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疏卷第六

關燈
(此卷盡九沙第定文) 次解根力。

    于中有二。

    初别釋根力。

    後總攝性分。

    初中分兩。

    初别釋五果。

    後略明力義。

    前中先牒。

    後□。

    信道者。

    信無學道。

    及助道者。

    信于因道。

    又信道者□。

    及助道者。

    謂戒定等諸善。

    雲何而信信。

    道能斷使。

    得證涅槃。

    信助道能相資助。

    斷結證滅。

    問曰。

    應信三寶四谛何故唯言信道。

    解言。

    若□境□。

    實信四谛。

    今可說者。

    但是信可及。

    是故偏明。

    餘者文顯。

    言是五根行陰中攝者。

    自下攝性分别。

    于中有二。

    初明諸門料簡。

    二若有是法下顯根力□勝。

    言若有是法必堕正定者。

    泛明五根有其四。

    一是福分。

    二解脫分。

    三決定分。

    四是無漏。

    若□生得方便。

    回向三有者。

    是其福分。

    回向□□是解脫分。

    燸等善根是決定分。

    苦忍□□□漏也。

    ??等前二。

    雖是退位。

    要□此善。

    必□□□□名決定。

    今言若有是法者。

    有決定分。

    善□□别□是法者。

    無此四種。

    即是斷善根人也。

    上諸□釋别。

    上來數釋。

    不煩具記。

     釋七覺中有二。

    初□□□說。

    後問答攝性分别。

    言七覺如光說者。

    于□□解七位前後中說。

    料簡之中先問後答。

    □□七覺□心數法故無色。

    非色入故不可見。

    非障礙故無對。

    離二縛故無漏。

    為相可遷故有為假因藉緣而起故曰因緣生。

    是有為法故。

    三世攝體非色故□□名攝。

    堕在法入名外入攝。

    以慧證之。

    名為慧體。

    非見或故。

    不為治斷。

    名非斷見。

    非修或□不可斷。

    增進明□。

    名為修法。

    體是無漏。

    名無□法。

    從見道生。

    名為是果。

    能得無學。

    □為有果。

    體非色故。

    不可逼裂。

    名非受□。

    是心數法。

    □四大造。

    有涅槃上法。

    名有上法。

    不随二有。

    名□有。

    是心數法故。

    是相應因。

    二善分攝七覺分者。

    喜覺是受陰攝。

    餘六是行陰攝。

    七覺攝三不盡。

    故言分也。

    餘者文顯。

     釋正道中有二。

    初□八道體相。

    二是八道有二分已下。

    以三行攝性分别。

    前中有二。

    初略指上釋。

    二正語已下廣明□種。

    言除四種耶命攝口業者下。

    五種耶命中。

    初一身業攝。

    後四口業攝。

    皆是貪心可起。

    故若。

    耶命。

    自餘瞋癡所起身業。

    名為耶業。

    瞋癡可起□□。

    名為耶語。

    今欲解正語。

    恐有相濫。

    故光甄除。

    □除貪心可起口。

    四耶命。

    以無漏智慧除。

    舍離餘耶業者。

    謂舍離瞋癡可起口四耶語。

    故名正□。

    業者亦除貪心可起身□耶命。

    舍離瞋□□身三耶業。

    故名正業。

    □無漏□□舍離□□五種耶命。

    故名正命。

    問曰。

    見道不斷□□□□因。

    得有正語等也。

    解雲。

    今斷因等起□故。

    □□□種耶命者。

    依十住毗婆沙雲。

    一者矯異。

    二者自親。

    三者激動。

    四者抑揚。

    五因利求利。

    亦初一身業。

    後四口業。

    第一第五與此相似。

    餘三不同。

    自親者。

    □與他人作其親眷。

    激動者。

    導他好物。

    現己貪相。

    抑揚者。

    說他悭事。

    彰己是聖。

     三行分别中。

    三種為定分者。

    念定精進是。

    二種慧分者。

    正見正思惟是。

    問曰。

    餘論明精進是觀。

    上七覺中。

    複名為發□故。

    此中是定門攝。

    解□精進有其二義。

    一就其相。

    二明能?。

    若就其相。

    體是動發。

    判屬□門。

    此中據?。

    ?定近故。

    在定分收。

    分别戒中。

    □一善分攝。

    三正者是色陰善分也。

    攝之不盡。

    故言分也。

    餘門可解。

     言是三十七品初禅地具有者。

    自下約禅地分别。

    未到地三十六者。

    以方便傾危。

    □故無喜。

    第二禅中亦三十六者。

    以正行是覺數故。

    □餘無可解。

    問曰。

    三無色定中。

    雲何得有正見等四。

    解言。

    若據位判。

    八正是見道。

    三無色不發見道。

    定亦應無。

    今就行道。

    故得有也。

    有頂之中二十二者。

    除七覺八正。

    良由覺道是無漏故。

    有頂地無。

    問曰。

    四無色不觀下地之色。

    當地複無其色。

    非想地中雲何得有身念處也。

    解雲。

    若依法勝。

    四□非想亦無身念處。

    今解非想雖不得觀下地有漏。

    得觀四禅比智品邊無漏也。

    問曰。

    觀法雲何。

    答曰。

    論身念處。

    有其二種。

    一者别觀不淨。

    二是谛觀方便。

    今言非想有者。

    乃是谛含身境。

    前于有□。

    非是别觀不淨。

    上言方便者。

    非是谛外别□□位判念處。

    非是理觀根本。

    故名方便。

    □□□有身念處者。

    何故無其正語業戒。

    答曰。

    □念無。

    就觀境為言。

    境通上下。

    故得遙觀。

    下地無漏是□。

    或據當地防非故。

    地法無也。

    欲界非想。

    若據□□次第。

    亦無二十二種。

    以燸等四心要依六禅而發故。

    □複欲界非想。

    不得正勤如意及以根力。

    今言有者。

    亦就行道。

    若依雜心。

    欲界無定。

    不得有如意等。

    依尊者瞿沙。

    欲界有定。

    論主與瞿沙同故。

    有如意等。

    七覺八正是無漏故。

    不在欲界。

    此與雜心一同。

    故彼修多羅品言。

    二禅三十六。

    未來亦複然。

    三四及中間。

    是悉三十五。

    初禅說□□。

    無色三十二。

    最上二十二。

    欲界亦複然。

    是為聲聞法中者。

    總以結之。

     自下次就大乘解。

    初問後答。

    答中有二。

    初别明觀行。

    二辨觀利益。

    前中有五。

    初有念處正勤及以如意。

    一段合釋。

    下四别解。

    故有五門。

    前中有二。

    初□釋處。

    二類釋正勤如意之義。

    前中别釋四念處。

    即為四段。

    就身念處中有二。

    初廣釋内身觀。

    二類二身。

    前中有二。

    初廣辨觀行。

    二菩薩如是觀身實相□下。

    并觀行利益。

    前中有三。

    初作無常等五行之觀。

    二菩薩觀身如是知非我身相下。

    轉入三空門觀。

    三知身無作無作者下。

    轉入無生門觀。

    前中有五。

    初明無常苦觀。

    二不淨無漏下明不淨觀。

    三先世受有漏業因緣下。

    明無我觀及無常觀。

    四是身相身中不可得下。

    明其空觀。

    五八萬戶蟲下重明苦觀。

    第三觀中。

    言二世因緣以成身事者。

    先世煩惱業為因。

    今世父母為緣。

    就無生觀門中。

    言知身無作者。

    明從本推末遣之。

    但從諸法因緣□生者。

    是現在成身因緣。

    是諸因緣作是□□者。

    明是身從緣而生。

    顯非真實。

    言亦從虛妄颠倒故者。

    是現在成身因緣。

    亦從過去煩惱故□。

    是因緣中亦無因緣相者。

    是現在成身因緣中。

    亦無過去煩惱與業。

    能成現在成身因緣也。

    是因緣生□□生相者。

    是現在因緣所生身相。

    亦不可得。

     就受念處中有二。

    初問後釋。

    釋中有二。

    初廣明内受。

    後類釋二受。

    前中有二。

    初正明觀行。

    二如是知下結觀利益。

    前中有三。

    初作無常等三行觀。

    二觀是三世諸受已下。

    轉入三空門觀。

    三亦觀諸生滅□下。

    轉入無生門觀。

    結觀利益中。

    言心不受者不受苦。

    不著者不着樂。

    不依正者不依正不苦不樂也。

     就釋心念處中有二。

    初問後釋。

    釋中有二。

    初釋内觀。

    二類二心。

    前中有二。

    初廣辨觀行。

    二以是心清淨下。

    結觀之利益。

    前中有二。

    初作無常三行觀。

    二知心相無生已下。

    轉入無生觀。

    結觀利益中。

    雲以是□清淨□不□客煩惱可染者。

    明心體離染不為諸或可纏也。

    問曰。

    煩惱與心俱有。

    何以名客。

    答曰。

    心通三性。

    無時不有。

    名主煩惱。

    唯通二性。

    善中則無。

    暫來可遣□。

    名為客也。

    餘文相顯。

    學者自思。

     就法念處中有二。

    初問後釋。

    釋中有二。

    初廣釋内法。

    後類釋餘二。

    前中分兩。

    初明别相觀。

    二如是觀時已下總結觀成。

    前中有二。

    初作三空内觀。

    二無作故不見法。

    若生若滅下轉入無生觀。

     就釋五根中有二。

    初略列觀修二門。

    二别解二門。

    于中有二。

    初廣釋修行五根。

    二菩薩得是五根善知衆生根已下釋前觀門。

    前中别解五根。

    即為五段。

    一一之中各三。

    初舉次釋後結。

    依大集經。

    菩薩修行五根有七番。

    諸法無行唯有一番。

    言以信□首善住持戒者。

    是戒不壞淨。

    若依成實。

    以戒為境。

    能信戒不壞名淨。

    若依雜心。

    無漏之戒不可□□□不壞。

    淨非是壞。

    境界生信。

    今論主與雜心同。

    一□□依業果報者。

    此是信佛不壞。

    明如來依無漏業。

    □得果報也。

    離諸耶見者。

    不依外道苦行耶見。

    如□□竟之果。

    更不信餘語。

    但受佛法者。

    是法不壞淨。

    言衆僧住實道中者。

    是信僧不壞。

    解定根中。

    言善知可緣者。

    善知有五種緣。

    一名緣。

    二義緣。

    三心相緣。

    四舉相緣。

    五舍相緣。

    于此五種。

    分别了達。

    名為善知。

    于五退沒。

    名之壞緣。

    乃至慧根文相易解。

    菩薩得是五根善知衆生根者。

    自下次釋前觀内。

    于中有十五句。

    初知三善三不善根。

    二知欲堕惡道已下。

    明知一道衆生根。

    三知利鈍衆生根。

    四知三品衆生根。

    五知罪福衆生根。

    六知逆順衆生根。

    七知三界衆生根。

    八知厚薄衆生根。

    九知三聚衆生根。

    十知輕重衆生根。

    十一知六度六弊衆生根。

    十二知有畏無畏根。

    十三知慢無慢根。

    十四知耶正二道。

    十五知退不退根。

    □守是不退。

    不守根是退。

    亦可守根者是念。

    不守□者非念。

    又守根者是定。

    不守根者非定。

    十六知三乘衆生根。

     菩薩行是五根下次明五力。

    于中有二。

    初則約法。

    第二對人。

    依大集經解五力。

    有十一番。

    今此至略。

     就釋七覺中有二。

    初略釋名義。

    後問答廣釋。

    前中有二。

    初牒後釋。

    釋中依大集經雲。

    解七覺義。

    有其三番。

    今解七覺。

    正是諸法無行經言。

    不入三界者。

    觀三界體空。

    不同凡夫。

    破壞法界相者。

    觀法體空。

    不同二乘。

    彼經直雲不取三界相。

    善壞三界相故。

    則似以後釋。

    前二句無别。

    問答廣明中有二。

    初略指四覺。

    後廣明三。

    文相易知。

     就八正中有二。

    初牒後釋。

    釋中分二。

    初指前類釋。

    二廣釋後四。

    釋中即為四段。

     就解正思惟中有三。

    初舉次釋後結。

    釋中有二。

    初廣舉耶顯正。

    二菩薩信如是正思惟下明□相正行。

    前中有二。

    初略明耶正二行。

    二何以故下釋耶正之義。

    前中言思惟涅槃思惟佛皆是耶思惟者。

    愛佛愛菩提行。

    此名正思惟。

    若依十地經四地道品。

    今解正思惟。

    則似八地已上。

    如上解五力。

    亦雲得無生法忍。

    如下複雲入菩薩位。

    大意難定也。

    若依大集經廣解。

    諸法無行經略明。

    今此文中與無行經大同。

     解正語中有二。

    初舉後釋。

    釋中有二。

    初則義釋。

    第二引經。

    前中有二。

    初明菩薩知諸語皆定。

    二是菩薩行正語已下明能為正說。

     就正業中有三。

    初舉次釋後結。

    釋中有三。

    初略釋正業。

    二問答破執顯于正業。

    三諸菩薩入一切諸業已下。

    明耶正平等以為正業。

    就第二破執中有四問答。

    初一問答破小乘執明其業空。

    次三問三破外道執明業無定。

    此三問答展轉破執。

    前中初問後答。

    問中依中論破去來品有二十五偈。

    彼中問曰。

    世間眼見三時有作。

    已去未去去時。

    以有作故。

    當知有諸法。

    此中問意。

    與彼大同。

    答中明諸業體空。

    無三差别。

    故約三時明其無業。

    故彼論言。

    答曰。

    已去無有去。

    未去亦無去。

    離已去未去。

    去時亦無去。

    長行釋言。

    已去無有去。

    已去故。

    若離去有去業。

    是事不然。

    未去亦無去。

    未有去法故。

    去時名半去半未去。

    不離已去未去故。

    第二問答中。

    問意與中論一種。

    故彼文言。

    問曰。

    動處則有去。

    此中有去時。

    非已去未去。

    是故去時去。

    長行釋言。

    随有作業處。

    是中應有去。

    眼見去眼時中有作業。

    已去中作業已滅。

    未去中未有作業故。

    是故當去時有去。

    一答中除去業。

    今去處不可得。

    依中論。

    離去□去時不可得。

    去法當此去業。

    去時當此去□。

    □彼偈言。

    雲何于去時。

    而當有去法。

    若離于□□。

    去時不可得。

    長行釋言。

    去時有去是事。

    □□□以故。

    離法去時不可得。

    今言若除去業。

    今去處可得者。

    是彼第二複次若離去法有去時者。

    應去時有去。

    如器中有果。

    答第二中。

    言一時有二去業者。

    道理解義。

    處不自處。

    藉業以辨。

    則處無定定。

    業不自業。

    藉處以辨。

    則業無定定。

    但因緣和合。

    假名為處。

    假名為業。

    然外人計意。

    處之與業。

    各有自性。

    然處不自處。

    有一去業成。

    去處有一去業在者。

    處中去。

    故雲有二去業。

    中論亦雲。

    一者因去時有去。

    二者去時中有去。

    但業不自業。

    由□□□。

    既有三業。

    即有二者。

    若有二者。

    一人去時□□□人去也。

    答曰。

    除去業去者。

    不可得者。

    依中□□複次答。

    今略引初一複次。

    故彼文言。

    若離于去□去法不可得。

    以無去法故。

    何得有去者。

    是名實智慧。

    即是正業者。

    似當正業之體是實智慧。

    又依實慧可起之業。

    而不見耶正。

    方名正業。

    若當見有耶正。

    皆名為耶。

    不造者不造耶業。

    不作者不作正業。

    餘文可解。

     釋正命中有三。

    初舉次釋後結。

    釋中有二。

    初對緣彰淨命。

    二住不戲論智中已下就實彰淨命。

    上來道品是克滅之行。

     論第二十 自下三三昧是行所入門。

    四禅無色是行之所依。

    四無量下是起行方便。

    又複分三。

    初明道品。

    明涅槃勝行。

    行成要由門入。

    是故第二明三三昧為涅槃之門。

    門不自開。

    由道品勝行。

    勝行成立。

    要須方便。

    是故第三四禅以下訖于九相有八種行法。

    明勝行方便助開門法。

    此三及四。

    并論自稱□。

    言空三昧者。

    此之三種名字不同。

    或雲三三昧。

    □言三解脫門。

    或言三空門。

     言三昧者。

    西域正音。

    此地往翻名善心。

    心性相續故。

    婆沙論雲。

    問曰。

    何故名三昧。

    答曰。

    □三事故。

    名為三昧。

    一者以正。

    二者以攝。

    三以相續。

    言正者。

    無始已來煩惱惡行耶見颠倒。

    令心心數法娆濁。

    所以令其正直者。

    皆是三昧力故。

    言其攝者。

    無始已來心心數法。

    散亂于聲香味觸法中。

    所以攝令不散。

    安住處中者。

    皆是三昧力故。

    言相續者。

    心心數法生三種心。

    次第相生。

    以能舍二種心。

    但令善心相續者。

    皆是三昧力故。

    具此三義。

    故名三昧。

    三昧不同。

    有其三種。

    謂空無相無作。

    言其空者。

    五陰離我我所。

    名之為空。

    空觀之智相應靜定。

    離亂調直。

    具上三義。

    名為三昧。

    言無相者。

    緣離十法。

    男女等相皆無所有故。

    名無相。

    三昧同前。

    無作者。

    于三有因果。

    更不□作。

    故名無作。

    三昧同前。

    此并約小乘而釋。

    若就大乘。

    諸法體如。

    名之為空。

    空無體狀。

    名為無相。

    以無相故。

    更無願求。

    稱為無作。

    此則心境合目。

    空無相等是境。

    言三昧者是心。

    言三空門者。

    即上無我我所。

    名之為空。

    當體以空為門。

    故名空門。

    言無相者。

    無男女等十法。

    名為無相。

    即以無相為門。

    故名無相門。

    言無作者。

    □後不悕。

    名為無作。

    即以無作為門。

    故名無作門。

     言三解脫門者。

    無餘涅槃是真解脫。

    即此三法能通慧行。

    達證涅槃。

    故言三解脫門。

    所以名門者。

    欲明此之三法有通生之義。

    故言門也。

    依名釋義既爾。

    次辨得名不同。

    若言三昧者。

    此舉境别法。

    故從境立名。

    若如此制名者。

    此之三門。

    以定為性。

    将前境差别。

    以列定名也。

    又依婆沙論。

    空三昧以對治彰名。

    以對治我見故。

    言無相者。

    從境受名。

    以離十相故。

    言無願者。

    從期心得名。

    以于三有因果。

    更不願求故。

    若言三解脫門者。

    解脫者此是其果。

    其空無相等是因。

    故言因果合目。

    若如制名者。

    即取三境中定慧之性。

    以為三門。

    不取前境二法。

    何以如此者。

    此以三法為因。

    故不取也。

    亦可言空等三門能通解脫。

    将解脫以别三門。

    即是從果立名。

    若言空等三門者。

    即是當體得名。

    若爾即以三境為門。

    若總言三空門者。

    是乃從初立目。

    語其三法實體皆空。

    但初者彰空。

    餘二别目。

    若言此三三昧皆以智慧為體性者。

    得名複異。

    若言三三昧如此總名者。

    是從相應得名。

    以将智慧相應三昧。

    以目三名。

    若别言空三三昧無相無作三昧者。

    是從相應。

    五從境也。

    若言三空一向從境得名。

    此以空等三□目慧行故。

    若總□三解脫門。

    一向從果。

    若别言空解脫門乃至無作解脫門。

    即是從果從境得名。

    以解脫是果。

    空等是境。

    用此以别慧行故。

    從果從境得名。

    略解名義。

    廣解如章。

     言四禅者。

    西域正音。

    曰禅那。

    此地往翻名功德藂林。

    欲明神通無量諸勝功德。

    由禅而生。

    故言功德藂林。

    亦言思惟修。

    審意籌慮。

    名曰思惟。

    增進明白。

    目之為修。

    今存本稱。

    故名為禅。

    禅别不同。

    有其四種。

    此則就數彰名。

    若言初之二禅名喜俱禅。

    三名樂俱。

    四名舍俱禅者。

    此就地中别受為目。

    若言初禅名智定。

    二禅名寂定。

    三禅名身心快樂定。

    四禅名不苦不樂定者。

    欲明初禅覺了境界。

    義同智慧。

    故名智定。

    二禅離于三識。

    唯住二識。

    故名寂定。

    三禅以彼樂受滿足故。

    名身心快樂定。

    四禅以彼舍受利益故。

    名不苦不樂定。

    □就功能利益。

    以得名也。

    廣釋如上禅波羅蜜。

     言無量或名四等。

    若言四等。

    此從内心彰名。

    謂齊欲與樂。

    等心拔苦。

    若言無量從境得名。

    謂緣無量衆生。

    拔苦哀憐等。

    無量不同。

    有其四種。

    謂慈悲喜舍。

    哀憐與樂為慈。

    恻怆拔苦稱悲。

    慶物除垢名喜。

    怨親齊觀為舍。

    廣釋如章。

     四無色定者。

    厭色觀識名無色定。

     八背舍者。

    一者内有色外觀色。

    二者内無色外觀色。

    三者淨背舍身作證。

    四者空處。

    五識處。

    六無所有處。

    七非想非非想處。

    八滅受想定。

    此八是名數也。

    初言内有色外觀色者。

    初習不淨。

    觀道未強。

    不能壞減内色。

    但觀外相死屍膀脹不淨。

    故言内有色外觀色。

    第二内無色相外觀色者。

    習行稍久。

    觀道增強。

    故能于自身作亡滅色相。

    亦觀外色死屍不淨。

    故言内無色相外觀色。

    此之二行。

    俱□不淨貪欲之過。

    此以不淨□□。

    故言背舍也。

    第三淨背舍者。

    青黃赤白可愛色等。

    名之為淨。

    觀此淨色。

    以除欲過。

    故雜心言。

    又欲自觀知所堪能。

    作是念。

    以不淨觀。

    不起煩惱。

    未足為奇。

    淨觀不起。

    乃為奇特。

    此以淨背不淨。

    故言背舍。

    離過行成。

    遍身受樂。

    故言身作證。

    言空處者。

    厭色煩籠。

    悕于無色。

    名之為空。

    空是生觀之所。

    故名為處。

    得上棄下。

    名為背舍。

    空境甚多。

    多緣則煩惱。

    厭境存心。

    故名為識。

    以識多故。

    令心勞亂。

    未若心境俱亡。

    名無所有。

    以心境粗想不複現行。

    外道之人謂無心行。

    佛法往聖猶有細慮。

    今内外合說。

    故言非有想非無想處。

    此皆以上背下。

    以細背粗。

    鹹言背舍也。

    言滅受想者。

    以受想二數。

    勞亂中強。

    生或之本。

    以方便息之令不現行。

    故言滅受想。

    理實如□非一切心法。

    此二□故。

    言滅受想也。

    此以離于心過。

    以無心背有心。

    □背舍也。

    略釋名義。

    廣解如章。

     八勝處者。

    能勝前緣。

    故名勝處。

    勝處不同。

    有其八種。

    一者内有色相外觀少。

    若好若醜。

    是色勝見。

    是名初勝處。

    二者内有色相外觀色多。

    若好若醜。

    是色勝知勝見。

    是第二勝處。

    第三第四亦如是。

    但以内無色相外觀色相。

    以為異也。

    後四亦内無色相外觀諸色。

    青黃赤白。

    是為八也。

    前四勝處。

    是初二背舍。

    後四勝處。

    是第二淨背舍也。

    此以觀行漸勝于前也。

    此依離心此論。

    若依成實。

    勝處是劣。

    背舍最勝也。

     九次第定者。

    謂初禅第一。

    終至滅定第九。

    九定相入。

    不合餘心間離。

    名次第定也。

     十一切處者。

    無間普周。

    名一切處。

    謂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識二處。

    此是十數。

    前四是所造之色。

    中四是能造之本。

    後二皆當地觀空識也。

    此猶是八背舍中。

    三背舍也。

    前八是中背舍。

    後二是空識二背舍也。

    廣釋如章。

     論釋之中文别有二。

    初一問答總辨教起次第。

    第二别解經文。

    前中有二。

    初問後答。

    問中言。

    八種法者。

    始從三空。

    終訖十一初處。

    有八種法也。

    答中有三複次。

    初對果辨次第。

    第二複次對道品明次第。

    第三複次對實觀辨次第。

    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