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疏卷第十四

關燈
蜀地潼州遷善寺沙門釋 慧影 抄撰 釋第三十二卷論 四緣釋論者。

    何以次十八空。

    後明此四緣者。

    雲諸法雖空無非緣起。

    緣起之義。

    不過四緣。

    今明義即寂緣時無緣。

    故次空後明此四緣。

    論主于初品之中。

    自出三十六品以标指目。

    故雲四緣釋論也。

     菩薩摩诃薩欲知諸法因緣次第緣已下。

    明因緣理微多生邪見。

    或時滞有。

    或複着無。

    菩薩般若波羅蜜者。

    則于緣有礙。

    為此義故。

    舉此四緣。

    令學般若。

    達此四緣。

    便無滞礙也。

     一切有為法皆從四緣生已下。

    即是論釋。

    此初既是立論故。

    上意明其生法也。

    就此中大有七意。

    第一立論明因緣體。

    第二明波若觀不壞緣起而即法談。

    第三就以六因廣釋四緣。

    四明諸法從緣生。

    五明從因生。

    六明菩薩解四緣不實如水中月而衆生妄着。

    七就阿毗昙破。

    所以說四緣者。

    為對外道四種邪因。

    以彼邪因緣壞起故。

    所以舉緣來破。

    對說四緣也。

    故大本經雲。

    非是自作。

    非他作。

    亦非共作無因作。

    是故勝出諸外道。

    故中論中。

    以破因緣品最在初。

    雲因緣次第緣。

    緣緣增上緣。

    四緣生諸法。

    更無第五緣也。

     因緣者相應因已下。

    此即是第一明因緣體。

    以五因為體也。

    六因中唯阙不鄣因。

    不鄣因者。

    屬增上因緣義。

    親以其疏故。

    不邪為因緣體也。

    若毗昙雲。

    所作共自然普遍相應報。

    從此六種因。

    生諸有為法。

    乃名為所作因。

    亦名為名因。

    今此論名為不障因者。

    此最為善故。

    一法生時。

    萬法不障。

    亦萬法生時。

    一法不障。

    因者此寂為善故。

    一法生時萬法不障。

    亦萬法生時一法不障。

    名不障因。

    增上緣義亦爾故。

    此中解增上緣最疏也。

    若地持中雖明十因。

    但以六因收亦盡。

    若以正因方便因收亦盡。

    正因者亦名生因。

    此即是業方便因者。

    亦名緣因。

    此是煩惱。

    今但以因緣一法。

    收十因亦盡。

    但廣則雲十因。

    略則說六也。

    六因與四緣廣狹雲何。

    有師言。

    六因即是四緣。

    但六因則狹四緣則廣。

    何以然。

    今四緣中。

    隻以因緣增上緣。

    收六因則盡。

    故知闊也。

    他家亦有解言。

    六因則親。

    四緣則疏。

    而今經論意。

    不肯明所以說四緣者。

    為破外道四種邪因。

    所謂自因他因共因無因。

    為此四因失緣起義。

    故說此四緣。

    須彼四因。

    即說因為緣。

    若略說則言四緣生法。

    若廣說則雲六因生法。

    六因即是四緣。

    但作因緣名說故。

    所以名有廣略不同。

    不可言六因義親。

    而四緣義疏也。

    但因緣之中。

    各自有親疏義。

    四緣中增上緣為疏。

    六因中以不障因為疏。

    他家解言。

    增上緣義為親者。

    執解增上。

    亦有多種義。

    若言勝他。

    故名增上。

    如雜雌黃則成菉色者。

    此别是勝他故明增上義。

    故雲親而今此中義意不爾。

    乃以一法生時。

    萬法不障。

    故名增上義。

    以萬法不障我生故。

    為我增上緣。

    我不障萬法故。

    亦為萬法作增上緣故。

    所以雲疏也。

    又就緣因等中。

    辯因親緣疏義。

    如正因生因義則親。

    緣因了因義則疏。

    如業為因則親。

    煩惱為緣者則疏。

    如此辨因親。

    疏義則緣。

    今者四緣。

    乃對彼四邪因。

    言非緣起法。

    則說因為緣。

    但作緣名。

    說之不得雲四緣疏。

    而六因親也。

    五因之義。

    後當廣釋耳。

    若論收六因義者。

    二緣收則盡。

    已如上說。

    今若更别論。

    以六因預四緣處相配說者。

    次第緣唯論心與心數。

    一時相應起故。

    屬相應因也。

    餘如上說。

    緣緣雖心境合說。

    但境通色心。

    心不但緣色。

    亦緣于心故。

    從相應因中。

    離出次第緣。

    與緣緣也。

    問若爾者。

    相應因據心數法等。

    緣緣乃通。

    雲何得屬相應因。

    唯應得屬共生因也。

    解言共生因義。

    乃據識與四相諸得等法。

    共生等義。

    故名共生因。

    今緣緣義。

    但論心緣于塵。

    心境合說。

    為緣緣義。

    塵雖通色心。

    但心正是能緣。

    心複有屬所緣義。

    以心具此兩意故。

    緣緣屬心義則強。

    今遂強有為言。

    以心義強故。

    所以得攝相應因。

    色義弱故。

    不屬共生因也。

    當廣說。

     複次一切有為法亦名因緣已下。

    此一意明因緣。

    通一切色心法生。

    無不藉因緣。

    故雲爾也。

     次第緣者已下。

    明羅漢過去心。

    是現在心次第。

    而非緣未來。

    既無生故現在最來後滅時心。

    更不能為後心作次第緣生于後心。

    但得是次第。

    不名次第緣。

    故言除之也。

     諸餘過去現在心心數法已下。

    明餘人。

    此過去心能作現在心次第緣。

    次第生現在心心數法。

    現在心心數法。

    能作次第緣。

    生未來心數法。

    未來心既未有。

    未能作次第緣生後心。

    故不論也。

    緣緣者。

    既心緣于塵心境合說。

    故通一切法。

    增上緣。

    既說一切生時萬法不障。

    色生時心不障。

    心生時色不障。

    諸法悉爾。

    并通色心故。

    則通一切法。

    一切法無非緣緣及增上緣。

    故雲一切法也。

    問前言因緣通一切法。

    既以五因為體者。

    增上緣通法。

    既最疏故不論。

    今緣緣亦通一切法。

    亦有親義。

    何故但有不障因也。

    解雖複同雲通一切法。

    就通之中。

    非無親疏。

    因緣通一切法。

    義則親故。

    得以五因為體。

    亦即是五因。

    緣緣與增上緣。

    通一切法。

    義同疏故。

    所以隻各具一因也。

    當更别釋。

     複次菩薩欲知四緣自相共相已下。

    若别相名自相。

    共相者名總相。

    如言鳥為總相。

    白為别相等也。

    又自相者。

    四緣各各相。

    共相是同相。

    同相者。

    同是一實相也。

    又若一一就四緣。

    曆别作自相共相者。

    如色因緣非心因緣。

    名自相。

    但因緣義不殊故。

    名共相也。

    如人心次第緣。

    非畜心次第緣。

    故名自相。

    同以前心為次第緣生後心。

    故名共相。

    九道心皆爾。

    緣緣者亦爾。

    九道心緣境各各異。

    故名自相。

    無非因緣于境。

    故名共相也。

    色增上緣。

    非心增上緣。

    故名自相。

    俱同是不障因。

    故名共相。

    故有就事辨自相共相。

    就事與理辨自相共相。

    菩薩若欲作如此分别。

    善達知此等四緣相。

    而于緣不滞無障礙者。

    當學波若波羅蜜。

    若不學此波羅蜜者。

    則于緣有礙故。

    所以勸以之耳。

    又自相是實相。

    共相是緣起相也。

     問曰如般若波羅蜜中四緣皆不得已下。

    第二明般若觀。

    不壞緣起而即法。

    明玄将欲明不壞法義故。

    此初告作破法明之。

    故興問答。

    此即是總雲不可得也。

     所以者何已下。

    釋結上難。

    皆不可得義。

    即是别破四緣解家。

    明除病不除法。

    問家乃以除法為難故。

    此初且建兩關破之也。

    若言因中先有果者。

    既已有果則不須因生成無因有果義。

    故大本經雲。

    若先有果者。

    如父母為因兒子為果。

    若先有果者。

    則成并頭而有。

    若并有者。

    則成兄弟。

    若先無果者。

    此果複以何為因。

    此因複以何義故。

    得名為因。

    而言感于果如水乳俱無酪。

    酪亦應從水得也。

     亦從無因已下。

    此是足句難也。

    若空言此果先無者。

    此果亦可無因而生。

    何以故。

    因中無果故也。

     複次見果從因生已下。

    此意複言。

    既見果從因生。

    故名之為因者。

    若先無果。

    雲何說因名為果。

    因如見乳出酪故。

    名乳為酪因。

    若言無者。

    水中亦無。

    複應從水出。

    當知不得言先無也。

     複次若果從因生已下。

    明此果從因生者。

    則屬于因。

    因既屬緣。

    不自在故。

    若爾者。

    亦可屬餘因生。

    若爾何故但言果從此因生不從出也。

    當說。

     又過去心心數法已下。

    次破第二次第緣。

    上明除羅漢過去現在未後心。

    此心但得是次第。

    以其都滅無心故。

    不得作緣生後次第心。

    若爾者。

    此諸心亦爾。

    盡有都滅義。

    滅義名無。

    無既是無法。

    那得雲過去心心數法。

    能為現在有心心數法。

    作次第緣。

    又過去心若有者。

    則非過去心。

    若無者。

    則不得作次第緣。

    生現在心。

    若爾者。

    則無現在心也。

    生未來義亦然。

    當說。

     如一切法無相無緣已下。

    次破緣緣義。

    既言心緣于境。

    心境合說。

    故名緣緣者。

    既雲一切法無相無緣。

    無相故則無境。

    無緣故則無心。

    若爾者有何緣緣義也。

     若一切法無所屬已下。

    明一切法。

    既其平等。

    無屬無依。

    平等之法。

    有何增上義。

    而言一法生時。

    萬法不障故。

    乃以萬法。

    為我增上緣也。

    當說。

     答曰汝不知波若波羅蜜相已下。

    此意雲波若波羅蜜中。

    言四緣不可得者。

    此乃但除其病。

    不除其法。

    即法明玄波若波羅蜜中。

    既無可舍。

    無所舍無所破。

    故即色是空。

    即煩惱是菩提。

    故雲四種異空種異。

    又言四種性即空種性。

    此盡是即法明空。

    而不妨法異。

    汝那得乃破法說之。

    妨雲不可得也。

    當說。

     但以少智之人已下。

    明凡夫執見故為除其着。

    着若息者。

    則萬法無妨。

    如迷故則四方易位。

    悟則廓然無邊。

    既不排方而得正。

    豈除法始得空。

    汝乃破法。

    言空故淨。

    名雲眼見色與盲等。

    若能不着色者。

    前境雲雲。

    無預我事。

    于我無礙故言空。

    于著者有礙故言有。

    但萬法無性故空。

    空既無法。

    實無所破也。

    此明不壞緣起義竟也。

    第三明以六因廣釋四緣。

     如心法從内外處因緣和合生已下。

    前雲五因義後當廣釋者。

    即從此下者。

    次廣釋之。

    此初先欲釋相應因故。

    先明内外因緣生雖。

    言諸法虛诳。

    非無因緣而生。

    如水中月。

    雖是不實。

    但藉水月。

    而為因緣。

    不開生石。

    萬法亦爾。

    心雖如幻。

    不無因緣相應共記。

    如夢事雖複不實。

    但因夢而生。

    心數法等亦如是。

    以無定性不實故心生。

    與心數而相應共起。

    心王者。

    所謂諸識。

    數謂受想思等。

    所以五陰中。

    說三數。

    一色一心者。

    為疑數衆生故爾。

    說為疑色說十二入。

    疑色心說十八界等義當說也。

    故如心欲緣色時。

    受想思等亦複随緣。

    如臣随主。

    欲緣聲等皆然。

    此受想思等。

    屬通心數。

    數雖有五。

    不過通别。

    通則雲十大地。

    别則雲五品。

    以大地豎通三界。

    傍通五品。

    故名通數。

    别有如五品中。

    亦有通三界義。

    但善數不通不善。

    不善數不通于善。

    不如大地盡通善惡等。

    此但各守其數。

    故雲别也。

    若依毗昙。

    通數有十。

    謂想欲迦樂慧念思。

    及解脫作意。

    于境界三摩提與痛此中。

    所以唯明三數者。

    亦有其義。

    十數中受想二數。

    各為其一。

    以思數長故。

    分為八數。

    若廣則說十。

    略但說三。

    此是廣略之殊。

    亦非明不盡也。

    欲論心性唯有三。

    謂善惡無記。

    數乃有五者。

    此由立數之義。

    各有其意之所然耳。

    凡立數大意者。

    自有體同而數别。

    故須遂數别立分為三品。

    自有數同而體别者。

    但分體異而不分數。

    故不别立。

    其義者何。

    如不善與獨頭。

    雖複同體。

    但不善之數。

    唯從七便生。

    除身見邊見。

    此二見既唯屬無記故。

    所以不善數等。

    不從其生無明者。

    為别生獨頭故。

    此不善數。

    亦不從無明生故。

    不善有二十一獨頭者。

    不與諸使相随。

    如無孤殺害等。

    唯屬獨頭無明。

    别有二十數起。

    但從無明生也。

    不善數。

    即帶相應無明。

    相應無明之義。

    通兩處也。

    若穢污數。

    唯從身邊二見生。

    屬隐沒無記。

    别有十九數。

    不隐沒無記。

    有十二數。

    就無記中。

    有此隐沒不隐沒二種無記。

    數有多少。

    各自不同。

    此不善無記二種。

    種雖是同。

    以數不同故。

    體雖是一。

    同是不善無記性而數别故。

    所以各立别數兩品心數善。

    唯有有漏無漏異。

    以同有二十二數不殊故名乃體别數同而不别立。

    所以今三性心。

    隻為五品數意如此。

    今既為明數别故。

    數别者。

    而分之别立。

    不為明體異故。

    所以體别。

    數同者而不分也。

    此數等義後當别廣釋。

    今且大洦論之如此。

    故雲受想思等是心數。

    法師此中多不肯廣釋此義。

    何以然師雲此是毗昙義。

    今此中本為明大指。

    所以出之。

    若廣釋者。

    義成流邁。

    乃解數義。

    但衆生無量劫來。

    大乘根弱。

    若廣聞說。

    此則遂生心。

    失大乘指故。

    不須廣釋也。

    同相者。

    明心王與心數既同是心相。

    故雲同相也。

    同緣者。

    明心若緣時數則随緣。

    故雲同緣也。

     故名為相應因已下。

    雜心雲。

    同共一緣行亦複常相應。

    明心與數既更互為因相應而起。

    故名相應因。

    相應因者。

    三聚之中。

    唯在心心數法等相應同不通無作。

    是色故不通也。

    并通三性。

    亦通漏無漏。

    以但明心法故。

    唯名有為。

    不得通無為也。

     譬如親友知識已下。

    欲論相應因則親。

    共生因則疏。

    何故以知識義。

    況相應因。

    兄弟義乃況共生因。

    師言親友者。

    則是朋友。

    同師曰朋。

    同志曰友。

    知已曰知。

    别仁為識。

    此人既同師同志。

    共相知别。

    此相成事重劇于兄弟。

    故論主明相應因義親。

    則以朋友喻之耳。

    明心與數。

    若不相應則不得起故。

    所以雲爾也。

    當說。

     共生因者已下。

    此亦名共事因。

    若前相應因。

    唯據心數法等名相應。

    故親而狡。

    此共生因既通色心等共生。

    盡屬此因。

    故疏而廣。

    如眼識起。

    是要須有四相諸法等。

    始乃得生。

    故雲共生因。

    此因既言共生故。

    盡得通三性三聚有漏有為無為等法。

    但不得是無為也。

     如兄弟已下。

    由如兄弟互相成濟。

    有乃得立。

    明色心塵境。

    方得共生故。

    以為喻也。

    此因論通三聚者。

    無作乃屬色聚故。

    屬共生因義則親。

    若四相十四不想應行等。

    以屬非色非心聚故。

    若據此為共生因者。

    但從他色心等。

    得共生名故。

    此義為疏也。

    師言爾也。

    當說。

     自種因者已下。

    亦名自分因。

    出雜心明。

    善善自相生。

    惡惡自相生。

    故雲自種。

    小毗昙雲。

    自然因言如種栗時。

    後果自生。

    不須他教。

    故雲自然。

    此翻不正。

    此禅師于衆中言。

    我弟泛南海來。

    為此一句異衆故。

    則被逐出走。

    徑遠法師所驢山中止也。

    當說。

    此亦名相似因。

    今言自種為善。

    如豆但生豆。

    栗但生栗等。

    屬自種因義。

    自種因義。

    則通色心。

    若言四相不相應行等。

    逐色心故。

    名自種義。

    亦得但極疏遠故。

    此中言通一切法。

    既言通一切法。

    當知。

    通于色心。

    不同習因。

    但據心也。

    此因與習因。

    在有同異通别廣狹義。

    何者。

    故如世法得為苦忍作習因。

    而非是苦忍自種因。

    何以然。

    為以有漏無漏異故。

    所以初無漏心。

    但從三因生。

    謂相應共生不障等。

    則無自種因。

    若爾者習因則通。

    自種則别。

    若言習因唯據心神自種因。

    通一切法。

    各自有種類為自種。

    自種者。

    自種因義。

    複通習因。

    後别諸因通三世義等。

    并當别釋。

     遍因者已下。

    次就遍因。

    明因緣體狀。

    苦谛集谛所斷使者。

    欲論煩惱。

    乃有五處。

    今唯言二行所斷煩惱。

    名為遍因者。

    若緣苦集二谛。

    屬有漏緣。

    能遍生諸漏煩惱故。

    得是遍使。

    若緣滅道屬無漏緣。

    不能遍生有漏煩惱。

    今就有漏無漏緣。

    分遍不遍使故。

    但雲此二谛也。

    毗婆沙釋雲。

    問曰幾遍使幾不遍使。

    答曰三十三遍使。

    六十五不遍使。

    就欲界苦下有十使。

    上二界十八。

    三界成二十八使。

    三界集下有十九使。

    三界苦集下。

    合百四十七使。

    今所以但言二行下三十三是遍使者。

    欲界苦下雖有十使。

    愛瞋慢癡四種。

    乃屬愛分煩惱。

    是緣事使。

    亦名别緣使。

    今遍使唯取緣三十二谛。

    迷理而生者。

    屬于遍使。

    無明雖通見愛兩處。

    亦屬遍使攝。

    餘之三使。

    唯屬别緣。

    貪心不得起瞋。

    瞋心時無慢。

    不能遍生諸使故。

    不名遍使。

    既欲界苦下。

    除此三使。

    欲界集下。

    亦除三使。

    餘四使在為十一遍使。

    以此十一遍使遍三界。

    為三十三。

    故有三十三屬遍使。

    餘六十五是不遍使。

    若苦集二谛下。

    所起煩惱。

    既緣有為有漏法生。

    還能遍生五行下漏法。

    因亦煩惱。

    果亦煩惱。

    能生有漏根本深故。

    就立過使。

    若滅道下所起煩惱。

    乃緣無為無漏法生。

    不從有為有漏法生。

    故不立遍使。

    唯于二谛下明有遍使。

    而言苦谛集下所斷結者。

    此出遍使體。

    雲一切垢法因者。

    政出為因義。

    三性論之者。

    此因通二性。

    欲界遍緣屬不善。

    除身邊二見。

    上二界遍是無記。

    此唯是有為。

    有漏唯是心聚。

    此能遍生一切五行下使。

    故雲一切垢法因。

    師言案如夫人經。

    言從無明住地生。

    修道所斷。

    心緣上煩惱。

    心緣上煩惱者。

    即是止上觀上禅等諸煩惱。

    并屬三愛住地。

    為修道所斷也。

    如是從無明生有愛。

    有愛生色愛。

    色愛生欲愛。

    欲愛始生見一處住地煩惱。

    大本經亦但言從三倒生四倒。

    此言通漫。

    猶自難解。

    此論則分明說言。

    從想倒生心倒。

    從心倒生見倒。

    從見生四倒。

    從見生四倒者。

    此即是見分煩惱為見道斷。

    想倒心倒。

    則屬愛分。

    煩惱為思惟道所斷。

    前言從無明生修道所斷煩惱者。

    亦唯是愛分。

    此經論等。

    皆言從愛生見。

    而今者所取遍使。

    及婆沙等。

    乃言從見分生愛分。

    經論如此。

    相違義雲何通。

    師言。

    夫人經言。

    煩惱有二種。

    一者住地煩惱者。

    即是五住地煩惱。

    起煩惱者。

    即是五住地上所生所起煩惱。

    今據住煩惱地。

    論地論相生。

    故雲從無明生三愛住地。

    從三愛住地。

    生見一處住地。

    今者此中遍使之意。

    不論作地地相生。

    乃屬及起相生故。

    得如此從見生愛也。

    問若及起相生故。

    得從見生愛者。

    亦及起相生故。

    不得言以色無色愛為根本。

    修道斷下界愛時。

    以上界根本愛未盡故。

    此愛支條猶生。

    亦應不得言爾也。

    解言。

    此三藏中。

    雖不明住地相生義。

    但此義為快彼住地相生義故。

    所以如此。

    今遍使既是及起相生義亂。

    故所以生。

    或輕重見愛等不定耳。

    一解遍使教意。

    乃據谛辨明。

    于苦集二谛下立遍使。

    遍生五行下煩惱。

    則通生見愛。

    相生義漫故。

    所以從見生愛。

    此是教意如此。

    而有從重生輕義。

    今愛分煩惱。

    據種類相生。

    唯明愛還生愛。

    不作遍使。

    明漫相生義。

    故得唯以上界輕愛為根本。

    從輕生重。

    斷重時輕在故由生也。

     報因者已下。

    明有漏善惡業。

    能得來果。

    故名報因。

    從果得名。

    論雲對因言果。

    對緣雲報。

    故言因緣果報。

    三性論之。

    善惡二種。

    有于作業。

    及無作業。

    得未來果。

    故屬報因。

    無記唯有作業。

    無無作業。

    不得來果。

    故非報因。

    如無記行住坐卧。

    諸雲為等。

    盡是無記家作業。

    故經說雲。

    無記業也。

    若三聚論之。

    無作是色。

    亦得報故。

    報因亦通色聚。

    唯是有漏有為也。

    師言。

    報果雖有無量。

    不過五種。

    一者如言善惡業。

    得苦樂等名報果。

    二者依果。

    如前世修善。

    今日之善。

    還依前世善生。

    即是習因義。

    說為依果。

    三解脫果。

    始從初果乃至于佛。

    同是出世間果。

    故屬解脫。

    如八正道品等。

    要須修而得此道品等。

    複能得諸果故。

    論言是果亦有果。

    并屬解脫也。

    四士夫果者。

    如士求營得祿。

    田夫種田得粟等也。

    五是增上果。

    如眼識一法生時。

    有明有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