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度論疏卷第二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如此回向也。
當釋。
應有者。
為諸菩薩有如。
此方便無方便者。
故雲爾也。
何以故已下。
釋所以無相回向三義也。
當釋。
諸佛不許者。
明于此等寂滅法中作相緣故。
諸佛不許也。
是回向雜毒者。
此是立譬之本也。
譬如已下。
明立譬也。
至論當釋不谛取相者。
以不谛故。
不能分别取無相相也。
當一一釋。
得法者下。
當釋。
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佛道已下。
是第二意答。
明以如無上智慧回向義也。
當一一釋。
釋曰所起福德離五衆者已下。
釋上善吉答。
彌勒初問中。
第五複次意答就所起福德。
離五衆等諸法。
明回向之義也。
當釋。
複次若菩薩知随喜福德已下。
釋上第六複次。
答意就自性離。
明回向之義也。
随喜福德者總說已下。
明聊簡釋此二意離義。
上雲所起福德離者。
是别相門。
今随喜等離者。
是總相門明随喜義。
故論雲。
随喜福德自性離。
諸佛及善根。
并諸起無上道心回向也。
當釋。
菩薩自緣所求已下。
釋上菩提心心離等義也。
是菩薩随喜功德果已下。
明回向心是随喜心果。
菩提是回向心果等義也。
當說。
假名字為菩薩已下。
釋上菩薩波若等。
亦離義也。
當說。
複次菩薩念過去已下。
次釋上第七複次答竟就寂相回向義也。
當釋。
複次已下。
釋上舉非對是之文意也。
當釋。
以離二邊故。
說名為中道。
論其會也。
亦無中可得也。
當釋。
是事難故已下。
釋上善吉答。
彌勒初問中七複次意已竟。
今次釋彌勒第二問意。
以無相回向等義難故。
慈氏重問也。
須菩提是中不決定答已下。
次釋善吉所答四複次意。
此初先釋第一複次答意也。
所以言不決定答者。
上經文雲。
以是事故。
波若波羅蜜中。
有方便力。
若有方便者能無相回向。
無方便者則取相回向。
以此二事不定。
故雲應以此二事。
故雲不決定答也。
當釋。
不诳道者。
是因故名波若菩提。
即是不诳道果。
故雲一法實也。
當釋。
何以故已下。
釋所以無回向相等義也。
若離波若波羅蜜者。
非無相故。
亦非正回向。
若不離波若波羅蜜者。
是著相故。
亦非回向也。
當釋。
菩薩應作是念已下。
次釋上菩薩作是思惟等經文也。
當釋。
不疾得佛已下。
明此是取相回向。
但得世間果故。
不得疲得佛也。
當釋。
即是大生已下。
明于無相法中。
而生緣想。
以之回向故是大生也。
譬如雜毒已下。
出上譬本也。
食是随喜福德已下。
此中一一合上譬義甚分明。
并臨文當一一釋也。
不審谛受已下。
釋上不谛受等文意也。
當釋。
則為謗佛已下。
釋上若說取相回向是謗佛義也。
與此相當已下。
釋上舉非顯是之義也。
複次正回向菩薩應作是念已下。
釋上第二複次答意應用無上知回向之義也。
當一一釋。
複次求佛道善男子等已下。
即是善吉答。
上第二問中。
第三複次意答也。
明色之實相。
既不系三界。
亦非三世攝。
故諸法盡然。
若其爾者。
豈有回向相之可得。
而言回向也。
諸法皆然。
并當一一釋。
何以故已下。
釋所以無回向相之義也。
當說。
次取相得法已下。
以明舉非對是也。
當釋。
複次已下。
是方四複次。
答意。
明如諸佛所知無覺回向之義也。
當釋。
爾時佛語須菩提善哉善哉已下。
品之第三。
大分明如來述贊廣說也。
何故者。
此文來為有衆疑慈氏善吉既非一切知人說。
無相随喜回向之義。
容有錯失若不假如來述成。
恐難生實信。
故次第三如來述贊。
成上二聖所說。
天主所問。
但為之所攝。
故不别論也。
但就此如來贊述之中。
凡有兩周。
初明略贊略說略校量。
次後則廣說廣校量中。
别明二界諸天。
贊成上說等第三須菩提。
更清如來複廣說廣校量也。
并當一一釋。
善哉善哉已下。
是贊辭也。
所應回向已下。
是說辭也。
義已涉前。
當一一釋。
若三千大已下。
次校量也。
明供養布施須陀洹等。
雖果報無盡。
以是取相福故。
但得世間果報随在者盡法中。
今者無相回向。
乃成波羅蜜。
得到彼岸。
又草報無盡得出回向。
是故非可以譬喻為比也。
當一一釋不據有相回向也。
複次須菩提已下。
第二校量也。
當釋。
複次須菩提已下。
第三校量也。
當釋。
佛告已下。
明複重贊善吉複廣更增上校之也。
當釋。
何以故已下。
舉取相福釋所以無相回向。
得福多義也。
爾時四天王已下。
次明諸天贊成上說也。
以方便力故已下。
以上初問及七複次文違故。
所以此中諸天等。
但領牒上善吉答彌勒。
第二問中四複次意。
來贊成之。
以方便力故者。
即是初複次意。
以無所得故者。
是第二複次意。
以無相法故者。
是第四複次意也。
當說。
與千天子已下。
此中列天子所少者。
至論當釋。
爾時諸梵已下。
次列色界諸天。
非但贊而已。
亦複說法。
其衆複還多也。
當釋。
爾時佛告四天王天已下。
從此下雲。
複舉非形。
是明廣校量也。
當釋。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已下。
次善吉諸如來廣說校量也。
并文當一一釋。
與解脫等已下。
此明無為解脫。
即是實相。
實相之法。
則一切法等。
無有分别。
故此下雲。
明切諸法與解脫等。
名正回向也。
當一一釋。
複次須菩提十方如恒沙等已下。
次廣校量也。
當一一釋。
釋曰已下。
此初即是釋上善吉答。
彌勒第二問中。
第三複意也。
常舍行無錯謬等。
唯據與佛。
此義至相行品中。
當釋。
緣一切諸佛及弟子等功德随喜名随喜心。
所得諸功德等。
名所用回向法。
無上菩提名回向處。
菩薩名回向者。
以此諸功德。
與一切衆生。
回向無上菩提。
名回向心。
以無所得故名無相回向是名正回向也。
爾時菩薩作是念已下。
當釋。
何以故已下。
釋色所以出三界非三世等義也。
當一一釋。
菩提心色受想行識等已下。
此總結釋上多許文句。
名無相回向義也。
雜毒者已下。
釋上舉非對是取相回向義也。
當釋。
複次菩薩應作是念已下。
釋上第四複次答意。
明以無覺法故回向義也。
當釋。
是略說諸回向品已下。
若十住毗婆沙。
乃雲作四品此中隻作三品。
四品者。
明菩薩禮佛時。
一者悔過。
二者諸佛。
三者随喜。
四者回向。
以願通于四四盡有故不别明。
此中乃合随喜回向為一品者。
此是逐經故。
然經以合之。
所以不别說。
諸佛居複亦複無傷。
此是略說。
如若廣說者。
則無量品也。
善哉善哉已下。
次釋品之第三大分如來廣說二周。
贊成之文也。
當釋汝作佛事者。
若教化聲聞。
及取相回向等。
并非是佛事。
今既為諸菩薩說。
無相回向等法。
是佛事也。
開菩薩道已下。
所以令聲聞說者。
隻欲别令發大心。
諸菩薩修于上行故。
令聲聞對說方便度之。
緻如來重贊也。
複次佛自說因緣下。
當釋。
與上相違已下。
釋取相回向義也。
有三種相已下。
即還釋上相違之義。
相雖無量。
總此三種。
至無相相也。
當釋。
如車下。
當一一釋。
離是二相已下。
明雖離此假名相。
法相等二以着無相相故。
複還成相也。
當釋。
是中無所得已下。
釋上無相無出等文也。
并當一一釋。
故贊言善哉善哉已下。
就佛初說分中。
有兩周贊。
此即釋上第二贊意也。
當釋。
若三千大千已下。
釋上校量之文也。
當釋。
問曰已下。
次釋中間諸天贊成之文。
即複料簡。
諸天來多少等義也。
當釋。
第四天少故言不來也。
問曰先種種因緣說已下。
次釋第二周善吉問佛。
更諸如來廣說廣校量文也。
當一一釋。
問曰六波羅蜜等已下。
此意雲。
六波羅蜜之中。
戒及施等亦是色。
雲何言與解脫等。
此即釋如來廣說解脫等文故。
生此問也。
答曰已下。
今論無相解脫諸實相悉等。
不可以如肉眼見。
故執雲不等也。
當一一釋。
名道人已下。
作喻來明等義也。
當釋。
佛是中分别說已下。
次釋校量之文。
若就實明義。
則如不異。
若就俗論之。
則天懸地隔。
以一如莫二故。
則色如不異佛如。
故上盡言與解脫等。
以天懸地隔故。
色異薩婆若。
色乃是無知之頑器。
薩婆若乃是聖人之靈。
何以可比。
方今者。
此為就俗淡辯校量故。
則須明優劣等義也。
當釋。
何以故已下。
釋上取相福故有量。
今随喜等福。
是無相福故無量也。
當一一釋。
釋第六十二卷 第三十九品者。
名為大度品。
此品所以來者。
上佛與彌勒善吉帝釋等。
既廣說無相回向校量等義。
今身子歡喜所以緻歎波若德深。
此下有數品。
經文皆贊歎波若功大。
今論将欲釋。
故舉之第三十九品釋論也。
爾時慧命舍利弗白佛言已下。
就此品中法門。
雖複大有。
而總有三分。
第一明身子衆上義意贊歎演說。
第二如來自說。
第三善吉贊歎此初即是。
第一明身子先以十八句。
贊歎波若。
明般若照一切五法藏等悉畢竟淨也。
論解甚分明。
一一并至論一一對釋。
除諸闇冥已下。
謂除見愛二輪。
百八煩惱。
我見六十二等成也。
至論當釋。
能除二死。
故雲安隐也。
當釋。
十二行法輪已下。
謂示轉勸轉證三四成十二。
如初品中釋也。
不退不還故已下。
上來文句等并至論一一釋之耳。
世尊應雲何應雲何供養已下。
明波若既無相供養亦難故須請問。
令後人解也。
佛言如供養世尊下。
至論等釋。
何以故已下。
釋波若不但不異佛。
複能生五乘因果故勝也。
當釋。
爾時釋提桓因念已下。
至論當釋波若者。
是實智。
将人入空。
漚和拘舍羅力。
是方便智。
将人出空。
菩薩以具此二智故。
不證空不住有也。
當一一釋。
釋提桓因語舍利弗如所言已下。
明天主論義也。
當一一釋。
舍利弗白佛言尊雲何應生已下。
品之第二。
明因身子發問如來廣說也。
當釋。
佛告已下。
明如來廣說而。
言色不生故。
波若波羅蜜生者。
明波若。
智慧若能觀色等不生始名為實照故雲色不生。
欲論波若亦有生。
但說此實照之義。
以之為生。
生義亦不可得也。
下諸義等。
并一一例然當釋。
雲何色不生故。
下當釋。
佛言已下。
明色。
既本來不起。
有何生可得生等。
知此等義。
始名波若。
故說生也。
與何等合已下。
此問意雲。
既其爾者。
與何等法得合波若也。
佛言無所合已下。
明一切諸法。
無有二相。
一相無相故。
無所合也。
當一一釋。
不如名字等。
下當一一釋。
作是念已下。
明起此等相心。
則生波若此豈是。
故雲舍也。
當釋。
若言波若空不堅固。
則生波若無常也。
當釋。
為信何法已下。
明此理深妙。
非淺識能知。
故善吉咨問生信之義。
令人得解也。
佛告已下。
言不信色至一切種等家。
佛因律之甚分明也。
當釋。
釋曰已下。
此初明論主先生起經來之定也。
當釋。
合手白佛言已下。
釋今初文意也。
當釋。
畢竟清淨故能遍照已下。
釋今第一句贊文也。
五種法藏者。
明波若。
經生過去一切諸佛佛弟子等波若亦不盡。
雖生未來一切諸佛佛弟子等波若亦不盡。
诠生現在一切諸佛佛弟子等波若亦不盡。
隆過去一切諸佛及佛弟子已證波若。
波若亦不盡。
不增不減。
未來現在諸佛之弟子等。
今證當證等義。
亦然故約此三除為三法藏。
以妙法性實相佛性不可思議性實際等。
為無為法藏不可說。
法藏有二種。
一者如犢子毗昙中。
說以人為不可說法藏攝。
謂不可說離五衆有人。
亦不可說即五衆有人。
亦不可說人有五種。
亦不可說五衆<<PIC>X46p0887_01.gif</PIC>人。
如是曆法明。
即皆雲有人但不可說也。
是三藏中不可說法藏。
今大乘中。
明不可說法藏者。
明諸法本寂言語道斷。
不可以識。
識不可以起知。
不可說其有。
不可說其無。
故實相論雲。
斷聖心之所能知。
非神口之所能辨。
神口非不能辨。
但經無法可辨。
望心非不能知。
但無相可知。
此即是實教故雲不可說法藏。
立法藏既攝。
法即盡故。
舉釋今雲照一切法藏也。
是故已下。
即舉經來牒釋。
若如地論金剛波若論等釋義既竟。
并一一還舉經牒釋之。
今此中經論既多。
不可一一如此舉來故。
但時時有無也。
能守護已下。
此下雲。
并一一還牒今十八。
贊中經文當一一取。
今之舉此中意。
一一對釋也。
臨文當釋。
不轉生死中已下。
釋不退不還義。
以不離生死。
故雲不轉亦不入涅槃。
故雲不還。
故天複牒言。
不生故不轉。
不或故不還。
若然解如此者。
始名為轉十二行法輪也。
如是等已下。
釋之既竟而總結之也。
次當廣者已下。
面名千佛經可等品中複廣歎也。
釋曰已下。
佛釋今身子問供養即義也。
當釋。
當如供養佛已下。
上校量中。
言供養波若為波若。
今但以衆生著相情多貴重佛故。
但雲如佛也。
當釋。
等即無異已下。
釋今彼若。
與佛不異之文也。
當釋。
佛因說因緣已下。
還引佛說為證明波若。
能出五乘等故勝也。
爾時帝釋作是念已下。
釋今天生問身子等之意也。
當一一釋。
譬如四大已下。
如樹木中。
亦皆具四大。
但随相多故。
屬地接。
五波羅蜜中亦爾。
若于舍相多故。
偏受檀波羅蜜名。
至一一波羅蜜中。
皆有波若和合不相舍離也。
當釋。
帝釋問已下。
次釋今帝釋論義中經文也。
當釋。
譬如和合散已下。
隆有三十二十種草葉。
但五石三石等得名。
草藥喻五事。
石喻波若也。
又如大早已下。
兵喻五事。
将喻波若也。
并一一當釋。
舍利弗已問供養已下。
以釋今第二大分。
如來因身子發問。
廣說之文雲。
波若生藏也。
當一一釋。
爾時舍利弗問意已下。
次釋今波若。
與何等法合義也。
當釋。
若善不善已下。
當領今不與善不善世間出世間法合等義來。
可此中牒釋也。
今無所合者。
一明切諸法實皆無相與波若無實。
故言入波若教中無所可合。
所以淨名經雲。
佛為增上慢人。
說離淫怒癡。
而得解脫。
淫怒癡性。
即是解脫故。
此中言善不善等。
皆入波若數中也。
帝釋意重菩薩婆若。
言波若是因。
應與果合故。
設斯問。
如來答之。
亦不合也。
當釋。
此中佛破斷哉明見故說說合下。
當釋。
如佛心合者。
明佛心中無合相合。
亦無所合也。
答曰已下。
明若能不取相不受不着等者。
名如佛心合也。
帝釋歡喜已下。
釋今天主歎說之文也。
須菩提已下。
釋今菩薩作是念。
則舍波若等文也。
當釋。
是故問若信已下。
釋今善吉問佛。
雲何信波若之文也。
當釋。
須菩提白佛言已下。
即是品之第三大分。
明須菩提歎說波若。
十度之名。
良在安此。
今品初身子歎言。
波若波羅蜜照一切法畢竟淨故者。
即是大義。
但主不顯。
今此中始顯大度之名也。
當釋。
何因緣故已下。
明佛還問所歎還今自釋也。
須菩提言已下。
明善吉奉答。
此初先立五對曆法釋之。
第一以不化大小為一對明之。
第二以不化合散明。
第三以不化無量明。
第四以不化廣狹明。
第五以不化有力無力明。
以波若中無如此等法故。
名大也。
當釋。
世尊若新發意菩薩已下。
還牒今五門來釋之也。
一一當釋。
何以故是是非般若波羅蜜相已下。
複牒今門來。
明舉次顯是義也。
所以者何衆生不生故已下。
複更舉十門。
等牒成今義。
第一就不生門明。
乃至第十就不成就門。
此等法中。
皆據實相。
以明諸法。
若論主乃化二帝釋之也。
當一一釋說。
釋曰已下。
明善吉聞。
今如來為說波若。
生義及信等義。
得解歡。
故所以緻歎波若。
為大佛佛問之。
還令因解也。
答色等諸法化大不化小故已下。
釋今善吉初答中五門。
經文将欲明無大小之立大小之相。
然以複更之也。
當一一釋。
皆舍等中。
随所化故。
心之與境或大或小也。
又如凡夫前見色中已下。
指動時名為指等。
指之分寸長短等名指量。
或問指等名指數。
或雲指一指異等名一異。
此之五法實如是。
色不為塵所成。
但指是色故。
人乃化和合。
成大色解也。
有人眼見色可見處名色。
下當釋。
有人言塵色靈诳已下。
此家執言。
以細微四塵等。
成人柱等。
<<PIC>X46p0888_01.gif</PIC>假色四塵等是實故。
說為真色。
亦有執言。
微塵是常名真色也。
是名色化小已下。
明以微塵和合故。
前微塵色化小解也。
當釋。
如是等已下。
結今諸凡夫既化如此等解故。
破壞諸法性。
今波若中。
觀色等實性故。
不化大小
當釋。
應有者。
為諸菩薩有如。
此方便無方便者。
故雲爾也。
何以故已下。
釋所以無相回向三義也。
當釋。
諸佛不許者。
明于此等寂滅法中作相緣故。
諸佛不許也。
是回向雜毒者。
此是立譬之本也。
譬如已下。
明立譬也。
至論當釋不谛取相者。
以不谛故。
不能分别取無相相也。
當一一釋。
得法者下。
當釋。
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佛道已下。
是第二意答。
明以如無上智慧回向義也。
當一一釋。
釋曰所起福德離五衆者已下。
釋上善吉答。
彌勒初問中。
第五複次意答就所起福德。
離五衆等諸法。
明回向之義也。
當釋。
複次若菩薩知随喜福德已下。
釋上第六複次。
答意就自性離。
明回向之義也。
随喜福德者總說已下。
明聊簡釋此二意離義。
上雲所起福德離者。
是别相門。
今随喜等離者。
是總相門明随喜義。
故論雲。
随喜福德自性離。
諸佛及善根。
并諸起無上道心回向也。
當釋。
菩薩自緣所求已下。
釋上菩提心心離等義也。
是菩薩随喜功德果已下。
明回向心是随喜心果。
菩提是回向心果等義也。
當說。
假名字為菩薩已下。
釋上菩薩波若等。
亦離義也。
當說。
複次菩薩念過去已下。
次釋上第七複次答竟就寂相回向義也。
當釋。
複次已下。
釋上舉非對是之文意也。
當釋。
以離二邊故。
說名為中道。
論其會也。
亦無中可得也。
當釋。
是事難故已下。
釋上善吉答。
彌勒初問中七複次意已竟。
今次釋彌勒第二問意。
以無相回向等義難故。
慈氏重問也。
須菩提是中不決定答已下。
次釋善吉所答四複次意。
此初先釋第一複次答意也。
所以言不決定答者。
上經文雲。
以是事故。
波若波羅蜜中。
有方便力。
若有方便者能無相回向。
無方便者則取相回向。
以此二事不定。
故雲應以此二事。
故雲不決定答也。
當釋。
不诳道者。
是因故名波若菩提。
即是不诳道果。
故雲一法實也。
當釋。
何以故已下。
釋所以無回向相等義也。
若離波若波羅蜜者。
非無相故。
亦非正回向。
若不離波若波羅蜜者。
是著相故。
亦非回向也。
當釋。
菩薩應作是念已下。
次釋上菩薩作是思惟等經文也。
當釋。
不疾得佛已下。
明此是取相回向。
但得世間果故。
不得疲得佛也。
當釋。
即是大生已下。
明于無相法中。
而生緣想。
以之回向故是大生也。
譬如雜毒已下。
出上譬本也。
食是随喜福德已下。
此中一一合上譬義甚分明。
并臨文當一一釋也。
不審谛受已下。
釋上不谛受等文意也。
當釋。
則為謗佛已下。
釋上若說取相回向是謗佛義也。
與此相當已下。
釋上舉非顯是之義也。
複次正回向菩薩應作是念已下。
釋上第二複次答意應用無上知回向之義也。
當一一釋。
複次求佛道善男子等已下。
即是善吉答。
上第二問中。
第三複次意答也。
明色之實相。
既不系三界。
亦非三世攝。
故諸法盡然。
若其爾者。
豈有回向相之可得。
而言回向也。
諸法皆然。
并當一一釋。
何以故已下。
釋所以無回向相之義也。
當說。
次取相得法已下。
以明舉非對是也。
當釋。
複次已下。
是方四複次。
答意。
明如諸佛所知無覺回向之義也。
當釋。
爾時佛語須菩提善哉善哉已下。
品之第三。
大分明如來述贊廣說也。
何故者。
此文來為有衆疑慈氏善吉既非一切知人說。
無相随喜回向之義。
容有錯失若不假如來述成。
恐難生實信。
故次第三如來述贊。
成上二聖所說。
天主所問。
但為之所攝。
故不别論也。
但就此如來贊述之中。
凡有兩周。
初明略贊略說略校量。
次後則廣說廣校量中。
别明二界諸天。
贊成上說等第三須菩提。
更清如來複廣說廣校量也。
并當一一釋。
善哉善哉已下。
是贊辭也。
所應回向已下。
是說辭也。
義已涉前。
當一一釋。
若三千大已下。
次校量也。
明供養布施須陀洹等。
雖果報無盡。
以是取相福故。
但得世間果報随在者盡法中。
今者無相回向。
乃成波羅蜜。
得到彼岸。
又草報無盡得出回向。
是故非可以譬喻為比也。
當一一釋不據有相回向也。
複次須菩提已下。
第二校量也。
當釋。
複次須菩提已下。
第三校量也。
當釋。
佛告已下。
明複重贊善吉複廣更增上校之也。
當釋。
何以故已下。
舉取相福釋所以無相回向。
得福多義也。
爾時四天王已下。
次明諸天贊成上說也。
以方便力故已下。
以上初問及七複次文違故。
所以此中諸天等。
但領牒上善吉答彌勒。
第二問中四複次意。
來贊成之。
以方便力故者。
即是初複次意。
以無所得故者。
是第二複次意。
以無相法故者。
是第四複次意也。
當說。
與千天子已下。
此中列天子所少者。
至論當釋。
爾時諸梵已下。
次列色界諸天。
非但贊而已。
亦複說法。
其衆複還多也。
當釋。
爾時佛告四天王天已下。
從此下雲。
複舉非形。
是明廣校量也。
當釋。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已下。
次善吉諸如來廣說校量也。
并文當一一釋。
與解脫等已下。
此明無為解脫。
即是實相。
實相之法。
則一切法等。
無有分别。
故此下雲。
明切諸法與解脫等。
名正回向也。
當一一釋。
複次須菩提十方如恒沙等已下。
次廣校量也。
當一一釋。
釋曰已下。
此初即是釋上善吉答。
彌勒第二問中。
第三複意也。
常舍行無錯謬等。
唯據與佛。
此義至相行品中。
當釋。
緣一切諸佛及弟子等功德随喜名随喜心。
所得諸功德等。
名所用回向法。
無上菩提名回向處。
菩薩名回向者。
以此諸功德。
與一切衆生。
回向無上菩提。
名回向心。
以無所得故名無相回向是名正回向也。
爾時菩薩作是念已下。
當釋。
何以故已下。
釋色所以出三界非三世等義也。
當一一釋。
菩提心色受想行識等已下。
此總結釋上多許文句。
名無相回向義也。
雜毒者已下。
釋上舉非對是取相回向義也。
當釋。
複次菩薩應作是念已下。
釋上第四複次答意。
明以無覺法故回向義也。
當釋。
是略說諸回向品已下。
若十住毗婆沙。
乃雲作四品此中隻作三品。
四品者。
明菩薩禮佛時。
一者悔過。
二者諸佛。
三者随喜。
四者回向。
以願通于四四盡有故不别明。
此中乃合随喜回向為一品者。
此是逐經故。
然經以合之。
所以不别說。
諸佛居複亦複無傷。
此是略說。
如若廣說者。
則無量品也。
善哉善哉已下。
次釋品之第三大分如來廣說二周。
贊成之文也。
當釋汝作佛事者。
若教化聲聞。
及取相回向等。
并非是佛事。
今既為諸菩薩說。
無相回向等法。
是佛事也。
開菩薩道已下。
所以令聲聞說者。
隻欲别令發大心。
諸菩薩修于上行故。
令聲聞對說方便度之。
緻如來重贊也。
複次佛自說因緣下。
當釋。
與上相違已下。
釋取相回向義也。
有三種相已下。
即還釋上相違之義。
相雖無量。
總此三種。
至無相相也。
當釋。
如車下。
當一一釋。
離是二相已下。
明雖離此假名相。
法相等二以着無相相故。
複還成相也。
當釋。
是中無所得已下。
釋上無相無出等文也。
并當一一釋。
故贊言善哉善哉已下。
就佛初說分中。
有兩周贊。
此即釋上第二贊意也。
當釋。
若三千大千已下。
釋上校量之文也。
當釋。
問曰已下。
次釋中間諸天贊成之文。
即複料簡。
諸天來多少等義也。
當釋。
第四天少故言不來也。
問曰先種種因緣說已下。
次釋第二周善吉問佛。
更諸如來廣說廣校量文也。
當一一釋。
問曰六波羅蜜等已下。
此意雲。
六波羅蜜之中。
戒及施等亦是色。
雲何言與解脫等。
此即釋如來廣說解脫等文故。
生此問也。
答曰已下。
今論無相解脫諸實相悉等。
不可以如肉眼見。
故執雲不等也。
當一一釋。
名道人已下。
作喻來明等義也。
當釋。
佛是中分别說已下。
次釋校量之文。
若就實明義。
則如不異。
若就俗論之。
則天懸地隔。
以一如莫二故。
則色如不異佛如。
故上盡言與解脫等。
以天懸地隔故。
色異薩婆若。
色乃是無知之頑器。
薩婆若乃是聖人之靈。
何以可比。
方今者。
此為就俗淡辯校量故。
則須明優劣等義也。
當釋。
何以故已下。
釋上取相福故有量。
今随喜等福。
是無相福故無量也。
當一一釋。
釋第六十二卷 第三十九品者。
名為大度品。
此品所以來者。
上佛與彌勒善吉帝釋等。
既廣說無相回向校量等義。
今身子歡喜所以緻歎波若德深。
此下有數品。
經文皆贊歎波若功大。
今論将欲釋。
故舉之第三十九品釋論也。
爾時慧命舍利弗白佛言已下。
就此品中法門。
雖複大有。
而總有三分。
第一明身子衆上義意贊歎演說。
第二如來自說。
第三善吉贊歎此初即是。
第一明身子先以十八句。
贊歎波若。
明般若照一切五法藏等悉畢竟淨也。
論解甚分明。
一一并至論一一對釋。
除諸闇冥已下。
謂除見愛二輪。
百八煩惱。
我見六十二等成也。
至論當釋。
能除二死。
故雲安隐也。
當釋。
十二行法輪已下。
謂示轉勸轉證三四成十二。
如初品中釋也。
不退不還故已下。
上來文句等并至論一一釋之耳。
世尊應雲何應雲何供養已下。
明波若既無相供養亦難故須請問。
令後人解也。
佛言如供養世尊下。
至論等釋。
何以故已下。
釋波若不但不異佛。
複能生五乘因果故勝也。
當釋。
爾時釋提桓因念已下。
至論當釋波若者。
是實智。
将人入空。
漚和拘舍羅力。
是方便智。
将人出空。
菩薩以具此二智故。
不證空不住有也。
當一一釋。
釋提桓因語舍利弗如所言已下。
明天主論義也。
當一一釋。
舍利弗白佛言尊雲何應生已下。
品之第二。
明因身子發問如來廣說也。
當釋。
佛告已下。
明如來廣說而。
言色不生故。
波若波羅蜜生者。
明波若。
智慧若能觀色等不生始名為實照故雲色不生。
欲論波若亦有生。
但說此實照之義。
以之為生。
生義亦不可得也。
下諸義等。
并一一例然當釋。
雲何色不生故。
下當釋。
佛言已下。
明色。
既本來不起。
有何生可得生等。
知此等義。
始名波若。
故說生也。
與何等合已下。
此問意雲。
既其爾者。
與何等法得合波若也。
佛言無所合已下。
明一切諸法。
無有二相。
一相無相故。
無所合也。
當一一釋。
不如名字等。
下當一一釋。
作是念已下。
明起此等相心。
則生波若此豈是。
故雲舍也。
當釋。
若言波若空不堅固。
則生波若無常也。
當釋。
為信何法已下。
明此理深妙。
非淺識能知。
故善吉咨問生信之義。
令人得解也。
佛告已下。
言不信色至一切種等家。
佛因律之甚分明也。
當釋。
釋曰已下。
此初明論主先生起經來之定也。
當釋。
合手白佛言已下。
釋今初文意也。
當釋。
畢竟清淨故能遍照已下。
釋今第一句贊文也。
五種法藏者。
明波若。
經生過去一切諸佛佛弟子等波若亦不盡。
雖生未來一切諸佛佛弟子等波若亦不盡。
诠生現在一切諸佛佛弟子等波若亦不盡。
隆過去一切諸佛及佛弟子已證波若。
波若亦不盡。
不增不減。
未來現在諸佛之弟子等。
今證當證等義。
亦然故約此三除為三法藏。
以妙法性實相佛性不可思議性實際等。
為無為法藏不可說。
法藏有二種。
一者如犢子毗昙中。
說以人為不可說法藏攝。
謂不可說離五衆有人。
亦不可說即五衆有人。
亦不可說人有五種。
亦不可說五衆<<PIC>X46p0887_01.gif</PIC>人。
如是曆法明。
即皆雲有人但不可說也。
是三藏中不可說法藏。
今大乘中。
明不可說法藏者。
明諸法本寂言語道斷。
不可以識。
識不可以起知。
不可說其有。
不可說其無。
故實相論雲。
斷聖心之所能知。
非神口之所能辨。
神口非不能辨。
但經無法可辨。
望心非不能知。
但無相可知。
此即是實教故雲不可說法藏。
立法藏既攝。
法即盡故。
舉釋今雲照一切法藏也。
是故已下。
即舉經來牒釋。
若如地論金剛波若論等釋義既竟。
并一一還舉經牒釋之。
今此中經論既多。
不可一一如此舉來故。
但時時有無也。
能守護已下。
此下雲。
并一一還牒今十八。
贊中經文當一一取。
今之舉此中意。
一一對釋也。
臨文當釋。
不轉生死中已下。
釋不退不還義。
以不離生死。
故雲不轉亦不入涅槃。
故雲不還。
故天複牒言。
不生故不轉。
不或故不還。
若然解如此者。
始名為轉十二行法輪也。
如是等已下。
釋之既竟而總結之也。
次當廣者已下。
面名千佛經可等品中複廣歎也。
釋曰已下。
佛釋今身子問供養即義也。
當釋。
當如供養佛已下。
上校量中。
言供養波若為波若。
今但以衆生著相情多貴重佛故。
但雲如佛也。
當釋。
等即無異已下。
釋今彼若。
與佛不異之文也。
當釋。
佛因說因緣已下。
還引佛說為證明波若。
能出五乘等故勝也。
爾時帝釋作是念已下。
釋今天生問身子等之意也。
當一一釋。
譬如四大已下。
如樹木中。
亦皆具四大。
但随相多故。
屬地接。
五波羅蜜中亦爾。
若于舍相多故。
偏受檀波羅蜜名。
至一一波羅蜜中。
皆有波若和合不相舍離也。
當釋。
帝釋問已下。
次釋今帝釋論義中經文也。
當釋。
譬如和合散已下。
隆有三十二十種草葉。
但五石三石等得名。
草藥喻五事。
石喻波若也。
又如大早已下。
兵喻五事。
将喻波若也。
并一一當釋。
舍利弗已問供養已下。
以釋今第二大分。
如來因身子發問。
廣說之文雲。
波若生藏也。
當一一釋。
爾時舍利弗問意已下。
次釋今波若。
與何等法合義也。
當釋。
若善不善已下。
當領今不與善不善世間出世間法合等義來。
可此中牒釋也。
今無所合者。
一明切諸法實皆無相與波若無實。
故言入波若教中無所可合。
所以淨名經雲。
佛為增上慢人。
說離淫怒癡。
而得解脫。
淫怒癡性。
即是解脫故。
此中言善不善等。
皆入波若數中也。
帝釋意重菩薩婆若。
言波若是因。
應與果合故。
設斯問。
如來答之。
亦不合也。
當釋。
此中佛破斷哉明見故說說合下。
當釋。
如佛心合者。
明佛心中無合相合。
亦無所合也。
答曰已下。
明若能不取相不受不着等者。
名如佛心合也。
帝釋歡喜已下。
釋今天主歎說之文也。
須菩提已下。
釋今菩薩作是念。
則舍波若等文也。
當釋。
是故問若信已下。
釋今善吉問佛。
雲何信波若之文也。
當釋。
須菩提白佛言已下。
即是品之第三大分。
明須菩提歎說波若。
十度之名。
良在安此。
今品初身子歎言。
波若波羅蜜照一切法畢竟淨故者。
即是大義。
但主不顯。
今此中始顯大度之名也。
當釋。
何因緣故已下。
明佛還問所歎還今自釋也。
須菩提言已下。
明善吉奉答。
此初先立五對曆法釋之。
第一以不化大小為一對明之。
第二以不化合散明。
第三以不化無量明。
第四以不化廣狹明。
第五以不化有力無力明。
以波若中無如此等法故。
名大也。
當釋。
世尊若新發意菩薩已下。
還牒今五門來釋之也。
一一當釋。
何以故是是非般若波羅蜜相已下。
複牒今門來。
明舉次顯是義也。
所以者何衆生不生故已下。
複更舉十門。
等牒成今義。
第一就不生門明。
乃至第十就不成就門。
此等法中。
皆據實相。
以明諸法。
若論主乃化二帝釋之也。
當一一釋說。
釋曰已下。
明善吉聞。
今如來為說波若。
生義及信等義。
得解歡。
故所以緻歎波若。
為大佛佛問之。
還令因解也。
答色等諸法化大不化小故已下。
釋今善吉初答中五門。
經文将欲明無大小之立大小之相。
然以複更之也。
當一一釋。
皆舍等中。
随所化故。
心之與境或大或小也。
又如凡夫前見色中已下。
指動時名為指等。
指之分寸長短等名指量。
或問指等名指數。
或雲指一指異等名一異。
此之五法實如是。
色不為塵所成。
但指是色故。
人乃化和合。
成大色解也。
有人眼見色可見處名色。
下當釋。
有人言塵色靈诳已下。
此家執言。
以細微四塵等。
成人柱等。
<<PIC>X46p0888_01.gif</PIC>假色四塵等是實故。
說為真色。
亦有執言。
微塵是常名真色也。
是名色化小已下。
明以微塵和合故。
前微塵色化小解也。
當釋。
如是等已下。
結今諸凡夫既化如此等解故。
破壞諸法性。
今波若中。
觀色等實性故。
不化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