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疏卷第六

關燈
二複次中有二。

    初一法喻為治患不取。

    後一法喻為淨智離着。

     釋四無量中有七。

    初列名解釋。

    二修慈心為除衆生已下。

    明修行對治。

    三問曰四禅中已下。

    明教興之意。

    四若念十方衆生已下。

    明攝生分别。

    五問曰已下。

    有四問答。

    明觀行法用。

    六問曰悲喜舍心可知有别已下。

    有八問答。

    辨行離合廢立。

    七問曰此無量得何等果已下。

    有四問答。

    明無量報果。

     初列名解釋中。

    略辨名體。

    釋名者。

    怨親齊觀。

    ??之為等。

    等心無限。

    故名無量。

    無量雖衆。

    化宜有四。

    謂慈悲喜舍。

    慈以哀憐為義。

    悲以愍怆為懷。

    喜本慶悅為心。

    舍以亡懷為趣。

    若辨功能差别。

    與衆生樂。

    是慈之用。

    拔衆生苦。

    是非之能。

    慶物得樂。

    是喜之力。

    息離怨親。

    是舍之功。

    若對境辨異。

    慈緣樂受衆生。

    悲緣苦受衆生。

    喜緣喜受。

    舍緣不苦不樂。

    故雜心言。

    樂苦喜衆生。

    衆生無餘想随其所應。

    轉無量衆生緣。

    若據對治彰别。

    慈斷于瞋。

    悲除惱害。

    喜離嫉姤。

    舍亡憎愛。

    此之四種。

    或秤四等。

    等據内心。

    無量就境。

    故經論之中。

    有二名差别。

    又人釋言。

    四等之名。

    亦約于境。

    謂于衆生等。

    與樂拔苦也。

    言其體者。

    無量雖四。

    體正有三。

    慈悲二等是無瞋善根性。

    第三無量。

    以喜受為性。

    舍無量者。

    以無貪善根為體。

    故雜心言。

    二無量。

    恚最後說。

    無貪第三說。

    喜根謂彼欲界依。

    若依大乘及成實論。

    皆以智慧為體。

    問曰。

    若無量體性正有三者。

    何故涅槃經雲。

    是四無量體性有四。

    答曰。

    導言四者。

    随治差别。

    故說有四。

    今言三者。

    就體數為語。

    餘之所以。

    至文更釋。

    此中釋名。

    并就功能以釋。

    言喜名欲令衆生從樂得歡喜者。

    喜是度□得樂。

    今似與衆生喜。

    言雖左右。

    其意亦同。

    故維摩經言。

    有所餘益。

    歡喜無悔也。

     言修慈心為除衆生中瞋覺故者。

    自下明修行對治。

    依涅槃經。

    喜舍所治。

    與此論同。

    唯慈治貪。

    悲斷于瞋。

    則與此别。

    何故然者。

    若心有貪。

    則不能舍于己樂。

    互與衆生。

    此據緣由而說。

    故以慈治貪惱亦瞋攝。

    故以治瞋。

    此中據其正彰。

    故慈悲二心。

    别治瞋惱。

    慈若其貪者。

    何故下文言行慈心時或時貪着心生。

    此以愛念是慈心義。

    故雲貪着亦可據未成就時。

    又雜心中。

    引經所說雲。

    悲亦除害。

    此中直雲除惱。

    故以惱害。

    俱為垢性也。

    若依地論四種。

    皆治瞋恨。

    此論下文所引亦然。

    故以鄣有通别也。

    成實所治亦與此同。

    唯喜心之中。

    彼除嫉垢。

    此除不悅樂。

    故以名别而義同也。

    依下論文。

    瞋則是輕。

    惱害為量。

    成實亦然。

    何故不同斷結次第。

    解雲。

    今是事觀。

    随行成則除。

    故無次第。

    又解煩惱輕重。

    各有一義。

    若據發業。

    則害重瞋輕。

    若就牽生鄣解。

    則瞋心是重。

    惱害為輕。

    故瞋為使性。

    惱害為垢。

    今先除瞋後除惱害者。

    亦不違斷結次第之義也。

    故涅槃經雲。

    慈治上瞋。

    悲治中瞋。

    雜心亦爾。

    若據通相。

    四無量俱治三毒。

    又依雜心雲。

    四無量以三因緣故。

    不斷煩惱。

    一是解脫道攝。

    二是衆生緣。

    三緣現在。

    此中所說。

    雖通三緣。

    亦以禅果故。

    悲正斷或。

    但是遠分對治。

    欲以所治以别行也。

    何以得知。

    瞋惱等惑。

    并鄣初禅。

    此四無量。

    要依禅發。

    若未除瞋等。

    則不得禅。

    今無量既成。

    又是禅果。

    故知先斷。

    非今始除。

    然今慈斷瞋等者。

    故知正是遠分對治。

    非為斷對治也。

     就第三教興之中。

    初問後答。

    問意導言夫。

    文不再說。

    義不重彰。

    上禅中已明何事。

    煩言更述。

    答言之時明禅中。

    雖言總有。

    未别明之。

    以物不識寶。

    須贊其珍。

    複以情樂不同。

    須遍揚衆德故也。

    此中為物故說。

    文相具明。

    若依地論。

    為人故入。

    故彼論言。

    為無色解脫憍慢衆生故。

    入無色定。

    為苦惱衆生。

    令安善處承與樂故。

    應解彼苦令不受。

    故入慈悲無量。

    為得解脫衆生故。

    入喜舍無量也。

     第四攝性分别中有二。

    初出體。

    二諸門分别。

    前中有二。

    初出慈體。

    後類餘三。

    言心數法中生法名為慈者。

    唯此論文。

    則似别有四無量體。

    如涅槃經亦言。

    是無量四體性有四者。

    此等并皆随治用差别。

    故有四體。

    道理唯是一心。

    如成實所明。

    亦雲唯一慧性不同。

    雜心以體數相攝。

    故有三種。

    前二無善根性。

    第三是喜受性。

    第四是無貪善根性。

    若喜心令衆生喜。

    而是喜受性者。

    慈心令衆生樂。

    何故非樂受性。

    解雲。

    喜是慶物之心。

    故是喜受之性。

    慈本與樂。

    非慶物心。

    故非樂受性。

    令言心□法中性法名為慈者。

    謂心數之中。

    生無瞋善根法。

    與衆生樂。

    起哀憐心。

    名為慈也。

    是慈相應。

    受想行識下就同時諸法。

    以出體也。

    還有二十九法。

    謂通中十。

    善中十。

    并覺觀心王。

    無作色。

    生住異滅。

    得今言起身業口業者。

    是無作色。

    及心不相應諸行者。

    是四相得也。

    言以慈為主者。

    實是無瞋善根性。

    今就義用。

    說慈名也。

    若準其喻。

    以思為況者。

    即似别有其慈。

    今所存者。

    以惡正體。

    況義用慈名也。

     諸門分别中。

    言是慈在三界者。

    此明所依禅定。

    若依雜心。

    唯在四禅未來中。

    此之六處。

    何故然者。

    小乘之人。

    明無量境界。

    唯在欲界。

    緣衆生等法。

    無色界者。

    不□下地有漏。

    是故不發無量。

    唯依定起。

    故不在欲界。

    若依異師說。

    □欲界亦有。

    但非論主所存。

    未來中間。

    但三無量。

    除其喜受。

    彼非根本。

    故不生□喜也。

    初二禅中。

    具足有四。

    若依異師說時。

    但有三無量。

    無其悲心。

    言其悲者。

    憂戚行轉。

    故彼無之。

    論主不存。

    謂非真實思惟故也。

    三禅四禅但有三種。

    無其喜也。

    以彼粗故。

    不至上地。

    小乘如此。

    若依大乘者。

    具依八禅。

    皆得發起。

    不唯色地。

    以彼一切能廣緣故。

    言或有漏或無漏者。

    此明無量通于凡聖及三緣故也。

    于中二句分别。

    初就小乘。

    後約大乘。

    小乘之中有三。

    一者就人。

    二者約位。

    三就三緣。

    言就人者。

    人有凡聖。

    依雜心宗。

    凡夫外道雖行煩惱。

    得四無量。

    此是事觀非理故。

    是有漏那含羅漢。

    雖是聖人。

    以是事觀假想亦是有漏故。

    定品文言。

    問。

    慈力不能令苦衆生得樂。

    何故非颠倒也。

    答善故安。

    悕望所起故。

    正思惟相應故。

    瞋恚相違故也。

    言約位者。

    雖複燸等四心位是有漏。

    見谛□上位是無漏。

    然四無量一向有漏也。

    言約法者。

    法是三緣。

    依雜心宗。

    唯是衆生緣。

    無法緣及無緣也。

    故定品言衆生緣者。

    緣欲界衆生。

    如所說。

    若思惟滿一方成就住者。

    此說器及器中。

    以是義故。

    當知無量是有漏衆生緣此。

    依雜心四無量。

    一向有漏。

    若依成實論宗。

    凡夫所得是有漏。

    未離取性故。

    羅漢所得是無漏。

    以離取性故。

    三果所成。

    亦有漏。

    亦無漏。

    由或未盡故有漏。

    當時分離取相。

    故是無漏。

    若就位者。

    外凡幹慧一向有漏。

    聞思修慧亦有漏無漏。

    形前無漏。

    望後有漏。

    見谛已上一向無漏。

    三緣亦唯衆生緣。

    若依此論文。

    三緣之中。

    唯取衆生相者是有漏。

    入諸法定相是無漏。

    此以人約三緣分别。

    若菩薩緣衆生。

    不取相者。

    亦是無漏。

    今通凡夫及三果學人。

    取衆生相。

    故是有漏也。

    或可斷或不可斷者。

    有漏是可斷。

    無漏不可斷也。

    亦在根本禅。

    亦禅中間者。

    實在六地。

    略故不雲未來也。

    若依異師。

    欲界亦有。

    但非論主所存。

    于中喜在初二禅。

    餘三通六地。

    異論師亦雲。

    初二禅除悲。

    以憂戚行轉故。

    亦非所存。

    以悲是真實思惟故。

    不同憂苦之悲。

    然下論言。

    行悲心或時憂悲心生者。

    此是愍念名憂。

    亦可據未成就時。

    語三根相應者。

    在初二禅。

    喜根相應。

    三禅樂根。

    未來中間。

    及以四禅。

    與舍根相應。

    如是等阿毗昙分别者。

    依衆事分。

    亦同四念處等諸門分别。

    不能煩記。

    取衆生相故下。

    此就大乘分别。

    以是故無盡意問中。

    說慈有三種者。

    此是大集經明三緣。

    言衆生緣者。

    緣衆生相而起慈心。

    此通凡夫下三果。

    及地前菩薩。

    或是十解已前。

    言法緣者。

    此不取生相。

    唯觀五陰諸法。

    愍生不知而起慈心。

    此共羅漢辟支及地上菩薩。

    言無緣者。

    唯觀諸法實相。

    不緣餘二。

    名曰無緣。

    愍生不解而起慈心。

    此唯在佛。

    不通二乘。

    若論菩薩。

    亦分有也。

     自下第五次明觀行法用。

    于中分二。

    初一問答廣辨行相。

    後三問答明習觀方軌。

    前中初問後答。

    答中分二。

    初引經列章門。

    第二别釋前經。

    前引經中有四。

    初出體性。

    二贊慈離鄣。

    三廣大下就境釋心。

    四善修下明善修滿足。

    前中言以慈相應者。

    地論雲。

    慈心随順。

    若依地論。

    衆生念有四種相。

    一與樂。

    謂慈心随順。

    廣大無量不二。

    彼論雲。

    不二亦是廣大無量。

    二鄣對治謂無對。

    三者清淨謂無鄣。

    四攝果謂無惱害。

    此中略不雲不二及無彰。

    以無瞋根怨惱皆為鄣對治。

    彼論無對。

    正當此中無怨依下。

    大誓莊嚴品亦雲。

    不二而不說無怨也。

    言遍滿東方者。

    地經則無此句。

    乃雲遍至一切世間。

    論師以為法念依下。

    大誓莊嚴品雲。

    遍滿十方。

    複雲遍一切世間遍滿十方者。

    應同此中。

    為衆生緣。

    遍一切世間者。

    應同地論為法緣。

    此中所引。

    略無遍一切世間也。

     就第二别釋經文中有二。

    初别釋慈心義。

    二悲心亦如是下類釋三無量。

    前中有三。

    初法次喻後合。

    前法中分三。

    初釋生緣。

    二解法緣。

    三辨無緣。

    前生緣中有二。

    初正釋經文。

    二多在凡夫已下約人辨慈。

    前中釋上四句經文。

    即為四段。

    初解慈相應。

    二釋慈所治鄣。

    三辨廣大無量。

    四明善修遍滿。

    解慈心有二。

    初牒後釋。

    釋中有二。

    初法後喻。

    法中分二。

    初出慈體。

    謂心數中無瞋善根也。

    二能除心中□濁下顯慈治鄣。

    此就相當遠分對治也。

    譬如己□。

    喻相可知。

     言無恚恨者。

    此第二釋慈所治鄣。

    初牒後釋。

    釋中兩番。

    前番據作意。

    發動身口。

    後番直據心中結惡。

    成實論中。

    亦與此同。

    前番之中。

    言以慈心力離此二事者。

    句雖有四。

    瞋恨為初。

    故言除一。

    下論本中。

    除三事者。

    此合恨怨為一。

    若依廣大無量中。

    則合瞋恨為一。

    随義俱得。

    言此無瞋恨者。

    明舉鄣勸修。

     言廣大無量者。

    次釋第三。

    于中有十。

    初明方便别。

    二就三品殊。

    三就所緣不同。

    四對治差别。

    五約破小以明差别。

    六就欣厭辨異。

    七據三學明于不同。

    八約所念别。

    九就怨親不同。

    十約翻名有異。

    初中言廣名一方者。

    此是下方。

    大名高遠者。

    高是上方。

    遠是八方。

    無量者。

    總前十方也。

    就第五中。

    言一切煩惱心。

    小人所行生小事者。

    總明煩惱皆是鄙下。

    故名為小。

    于中瞋恨怨□最重。

    故雲複小于此也。

     言善修者下。

    次釋第四章門。

    言愛憎及中三種衆生正等無異者。

    人情相轉。

    多作九品。

    今依婆沙雲。

    欲行慈時。

    于一切衆生。

    盡作三分。

    一親。

    二怨。

    三非怨非親。

    親中有上中下。

    怨人亦爾。

    非怨非親不可分别。

    唯作一種行慈者。

    先于上親起。

    次觀中親下親非怨非親。

    下怨中怨上怨皆令得樂。

    慈心乃成。

    悲喜亦爾。

    舍心先從非怨非親起。

    以舍親者生愛心。

    舍怨者生恚心。

    故先舍非怨非親。

    次舍下怨中怨上怨。

    以恚以易遣。

    非愛心故。

    次舍下親中親上親。

    若于一切衆生等心無異。

    則舍念成就。

     言多在凡夫者。

    此第二約人分别。

    此凡夫人未減我相故也。

    地持亦雲。

    與外道共耳。

    良由學人難知生空而未窮盡。

    故此文中。

    凡夫合說也。

     法緣者。

    漏盡三乘聖人所行。

    此與法空何異。

    解雲。

    法緣慈觀衆生空。

    但見五陰。

    欲與其樂。

    法空則觀五陰都空。

    故地持雲。

    法緣者。

    與聲聞共以其未滅法相故。

    地持亦雲。

    法念者。

    遍一切處所有三界凡夫學無學衆生等法。

    及衆生所有分别作者。

    皆能念知。

    若緣五陰。

    名法緣慈者。

    何故涅槃經言。

    緣于衆生所須之物。

    為施與之。

    名為法緣。

    解雲。

    慈有二種。

    一是益物次第。

    二是觀行次第。

    益物次第者。

    先以衆生緣。

    觀貧窮衆生。

    次以法緣。

    觀利樂之具。

    謂财物等觀行次第者。

    若但緣衆生。

    則我相不滅。

    欲破我相故。

    次明法緣。

    緣于五陰。

    起唯法起。

    滅唯法滅。

    涅槃經又雲。

    法緣者。

    緣一切法。

    皆從緣生。

    又維摩經雲。

    菩薩觀衆生相如幻已。

    自念當為衆生。

    說如斯法。

    是為真實慈也。

     言無緣慈但諸佛有者。

    若依地持。

    亦通菩薩。

    故彼論但雲。

    不與二乘共。

    彼則據通。

    此中彰别。

    □以故已下解無緣義。

    佛以衆生已下釋其慈義。

    若緣實相而起于慈。

    名無緣慈者。

    何故涅槃經雲。

    緣于如來。

    名無緣慈。

    解雲。

    如上分别益物次第者。

    雖緣财物之益。

    而未是究竟。

    故次說無緣。

    緣于如來無上之樂。

    與彼衆生。

    方名究竟。

    以如來非是與樂之境。

    故名無緣。

    亦可緣實相惠。

    名無緣樂。

    觀行次第者。

    雖以法緣破于我相。

    而法相未亡。

    故次明無緣。

    雖緣一切法。

    而心無所緣。

    于中起慈。

    名無緣慈。

    故涅槃又雲。

    不着法相及衆生相。

    地論亦雲。

    無念有二種。

    一自相無念觀法無我世間中最。

    二遍至無盡觀。

    慈觀衆生皆受樂。

    悲觀衆生皆受苦者。

    衆生有苦。

    悲能拔濟。

    可言悲緣。

    苦受衆生。

    衆生無樂。

    慈能與之。

    雲何為言慈緣樂受。

    解雲。

    慈本欲令無樂衆生得樂。

    同樂受衆生。

    故言緣樂。

    非所利益。

    無有樂受。

     言問曰有三種衆生者下。

    此第二明習觀方軌。

    于中分二。

    初一問答通明四等習觀方便。

    第二後兩問答别明修舍法用。

    就中有二。

    初一問答明修舍方軌。

    後一問答明觀行利益。

    并文相可知。

     言問曰悲心舍心可知有别者。

    自下第六辨行離合。

    于中分三。

    初三問答釋慈喜差别。

    第二四問答别明修舍之意。

    第三一問答别釋悲心之行。

    前三問答即分三别。

    初一問答明喜樂差别。

    第二問答明慈喜不同。

    第三問答辨行次第。

    前中有二。

    初問後答。

    答中有八義不同。

    第一身心差别。

    第二五意不同。

    第三約塵分别。

    第四因果不同。

    第五欲色分異。

    六□界及識分别。

    第七粗細有殊。

    第八重明因果有異。

    此中前三複次。

    名異義同。

    若據三受明義。

    總名為樂。

    于中分别。

    别□喜名。

    言粗名樂細名喜者。

    若依雜心。

    五識分别少。

    故名細。

    意識中分别多。

    故名粗。

    若依成實。

    五識中從微相生。

    故名細。

    意識中從粗想生。

    故名粗。

    若爾何故前文言。

    三禅中一切樂名樂。

    二禅中一切樂名喜。

    解言。

    若就地上下。

    則三禅應細。

    二禅名粗。

    若據勝劣而論。

    則三禅樂勝。

    就相顯為粗。

    以三禅勝樂。

    遍身皆受。

    似于五識中樂。

    故名為粗。

    又複此中随類泛解。

    不可即定之優劣。

    言因時名樂果時名喜者。

    何故涅槃經雲。

    因時名喜。

    果時名樂。

    解雲。

    此中就五識為因。

    意識為果。

    彼經之内。

    直于意識之中。

    前後相望。

    為因果也。

    有此不同。

    第二問答中。

    先問後答。

    問意道言。

    樂喜雖殊。

    益人義□故。

    言若爾何以已下責。

    徴同責别。

    答意之中。

    欲分益有淺深。

    故□二種文雖随坫義意。

    次明何故。

    無量之中。

    先樂後喜。

    禅地之中先喜後樂。

    解雲。

    無量之中。

    欲與欲界衆生喜樂。

    欲界五受。

    先樂後喜。

    故無量之中。

    先與淺樂。

    後益深喜。

    若禅地之中。

    就喜受立枝。

    初二禅喜從想分别生。

    故名為喜。

    第三禅喜不從想分别。

    故名為樂。

    又此論中明四無量。

    通益三界。

    何得偏雲欲界之中先樂後喜。

    今解四無量次第者。

    就益物之行。

    難易不同。

    易者先明。

    難者後說。

    與樂是易。

    慶喜則難。

    故先樂後喜。

    禅支次第者。

    據修行利益。

    喜心分别。

    适悅猶淺。

    增至樂心。

    适悅乃勝。

    故先喜後樂。

    此就初二禅中當地。

    明其先後。

     第二修舍門有四問答。

    即為四段。

    初一同答明修舍之意。

    第二問答明益有虛實。

    第三問答釋度生不盡之□。

    第四問答明化物有限。

    答初問中二。

    初明修舍□意。

    第二複次已下辨行難易。

    于中言此但憶想未實事者。

    此明凡夫二乘地前菩薩所行三心未□實益。

    若論諸佛及大菩薩無非實利。

    但不取相。

    故名為舍。

    故維摩經雲。

    舍心者。

    所作福祐。

    無所悕望。

    涅槃亦雲。

    修前三行。

    得住極愛一子之地。

    修舍行時。

    得住空平等地。

    故知不取其相。

    名之為舍。

    言入是舍心易得出離者。

    前雲不舍衆生但念。

    舍是三心。

    今何故雲。

    前三心舍衆生難入舍心則易。

    解雲。

    舍彼虛緣。

    為求實益。

    猶名不舍。

    第二問意。

    以多真少。

    凡行極果。

    圓尚不能令盡樂。

    何得三心憶想言無實益。

    答意有三。

    初明實益不虛。

    第二複次明緣非一佛。

    第三複次明理不可盡。

    初中有二。

    初明發心實。

    二諸菩薩行是慈心已下明起行實。

    第三問答雖下答文。

    應有二問。

    初文外作度生不盡難。

    二依文作度少不度多難。

    此問因前第三複次而生。

    答中有二。

    初一答一複次正破難辭。

    後一複次重釋度生不盡義。

    前中分二。

    初略答難辭。

    後一複次重答同辭。

    前中有二。

    初作難負門過。

    答前文外度生不盡問。

    二汝于負處已下作迷宗負門過。

    答後度少之問。

    前言是為随負處者。

    但法性空如求生不得。

    而令盡度。

    甯非負處。

    後言重堕負處者。

    二種難辭。

    皆是違理負處。

    衆生多少。

    兩皆空寂。

    前難執多。

    後難執少。

    二種乖宗。

    故雲重堕。

    下一複次中分二。

    初明釋通正義。

    二汝于世俗法中下非其謬執。

    準此文意。

    應須文外為問。

    問意道言。

    若第一義空。

    諸佛應不度生。

    答意明世谛有度。

    非關第一。

    不可以世谛有度而求。

    第一亦然。

    故言汝于世俗中求第一。

    是事不可。

    外複生疑。

    佛德無量。

    度生應盡。

    而言不盡。

    亦其理未申。

    第二複次答意明德雖無量然亦有窮。

    生既無邊。

    所以度之未盡。

    外複生疑。

    然佛在因中。

    先願度生。

    後成成正覺。

    衆生度之未盡。

    菩薩何因已成。

    解雲。

    昔在因中。

    欲度無力。

    雖有願心。

    未能秤遂。

    但積行因圓。

    自然成佛。

    非故棄衆生。

    于先獨就。

    猶如火杖。

    欲燒無量柴薪。

    但燒之不已。

    杖身先盡。

    今成佛果。

    力能廣度。

    利益無量。

    滿昔願心。

    但衆生無量。

    緣非一佛。

    故度雖不盡。

    而佛道得成。

    道雖得成。

    度心無憩。

    故法華論雲。

    衆生界未盡。

    願非究竟。

    故雲未滿。

    非謂菩提不滿足也。

    因上文意。

    生此問答。

    答中有二。

    初明下情不測。

    第二複次觀生無實。

    初長行。

    後偈訟。

     自下次釋悲心之行初問後答。

    答中有二。

    初明随情辨離合。

    二明強弱辨離合。

    引事證成。

    其文可見。

    今此□中。

    名婁陀輸。

    亦說未周悉。

    若依阿育王經。

    名宿大哆。

    故彼經言。

    昔阿育王弟。

    名宿大哆。

    信敬外道。

    不信佛法。

    譏毀沙門好衣美食。

    不能苦行。

    何有解脫。

    圍陀常言。

    我兄阿怒伽。

    無所别知。

    為諸沙門之所欺诳。

    王聞弟言。

    共輔相臣。

    方便伏之。

    令其生信。

    王脫天冠。

    入室洗浴。

    臣語大哆。

    王若死者。

    汝當代之。

    試着天冠。

    為好不耶。

    大哆那着。

    禦座上坐。

    王出見之。

    而語之言。

    我猶未死。

    汝已為王。

    命旃陀羅。

    一手把劍。

    一手捉鈴。

    來令煞之。

    臣谏王言。

    是王親弟。

    唯願舍之。

    聽令忏悔。

    王用臣語。

    即複聽使七日為王。

    然後煞之。

    于七日中。

    王來為作百千音樂百千妓女圍繞給侍。

    百千婆羅門令常稱善。

    四旃陀羅以血塗手。

    狀似煞人。

    高聲唱言。

    一日已過。

    餘六日在屠裂。

    爾身斷汝命根。

    日日如是。

    過七日□。

    将至王所。

    王問弟言。

    汝七日中。

    極為樂不。

    弟答言。

    我七日中。

    目不見色。

    耳不聞聲。

    鼻不聞香。

    舌不别味。

    見旃陀羅。

    捉劍唱言。

    一日已過。

    餘六日在。

    日日如是。

    我七日為死火所逼。

    思惟怖畏。

    通夜不寐。

    何有樂也。

    王言。

    汝憂一身之死。

    猶尚不以王位為樂。

    何況沙門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