。
亦能爾答也。
當一一說。
第六十品釋論者。
名為夢中不證品。
何故次學空不證品後明于此品。
不退菩薩乃至夢中尚不取證。
何況晝日明白心學而當取證。
故次此品後明此品也。
佛告須菩提已下。
就此品中大有三分。
第一明阿鞞跋緻行類相貌。
及非不退相。
對挍而辨。
第二明修學之來。
須托善知識。
第三明波若體扶修學儀軌。
就此初分之中。
複有二别。
第一有八複次。
明不退相貌。
第二從遠離六波羅蜜及方便力已下。
明非不退相。
今此初則是第一複次。
明菩薩不但學三脫門而不取證。
乃至夢中亦無貪證。
名不退相也。
諸複次應意當一一說。
燒一裡已下。
上明滅地獄火。
今次明人間火。
外書春秋雲。
二種火。
若人自失火燒者名火。
若天火名災。
若佛法中。
有天火鬼火神火人火。
人火屬火。
餘三種名災。
古者五家為鄰。
五鄰為裡。
今言置一裡者。
亦屬災師雲。
昔漢時。
風吹絕炎。
或七裡十裡等。
度漢水燒他村。
亦屬災也。
破法餘殃者。
即是破波若等法執義。
自是各随其見。
不依經論。
南地多有火燒。
亦恐當是也。
遠離六波羅蜜及方便力已下。
初分中第二明非不退相。
上明是不退相。
即是佛事。
今明非不退相。
即是魔事也。
當一一說。
不塗足非是頭陀法。
但是省事法。
故說之耳。
此中起增上慢退堕二地者。
多是輕毛。
若凡夫起之則堕地獄也。
若雖在城湟。
能離二乘心。
即是菩薩修遠離行。
若不爾者。
雖處山間。
猶名散亂也。
當親近恭敬供養善知識已下。
品之第二明修學之來必須托善友。
就此中。
論主雲有二。
第一明三乘聖人等為人善知識。
六度及實際等屬法善知識。
有人言有三種。
以三乘聖人。
為人善知識。
以六度等。
為法善知識。
實際等。
為理善知識。
此亦無妨也。
如大本經。
若離四法得涅槃者。
無有是處也。
當說。
羅漢既雲是菩薩善知識。
此義可知。
當知餘處說。
但貶抑之言。
非為實語也。
當說。
六波羅蜜能生萬德。
為世崇重。
故雲是世尊也。
乘之至佛。
故雲是道。
于生死闇夜。
能為照明。
于諸煩或。
能為炬火。
能照總别。
故名智慧。
能拔衆生。
是衆生所歸趣處。
是衆生州所居地。
是究竟生死之路。
是三世佛母等也。
當說。
是諸菩薩摩诃薩世尊等已下。
更載而贊之也。
問曰已下。
論主将欲解釋經文。
先出經來之意。
故興問答也。
答曰已下。
亦有數意。
論主就說分中。
自大分為三分。
從逆耳品去已前至初品。
有三十品經。
是說波若相分。
從魔事已下至問相品。
就留難門說波若。
從輕毛品來至稱揚品。
就能信之人。
以明波若。
輕毛品中。
雖開三信門上中下等。
但通為明信相。
自從不退品來至此。
并是上信門中說于波若。
今言皆是阿鞞跋緻相者。
但據從上不退品已來皆說故。
此初亦以八複次說也。
當說。
有人言已下。
明不退之相說不可盡。
為于後人作異名說故。
非為複重也。
有人言有二種已下。
前論已釋有四種授記。
謂未發心。
适發心。
發心已。
無生忍等四種。
若首楞嚴經四種。
乃雲以不現前授記。
為密授記。
金剛仙論。
但以未得無生忍。
為不現前。
得已為現前。
師言。
今此初言一者得記。
據現前。
未得者。
據未得現前記也。
有解雲。
下既言得受記有二種故。
當知上雲未得者。
是金未得也。
不現前受記有二種。
下當說。
是菩薩能如已下。
上品末。
善吉問言未得不退菩薩亦能如是答不。
佛言有。
今論主。
登于上經。
生下文。
意為欲說如此等不退相故。
更申複次明不退相也。
是菩薩晝日常習行空故已下。
次釋第一複次經文意也。
當一一說。
複次若菩薩夢見佛在人天大衆中已下。
釋上第二複次經文也。
菩薩能亡心于内。
亡境于外。
境智俱真。
是故言心與法合。
亦無合相也。
複次諸佛秘密法已下。
明見佛以三密益物也。
并當一一說。
是菩薩常行畢竟空故我我所等諸煩惱折薄已下。
次釋第三複次。
盡當一一對上八複次文意釋之也。
有菩薩未得無生法忍已下。
釋上初分中第二非不退相經文也。
當一一說。
四重中。
若實心謂言我是真羅漢。
屬第四重罪。
若非實為名利故輕而說之。
屬增上慢。
今說是佛。
所以故重也。
若五逆。
五劫堕地獄已則出。
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得佛。
若堕二地。
則三十六大阿僧祇劫留住生死。
此事重故。
雲罪過五逆。
非據入地獄故雲過也。
當說。
複次菩薩欲深心得無上道已下。
次釋品之第二須善知識經文。
故大本經雲。
善知識者是大因緣。
所謂将人得見于佛。
如阇王若無耆婆信六臣者。
卻後七日。
必定當随阿鼻地獄也。
外名諸善知識者。
以此内外異故。
阿難語佛。
名半梵行。
佛言是全也。
當說。
何等是已下。
善吉問之。
佛則以人法二種為答也。
當說。
問曰已下。
聊簡也。
如身子是過去法明佛。
善吉是青龍陀佛。
今日以權況實。
當知實聲聞亦是菩薩善知識。
但其不能求大。
非不知大。
凡夫尚解大乘。
況菩薩也。
當說。
六波羅蜜雖攝道品。
而道品乃屬入道近因。
已如上釋也。
波若如日。
禅如月也。
當說。
會此如時。
能令生死盡除诳法。
出虛诳故。
名如為善知識也。
複次已下。
釋上歎文是世尊之道等義也。
如上說者。
上善知識品中已廣釋也。
文等當說。
釋第七十七卷論 爾時須菩提已下。
即是品之第三明波若體相修學儀軌。
及校量功德等。
則論自釋雲。
所以善吉于此乃問波若相者。
佛上既贊歎波若是世間是道是大明等。
善吉既聞此義故。
所以于此中更問其體相也。
佛告已下。
明波若照相既寂。
故雲如虛空也。
頗有因緣已下。
師言。
頗者是偏義。
今者善吉既不敢正言一切諸法如波若相。
故雲頗也。
有人訓字解雲。
頗者即是可辭。
言可得如此文也。
一切法離已下。
明善吉既聞諸法如波若相。
故設此問也。
佛告已下。
明衆生不解此我我所心等法皆離故。
而忘行之。
忘行之故往反生死。
故名垢。
不行故名淨也。
當說。
如是行為不行色已下。
次類解也。
若閻浮提衆生已下。
次校量之。
所以校量者。
欲勸人以波若教人。
此法施利大故也。
一時皆得人身已下。
次明以五乘法施也。
佛言不如已下。
明五乘法施雜故。
不如純教波若也。
當說。
何以故乃至于一切衆生中起大慈等已下。
上明校量福田大小。
今次欲明福田所以大義也。
見諸衆生輪回入于生老病死法中。
故雲趣于死地也。
不與想俱已下。
明菩薩教化衆生。
斷除煩惱故。
不與想俱。
便得大舍也。
是為已下。
總結也。
下文等并當一一說。
應當行般若已下。
明波若有上來諸德。
能與衆生五眼等故。
應須學之。
是勸修也。
當說。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切念離已下。
佛上既言常憶念波若。
乃至相應念不息等義。
善吉今乘此意。
則設此問也。
當說。
佛告已下。
如來答也。
當說。
與波若波羅蜜等者。
即是與般若波羅蜜合也。
佛告下當說。
須菩提白佛言乃至無所有不堅固等已下。
此分中明波若體相。
及校量功德修進儀軌。
及衍無生之道等義。
明體相及校量等義已竟。
今此文來。
次明修進儀軌。
及衍無生之道。
此下善吉凡設十一問。
問修進之方。
前四句是其問正宗。
次色是行般若等下有六句。
是其别曆法助難之意。
第十一問是總上十意。
更設此一總問也。
當一一說。
世尊若是諸法皆不行已下。
第十一總問之辭也。
佛告已下。
如來反質答之也。
當說。
是名已下。
若能解此等諸法不可得不生等義者。
即是菩薩無生法忍也。
是名諸佛所畏已下。
此等法是諸佛無所畏法也。
諸法無生相此中已下。
善吉因佛上雲若解諸法不可得。
當生不。
不也。
是無生法忍得授記等義故。
更設此問。
上以不着無生故言得記。
今此中有二意。
一者言無生法中無得記相。
二者言若着心說無生者亦無得記。
故雲不也。
當說。
非生非不生已下。
此四句中少第三句。
論中有之。
記法既離此四句。
故并言不也。
佛告已下。
反質答也。
當說。
問曰已下。
欲釋上問相之意非為複重。
故先設問答。
亦因生起經文也。
當說。
波若既無定相。
何意乃難雲何更問也。
上聞已下。
因答問相。
則因生起此經文。
因上意故問。
非為重也。
當說。
佛因已下。
次釋文。
并當一一對上經文說之。
以可見故不說。
思惟已下。
釋上領解之文也。
是行者已下。
世間人多行虛诳法。
是行者行真實法。
雲何乃為行诳法人所伏。
故雲不能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