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疏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若斷煩惱。
業種自燋。
苦種不續。
故雲已舍事業。
一雲。
事者陰界入等。
不造世間五陰等業。
故雲舍事業。
種種功德所住處者。
此聖衆等。
具諸禅定智慧。
三十七品等智斷功德。
積集莊嚴之所成就。
有無量有為功德。
亦有無量無為功德。
故雲種種。
此諸聖衆。
皆具此等無量二種功德。
為依住處。
住言所住。
如依因義。
以功德為能依。
諸聖人身心為所依。
故雲所住也。
一切衆中最為上者。
此句舉德顯勝。
成上第一句義。
欲論諸道。
既有九十六種。
此九十六種皆悉有衆。
今此諸聖衆。
于九十六種衆中。
更無過者。
最為第一。
故雲最為上也。
稽首真淨大德僧者。
此之一句。
即是舉德結成也。
上明斷德文。
還為成此中真淨義。
總結歸敬實僧。
真淨者。
明此諸聖衆等。
既真證實相。
斷除煩惱。
皆是真實清淨之衆。
上聖衆大海。
還成此中大德僧義。
此之煩或畢竟不生。
故雲真淨也。
大德僧者。
此聖衆等。
于諸衆中。
其德高廣。
一切諸道衆中。
此之僧德最殊勝。
故言大德僧。
一雲。
智斷有為無為功德。
悉皆成就。
故雲大德僧也。
問。
龍樹菩薩既是法身大士。
雲何乃歸敬諸下位聲聞僧等也。
解言。
僧名為衆。
如人雖複百臘若人法座。
雖唯有諸小比丘。
亦須禮拜。
何以故。
然我本敬衆。
不敬于人。
此諸聲聞雖言是小。
為敬衆故。
龍樹一人應法須歸敬。
一雲。
釋迦無别菩薩僧衆。
菩薩入比丘衆中。
還須依僧次第作諸法事。
此衆之中。
菩薩聲聞一切俱有。
是故龍樹應須歸敬也。
一心恭敬三寶已者。
三寶義。
此中應廣說。
自此文來即是第三歸敬僧寶中。
第二别歸敬權僧三人。
次師彌勒及二經主。
此初一句即是結上生下。
明論主先既總歸敬三寶已訖。
今次欲别敬三人。
是故經言一心恭敬三寶已。
龍樹所以雲。
一心恭敬三寶者。
明諸菩薩凡所施為終無亂意。
歸敬三寶亦不散心。
至成尊重。
故言一心。
一雲唯為欲造此論。
合法流通。
更不為餘事。
故雲一心。
一雲。
佛所以說此法者。
為欲令物信解依教修行。
我今承順佛意造于論。
亦複如是。
與佛心不異。
故雲一心也。
師又引阿育王來咒釋。
龍樹既是大菩薩。
所以歸敬僧者。
龍樹既迹生像法。
欲顯佛在世時諸人德勝。
所以歸敬。
明佛在世時。
須達長者。
以百億斤金。
為佛買地立精舍。
阿育王。
是佛滅後一百六年出世。
為閻浮提王。
領地下一由旬鬼神。
地上一由旬鬼神。
作?輪王。
王一天下。
問諸臣言。
佛在時誰作功德最多名。
聲最勝。
諸臣答言。
聞道唯有須達。
用百億金作功德最勝。
此不可及。
育王言。
我為閻浮提王。
領一天下。
何為所作功德名聲遠布。
不如小小長者子。
即以所有一切諸物。
悉作功德。
至臨死時。
始計算之。
隻得九十四億金。
少他六億。
佛滅度後。
大?輪王功德。
既不如佛在世時長者。
又佛在世時。
六群比丘威儀法則。
猶勝佛滅度後。
憂婆崛多大阿羅漢。
以此義故。
龍樹菩薩。
将欲顯佛在時衆僧德勝。
令慕彼時。
所以龍樹今日雖是大菩薩。
亦須歸敬。
故言歸敬三寶已。
及諸救世彌勒等者。
此句即是生下。
問。
彌勒既是僧寶。
已入三寶中歸敬已。
今何故複言及諸救世彌等。
解言。
彌勒既是當來。
此雲紹尊位者。
故須别歸敬。
言救世者。
明世間衆生行大黑闇。
輪回生死。
造業無窮困煩惱病。
若無諸佛出世。
授以法藥。
說諸大乘三乘妙典解脫等法。
救衆生者衆生則常沒世間。
無由得出。
由諸佛慈悲本願力故。
出現于世。
說法教化世間衆生。
令遠得涅槃出世間果。
今日釋迦既以本願大慈悲力。
在于今日。
為救世師。
彌勒當來。
次補佛處。
亦如今佛為救世師。
是故歸敬。
舉德顯人。
故雲救世彌勒等也。
一解言若身子善□等者。
此當是别歸敬二人。
若彌勒者。
非獨自歸敬彌勒一人。
何以知然。
偈雲及諸救世彌勒等。
既言及諸救世。
複言彌勒勒。
等雲何隻言一人。
明諸佛道同。
今日論主欲作論。
弘宣三世佛法。
但寄于此經。
以明斯緻一。
一代佛法既爾。
諸佛所說皆然。
今日别明歸敬一切十方。
以補佛處。
如彌勒等。
為救世師。
紹尊位者。
悉皆歸敬。
何但獨自彌勒一人。
所以偈中言及諸救世。
又言彌勒等。
若别唯敬一人者。
豈得言及諸救世。
豈得言等。
一雲。
及諸救世者。
即是及二經主。
彌勒等
業種自燋。
苦種不續。
故雲已舍事業。
一雲。
事者陰界入等。
不造世間五陰等業。
故雲舍事業。
種種功德所住處者。
此聖衆等。
具諸禅定智慧。
三十七品等智斷功德。
積集莊嚴之所成就。
有無量有為功德。
亦有無量無為功德。
故雲種種。
此諸聖衆。
皆具此等無量二種功德。
為依住處。
住言所住。
如依因義。
以功德為能依。
諸聖人身心為所依。
故雲所住也。
一切衆中最為上者。
此句舉德顯勝。
成上第一句義。
欲論諸道。
既有九十六種。
此九十六種皆悉有衆。
今此諸聖衆。
于九十六種衆中。
更無過者。
最為第一。
故雲最為上也。
稽首真淨大德僧者。
此之一句。
即是舉德結成也。
上明斷德文。
還為成此中真淨義。
總結歸敬實僧。
真淨者。
明此諸聖衆等。
既真證實相。
斷除煩惱。
皆是真實清淨之衆。
上聖衆大海。
還成此中大德僧義。
此之煩或畢竟不生。
故雲真淨也。
大德僧者。
此聖衆等。
于諸衆中。
其德高廣。
一切諸道衆中。
此之僧德最殊勝。
故言大德僧。
一雲。
智斷有為無為功德。
悉皆成就。
故雲大德僧也。
問。
龍樹菩薩既是法身大士。
雲何乃歸敬諸下位聲聞僧等也。
解言。
僧名為衆。
如人雖複百臘若人法座。
雖唯有諸小比丘。
亦須禮拜。
何以故。
然我本敬衆。
不敬于人。
此諸聲聞雖言是小。
為敬衆故。
龍樹一人應法須歸敬。
一雲。
釋迦無别菩薩僧衆。
菩薩入比丘衆中。
還須依僧次第作諸法事。
此衆之中。
菩薩聲聞一切俱有。
是故龍樹應須歸敬也。
一心恭敬三寶已者。
三寶義。
此中應廣說。
自此文來即是第三歸敬僧寶中。
第二别歸敬權僧三人。
次師彌勒及二經主。
此初一句即是結上生下。
明論主先既總歸敬三寶已訖。
今次欲别敬三人。
是故經言一心恭敬三寶已。
龍樹所以雲。
一心恭敬三寶者。
明諸菩薩凡所施為終無亂意。
歸敬三寶亦不散心。
至成尊重。
故言一心。
一雲唯為欲造此論。
合法流通。
更不為餘事。
故雲一心。
一雲。
佛所以說此法者。
為欲令物信解依教修行。
我今承順佛意造于論。
亦複如是。
與佛心不異。
故雲一心也。
師又引阿育王來咒釋。
龍樹既是大菩薩。
所以歸敬僧者。
龍樹既迹生像法。
欲顯佛在世時諸人德勝。
所以歸敬。
明佛在世時。
須達長者。
以百億斤金。
為佛買地立精舍。
阿育王。
是佛滅後一百六年出世。
為閻浮提王。
領地下一由旬鬼神。
地上一由旬鬼神。
作?輪王。
王一天下。
問諸臣言。
佛在時誰作功德最多名。
聲最勝。
諸臣答言。
聞道唯有須達。
用百億金作功德最勝。
此不可及。
育王言。
我為閻浮提王。
領一天下。
何為所作功德名聲遠布。
不如小小長者子。
即以所有一切諸物。
悉作功德。
至臨死時。
始計算之。
隻得九十四億金。
少他六億。
佛滅度後。
大?輪王功德。
既不如佛在世時長者。
又佛在世時。
六群比丘威儀法則。
猶勝佛滅度後。
憂婆崛多大阿羅漢。
以此義故。
龍樹菩薩。
将欲顯佛在時衆僧德勝。
令慕彼時。
所以龍樹今日雖是大菩薩。
亦須歸敬。
故言歸敬三寶已。
及諸救世彌勒等者。
此句即是生下。
問。
彌勒既是僧寶。
已入三寶中歸敬已。
今何故複言及諸救世彌等。
解言。
彌勒既是當來。
此雲紹尊位者。
故須别歸敬。
言救世者。
明世間衆生行大黑闇。
輪回生死。
造業無窮困煩惱病。
若無諸佛出世。
授以法藥。
說諸大乘三乘妙典解脫等法。
救衆生者衆生則常沒世間。
無由得出。
由諸佛慈悲本願力故。
出現于世。
說法教化世間衆生。
令遠得涅槃出世間果。
今日釋迦既以本願大慈悲力。
在于今日。
為救世師。
彌勒當來。
次補佛處。
亦如今佛為救世師。
是故歸敬。
舉德顯人。
故雲救世彌勒等也。
一解言若身子善□等者。
此當是别歸敬二人。
若彌勒者。
非獨自歸敬彌勒一人。
何以知然。
偈雲及諸救世彌勒等。
既言及諸救世。
複言彌勒勒。
等雲何隻言一人。
明諸佛道同。
今日論主欲作論。
弘宣三世佛法。
但寄于此經。
以明斯緻一。
一代佛法既爾。
諸佛所說皆然。
今日别明歸敬一切十方。
以補佛處。
如彌勒等。
為救世師。
紹尊位者。
悉皆歸敬。
何但獨自彌勒一人。
所以偈中言及諸救世。
又言彌勒等。
若别唯敬一人者。
豈得言及諸救世。
豈得言等。
一雲。
及諸救世者。
即是及二經主。
彌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