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疏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者。
論其三人。
何故知然。
此中既别舉名設敬。
故不應論餘人也。
智慧第一舍利弗無诤空行等者。
此下明别歸敬經主兩人此彼若波羅蜜。
既是真實空解。
平等智慧。
無相之。
佛弟子中智慧第一。
無過身子。
常修空觀無诤行第一。
無過善吉。
是故如來命此二人。
對說波若。
亦即是表出空慧二種法門。
論主今日既将欲知經作論宣釋。
故别歸敬對揚之主。
雖知對揚。
不知其德。
雲何欲令衆生生深敬信。
故舉德顯人。
雲智慧第一無诤行等。
别明歸敬也。
二者。
明此二人既是聲聞。
如來今日對此二人說波若者。
當知波若是小乘法。
恐有此疑。
論主既是法身菩薩。
尚别歸敬如此二人。
當知此人非實聲聞。
此人所說非小乘法。
故命說品言。
佛告須菩提。
汝當為諸菩薩。
說般若波羅蜜。
論主今欲拂迹歸本。
斷後代疑。
故提名舉德。
别中歸敬。
又此二尊者。
皆悉是過去諸佛。
既為影響釋迦。
迹現聲聞。
示為弟子。
明此波若之理。
其深微妙。
若非諸佛如來。
不可窮盡。
唯佛與佛。
乃能究之。
故法華經言。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故前偈言。
智度大海佛窮盡。
如來将欲說此甚深微妙法故。
命此二人。
此之二人既是過去如來。
論主今日欲斷此疑故。
所以别敬此二尊者耳。
又法華雲。
内秘菩薩行。
外現是聲聞。
少欲厭生死。
實自淨佛道。
示衆有三毒。
又現耶見相。
我弟子如是。
方便度衆生。
今日時衆幾教相可。
正在二人。
故如來命說。
所以别歸敬也。
舍利弗等立名因緣。
如後文釋。
我今如力欲演說者。
此兩行偈。
即是歸敬文中。
大分第四明申造論之意。
求聽請聖加助。
所以西國一切所作。
皆悉歸敬請聖加助。
今日此間行斯法用甚少。
少多行之。
不如中國也。
我今如力者。
即是随力。
明波若實相之法。
平等大慧。
唯佛乃窮。
其理玄遠。
非義所測。
然我今日既欲宣通此法。
齊我所知随力随分。
欲演斯指。
故雲如如力等也。
大智彼岸實相義者。
大智即是摩诃波若。
故雲大智彼岸者即是波羅蜜。
實相者即是常住波若。
義者是第一義。
彼岸有三種。
已如開經中說。
今言彼岸實相。
義者。
即是無彼此之彼岸。
此中雖複亦明此三種波此岸。
但諸佛如來所以說者。
隻欲令解于無說。
今日經論宗指之意。
為欲明第一義悉檀。
實相波若無相彼岸。
性淨涅槃常住妙理。
但其餘者三種悉檀。
既未盡其極。
故非正意所明。
但炎明之耳。
今欲辨者。
唯實相彼岸。
故雲實相義也。
就以生死為此岸涅槃為彼岸中。
若以因果分門者。
今剛已來猶有煩習等義故。
故亦名為此岸。
唯至佛果。
方便淨涅槃圓足。
不同相涅槃名為彼岸。
此是一□大判如是。
但聲聞所見執此為實義。
故下論雲。
是聲聞法中彼此岸。
若言據二種生死為此岸。
二種生死亡為彼岸者。
即七地已上為彼岸。
六地已來為此岸。
若就其似義明者。
約次第行人為言。
地前既未真證明曰斷除生死。
故雲此岸。
地上既真證明白斷除生死。
名為大乘入涅槃流如小乘初果名入流義。
故雲彼岸。
若以得相似分常。
聖胎解等。
為彼者。
則習種已上。
既得入佛道。
成于度義。
亦得為彼岸。
若習種前。
既未得聖胎。
未能折薄生死。
故名名此岸。
若就聲聞回心入者為言。
則輕毛已上亦有得是彼岸義。
當廣說。
二雲。
六弊為此岸。
佛道為彼岸者。
若據得成度義為佛道者。
則習種已上。
得是相似度義。
是相似佛道。
得是相似彼岸。
初地已上。
為真佛道。
為真佛道為真彼岸。
苦提者。
此間名道。
故勝鬘經雲。
無明住地佛菩提智斷者。
此意雲。
于三乘道中。
此屬佛道智所斷。
佛道智者。
即是大乘道智。
此據因中為語。
故雲佛道。
若至果時。
乃是佛果。
非是佛道。
佛道據因。
當知初地已上智慧。
即是佛道智。
當知初地已上斷無明。
佛斷窮輕習盡。
故涅槃經雲。
須陀洹人亦名為佛。
何以故。
正覺見道斷煩惱故。
習種已前雖有布施。
既未得成度義。
故施屬河中。
未得屬度。
亦未名佛道。
六弊等障人在此岸。
若習種已上施。
悉得為相似渡布施河。
已前施者。
既未渡施河。
猶名此岸回心入者。
已如上釋。
三以無彼此為彼岸等者。
以彼此為此岸者。
生死涅槃俱為此岸。
無生死涅槃。
如為彼岸故下經須菩提言。
若有一法過涅槃者。
我亦。
大智度論疏卷第一
論其三人。
何故知然。
此中既别舉名設敬。
故不應論餘人也。
智慧第一舍利弗無诤空行等者。
此下明别歸敬經主兩人此彼若波羅蜜。
既是真實空解。
平等智慧。
無相之。
佛弟子中智慧第一。
無過身子。
常修空觀無诤行第一。
無過善吉。
是故如來命此二人。
對說波若。
亦即是表出空慧二種法門。
論主今日既将欲知經作論宣釋。
故别歸敬對揚之主。
雖知對揚。
不知其德。
雲何欲令衆生生深敬信。
故舉德顯人。
雲智慧第一無诤行等。
别明歸敬也。
二者。
明此二人既是聲聞。
如來今日對此二人說波若者。
當知波若是小乘法。
恐有此疑。
論主既是法身菩薩。
尚别歸敬如此二人。
當知此人非實聲聞。
此人所說非小乘法。
故命說品言。
佛告須菩提。
汝當為諸菩薩。
說般若波羅蜜。
論主今欲拂迹歸本。
斷後代疑。
故提名舉德。
别中歸敬。
又此二尊者。
皆悉是過去諸佛。
既為影響釋迦。
迹現聲聞。
示為弟子。
明此波若之理。
其深微妙。
若非諸佛如來。
不可窮盡。
唯佛與佛。
乃能究之。
故法華經言。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故前偈言。
智度大海佛窮盡。
如來将欲說此甚深微妙法故。
命此二人。
此之二人既是過去如來。
論主今日欲斷此疑故。
所以别敬此二尊者耳。
又法華雲。
内秘菩薩行。
外現是聲聞。
少欲厭生死。
實自淨佛道。
示衆有三毒。
又現耶見相。
我弟子如是。
方便度衆生。
今日時衆幾教相可。
正在二人。
故如來命說。
所以别歸敬也。
舍利弗等立名因緣。
如後文釋。
我今如力欲演說者。
此兩行偈。
即是歸敬文中。
大分第四明申造論之意。
求聽請聖加助。
所以西國一切所作。
皆悉歸敬請聖加助。
今日此間行斯法用甚少。
少多行之。
不如中國也。
我今如力者。
即是随力。
明波若實相之法。
平等大慧。
唯佛乃窮。
其理玄遠。
非義所測。
然我今日既欲宣通此法。
齊我所知随力随分。
欲演斯指。
故雲如如力等也。
大智彼岸實相義者。
大智即是摩诃波若。
故雲大智彼岸者即是波羅蜜。
實相者即是常住波若。
義者是第一義。
彼岸有三種。
已如開經中說。
今言彼岸實相。
義者。
即是無彼此之彼岸。
此中雖複亦明此三種波此岸。
但諸佛如來所以說者。
隻欲令解于無說。
今日經論宗指之意。
為欲明第一義悉檀。
實相波若無相彼岸。
性淨涅槃常住妙理。
但其餘者三種悉檀。
既未盡其極。
故非正意所明。
但炎明之耳。
今欲辨者。
唯實相彼岸。
故雲實相義也。
就以生死為此岸涅槃為彼岸中。
若以因果分門者。
今剛已來猶有煩習等義故。
故亦名為此岸。
唯至佛果。
方便淨涅槃圓足。
不同相涅槃名為彼岸。
此是一□大判如是。
但聲聞所見執此為實義。
故下論雲。
是聲聞法中彼此岸。
若言據二種生死為此岸。
二種生死亡為彼岸者。
即七地已上為彼岸。
六地已來為此岸。
若就其似義明者。
約次第行人為言。
地前既未真證明曰斷除生死。
故雲此岸。
地上既真證明白斷除生死。
名為大乘入涅槃流如小乘初果名入流義。
故雲彼岸。
若以得相似分常。
聖胎解等。
為彼者。
則習種已上。
既得入佛道。
成于度義。
亦得為彼岸。
若習種前。
既未得聖胎。
未能折薄生死。
故名名此岸。
若就聲聞回心入者為言。
則輕毛已上亦有得是彼岸義。
當廣說。
二雲。
六弊為此岸。
佛道為彼岸者。
若據得成度義為佛道者。
則習種已上。
得是相似度義。
是相似佛道。
得是相似彼岸。
初地已上。
為真佛道。
為真佛道為真彼岸。
苦提者。
此間名道。
故勝鬘經雲。
無明住地佛菩提智斷者。
此意雲。
于三乘道中。
此屬佛道智所斷。
佛道智者。
即是大乘道智。
此據因中為語。
故雲佛道。
若至果時。
乃是佛果。
非是佛道。
佛道據因。
當知初地已上智慧。
即是佛道智。
當知初地已上斷無明。
佛斷窮輕習盡。
故涅槃經雲。
須陀洹人亦名為佛。
何以故。
正覺見道斷煩惱故。
習種已前雖有布施。
既未得成度義。
故施屬河中。
未得屬度。
亦未名佛道。
六弊等障人在此岸。
若習種已上施。
悉得為相似渡布施河。
已前施者。
既未渡施河。
猶名此岸回心入者。
已如上釋。
三以無彼此為彼岸等者。
以彼此為此岸者。
生死涅槃俱為此岸。
無生死涅槃。
如為彼岸故下經須菩提言。
若有一法過涅槃者。
我亦。
大智度論疏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