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度論疏卷第二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蜀地潼州遷善寺沙門釋 慧影 抄撰
釋第五十九卷論
第三十六品者。
名舍利校量品。
上來諸品。
先皆明功德。
次及校量。
此品之初創以舍利校量為指故以為目。
将欲解釋。
故舉之雲第三十六品釋論也。
佛告釋提桓因已下。
此下去正明舍利對校經卷。
此中文意。
乃複無數。
且大而論之者。
三周校量。
第一舉滿閻浮中舍利。
對校經卷。
第二次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舍利。
對校量經卷。
第三以恒沙世界滿中舍利校量經卷。
此初即是第一佛将欲校之故。
告天主也。
當釋。
何以故已下。
此意釋以舍利是迹之等波若乃是佛之本故。
甯取波若。
且如金光明經雲。
舍利為六波羅蜜功德所熏故。
須禮敬也。
當說。
爾時舍利弗問已下。
明身子因此而更論議也。
當釋。
何以故已下。
從不為取至淨。
凡有五對。
明于出義。
臨之當一一釋。
不與諸佛法已下。
明請佛。
請聖果等法不可得故不取。
諸凡夫法等不得故不舍也。
皆例爾。
如是如是已下。
明天主述問。
即以為答也。
爾時佛贊已下。
明天主。
能依第一義故。
說不二相。
依于一帝。
分别校量。
甯取波若。
義含法相。
令當來可得故。
緻如來高贊。
而述成之也。
當釋。
明波若與于法性等。
既境智俱冥。
無有二相。
故雲無别也。
諸義皆爾。
釋提桓因白佛言已下。
明身子論義。
天帝解釋。
如來贊成。
此義已竟。
今欲複宗說于校量。
所以白佛也。
何故已下。
此即是初分中第二意。
明波若所以勝舍别義也。
至論當釋。
以善法堂。
喻波若經卷也。
當也。
複次世尊已下。
第三意。
明波若法中。
能生無畏舍利。
是無記法。
故不然也。
當釋。
何以故已下。
釋所以無畏之義也。
當說。
是人不随惡道等已下。
是第四意校量明其勝義也。
當說。
複次世尊滿三千大千世界已下。
品之第二次以滿大千界中舍利校量經卷也。
何以故已下。
釋所以。
甯取波若之義。
明波若能生諸佛舍利。
不能生佛。
所以供養舍利。
能得勝果者。
隻由波若故。
然舍利若無波若薰修者。
與餘骨何異。
是故甯取波若也。
何以故已下。
釋波若智慧即是于佛。
故雲無異也。
問曰下。
當一一釋。
而滿閻浮提已下。
明舍利不如。
故言滿。
波若勝故。
但言經卷。
隻一部一卷經等皆勝也。
複次出家人已下。
此中為複大陌解之。
辯道俗情異故。
所以然也。
當釋。
芥子許已下。
明佛入涅槃滅時入如金剛三昧。
自碎其身為八斛四鬥舍利。
佛身隻長丈六。
今并□等益為舍利故得多故。
若骨舍利。
色則紅白。
□舍利者色則紅赤。
八國王分。
各得一斛。
隻有八斛。
但量舍利人以曰蜜塗鬥刮取得于四鬥。
故雲八斛。
此舍利色妙體實。
勝于金剛故。
昔日有康僧會。
來至吳主處翻經。
善說佛法不可思議。
孫權道言。
若然者。
何不令我見之。
僧會即為請得一舍利。
随銅槃上得陷則喚人将置?鐮上打之。
則沒鋞中錯取乃得。
則起建初寺。
于中供養也。
此下去當一一對文意釋之。
是時佛贊已下。
明若依第一義。
萬法同如。
則無波若勝于舍利。
若依世帝則舍利不及。
今天主所說善須二帝。
故緻佛贊也。
當釋。
己身喻佛已下。
釋上第二意。
善法堂喻經文也。
當釋。
不見怖畏已下。
釋上第三意經文也。
不随惡道已下。
釋上第四意經文也。
為一切衆生故增至三千已下。
即生下第二大分經文。
又即是釋第二意中。
初二意經文也。
當釋。
複次世尊已下。
即第二大分中。
第三意校量。
明佛性能住。
三事示現化物。
說十二部經。
與持說波若無異。
何以故下。
釋所以無異之義。
三事示現者。
即是神通說法知他心等。
此亦名三業示現益物。
亦名三密。
亦名三輪也。
當釋。
複次世尊十方諸佛已下。
上就釋迦三事益物校之。
今第四次。
就十方諸佛住三事校之也。
并至論當說。
複次世尊已下。
是第五。
翻次十方佛校之也。
當釋。
複次世尊已下。
第六意校之。
上但直明功德而已。
今此中文義亦複與前為對校量故來。
非為重也。
當釋。
複次世尊已下。
第七複作員責人喻。
來校量經卷也。
至論當釋。
複次世尊已下。
第八次作摩尼珠喻來對經卷校量也。
至論當釋。
作種種色已下。
明波若無相故無定色也。
當釋。
爾時阿難已下。
明珠所出家也。
世尊佛般泥洹後已下。
第九總明波若力用功能勝義也。
當釋。
複次世尊量三千大千世界滿中舍利已下。
是品之第三大分。
次以十方恒沙世界舍。
校量經卷。
造經功德。
此中當應說。
今者舍利一立由不可得。
何況滿十方家。
但凡夫不解故。
偏貴舍利。
故上論言。
出家人多求智慧及解脫果。
故愛經卷。
俗人多求世樂。
故樂重舍利。
所以天主上雲。
我非是輕佛舍利故。
作如此說。
今欲令諸新發意菩薩。
深知此理故。
如實校量。
甯取波若經卷。
良以功高道大故。
所以然也。
就此第三分中。
複有以意也。
世尊已下。
第一意校量報不可得邊。
及入菩薩法位等故勝也。
當釋。
此中經既雲。
菩薩法位。
已得菩薩神通。
從一佛界至一佛界。
為衆生故受身。
随其所應。
或作接報□将化。
當知。
此非業報。
當知。
法身但随所應見。
非為起動化也。
當釋。
複次世尊有人欲見十方無量已下。
第二意次。
以見二種法身來校量也。
當說。
複次佛住三事示現已下。
此初明論主須牒上經文将欲釋之也。
問曰已下。
問意雲。
佛既具說十二部經。
雲何乃言以受持讀誦波若之人與佛無異也。
答曰已下。
而言十二部中。
波若所為大者。
此是總說然明一切大乘經。
皆一種無有優劣。
言波若大者。
即是十二部中。
方等最大。
最大十一部也。
故十一部經。
是聲聞藏。
方等一部是菩薩藏。
以方等經中有十二部。
皆名方等大乘。
故但雲一部。
聲聞藏中。
無菩薩藏故雲十一部。
今以方等大故。
言波若大也。
所以者何已下。
此明法身菩薩。
但說波若勸道大乘。
故雲多有發菩薩心。
餘者說十二部經。
以新發意。
但說波若發大心多也。
當釋。
複次三事示現已下。
此總合意。
釋上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等四意。
校量經文也。
當釋。
如負責人已下。
釋上第七意。
作負責喻。
校量經文也。
所以以負責來喻者。
明此舍利若無波若修薰者。
為先世業因所追受諸報對。
今以波若薰修。
宿對永免。
而判得供養。
故作此喻也。
今說摩尼珠已下。
釋上第八校量意經。
□□中。
複作同釋。
複作别釋。
此初且總出其力□□氣也。
當釋。
問曰已下。
欲明其出處也。
當一□□唯帝釋用打物始得破也。
已涉前臨文當釋。
三乘解脫者。
此據方便淨涅槃。
若小教中唯具事滅。
及方便淨。
以羅漢第九解脫智。
為有為果。
九十八結無處無為果等。
即是方便淨義。
灰身是事滅義。
不明諸法本淨體性。
故無性淨。
大乘則是三也。
當釋。
四病根本者。
即風熱冷雜亦名等分。
三病據偏發為言。
等分據三種等起。
四有四義。
已如上釋。
亦能除八萬四千病根已下。
此中據三毒偏多為語。
故有六萬三千。
等分雜起。
為二萬一千。
故成八萬四千。
故賢劫經。
應釋八萬四千故。
諸波羅蜜始從光矅度。
終至分舍利度。
凡有三百五十度。
一一度中。
複有六度。
則成二千一百。
一一度中。
皆有十善。
則成二萬一千度。
以四善根分之。
故成八萬四千度也。
他家之取華嚴中十法來足。
師雲恐非。
如是一一波羅蜜中。
既皆有十法。
則成二萬一千。
對此四病所起煩惱。
則成八萬四千。
諸波羅蜜。
名為八萬四千法門。
故此中言波若波羅蜜。
能除八萬四千病也。
此義已涉前。
不能具釋。
根本四病者。
貪癡等分等各二萬一千。
論四病上所起。
鄣諸波羅蜜。
或為八萬四千諸塵勞門。
今者複以不淨觀除貪等來者。
以四觀但對根本四病。
不論餘義也。
當釋。
珠除熱已下。
此即合釋上能除風冷熱雜等四百四病等義。
臨文當一一釋也。
日珠屬陽精。
月珠屬陰精。
若但有月者。
萬物則濕爛。
若但有日者。
萬物則燋枯。
故此日月為陰陽之化萬物。
以有月故。
萬物濕潤。
以有日故。
萬物生長。
他乃言寒熱猶陰陽之氣者。
四月六陽?并起。
何不極熱。
十月六陰?并起。
何不極寒。
今品以日冬行南道故短而寒。
春秋行中道故所以晝夜亭等。
而暑寒調适。
事天日行北道故長而熱也。
當一一合釋。
明以波若以修諸皆舍須陀洹果等。
故則無礙波若互能同之也。
當釋。
第六缥色者。
以上來諸果。
皆舍等義。
對于五色第标色靈空天色但遙望虛空。
似空青色故。
謂為缥色。
還以此色。
以合修空之義。
故别舉也。
當釋。
今當别相說已下。
上來至此亦名同相。
亦等喻。
合釋波若義。
今從此已下。
亦名别相。
亦名過喻。
以合釋波若也。
當一一釋。
波若能除二事者。
亦能除鬼及以天魔也。
心病天龍鬼神所不能治病。
無始世來。
未曾所治病等者。
此蓋是據生死煩惱病等也。
當一一釋。
相應無明者。
是九使所帶起無明也。
不共無明者。
是十使中。
不随諸使别起無明也。
及一切法中不了癡黑闇者。
即是一切諸知見中分别無明以不達正理故。
有分别說為不了也。
自下文等并一一當釋。
際此二毒者。
謂内四大毒。
及外至毒藥等毒也。
能治慧眼。
令得明淨也。
心癞者。
謂五逆等罪也。
問曰下。
料簡也。
當釋。
珠隻能令水清随世物等變。
波若能令心水清。
與心數善法問色也。
六覺者。
謂欲慧害親衰國生不死等覺也。
當釋。
舍利世出世受樂人等。
并貴故。
不同珠函箧也。
當釋。
如是總相别相已下。
既合喻釋竟。
次總結結也。
問曰下當釋。
是義先已說已下。
第三分中。
中間多許意經文。
并皆略之。
義已涉上。
故指于前釋也。
複次世尊有二種法相已下。
由是前第三大分校量中最後意也。
當一一釋。
是名有為諸法法相已下。
此中以一切世間出世間去慧盡屬有為功德。
是作法故。
名有為法。
從無生法等。
非作法故。
說為無為法相也。
并當一一釋。
爾時佛告已下。
明天主既非一切起人時座難信故。
如來述成也。
當釋。
非第一義者。
是上來所說。
雖言不垢不淨。
無取舍等。
猶是滋俗谛所攝。
若第一義中。
此等卷無也。
而言二帝。
攝法盡者。
是寄俗為語故。
以色等為俗。
如等為真。
此是接俗之辭故爾。
若論第一義中。
實無所攝也。
當釋。
知一切衆生心亦不得衆生心已下。
明雙照二谛義也。
當釋。
不行餘波羅蜜耶下。
當一一釋。
譬如閻浮提諸樹下。
當釋。
釋提桓因白佛言已下。
明天主。
複以五句。
贊歎波若也。
當釋。
與他人已下。
上來未校與他之祢。
故此下去。
次校量之明。
與他勝義也。
一一當釋。
何以故已下。
此經是佛成道五年十二年前說。
佛今為明與他。
他勝故懸說。
碎身之事為證。
所以碎令爾者。
隻欲令他多人得故也。
當釋。
我供養是法已下。
明諸佛所師所謂法也。
以法常故諸佛亦常。
法者。
即是波若。
此之謂也。
故如來恭敬。
如金光明經中。
佛亦為六度故禮舍利。
禮舍利在于諸波羅蜜。
不在舍利。
此中佛自以己身為證。
佛尚自供養恭敬波若。
何況餘人。
以其利大。
令人深知修福之處。
故然也。
當說。
問曰下。
當釋。
答曰下。
亦當釋。
已有還無已下。
此不同滅無之無。
本來得一切種起今得之大用故。
名為今有。
此起即寐。
故雲今無也。
與上相違者。
明本來不有。
今亦不無也。
當釋。
有為善法是行處者。
據其用無為法。
是依止處者。
據其體即是依如來藏依正法身等義也。
當釋。
此是新發意已下。
明新學菩薩。
既未能深入法相。
故為作如此分别。
無生忍菩薩不然也。
當一一對上文釋之也。
答曰已下。
雲本以蔽光之陰。
為影陰色不異。
是故定一。
不以大小名為影義。
不須此問也。
此事為難已下。
次釋上自他校量中教文也。
當一一釋。
佛功德滿。
故雲不用也。
應釋其義已下。
釋上後校量意文也。
當一一說。
一心聽受屬法供養。
最為勝也。
當釋。
釋第六十卷論 第三十七品者。
即是校量分中。
第九品。
應名法施品。
但以初明十善故。
即以為名。
名為十善品。
校量功德訖。
于此品論。
欲解釋故。
舉之雲第三十七品釋論也。
佛告釋提桓因已下。
此之品各為法施校量。
明波若勝義。
就此文中。
凡大有四周校量。
第一以教一閻浮人。
令行十善。
及十二門禅。
五神通等。
不如教人一句波若與他經卷各為世善校量。
第二以教一閻浮提人。
得聲聞四果。
不如與他經卷。
教人波若。
是出世善校量。
第三以教人得辟支佛校量。
第四自以大乘諸位行次第校量。
就第一世善校量中。
複有三周。
第一舉教人行十善校量。
第二舉四禅十二門禅等為校量。
第三以互通校量。
今此初是第一。
其中雖亦有四果等義。
但是承勢而來。
非是第二意也。
當一一說。
何以故已下。
釋所以與他得福多義也。
當說。
教一人令得須陀洹果者。
以永隔三塗故。
勝教一閻浮人行十善。
不能永隔三塗故。
劣教一閻浮人。
并得四果。
複不如教人波若。
令發心也。
何以故已下。
釋所以教人發心勝義也。
當釋。
置閻浮提已下。
此下此下去複作增上喻之也。
當一一釋。
小千者。
即是千日月。
千須彌。
千四天下等也。
中千者。
複以此小千為一。
數之至千。
千中之千。
故曰中千也。
大千者。
以中千為一。
複數至千。
千中之大。
故曰大千也。
并當一一釋。
此化主教多許人福雖多。
由不如與一人波若經卷令持也。
令立四禅已下。
世善中第二第三意。
合校量也。
當釋。
正憶念者。
隻以不以二法。
不以不不二法受持讀誦波若。
故名為正憶念。
不以着心分别讀誦。
故名不以二法。
亦不着空。
故名不二法也。
諸義例然。
并當釋。
不應以二相觀已下。
以明說波若義。
以法施校量。
當一一釋也。
應如是演說波若波羅蜜義已下。
明法施方法。
如是說者。
始名法施也。
當一一釋。
何等是相似已下。
欲顯是法施非法施義。
故作斯問。
若如前說。
是名法施相似者。
非法施也。
當一一臨文釋。
之說色無常已下。
明為治常颠倒。
故說色無常至觀色無常已無常觀亦舍。
名為真波若。
若不舍觀求色無常者。
則名相似非為法施。
故大本經雲。
是無常想。
能除欲受色無色愛無明憍慢及無常相也。
餘義悉然。
當一一釋。
白佛言已下。
明天主欲令來世離于相似得真波若。
故發斯問。
如來答之。
色性自空。
有何常等義。
始名正觀。
異前邪觀也。
當釋。
如上與相似相違已下。
此中亦應一一如上相似中。
列明諸法。
但不能煩文。
但雲爾耳。
當釋。
論者言已下。
此初釋上初世善校量中經文也。
當一一釋。
先是已下。
分别世善中。
炎明諸果。
及前後所明。
意氣異義也。
并一一當釋。
答曰已下。
明持讀誦等。
但福德多正憶念者。
則能具二。
故别說之。
則攝得持說等也。
初以經卷勝已下。
論主欲釋後分校量。
為他說勝義故。
先次第述上經文來。
生起下意。
明自正憶念等。
雖勝不知。
為他人說。
為令知故。
作如此說也。
當一一釋。
複次憍屍迦閻浮提中所有衆生皆教令得須陀洹已下。
即是品之第二以聲聞四果等出世善教量也。
當一一釋。
此中一一何以故已下。
皆一一釋。
其所以勝義也。
并臨文當說。
教十方恒河沙等世界衆生。
令得聲聞四果。
此化主福雖無量攝。
不如教人波若也。
何以故下。
一一當釋。
令得辟支佛道已下。
品之第三次。
以中乘為校量也。
當一一釋。
汝當得阿耨菩提已下。
品之第四次。
以大乘中行位次第。
自校量也。
此初明雖教人發心。
不如波若。
何以故。
一一當釋。
複次已下。
明教一閻浮提發無上心衆生波若。
乃至十方。
不如教一阿鞞?緻菩薩波若也。
當釋。
阿鞞?緻阿耨多羅菩提者。
此是出到菩提。
若教十方恒沙世界阿鞞?緻菩薩波若。
不如教一阿鞞?緻中。
速得菩提菩薩也。
當釋。
轉轉近已下。
明菩薩雖複行迹轉高。
轉須應教故。
十地中地地之中。
盡有發趣果。
須善智識。
教上地行。
修治地業。
乃至四念處等。
亦通至十地故。
至第十地中。
十方諸佛始來。
為雲雨說法也。
當一一釋。
善哉善哉已下。
明善吉。
既見天主說校量分竟。
勸進新學。
善令道理故。
緻稱歎也。
當說。
論者言已下。
若上緣中。
别以中乘為一校量。
今此此初論主。
乃總令釋第二第三兩意經文也。
當釋。
是法諸實相者。
明波若。
即是實相。
起慧照用即實。
故雲是也。
正遍知已下。
此明佛最勝菩薩小不如。
辟支佛羅漢複不如菩薩。
如是阿那含
名舍利校量品。
上來諸品。
先皆明功德。
次及校量。
此品之初創以舍利校量為指故以為目。
将欲解釋。
故舉之雲第三十六品釋論也。
佛告釋提桓因已下。
此下去正明舍利對校經卷。
此中文意。
乃複無數。
且大而論之者。
三周校量。
第一舉滿閻浮中舍利。
對校經卷。
第二次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舍利。
對校量經卷。
第三以恒沙世界滿中舍利校量經卷。
此初即是第一佛将欲校之故。
告天主也。
當釋。
何以故已下。
此意釋以舍利是迹之等波若乃是佛之本故。
甯取波若。
且如金光明經雲。
舍利為六波羅蜜功德所熏故。
須禮敬也。
當說。
爾時舍利弗問已下。
明身子因此而更論議也。
當釋。
何以故已下。
從不為取至淨。
凡有五對。
明于出義。
臨之當一一釋。
不與諸佛法已下。
明請佛。
請聖果等法不可得故不取。
諸凡夫法等不得故不舍也。
皆例爾。
如是如是已下。
明天主述問。
即以為答也。
爾時佛贊已下。
明天主。
能依第一義故。
說不二相。
依于一帝。
分别校量。
甯取波若。
義含法相。
令當來可得故。
緻如來高贊。
而述成之也。
當釋。
明波若與于法性等。
既境智俱冥。
無有二相。
故雲無别也。
諸義皆爾。
釋提桓因白佛言已下。
明身子論義。
天帝解釋。
如來贊成。
此義已竟。
今欲複宗說于校量。
所以白佛也。
何故已下。
此即是初分中第二意。
明波若所以勝舍别義也。
至論當釋。
以善法堂。
喻波若經卷也。
當也。
複次世尊已下。
第三意。
明波若法中。
能生無畏舍利。
是無記法。
故不然也。
當釋。
何以故已下。
釋所以無畏之義也。
當說。
是人不随惡道等已下。
是第四意校量明其勝義也。
當說。
複次世尊滿三千大千世界已下。
品之第二次以滿大千界中舍利校量經卷也。
何以故已下。
釋所以。
甯取波若之義。
明波若能生諸佛舍利。
不能生佛。
所以供養舍利。
能得勝果者。
隻由波若故。
然舍利若無波若薰修者。
與餘骨何異。
是故甯取波若也。
何以故已下。
釋波若智慧即是于佛。
故雲無異也。
問曰下。
當一一釋。
而滿閻浮提已下。
明舍利不如。
故言滿。
波若勝故。
但言經卷。
隻一部一卷經等皆勝也。
複次出家人已下。
此中為複大陌解之。
辯道俗情異故。
所以然也。
當釋。
芥子許已下。
明佛入涅槃滅時入如金剛三昧。
自碎其身為八斛四鬥舍利。
佛身隻長丈六。
今并□等益為舍利故得多故。
若骨舍利。
色則紅白。
□舍利者色則紅赤。
八國王分。
各得一斛。
隻有八斛。
但量舍利人以曰蜜塗鬥刮取得于四鬥。
故雲八斛。
此舍利色妙體實。
勝于金剛故。
昔日有康僧會。
來至吳主處翻經。
善說佛法不可思議。
孫權道言。
若然者。
何不令我見之。
僧會即為請得一舍利。
随銅槃上得陷則喚人将置?鐮上打之。
則沒鋞中錯取乃得。
則起建初寺。
于中供養也。
此下去當一一對文意釋之。
是時佛贊已下。
明若依第一義。
萬法同如。
則無波若勝于舍利。
若依世帝則舍利不及。
今天主所說善須二帝。
故緻佛贊也。
當釋。
己身喻佛已下。
釋上第二意。
善法堂喻經文也。
當釋。
不見怖畏已下。
釋上第三意經文也。
不随惡道已下。
釋上第四意經文也。
為一切衆生故增至三千已下。
即生下第二大分經文。
又即是釋第二意中。
初二意經文也。
當釋。
複次世尊已下。
即第二大分中。
第三意校量。
明佛性能住。
三事示現化物。
說十二部經。
與持說波若無異。
何以故下。
釋所以無異之義。
三事示現者。
即是神通說法知他心等。
此亦名三業示現益物。
亦名三密。
亦名三輪也。
當釋。
複次世尊十方諸佛已下。
上就釋迦三事益物校之。
今第四次。
就十方諸佛住三事校之也。
并至論當說。
複次世尊已下。
是第五。
翻次十方佛校之也。
當釋。
複次世尊已下。
第六意校之。
上但直明功德而已。
今此中文義亦複與前為對校量故來。
非為重也。
當釋。
複次世尊已下。
第七複作員責人喻。
來校量經卷也。
至論當釋。
複次世尊已下。
第八次作摩尼珠喻來對經卷校量也。
至論當釋。
作種種色已下。
明波若無相故無定色也。
當釋。
爾時阿難已下。
明珠所出家也。
世尊佛般泥洹後已下。
第九總明波若力用功能勝義也。
當釋。
複次世尊量三千大千世界滿中舍利已下。
是品之第三大分。
次以十方恒沙世界舍。
校量經卷。
造經功德。
此中當應說。
今者舍利一立由不可得。
何況滿十方家。
但凡夫不解故。
偏貴舍利。
故上論言。
出家人多求智慧及解脫果。
故愛經卷。
俗人多求世樂。
故樂重舍利。
所以天主上雲。
我非是輕佛舍利故。
作如此說。
今欲令諸新發意菩薩。
深知此理故。
如實校量。
甯取波若經卷。
良以功高道大故。
所以然也。
就此第三分中。
複有以意也。
世尊已下。
第一意校量報不可得邊。
及入菩薩法位等故勝也。
當釋。
此中經既雲。
菩薩法位。
已得菩薩神通。
從一佛界至一佛界。
為衆生故受身。
随其所應。
或作接報□将化。
當知。
此非業報。
當知。
法身但随所應見。
非為起動化也。
當釋。
複次世尊有人欲見十方無量已下。
第二意次。
以見二種法身來校量也。
當說。
複次佛住三事示現已下。
此初明論主須牒上經文将欲釋之也。
問曰已下。
問意雲。
佛既具說十二部經。
雲何乃言以受持讀誦波若之人與佛無異也。
答曰已下。
而言十二部中。
波若所為大者。
此是總說然明一切大乘經。
皆一種無有優劣。
言波若大者。
即是十二部中。
方等最大。
最大十一部也。
故十一部經。
是聲聞藏。
方等一部是菩薩藏。
以方等經中有十二部。
皆名方等大乘。
故但雲一部。
聲聞藏中。
無菩薩藏故雲十一部。
今以方等大故。
言波若大也。
所以者何已下。
此明法身菩薩。
但說波若勸道大乘。
故雲多有發菩薩心。
餘者說十二部經。
以新發意。
但說波若發大心多也。
當釋。
複次三事示現已下。
此總合意。
釋上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等四意。
校量經文也。
當釋。
如負責人已下。
釋上第七意。
作負責喻。
校量經文也。
所以以負責來喻者。
明此舍利若無波若修薰者。
為先世業因所追受諸報對。
今以波若薰修。
宿對永免。
而判得供養。
故作此喻也。
今說摩尼珠已下。
釋上第八校量意經。
□□中。
複作同釋。
複作别釋。
此初且總出其力□□氣也。
當釋。
問曰已下。
欲明其出處也。
當一□□唯帝釋用打物始得破也。
已涉前臨文當釋。
三乘解脫者。
此據方便淨涅槃。
若小教中唯具事滅。
及方便淨。
以羅漢第九解脫智。
為有為果。
九十八結無處無為果等。
即是方便淨義。
灰身是事滅義。
不明諸法本淨體性。
故無性淨。
大乘則是三也。
當釋。
四病根本者。
即風熱冷雜亦名等分。
三病據偏發為言。
等分據三種等起。
四有四義。
已如上釋。
亦能除八萬四千病根已下。
此中據三毒偏多為語。
故有六萬三千。
等分雜起。
為二萬一千。
故成八萬四千。
故賢劫經。
應釋八萬四千故。
諸波羅蜜始從光矅度。
終至分舍利度。
凡有三百五十度。
一一度中。
複有六度。
則成二千一百。
一一度中。
皆有十善。
則成二萬一千度。
以四善根分之。
故成八萬四千度也。
他家之取華嚴中十法來足。
師雲恐非。
如是一一波羅蜜中。
既皆有十法。
則成二萬一千。
對此四病所起煩惱。
則成八萬四千。
諸波羅蜜。
名為八萬四千法門。
故此中言波若波羅蜜。
能除八萬四千病也。
此義已涉前。
不能具釋。
根本四病者。
貪癡等分等各二萬一千。
論四病上所起。
鄣諸波羅蜜。
或為八萬四千諸塵勞門。
今者複以不淨觀除貪等來者。
以四觀但對根本四病。
不論餘義也。
當釋。
珠除熱已下。
此即合釋上能除風冷熱雜等四百四病等義。
臨文當一一釋也。
日珠屬陽精。
月珠屬陰精。
若但有月者。
萬物則濕爛。
若但有日者。
萬物則燋枯。
故此日月為陰陽之化萬物。
以有月故。
萬物濕潤。
以有日故。
萬物生長。
他乃言寒熱猶陰陽之氣者。
四月六陽?并起。
何不極熱。
十月六陰?并起。
何不極寒。
今品以日冬行南道故短而寒。
春秋行中道故所以晝夜亭等。
而暑寒調适。
事天日行北道故長而熱也。
當一一合釋。
明以波若以修諸皆舍須陀洹果等。
故則無礙波若互能同之也。
當釋。
第六缥色者。
以上來諸果。
皆舍等義。
對于五色第标色靈空天色但遙望虛空。
似空青色故。
謂為缥色。
還以此色。
以合修空之義。
故别舉也。
當釋。
今當别相說已下。
上來至此亦名同相。
亦等喻。
合釋波若義。
今從此已下。
亦名别相。
亦名過喻。
以合釋波若也。
當一一釋。
波若能除二事者。
亦能除鬼及以天魔也。
心病天龍鬼神所不能治病。
無始世來。
未曾所治病等者。
此蓋是據生死煩惱病等也。
當一一釋。
相應無明者。
是九使所帶起無明也。
不共無明者。
是十使中。
不随諸使别起無明也。
及一切法中不了癡黑闇者。
即是一切諸知見中分别無明以不達正理故。
有分别說為不了也。
自下文等并一一當釋。
際此二毒者。
謂内四大毒。
及外至毒藥等毒也。
能治慧眼。
令得明淨也。
心癞者。
謂五逆等罪也。
問曰下。
料簡也。
當釋。
珠隻能令水清随世物等變。
波若能令心水清。
與心數善法問色也。
六覺者。
謂欲慧害親衰國生不死等覺也。
當釋。
舍利世出世受樂人等。
并貴故。
不同珠函箧也。
當釋。
如是總相别相已下。
既合喻釋竟。
次總結結也。
問曰下當釋。
是義先已說已下。
第三分中。
中間多許意經文。
并皆略之。
義已涉上。
故指于前釋也。
複次世尊有二種法相已下。
由是前第三大分校量中最後意也。
當一一釋。
是名有為諸法法相已下。
此中以一切世間出世間去慧盡屬有為功德。
是作法故。
名有為法。
從無生法等。
非作法故。
說為無為法相也。
并當一一釋。
爾時佛告已下。
明天主既非一切起人時座難信故。
如來述成也。
當釋。
非第一義者。
是上來所說。
雖言不垢不淨。
無取舍等。
猶是滋俗谛所攝。
若第一義中。
此等卷無也。
而言二帝。
攝法盡者。
是寄俗為語故。
以色等為俗。
如等為真。
此是接俗之辭故爾。
若論第一義中。
實無所攝也。
當釋。
知一切衆生心亦不得衆生心已下。
明雙照二谛義也。
當釋。
不行餘波羅蜜耶下。
當一一釋。
譬如閻浮提諸樹下。
當釋。
釋提桓因白佛言已下。
明天主。
複以五句。
贊歎波若也。
當釋。
與他人已下。
上來未校與他之祢。
故此下去。
次校量之明。
與他勝義也。
一一當釋。
何以故已下。
此經是佛成道五年十二年前說。
佛今為明與他。
他勝故懸說。
碎身之事為證。
所以碎令爾者。
隻欲令他多人得故也。
當釋。
我供養是法已下。
明諸佛所師所謂法也。
以法常故諸佛亦常。
法者。
即是波若。
此之謂也。
故如來恭敬。
如金光明經中。
佛亦為六度故禮舍利。
禮舍利在于諸波羅蜜。
不在舍利。
此中佛自以己身為證。
佛尚自供養恭敬波若。
何況餘人。
以其利大。
令人深知修福之處。
故然也。
當說。
問曰下。
當釋。
答曰下。
亦當釋。
已有還無已下。
此不同滅無之無。
本來得一切種起今得之大用故。
名為今有。
此起即寐。
故雲今無也。
與上相違者。
明本來不有。
今亦不無也。
當釋。
有為善法是行處者。
據其用無為法。
是依止處者。
據其體即是依如來藏依正法身等義也。
當釋。
此是新發意已下。
明新學菩薩。
既未能深入法相。
故為作如此分别。
無生忍菩薩不然也。
當一一對上文釋之也。
答曰已下。
雲本以蔽光之陰。
為影陰色不異。
是故定一。
不以大小名為影義。
不須此問也。
此事為難已下。
次釋上自他校量中教文也。
當一一釋。
佛功德滿。
故雲不用也。
應釋其義已下。
釋上後校量意文也。
當一一說。
一心聽受屬法供養。
最為勝也。
當釋。
釋第六十卷論 第三十七品者。
即是校量分中。
第九品。
應名法施品。
但以初明十善故。
即以為名。
名為十善品。
校量功德訖。
于此品論。
欲解釋故。
舉之雲第三十七品釋論也。
佛告釋提桓因已下。
此之品各為法施校量。
明波若勝義。
就此文中。
凡大有四周校量。
第一以教一閻浮人。
令行十善。
及十二門禅。
五神通等。
不如教人一句波若與他經卷各為世善校量。
第二以教一閻浮提人。
得聲聞四果。
不如與他經卷。
教人波若。
是出世善校量。
第三以教人得辟支佛校量。
第四自以大乘諸位行次第校量。
就第一世善校量中。
複有三周。
第一舉教人行十善校量。
第二舉四禅十二門禅等為校量。
第三以互通校量。
今此初是第一。
其中雖亦有四果等義。
但是承勢而來。
非是第二意也。
當一一說。
何以故已下。
釋所以與他得福多義也。
當說。
教一人令得須陀洹果者。
以永隔三塗故。
勝教一閻浮人行十善。
不能永隔三塗故。
劣教一閻浮人。
并得四果。
複不如教人波若。
令發心也。
何以故已下。
釋所以教人發心勝義也。
當釋。
置閻浮提已下。
此下此下去複作增上喻之也。
當一一釋。
小千者。
即是千日月。
千須彌。
千四天下等也。
中千者。
複以此小千為一。
數之至千。
千中之千。
故曰中千也。
大千者。
以中千為一。
複數至千。
千中之大。
故曰大千也。
并當一一釋。
此化主教多許人福雖多。
由不如與一人波若經卷令持也。
令立四禅已下。
世善中第二第三意。
合校量也。
當釋。
正憶念者。
隻以不以二法。
不以不不二法受持讀誦波若。
故名為正憶念。
不以着心分别讀誦。
故名不以二法。
亦不着空。
故名不二法也。
諸義例然。
并當釋。
不應以二相觀已下。
以明說波若義。
以法施校量。
當一一釋也。
應如是演說波若波羅蜜義已下。
明法施方法。
如是說者。
始名法施也。
當一一釋。
何等是相似已下。
欲顯是法施非法施義。
故作斯問。
若如前說。
是名法施相似者。
非法施也。
當一一臨文釋。
之說色無常已下。
明為治常颠倒。
故說色無常至觀色無常已無常觀亦舍。
名為真波若。
若不舍觀求色無常者。
則名相似非為法施。
故大本經雲。
是無常想。
能除欲受色無色愛無明憍慢及無常相也。
餘義悉然。
當一一釋。
白佛言已下。
明天主欲令來世離于相似得真波若。
故發斯問。
如來答之。
色性自空。
有何常等義。
始名正觀。
異前邪觀也。
當釋。
如上與相似相違已下。
此中亦應一一如上相似中。
列明諸法。
但不能煩文。
但雲爾耳。
當釋。
論者言已下。
此初釋上初世善校量中經文也。
當一一釋。
先是已下。
分别世善中。
炎明諸果。
及前後所明。
意氣異義也。
并一一當釋。
答曰已下。
明持讀誦等。
但福德多正憶念者。
則能具二。
故别說之。
則攝得持說等也。
初以經卷勝已下。
論主欲釋後分校量。
為他說勝義故。
先次第述上經文來。
生起下意。
明自正憶念等。
雖勝不知。
為他人說。
為令知故。
作如此說也。
當一一釋。
複次憍屍迦閻浮提中所有衆生皆教令得須陀洹已下。
即是品之第二以聲聞四果等出世善教量也。
當一一釋。
此中一一何以故已下。
皆一一釋。
其所以勝義也。
并臨文當說。
教十方恒河沙等世界衆生。
令得聲聞四果。
此化主福雖無量攝。
不如教人波若也。
何以故下。
一一當釋。
令得辟支佛道已下。
品之第三次。
以中乘為校量也。
當一一釋。
汝當得阿耨菩提已下。
品之第四次。
以大乘中行位次第。
自校量也。
此初明雖教人發心。
不如波若。
何以故。
一一當釋。
複次已下。
明教一閻浮提發無上心衆生波若。
乃至十方。
不如教一阿鞞?緻菩薩波若也。
當釋。
阿鞞?緻阿耨多羅菩提者。
此是出到菩提。
若教十方恒沙世界阿鞞?緻菩薩波若。
不如教一阿鞞?緻中。
速得菩提菩薩也。
當釋。
轉轉近已下。
明菩薩雖複行迹轉高。
轉須應教故。
十地中地地之中。
盡有發趣果。
須善智識。
教上地行。
修治地業。
乃至四念處等。
亦通至十地故。
至第十地中。
十方諸佛始來。
為雲雨說法也。
當一一釋。
善哉善哉已下。
明善吉。
既見天主說校量分竟。
勸進新學。
善令道理故。
緻稱歎也。
當說。
論者言已下。
若上緣中。
别以中乘為一校量。
今此此初論主。
乃總令釋第二第三兩意經文也。
當釋。
是法諸實相者。
明波若。
即是實相。
起慧照用即實。
故雲是也。
正遍知已下。
此明佛最勝菩薩小不如。
辟支佛羅漢複不如菩薩。
如是阿那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