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疏卷第二十四

關燈
(釋第七十五卷論中) 蜀地潼州遷善寺沙門釋 慧影 抄撰 第五十七品釋論者。

    名為淨土品。

    何故次燈炷。

    明淨土品。

    論自生起言。

    明不退菩薩。

    具智斷二德。

    自行既足。

    唯應以嚴國為事。

    接化衆生。

    故次此後明淨土品。

    論将欲舉之。

    雲第五十七品釋論也。

     爾時舍利弗已下。

    就此品中。

    大有二意。

    第一明乘于前品。

    入三三昧。

    廣化衆生。

    則因生論義。

    齊于夢覺。

    第二從佛告須菩提有菩薩摩诃薩行檀波羅蜜時已下竟品。

    明菩薩之行。

    淨佛國願。

    此初即是第一。

    身子所以此初作此問者。

    意謂夢是诳法。

    三昧是實。

    又有餘處說言。

    夢中亦有善惡。

    若有善者。

    夢中行此三昧。

    亦應集成增益波若。

    故設此問也。

    須菩提報已下。

    欲論夢中隻可得為集業之因。

    不得集成業報。

    但善吉意。

    欲齊夢覺一是非冥同異會虛實。

    故作此報。

    就實答之。

    人行波若故。

    卧夢安穩。

    身體和悅。

    乃至夢中亦行善事。

    利益衆生。

    今既欲就入實解。

    故雲無異也。

    當說。

     若夢中作業已下。

    是第二翻難。

    善吉既就實答。

    言覺夢一等。

    若晝行能益。

    夜行亦益故。

    盡能增益波若。

    若晝行不益。

    夜亦不益。

    此意雲。

    實相中。

    晝日行尚無增益。

    何況夢中行。

    又晝以有相心行由尚不益。

    況睡眠覆心行而當有益。

    當知夢覺一種故。

    今者身子。

    次更别進設此問。

    業名造作。

    集者招集。

    成者成辨義。

    若言爾者。

    則引佛語為難。

    夢既不實。

    應無集成也。

    當說。

     何以故已下。

    還釋上夢中不應有集成義也。

    當說。

     語舍利弗已下。

    明善吉既被問。

    則反質答之也。

    當說。

     舍利弗言已下。

    明身子既被反質。

    則雲。

    若無因緣時業不生思不坐者。

    業據身口業。

    思據意業。

    思業若無因緣并不生。

    要須有緣方生。

    晝日既有思業等始生。

    夜夢亦有緣故。

    思業等方生。

    無緣則不生故。

    當知一種也。

     如是如是已下。

    明善既也。

    反質。

    得其事理皆同故。

    而印可之。

    明晝日業亦因見聞覺知等生。

    夢中造業亦因此四法生。

    故無異也。

    是中心有淨有垢者。

    謂夢中心也。

    當如論說。

     諸思息相離已下。

    是身子第三翻難也。

    當說。

     取相故有緣業生已下。

    善吉答。

    意雲。

    欲論一切諸法實自相離。

    無緣無業及思等法。

    但衆生不解。

    于自相離法中取相故。

    橫超諸業。

    從因緣生。

    若無緣時則不得生也。

     夢中布施持戒等已下。

    是第四難。

    意雲。

    上既雲夢中有緣故業生。

    亦得是思業等者。

    菩薩盡日以取相心。

    行此六波羅蜜等法。

    尚非實回向。

    豈有夢中惛晦癡心行之得是回向。

    故設此問耳。

    若以己自善根回向者。

    宜名善根回向。

    若緣他家善根等回向者。

    名為随喜回向也。

    彌勒菩薩今現在已下。

    若如前來所說。

    善吉意氣極高。

    乃衆聖所伏。

    而今所以推彌勒者。

    善吉上既自就實為答夢覺一齊。

    欲令群聖懸同。

    衆無異說。

    故推慈氏。

    二者彌勒既是次師。

    欲令現在未來諸佛所說法相同等。

    故假四聖而殷勤共說。

    故推彌勒。

    但論主意。

    欲顯菩薩智勝故。

    雲以難答故。

    緻推彌勒也。

    既亦雲彌勒授不退記者。

    當知不退之名。

    通于上下。

    故畢定品中。

    乃大作三分。

    明畢定位。

    一者謂初發心菩薩。

    二者無生忍菩薩。

    三者最後身菩薩也。

    彌勒今者複還就實益也。

    當說。

     受記處者。

    謂攘佉王城妙梵梵摩波提所住處也。

    當說。

     如仁者已下。

    既見慈氏說懸應得深法。

    緻此問也。

     不證已下。

    明菩薩入法性中。

    如鳥飛空迹不可尋。

    不如二乘于實際作證。

    有于證處也。

     爾時佛告已下。

    次明如來最後卒成此義也。

    當說。

     問曰已下。

    即是論釋。

    此初先釋身子所以以此為問之意也。

    當一一說。

     須菩提意謂已下。

    明實相之中晝行尚無益。

    何況夢行而當有益。

    為此義故。

    所以齊夢覺也。

    當說。

     何以故已下。

    還釋上所以齊夢覺義。

    波若中既無分别。

    汝雲何乃以夢覺為問。

    欲令波若增益也。

     今更因餘事問已下。

    釋上身子第二問意。

    明善吉既齊覺夢。

    事理皆同意。

    今更因餘處經。

    說夢中有三性等事。

    故發斯問也。

    當一一說。

     若覺已下。

    明夢中心弱。

    眠覆心故。

    不能集成果報。

    故律中雲除夢中。

    但夢覺已。

    境想分别夢中諸事思生。

    始可成業得果。

    今善吉上意。

    欲為入實由漸。

    又欲明夢事亦是成思業善惡因緣。

    故作此說。

    非是夢中能憐憐成業得果。

    故此中言覺已分别。

    次下文言無有勢力。

    不能集成果報。

    善惡業要須從強功用心生也。

    當說。

     雲餘處言夢有善惡等者。

    恐當據善惡因緣為語耳。

    故論雲覺已分别方乃成業也。

    當說。

     何以故已下。

    釋善吉言夢覺心等義。

    既俱從因緣生。

    故雲無異也。

     舍利弗以空難已下。

    次釋第三難文也。

    當說。

     複問若菩薩夢中行六波羅蜜已下。

    釋上第四難意也。

    當說。

     今此中。

    以晝日著相心眠睡覆心。

    為難也。

     問曰下料簡也。

    當說。

     如所說空已下。

    次釋後難文也。

    當一一說。

     是故佛還問已下。

    釋上佛告身子中文也。

    當說。

     聲聞不得法眼。

    故不論也。

    并當說。

     佛告須菩提已下。

    品之第二。

    明菩薩之行淨佛國願。

    就此文中有三十複次。

    就此三十複次中。

    複有三意。

    第一有六複次。

    明菩薩一一波羅蜜中。

    各興其願故。

    名别行别願。

    二從第七複次已下。

    有二十三複次。

    明菩薩總行六波羅蜜。

    興淨佛國願。

    名為總行總願。

    論釋雲。

    上六波羅蜜中明其别行别願者。

    明一因滅一果。

    第二總行總願中。

    明多因感多果。

    亦明一因感多果等義。

    三者第三十複次。

    明教菩薩觀行。

     今此初即是第一。

    先就因于檀波羅蜜為始。

    興淨土行願也。

    當說。

     無如是事等者。

    明其所無。

    衣服飲食已下。

    明其所有。

    一一波羅蜜中意盡然也。

     複次已下。

    第二戒波羅蜜中。

    唯明其所無。

    不出其所有也。

    當說。

     複次已下。

    第三因忍波羅蜜明也。

    當說。

     複次已下。

    第四因進波羅蜜中。

    明淨土行願也。

    當說。

     能如是。

    總結也。

    複次已下。

    第五因禅波羅蜜明之。

    此之五蓋。

    雖屬煩惱鄣。

    而初禅慧解脫人。

    亦除此五蓋。

    而不得禅。

    為不能除三昧鄣故。

    有解言。

    三昧鄣既是第五住成故。

    二乘不能斷。

    但伏而已。

    有解言。

    此雖是第五住或。

    或有二種。

    一者鄣空。

    二者鄣有。

    鄣空者。

    屬智慧鄣故。

    要須空解斷。

    二者鄣有。

    是于事或。

    還用于事解斷。

    如見愛雖同是煩惱鄣。

    以愛分鄣事故。

    為事解斷。

    見鄣理故。

    為理解除。

    其力用治道各異故。

    然亦不關見性之義也。

    但有漏道斷。

    根本多不盡故。

    又有漏道力鈍故。

    所斷之或。

    多得有還生之義。

    非是都不斷也。

    當釋。

     複次已下。

    第六就波若波羅蜜明也。

    當說。

     複次須菩提菩薩摩诃薩行六波羅蜜時見衆生往。

    于三聚已下。

    第二從此已去。

    有二十三複次。

    明總行總願。

    多因感多果。

    一因感多果等義。

    此中既不一一别明諸波羅蜜。

    但總言六波羅蜜。

    一切諸善。

    盡入六波羅蜜中。

    下頭複次。

    明種種果報。

    故是多因感多果。

    如一檀波羅蜜。

    亦能得端正富貴長壽等義。

    則是一因感多果義。

    前時不說。

    今于此中乃明。

    故雲爾也。

    淨土之義。

    雖有無量。

    今且論真應二十三種淨土。

    攝一切國。

    亦無不盡。

    若使實智法身。

    報佛則住實相淨土。

    無量色像。

    無量光明。

    無量音聲。

    純無生法忍菩薩以。

    為徒衆。

    如十地菩薩受佛職時。

    如華嚴雲。

    其菩提樹圍十萬億微塵數佛土等。

    則是實報功德淨土。

    若如去伽耶城不遠道樹。

    及西方淨國等。

    則皆是應土。

    今此中正論果報。

    法佛既非因非果。

    自性清淨。

    故所不論也。

    然感應淨國。

    大有三種。

    一者是行行所緻。

    二者是願力。

    三者是衆生善根行願。

    雖複亦由衆生善力。

    而菩薩自行願力滿。

    複外化衆生。

    方得成辦此國。

    衆生得往中生。

    是故篇名淨佛國土。

    不名衆生國也。

    三聚者。

    大小兩乘俱有。

    若忍法已上。

    是小乘正定聚。

    ??頂之中。

    是小乘不定聚。

    故八幹度毗婆沙皆雲。

    ??法退斷善根。

    ??法已前。

    名為耶聚。

    大乘系珠之前。

    名為耶聚。

    系珠之中。

    名不定聚。

    種性已上。

    名正定聚。

    今此中所明淨土。

    皆是正定衆生得生其國。

    故名淨土。

    故淨名佛國品雲。

    宜心布施忍辱持戒禅定智慧等。

    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不谄大富長壽端正不亂智慧等衆生。

    來生其國也。

    若如無量壽經雲。

    生彼國者。

    盡往定聚。

    若如無量觀經。

    佛為韋提希。

    現二百億淨土。

    乃雲三輩九品四重五逆皆生彼國。

    就上輩中有三品。

    謂上品上生。

    中品中生。

    下品下生。

    中輩上亦有三品。

    謂中品上生。

    中品中生。

    中品下生。

    下輩中三品者。

    謂下品上生。

    下品中生。

    下品下生。

    唯上品上生最難得。

    若犯四重五逆。

    能至心悔過者。

    隻可得下品下生。

    若上品上生者。

    亦入華中。

    即開即見佛。

    即住正定聚。

    若下品下生之流。

    一往華中。

    動迳劫數。

    不能得見佛。

    迳劫數已。

    始華開見佛。

    得住正定聚。

    今此土賢劫中有于千佛出世。

    始四佛過去。

    餘有九百九十六佛在。

    若在九百九十九佛。

    唯共住半劫數。

    教化衆生。

    樓至一佛獨住半劫。

    若能于前九百九十九佛結緣者。

    樓至一佛。

    盡皆度之淨盡。

    當勤與此千佛結緣。

    禮拜發願。

    循行習學。

    令于此劫中無有空過。

    此事最善最善。

    宜如下品下生之徒。

    亦未必佳也。

    當說。

     複次已下。

    第三複次亦解釋不同。

    一解言。

    凡論諸土。

    所以有見淨穢者。

    是同質異見所然也。

    如摩男之金玉。

    即是貧者之瓦礫。

    此但屬異見。

    質無别也。

    今依釋道安法師解經雲。

    多欲則有深壑之報。

    憍慢則有高山之應。

    兩舌則有荊棘之果。

    耶見則有地獄之報。

    若言但同質異見者。

    淨土應有金山寶棘珍妙。

    地獄七寶深壑也。

    若言有者。

    淨土衆生。

    既無愛欲憍慢兩舌耶見等業。

    何因有之。

    若言有者。

    終自不免荊棘深壑地獄高山。

    何謂淨土。

    如被金鎖終成系縛。

    與?何殊。

    若言無者。

    豈是同質異見。

    故今摩男所見等。

    盡是屬同處異質異見。

    如螺髻所見。

    此土如自在天宮。

    身子所睹則丘陵荊棘。

    以我業之所感。

    應我而彼虛故。

    所以身子所見。

    于螺髻令無。

    螺髻所見。

    于身子全無。

    各不相鄣故。

    釋安淨土論雲。

    彼虛故不相鄣也。

    故以此文言地平如掌。

    以穢國所有。

    令淨土所無。

    以淨土所無。

    穢國所有。

    故菩薩作願。

    令同淨土所有。

    除穢土所無也。

    淨土義此中應廣釋。

    故淨穢之義。

    實則俱實。

    虛則俱虛。

    何以然。

    不但淨土于身子獨虛。

    穢國于螺髻亦虛。

    螺髻之虛。

    既是身子之實。

    身子之實。

    既是螺髻之虛。

    是故當知。

    實則俱實。

    虛則俱虛。

    各不相鄣。

    若然者。

    應摩男寶柱。

    則自有寶屋。

    貧者木柱。

    自有草舍。

    可一處則有二舍二柱。

    二感二見故。

    各不相鄣也。

    今謂若如身子螺髻所見。

    各自不同可爾。

    今既言摩男所執瓦石變為金玉者。

    似是同質異見。

    如變水為蘇。

    何得别水。

    未必同淨土義也。

    當釋。

    摩男乃捉時始變。

    未捉之時。

    還是土石。

    淨土之義。

    今但以不見而已。

    見則為異。

    全有全無者。

    為同異質異見者。

    半有半無者。

    則為同質異見。

    此中一一複次。

    似各有一菩薩作願不同。

    亦可有一人作衆多願也。

    當說。

     有所應着已下。

    明有衆生應着五欲故。

    菩薩見之則起大願。

    教化衆生。

    令行不着。

    菩薩成佛時。

    無著衆生。

    來生其國也。

    見四性已下。

    當說。

     見衆生有上中下。

    此據人正報。

    家據處所也。

    當說。

     見衆生種種異色已下。

    明菩薩願淨土中。

    純一淨業所感。

    無此雜報也。

    當說。

     見衆生有主已下。

    劫初時衆生無主。

    後時有輕操衆生。

    多貪地肥故。

    共立一好中良人。

    為分地主。

    後複有輕操衆生。

    自分不取。

    乃貪取他分。

    為此事故。

    共至地主所而呵責之。

    後爾已來。

    遂有制約。

    次第相承。

    刹利王種良始于此。

    爾時王者但知有民而已。

    亦無所勞役。

    民但知有王而已。

    亦無所獻奉。

    爾後已來。

    人情轉薄。

    多作惡故。

    王遂有勞役于民。

    民則有恭役之事。

    今菩薩見此。

    故願衆生無主。

    亦無主影也。

    當說。

     是神已下。

    以善有上中下故有神道。

    此文為正。

    若言屬鬼道者。

    則但惡有三品。

    善唯有二。

    于義不成。

    人雖果報不如神。

    受道為勝。

    是佛法所貴。

    故為中品善感也。

    胎生多患。

    故願化生也。

    當說。

     若如此中經文者。

    生淨土衆生。

    亦似報得五通。

    五通通凡聖也。

    當說。

     諸欲天等。

    雖複皆有揣食。

    而皆消化去。

    無大小便利。

    不同人五藏六府更相業節大小便利分口流出也。

    當說。

     無有光明已下。

    菩薩教化衆生。

    施諸燈燭。

    故生淨土有如是報也。

     見有日月已下。

    菩薩見諸衆生。

    夏熱冬寒。

    共不調适故。

    願無時節。

    令諸衆生自有光明。

    故不須日月也。

    一解雲。

    無有時節日月歲數。

    故雲無日月也。

     離諸善根已下。

    謂無貪嗔癡等三種善根也。

     見衆生有三毒已下。

    菩薩見衆生。

    心有耶三毒病。

    身有風冷熱雜四患故。

    菩薩淨土。

    願令無此身心兩病。

    欲論一切衆生皆有三毒。

    而今雲無者。

    如前論釋雲。

    無有耶見所帶三毒。

    非無直爾瞋貪等也。

    師言若三乘淨土。

    多唯有此一聚。

    若一乘淨國。

    多有二聚。

    以輕毛菩薩能發大心故。

    所以然也。

     純一大乘已下。

    如佛升忉利天經說。

    東方有國。

    純七寶界。

    其中皆是諸大菩薩。

    佛壽七百萬億阿僧祇。

    亦是釋迦所化也。

     無增上慢已下。

    無未得謂得人等也。

     若我光明壽命有量已下。

    如釋迦常光一丈。

    壽唯八十。

    慈氏十裡。

    壽八萬四千歲。

    此猶群根故爾。

    令此菩薩淨土衆生福深故。

    令佛壽無邊。

    常光無量也。

    釋迦常随徒衆。

    唯千二百五十。

    今此菩薩。

    願常随徒衆僧數無邊。

    非據一域所化。

    及放光等也。

    當說。

     若我國土有量已下。

    淨名雲。

    衆生種類。

    是菩薩淨土。

    以菩薩所化衆生多故。

    國土廣博。

    衆生淨故。

    佛土亦淨。

    今所化既大故。

    國土無邊。

    諸佛皆爾也。

    當說。

     當作是念雖生死道長已下。

    第三十複次。

    即是第三明教菩薩正觀。

    菩薩若見衆生性多。

    言度不可盡。

    則起懈怠息追之心。

    故須教令作此正觀。

    除懈怠意也。

    當說。

     問曰有何次第已下。

    先釋淨土經文所以來意。

    故興問答也。

     答曰已下。

    若地前菩薩。

    則種性過。

    發心過。

    初地菩薩觀大法故過。

    今七地無生菩薩。

    斷五住斯盡故。

    則行德俱過。

    唯當嚴國。

    故說此事。

    若言七地始斷四住盡者。

    隻得雲齊。

    豈得言過也。

    當說。

     三種福德果報中。

    若輪王天王是攝報果化。

    若作神道聖人。

    則屬應化法身教化也。

    當說。

     如欲界第六天已下。

    欲論淨土實勝第六天。

    但取其随意之義。

    是故言如。

    如雲石蜜味如甘露。

    亦不得及甘露也。

     複次衆生破屍羅已下。

    釋第二複次。

    因于戒波羅蜜。

    興淨土願也。

    當說。

     餘殘諸願亦如是已下。

    此淨土中。

    凡有三十複次經文。

    今且釋一兩。

    餘者可知。

    故雲爾也。

     最後願義不明了已下。

    第三釋第三十複次。

    為患菩薩起退沒心。

    故教正觀令興進求化接無息也。

    當說。

     生死雖長已下。

    明破其長遠之相。

    如人夢中勤策作業。

    見從生至老。

    至其覺也。

    隻未可一句之間。

    此事亦爾。

    于先生死中煩惱怋晦故見長久。

    若解悟其理。

    則無長久相。

    故不應生厭。

    當度衆生也。

     又未來者。

    上破過現。

    今次破未來也。

     衆生雖多已下次破多相也。

     佛智慧亦無量無邊已下。

    明無量之智慧還度無量之衆生。

    故無厭也。

     第五十八品者。

    此品以人為名。

    名為恒伽提婆品。

    所以次淨土品後明此品者。

    上如來既對于海會。

    明淨土行願。

    今此女人即對于佛。

    興淨土行願。

    是故經家以為品目。

    論将欲釋。

    故舉之雲第五十八品釋論也。

     爾時女人已下。

    就此品中。

    大有四分。

    第一明恒伽女人白佛興淨土行願。

    第二明供養于佛。

    第三明佛授其記。

    第四明其發心行行文近。

     此初即是第一。

    論自釋言。

    爾時有無量諸人。

    生念興淨土願。

    但此女發言。

    故以标首也。

    如佛般若波羅蜜中所說已下。

    此經兩處明淨土品。

    此中一品。

    下有一品明淨土行願。

    極為妙盡。

    故言我當盡行也。

     是時女人已下。

    第二明其興緻供養。

    此女爾時亦以無生心施。

    猶如摩納施定光佛。

    得□檀波羅蜜也。

    若能壬三事施。

    施畜生一錢。

    亦檀波羅蜜具足故。

    福等難勝。

    若不然者。

    雖以四海之财施佛。

    唯名為施。

    非波羅蜜。

    況施餘人也。

     爾時世尊已下。

    第三明如來為其授記。

    還從頂入者。

    表授佛記。

    授九道記相應當記。

     若一切應佛授記者。

    皆是授權果記。

    亦但一佛授記。

    若授實果記者。

    則一切諸佛皆悉來集。

    是功德法身。

    報佛授記。

    其義相?不可思議。

    亦唯菩薩功德法身受之。

    師言。

    若修報佛實果。

    亦言修六度等行。

    修權智應身。

    亦言修六度行。

    但有德用之異故。

    無别因也。

    當釋。

    既無别因。

    當知無别色耳。

     佛告阿難已下。

    此同西國俗法故。

    皆喚女人為姊。

    表無耶心之義也。

     劫名星宿已下。

    大雲經言。

    從此賢劫後。

    有六萬八千劫中。

    空無有佛。

    過六萬八千劫後。

    始有星宿劫中有五百佛出。

    而法華雲過百三十劫空過無有佛者。

    恐當據過去九十一劫前百三十劫時。

    空過無佛。

    今此賢劫中有佛。

    此出其成佛處所也。

     佛号已下。

    出其名也。

     當生阿閦者。

    此名為不動佛。

    國名妙樂。

    亦名妙善也。

     從一佛國已下。

    明法身菩薩。

    以應化法身生也。

    若論其功德法身。

    但冥會法性。

    而有妙智增明。

    故名法性生身。

    亦不論從國至國。

    常見報佛說法也。

    當說。

     當如佛會已下。

    明阿難願上淨土經文之意。

    明此佛國如上淨土。

    故雲當如佛會也。

     是女從何處殖德本已下。

    第四明其發心久近也。

    三藏中解雲。

    從然燈佛來。

    至毗婆屍佛時。

    一大阿僧祇劫。

    從毗婆屍佛來。

    至今釋迦。

    有九十一劫。

    此義亦與大乘合。

    此女發心已來。

    凡得多時也。

    當說。

     問曰已下。

    正欲解釋何天女人所以對佛興淨土行願之由。

    故申賓主也。

    當說。

     答曰下。

    當一一說。

     若佛嘿然已下。

    如勝鬘女人。

    從如來乞記佛乃授之。

    此女亦爾。

    要因發言也。

    當說。

     問曰已下。

    次釋其名也。

    當說。

     是女人已下。

    釋第二供養之文也。

    上經中。

    但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