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疏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夜常觀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逼切。
及三惡道種種諸苦。
雲何當言沙門釋子不能苦行。
何有解脫。
弟即悟解。
尋白王言。
我于今日。
當歸歸依三寶。
王聞弟言。
即抱弟頭。
而語弟言。
我欲使汝信敬三寶。
作是七方便。
不欲煞汝。
弟聞王言。
即以香華。
供養佛塔。
向雞頭寺。
到上坐所。
聽其說法。
既聞法已。
尋樂出家。
上坐教令先來曰。
王道出家意。
王聞弟語。
抱頭大哭。
而語弟言。
汝少婉藥出家。
名為受醜随法。
舍榮飾好。
着糞掃衣而行乞。
汝甯堪此。
弟語王言。
生死輪轉未曾休息。
會必别。
何用哭。
為我不□王。
亦複不求生天之樂錢财寶物。
我畏生死。
為得涅槃。
而求出家。
王見意盛。
而語弟言。
汝今且一可入其宮中試學。
乞食能堪。
以不受教入宮。
随乞得食。
若好若惡。
得即便食。
不生增減。
王見是是已。
遂聽出家。
既出家已。
得阿羅漢三明六通。
具八解脫。
還來見王。
王見下坐。
五體投地。
合掌泣淚。
扶上禦座。
手自授食。
食訖辭去。
王與群臣一切人民。
繞圍送出。
弟到城外。
勇身虛空。
飛騰而去。
後到邊國。
為夜叉鬼。
斬頭而死。
諸比丘見。
而問尊者憂波麹多。
有何因緣。
尊者答言。
過去久遠。
有一獦師。
水邊罥粗。
有辟支佛。
于其罥傍國下而坐。
獦師見已。
以劍斬頭。
由殺辟支佛。
無量億劫堕大地獄。
受苦無量。
今雖得道。
猶為鬼煞。
又由過去迦葉佛時供養衆僧。
出家持戒。
以供養故。
得生貴族。
由出家故。
今得羅漢。
以此文不足。
故是錄之。
有教演者。
說不任情。
自下第七明無量果報。
有四問答。
義約為二。
初三問答正釋異報。
後一問答會通聖教。
前中有二問答。
别明慈報。
後一問答總明餘三門。
前中分二。
初一問答正釋慈報。
後一問答會通聖教。
答前問中有二。
初明現果。
後明生報。
第二會通中初問後答。
問中言生梵天上者。
且據初禅為問。
問中有三。
初明随情故說。
第二複次明梵名是通。
第三複次明覺觀難滅。
言覺觀難滅故不說上地名者。
明二禅已上要滅覺觀。
定行難成。
若說修慈生彼。
則衆生自絕。
以初禅覺觀未亡。
修慈則易。
今欲接下情。
故但說梵天亦随相。
通攝上地。
引喻自顯。
自下第二總釋三門。
初問後答。
答中有三複次。
初之第一以後類前。
第二複次簡大别小。
第三複次以通破局。
于中言三十二種悲者。
此依思益經。
總有四種。
一遠離相應大悲。
二相應大悲。
三心大悲。
四修行大悲。
遠離相應大悲者。
明一切諸法離我我所。
而情計為有。
則受生死。
此可悲之甚。
相應大悲者。
以心計我。
則心我相應。
心大悲者。
直是能計之心。
此三通下諸句。
此三種中有二十三。
一無我。
二衆生。
三壽命。
四大夫。
此四就生空。
五法無我。
六無住。
七無歸。
八無我所。
九無常。
十無取。
十一無生。
十二無退生。
十三無業染。
十四無貪。
十五無瞋。
十六無癡。
十七無去生。
十八無來生。
十九無作。
二十無戲論。
此二十是在家人所行。
二十一空。
二十二無相二十三無作。
此三是出家人所行。
于修行大悲中有三。
一欲求。
二有求。
三梵行求。
欲求者。
追求五欲。
有求有二。
謂求梵行。
求異道。
梵行有六。
一悲悭。
二悲悭邊。
三悲悭者。
四悲行诳。
五悲懈怠。
六悲習氣。
合有三十二種大悲。
如彼經廣說。
就會通聖教中。
初問後答。
問是引何含經。
答中有四義。
初明随機故說無量。
第二複次明順定故說無量。
三寄果說無量。
第四破執故說無量。
從慈定起向三禅易者就因。
後複次據果。
第四破執中。
正破雜心人義。
雜心明四無量。
但依欲界身。
色界定發緣。
欲界唯有漏故。
今明通三界及無漏。
此同實成一切處生。
皆能現入。
一切地中皆發。
普緣三界通有漏無漏。
言為斷如是人妄見故說無量心無色界中者。
謂說無量心。
得無色界地報。
若爾何故論雲。
攝果者欲色界中愛正果習果。
無常苦事故。
解雲。
彼論為明化物。
以無色界中無身。
難可施化。
故□說無色。
如十王果報。
亦唯明欲色界。
此中據其□通。
故明無色。
彼論兼明欲界。
此中兼明無色。
總而言之。
通得三界果報也。
釋四無色中有二。
初列無色名字。
二依名别釋。
釋中有二。
初就小乘解無色。
二約大乘釋。
前中分兩。
初略總釋無色義。
二一常有漏下攝性分别。
前中有三。
初總列名字。
二依名别釋。
三如是觀離色界染下結觀利益。
别釋即為三句。
初言有垢者。
是隐沒無記四陰。
此似總地法煩惱。
不同味定。
三十一結者。
苦谛有九。
集滅各六。
道谛有七。
修道有三。
合有三十一結。
言及起相應行者。
謂意思等行。
亦應雲不想應行。
略故無也。
言生得者。
報無記四陰。
就第三行得中有三。
初略明觀行次第。
第二問答明對治方軌。
三佛說三種色已下釋所引經。
言行得者。
文意似唯明方便善四陰。
亦應攝□漏善四陰。
及生得善四陰。
依衆事分。
唯雲有二種。
正受及受生。
正受即當此中行得。
受生攝有垢及生得。
論空處方便。
有其三種。
一假想滅色。
二随心滅想。
三厭壞方便。
前二不能斷結。
但作假想。
後一正斷煩惱。
能得空處。
假想滅色者。
伏第四禅煩惱。
得空處方便。
取先眼識所得色塵。
意思惟作窗向等觀。
為觀不已。
盡見空無。
随心滅想者。
以色滅故。
緣色之心亦滅。
但心境兩異。
說為二種。
非别觀也。
厭壞方便者。
想心既滅。
便能厭下地苦粗鄣。
如病等。
忻上作心妙離。
斷第四禅煩惱得空處根本定。
此三種方便。
經論之中。
多少不定。
如地論中。
但有第二方便。
故彼論雲。
過一切色想者。
過眼識想故。
滅一切有對想者。
耳鼻舌身識和合想滅故。
不念一切别異想者。
不念意識合和想故。
但意識分别一切法。
說别異想。
依婆沙論。
但明後二。
不論前一。
此中□有前二。
複??後一。
厭壞方便。
上禅度中已辨。
故此中不說。
今言過色相者。
是可見有對色。
入滅有對相者。
五根四塵是不可見有對色。
不念别異相者。
無作色是不可見無對色。
但教門不同。
故分三處。
非滅有先後。
此是第一假想滅色初方便竟。
第二問答。
初問後答。
問意一切說法各有自性。
縱令作觀。
雲何能滅。
答中有三。
初明虛诳不實觀。
第二複次明無常無相觀。
第三複次舍劣求勝觀。
第三釋引經中兩番。
前者可知。
第二複次中。
言眼見色壞故名過色者。
次明第二随心滅想。
言過色者。
滅眼識相應想。
此應離初禅欲時已過。
何故今始說過。
依婆沙解雲。
過有三種。
一過所依。
二過所行。
三過住處。
過所依複有二種。
一過依。
二過所依。
離初禅欲時。
過色想依。
依謂眼識。
離第四禅欲時。
過無想所依。
所依謂眼□。
所行複有二種。
一過所斷。
二過所行。
離初禅欲時。
過所行。
所行謂眼識想相應煩惱。
是斷相應縛。
離第四禅欲時。
過現行。
現行謂第四禅中雖無眼識。
想猶得借初禅識現在前。
以離四禅。
故借識心亦滅。
過住處複有二種。
一過欲愛。
二過住處。
離初禅欲時。
過欲愛。
欲愛謂眼識想緣縛。
離第四禅欲時。
過住處。
住處謂色入。
言耳聲乃至覺壞故名過有對想者。
謂滅耳鼻舌身相應想。
然鼻舌二識想。
離欲界時已滅。
耳身二識想。
離初禅欲時已滅。
何故今始說滅。
依婆沙雲。
如先答也。
所言滅者。
滅所為事故。
諸所為事能生有對想者。
離第四禅欲時都滅也。
言于二種者。
一是色入。
二是四塵。
餘色者五根。
及無數色者無作色。
欲明第四□意識想。
能緣此十一入名異想。
空處已離。
故雲□念。
故婆沙雲。
何故各種種想。
以緣種種入故。
染污者緣十入。
不染污者緣十二入。
若依成實。
色相謂色香味觸。
此之色相。
即有對礙。
異相謂鐘鼓等。
若依大薩遮尼乾子經。
色相謂四大四塵。
即此為有對相異相。
更無别法。
彼經以四大四塵是謂色之本。
故唯明之。
言四無色一當有漏者自下第二攝性分别。
于中别分為十八門。
總為十三門。
初有漏無漏。
二有為無為。
三有報無報。
四修不修。
五垢無垢。
六有非有。
七相應不相應。
八四句。
有五門。
一善。
二無記。
三漏。
四有漏。
五無漏。
此皆四句。
九三斷。
十心相應非心相應。
十一随心行相應四句。
十二從身見因三句分别。
十三四緣分别。
即為四句别。
則十八門也。
今無色之中有五種四陰。
一隐沒無記。
二執無記。
三方便善。
四生得善。
五無漏善。
今廣以法門分别。
言一當□漏者。
依衆事分也。
前猶有無色等三門。
此中略無一當有漏。
謂非想地以無漏大王不居邊地故。
三當分别者。
空處有漏者四種四陰。
無漏者無漏四陰。
言一切皆有為者。
未勉相遷故。
言善有漏虛空處是有報者。
謂生得善方便善二種四陰。
無記無漏。
是無報者。
二種無記。
及無漏四陰。
依衆事方。
于此之中。
猶有因緣生等五門。
言善無色是可修者。
生得善方便善無漏善三種四陰。
得有增明進習之義。
故可修。
言無記非可修者。
報及隐沒二種四陰。
故無進習增明之義。
言隐沒者。
唯明一種隐沒四陰。
不隐沒者。
餘四種四陰。
依衆事分。
于此之中。
猶有是果等四門。
言一有者。
言非想體是有漏系屬。
無一有。
餘三可知。
言不相應行是非相應因者。
謂□盡定。
四相。
及得。
命根。
凡夫性。
衆生種類等。
言有□法非四無色中□及四無色不攝四陰者。
謂下二界□四陰等。
是善非無色。
第四句中。
虛空非智盡。
是無記無為。
故非善法。
及無色也。
言不善法中不相攝者。
上界無不善。
所以無相攝。
言一漏及二漏少分者。
一漏謂欲漏。
二漏謂有漏無明漏。
皆除無色。
故雲少分。
此等是漏。
而非無色。
言漏不攝四無色者。
謂無色中。
報無記生得善方便善及無漏。
悉非漏法。
故雲不攝。
言非漏非四無色者。
色陰體非煩。
故非漏是色。
故非四無色。
言及漏無色不攝四陰者。
謂下二界自淨無記二善。
及無漏四陰。
此等諸法。
一非漏攝。
二非無色攝。
但諸句中。
言無色不攝者。
皆是下地法也。
問曰。
漏與有漏何異。
而須兩種四句。
解雲。
漏唯煩惱。
有漏通煩惱非煩惱。
是為異。
依衆事分。
于無色四句□。
後猶有三世等三門。
言三無色□分者。
謂三無色中。
五種四陰。
唯取無漏四陰。
取之不盡。
故言少分。
是無漏故。
非有漏無漏四句中。
言一無色者。
非想定有漏及三無色少分者。
除無漏四陰。
故言少分。
餘者思之可知。
心受随行中。
言除随心行心不相應諸行者。
除受及心邊四相。
此與心随行。
将欲取非。
故先除之。
言餘殘心不相應諸行者。
謂餘心法邊。
四相不與心随行。
及受相應。
依衆事分。
此等已後。
猶有覺觀等二門。
言從身見因不還與身作因者。
論主欲作初句。
先除第二句。
不别指出初句。
差别出者。
謂三世集下不遍使。
及滅道修道下一切煩惱及此相應心數四相等。
此但從身見。
作遍因生。
不能還生身見。
何故然者。
非遍使故。
不得作遍因。
不同種故。
非自分因。
異品故。
非相應因。
共有因得作所作因。
但欲為三句故。
不就所作因分别。
從身見因。
還□身見作因者。
上所餘者是。
謂過現苦下諸使。
及相應心數四相等。
及過現集下遍使。
并相應。
共有此等諸法。
從身見生。
還與身見作因。
身見若望苦下諸使。
作遍因自分因。
若望集下。
但作遍因。
苦谛諸使中。
若是遍者。
作二因生身見。
若不遍者。
唯作自分。
生集下遍使。
但作遍因。
生身見過現。
不雲四相者。
略故無也。
亦除未來世中身見者。
不除身見。
但除身見邊相應法。
以此與身見。
得作相應。
共有因故。
又若言未來世中亦有自分因遍因者。
則除身見。
以未來身見于身見得為因故。
若然未來世中。
苦下煩惱及集下遍使。
望身見。
皆有自分遍因。
何故不除。
解雲。
未來實有自分因遍因。
故婆沙雲。
複有說者。
未來世中亦有相似因遍因。
何故諸師□說者。
以相似因遍因不盡故。
唯說為因。
有力能與□取果者。
未來望未來。
不能與果取果。
故不說。
言亦除身見生老住滅者。
亦是未來身見邊四相。
以此亦與身見得作共有因故。
前句已雲未來。
故此句更不别說。
又解。
此除三世身見邊四相。
是則未來四相。
望身見。
但有共有因。
過現四相。
望身見。
通有自分因遍因。
若然過現身見及相應法。
何故不除。
解雲。
通在現在見苦。
斷諸使中。
故不别除。
言無垢虛空處者。
謂報無記二善及無漏。
依衆事分。
此中猶有業報等二門。
四緣門中。
言阿羅漢最後滅時心心法者。
以次前心起故。
是次第不更牽後識。
故非次第緣亦應非意界者。
雜心釋雲。
相故立界。
業故立緣。
其義不類。
如彼論廣說。
何故四無色中偏明羅漢最後滅時心者。
此似衆事分中羅漢雖依□無色入涅槃。
又以三界之窮故。
偏于此中彰滅理。
不局四無色也。
依衆事分。
此後複對四流。
為一門也。
餘文可解。
問曰已下有三問答。
就大乘解四無色。
即分三段。
初一問答以小徴大。
辨大異小。
第二問答辨實相空門。
第三問答以色徴心。
顯心無實。
文意可知。
論第二十一 自下次釋背舍勝處一切處。
于中分二。
初别釋三門。
二總攝性分别。
前中别釋三門。
即為三段。
就釋背舍中有二。
初舉後釋。
釋中有二。
初列名總釋。
二不壞内外色下廣解觀行。
前中言背是淨潔五欲離著名背舍者。
此是總釋。
依婆沙論。
初二背色愛心。
第三背舍棄不淨心。
四空背棄下地心。
第八背棄一切有緣心。
今此文中則無此釋。
就廣解中有三。
初合釋前三背舍。
第二并釋四無色背舍。
第三别釋滅盡背舍。
釋前三背舍中有二。
初别明觀行。
第二問答辨觀假實。
前中有二。
初合釋前二背舍。
第二别釋淨背舍。
前中複二。
初别明觀行法用。
二是二皆觀不淨已下辨觀差别。
前釋中言不壞内外色者。
凡不淨觀有二種。
一者不淨觀。
二者不淨中淨觀。
不淨觀中複有二種。
一展轉除色觀。
二拆色離分觀。
就展轉除色觀中。
複有三種。
一過患不淨觀。
二無常變壞觀。
三除去色相觀。
過患不淨觀者。
觀内身三十六物種種不淨觀。
外身青瘀等。
是為初觀。
三十六物者。
依禅經說。
外相三四。
醜身器二六成中。
合十二穢。
九竅惡露盈。
外相十二者。
所謂發毛爪齒涕淚涎唾垢汗屎尿。
此十二種。
名外相不淨。
皮膚血肉筋脈骨髓肪膏腦膜。
此十二名身器不淨。
肝心脾腎肺[腮-心+日]腹。
肱胞膽淡[月*蔭]。
此十二者名内相不淨。
觀己及他亦然。
于中涕淚涎涶汗尿血脈髓膏腦胞淡[月*蔭]之十四屬水。
餘二十二屬地。
為觀不已。
現見自身。
在未來死。
名無常變壞觀。
轉轉觀之。
見火蟲啖。
忽然除滅。
是為第三觀。
今言不壞内外色者。
初解微弱未能第二無常變壞觀。
言不内外滅色相者未能第三除去色相觀。
言以是不淨心觀色者。
是能作第一過患不淨觀。
第二背舍中。
言壞内色者。
是能作第二無常變壞觀。
滅内色相者。
能作第三除去色相觀。
此謂假想滅色非觀色空。
言不壞外色不滅外色相者。
于外色中。
不能作後二種觀。
言以是不淨心觀外色者。
能于外色中。
作過患不淨觀。
若依成實論。
諸師解雲。
初解脫中。
未得自身塵大空觀他身五根空。
第二解脫中。
内滅四大相。
外觀四大空。
第三解脫中。
内滅四塵相。
外觀四塵空。
此三解脫彼文甚隐。
故人多異解。
今具錄論文。
至時更須□别。
彼雲初解脫者。
以此解脫。
破裂諸色。
何以知之。
第二解脫中。
說内無色想觀外色。
以破内色。
故言内無色想。
故知行者于初解脫中。
漸壞身色。
至第二解脫中。
内色已壞。
但有外色。
第三解脫中。
外色亦壞。
故不見内外色。
是名色空中四解脫說心空。
如六種經中說。
若比丘于五種中。
深生厭離。
餘但有識當知中四解脫壞裂諸識。
是則彼論與文義不同。
雜心宗等與此相似。
若依大薩遮尼乾子經。
明如來八解脫。
初名有色見色。
二名内有色相見外色。
三名信淨。
彼經解雲。
有色者。
皆是因緣生法。
見空無壽者。
能如是見得脫于縛。
内有色相見外色者。
見空無壽者。
皆是因緣生法。
能如是見得脫于轉。
信淨者。
若分别淨不淨相。
名為耶見。
以信淨故。
得□于縛者。
彼解意。
似同成實觀空。
而名義稍别。
難可和會。
言是二背觀不淨者自下。
第二辨觀差别。
于中分兩。
初解行差别。
二有兩問答廣釋。
前中複二。
初略明觀别。
二何以故下釋差别。
釋中有二。
初明對治不同。
二複次行者初心已下。
就其修行始終有異。
前中有三。
初徴。
二衆生有二分下釋。
三以是故下結。
釋中言衆生有二分行者。
為愛多人說初背舍。
為見多人說第二背舍。
所以然者。
但愛行之人。
情耽外色。
是故觀外色不淨。
即能舍愛。
見行之人。
執身一異。
要除内身。
方能斷見。
故說第二内無色相也。
問曰。
若爾愛行之人。
豈不能作第二背舍觀。
解雲。
道理愛見二人俱能得作。
但欲位别利鈍。
故彰先後。
就第二問答之中有二。
初一問答釋能觀外色義。
二有一問答釋不滅外色義。
前中初問後答。
意道言凡身存道立。
方能觀外色。
既身相□亡。
誰當觀外。
下答之意。
是為假想。
非絕内身。
内身非滅。
不妨觀外。
言行者念未來死及火燒蟲啖埋着立中者。
自下始明第二背舍中。
能作第二第三觀行法用。
今先明第二無常變壞觀念未來死者。
念己身未來死也。
皆磨滅者。
是第三除去色相觀。
若現在觀已下。
是拆色離分觀。
問論拆色離分觀。
是假想觀。
無第三除去色相觀。
亦假想觀。
無此之二種。
有何差别。
解雲。
除去色相觀。
觀自身在未來滅。
拆色離分離觀。
但觀見在。
又除去色相觀易多。
是中下人觀。
拆色離分難多。
是上根人觀。
義既殊途。
論人亦異義。
同差别。
奉答如前。
釋不滅外色中。
初問後答。
問意道言凡内外相對無始同然。
何以内有滅色之言。
外無亡境之稱。
言二勝處見内外色者。
此初二勝處。
是初背舍。
分之為二。
以觀外色。
多少之異。
故分為兩。
言六勝處但見外色者。
二勝處是第二背舍。
分之四勝處。
青黃赤白。
是淨背舍分之故。
此六種已滅内色。
但觀外色。
言一背舍見内外者。
是初背舍。
言二背舍但見外色者。
謂第二第三背舍。
何以故下。
徴出問辭。
答文有二。
初明假想之觀内易外難。
是故不滅。
第二複次離色界時。
外色亦滅。
釋淨背舍中有三。
初廣明淨背舍觀。
二未漏盡故已下。
轉入勝處觀。
三于淨觀雖勝已下。
明轉入一切處觀前中有三。
初釋淨背舍相。
二複次行者先觀身不淨下。
明修淨觀方便。
三緣淨故名淨已下。
釋背舍名義。
前中有二。
初正釋淨觀相。
第二問曰行者以不淨為淨下。
簡解異或。
前中有三。
初略明淨觀。
二如八勝處已下。
廣辨淨觀。
三次一問答辨□門差别。
初言不淨中淨觀者。
道理言之。
三十六物。
取令成身。
一一觀之。
淨無可得。
但背舍之觀。
是意解思惟。
調習自心。
令之自在。
不淨伏染。
此對治常儀。
今淨觀止貪。
方稱奇特。
是以行者除之不淨。
系想骨人。
四色皎然。
流光白雪。
推本至末。
淨觀今成。
以是故言不淨中淨觀也。
言如八勝處說者。
是後四勝處。
青黃赤白。
及前八一切處。
總别雖異。
觀境是同。
故指下說。
因此生一問答。
即辨教差别。
所以須明。
問意道言。
凡未聲違本。
繁辭失
及三惡道種種諸苦。
雲何當言沙門釋子不能苦行。
何有解脫。
弟即悟解。
尋白王言。
我于今日。
當歸歸依三寶。
王聞弟言。
即抱弟頭。
而語弟言。
我欲使汝信敬三寶。
作是七方便。
不欲煞汝。
弟聞王言。
即以香華。
供養佛塔。
向雞頭寺。
到上坐所。
聽其說法。
既聞法已。
尋樂出家。
上坐教令先來曰。
王道出家意。
王聞弟語。
抱頭大哭。
而語弟言。
汝少婉藥出家。
名為受醜随法。
舍榮飾好。
着糞掃衣而行乞。
汝甯堪此。
弟語王言。
生死輪轉未曾休息。
會必别。
何用哭。
為我不□王。
亦複不求生天之樂錢财寶物。
我畏生死。
為得涅槃。
而求出家。
王見意盛。
而語弟言。
汝今且一可入其宮中試學。
乞食能堪。
以不受教入宮。
随乞得食。
若好若惡。
得即便食。
不生增減。
王見是是已。
遂聽出家。
既出家已。
得阿羅漢三明六通。
具八解脫。
還來見王。
王見下坐。
五體投地。
合掌泣淚。
扶上禦座。
手自授食。
食訖辭去。
王與群臣一切人民。
繞圍送出。
弟到城外。
勇身虛空。
飛騰而去。
後到邊國。
為夜叉鬼。
斬頭而死。
諸比丘見。
而問尊者憂波麹多。
有何因緣。
尊者答言。
過去久遠。
有一獦師。
水邊罥粗。
有辟支佛。
于其罥傍國下而坐。
獦師見已。
以劍斬頭。
由殺辟支佛。
無量億劫堕大地獄。
受苦無量。
今雖得道。
猶為鬼煞。
又由過去迦葉佛時供養衆僧。
出家持戒。
以供養故。
得生貴族。
由出家故。
今得羅漢。
以此文不足。
故是錄之。
有教演者。
說不任情。
自下第七明無量果報。
有四問答。
義約為二。
初三問答正釋異報。
後一問答會通聖教。
前中有二問答。
别明慈報。
後一問答總明餘三門。
前中分二。
初一問答正釋慈報。
後一問答會通聖教。
答前問中有二。
初明現果。
後明生報。
第二會通中初問後答。
問中言生梵天上者。
且據初禅為問。
問中有三。
初明随情故說。
第二複次明梵名是通。
第三複次明覺觀難滅。
言覺觀難滅故不說上地名者。
明二禅已上要滅覺觀。
定行難成。
若說修慈生彼。
則衆生自絕。
以初禅覺觀未亡。
修慈則易。
今欲接下情。
故但說梵天亦随相。
通攝上地。
引喻自顯。
自下第二總釋三門。
初問後答。
答中有三複次。
初之第一以後類前。
第二複次簡大别小。
第三複次以通破局。
于中言三十二種悲者。
此依思益經。
總有四種。
一遠離相應大悲。
二相應大悲。
三心大悲。
四修行大悲。
遠離相應大悲者。
明一切諸法離我我所。
而情計為有。
則受生死。
此可悲之甚。
相應大悲者。
以心計我。
則心我相應。
心大悲者。
直是能計之心。
此三通下諸句。
此三種中有二十三。
一無我。
二衆生。
三壽命。
四大夫。
此四就生空。
五法無我。
六無住。
七無歸。
八無我所。
九無常。
十無取。
十一無生。
十二無退生。
十三無業染。
十四無貪。
十五無瞋。
十六無癡。
十七無去生。
十八無來生。
十九無作。
二十無戲論。
此二十是在家人所行。
二十一空。
二十二無相二十三無作。
此三是出家人所行。
于修行大悲中有三。
一欲求。
二有求。
三梵行求。
欲求者。
追求五欲。
有求有二。
謂求梵行。
求異道。
梵行有六。
一悲悭。
二悲悭邊。
三悲悭者。
四悲行诳。
五悲懈怠。
六悲習氣。
合有三十二種大悲。
如彼經廣說。
就會通聖教中。
初問後答。
問是引何含經。
答中有四義。
初明随機故說無量。
第二複次明順定故說無量。
三寄果說無量。
第四破執故說無量。
從慈定起向三禅易者就因。
後複次據果。
第四破執中。
正破雜心人義。
雜心明四無量。
但依欲界身。
色界定發緣。
欲界唯有漏故。
今明通三界及無漏。
此同實成一切處生。
皆能現入。
一切地中皆發。
普緣三界通有漏無漏。
言為斷如是人妄見故說無量心無色界中者。
謂說無量心。
得無色界地報。
若爾何故論雲。
攝果者欲色界中愛正果習果。
無常苦事故。
解雲。
彼論為明化物。
以無色界中無身。
難可施化。
故□說無色。
如十王果報。
亦唯明欲色界。
此中據其□通。
故明無色。
彼論兼明欲界。
此中兼明無色。
總而言之。
通得三界果報也。
釋四無色中有二。
初列無色名字。
二依名别釋。
釋中有二。
初就小乘解無色。
二約大乘釋。
前中分兩。
初略總釋無色義。
二一常有漏下攝性分别。
前中有三。
初總列名字。
二依名别釋。
三如是觀離色界染下結觀利益。
别釋即為三句。
初言有垢者。
是隐沒無記四陰。
此似總地法煩惱。
不同味定。
三十一結者。
苦谛有九。
集滅各六。
道谛有七。
修道有三。
合有三十一結。
言及起相應行者。
謂意思等行。
亦應雲不想應行。
略故無也。
言生得者。
報無記四陰。
就第三行得中有三。
初略明觀行次第。
第二問答明對治方軌。
三佛說三種色已下釋所引經。
言行得者。
文意似唯明方便善四陰。
亦應攝□漏善四陰。
及生得善四陰。
依衆事分。
唯雲有二種。
正受及受生。
正受即當此中行得。
受生攝有垢及生得。
論空處方便。
有其三種。
一假想滅色。
二随心滅想。
三厭壞方便。
前二不能斷結。
但作假想。
後一正斷煩惱。
能得空處。
假想滅色者。
伏第四禅煩惱。
得空處方便。
取先眼識所得色塵。
意思惟作窗向等觀。
為觀不已。
盡見空無。
随心滅想者。
以色滅故。
緣色之心亦滅。
但心境兩異。
說為二種。
非别觀也。
厭壞方便者。
想心既滅。
便能厭下地苦粗鄣。
如病等。
忻上作心妙離。
斷第四禅煩惱得空處根本定。
此三種方便。
經論之中。
多少不定。
如地論中。
但有第二方便。
故彼論雲。
過一切色想者。
過眼識想故。
滅一切有對想者。
耳鼻舌身識和合想滅故。
不念一切别異想者。
不念意識合和想故。
但意識分别一切法。
說别異想。
依婆沙論。
但明後二。
不論前一。
此中□有前二。
複??後一。
厭壞方便。
上禅度中已辨。
故此中不說。
今言過色相者。
是可見有對色。
入滅有對相者。
五根四塵是不可見有對色。
不念别異相者。
無作色是不可見無對色。
但教門不同。
故分三處。
非滅有先後。
此是第一假想滅色初方便竟。
第二問答。
初問後答。
問意一切說法各有自性。
縱令作觀。
雲何能滅。
答中有三。
初明虛诳不實觀。
第二複次明無常無相觀。
第三複次舍劣求勝觀。
第三釋引經中兩番。
前者可知。
第二複次中。
言眼見色壞故名過色者。
次明第二随心滅想。
言過色者。
滅眼識相應想。
此應離初禅欲時已過。
何故今始說過。
依婆沙解雲。
過有三種。
一過所依。
二過所行。
三過住處。
過所依複有二種。
一過依。
二過所依。
離初禅欲時。
過色想依。
依謂眼識。
離第四禅欲時。
過無想所依。
所依謂眼□。
所行複有二種。
一過所斷。
二過所行。
離初禅欲時。
過所行。
所行謂眼識想相應煩惱。
是斷相應縛。
離第四禅欲時。
過現行。
現行謂第四禅中雖無眼識。
想猶得借初禅識現在前。
以離四禅。
故借識心亦滅。
過住處複有二種。
一過欲愛。
二過住處。
離初禅欲時。
過欲愛。
欲愛謂眼識想緣縛。
離第四禅欲時。
過住處。
住處謂色入。
言耳聲乃至覺壞故名過有對想者。
謂滅耳鼻舌身相應想。
然鼻舌二識想。
離欲界時已滅。
耳身二識想。
離初禅欲時已滅。
何故今始說滅。
依婆沙雲。
如先答也。
所言滅者。
滅所為事故。
諸所為事能生有對想者。
離第四禅欲時都滅也。
言于二種者。
一是色入。
二是四塵。
餘色者五根。
及無數色者無作色。
欲明第四□意識想。
能緣此十一入名異想。
空處已離。
故雲□念。
故婆沙雲。
何故各種種想。
以緣種種入故。
染污者緣十入。
不染污者緣十二入。
若依成實。
色相謂色香味觸。
此之色相。
即有對礙。
異相謂鐘鼓等。
若依大薩遮尼乾子經。
色相謂四大四塵。
即此為有對相異相。
更無别法。
彼經以四大四塵是謂色之本。
故唯明之。
言四無色一當有漏者自下第二攝性分别。
于中别分為十八門。
總為十三門。
初有漏無漏。
二有為無為。
三有報無報。
四修不修。
五垢無垢。
六有非有。
七相應不相應。
八四句。
有五門。
一善。
二無記。
三漏。
四有漏。
五無漏。
此皆四句。
九三斷。
十心相應非心相應。
十一随心行相應四句。
十二從身見因三句分别。
十三四緣分别。
即為四句别。
則十八門也。
今無色之中有五種四陰。
一隐沒無記。
二執無記。
三方便善。
四生得善。
五無漏善。
今廣以法門分别。
言一當□漏者。
依衆事分也。
前猶有無色等三門。
此中略無一當有漏。
謂非想地以無漏大王不居邊地故。
三當分别者。
空處有漏者四種四陰。
無漏者無漏四陰。
言一切皆有為者。
未勉相遷故。
言善有漏虛空處是有報者。
謂生得善方便善二種四陰。
無記無漏。
是無報者。
二種無記。
及無漏四陰。
依衆事方。
于此之中。
猶有因緣生等五門。
言善無色是可修者。
生得善方便善無漏善三種四陰。
得有增明進習之義。
故可修。
言無記非可修者。
報及隐沒二種四陰。
故無進習增明之義。
言隐沒者。
唯明一種隐沒四陰。
不隐沒者。
餘四種四陰。
依衆事分。
于此之中。
猶有是果等四門。
言一有者。
言非想體是有漏系屬。
無一有。
餘三可知。
言不相應行是非相應因者。
謂□盡定。
四相。
及得。
命根。
凡夫性。
衆生種類等。
言有□法非四無色中□及四無色不攝四陰者。
謂下二界□四陰等。
是善非無色。
第四句中。
虛空非智盡。
是無記無為。
故非善法。
及無色也。
言不善法中不相攝者。
上界無不善。
所以無相攝。
言一漏及二漏少分者。
一漏謂欲漏。
二漏謂有漏無明漏。
皆除無色。
故雲少分。
此等是漏。
而非無色。
言漏不攝四無色者。
謂無色中。
報無記生得善方便善及無漏。
悉非漏法。
故雲不攝。
言非漏非四無色者。
色陰體非煩。
故非漏是色。
故非四無色。
言及漏無色不攝四陰者。
謂下二界自淨無記二善。
及無漏四陰。
此等諸法。
一非漏攝。
二非無色攝。
但諸句中。
言無色不攝者。
皆是下地法也。
問曰。
漏與有漏何異。
而須兩種四句。
解雲。
漏唯煩惱。
有漏通煩惱非煩惱。
是為異。
依衆事分。
于無色四句□。
後猶有三世等三門。
言三無色□分者。
謂三無色中。
五種四陰。
唯取無漏四陰。
取之不盡。
故言少分。
是無漏故。
非有漏無漏四句中。
言一無色者。
非想定有漏及三無色少分者。
除無漏四陰。
故言少分。
餘者思之可知。
心受随行中。
言除随心行心不相應諸行者。
除受及心邊四相。
此與心随行。
将欲取非。
故先除之。
言餘殘心不相應諸行者。
謂餘心法邊。
四相不與心随行。
及受相應。
依衆事分。
此等已後。
猶有覺觀等二門。
言從身見因不還與身作因者。
論主欲作初句。
先除第二句。
不别指出初句。
差别出者。
謂三世集下不遍使。
及滅道修道下一切煩惱及此相應心數四相等。
此但從身見。
作遍因生。
不能還生身見。
何故然者。
非遍使故。
不得作遍因。
不同種故。
非自分因。
異品故。
非相應因。
共有因得作所作因。
但欲為三句故。
不就所作因分别。
從身見因。
還□身見作因者。
上所餘者是。
謂過現苦下諸使。
及相應心數四相等。
及過現集下遍使。
并相應。
共有此等諸法。
從身見生。
還與身見作因。
身見若望苦下諸使。
作遍因自分因。
若望集下。
但作遍因。
苦谛諸使中。
若是遍者。
作二因生身見。
若不遍者。
唯作自分。
生集下遍使。
但作遍因。
生身見過現。
不雲四相者。
略故無也。
亦除未來世中身見者。
不除身見。
但除身見邊相應法。
以此與身見。
得作相應。
共有因故。
又若言未來世中亦有自分因遍因者。
則除身見。
以未來身見于身見得為因故。
若然未來世中。
苦下煩惱及集下遍使。
望身見。
皆有自分遍因。
何故不除。
解雲。
未來實有自分因遍因。
故婆沙雲。
複有說者。
未來世中亦有相似因遍因。
何故諸師□說者。
以相似因遍因不盡故。
唯說為因。
有力能與□取果者。
未來望未來。
不能與果取果。
故不說。
言亦除身見生老住滅者。
亦是未來身見邊四相。
以此亦與身見得作共有因故。
前句已雲未來。
故此句更不别說。
又解。
此除三世身見邊四相。
是則未來四相。
望身見。
但有共有因。
過現四相。
望身見。
通有自分因遍因。
若然過現身見及相應法。
何故不除。
解雲。
通在現在見苦。
斷諸使中。
故不别除。
言無垢虛空處者。
謂報無記二善及無漏。
依衆事分。
此中猶有業報等二門。
四緣門中。
言阿羅漢最後滅時心心法者。
以次前心起故。
是次第不更牽後識。
故非次第緣亦應非意界者。
雜心釋雲。
相故立界。
業故立緣。
其義不類。
如彼論廣說。
何故四無色中偏明羅漢最後滅時心者。
此似衆事分中羅漢雖依□無色入涅槃。
又以三界之窮故。
偏于此中彰滅理。
不局四無色也。
依衆事分。
此後複對四流。
為一門也。
餘文可解。
問曰已下有三問答。
就大乘解四無色。
即分三段。
初一問答以小徴大。
辨大異小。
第二問答辨實相空門。
第三問答以色徴心。
顯心無實。
文意可知。
論第二十一 自下次釋背舍勝處一切處。
于中分二。
初别釋三門。
二總攝性分别。
前中别釋三門。
即為三段。
就釋背舍中有二。
初舉後釋。
釋中有二。
初列名總釋。
二不壞内外色下廣解觀行。
前中言背是淨潔五欲離著名背舍者。
此是總釋。
依婆沙論。
初二背色愛心。
第三背舍棄不淨心。
四空背棄下地心。
第八背棄一切有緣心。
今此文中則無此釋。
就廣解中有三。
初合釋前三背舍。
第二并釋四無色背舍。
第三别釋滅盡背舍。
釋前三背舍中有二。
初别明觀行。
第二問答辨觀假實。
前中有二。
初合釋前二背舍。
第二别釋淨背舍。
前中複二。
初别明觀行法用。
二是二皆觀不淨已下辨觀差别。
前釋中言不壞内外色者。
凡不淨觀有二種。
一者不淨觀。
二者不淨中淨觀。
不淨觀中複有二種。
一展轉除色觀。
二拆色離分觀。
就展轉除色觀中。
複有三種。
一過患不淨觀。
二無常變壞觀。
三除去色相觀。
過患不淨觀者。
觀内身三十六物種種不淨觀。
外身青瘀等。
是為初觀。
三十六物者。
依禅經說。
外相三四。
醜身器二六成中。
合十二穢。
九竅惡露盈。
外相十二者。
所謂發毛爪齒涕淚涎唾垢汗屎尿。
此十二種。
名外相不淨。
皮膚血肉筋脈骨髓肪膏腦膜。
此十二名身器不淨。
肝心脾腎肺[腮-心+日]腹。
肱胞膽淡[月*蔭]。
此十二者名内相不淨。
觀己及他亦然。
于中涕淚涎涶汗尿血脈髓膏腦胞淡[月*蔭]之十四屬水。
餘二十二屬地。
為觀不已。
現見自身。
在未來死。
名無常變壞觀。
轉轉觀之。
見火蟲啖。
忽然除滅。
是為第三觀。
今言不壞内外色者。
初解微弱未能第二無常變壞觀。
言不内外滅色相者未能第三除去色相觀。
言以是不淨心觀色者。
是能作第一過患不淨觀。
第二背舍中。
言壞内色者。
是能作第二無常變壞觀。
滅内色相者。
能作第三除去色相觀。
此謂假想滅色非觀色空。
言不壞外色不滅外色相者。
于外色中。
不能作後二種觀。
言以是不淨心觀外色者。
能于外色中。
作過患不淨觀。
若依成實論。
諸師解雲。
初解脫中。
未得自身塵大空觀他身五根空。
第二解脫中。
内滅四大相。
外觀四大空。
第三解脫中。
内滅四塵相。
外觀四塵空。
此三解脫彼文甚隐。
故人多異解。
今具錄論文。
至時更須□别。
彼雲初解脫者。
以此解脫。
破裂諸色。
何以知之。
第二解脫中。
說内無色想觀外色。
以破内色。
故言内無色想。
故知行者于初解脫中。
漸壞身色。
至第二解脫中。
内色已壞。
但有外色。
第三解脫中。
外色亦壞。
故不見内外色。
是名色空中四解脫說心空。
如六種經中說。
若比丘于五種中。
深生厭離。
餘但有識當知中四解脫壞裂諸識。
是則彼論與文義不同。
雜心宗等與此相似。
若依大薩遮尼乾子經。
明如來八解脫。
初名有色見色。
二名内有色相見外色。
三名信淨。
彼經解雲。
有色者。
皆是因緣生法。
見空無壽者。
能如是見得脫于縛。
内有色相見外色者。
見空無壽者。
皆是因緣生法。
能如是見得脫于轉。
信淨者。
若分别淨不淨相。
名為耶見。
以信淨故。
得□于縛者。
彼解意。
似同成實觀空。
而名義稍别。
難可和會。
言是二背觀不淨者自下。
第二辨觀差别。
于中分兩。
初解行差别。
二有兩問答廣釋。
前中複二。
初略明觀别。
二何以故下釋差别。
釋中有二。
初明對治不同。
二複次行者初心已下。
就其修行始終有異。
前中有三。
初徴。
二衆生有二分下釋。
三以是故下結。
釋中言衆生有二分行者。
為愛多人說初背舍。
為見多人說第二背舍。
所以然者。
但愛行之人。
情耽外色。
是故觀外色不淨。
即能舍愛。
見行之人。
執身一異。
要除内身。
方能斷見。
故說第二内無色相也。
問曰。
若爾愛行之人。
豈不能作第二背舍觀。
解雲。
道理愛見二人俱能得作。
但欲位别利鈍。
故彰先後。
就第二問答之中有二。
初一問答釋能觀外色義。
二有一問答釋不滅外色義。
前中初問後答。
意道言凡身存道立。
方能觀外色。
既身相□亡。
誰當觀外。
下答之意。
是為假想。
非絕内身。
内身非滅。
不妨觀外。
言行者念未來死及火燒蟲啖埋着立中者。
自下始明第二背舍中。
能作第二第三觀行法用。
今先明第二無常變壞觀念未來死者。
念己身未來死也。
皆磨滅者。
是第三除去色相觀。
若現在觀已下。
是拆色離分觀。
問論拆色離分觀。
是假想觀。
無第三除去色相觀。
亦假想觀。
無此之二種。
有何差别。
解雲。
除去色相觀。
觀自身在未來滅。
拆色離分離觀。
但觀見在。
又除去色相觀易多。
是中下人觀。
拆色離分難多。
是上根人觀。
義既殊途。
論人亦異義。
同差别。
奉答如前。
釋不滅外色中。
初問後答。
問意道言凡内外相對無始同然。
何以内有滅色之言。
外無亡境之稱。
言二勝處見内外色者。
此初二勝處。
是初背舍。
分之為二。
以觀外色。
多少之異。
故分為兩。
言六勝處但見外色者。
二勝處是第二背舍。
分之四勝處。
青黃赤白。
是淨背舍分之故。
此六種已滅内色。
但觀外色。
言一背舍見内外者。
是初背舍。
言二背舍但見外色者。
謂第二第三背舍。
何以故下。
徴出問辭。
答文有二。
初明假想之觀内易外難。
是故不滅。
第二複次離色界時。
外色亦滅。
釋淨背舍中有三。
初廣明淨背舍觀。
二未漏盡故已下。
轉入勝處觀。
三于淨觀雖勝已下。
明轉入一切處觀前中有三。
初釋淨背舍相。
二複次行者先觀身不淨下。
明修淨觀方便。
三緣淨故名淨已下。
釋背舍名義。
前中有二。
初正釋淨觀相。
第二問曰行者以不淨為淨下。
簡解異或。
前中有三。
初略明淨觀。
二如八勝處已下。
廣辨淨觀。
三次一問答辨□門差别。
初言不淨中淨觀者。
道理言之。
三十六物。
取令成身。
一一觀之。
淨無可得。
但背舍之觀。
是意解思惟。
調習自心。
令之自在。
不淨伏染。
此對治常儀。
今淨觀止貪。
方稱奇特。
是以行者除之不淨。
系想骨人。
四色皎然。
流光白雪。
推本至末。
淨觀今成。
以是故言不淨中淨觀也。
言如八勝處說者。
是後四勝處。
青黃赤白。
及前八一切處。
總别雖異。
觀境是同。
故指下說。
因此生一問答。
即辨教差别。
所以須明。
問意道言。
凡未聲違本。
繁辭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