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疏卷第一

關燈
也一雲行者即是田義。

    前言歸敬佛寶。

    即是果頭大聖今明僧寶。

    即次歸敬因中諸聖。

    欲分别因果二聖。

    故雲聖衆行福田也。

     學無學人以莊嚴者。

    上雖雲聖衆。

    未知何者是謂學無學人。

    學者苦忍已上。

    至羅漢向。

    三果四向七種學人。

    此并怖求進習。

    名之為學。

    唯羅漢果既息駕玄厚。

    無一所進習。

    所作已辦。

    故名無學。

    學人有十八。

    無學果有九。

    合為二十七聖。

    若暖等四心。

    名非學非無學此義至後念僧章中。

    别廣釋也。

     就菩薩法中。

    一未得無生法忍果名學。

    得無生法忍果已上是無學。

    二者功用道中名學。

    無功用道名無學。

    若對小為言者。

    地前四十心。

    應是非學非無學。

    若就因果明者。

    十地已來是學。

    唯佛果是無學。

    今此初既别歸敬佛寶。

    已不論佛果。

    無學也。

    以莊嚴者。

    一雲。

    明此學無學人。

    内有勝德。

    外有異容。

    共相光顯。

    生物益。

    故言莊嚴。

    一雲。

    明此人外以戒莊嚴身。

    内以定慧莊嚴心。

    此等聖人。

    唯以戒定智慧莊嚴身心。

    故雲以莊嚴。

    所以大集經。

    以四璎珞莊嚴亦名戒璎珞莊嚴。

    亦名戒璎珞莊嚴定慧亦然也。

     後有愛種永已盡者。

    一雲。

    初三句。

    正明離過。

    即是斷德。

    後一句次明集德。

    即是有為功德。

    于離過中。

    初二句。

    明離煩惱。

    後一句明離業苦。

    初句離愛。

    第二句離見。

    愛根本。

    所謂想受生煩惱。

    想受亦滅。

    故雲已除。

    亦可前一雲離三住地。

    我所既滅者。

    離見一處住地。

    根已除者。

    離無明住地。

    又雲後有愛種永盡者。

    後有即是三有。

    明于果結。

    愛種者。

    即是子結。

    明舉愛分煩惱。

    諸阿羅漢既斷三果或盡。

    子結永無。

    小乘雖有見愛二輪煩惱。

    然三界受生去留唯聽我愛。

    以愛盡故。

    三界業壞。

    後更不生受三界二十五有等諸有果報。

    故經雲。

    唯愛能令諸有相續。

    有愛則生。

    愛盡則滅。

    愛既閏生。

    是諸有之本。

    以據愛為言。

    雲後有愛種。

    但舉其愛。

    則知五鈍使俱亡。

    故下論雲。

    若斷一事。

    我則說汝得阿那含果。

    若阿羅漢。

    此未來子果兩結。

    俱已永盡。

    雖有殘身殘習。

    是所不論。

    若三果四向。

    各分乖盡。

    今偏據四究竟極盡之處為語。

    故雲永盡。

    又且分盡都盡者。

    皆各永滅。

    不複更生。

    故雲永盡。

    不論如沙井退者。

    何以得知。

    今此中是歎德時。

    故但取其永盡之義不取退義。

    明義意各有時。

    若賢聖義中。

    為分别賢聖有退不退義故。

    所以論之。

    今此中但取其永盡義。

    不取其不永盡義也。

    若論菩薩。

    于初地時。

    三有果亦皆永盡。

    此之現身。

    酬前因得。

    前因業煩惱已謝。

    更不複論受後分段身。

    至于七地。

    二種生死皆悉永忘。

    亦雲永盡。

    故楞伽經雲。

    二種攝受生。

    智者應遠離。

    即是無眼及四住。

    有漏無漏二業攝得。

    二種二生死。

    即初地離之。

    此義略出之。

    後别釋果結。

    未來生死盡。

    即是非智緣滅。

    如人王經說也。

    問。

    若生死無分盡義者。

    煩惱亦無薄義不。

    不言斷餘三名為薄者。

    義亦六道餘三名為分盡也。

     我所既滅根已除者。

    有人言。

    我所既滅者。

    即是見分煩惱。

    根已除者。

    是愛分煩惱。

    今師解成實中。

    雖有示相不示相之名。

    而不解釋。

    唯僧祇律中釋言。

    諸貪瞋等或明外章。

    名示相。

    或恨者結在内心。

    不形于外。

    故名不示相。

    或前明愛種。

    即愛分煩惱。

    或所既滅者。

    是見分煩惱。

    而所在前明愛在愛明見者。

    所以前明不受諸有者。

    隻由無愛閏故。

    後有不生。

    業果相随。

    義相涉入。

    故在前說。

    今此既是随便所說。

    是于說時。

    非行時故。

    所以在後明見。

    于義無傷。

    一雲。

    此是歎德。

    既難除在後而滅。

    先舉勝德歎之。

    故創雲愛盡。

    成歎德義也。

    恨者亦通于見愛。

    學人亦有亦有。

    随見随愛等恨今雲已除者。

    此二種恨悉除。

    分除永除。

    故雲已除。

    長法師乃雲根已除。

    明以三毒為諸見根本。

    今三毒已盡。

    諸見亦亡。

    故雲我所既滅根以除。

    我者是我見。

    所者是我所見。

    今明聖智并除。

    故雲既滅。

    但舉我見。

    則知五利通除。

    故雲根已除也。

     已舍世間諸事業者。

    生死為世間法有為事。

    若造生死諸有之業。

    名為世間事業。

    明諸聖衆必更不造世間生死三有之業。

    唯修出世涅槃清淨之業。

    故言舍諸事業。

    又雲。

    畢竟不造分段世間生死事業。

    故言舍諸事業。

    不無猶造無為生死之業。

    但爾時此業既出分段世間故。

    故雲不造世間諸事業。

    又事者是苦。

    業者是感苦業。