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度論疏卷第二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等。
轉不如故。
以校之也。
當釋。
愛念供養已下。
明若以着心讀誦供養波若。
雖如是實相等。
但得世間尊豪果報諸天。
及刹利大姓等也。
當釋。
複次教一閻浮提。
乃至恒河沙世界中人已下。
次釋上第四大分。
自以大乘位。
次校量經文也。
問曰下當釋。
答曰已下。
有三種者。
若以佛來足。
此二種菩薩。
亦成三。
若除佛以凡夫法師。
能如經論。
說波若者。
足亦成三種也。
此中但言法身菩薩不生不死者。
據法身猶用為言。
欲論生身菩薩功德法身亦複不死。
今但據生死業報位行。
故雲爾也。
當釋。
是菩薩但說過阿鞞?緻菩薩事已下。
上法性身菩薩。
但據如住阿毗?緻正位為語。
今雲随為阿鞞?緻菩薩。
一人說過正位法者。
則功德無量也。
又複下并當釋。
福田大故已下。
若就心田為論。
随施畜生菩薩佛無在。
悉皆平等。
得成波羅蜜義。
無有分别。
今者校量之意。
是分别法相優劣之時。
故就田為語。
章其勝如。
欲令人知也。
當釋。
譬如已下。
作喻釋出勝劣之義也。
當釋。
爾時帝釋了知法力下。
當一一釋。
釋第六十一卷論 第三十八品者。
即是諸分之中。
大分第三。
明慈氏菩薩與善吉。
更複複宗因随喜回向。
明于波若何故次校量之後。
明随喜等義。
論随喜者。
要須以諸功德用為随喜。
上教量分中既應明功德不可思量。
今欲以上來功德普一切共回向佛道故。
次校量之後。
明随喜等義。
按如千住婆沙釋者。
應名随喜回向品故。
彼論說言。
如摩诃衍随喜回向品中所說。
今此中略故但言随喜品論。
将欲釋故。
舉之雲第三十八品釋論也。
爾時彌勒菩薩已下。
論自解雲。
從命說分後中間多說功德。
慈氏菩薩。
欲須佛本意。
是故複宗。
更與善吉因随喜義。
以明波若。
就此品中。
雖有四聖所說。
大而論之。
唯有三分。
第一明彌勒菩薩。
初以五義說于波若次有善吉兩問。
慈氏兩答。
第二是善吉說。
天主亦設三雖。
善吉亦三答之已。
次彌勒設一問。
善吉以七複次意答。
次複更一問。
複次意答。
第三是佛自說竟于品末。
此初即是第一創明五義。
所以此初是彌勒說。
次善吉說。
後佛自說者。
明慈氏既次紹尊位為補處。
佛知上教量既終。
故語善吉。
欲更複宗因随喜義。
說于波若。
第二善吉既是命說之。
人雖知。
彌勒德超補處。
然今大衆誠在善吉說。
此雖此二聖所說。
若不如來聞之。
容難成信。
是故次複佛自說之。
今此初言有五義者。
一者随喜。
二者與衆生共。
三者回向。
四者以無所得。
五者校量福多。
所以在初明随喜者。
一切凡聖三乘善根所有福德。
先須随喜。
既随喜已。
則得功德。
與彼人聞。
既得此随喜功德已。
則攝取此功德将與一切衆生共之。
既與衆生共已。
複攝此所共功德。
将回向無上菩提。
雖能回向。
若不無相回向。
則非正真回向義故。
次以無所得來。
令成無相回向。
若能如此行四法者。
則得福無量。
故次校量上初品中。
言若聲聞辟支佛人所有一切布施持戒修定等福。
菩薩摩诃薩。
若欲以随喜心過其上者。
當學波若波羅蜜。
今此中隻欲複宗廣于其上義。
故有此品來也。
應當晝夜六時偏露右肩行此四法。
此中以願既盡通此四。
故不别談。
但孝父皇帝。
以發願居後。
足成五法。
而舉世共行也。
當一一釋。
若聲聞等已下。
上明五義。
先出其随喜等意。
今此下次複出所用回向之法。
謂三乘衆生等。
布施持戒修定等福。
且舉此三。
以攝諸善法也。
是菩薩已下。
出其回向之人也。
阿耨菩提已下。
出其回向之處也。
其福最上已下。
校其福多之義。
隻以能如是等方便力故。
能得無量功德。
遇他自作。
如作人得錢少近得宜多實不用力。
但以巧故。
随喜亦然也。
當釋。
爾時慧命已下。
次明善吉設難。
雖有兩問。
此初問中。
則亦含生下。
問意雲。
若言菩薩從初發心。
到于涅槃。
乃至卻盡。
此等功德。
既其??寂。
至入無餘涅槃。
忽以緣事之心。
強緣取此功德已為回向者。
此乃起于法相。
于常法中。
生無常想。
當非是想心見等三到四颠倒也。
如是取相回向義相。
故設此問也。
當一一釋。
乃諸聲聞已下。
論雲此中有四段。
即是三乘因果。
聖人及凡夫人。
四分善根也。
功德等至論當釋。
一雲是随喜。
二與衆生共。
三回向菩提。
四用無所得。
今此中言及聲聞善根。
即是從世法已來凡夫也。
及學無學者。
明三道聖人及上果善根等也。
佛者獨據果頭諸善等也。
當釋。
及諸佛所說法是中得須陀洹果等已下。
上論佛在世時諸果善根。
今次明佛滅度後像法中。
依教修行。
取得諸果善根。
辟支既出無佛世故。
于此中明之。
或有言像法中有辟支佛。
若阿蘭若禅經乃雲。
無有佛法經。
及佛弟子時。
始辟支佛出也。
當釋。
是悉緣事已下。
此等是取相回向。
如所念故。
不得名為回向。
不如所念始是回向也。
當說。
須菩提語彌勒菩薩若諸事諸緣無所有已下。
即是第二問。
問意雲。
就實為言。
諸事諸緣諸善根等。
皆無所有。
人法皆空。
菩薩忽以有心。
而緣三乘聖人。
及三乘所有功德等。
以為回向便者。
成于無相法中。
而生相想。
将非颠倒。
如無常謂常等義也。
當說。
以無相故已下。
雲此等法既是無相。
菩薩乃以回向。
是菩薩将無颠倒也。
想颠倒已下。
此明從于三倒生四倒義也。
至論當釋。
如緣者。
即是諸佛菩薩等。
三乘人所有功德等也。
如事者。
即是如三乘人功德等。
至論當釋。
若爾。
何等是緣已下。
結難言此等法。
皆是無想者。
何等而言回向也。
當釋。
釋曰已下。
此初論主先科經文舉上生下。
初至多說功德事即是舉上。
今彌勒順佛本意已等者。
即是生下也。
當說。
複次帝釋已下。
次釋其經來之意也。
當釋。
菩薩摩诃薩義如先說已下。
次釋經文也。
随喜福德者已下。
次釋上五義文也。
當一一釋。
若不能随喜福德者。
則與畜生。
俱具三事無異也。
諸無漏法雖無福報已下。
此扶小乘意釋自一雲。
無世福報。
故雲無也。
當一一說。
共一切衆生者已下。
次釋上第二義也。
當一一釋。
以果中說因者。
明果可共因不可共。
今說共者。
足于共果。
而言福德與衆生共者。
此是果時事。
以果自因。
故之果中說因也。
用無所得者已下。
此雖是第四意。
但回向之義。
後别廣談。
複次涉前說。
是故不言也。
當釋。
比一切聲聞等已下。
次釋第五校量義也。
當一一釋。
複次自調者已下。
以二乘等所修三學。
但為自調度。
是故菩薩随喜之心。
乃過其上無量無邊。
前據三學。
明自調度等者。
乃據律儀等戒。
今此中正語等。
乃據無漏道品中戒。
此三分正八。
則還對上三學義也。
正方便者。
即是正精進。
精進雖通衆行戒。
但是于色定是靜??進是心數發勇與慧義相扶故。
以屬慧分所攝。
若律儀戒但是道。
具非是道。
唯八正中無漏之戒。
是道品故。
始是道體。
為安于戒。
在八正故。
道品之中無有漏戒。
但有無漏戒已前。
雖有相似道共戒。
非道品意。
不入道品。
隻得名為方便道品。
乃屬方便家功德戒定慧等也。
當釋。
布施持戒等遮故不解已下。
隻以三十七品等。
是趣涅槃近因故。
唯論無漏戒。
餘布施律儀等遮故。
所以道品之中。
無律儀戒。
但有道具也。
當釋。
答曰已下。
明一佛力實能度一切衆生。
但須因緣具足。
方乃得之。
如國王家新生小兒。
王實有力。
能與其州郡馬乘妻妾等事。
而其不堪無内因緣。
但有外因緣。
則無如之何。
若雲我自有得度因緣時何須佛者如自有眼夜闇應見。
如自能食故。
飽應不須飯。
如自能渡水。
應不須船等義也。
當說。
爾時須菩提以畢竟空知慧難已下。
次釋上善吉論義之意。
明彌勒則以二事。
推答知不如所念也。
當一一釋。
随喜者已下。
釋其初問答之意已意。
次釋其難辭中文意也。
當一一釋。
亦如是無分别已下。
結釋上難中文意也。
當說。
所謂須菩提問下。
一一當釋。
從初發心已下。
即是釋上從初發心。
及至法盡乃諸功德和合等文也。
當釋。
相應者已下。
明六度之外。
諸餘功德。
皆攝入六度中。
次之回向。
故雲相應六度和合等也。
當說。
若求聲聞等已下。
出其人布施等下。
出其福也。
當釋。
一者漏盡下。
當一一釋。
諸佛祈說法學是法已下。
上釋佛在世時。
諸凡聖一段意竟今此下次釋佛滅度。
後依教修行。
得道等者一徒也。
當釋是上四段者。
即是上佛在也。
及滅後三乘人善根及凡夫等。
為四師雲。
若以三乘因果。
學無學論。
以是凡夫善根等。
應成七段。
但今合論故。
唯言四也。
一雲是上五義中四義。
善根為四段也。
行者心下。
當釋。
即是實福德已下。
明此等既即是念佛三昧。
及六念等。
行此行等。
實能生實福。
故非虛也。
所緣已下。
釋上如所緣諸緣諸事等文也。
當釋。
須菩提語彌勒已下。
次釋上第二問中文意也。
當釋。
四颠倒三種分别者。
明從想倒生心心倒。
生見倒。
三倒生四倒故也。
當釋。
是譬喻者。
明以此颠倒等義。
喻于無佛之中。
而生佛想。
念佛功德。
以心回向義。
若爾者。
由無常之中。
而生常想等義故。
以此颠倒等文義來也。
問曰見為颠倒已下。
婆沙釋雲。
三倒之中。
唯見為倒性。
唯從見倒生四颠倒。
此意以見違理。
故說為倒性。
心想二倒。
但緣事起。
是愛分故。
非正是倒也。
答曰已下。
若大乘諸義。
皆言從想倒生心倒。
從心倒生見倒。
從見倒生四倒颠。
此是從愛生見。
故斷見之時。
四倒永滅。
若小乘中。
乃言從遍使生諸煩惱者。
即是從見生愛。
此中既扶大乘義。
故雲生時異斷時異也。
師釋言雲。
從見生愛者是及起相生從愛生見者。
據住地相生耳。
此義當釋。
若凡夫則具三倒。
學人既斷見。
故唯有二倒也。
當釋。
學人若起想心。
二倒如水渧。
大熱?上即滅也。
當說。
複次諸事如實畢竟空已下。
此一複次更結釋。
出上善吉第二問意雲。
若使諸法如是皆畢竟空者。
有何回向等義也。
當釋。
彌勒菩薩語須菩提已下。
正明慈氏答。
釋上第二問雲。
若諸菩薩。
能如是無相回向者。
是名回向不随三倒也。
當釋。
以不二法等已下。
義皆涉前臨文當釋。
若諸菩薩已下。
明取相回向非回向義以足非相對來釋也。
當釋。
是心滅盡變離者。
論釋雲。
初以無當門入實相。
為推法明之。
故雲念念盡滅變離已即。
次明此心入畢竟空。
無有遺餘。
故雲盡此心即寐。
故雲滅心同實相。
故雲變自性不可得。
故雲離。
若使然者。
有何回向。
非是據無常生滅變等義也。
當一一釋。
釋曰彌勒意以諸法甚深已下。
正釋彌勒。
答第二問之元意也。
當釋。
此是先世已下。
正出其二世之福義也。
當釋。
譬如?性堅已下。
明衆生心。
雖彌勒若入波若。
爐則得随意。
證諸聖果等也。
當釋。
與上相違者。
是不回向已下。
釋上是非相對之意也。
當一一釋。
譬如鳥子羽翼已下。
此為二種菩薩。
作喻明發心。
生身菩薩。
無有波若方便。
權實二智故。
不能深入實相而行行也。
六[(其-(一/八)+(冗-幾+羊))*州]成就下。
明法身菩薩。
具此二知。
能深入實相。
能信上法。
能行下法也。
當一一釋。
是說随喜體竟已下。
從上已來至此并随喜體也。
複當更以種種異門釋已下。
即是下第二善吉說分中明也。
是心愈愈盡滅已下。
釋上盡滅變離等義。
此初先明欲從無常門觀入實相。
故作此說。
非是實生滅義也。
當一一釋。
爾時釋提桓因已下。
即是品之第二。
次須菩提說。
随喜回向義也。
就此分中。
天帝初設三問。
善吉亦複三答。
第二次彌勒設一問。
善吉則以七複次意答已。
第三複更說一問。
善吉複以四複次意答。
此初即是天帝設三問。
第一問新發意菩薩。
聞是無相回向。
将無怖畏。
第二問雲何作諸善根回向。
第三問雲何随喜福德回向也。
釋。
語釋提桓因已下。
此初釋第一問雲。
以不受着諸法故。
所以不怖也。
當釋所以雲多信解者有二種。
一者是信具足。
二者是證具足。
下文又言。
一者觀具足。
二者行具足。
此中雲信解者。
明新發心菩薩觀徹後際信解諸法來能證解故。
但雲信也。
行具足者。
即是證具足也。
當釋。
是菩薩不受一切法故已下。
結上不怖畏義也。
是菩薩亦常不離諸佛已下。
答上第二問。
雲何作諸善根回向義也。
當釋。
複次新發意菩薩摩诃薩于過去十方已下。
答上第三問。
雲何随喜福德回向義也。
當一一釋。
斷道已下。
若别行經則雲斷生死道若論中經唯但言斷道至論釋之始雲斷道者。
斷生死道也。
此中文論釋甚分明。
一一至論當釋。
爾時彌勒菩薩語須菩提已下。
第二明彌勒菩薩。
初設此一問。
善吉以七複次意答。
此初明彌勒既欲設難先領牒其回向之意也。
雲何菩薩不随相颠倒已下。
此問亦問上善吉問彌勒中。
第二問上彌勒已答之意。
今彌勒複以此難。
還問善吉者。
上如來既命善吉。
令為諸菩薩說波若波羅蜜。
則善吉為主。
彌勒但寄說之。
今此時座。
既誠在善吉無相回向。
其義難明故。
此二人為賓主。
以明此義。
欲令衆解上彌勒。
既是容略說而已。
今所以更問善吉。
欲令廣釋無相回向之義。
故設斯問雲。
此等功德善根。
既無有相。
雲何于無相中。
強作相緣。
豈不随三倒也。
須菩提言已下。
即是七意之中。
初複次意答。
先明于三寶善根等。
上不生心想。
名回向義。
不随三倒也。
當釋。
取相已回向已下。
今此意來次舉非顯。
是以成于上正回向義也。
當釋。
若菩薩摩诃薩用是心念諸佛已下。
第二意以諸善根盡哉不可得名回向之義也。
此下一一意中。
盡皆應有明非對是之意。
但經家不能煩文故。
上一意有也。
則可知故不須也。
當一一釋。
複複次已下。
第三意明以解自性空回向等義來答也。
當釋盡滅等義。
并如上釋。
是據觀門。
為言非實生滅也。
複次若菩薩如是知已下。
第四意明以無有法能回向法來答之也。
當釋此問雖有七意來答。
但論家于此四複次。
後已作一段釋之。
餘三複次意。
乃隔論明之也。
論問曰已下。
雲彌勒已言。
不應于新學菩薩。
前說此無相回向等義上答之已竟。
何故此初天主複問。
此初先釋所以問意也。
答曰下當一一釋。
不受是波若。
以無所得故已下。
釋上答第一問辭也。
當一一釋。
複次是新發意菩薩已下。
釋上答第二問意也。
當一一釋。
所以者何今彌勒問已下。
釋善吉答天主三問之文意竟。
今次願釋答彌勒問中。
四複次意此初。
即是釋其問意也。
須菩提答已下。
次釋善吉。
初答之意。
于三寶善根等不生想。
名回向之義也。
當釋。
與上相違已下。
即釋上舉非對是意文也。
當說。
複次菩薩以是心念諸佛等已下。
釋上第二意答經文。
此初先就無常門無相義。
次入實此複次等。
意中盡須還一一領牒上。
答意中文來于此中。
對釋也。
當一一釋。
盡相亦如是者。
是總結。
上來諸法悉如此。
無回向相也。
當釋。
問曰已下。
此意為有人見此文句執以佛為無常。
故生此問。
此當釋。
答曰下當釋。
複次非正非邪回向已下。
次釋上第三答意以無相回向。
故雲非正非邪。
若為舉非形。
是始立邪正也。
當領上文意。
于此中一一對釋之也。
複次若菩薩知一切法從緣生故已下。
次釋上第四。
複次答意。
亦當取上意來。
此中對釋也。
複次若菩薩摩诃薩知所起福德已下。
善吉答中有七複次。
意四複次。
文已竟于上。
論主亦已釋說。
今此文來即是第五複次來。
就所起福德善根等自性離門已答之。
名回向義也。
當一一釋。
複次若是菩薩摩诃薩随喜福德已下。
第六複次。
上就所起福德離門。
以明回向義念鏡就随喜福德離門以答明回向義也。
當一一釋。
複次菩薩摩诃薩諸過去滅度諸佛善根已下。
第七就寂滅門。
答以明回向義。
論釋雲。
明一切諸法同涅槃相。
皆悉寂滅。
但翻經家。
乃雲滅度。
翻雖不正。
但之為舉滅度。
以明寂滅。
亦無傷也。
當一一釋。
人皆見此文。
說此教無常也。
取諸佛善根回向已下。
上來。
一一複次。
後盡應一一如此舉非對是。
及明三倒等義。
但不能煩惱文故然也。
當釋。
爾時彌勒菩薩同須菩提已下。
慈氏上設一維。
善吉用七複次。
廣齊已竟。
今此第二。
以衆生著有情重無相難。
明衆猶未解故。
更緻此問。
善吉複以四複次答故假四聖相系善也。
須菩提言以是事故已下。
此初即是第一複次。
以有方便義來答。
隻以此無相回向事故。
波若波羅蜜中有方便力。
能
轉不如故。
以校之也。
當釋。
愛念供養已下。
明若以着心讀誦供養波若。
雖如是實相等。
但得世間尊豪果報諸天。
及刹利大姓等也。
當釋。
複次教一閻浮提。
乃至恒河沙世界中人已下。
次釋上第四大分。
自以大乘位。
次校量經文也。
問曰下當釋。
答曰已下。
有三種者。
若以佛來足。
此二種菩薩。
亦成三。
若除佛以凡夫法師。
能如經論。
說波若者。
足亦成三種也。
此中但言法身菩薩不生不死者。
據法身猶用為言。
欲論生身菩薩功德法身亦複不死。
今但據生死業報位行。
故雲爾也。
當釋。
是菩薩但說過阿鞞?緻菩薩事已下。
上法性身菩薩。
但據如住阿毗?緻正位為語。
今雲随為阿鞞?緻菩薩。
一人說過正位法者。
則功德無量也。
又複下并當釋。
福田大故已下。
若就心田為論。
随施畜生菩薩佛無在。
悉皆平等。
得成波羅蜜義。
無有分别。
今者校量之意。
是分别法相優劣之時。
故就田為語。
章其勝如。
欲令人知也。
當釋。
譬如已下。
作喻釋出勝劣之義也。
當釋。
爾時帝釋了知法力下。
當一一釋。
釋第六十一卷論 第三十八品者。
即是諸分之中。
大分第三。
明慈氏菩薩與善吉。
更複複宗因随喜回向。
明于波若何故次校量之後。
明随喜等義。
論随喜者。
要須以諸功德用為随喜。
上教量分中既應明功德不可思量。
今欲以上來功德普一切共回向佛道故。
次校量之後。
明随喜等義。
按如千住婆沙釋者。
應名随喜回向品故。
彼論說言。
如摩诃衍随喜回向品中所說。
今此中略故但言随喜品論。
将欲釋故。
舉之雲第三十八品釋論也。
爾時彌勒菩薩已下。
論自解雲。
從命說分後中間多說功德。
慈氏菩薩。
欲須佛本意。
是故複宗。
更與善吉因随喜義。
以明波若。
就此品中。
雖有四聖所說。
大而論之。
唯有三分。
第一明彌勒菩薩。
初以五義說于波若次有善吉兩問。
慈氏兩答。
第二是善吉說。
天主亦設三雖。
善吉亦三答之已。
次彌勒設一問。
善吉以七複次意答。
次複更一問。
複次意答。
第三是佛自說竟于品末。
此初即是第一創明五義。
所以此初是彌勒說。
次善吉說。
後佛自說者。
明慈氏既次紹尊位為補處。
佛知上教量既終。
故語善吉。
欲更複宗因随喜義。
說于波若。
第二善吉既是命說之。
人雖知。
彌勒德超補處。
然今大衆誠在善吉說。
此雖此二聖所說。
若不如來聞之。
容難成信。
是故次複佛自說之。
今此初言有五義者。
一者随喜。
二者與衆生共。
三者回向。
四者以無所得。
五者校量福多。
所以在初明随喜者。
一切凡聖三乘善根所有福德。
先須随喜。
既随喜已。
則得功德。
與彼人聞。
既得此随喜功德已。
則攝取此功德将與一切衆生共之。
既與衆生共已。
複攝此所共功德。
将回向無上菩提。
雖能回向。
若不無相回向。
則非正真回向義故。
次以無所得來。
令成無相回向。
若能如此行四法者。
則得福無量。
故次校量上初品中。
言若聲聞辟支佛人所有一切布施持戒修定等福。
菩薩摩诃薩。
若欲以随喜心過其上者。
當學波若波羅蜜。
今此中隻欲複宗廣于其上義。
故有此品來也。
應當晝夜六時偏露右肩行此四法。
此中以願既盡通此四。
故不别談。
但孝父皇帝。
以發願居後。
足成五法。
而舉世共行也。
當一一釋。
若聲聞等已下。
上明五義。
先出其随喜等意。
今此下次複出所用回向之法。
謂三乘衆生等。
布施持戒修定等福。
且舉此三。
以攝諸善法也。
是菩薩已下。
出其回向之人也。
阿耨菩提已下。
出其回向之處也。
其福最上已下。
校其福多之義。
隻以能如是等方便力故。
能得無量功德。
遇他自作。
如作人得錢少近得宜多實不用力。
但以巧故。
随喜亦然也。
當釋。
爾時慧命已下。
次明善吉設難。
雖有兩問。
此初問中。
則亦含生下。
問意雲。
若言菩薩從初發心。
到于涅槃。
乃至卻盡。
此等功德。
既其??寂。
至入無餘涅槃。
忽以緣事之心。
強緣取此功德已為回向者。
此乃起于法相。
于常法中。
生無常想。
當非是想心見等三到四颠倒也。
如是取相回向義相。
故設此問也。
當一一釋。
乃諸聲聞已下。
論雲此中有四段。
即是三乘因果。
聖人及凡夫人。
四分善根也。
功德等至論當釋。
一雲是随喜。
二與衆生共。
三回向菩提。
四用無所得。
今此中言及聲聞善根。
即是從世法已來凡夫也。
及學無學者。
明三道聖人及上果善根等也。
佛者獨據果頭諸善等也。
當釋。
及諸佛所說法是中得須陀洹果等已下。
上論佛在世時諸果善根。
今次明佛滅度後像法中。
依教修行。
取得諸果善根。
辟支既出無佛世故。
于此中明之。
或有言像法中有辟支佛。
若阿蘭若禅經乃雲。
無有佛法經。
及佛弟子時。
始辟支佛出也。
當釋。
是悉緣事已下。
此等是取相回向。
如所念故。
不得名為回向。
不如所念始是回向也。
當說。
須菩提語彌勒菩薩若諸事諸緣無所有已下。
即是第二問。
問意雲。
就實為言。
諸事諸緣諸善根等。
皆無所有。
人法皆空。
菩薩忽以有心。
而緣三乘聖人。
及三乘所有功德等。
以為回向便者。
成于無相法中。
而生相想。
将非颠倒。
如無常謂常等義也。
當說。
以無相故已下。
雲此等法既是無相。
菩薩乃以回向。
是菩薩将無颠倒也。
想颠倒已下。
此明從于三倒生四倒義也。
至論當釋。
如緣者。
即是諸佛菩薩等。
三乘人所有功德等也。
如事者。
即是如三乘人功德等。
至論當釋。
若爾。
何等是緣已下。
結難言此等法。
皆是無想者。
何等而言回向也。
當釋。
釋曰已下。
此初論主先科經文舉上生下。
初至多說功德事即是舉上。
今彌勒順佛本意已等者。
即是生下也。
當說。
複次帝釋已下。
次釋其經來之意也。
當釋。
菩薩摩诃薩義如先說已下。
次釋經文也。
随喜福德者已下。
次釋上五義文也。
當一一釋。
若不能随喜福德者。
則與畜生。
俱具三事無異也。
諸無漏法雖無福報已下。
此扶小乘意釋自一雲。
無世福報。
故雲無也。
當一一說。
共一切衆生者已下。
次釋上第二義也。
當一一釋。
以果中說因者。
明果可共因不可共。
今說共者。
足于共果。
而言福德與衆生共者。
此是果時事。
以果自因。
故之果中說因也。
用無所得者已下。
此雖是第四意。
但回向之義。
後别廣談。
複次涉前說。
是故不言也。
當釋。
比一切聲聞等已下。
次釋第五校量義也。
當一一釋。
複次自調者已下。
以二乘等所修三學。
但為自調度。
是故菩薩随喜之心。
乃過其上無量無邊。
前據三學。
明自調度等者。
乃據律儀等戒。
今此中正語等。
乃據無漏道品中戒。
此三分正八。
則還對上三學義也。
正方便者。
即是正精進。
精進雖通衆行戒。
但是于色定是靜??進是心數發勇與慧義相扶故。
以屬慧分所攝。
若律儀戒但是道。
具非是道。
唯八正中無漏之戒。
是道品故。
始是道體。
為安于戒。
在八正故。
道品之中無有漏戒。
但有無漏戒已前。
雖有相似道共戒。
非道品意。
不入道品。
隻得名為方便道品。
乃屬方便家功德戒定慧等也。
當釋。
布施持戒等遮故不解已下。
隻以三十七品等。
是趣涅槃近因故。
唯論無漏戒。
餘布施律儀等遮故。
所以道品之中。
無律儀戒。
但有道具也。
當釋。
答曰已下。
明一佛力實能度一切衆生。
但須因緣具足。
方乃得之。
如國王家新生小兒。
王實有力。
能與其州郡馬乘妻妾等事。
而其不堪無内因緣。
但有外因緣。
則無如之何。
若雲我自有得度因緣時何須佛者如自有眼夜闇應見。
如自能食故。
飽應不須飯。
如自能渡水。
應不須船等義也。
當說。
爾時須菩提以畢竟空知慧難已下。
次釋上善吉論義之意。
明彌勒則以二事。
推答知不如所念也。
當一一釋。
随喜者已下。
釋其初問答之意已意。
次釋其難辭中文意也。
當一一釋。
亦如是無分别已下。
結釋上難中文意也。
當說。
所謂須菩提問下。
一一當釋。
從初發心已下。
即是釋上從初發心。
及至法盡乃諸功德和合等文也。
當釋。
相應者已下。
明六度之外。
諸餘功德。
皆攝入六度中。
次之回向。
故雲相應六度和合等也。
當說。
若求聲聞等已下。
出其人布施等下。
出其福也。
當釋。
一者漏盡下。
當一一釋。
諸佛祈說法學是法已下。
上釋佛在世時。
諸凡聖一段意竟今此下次釋佛滅度。
後依教修行。
得道等者一徒也。
當釋是上四段者。
即是上佛在也。
及滅後三乘人善根及凡夫等。
為四師雲。
若以三乘因果。
學無學論。
以是凡夫善根等。
應成七段。
但今合論故。
唯言四也。
一雲是上五義中四義。
善根為四段也。
行者心下。
當釋。
即是實福德已下。
明此等既即是念佛三昧。
及六念等。
行此行等。
實能生實福。
故非虛也。
所緣已下。
釋上如所緣諸緣諸事等文也。
當釋。
須菩提語彌勒已下。
次釋上第二問中文意也。
當釋。
四颠倒三種分别者。
明從想倒生心心倒。
生見倒。
三倒生四倒故也。
當釋。
是譬喻者。
明以此颠倒等義。
喻于無佛之中。
而生佛想。
念佛功德。
以心回向義。
若爾者。
由無常之中。
而生常想等義故。
以此颠倒等文義來也。
問曰見為颠倒已下。
婆沙釋雲。
三倒之中。
唯見為倒性。
唯從見倒生四颠倒。
此意以見違理。
故說為倒性。
心想二倒。
但緣事起。
是愛分故。
非正是倒也。
答曰已下。
若大乘諸義。
皆言從想倒生心倒。
從心倒生見倒。
從見倒生四倒颠。
此是從愛生見。
故斷見之時。
四倒永滅。
若小乘中。
乃言從遍使生諸煩惱者。
即是從見生愛。
此中既扶大乘義。
故雲生時異斷時異也。
師釋言雲。
從見生愛者是及起相生從愛生見者。
據住地相生耳。
此義當釋。
若凡夫則具三倒。
學人既斷見。
故唯有二倒也。
當釋。
學人若起想心。
二倒如水渧。
大熱?上即滅也。
當說。
複次諸事如實畢竟空已下。
此一複次更結釋。
出上善吉第二問意雲。
若使諸法如是皆畢竟空者。
有何回向等義也。
當釋。
彌勒菩薩語須菩提已下。
正明慈氏答。
釋上第二問雲。
若諸菩薩。
能如是無相回向者。
是名回向不随三倒也。
當釋。
以不二法等已下。
義皆涉前臨文當釋。
若諸菩薩已下。
明取相回向非回向義以足非相對來釋也。
當釋。
是心滅盡變離者。
論釋雲。
初以無當門入實相。
為推法明之。
故雲念念盡滅變離已即。
次明此心入畢竟空。
無有遺餘。
故雲盡此心即寐。
故雲滅心同實相。
故雲變自性不可得。
故雲離。
若使然者。
有何回向。
非是據無常生滅變等義也。
當一一釋。
釋曰彌勒意以諸法甚深已下。
正釋彌勒。
答第二問之元意也。
當釋。
此是先世已下。
正出其二世之福義也。
當釋。
譬如?性堅已下。
明衆生心。
雖彌勒若入波若。
爐則得随意。
證諸聖果等也。
當釋。
與上相違者。
是不回向已下。
釋上是非相對之意也。
當一一釋。
譬如鳥子羽翼已下。
此為二種菩薩。
作喻明發心。
生身菩薩。
無有波若方便。
權實二智故。
不能深入實相而行行也。
六[(其-(一/八)+(冗-幾+羊))*州]成就下。
明法身菩薩。
具此二知。
能深入實相。
能信上法。
能行下法也。
當一一釋。
是說随喜體竟已下。
從上已來至此并随喜體也。
複當更以種種異門釋已下。
即是下第二善吉說分中明也。
是心愈愈盡滅已下。
釋上盡滅變離等義。
此初先明欲從無常門觀入實相。
故作此說。
非是實生滅義也。
當一一釋。
爾時釋提桓因已下。
即是品之第二。
次須菩提說。
随喜回向義也。
就此分中。
天帝初設三問。
善吉亦複三答。
第二次彌勒設一問。
善吉則以七複次意答已。
第三複更說一問。
善吉複以四複次意答。
此初即是天帝設三問。
第一問新發意菩薩。
聞是無相回向。
将無怖畏。
第二問雲何作諸善根回向。
第三問雲何随喜福德回向也。
釋。
語釋提桓因已下。
此初釋第一問雲。
以不受着諸法故。
所以不怖也。
當釋所以雲多信解者有二種。
一者是信具足。
二者是證具足。
下文又言。
一者觀具足。
二者行具足。
此中雲信解者。
明新發心菩薩觀徹後際信解諸法來能證解故。
但雲信也。
行具足者。
即是證具足也。
當釋。
是菩薩不受一切法故已下。
結上不怖畏義也。
是菩薩亦常不離諸佛已下。
答上第二問。
雲何作諸善根回向義也。
當釋。
複次新發意菩薩摩诃薩于過去十方已下。
答上第三問。
雲何随喜福德回向義也。
當一一釋。
斷道已下。
若别行經則雲斷生死道若論中經唯但言斷道至論釋之始雲斷道者。
斷生死道也。
此中文論釋甚分明。
一一至論當釋。
爾時彌勒菩薩語須菩提已下。
第二明彌勒菩薩。
初設此一問。
善吉以七複次意答。
此初明彌勒既欲設難先領牒其回向之意也。
雲何菩薩不随相颠倒已下。
此問亦問上善吉問彌勒中。
第二問上彌勒已答之意。
今彌勒複以此難。
還問善吉者。
上如來既命善吉。
令為諸菩薩說波若波羅蜜。
則善吉為主。
彌勒但寄說之。
今此時座。
既誠在善吉無相回向。
其義難明故。
此二人為賓主。
以明此義。
欲令衆解上彌勒。
既是容略說而已。
今所以更問善吉。
欲令廣釋無相回向之義。
故設斯問雲。
此等功德善根。
既無有相。
雲何于無相中。
強作相緣。
豈不随三倒也。
須菩提言已下。
即是七意之中。
初複次意答。
先明于三寶善根等。
上不生心想。
名回向義。
不随三倒也。
當釋。
取相已回向已下。
今此意來次舉非顯。
是以成于上正回向義也。
當釋。
若菩薩摩诃薩用是心念諸佛已下。
第二意以諸善根盡哉不可得名回向之義也。
此下一一意中。
盡皆應有明非對是之意。
但經家不能煩文故。
上一意有也。
則可知故不須也。
當一一釋。
複複次已下。
第三意明以解自性空回向等義來答也。
當釋盡滅等義。
并如上釋。
是據觀門。
為言非實生滅也。
複次若菩薩如是知已下。
第四意明以無有法能回向法來答之也。
當釋此問雖有七意來答。
但論家于此四複次。
後已作一段釋之。
餘三複次意。
乃隔論明之也。
論問曰已下。
雲彌勒已言。
不應于新學菩薩。
前說此無相回向等義上答之已竟。
何故此初天主複問。
此初先釋所以問意也。
答曰下當一一釋。
不受是波若。
以無所得故已下。
釋上答第一問辭也。
當一一釋。
複次是新發意菩薩已下。
釋上答第二問意也。
當一一釋。
所以者何今彌勒問已下。
釋善吉答天主三問之文意竟。
今次願釋答彌勒問中。
四複次意此初。
即是釋其問意也。
須菩提答已下。
次釋善吉。
初答之意。
于三寶善根等不生想。
名回向之義也。
當釋。
與上相違已下。
即釋上舉非對是意文也。
當說。
複次菩薩以是心念諸佛等已下。
釋上第二意答經文。
此初先就無常門無相義。
次入實此複次等。
意中盡須還一一領牒上。
答意中文來于此中。
對釋也。
當一一釋。
盡相亦如是者。
是總結。
上來諸法悉如此。
無回向相也。
當釋。
問曰已下。
此意為有人見此文句執以佛為無常。
故生此問。
此當釋。
答曰下當釋。
複次非正非邪回向已下。
次釋上第三答意以無相回向。
故雲非正非邪。
若為舉非形。
是始立邪正也。
當領上文意。
于此中一一對釋之也。
複次若菩薩知一切法從緣生故已下。
次釋上第四。
複次答意。
亦當取上意來。
此中對釋也。
複次若菩薩摩诃薩知所起福德已下。
善吉答中有七複次。
意四複次。
文已竟于上。
論主亦已釋說。
今此文來即是第五複次來。
就所起福德善根等自性離門已答之。
名回向義也。
當一一釋。
複次若是菩薩摩诃薩随喜福德已下。
第六複次。
上就所起福德離門。
以明回向義念鏡就随喜福德離門以答明回向義也。
當一一釋。
複次菩薩摩诃薩諸過去滅度諸佛善根已下。
第七就寂滅門。
答以明回向義。
論釋雲。
明一切諸法同涅槃相。
皆悉寂滅。
但翻經家。
乃雲滅度。
翻雖不正。
但之為舉滅度。
以明寂滅。
亦無傷也。
當一一釋。
人皆見此文。
說此教無常也。
取諸佛善根回向已下。
上來。
一一複次。
後盡應一一如此舉非對是。
及明三倒等義。
但不能煩惱文故然也。
當釋。
爾時彌勒菩薩同須菩提已下。
慈氏上設一維。
善吉用七複次。
廣齊已竟。
今此第二。
以衆生著有情重無相難。
明衆猶未解故。
更緻此問。
善吉複以四複次答故假四聖相系善也。
須菩提言以是事故已下。
此初即是第一複次。
以有方便義來答。
隻以此無相回向事故。
波若波羅蜜中有方便力。
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